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圖解

  

武式太極拳圖解 來源於 太極拳全書

  

 第二章 武式太極拳圖解

武式太極拳拳式名稱順序

    第  一  式  預備式               第二十式  右倒攆硬

    第  二  式  左懶扎衣           第二十一式  左倒攆猴

    第  三  式  右懶扎衣           第二十二式  右倒攆猴

    第  四  式  單鞭                   第二十三式  手揮琵琶勢

    第  五  式  提手上勢           第二十四式  白鶴亮翅

    第  六  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五父  摟膝拗步

    第  七  式  摟膝拗步           第二十六式  手揮琵琶勢

    第  八  式  手揮琵琶勢       第二十七式  按勢

    第  九  式  摟膝拗步           第二十八式  青龍出水

    第  十  式  手揮琵琶勢       第二十九式  翻身

    第十一式  上步搬攬捶       第三十式  三甬背

    第十二式  如封似閉           第三十一式  單鞭

    第十三式  抱虎推山           第三十二式  下勢

    第十四式  手揮琵琶勢       第三十三式  紜手

    第十五式  右懶扎僅           第三十四式  單鞭

    第十六式  單鞭                   第三十五式  提手上勢

    第十七式  提手上勢           第三十六式  高探馬

    第十八式  肘底看捶           第三十七式  左伏虎勢

    第十九式  左倒攆猴           第三十八式  右起腳  

    第三十九式  右伏虎勢        第六十八式  左倒攆猴

    第四卜式  左起腳                第六十九式  右倒攆猴

    第四十一式  轉身蹬腳        第七十式  手揮琵琶勢

    第四十二式  單鞭                第七十一式  白鶴亮翅

    第四十三式  踐步打捶        第七十二式  摟膝勘步

    第四十四式  翻身二起        第七十三式  手揮琵琶勢

    第四十五式  披身                第七十四式  按勢

    第四十六式  退步踢腳        第七十五式  青龍出水

    第四十七式  轉身蹬腳        第七十六式  翻身

    第四十八式  上步搬攬捶    第七十七式  三甬背

    第四十九式  如封似閉        第七十八式  單鞭

    第五十式  抱虎推山            第七十九式  下勢

    第五十一式  手揮琵琶勢    第八十式  紜手

    第五十二式  右懶扎衣        第八十一式  單鞭

    第五十三式  斜單鞭            第八十二式  提手上勢

    第五十四式  下勢                第八十三式  高探馬

    第五十五式  野馬分鬃        第八十四式  對心掌

    第五十六式  單鞭                第八十五式  轉身十字擺蓮

    第五十七式  玉女穿梭        第八十六式  上步指臘捶

    第五十八式  手揮琵琶勢    第八十七式  右懶扎衣

    第五十九式  右懶扎衣        第八十八式  單鞭

    第六十式  單鞭                    第八十九式  下勢

    第六十一式  下勢                第九十式  上步七星

    第六十二式  紜手                第幾十一式  退步跨虎

    第六十三式  單鞭                第九十二式  轉腳擺蓮

    第六十四式  下勢                第幾十三式  彎弓射虎

    第六十五式  更雞獨立        第九十四式  雙抱捶

    第六十六式  左倒攆狹        第九十五式  手揮琵琶勢

    第六十七式  右倒攆硬        第九十六式  收式  

 關於圖解的幾點說明

    l.本圖解的圖照是按作者拳照摹繪的。

    2.為了便於讀者查對拳式的方向,把圖照中預備式(圖1)姿勢的方向假定為:面向讀者等於向南,背後等於向北,面向讀者右面等於向東,面向讀者左面等於向西。當讀者練習純熟後,可以根據場地形狀任選方向,預備式不一定從面向南開始。   

    3.圖中所有的實線或虛線,均表示手或腳的動作趨向。所有圖中的箭頭,均表示由本圖過渡到下一圖的動作趨向。凡動作較簡單,通過文字即可說明的,就不再在圖中表示其動作趨向,可參看文字和後一圖。

 

4.帶有實線的箭頭表示右手或右腳的動作趨向,帶有虛線的箭頭表示左手或左腳的動作趨向。

5.出於太極拳中腳的動作甚為細緻,為了表明腳與地面的角度,在腳旁繪上陰影,以資區別:

    武式太極拳圖解

    第一式  預備式(圖1)

