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身進德嘉言集> 之 審言與自省

 <修身進德嘉言集> 之 審言與自省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猥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共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勿巧。

*夸夸其談是軟弱的標誌,而那些能夠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三緘其口為宜。世上對於有才幹的人,通常是羨妒交加的,唯有收斂鋒芒才是上策。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

*不可乘興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只因強出頭。

*寡言擇交,可以免憂患,可以無悔尤。

*好說,好張羅,好結交,好游,實為修行人一大障礙,應沉默杜潛,則其益無量。

*事到快意時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修行之人大忌說人長短,乃至於一切世事非干己事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若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上士閉心,中士閉口,下士閉門。

*人家是說了再做,我卻是做了再說。人家是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卻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刀瘡易好,惡語難消。

*聖賢而可百世為師,功於「吾日三省吾身」。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勿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責人時須想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律己時須想著:「細行不矜終累大德」。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只在「怨」「尤」兩字;全不反躬自問。真正學問,常是自責自省。

*鞏自厚而薄責於人;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去檢點別人。

*一天無過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德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人能仔細反省,就會生出悔過自新的勇氣來。應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通通快快 `切切實實地把它表露出來,從反省中去認識自己的真正面目。

為人與處世

*一切從現實出發,是成功的第一步。

*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必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華須藏。 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

*言行相顧,心跡相符,始終不二,幽明無間。易世俗所難,緩時流之急,置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為隨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銳氣,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斂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顯得太特殊,即所謂和光同塵,韜光養德。

*待人處世的態度不可太輕率,否則將為事物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但也不可太過份慎重,以至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脫自在的氣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揚善不揚惡。

*是非窩裡,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免過,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苟字可以養福,靜字可以益壽。

*節慾戒嗔,是保身法;收斂安靜,是治家法;隨順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世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一言必謹,言有功也;一行必慎,行有功也。一事不苟;一介必嚴。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時要有悠閑的趣味。

*小人固當遠之,然也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之,然也不可曲為附和。

*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是初學切要功夫。

*與世人酬酌,唯以中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起。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湛然,有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卑不亢,儀容固宜有度;謙虛恭讓,語言尤貴有章。

*為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深厚而得禍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

*要養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隱惡揚善處處替人著想;正直故,急公好義,言所當言。

*做人須以謙沖為懷,如果一意包攬善行令譽,就會有樹大招風,名高謗來的危險。

*一個人假使擁有完美的名節,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與毀謗。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與別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樣,惡劣的名聲,也不能全往別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擔一些。

*爭力起於人各有欲,爭言起於人各有見,如能淡泊自處,允許異己,胸中自有無限快活處。

*勿尋人小過而必究,勿乘人患難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立身要高於人,處世要知退讓。世人多半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灼見者,則能保持超然的態度,以行道為己任。

*處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不蹈無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門,不進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遠禍。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有德與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傳家有道唯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分。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己溫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難。

*我所欲,當思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當念人亦不欲,更當避免以利人。

*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可負天下人。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聲名顯著,守之以斂藏;利養豐饒,守之以簡樸;瞻仰人多,守之以謙下;朋儕嫉妒,守之以和忍。

*處世讓一分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在毀譽榮辱面前,不但不為之動心,而且把這當作磨鍊意志的好機會。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涵養與識見

*存心養性,須要耐煩 `耐苦 `耐驚 `耐怕,方能純熟。

*當可怨 `可怒 `可辯 `可訴 `可喜 `可諤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涵養。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省一份經營,多一分道義;學一分忍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若學溫和,則於憤怒時習之;若學止語,則於喧鬧時習之;若學恭敬,則於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於狠戾時習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能助予,宜傾心聽之。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養心。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心事來,治之以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言語知節則愆尤少,舉動知節則悔咎少,愛慕知節則營求少,歡樂知節則禍敗少,飲食知節則疾病少。

*戒豪飲,豪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多言,多言損神;戒多憂,多憂鬱神;戒多思,多思憂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志存忍辱,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深戒綺語,處事必忠,視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嗔,得意失意不動心。

*氣貴平和,情貴淡泊。

*萬般補養皆虛偽,唯有修心是要規。

*事到無心皆可樂,人非有品不能閑。

*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寬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無禍,人不求利斯無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召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久伏折飛必高,先開者謝必早。

*不說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儉,美德也,過儉則為慳吝,反傷雅道;讓,懿德也,過讓則為足恭,為屈禮,多出機心。

*宦情太濃,歸時過不得;生趣太濃,死時過不得。

*好說己長便是斷,自知己短便是長。

*短不可護,護短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慧能大師)

*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尤天地含蓄之氣也。

*不見己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也,見而護,惡之惡也。

*自己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過於嚴厲,要顧及對方能否承受。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能否做到。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限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覺人之詐而不說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責焉?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求肉體上愉快,則日趨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則自然高明。

*寧受智者毀罵,不受愚者稱讚。

*大丈夫論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改過與自強

*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惡遷善之門,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無此念頭,便是急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處討些生理?

