《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2??作者:傅味琴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2 作者:傅味琴
(2009-04-07 09:54:05)
轉載▼
標籤:
文化 |
分類: 講壇 |
宗派要以戒定慧為基礎
十地法是菩薩法,初地到十地,超九地就成佛地。修菩薩法的人,基礎在哪裡?菩提心是發心,你修得起來修不起來還要有基礎,基礎就在戒定慧里。菩薩戒又叫三聚凈戒,包括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果認為菩薩戒可以不持律儀戒那就錯了。定呢?是每個佛弟子都應該修的定。由於如今佛弟子大都素質很低,佛法不懂的就經常搞錯。我一教禪定有人就反對,說我們是學念佛凈土宗,怎麼教起禪宗來了?其實禪定不是禪宗。我認為,各個宗派,各個法門各有殊勝之處,何必東抓西抓?可是任何一個宗派,凡是釋迦佛的弟子,都要以戒定慧為基礎,如果一個宗派不以戒定慧為基礎,這個宗派就變了樣了。
禪定不是「禪宗」
戒定慧的定,是六波羅蜜的禪定波羅蜜。一心禪是從迦葉尊者靈山拈花笑開始,後來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就有了禪宗。在以前這個年代,禪宗曾普及全國,一般寺院都稱禪寺。禪宗跟禪定都是禪,有什麼區別?禪宗俗稱「祖師禪」就是從達摩祖師開始的。禪定呢,俗稱「如來禪」,是如來講法49年教我們怎麼修禪定的方法。區別在於禪宗是一心禪,我們學的是次第禪。一心禪不立語言文字,攝上根上器的人,次第禪是每個佛弟子必須要修的,是有步驟上進的。
菩薩法不要成了空架子
不管你是利根、鈍根,修行就是以戒定慧為基礎。菩薩法的要求挺高,我們只能說學。學菩薩法的人如果不以戒定慧為基礎,那僅是哄熱鬧,也不過培植些人天福報罷了,你怎麼去引導眾生出生死輪迴啊?那是空架子。
離開了佛的教導,就不是佛教
不受教的人是沒希望的
持戒持得好不好,也可以從人的文明、禮貌修養的素質上,身口意上去看。出家人還要講威儀,偶然有點不清凈,立即改正。如果身造惡,語言造惡,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那這個人可能連戒都不清楚。如果真懂的話,他必然會害怕,背因果要下三惡道。之所以不怕,因為他對戒要持哪幾條,功德怎麼修,惡怎麼止,他都不懂。假如他明白,就是不聽佛的話,仍然老一套,這個人很危險,佛都救不了,叫不受教。一個不受教育的人,社會上的人也好,家庭里的孩子也好,學校里的學生也好,是沒希望的。
開悟就是開發根本智
戒是很重要的。止了惡還要使心安定下來,要止住煩惱,還要止住妄念,那必須要修定。要開發無漏智慧,也必須要修定。戒定慧的慧,不僅僅是我們聽法所得到的聞慧,而是由定開發的根本智。其實人們所說的開悟就是開發根本智,當然有小悟、大悟。開發根本智也是一點一點來的,不要以為開悟了,就了生死了,這裡要好好研究,了生死是根據你煩惱斷盡與否。
理悟可轉根,證悟才能了生死
中國古來開悟的禪師,有幾個能了生死?因為這些前輩都已經走了,我們當然無從知道。我是講究科學,講究實在的,我們對高僧大德,絕對要恭敬,但恭敬要建立在辨別是非的基礎上,恭敬是恭敬,是非要弄弄清楚,否則佛法搞不清楚,以某一個人為標準,那不是依人不依法了嗎?今天我從法上講,開悟有兩種:一種是理悟,理悟的人也會發生變化,他容易放得下,很洒脫,還會轉根,鈍根轉成利根,不完全是利根嘛,比原來要利一點。理悟是了不脫生死的,要到證悟才能了脫生死,不管你修禪定也好,不管你禪宗參禪也好,如果是理悟的話,不要錯解認為生死已了,沒這麼容易。
離開了佛的教導,就不是佛教
了生死的功夫哪裡來?由禪定中來。什麼宗派都離不開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教。人天乘,還要修五戒十善。佛教是釋迦佛開始的,離開了佛的教導,這算什麼教?如果你說是某某人叫我這樣,如果某某人教你的不是佛的教導,這就不叫佛教,叫人教。如果你說我師父叫我這樣,如果師父教你的,不是佛教的法,仍然叫人教,因為你師父是人不是佛。
今天能學到釋迦佛的法,還算有福氣
東方琉璃世界有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天天在講經說法,可是我們凡夫眾生聽不到學不到。我們這兒能學到的就是釋迦佛的法,我們是釋迦佛的弟子,所以要以釋迦佛的教導為標準,這是現實。否則阿彌陀佛你也沒有看見,他說法的聲音也沒有聽到,你怎麼修啊?修還是要跟釋迦佛修的,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有這個人的,他講的法有很多保留下來了,我們今天還算有點福氣。
「誦」是自我研究,「禪」是為了親證
所以學戒,照規矩來說,你先受律儀戒,後受菩薩戒。學菩薩戒,不要以為可以不要律儀戒。禪定是每個佛弟子都要修。釋迦佛教導,凡我弟子,非誦即禪,非禪即誦。禪定,念誦,相互調節,聽法,念誦,思維,這都包含在誦裡邊。教理必須要學,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實踐。要得到成就,必須要親證。誦是自我研究,禪定為了親證。