    兩足並立(中間距離一拳左右),兩膝微彎勿挺;兩然下垂;兩眼向前平視。  (圖1)

    要求在兩足並立站定時,要做到體態自然安靜;要提起全副精神,排除雜念;意含頂勁。所以頭宜正直,頦微內收;兩肩放鬆;腹部鬆弛,氣沉丹田;含胸,拔背,裹B當,護肫。

    第二式  左懶扎衣(圖2 -5)

    動作一:兩腿屈膝微蹲,體重漸漸移至右腿,右腿變實,左足跟提起,足尖點地,左腿變虛;同時兩臂稍彎,兩手前移,置於胯旁,手背向上,手指朝前,微屈分開。  (圖2)

    在武式太極拳的拳套中,所有動作和姿勢的兩臂和兩腿始終不可伸直,要保持一定的彎度;身體轉動時,都必須以文腿足跟為軸;並且所有動作的頭,軀幹,胸、背等部分,都須符合預備式的要求,後文不再贅述。

    動作二:身體微向左轉,左足隨著提起,向左斜角(45度斜角,  以後所指斜角皆為45度)邁出,足尖上翹,  以足跟著地,左腿微屈(兩腿仍為左虛右實);同時兩手向胸前舉起,手指朝上成立掌,左手在外,高與口平;右手在里,與心相齊,手心均稍朝前(兩肘須下沉);面對東南斜方。  (圖3)     動作三: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體重移至左腿,右腿微屈,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兩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要求松肩,沉肘),手心仍稍向前,左手齊目,右手與胸平。  (圖4)

     動作四:兩手同時下落,當兩手與胯相平時(在兩手下落時,兩肘不可向後超出背部)即左右分開,向上劃弧,立掌合於胸前,有捧球之意,兩手高與口平,手心稍朝前,右足在兩手左右分開的同時,往前跟步至左足跟旁,以足尖點地。(圖5)      要求松肩,沉肘;手與胸臂之間有圓活之趣: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第三式  右懶扎衣(圖6-9)

    動作—,以左足跟為軸(右足尖仍點地),身體微向右轉,面對正南方向,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圖6)   

    動作二:腰微右旋,右足隨著向右斜角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同時左手由上而下,右手由下而上劃一小圈,仍為立掌(手指朝上),右手在外,高與口平;左手在里,與心相齊,手心均稍朝前(兩肘須下沉);面對西南斜方。  (圖7)

    動作三、四與第二式『左懶扎衣』動作三,四相同,惟左右相反,方向不同。本式方向是向西南斜方。  (圖8-9)

 

     第四式  單鞭(圖10--12)

    第五式  提手上勢(圖13)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什麼叫節序,請參看節序圖說明)。動作一、二,三為「單鞭」,動作四為「提手上勢」。動作一,以右足跟為軸(左足尖仍點地),身體左轉90度,面對東南斜方,仍為右腿實,左腿虛。  (圖10)

    動作二,左足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兩腿仍為左虛右實。  (圖11)

    動作三: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右腿微屈,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兩手向左右順腿分開,手指朝上,掌 心朝外,仍為立掌,左手齊目,右手齊口(兩肘須下沉);面對東稍偏於南的斜方。  (圖12)

    動作四:右腿向左靠攏,以右足尖點子左足旁(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同時身體微向右轉,面對正南方向,兩手隨動,右手胡下向左劃弧,從下抄起,置於腹前,手指向前,左手向上舉,手心朝上,有上托之意,高與頂齊(須松肩,沉肘)。 (圖13)

   

 

    第六式  白鶴亮翅(圖14-17)

    動作一:右足尖仍點地,  以左腳跟為軸,身體微向右轉,面對西南斜方,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圖14)

    動作二:右足前邁,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同時右手自外提起,橫掌舉至額前上方,手心朝前;左手由裡面經臉前立掌下落,高與心齊(須松肩,沉肘)。  (圖15)

   

     動作三: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左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左手高與胸齊,手心稍朝前(右手須有上翻之意,要求松肩;沉肘)。  (圖16)