*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曾造作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

*今人有過,便甘自棄,以為不可復入聖人境域。不知盜賊也許改惡從善,何害其為有過哉!只看歸宿處成個甚人,以前都饒得過。

*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改悟,發善念,隨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敵百年之惡也。臂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不論久近,唯以改為貴。

*人能一旦洗滌舊惡,雖昔為盜寇,今日亦不害為君子。

*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

*自省自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作福更宜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夜覺曉非,今悔昨失。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在復萌,而小過轉為大非。

*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我有功於人則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則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

*有一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一認則兩過都無,一不認則兩過不免。彼強辯以飾非者,果何為耶?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我昔所造諸娥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發願改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 `二七,以至一月 `二月 `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曠神怡,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見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滅罪消之象也。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凡人與聖人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不失時機地發現自己。

*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難事,明日行一難事,久則自然堅固。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難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看破 `放下 `隨緣 `自在

*知足者常樂。

*少欲大安樂,知足大富貴。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富貴是無情之物,你看得他重,它害你越大。貧賤是耐久之交,你處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

*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謂懼,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無欲則靜,靜則明。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無欲之謂聖,瓜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循欲之謂犯。

*世人以心肯處為樂,終被樂心引在苦處;達人以心拂處為樂,終以苦心換得樂來。

*厚味多殃,艷色危身,求高反墜,務厚更貧。

*士能寡慾,安於清淡,不為富貴所淫,則其視外物也輕,自然進退不失其正。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世間知足,安貧守賤的人,當推古代魯國的賢人黔婁。他不把爵位視為榮耀,對於別人的饋贈,也拒絕接受。當他死時,甚至衣不蔽體,可謂貧乏至極!他並非不知道這種人生觀會招致何種後果,但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理得,對物質生活的匱乏,並沒有絲毫的怨尤。其後接近千載,很難找出堪與倫比的人。

*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捺,此皆學問得力處。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無知小兒貪吃刀頭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

*凡人壞品敗名,錢財佔了八分。

*財有五種危險:大火燒,大水淹,賊偷奪,惡子毀,官沒收。五事一至,變遷立見,一旦壽盡,難帶絲毫。

*千年田地八百主。財產是天下至公之物,不過假手於人,會受用的用幾十年,或幾輩人,不會用的如雨打殘花,風捲殘雲,隨到手就化散了,又到別人手裡,貧的又富,富的又貧。哪有百世主人翁,千年的看財奴。

*人只一念貪私,便削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害,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得一世。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好色不淫不亂。

*無功受祿,寢食不安。恐怕日後變驢變馬還他。

*凡無功得人財者,是謂無因。不得無故取人錢財,吃人飲食。

*財富的獲得,是一個人的機緣,沒有機緣的人,想盡辦法也還是得不到手。若是不該你得的東西,即使是到手也還會落空。

*大廈千間,夜眠幾尺?家財萬貫,日食幾何?

*貪多業也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無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貧。

*君子謀道不謀食,小人謀食不謀道。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對物慾減少一分,人格就升高一分;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道念就增強一分。

*醉生夢死,實恆言也 `至言也。世人約有富貴貧賤兩種。貧賤者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後已,心卻未已矣。齎此心以往,而復生,而復忙,而復死,死死生生,昏昏昧昧,如醉如夢,經百千劫而了無出期。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一個人偉大與否,到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和地位高下,而是看他有沒有自製的力量。能夠自製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的人。為什麼修行者講持戒?這是要我們在生活中有自製的力量。

*名為招過禍之本,欲乃喪志之媒。

*世人貪得,都務強求,不知一錢之所獲,尚有命焉,而況富貴功名之大。

*朝里官多做不盡,世上錢多賺不了,官大錢多能幾時,落得自己白頭早。

*有志於道德,功名不足論也。

*做官難免冒祿貪功,既做好事,也難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惡,罪福影響不漏絲毫。貪有限之榮名,受累生之惡果,殃及於子孫,可不畏哉!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榮寵;中正之士,不以窮達易志操。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忘名利,甘淡薄,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只管向前便無危險。

*名利和地位隨時變化不定,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把握的。所謂「春日方逢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都是古人。