沒有前四度的基礎,禪定是修不上去的
修菩薩地,也必須以戒定慧為基礎,所以說文殊五字真言的大科就是戒定慧,科就是總綱,按十地法中,是初二三四地。修菩薩法,就要依戒定慧修。初、二、三、四地在十地中來說是一個基礎。基礎修不好,上不上去的。五地修禪定,拿六波羅蜜來說,你不修布施,不修持戒,不修忍辱,不修精進,你這個禪定沒有基礎是修不上去的。
要修禪定必須先多學理論
有的同學對禪定,他還沒有產生歡喜心。有的同學想學禪定,可能有點等得不耐煩。傅老師講啊講,老講下去,快教禪定吧!我不能不恰當地使你稱心,教學要有嚴肅的態度,也就是說你們現在修禪定的基礎比較差,要等你們把禪定的理論聽多了,思想上比較開朗了,即使到那時,差不多所有的同學對禪定都產生了希有心、求法心,還只能一點一點地學。
培養人才,既要培養才,又要培養人
要培養佛教人才,比培養佛學專家難得多。佛學專家只是研究一種學問叫「佛學」,培養人才既要培養才,又要培養人,你想一直學下去,我非常高興,即使你現在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想慢慢覺悟提高了,你也會轉變的。你能學五年走也好,到五年走的那一天,即使你跟我提個要求,要求我再把後面五年的法全教給你,也不可能,豈不把你脹死?為什麼要花那麼長時間?不光是培養才,還要培養人。我的眼睛是看人的,我這一生所做的工作,只有一件——做人的工作。
我是在利用各種方式教育人
我曾在醫院裡從事心理療法工作,充滿著智慧的語言。比如我說你們年輕人要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記住兩句話:把自己的快樂送給別人;別人有痛苦,你幫他解決一下。所以醫院領導說:「咱們醫院傅醫生講『五講四美』講得最好。」其實我講的是「慈悲」,我只是把佛教名詞化成現代語言罷了。佛法能治煩惱病,能治心理上各種病態。如果你不接受、不歡喜,它就不起作用了。同樣,心理治療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你對醫生的高度信仰上,旁聽是不起大作用的。全國各地來的病人經過20天的心理開導後,人都大變樣了,修養品德、舉止行動,談吐風度全提高了。我從前慨嘆地說:進佛門二十年的人還比不上我這些經過20天培養的年輕人。在他們回去後的來信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領導見他回來了,高興地帶他到同志們面前去,說:「你們看,他病確實好了,而且變得多有禮貌,多有修養。」真使我難忘啊!所以到今天,我都是利用各種機會和各種方式達到一個目的——教育人。
佛法是救人,可不能成為名利的資本
所以我在佛門裡講法,總是離不開戒定慧。好比你教人磨刀,磨得鋒利,廚房裡用來切菜,快得很,如果不把這個人培養好,他可以用這把刀,砍人的頭。佛法是救人的,如果你不把掌握佛法的人培養好,釋迦佛說過的,甘露有時也會殺人的,因為這個人利用佛法盡幹壞事,你助長了他為名為利的一個資本。
人與法不相應,白費勁
多少年來,我常聽到背後有人說:「傅老師就是不肯把東西拿出來。」我不拿出來,死了帶到棺材裡去啊?我看你是什麼人就給什麼法。想取寶,就要看你有沒有耐心。修行,法要跟人相應,不相應白費勁。
修菩薩法,要明白「自性無所緣」
十地法以後要詳細講,今天稍微提幾句。初地是歡喜地,主要修六度中的布施度,要明白自性無所緣,度眾生弘揚佛法,包括你自己的認識,都要懂得一切法自性空,就像《金剛經》里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否則就不說成佛吧,見佛也難。《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然,你執相就見不到如來。
可別把眾生引到執著的路上去
有人在夢裡見佛,好事情啊,這叫感應。可你並沒有真正見到如來。你嘴裡可以說:「我做夢看見佛了。」如果你心裡念念不忘,「我看見佛了,我看見佛了。」你見到的這個相認為確實有這個佛,這就執著了。要有「見相非相」這種悟道的覺悟,這就是如來。
所以修菩薩地,地地都要修「自性無所緣」,一切都是如影如幻,心不要有所緣而有所執。菩薩度眾生是引路人,可別把眾生引到執著的路上去。
平等、純潔、清涼、智慧
舍淺求高,難以悟到
對於初進佛門的人是可以講什麼都有,讓他去抓,但是要幫助他往裡邊走啊。如果你不提高,不往裡邊走,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有菩薩相,有佛相,有男相,有女相,也包括出家相,居士相。有人說我講得太淺了,是我講得淺,還是你懂得淺?其實高深的含義全在淺的講話里。如果你舍掉了淺的去求高深的法,你又悟不到,法師修行講高深的法,這是他的東西,不是你能悟的,你把它抓來作為你的,那就錯了。
各種緣起不離般若
六波羅蜜中最圓滿是般若波羅蜜,度眾生可以用各種各樣的緣起方式,但是不能離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在性空的基礎上,然後以善巧方便、各種方式去度眾生。所以緣起不離性空,性空才能緣起。我今天給你們講這個話是從度眾生到彼岸這個角度講的,並不是單以引進佛門,修修人天福報而講的。
心要像月光那樣清涼