    動作四:右手微向前伸,肘下垂,兩手同時下落,當兩手與胯相平時(在兩手下落時,兩肘不可向後超出背部)即左右分開,向上劃弧,立掌合於胸前,有捧球之意,兩手高與口平,手心稍朝前;左足在兩手左右分開的同時,往前跟步至右足跟旁,以足尖點地;面對右前斜角。  (圖17)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有圓活之趣;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練習太極拳時,所有動作都始終要求松肩,沉肘,希讀者切記,後文不再贅述。

    第七式  摟膝拗步(圖18-21)

    動作一:左足尖微移向左後點地,以右足跟為軸,身體向左轉135 度,面對正東方向,面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18)   

    動作二:身體傲向左轉,兩對東北斜方;手足隨動,左足向左斜方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左腿微屈,兩腿仍為右實左虛;左於落至腹前;右手向右面頰旁舉超高與耳平,手指朝上,手心朝前;面對東北斜角。  (圖19)

    動作三,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右腿微屈,兩腿變為左實右虛;悶時左手向下摟過左膝,置於左腿旁,手指朝前;右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手指仍向上,高與目平;面仍對東北斜角。  (圖20)

    動作乍四:右手下落經左腿旁(手指朝前)與左手相齊時,

  兩手左右分開向上期弧,立掌合於胸前,有捧球之意,兩手高與口平,手心稍朝前,在兩手左右分開的同時,右足往前跟步至左足跟旁,以足尖點地,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圖21)

 

    第八式  手揮琵琶勢(圖22)

    第九式  摟膝拗步(圖23-26)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手揮琵琶勢」,動作二、三、四為「摟膝拗步」。   

 

 

    動作一,右足後退踏實,足尖對正東方向,左足收至右足前,  以足尖點地,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兩手隨身收回,仍為立掌,左手仍與口平,右手落至腹前,兩手心均稍向前;面對東北斜方。  (圖22)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有圓活之趣。

    動作二:左足向前邁出,足尖上翹,  以足跟著地;兩手隨動,左手落至腹前,右手向右面頰旁舉起(如圖19姿勢)。接著右足跟蹬,右腿微屈,左足掌隨著落平,左腿前弓,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左手向下摟過左膝,置於左腿旁,手指朝前;右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手指仍朝上,高與目平;面對東北斜方。  (圖23)  (附拗步)接著右足跨過左足,在左足外側乎落踏實,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左手上舉與口相平,右手下落置於24),兩手手指皆朝上,手心稍向前;面仍對東北斜方。  (圖24)

 

  動作三與本式動作二內「附拗步」之前的圖23說明相同。(圖25)

  動作四與第七式「摟膝拗步」動作四圖21說明相同。(圖26) 

 

    第十式  手揮琵琶勢(圖27)

    第十一式  上步搬攬捶(圖28-圖30)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手揮琵琶勢』,動竹;二,三,四為「上步搬攬捶」。 

    動作一:與第八式「手揮琵琶勢」動作說明相同。  (圖27)

    動作二:  (左上步)左足仍向左前斜方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兩手隨動,右手向右上方高舉過頂,手心朝左,五指稍舒,手指朝前;左手落至腹前,手指朝上,手心朝右。隨即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乎,右腿微屈,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兩手向前伸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面仍對東北斜方。  (圖28)

    動作三:  (右上步)以左足跟為軸,身體右轉;右足隨之提起經左足旁向右前斜方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同時兩手隨動,左手向左上方高舉過頂,手心朝右,五指稍舒,手 指朝上;右手向下經臉

   

前直落至腹前,手指朝上,手心朝左。隨即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左腿微屈,兩腿變為左虛右實;同時兩手向前仲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面對東南斜方。  (圖29)     動作四:  (搬攬捶)左手經臉前下落向左劃弧,從下抄起,又向上向前落至腹前,手指朝上;左足隨著提起經右足旁向正東方向邁出,先以足跟著地,右手落至右胯旁握拳。隨即左足掌落平,左腿前弓,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跟旁,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右拳沿左手手背上向前,慢慢擊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拳眼朝上,高與心平:面對正東方向。  (圖30)

 

 第十二式  如封似閉(圖31-34) 

 

    動作二:身體後移,右腿變實,左腿收回以足尖點子右足前,左腿變虛;同時右拳變掌上移與左手相併,成為立掌收至胸前,兩手心朝前。  (圖32)

 

 

    第十三式  抱虎推山(圖35-38)   

    動作一:右足經左足跟後移至左足後面的左側點地,以左足跟為軸,身體向右後轉180度,面對正西方向,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圖30)