*世人單為「體面」二字,壞卻平生。

*虛名折福。

*聰明顯露,伶俐施逞,不能隱忍潛藏,只知使乖弄巧,非道器也。

*若名聲恐其不彰揚,才華恐其不顯露,錢財恐其不多,一切不能看淡而有求福之心,只能得些有漏福報,不能得真實利益。

*萬般隨緣過,一切隨緣了。只見活人論是非,不見死人道丑好。世人都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氣在,名利爭執不休,殊不知無常期到,問能帶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丟,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舉世好奉承,奉承非佳意。不知奉承者,以爾為玩戲。

*好諛乃人之大病。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至於名,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則故為詭異之行;思保名,則曲為遮掩之計,終身役役於名而不暇,而暇治心乎?一老宿言:「舉世無有不好名者。」因髮長嘆。座中一人揖而曰:「誠如尊翁,不好名者唯公一人耳。」老宿欣然大悅解頤,不知本人已被賣矣。名之關難破如是哉!

*道不戀情。來也由他,去也由他。

*恩愛一縛,牽入罪門。

*泰山崩前而不驚,美色當前而不動。

*對家室親眷,盡心不必掛心。

*骷髏白面,不過是帶肉骷髏;美艷紅妝,儘是那殺人利刃。

*夫妻一場應看空,大限來時各西東。夫妻本是同林鳥,可憐死後不相逢。

*人生母子 `夫妻 `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酒色財氣四般孽苦,都必須斬斷,而其中色心最難斷。所謂萬惡淫為首。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各各戀色貪財,儘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酒色財利四面牆,多少英雄在內廂。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老方。

*若能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壽則長。

*敗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敗;傷身之事非一,而好色者身必傷。

*兒女如過客,暫時來相見,來時固不拒,去時亦無戀。來去兩無心,此時有時限,情濃何太痴,清君自思忖。

*子以三因緣生:一 `父母先世負子債。二 `子先世負父母債。三 `冤家對頭或因緣深者來做子。

*田園身外物,兒女眼前冤。

*父母子女是債,欠債還債,無債不來。男女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勸父母,莫繫懷,兒孫八字自帶來。貧賤今生受孽報,富貴前生修積來。任你一切安排好,難逆因果一絲毫。

*有等愚痴人,願做兒孫犢,不肯做福田,舍財如割肉。子孫勝於我,要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要錢做什麼?莫為兒孫計,自有兒孫福。留了難帶財,撇了易帶福。莫為兒孫計,及早修些福。積德並行善,子孫萬代昌。

*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人們都愛戀骨肉,貪財如命,這樣在世俗一邊情重了,如何談得上修行?要知道,從來妻子骨肉緣盡則散,散後都不相識,如果惡緣相聚,眷屬就是冤家,不知不覺暗受其害。想到此,不由人心不淡。財產等物轉眼成空,當然更應看破了。

*人生直做百歲翁,亦是萬古一瞬中。

*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茫茫生死事難知,碌碌終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他人忙。舉世盡從忙裡老,何人肯向死前修?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事事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常防死日,道念自生。

*人常常憂死慮病,亦可以消幻業而長道心。

*看破 `放下不是消極的,不是教你不負責任 `不仁不義 `什麼都不要管,而是教你不起貪愛 `心無所住,雖知一切法,但心不隨境轉。比如見一美好的東西,雖見而心不愛著;見一醜惡的東西,雖見而心不厭憎,這就是心不隨境轉。

*色是你的身體。你投生人道,認為你的身體是你;來生投生做狗,又認為狗的身體是你;狗死了身體爛了,但「你」沒有爛,又投生做豬,那時,你又認為豬的身體是「你」了。就因為你放不下這身體,以為這身體就是你自己,才隨著身體的「我執」而輪迴六道。

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生煩惱。又言「死生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生死,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忍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再講心。投生為人,見到鈔票就起歡喜心;投生為狗,你的心又喜歡骨頭 `大便。做人,掉到海里就起恐懼心;做魚,掉到海里就起歡喜心,這便是六道輪迴心。

人心看見水是水,天人的心看見水是琉璃,餓鬼心看見水是膿血,地獄心看見水是火,這就是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人都喜歡出名,要好名譽,這叫名聞障礙。做人希望人家稱你是好人,做狗希望人家稱你是好狗,不能開智慧放下假名,就不得自在。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

隨緣是不生煩惱,不緊張也不興奮。因為興奮過後,情緒一定會低落,不如清凈心與平等心如如不動。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長。

*修道人,未貧先學貧,未死先學死,狠心修行,要把性命豁出去。

*終要破一個死字,把生死置之度外。

*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抵不過我一修;千萬個修,抵不過我一覺。當知眾苦只緣不覺,極樂無過明心。此一大事因緣,與一生關係之巨,任何重要急事,難與比擬萬一。