初地的修法,在這本念誦法里有,今天先提幾句。怎麼修好初地的菩提心,有四種比喻,如「地、金、月、火」,你要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月光那樣清涼。也有修行人喜歡熱鬧,找幾個人來聊聊天,海闊天空扯一扯,扯到後來起煩惱了。喜歡熱鬧,起煩惱火,這是清涼嗎?當然不是。怎麼樣讓自己心清涼?好好修大悲心。
心要像大地那樣平等
還要像大地那樣平等,不管是誰,平等對待。要知道,初地修好了,怨親平等就修得很好了。所以我常這樣說,同學同學,大家要相親相愛,俗話說:「親,親不過道親。」要好跟每個人都好,不要跟某兩個人特別好,跟其他同學冷冷的,還對某幾個人特別恨,那就不在修行了。像這種情況會出現小團體,會出現幫派,鬧起意見來,幫對幫,這樣很不平等,要修平等心。當然我們凡夫不可能一下子達到這樣的要求,但是我們要修啊,要努力地去做啊。多年前在太原白雲寺,我講了一次法,大家聽了很高興,當家就跟我說:「老師啊,你跟居士多講講吧。我們出家人有時候不大好講,現在來一個人,首先問,『你師父是誰?』『哦,他住那邊。』那麼這個人就拿月餅送他師父,別人不送的。這樣不好的。有的出家人嘛房裡月餅多得堆起來,有的出家人一隻也沒有。」你真能夠發心好好修修平等,非但你這個人修養、素質、品德提高,你煩惱也少了。修到了平等平等,完全平等,你就成佛了,你不是這麼去修,你想成佛是空想。
心要像黃金那樣純潔
要像黃金那樣純潔,如果我們心是純潔的,裝的完全是佛法知見,這叫「真金不怕火煉」,邪知邪見,旁門邪教,封建迷信就燒不壞你。如果你沒有這樣一個純粹的佛法的心,你不久就會變,現在最厲害的是兩種影響,很快就使你變壞。
五欲之風正吹進佛門
一種影響,是五欲享受。開放政策以來,國家允許少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這些富人呢,富了就享受,五欲在有錢人那裡泛濫,稍微有點錢就學樣享受,想賺大錢的人就搞歪道,出現了很多假貨,不管道德不道德,賺到了錢,拚命享受。那這種風已經吹進佛門了。
修行要今世努力
如今這麼多年來的佛教,跟我年輕時候已大不一樣。所以我常勸導聽法的人,要修行了脫生死,現在趕快努力,等你下一世再來,再過50年,乃至100年,佛教也不知道變成什麼樣了,現在已經跟我40年前進佛門時兩樣了,修行人名利心很重,講究生活條件優越,貪財色名食睡五欲。
不裝滿正見,怎麼抗拒邪見
還有一個很可怕的,釋迦佛說到了末法時期,邪師邪說多如牛毛,你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影響。所以,如果你滿胸懷不裝滿佛的正知正見,你用什麼去抗拒?
邪說總是以好話吸引人
我們現在還是眾生,前輩子我們也是眾生,可以說我們是老眾生了。心地里就有貪愛五欲的煩惱種子。凡是五欲、凡是邪見邪說都是口裡說好話來吸引人,你有貪圖享受的種子,他給你說一句話:生活太苦了。你想想這句話對啊,那麼什麼叫太苦,什麼叫享受,你又弄不清楚。實際上嘛,你現在的生活已經進入享受了。你不懂佛法又區別不出來。
有懶惰習氣,菩提心拋光了
還有隻要跟你說:「你何必這麼樣刻苦修行啊,要善巧方便。」什麼善巧方便?「又簡單又穩當豈不更好?」因為你心裡有個懶惰的種子,求之不得。把釋迦佛說的斷煩惱要經過長時期的磨鍊,修菩薩行要深入到眾生里去,磨鍊自己的習氣,累積菩提心的功德,全拋光了。
擺老資格,容易著魔
講個真實的故事,我年輕時,有個熟人,聽他的學生說他已經開悟了,記得有次我去看他,他說他很忙,出版社要他參加編輯出版一本大字典,我說:「他們對你很重視啊。」他笑笑,「哎,小名氣,小名氣。」(眾笑)小嘛也是名氣啊。又跟我說弄堂出門有一家小食店,吃小黃魚只要二毛錢。有一天他忽然來看我,說是來還我錢的,因為錢借了很久了,我幾乎想不起來,又跟我說:「大家都知道你是最用功的人,所以很多人都對你寄託了希望。聽說你二點鐘起來,天天如此,你何必這樣?」我一聽話不對了,「我告訴你,可以一念成佛。」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好,他看我好像臉上沒有笑容,又說,「這是佛說的,可以一念成佛,你儘管睡到八點鐘,何必這麼辛苦呢?」我只能說,「我看我是做不到的,根機關係,我仍然這樣下苦功吧。」等他一走,我心裡在思維,他在我面前起了幾個念頭了,怎麼還沒有成佛?已經狂了。修行人一自得其樂擺老資格(他是個老居士),起傲慢,最容易著魔。好了,再說下去,我變了專門講故事了,所以對於這種邪知邪見要抗拒啊。
記得多,思得多,能產生力量
我為什麼能抗拒得了?因為我的筆記很多,光整理筆記,花了很多時間,是能海上師幾次講經說法的記錄,匯合起來,所以記得多,思考得多,一直在頭腦里轉,熟能生巧啊,自然就能對不妥當的說法產生抗拒的力量了。
「金」表純粹
「 金」表示純粹。千萬不要夾雜道教、耶穌教、儒教,佛教就是佛教。我總是從佛教立場去講,上次有個出家人跟我談,道教也是很好啊,儒教也是很好,《了凡四訓》也是很好。我說:「佛門裡面既然能講道教,能講儒教,那麼耶穌教能不能講?基督教能不能講?氣功能不能講?他們也好啊,也是勸人做好事啊,你承認不承認佛是圓滿的?既然圓滿了,還需要補充嗎?」他還要跟我講,我就說了一句:「你不要跟我講道教,我是佛教。」把他堵住了。你們要有這樣的氣魄,才叫真金不怕火燒,要保持佛教的純粹,不要把佛門搞得亂七八糟,佛門裡什麼宗教都有,還像佛門嗎?