    動作二:身體微向右轉;手足隨動,右足向右前斜方邁出,足尖上翹,  以足跟著地,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右手落至腹前;左手向左面頰旁舉起,高與耳平,手指朝上,手心朝前;面對西北斜方。  (圖36)

    動作三: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右手在腹前向左朝外平移劃圈,至右邊腹前  握拳,拳心朝胸部,右臂有抱虎之勢;左手立掌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左手高與目平;面對西北斜方。(圖37)

    動作四:右拳拳心朝下下移,經右腿旁變掌,左手也隨著掌心朝下下落,當兩手下移相平時,兩手同時左右分開向上翅弧,立掌合於胸前,有捧球之意,兩手高與口平,兩掌心稍朝前;左足在兩手左右分開的同時,往前跟步,至右足跟旁,以足尖點地,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38)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要有圓活之趣。  

    第十四式  手揮琵琶勢(圖39-40)

    第十五式  右懶扎衣(圖41- 42)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手揮琵琶勢」,動作三、四為「右懶扎衣」。

    動作一:左足後退踏實,足尖朝西南斜方,右足收至左足前,以足尖點地,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兩手隨身左轉,立掌收回至胸前,右手仍與口平,左手落至腹前,兩手心均稍朝前;面對正西方向。  (圖39)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有圓活之趣。

    動作二:右足向前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圖40)

    動作三,四與第三式「右懶扎衣」動作三,四相同,惟方向略異,本式是面對正西方向。  (圖41-42)

 

   

  第十六式  單鞭(圖43-45)

 

  第十七式  提手上勢(圖46)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三為「單鞭」,動作四為「提手上勢」。

  動作一:左足提起,移至右足後面的左側點地,以右足跟為軸,身體向左後轉135度,面對東稍偏於南的斜方,兩腿仍為右實左虛。(圖43)

  動作二,三與第四式「單鞭」動作二,三同。(圖44-45)

   動作四與第五式「提手上勢」動作相同,即與第四式和第五式合併的動作四相同。(圖46)

    第十八式  肘底看捶(圖47-50)

    動作一:右足向前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仍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右手舉至胸前,手指朝上,手心稍朝前。

 

     動作二: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左腿微屈,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右手自胸前慢慢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面對正南方向。  (圖48)

    動作三:左腿不動,右足尖左轉90度,腰微左旋,對正東方向,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49)

 

    動作四:兩手握拳,身體向左轉朝正東方向;同時右拳置於左肘下,拳眼朝里;左前臂隨著豎直,拳與頂齊,拳眼期左(兩臂成直角之形);左足在身體左轉的同時,靠攏於右足跟旁,足跟提起,以足尖點地,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50) 

    第十九式  左倒攆猴(圖51-54)

    動作一:兩拳變為立掌,手指朝上,手心朝外,左右分開,高與肩齊,左足微向後移點地,以右足跟為軸,身體左轉90度,右腿坐實,兩腿仍為右實左虛;面對正北方向,同時兩手相對合於胸前,兩手有捧球之意,高與口平。  (圖51)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要有圓活之趣。

    動作二、三、四與第七式「摟膝拗步」動作二、三、四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為西北方向。  (圖52-54)

 

    第二十式  右倒攆囊(圖55-58)

    動作一:右足提起,經左足後移至左足跟左佣足尖點地,以左足跟為軸,身體向右後轉225度,面對正南方向,兩腿仍為左實右虛。  (圖55) 

   動作二,身體微向右轉,手足隨動,右足向右前斜方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右手落至腹前;左手向左面頰旁舉起,高與耳平,手指朝上,手心朝外;面對西南斜方。  (圖56)

  動作三,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左腿微屈,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右手向下摟過右膝,置於右腿旁;手指朝前;左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手指仍朝上,高與目平。  (圖57)

    動作四:左手下落經右腿旁(手指朝前)與右手相齊時,兩手左右分開向上劃弧,立掌合於胸前,有捧球之意,兩手高與口平,手心稍朝前;在兩手左右分開的同時,左足往前跟步至右足跟旁以足尖點地,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58)

  第二十一式  左倒攆猴(圖59-62)

  動作一:左足提起,經右足後移至右足跟右側,  足尖點地,以右足跟為軸,  身體向左後轉225度,對面正北方向,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59)