當下即是解脫,生活即是禪修

*刻刻自反,秒秒觀心,以表現並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修心的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既然身處娑婆世界,焉有清凈之處?只要使此妄心隨時隨地都能歇。

*觀心,簡言之,就是時時刻刻照顧當下的一念,生活在現在,生活在當下,不追憶過去,不設想未來。

*把持住心,不被周圍的浮光掠影所牽制,心不動搖,就不為物所累。因此,涉及到相對的見解,都應將其拋棄,片刻也不讓它留在心中,這就是無住。

*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也就是斬斷過去 `現在 `未來之際,而安住於現錢清凈明覺的一念。能安心於當下,也就能安心於時時處處,古來禪德「飢來吃飯困來眠」 `「無處青山不道場」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安住等於無住。

*定者,動定如一之位也。不能不見,不能不聞,硬要他不見不聞,是外道斷滅,硬壓功夫,必成大病。若順他凡夫流轉,是凡夫攀緣。故一切仍要了了覺知,加上一個照見功夫,「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難難在一個知字,其中包括覺照 `證空 `不惑 `不動種種境界在內。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錯,即是自性不動。能在外邊見一切境界而心裡不亂,這就是定。

*離卻昏沉與掉舉的兩邊,把心平靜地止於一境,此即禪定。定即是止(寂靜),禪即是觀(正見),如車之兩輪,要均衡才能達於悟境。

止,制止精神的動亂而使之澄清,也即是定。觀,觀照一切對象的實相,也即是慧。

修行要定慧雙運,寂照同時,才可達於悟境。

*修行之時,豈限於禪坐。晝夜六時恆居願海,時時警惕,隨境觀心,斯名正修,多煉則純熟也。上座名修止,由止得定,下座則隨時隨地修觀起用,定慧交資,雙輪並進。又如磨刀,前為磨,後為用,不用不知利鈍,不磨不能鋒利。簡言之,要無時無刻不觀心,即行住坐卧,處處是修,在在起妙用耳。

*修法之妙,乃在不修而修即不修時亦修也。不僅在打坐時修,而且處處觀照心意,煉得攝心歸一。故而,出佛堂下座後,行住坐卧,在一切人事,一切行為中修,才是正修行,而種種修法為助行。

出佛堂之後之正修行,應先明起用之妙,其妙訣在「不忘」二字。無論何時何地,不離警惕,處處照顧,只要用慣這個心。用,便是覺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遲便被境奪,便是流浪。凡人對於貪嗔痴,已是熟極,亦非一朝一夕可奏效,到刻刻不忘時,便是功夫純熟,入欲罷而不能之化境。

*無修無得無證,非離修離得離證。不取有為法,亦不離有為法,不取不舍,斯是如來涅磐之境,可見有無不二,雖即於事,未染於心,此名曰空。

*但云不住著者,非頑空如木石之無知,正是了了知覺而不執著,故云「無住」。「無」言不執,非空無也。

*在生活中修行的人,他在操勞柴米油鹽日常瑣事時,在二六時中為人處世 `舉手投足時......都能隨緣自在,坦然面對眼前的一瞬,永遠不忘只活在當下,不拘泥於過去 `未來,也不瞻前顧後,只知一心一意一境做事,完事後不沾不著,不留一點心痕。每天這樣生活的人,自然能體會到什麼是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捨 `無斷常 `無凡聖的境界,這樣地去解證 `去超越,去完成物我一體的修養。

*事來則應,事去則凈。行住坐卧都沒有心,也不要想我是凡夫還是聖人,把這都忘了。

*我們如果去掉吃飯時的「百種思索」和睡覺時的「千般計較」,我們當下就可以與歷代禪師一個鼻孔出氣。

*在不斷回復到這顆平常心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念想和覺性不會同時存在。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念止覺現。當念想的止息回復到清明的覺性時,我們不再受記憶的推動,不再隨妄念翻滾。

*如果要自忖習氣甚深,熟處難忘,解行分裂,就必須下一番觀察,修正念想行為,做「洗心退藏」功夫,才有光明解脫大一天。離開腳踏實地的修心功夫,保任便是極難的事。事實上,「不經一番寒徹骨」,又「哪得梅花撲鼻香」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知世就是力量這句話。?
無欲則剛——「修身」到底在修什麼
如何做到高度自律
經典修身緊身褲, 美麗穿搭不服輸! 實踐出真知!
古自有說法「書生誤國」,由於還沒到那個高度,只是覺得現在這個社會,書生只能「修身」,能「齊家」都要靠運氣了。是這樣子的么?有什麼辦法么?

TAG:自省 | 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