智慧「火」燒煩惱薪
初地菩薩的菩提心,第四種比喻「火」。火就是智慧,沒有智慧的火,你燒不掉煩惱薪。
初、二、三、四地為基礎
所以初地菩提心的成份要有大悲心的清涼,要有無分別的平等心,要有黃金那樣的純粹,要用像火那樣的智慧去燒掉自己的煩惱。有了這樣一個基礎,五地、六地、七地就上得上去了。文殊念誦法有自初地到十地的修法,這兒只是指出要以前四地來打好基礎。
善惡不明白,難以修精進
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為戒定慧,乃十地法中之初二三四地之基礎。(能海上師)
十地頌是成佛的修法
「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為戒定慧」,也就是說以戒定慧為總綱,「乃十地法中之初二三四地之基礎」,這是指文殊五字真言的大科來講的。但如果你能照文殊法的十地頌去修,乃至可以修到成佛。
善惡不明白,難以修精進
初地修布施,布施了人家歡喜,你也歡喜,所以叫歡喜地。二地修持戒,因為戒使你清凈,所以叫離垢地。三地修忍辱,修忍辱能發光。每個眾生都有光,科學家說魚有光,乃至物體都有光,僅僅是因為太微弱,人看不見。修行能使人發光,靠什麼力量?靠忍辱。你不修忍辱,進不到三地。四地修精進波羅蜜,修善止惡兩個都要精進:精進修善,精進止惡。如果善跟惡都弄不明白,你怎麼去修啊?
要辨別是非,兩面都要講
生活是複雜的,時代的潮流,人的風貌的變化,種種造作,你要在這裡邊去辨別,這是對的,那是錯的,必須兩方面都要看。只修善而不止惡,半邊用功,你修的善也靠不住。一個人只看到好的地方,看不到壞的地方,你這個人總會上當。看片面就是愚蠢。警察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抓小偷,哪一個警察只表揚好人好事?看見小偷,說,「我不看,我不管。」行嗎?一個老師,看見學生在吵架,心想:不看不看,免得受壞樣子影響,還算老師嗎?所以我作為一個教師,好的方面要講,壞的方面也要講。
要喜歡聽批評的話
現在邪的風氣這麼龐大,誰敢說話?我要說。比如講經講到五種邪命,「哎喲,這是壞的,不講吧。」跳過去了,那我背罪過了,經書里講功德,我照樣講功德;經書里講某種事情有過失,我也照樣要講。因為講法不照經文講,就會有罪過。所以當我講到某些不好的現象的時候,希望大家歡歡喜喜地聽,對你有好處,對佛教有好處,對我講經說法的人,也有一個夠得上的標準,要那樣去理解。(第四講完2001.3.28)
返回頁首
修行須具備曉文、作觀、修行經驗講經有科釋文釋,觀點不同而科判異,或以六度或以十地均可作本書的科判。程度高者即以科判解釋也,不必文釋也。(能海上師)
初學首先要曉文
講經有曉文,從文字上來解說;也有從科判來解說,這一本念誦法也有科判。等開示講完了,咱們就把科判略微來提一下。但是初學的人還必須要照經文上來講,否則你經文還是搞不懂。
觀點不同不一定是錯誤
「觀點不同而科判異」。佛教傳到今天,歷代祖師、各位法師由於對佛法理解的觀點不同,所列的科判亦有不同。而這個不同,並不是觀點錯誤,如果觀點錯誤就應該照佛法的觀點來改正。
引錯了路會誤人子弟
所以在自己沒有學到家的時候,最好不要講經說法,不要寫書,免得誤人子弟。引錯路了,會背很大罪過。如果初進佛門,你想寫寫講講,最好講一點勸人為善也就可以了,佛法你沒有深透時,不要信口開河地隨便講。
不懂佛法的修行,佛最反對
「程度高者,即以科判解釋,不必文釋也。」對這部文殊念誦法里的內容,你過去已經很熟悉了,比如你對經文里的二十空、十地頌都很了解了,像有這樣水平的人,你只要對他提一提科判就可以了,否則的話就必須要先曉文了。曉就是明白,明白經文,不明白不起效果的。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依法修,依照佛法修,你必須要懂佛法。所以對於不懂佛法的所謂修行,如來是最反對的。釋迦佛說過,「雖誦千句」,你雖然每天念一千句經,「不解何益」,你不理解哪能得好處?以這樣話來看,現在末法時期,普遍都是這樣現象。念經的人不懂經文,認為念經就是修行,所以煩惱習氣脾氣一點都沒改。
修行不能單靠吃素、唸佛、放生
我年輕時常聽說他們以三個標準來看你是不是修行人。第一,「你吃素了沒有,如果沒有吃素,你就不是修行人。」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民間修道的也主張吃素,所以就和佛教合在一起了,對吃素是特別重視。後來就出現了佛法不懂,專門吃素,或叫吃菜的菜姑、菜公、菜婆。沒有法只有菜,佛教豈不成了菜教?師父首先關心徒弟的事,不是要學佛法而是吃素,當然幾十年以前可能也是這樣,首先看你吃素沒有。
吃素是妙行,不殺生是戒行
吃素是妙行,妙是好,應該讚歎、提倡。不殺生是戒行,戒要止住的。這有區別的,妙行做到有功德,做不到但能不殺生仍然不算犯戒。
不吃素算犯戒,五戒成了六戒了
如果你沒有吃素,但五戒持得很好,能不殺生,這些不懂佛法的人卻認為你犯戒了,你吃葷不是犯戒了嗎?五戒里只有不殺生,不吃素算犯戒,那豈不變了六戒了?戒有戒條的,要根據戒條說話,吃素是一件好事情,應該提倡。但是佛法不能不懂,法不能講錯。
凈口是指口業清凈,口不造四惡
