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大和尚開示】無限生命
龍泉動漫動畫片劇照(攝影:龍泉視界)
無限生命,不僅僅是說人有前生、有後世就叫做無限生命。一個人說有前生有後世,另外一個人說沒有前生沒有後世,這個話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你沒有辦法證明是有後世還是沒有後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理解「無限生命」呢?是說人的生命沒有局限性,沒有局限性的生命就是無限生命。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叫「生命」,什麼叫「無限」,那我們才能夠知道什麼叫做「無限生命」。
生命,在六道輪迴中屬於哪一道?佛經里沒有這個詞,說是哪一道。六道當中有一個人道,不管分為六趣、五趣,在佛經裡邊都叫做「人」,那到我們中國以後,就叫做「人生」,然後就講「生命」。這個「命」在佛經里是有的——命根,受、暖、識三者和合名為命根。
人生也好,生命也好,這個「生」字就非常重要。《中論》裡邊講「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是無生」。我們一方面講生,一方面又講無生。「諸法不自生」,如果這個法存在,它就不需要再生,所以叫不自生;那不可能說這個法又能夠去生另一個法,所以也不從他生;自己不能生自己,別人也不能生自己,所以兩個加起來也就不能生這個法,所以不共生;但這個法又不能說無因而生,它都是有因緣的,佛說法是有因緣的,我們人說話、做事也是有因緣的,只是我們觀察不到這個因緣。
我們非常容易把「人」、「人生」、「我」這幾個概念搞混淆。
「我」,在六道里沒有一個道名為「我」。「我」實際上面就是人的身體,人的身份的代表,這個「我」就是代表人的身體,代表人的身份。人在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身份,老師、學生、公務員、老闆、男女老少,等等,有無數種身份。人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在不同的社交群體當中,是根據身份來行事的。在佛教里講「無我」,那我們怎麼來認識自己呢,怎麼來認識「我」呢?
那我們講,今天坐在這裡很熱,或者是說自己口很渴,或者說今天心情不錯,今天的心態很好,或者說今天我心態很煩躁、很煩惱,或者說我很氣憤……可能你就認為「這是我的狀態」,但此時此刻你的狀態你能不能跟昨天聯繫起來考慮?你能不能跟前天聯繫起來考慮?你能不能跟上個月、上兩個月、去年、前年、從小到大聯繫起來考慮?就是說我們現在這種狀態,你能不能放在「我已經活了幾十年」這樣一個既非長又非短的狀態上來考慮?
我們常常只是說,我們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在我們這一生的前面幾年、幾十年以及我們過去無量生、無量劫的基礎上,你才能夠活在當下的。而不是說我們活在當下自己的感受中,那這個就會有很大的問題。「當下的自己」只是考慮到我自己的感受,不去管別人怎麼感受,別人怎麼感受我一概不管,那這個就會有問題。你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只是考慮到了自己的感受。我們人只是活在感受當中,人——色受想行識,你只是活在「受」當中,這個「受」是無常的,這個「受」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受」是錯誤的。其實我們這個人身,有感受,還有記憶、思想,還會思考、創造、勞動,還有各種才能、各種潛能。如果我們只是活在自己的感受當中,這本身就不是佛教要的,恰恰是佛教告訴我們要對治的。我們要把對治的東西、境界當成我們要的這個結果,那我們的修行就錯了,修偏了,就不知道會修到哪裡去。
修行、修行,「行」——佛經裡面講「行如芭蕉」,芭蕉,一葉又一葉剝開,最後沒有了,它是一種假合、假名。我們一生一世、多生多世、無量生、無量世,我們所有的行為、所有的業,它都是一種力量。佛教裡邊講「人」,梵語叫「數取趣」,什麼叫「數取趣」?就是經常在六道當中輪迴的這個主體,這才是「人」的本意。那我們為什麼還在六道當中輪迴呢?都是因為一種業的力量。
們常常講業感緣起,業障、業感緣起。那麼,「緣起」、「業」,我們佛教裡邊常常聽到這個名詞。「諸法從緣起,諸法從緣生」,緣起、緣生,都跟緣有關係,都跟自己造的業有關係,常常講「業緣」,跟別人的業緣也有關係。
我們講緣起,這個房子需要鋼筋、水泥、沙子;做一頓飯菜需要米、油、鹽等等,不是這麼簡單的,這麼聯繫在一起,那個誰不知道?這個叫做對事物的分析法,你說這需要分析空,需要這些種種條件,那這個講一次,世間上面那些科學家比我們搞得更清楚。這個東西怎麼組合的,心理學家、科學家非常清楚。水怎麼回事,氫氣、氧氣多少,怎麼比例。不是這麼來認識佛法的,不是這麼來認識緣起的。緣起是我們人內心對諸法,對一切事物的一種觀照力。那什麼樣的一種觀照力呢?緣起,所有的緣起,最後都要趨向於成佛正見,成佛就是「涅槃寂靜」。寂靜什麼呢?我們內心要寂靜。那麼怎麼樣做到寂靜呢?不生不滅。就是煩惱不讓它生,所以就不需要去滅。這個煩惱一生,那麼就要去滅;不斷的生煩惱,那就必須不斷的滅煩惱。