 

 

 動作二,三,四與第七式「摟膝拗步」動作二,三,四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為西北方向。  (圖60-62)

    第二十二式  右倒攆猴(圖63-66)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二十式『右倒攆猴』四動相同。 (圖63-66)

 

    第二十三式  手揮琵琶勢(圖67)

 

    第二十四式  白鶴亮翅(圖68-70)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手揮琵琶勢」,動作二,三,四為「白鶴亮翅」。

 

    動作一,左足後退踏實,足尖對正南方向;右足收至左足前,以足尖點地,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兩手立掌隨身體收回,右手收至胸前,與口相平,左手落至腹前,兩手心均稍朝前;面對西南斜方。  (圖67)

 

    第二十五式  矮膝拗拗步(圖71-74)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七式「摟膝拗步」四動相同。  (圖 71--74)

 

    第二十六式  手揮琵琶勢(圖75)

    第二十七式  按勢(圖76)

 

    第二十八式  膏龍出水(圖77)頂,手心稍朝前,手指朝左:左手立掌置於胸前,手指朝上,手心稍朝前:同時左足向前邁出,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左足尖對正東方向,右腿微屈,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左手隨著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手與胸齊(圖77)

    第二十九式  翻身(圖78)

    四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手揮琵琶勢」,動作二為「按勢」,動作三為『青龍出水』,動作四為「翻身」。

    動作—,右足後退踏實,足尖對東南斜方,左足收至右足前,以足尖點地,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兩手立掌隨身體右轉收回至胸前,左手仍與口平,右手落至腹前,兩手心均硝朝前,面對正東方向。  (圖75)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要有圓活之趣。

    動作二:右手向上翻起,向右上劃圓圈,至臉前時,手心朝下,同時左手(手心朝下)由胸前向左下劃弧至左腿旁,隨即兩手往下直按;上身前俯,趁勢向下微蹲;左手手指朝前置於左小腿左側,右手手指朝左置於兩腿之前。  (圖76)

    要求俯身時頭仍正直向前,兩臂微屈,兩腿仍須右實左虛。

    動作三:上體直起;右臂同時隨著向上提起,右手高於頭

    動作四:以左足跟為軸,左足尖右轉135度踏實,身體向右後轉,右足尖隨著翹起;同時左手上舉,高於頭頂,手心稍朝前,手指朝右;右手隨著下落,成為立掌置於胸前,手指朝上,手心稍朝前,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左腿微屈,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右手隨即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高與胸齊,面對正西方向。  (圖78)   

    第三十式  三甬背(圖79-82)

    動作一,右足後退一大步諮實,足尖對右前斜方,左腿帶回,以足尖點於右足前,兩腿仍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兩手立掌收至胸前,左高右低,左手高與口平,兩手心均稍朝前:面對正西方向。  (圖79)   

 

   

    動作二:左足前邁,以足跟先著地,隨即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右腿微屈,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兩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兩手心仍稿朝前,左手齊目,右手與胸平。  (圖80)

 

    動作三:左足尖微向外撇,左奠坐實,右足前邁一大步,先以足跟著地,隨即左足跟蹬,右腿前弓,  右足掌落平,右足尖正對前方,左腿微屈,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右手向上劃弧,高與口齊;左手向下劃弧,與心相平,兩手隨著右腿前弓時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附後仰),兩手心仍稍朝前,右手齊目,左手與胸相平。  (圖81)

    動作四與第三式「右懶扎衣』動作四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是面對正西方向。  (圖82) 

    第三十一式  單鞭(圖83-85)

    第三十二式  下勢(圖86)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三為「單鞭」,動作四為「下勢」。

 

     動作一與第十六式「單鞭」動作一相同。  (圖83)  

    動作二,三與第四式『單鞭。動作二,三相同。(圖84-85)

    動作四摹身體向左微轉,左足隨著收至右足旁,以足尖點地,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左手下藩至腹前,左臂微屈,手指朝前;右手上舉高與頂齊,手心朝上;面對正東方向,上體稍微斜偏朝南。  (圖86)

   

    第三十三式  紜手(圖87-90)   

  

三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單鞭」,動作二,三為「提手上勢」,動作因為「高探馬」。