哪怕你這個人確實在修行,進步很快,智慧也很大,但沒有做到完全吃素,馬上會被人否定,「這個人還早哩,他還沒有凈口呢。」喏,這個又搞錯了,凈口照佛法來說是口業清凈,你不要造口業的四種惡,造了四種惡就口業不凈,所謂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是那麼解說的,跟吃不吃素有什麼關係?那些人自己創立了一些不是佛門的理論觀念,佛門就大變樣了。
為斷煩惱,是真修行
第二個,看你念佛不念佛。你不念佛(指口念阿彌陀佛),哪怕你智慧很大,你不算修行人,說起來,「他不念佛,不知道他在修些啥?」其實真正修行是根據斷煩惱不斷煩惱,佛教修行人只有一件工作:斷自己的煩惱,了脫生死。
佛教對動物慈悲,更要對人慈悲
還有第三件事情,叫放生。那麼什麼是佛教?吃素,念佛,放生,這就是佛教。佛教刊物也經常報道某寺某人放生多少。放生是好事,是修慈悲心,但是佛教不完全只講對動物的慈悲啊,更要講對人的慈悲。還要講智慧。
悲智雙全,才不會好心沒好報
沒有智慧的慈悲心,有時會起反作用,好心辦壞事。好心是肯定的,可是結果不好。人們常說:「現在好心沒好報啊。」往往由於你這個好心是你自說自話的好心,後果不好,反把別人搞苦了,有苦說不出,當然也就沒有報答的心了。所以佛教修慈悲心,還要修智慧,要悲智雙全的。
為了供應放生,小販抓得更多
如今每到佛菩薩生日,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生日,放生的多啊,錢越多買得越多。放鳥,要二千隻,放魚,放什麼,市場供應不上,先訂貨,做生意的人只知道賺錢,生意越做大越好,說定了,魚多少,黃鱔多少,螺螄多少。到那天要交貨,就僱工去抓,這叫滿足供應啊。結果,你出了錢,他叫別人去抓,這不是放生了,這變了捕生了。半路里總有死掉的,其實你不抓,也用不著放,它本來就生存在虛空里、海水裡的。這樣放生,性質也變了,不去勸人不要抓反成了我給你錢,你去抓,我來放,這個功德怎麼算?這就有點離譜了,歸根結底還是貪功德,也太沒有智慧了。
有法的存在,才有佛教的存在
你有慈悲心,沒有智慧,三惡道也難免,跳出三惡道不是憑悲心,而是憑智慧。有智慧沒有悲心,你也不願度眾生,有悲心沒有智慧盡做錯事。如果佛教變成僅僅是吃素,念佛,放生,佛教就不存在了。有法的存在,才有佛教的存在。佛教是指佛的教言,佛教引導眾生的話沒有了,佛教就沒有了。
經文不懂稱寶,經書成古董了
寺院里的佛像不叫佛教,叫佛像。有經書,你不懂,也不叫佛教,叫法寶,稀有難得,將來經書越來越少了,有的人把法寶當古董了。
這樣下去想想可怕不可怕?所以希望大家發菩提心,不能讓寺廟變成文物館,不能把佛像、菩薩像變了藝術品。
佛教沒有法,成了佛教文物
有個佛學院學生在黑板上就寫了「把我們出家人當花瓶」。花瓶懂嗎?成了裝飾品了,所以大家要發發菩提心啊,挽救佛教。再這樣下去,寺院賣門票,因為這兒有文物,菩薩是唐朝的、宋朝的,藝術價值高,變成參觀古董了。
佛法僧全在佛法里
佛弟子不懂佛法,天天磕頭,也了不脫生死。拿禪宗的話來說,這是泥塑木雕。那麼佛在哪裡啊?佛在法里。有法才有佛,沒有法就沒有佛。佛名覺,覺在法里,懂法的人才叫真正信佛,才叫真正皈依佛。
三皈依看上去是分開來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是不能分割的,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的覺,皈依法就是皈依僧的清凈。四眾弟子以出家人為主,都要以清凈為體。那麼法呢?法就是教導我們怎麼覺悟,怎樣走上清凈的道路,所以法寶里三寶都全了。
有瞋有愛就不是清凈道
你只皈依佛不學法,三寶都不全。你不懂法,做出來的事情都不清凈,憑貪瞋痴煩惱,搞歪風邪氣。在家人首先要修掉瞋恨心,出家人呢,要斷愛,不光要斷男女的愛,還要斷對可愛的東西所起的愛心,否則了不脫生死。有部《清凈道論》,寫得非常好,我們女眾專修班也把這部論作為我們的必修課。
對法要曉文、作觀、有修行經驗,三者合一
剛才講到,我們佛弟子必須要懂法,必須要把經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解說清楚。講經說法有好幾種方式,一種照文字解說叫曉文,有一種講修行經驗,還有一種講如何觀想。我往往把這三種合起來講,有人往往聽不習慣,聽不習慣嘛卻又喜歡聽,喜歡聽又總覺得心裡有點意見,什麼意見?講了那麼多時候,經書上的話只講了一兩句,說浪費時間。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破不立才是科學的辯證態度。邪的不破,正的是立不起來的。辯證地來說止惡修善,惡如果止不了,你這個修善是大有問題的。所以一方面要告訴大家什麼是好事,也要告訴大家什麼是壞事,好壞都要明白。聽法的人應該有這樣一個觀念: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治病救人,應該是知無不言,言者無罪,何況話並沒有說錯。
能如法修行,證道者多
佛住世時證道者多,以弟子能如法修行也。漸及後世,證道日稀,以學修無方便善巧,法緣不及,故力微也。(能海上師)
佛住世時,有一萬六千四百人證阿羅漢
佛住世,就是佛在人間的時候,那個時候跟佛修行的人,聽了法以後,就去思惟,修禪定,證道的很多。經書里就常有看到「千二百五十人俱,皆大阿羅漢」,有1250人都是證阿羅漢果的弟子,是經常在如來身邊,而遍布其它各個地方的證果弟子那就更多了,有一萬六千四百人。你看佛當年證果弟子這麼多,連一個最最笨的,叫愚路,就是周利槃陀,也證了阿羅漢果。可見證果證道並不難,問題是如今我們佛弟子不聽佛的話。學生不聽老師話,是很難學成的。