你如果內心不寂靜,內心是動蕩的,那麼你看到外在的境界就是顛倒的、就是在搖晃的,是不穩定的、不安定的,是一種混亂的。比如大海一樣,它必須非常平靜,才有力量。如果說大海、江河的水一直在滾動,那麼人也好,船也好,在裡頭都很危險。那我們人的心態也是一樣,我們內心只有非常寂靜,那我們才知道起心動念是什麼,這個事情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大乘佛法裡邊講六度,我們就拿第一度——布施度來講,財施、法施、無畏施。一個福報大的人,不是說忽然間福報就大起來,不是那麼回事,他多生多劫,累生累劫都是修財布施的;智慧大的人,多生多劫修法布施;健康長壽的人,多生多劫修無畏施。那我們在一個僧團當中,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財施也好,法施也好,無畏施也好,都是對人、對其他眾生的份上修起來的。財施不是說我一定要給你多少錢才叫財施;法施也不是說你坐這裡我給你講才叫做法施;無畏施也不等於說我要去捐器官才叫無畏施,而是時時刻刻、心心念念有沒有為人著想的心,不只為一個人,為所有的人、為非常多的人有這種心,人家有這種需要時,這種因緣到了,然後我們自己去做。
可能一個小孩晚上不敢回宿舍去睡覺,你把他送到宿舍裡邊,這個就是無畏施,讓他不害怕,就是無畏施。你能夠安慰他,就是無畏施了。你跟他簡簡單單講幾句話,他不起煩惱,身心安穩,你就是說法了。而不是說我們拿一套佛經的東西來套他,讓人家越聽越迷糊、越聽越困惑,這個不僅不是說法,可能還是亂開藥。那麼財施什麼意思呢?我們有這種力量,隨分隨力去成就。比如我們掃地、供花、供水等等,所有這些勞動,都是能夠算的。所以整個佛法,如果沒有從內在當中來理清楚,在外在是理不清楚的。
如果我們自己從內在當中,從心裡就感覺到要做什麼,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過去怎麼走過來的、下一步怎麼辦,我們就認識了六道輪迴的這個主體。那麼,對我們自己這個主體,對我們自己這個主人翁,對我們自己生命的本質,要非常清楚認識和了解。
剛才僅僅講了我們生命前面的一段,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活到現在,那麼更主要的就是我們人生還有後面的一段。比如你今年三十歲,活到八十歲,還有五十年。這八十年跟過去、跟未來,跟前生、跟後世還有連貫,這樣整個加起來叫做生命。
生」是什麼意思呢?《周易》裡邊講「生生之謂易」。生,是一種活力,是一種動態,是一種希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狀態。不是說:唉,這輩子做人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辦法了,晚了,後世再來吧。那你這個理解人生就錯了,這個不叫「人生」叫「人死」。雖然人還會說話,但你這個心已經死了,你沒有人生了。就是你沒有希望,自己不抱希望,你就沒有人生,就沒有未來,甚至從無到有了。
我們心心念念都在變化,那麼變化的過程當中,能不能了解清楚,能不能把握得住自己心念變化的整個過程,就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到廟裡來,修行也好,學佛也好,都是要來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我們內心才會有力量。
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來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我們常常都會在人的一種感受當中,人的一種想像當中。我們自己想像以後會如何如何,別人會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很多情況下都是想像。你自己的想像跟你的人生是兩回事情,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生命狀態,你現在的生命狀態,昨天、前天、一直以來……那麼我們人能不能認識自己的生命狀態是怎麼一回事?對自己生命的狀態充不充滿希望?抱不抱希望?我們怎麼來改變我們的人生,讓它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好?那麼這個「生」就很重要。
緣起無自性,緣生法,不是固定不變的,不是一種常態,我們如果以一種常態來理解,那你的生命就受局限。所以無限生命,就是說這種生命的主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掌握在自己的心裡。因為不受局限,都在我們自己的心,那我們當下、下午、明天,就能夠讓它越來越好。那就在於內心當中緣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緣到佛法的力量,那麼就會不同;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沒有緣到佛法的力量,而是世間的知識、世間的技能,或者說佛學的理論,這是沒有力量的,是沒有用的,是不能長久的。因為這些知識誰都可以去看,誰都能夠記得住,但是不能產生力量,不知道怎麼來抉擇,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沒有智慧,所以對自己的整個人生不能觀照清楚,常常迷惑,就是無明,所以就需要智慧。