猴子學禪坐,竟然也得了初禪
《阿含經》里記載有一隻猴子,看到佛弟子經常在禪定,猴子模仿性很大,它也裝模作樣,天天這麼坐,佛說這個猴子也進入初禪了。連個猴子學學修行人的榜樣也會入定進入初禪,怎麼猴子這麼容易,我們這些人卻這麼難啊?猴子學修行學得很像啊,我們學得怎麼樣?說句實在話,如果我學能海上師學得很像,今天的我也不會現在這個模樣了,就是沒有學像呀!猴子學像了呀,哪怕它修禪定的方法不懂,就學這個樣子,也能夠起作用了。
在家向出家學,師要做個好榜樣
出家弟子要廣度眾生,要對居士慈悲。要做個好榜樣,讓居士學,居士是跟出家人學的。四眾弟子里在家弟子看見出家弟子稱師父,不跟師父學,那跟誰學啊?出家人一舉一動要有威儀,可讓居士們學習;出家人該講什麼話,不該講什麼話,也可讓居士學習。
要入滅受想定,才能超出三界
佛在人間的時候,證道者多,因為他們認真地向佛學習。這個猴子呢裝模作樣地學,證初禪已經算了不起了,我想可能證不到阿羅漢果,因為猴子不懂什麼叫煩惱,它聽不懂人話。學禪定得初禪升初禪天,我們佛弟子修四禪八定,再要進入滅受想定,才能超脫三界。
能如法修行,佛弟子必須要學法
「弟子能如法修行」,這一句很重要。修行不懂法你怎麼修?修行是照法來修的,要如法修,你修得不如法,也很難成就啊。邪知邪見的人越學越邪了,你佛法不懂,你修什麼啊?即使天天朝佛菩薩磕五百個頭,那你得到了什麼啊?什麼都沒有得到,好比小孩子向老爺爺鞠躬,老爺爺說:「小朋友乖。」說句笑話,你磕500個頭,如來也給你說了500句「善哉」。禮節是必須的,不要光停留在禮節上,把時間都浪費掉了。哪有一個學生,看見老師招呼打個不停:「老師早。」「老師好。」「老師身體健康。」老師會說:「你進教室上課去。」你不上課咋能畢業了?咋能工作?佛也叫我們佛弟子要學法上課呀。
「如我修行」證道者日稀,就成了末法
末法時期修行很少有成就,根源是什麼?是以自己的一套修行,不是以佛法修行,「如法修行」被改成「如我修行」。證果證道的人極少極少,是末法時期的眾生搞出來的,並非「命中注定」,佛不過有這一個預見。佛教並非「定命論」,一切都可以轉變。
(第五講完2001.4.4)
生活簡單,煩惱輕,易證果內外因殊勝,證道者多
佛住世時證道者多,是有很多殊勝的因緣,因緣就是條件。那個時候所以證道的人多,內因為主。那時的人,煩惱比我們輕,生活也比較簡單,所以他也不大多打妄想,沒有現在人這麼複雜。
煩惱抓起容易放下難
我從前總以為歷代皇帝的生活是如何富豪、奢侈,後來我58年到北京,也到故宮裡去看看,去了兩次,第三次不想去了。用現代人的生活標準去看他,帝王生活也很簡單,皇宮看起來富麗堂皇,細看畫和雕刻的大都一樣的,總是雕龍啊,那一套遠遠比不上現在。現在人動腦筋動得多,也正因為是這樣,促使生活改善,促使科學發達。但是從修行角度來說,動腦筋動在修行上呢?那就有成就了。所以不論從煩惱來說,從慾望來說,從妄想來說,古代人比現在人少得多,現在的人思想複雜。修行就要把你的腦筋放在修行上,但以往的煩惱抓起來容易,放下倒難了,那這是從內因上說。
常隨佛學易證果
在外在條件上說,遇到佛出世,所以常隨佛學就是容易證果的一個條件。釋迦佛游化諸國,弟子們跟來跟去。佛跟弟子們就做兩件事情:一件佛講法,弟子們坐下來聽法,一件教大家修禪定。在家人吃飯麻煩,出家人托缽乞食有什麼麻煩?所以你要想修行容易進步,可以總結兩條經驗,一條生活簡單一點,菜飯飽,布衣暖,生活上的腦筋少動一點,吃飽了就可以修行了。
佛涅槃應隨法學,要有次第
現在佛涅槃了,怎麼做到常隨佛學呢?佛在法里,你要常隨法學!你就大有希望。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多少年代了,法呢?始終沒有很完整地排一排,該先學什麼,後學什麼。拿居士林來說各地都有,但學習沒有步驟。今天這位老居士來講法,他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今天請一位法師來講也由法師自己定,有的來講講三皈依,進佛門第一步要知道皈依,這很好。但很多已經三皈依的人,聽到半路里就跑掉了。下個星期另一個居士來講,講《六祖壇經》,自性就是佛,一下子就從小學串到大學,就這樣沒有系統沒有步驟。佛當年講經說法是有步驟的,佛講菩薩法就排在出離法後面,佛講密乘就排在菩薩法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原則,有一定的步驟,那叫科學態度。
散漫、片面、排斥,談不上成就了
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自由散漫現象很重,加上個人知見,為了弘揚本宗,去排斥別宗。今天參禪的說:「明心都不明心,佛性都見不到,往生極樂世界,你能一心不亂嗎?」過幾天又請來一個講念佛法門,「現在末法時期,都是鈍根,修禪不念佛,十個倒有九個是拋空的。」明後天又請一個法相宗來講了,「你法相都沒有弄懂,修修修,不是盲修瞎練嗎?」過幾天呢?又請一個來講,「一天到晚講這個法那個法有什麼用,數食不飽,要抓緊地修,趕快打坐。」弄得聽的人一會兒往那面倒,一會兒往這面倒,佛法就是這樣衰落了。宗派之間的互相排斥,謗法造業,功德沒有拿到,背罪過已經背上了,還談得上成就嗎?
說不變,違反了三法印
還有的人喜歡看書,因為不懂求懂啊。偏偏寫書的人寫錯,佛法道理講錯了,引路人引錯了路,你還有什麼希望?還有的非但講錯,還謗佛、謗法、謗僧,這一謗你更沒有希望了。還有的人乾脆就是執著到底,不肯轉彎,那就是錯到底了,但是他本人不承認錯的。鼎鼎大名的人,什麼儒教、道教、基督教都通,有人批判他:解說《金剛經》違反三法印(三法印是鑒定你說的法對不對)。說山十年後仍然是山,你這是肉眼看的現象呀。佛法要從現象看到本質,哪有不變的?水也在變啊。從古以來,高山變成平地,平地會變成池沼。如果不變,老年人的頭髮怎麼會白?小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其實剎那剎那在變。科學家都說,當你第二次跳下河床的時候,河床里的水已經不是原來的水了。
密教不公開,難道不光明正大了嗎?
有一本書上,問:佛教里的事情也可以對不學佛的人說嗎?答:佛教徒所信的是正大光明的真理,哪有不能對人說的事情?這一句就錯了。從前有個又講佛法,又教氣功的老師,電話中和一個他從前的學生辯論:「佛法光明正大,為什麼有的法就不能講?」可見也受了這本書的影響。年輕人反問他:「那麼比丘戒能公開嗎?」沒話說了,沒話說照樣還有話說:「不跟你講了,不跟你講了。」同樣的道理,現在有人把不能公開的密教公開了,亂成這個樣子。說佛法光明正大,什麼都可以講,這樣說非但錯了,而且在謗釋迦佛竟然規定比丘戒居士不能看,還規定密教不能公開講,這個不光明正大,豈不在謗釋迦佛也有不光明正大的一面?接著又說:「不比別的教門」,別的教門當然指旁門邪道了,「有什麼真言密咒不傳教外的人」,密宗又稱真言宗,咒叫密咒,他把真言、密咒都說成是旁門邪道了,那又謗了法了,這個罪過不得了啊!謗佛謗法的人自己在迷里,能把眾生度出苦海嗎?
不可依人不依法
琉璃世界與極樂世界等無差別
94年,有位居士送來結緣的書,我順便一翻,一看就錯,誰寫的?是一位大居士,書上說:「往生琉璃世界要求高,不容易往生,極樂世界容易往生。」不知哪本經書里有這句話。《藥師經》里釋迦佛說藥師佛的琉璃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等無差別」,他竟然說出差別來了。還打了個可笑的比方:「好比有的學校要450分才錄取,但阿彌陀佛那裡,投考者能有150分就都要。」我想他是要讚歎阿彌陀佛,可是這個比喻很不恰當,說句笑話,我想阿彌陀佛聽了他的話會很不高興,藥師佛聽了也不高興,兩面不討好,真是愚啊!當然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都不會計較的,我只是以比喻來啟發罷了。藥師佛聽到了:「你這算啥話?阿彌陀佛成佛了,我也成佛了,全是圓滿的,平等平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肯收,難道我這個不要,那個不要,我悲心不圓滿嗎?」阿彌陀佛聽到了,我想也很不高興:「你這算啥話?難道我這極樂世界還比不上琉璃世界嗎?你把琉璃世界比成名牌大學,我極樂世界看成普通大學?」可見不學智慧,專門學愚,講出來的全是愚話。
千萬不可依人不依法
所以看書的人也不知道書上給你啥個影響。比如你們水平差的同學,有老師特地為你補習,這就沒錯了。東抓抓,西抓抓,是眾生的通病,叫自以為是,自由散漫,我高興怎麼樣就怎麼樣。好比我前兩天皮膚癢,東抓抓,西抓抓,抓得皮膚都出血。越抓越爛,越抓越癢了。還是我的學生好,趕快拿葯給我擦,現在好了。眾生的愚病也該以法葯來治才好啊!佛在世的時候,佛法可沒有現在這麼亂。佛弟子應該學釋迦佛的法,人的話僅供參考。釋迦佛才不會有錯,因為佛是徹底覺悟,智慧圓滿。人經常會講錯,因為他還未成佛,千萬不能依人不依法,那是顛倒了。要常隨法學,常隨佛學。最好的辦法是有步驟有系統地學。
要隨正知正見、肯教你的善知識學
現在佛已經涅槃了,要找一個善知識或者是老師,你常跟隨著他學。你如果覺得這個善知識很正知正見,佛法圓滿,肯教你,能有步驟地教你,悲心大,你就跟他學。
在家學佛多干擾
出家人沒有家,學起來就方便多了。在家居士就苦惱了,聽完法還得回家,想跟在一個老師身邊可不容易。還沒結婚的,照樣有人說話,不是父親反對,就是母親反對:「學佛法我也不反對,你將來怎麼過日子?你天天去聽法,年齡大了,婚姻大事要考慮了。」那麼你跟爸爸說:「佛經有句話——以法為妻。」「神經病(眾笑),哪有把法當老婆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大逆不道。」干擾多啊。有丈夫的也說話:「我看你現在心變了,一點沒把我放在心上。你到底管不管我了?你們學佛的人個個自私,你想自己成佛,把我么搞得這麼苦啊,你說等你成了佛先來度我,我現在已經下地獄了。」你又給拖住了。有的女居士真可憐,起早摸黑趕緊把家裡事情都做完了,再去聽法。還是有話:「娶老婆,你不陪我,算是啥老婆?」只有在臨死的時候,誰也不好意思說:「你是我老婆,陪我一起死。」所以做居士苦啊!丈夫想出來學點法,妻子也有話:「你成家了,你心裡沒有一個家。」也難怪,社會的發展,家裡的事情忙,東西也多。電冰箱、電視機、取暖器、空調、手機、電話機,還養了一隻貓一隻狗,要喂它吃,雜務夠忙的了。
不聽佛話造成末法
感情的自私會失去理智
有的說:「媽捨不得我走。」假的!如果說:「媽!我丈夫要出國了,你看我是陪你,還是跟著他走?」「你陪我幹什麼?當然跟著他走,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走吧走吧走吧。」我說的可是真話,眾生常是以自己的煩惱心在擾亂別人修行。感情的自私最可怕,會失去理智。
找原因,能改變,佛法大有希望