那智慧從哪裡來?從聞思修來。聞了以後要去思惟,不是聞了以後當成耳邊風。那麼聞,我們從經教上聞,從善知識聞。為什麼要從經教上聞呢?你只有通過經論告訴我們的這套方法來思維,我們這種散亂、無序、狂妄、傲慢的心才不會出錯。就猶如科學的操作程序一樣,你只有根據這種操作程序一步步來做,最後這個實驗才能成功。如果你不照說明書這種原理來做,又不聽別人、有經驗人的指導,自己在那裡胡想一通,最後絕對是沒有結果的。我們買一個電器,蓋一個樓,要麼你就去研究這個原理,照這個說明書去使用,要麼就請教專家,那是肯定的。那麼修學佛法更是如此。
所以這個聞不是自己看到一句,「哦!」然後自己在那邊想像,自己去做去,以為這個就是佛法。就跟我們搞一個建築一樣,你聽到窗戶怎麼裝,門怎麼裝,你說:「哦!這就是建築。」那麼整個建築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嗎?就是做一個門,做一個窗戶就可以了嗎?它是整個整體的、系統的結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你自己怎麼調心是一回事,你怎麼跟人相處又是一回事。大家怎麼來議事,大家怎麼來共事,大家怎麼來和合,大家怎麼來包容,怎麼來互相體諒……你都要去學。你沒有去學,熟視無睹、旁若無人,那都是有很大的問題,這個心態都很不正常。
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內心應該是非常敏感,應該是非常敏銳的,什麼事應該怎麼辦非常清楚,所以不是憑人的一種興趣、愛好、感受就能搞得出來的。興趣、愛好、感受是會變化的,它慢慢就退了,只有真正對佛法的這些信念的把握,對這些道理堅信不疑,然後這個佛法的種子才能夠在我們內心紮根。如果說你這些最基本的道理一直在動搖,那我們整個人生狀態絕對是成問題的。
修行最後都要在「行」字。「行」字,就是說你內在有這種智慧的觀照之後,然後你怎麼行,就決定了你的現在和未來。你的未來,包括你今生的未來和來生的未來,不可能坐在那裡不勞而獲,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成佛也好,成菩薩也好,都是要去「行」的。什麼叫菩薩?就是為人民服務,給大家做牛馬,替大家辦事,只有這樣,我們人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說我們天天坐在這裡談空說有,談玄說妙,那就是佛法。那是理論,跟佛法沒有關係,那是一種哲理,是佛教的一種哲理,它不是生命當中的一種境界。哲理是需要的,但哲理不能讓人開悟,哲理不能讓人覺悟。
我們學佛法要轉凡成聖,轉凡成聖要破迷。我們說要有正見,什麼叫正見呢?你把所有的邪見去掉,就是正見了。只要有一個邪見在你的心裡,你就沒有正見。所以不是說要去安立一個什麼正見,就是把你自己心裡邊這些胡思亂想顛倒,所有這些邪見、妄想全都去掉,然後這個佛法的種子、正見就樹立起來了,而不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另外再去安立一個什麼概念,然後說這個就是正見,這都是頭上安頭,肯定是不對的。我們常常都是邪見、邊見一大堆,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觀照的。
無限生命,就是人的生命沒有局限性。沒有局限性,就是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希望。生命,「生」是在變化的過程當中;「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命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裡,向自性中求,向我們心裡求。然後我們外在就需要廣結善緣、廣行善事。
廣結善緣、廣行善事是我們內在佛法力量外化的一個表現。就是我們外面能夠承擔那麼多事,說明我們內在有佛法的力量;我們內心有佛法的力量,才能夠承擔很多事情。如果這些做不了,就說明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很微弱,或者說我們對佛法的認識已經是機械的、執著的了,所以我們內心沒有辦法來面對外在這些紛繁複雜的境界,對這個境界就沒有辦法,我們只有投降,只有躲避。
我們在法會中承擔一個組長也好,部長也好,你就知道這個很難辦,這個人這麼講,那個人那麼講,你用行政命令是沒有辦法的,你必須從法上面來統一,從知見上面來統一,用佛法引導大家向自己的內心當中求,然後慢慢每個人才會去反省,才會去反思自己的不足,每個人才真正意識到同別人的配合、合作、眾緣和合的重要性。你認識到了,他認識到了,第三個人認識到,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自然而然這個事情就好辦。認識不到,這個事情就辦不成。這些都是我們在法會的過程中需要去歷練的地方,不是說你聽了一次就能夠做到了,你可能要幾十年去歷練,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同樣如此,我們在下位,怎麼來配合上面的人,也是會很辛苦。你可能覺得「上面人怎麼這樣差?」真正輪到你去做的話,更是一塌糊塗。你只有自他相換、將心比心,才知道裡邊的難處,裡邊的苦處,才知道人世間有多苦,要做一件事情有多麼不容易,然後慢慢慢慢這種包容心就有了,慢慢慢慢人就越來越走上軌道了,對佛法的體會和認識就會越來越深刻。
文:摘自【學誠法師微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