現在雖然末法時期,據釋迦佛的預見,末法時期能證果證道的人很少,但我們要研究研究,分析分析,這是有原因的,把這些原因找出來,改變改變,事物也就改變了,還是大有希望的。
宗大師完全次第的殊勝功德,要完整地有步驟地學。不要片面看問題,佛法是緣生法,條件改變了,事物就改變了,條件往好的方面變,事物就好起來,條件往壞的方面變,事物就往壞的方面變,缺少一個條件是不能成就的,要條件具足才成就。當年宗大師發願正法住世五百年,他的願力就是轉末法為正法。如今離開宗大師發願已經六百多年。在五百年之內,證果證道的無其數。
不聽佛話,造成末法
「以弟子能如法修行」,如什麼法?如佛教的法,現在為什麼證果證道少了?不如法呀!變成如我修行,樣樣要我作主。而且有的還很固執,你怎麼跟他說,他都不聽,你說佛經里是這麼說,他就說:「你有你的師父,我有我的師父,我師父就是這麼教我的。」依人不依法了。還有的更可怕,你啟發他,「佛是這麼說的」,他嫌煩了:「我認為這種話也不恰當的。」他謗佛謗法了,把你嚇得不敢開口,乾脆別談了。由此可見所謂末法是佛弟子自己搞出來的,逐漸遠離法了,佛法只有最後的這一點點了,就叫末法了。
證道的人少了,是學修無方便善巧
「漸及後世,證道日稀」,逐漸逐漸,到後世,證果證道的人越來越稀少,「以學修無方便善巧」,方便善巧從哪裡來?從智慧來。這個方便善巧可不能作簡單的理解。我們常聽人說「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這是我們生活中用語,也叫方便;走不動了,想搭車請司機同志「方便方便,讓我乘一段路。」司機說:「好好好,你上來吧。」這也是方便。速食麵,一衝開水就能吃,也叫方便。有次我在長途汽車上,一停車,趕快找廁所,問:「廁所在哪裡?」「就在前面,你沒看見『方便』兩個字?」我這才知道上廁所也叫「方便」。知識分子常犯依文解義的錯誤,依照文字理解這個意義,作隨心所欲的解說,等於小兒無知。以前禪定班有一天大人帶來一個小孩,我講課,他也不吵,好像聽得懂,其實他一點聽不懂,很文靜地坐著,也有善根,我講到波羅蜜,他忽然笑了,意思是「波羅蜜我懂的。」他以為是水果店裡的菠蘿蜜。所以要講清楚,這個方便是自己修行要善巧方便,度眾生也要善巧方便,是從法的智慧來。法上的智慧逐漸逐漸成熟了,你心裡自會出現善巧方便。
法緣不及,故力微也
有善巧方便,能一舉三得
好比打撞球,對準這個球打過去,只打進一個球,有人能打進兩個球、三個球,他有方便,很善巧,他打這個球,這個球就斜過去,連著把兩個球一撞,這兩個球就進洞了,這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並非狡猾,釋迦佛說的,智慧不等於狡猾。面對面看人不一定看得清楚。眼睛朝鏡子看,他以為你沒看他,他的表情你全看見了。我是舉舉例子說明善巧方便到底怎麼回事。
修菩薩法要知眾生心
修菩薩法要修到遍知有情心,眾生的心態你全要知道。你哪能死板板去搞統計,你的爸爸脾氣壞不壞啊?你的媽呢?你出生後,在爸爸那裡時間多還是在媽那裡時間多?這樣豈不麻煩。不靠統計,靠你禪定中開發的智慧,是自然出生的。
「文殊如何所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
修文殊法的人一定要成就,否則太可惜。文殊十大願,願我亦如是,「文殊如何所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你自己的心和你的行為修到跟文殊菩薩一個模樣,到這樣水平,你就大成就了,自成本尊,你就成就文殊菩薩的化身了。小成就呢?要開智慧,得辯才。修文殊法修到後來,不開智慧,沒有辯才,多可惜。說句實在話,念經打妄想,經念完妄想打完,心裡想的是阿貓阿狗,就得不到加持了。你來問老師:「你看我開智慧了沒有?」「沒有。」明天:「你看我今天開智慧了沒有?」「沒有。」「怎麼老說我沒有,我現在懂得多了。」懂得多不是開出來,是學來的。你有沒有開智慧你自己去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衡量,你過去心輪的轉動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比較比較。
證果的力量微小,是由於法緣不足
「法緣不及,故力微也。」法的因緣夠不到,所以修行證果的力量極其微小。古人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怎麼叫她煮飯啊?即使一個靈巧的家庭婦女,要煮出一頓飯來,也必須要條件具足。
為法緣創造條件,是最重要的
創造條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佛學苑,就是為你們創造一個法緣具足的條件,法緣夠得上了,力量就大了。你會想:「我很幸福啊!我有個小弟弟,他發心將來要學佛法,老師可能等不及我小弟弟長大了,那咋辦啦?」小弟弟么由你去度了,否則我白辛苦了。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個人倒下去,更多的人站起來。據說後來上天受到愚公的感動,上天就把這座山移掉了。如果我們有這種移山的精神,也會受到文殊菩薩的感應,把你的障礙移掉。
(第六講完2001.4.11)推薦閱讀:
※《紅樓夢》最動人10句話: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怎樣斗三煞 作者:八貴堂
※《雙城記》的作者狄更斯有哪些特別的經歷?
※《億萬老婆買一送一》這部小說的作者還有哪些作品?
※男女關係處理的好及長壽又不見老(作者:雨荷的魅力)
TAG: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