    動作一,右足尖里扣約90度踏實,坐實右腿,同時身體左轉,左足向左跨出,足跟先著地,隨即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足尖切左角,兩腿仍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左手上舉,右手下落,均變為立掌,當兩手與口相平時隨向左右順腿分開,左手齊目,右手齊口;面對東稍偏於;南的斜方。(圖

91)

    動作二:右足提起經左足內側向前邁出,先以足跟著地,隨即左足跟履,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足尖朝前,左腿微屈,變為右實左虛;身體同時微右轉,兩手隨動,右手自右而下向左抄至腹前,手指朝前,左手上舉,手心朝上,有上托之意,高與頂齊摹在右腿苗弓的同時,右手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右手高與胸齊,面對正南方向。  (圖92)

  

    第三十七式  左伏虎勢(圖95-96)

    第三十八式  右起腿(圖97-98)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左伏虎勢」,動作三,四為「右起腳」。

    動作一摹身體微向左轉,左足向左前斜角邁出,以足跟先著地,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在左腿前弓時兩手隨動,左手順左奠向前向上經臉前撩起,高於頭頂,右手由胸前向外下落,前臂外旋,置於腹前,兩手同時握拳,上下拳心相對,在握的的同時,面向右轉。  (圖95)

    動作二:體重全部移於左腿,右足提起,向前以足尖點於左足旁。  (圖96)

    動作三:右腿提起,腳尖向右斜角踢出,高與膝齊;同時右拳舉起,左拳下落,當兩拳與肩相平時均變為立掌,向左右分開,右高左稍低右手高與肩齊,右臂與左腿方向—致,左腿微屈。  (圖97) 

 

   動作四:左右手合於胸前,同時右股不動,右小腿下垂,足尖朝下,足跟靠近左膝;面對右前斜方。  (圖98)   

     第三十九式  右伏虎勢(圖99-100)

    第四十式  左起腳(圖101-102)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右伏虎勢」,動作  三、四為「左起腳」。

    動作一,一,三,閃與第三十七式,左伏虎勢。和第三十八式「右起腳」兩式合併的四個動作說明相同,惟左右相反,方向略異,本式踢腳是向東北斜方。  (圖99-102)

    第四十一式  轉身蹬腳(圖103-104)

    第四十二式  簟囊(圖105)

    第四十三式  踐步打捶(圖106)

    三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轉身蹬腳」,動作三為「單鞭」,動作四為「踐步打捶」。

動作一:以右足跟為軸,身體左後轉約180度,面對正西方向。  (圖103)

 

   動作二: 左足尖翹起,以足跟向前蹬出,高與膝齊,右腿微屈,同時兩手立掌向左右分開,左高右稍低,左手高與肩

平,左臂與左腿方向一致,面仍對正西方向,體重仍在右腿,右腿微屈。(圖104)

    動作三:左腿向前落下,先以足跟著地,同時兩手合於胸前,隨即左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變實;在左腿前弓的同時,兩手向左右順腿分開,  成單鞭式。(圖105)

    動作四:左手下落經左胯旁向左而上向前下落劃圈,仍收至胯旁(不停),手心朝下,同時右手舉經右耳旁向前而下向後劃圈,仍收回至右耳旁(不停)變拳,拳眼朝左,在兩手劃,圈的同時,右足上步,足掌平落於左足旁,隨即左足向前邁出踏實,足尖朝西,右足往前跟步,  以足尖點於左足後,變為左腿實、右腿虛;上身前俯,趁勢向下微蹲,隨身體前俯,下蹲的同時,右拳從耳旁循胸首向前下方栽擊,拳心朝里,置於兩腿之首,同時左掌從胯旁下按,手指朝前,置於小腿左側。(圖106)

 

   要求在身體首俯,下蹲時,頭仍須正直,眼向前槐。兩臂須微屈。

     第四十四式  一身二起(圖107-108)

    第四十五式  擅身(圖109-110)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翻身二起」,動作三,四為「披身」。

    動作一: 以左足跟為軸,身體向右後翻轉,左足尖也隨著右轉135度,坐實左奠,同時右拳舅翻身上提經臉前向右後下落,至胸前變為立掌,左手也同時立掌舉至舅前,兩手右高左低,右腿隨體轉向正東方,右足前邁,先以足跟著地(如右懶扎衣勢)。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左奠微屈,變為右腿實、 左腿虛;兩掌向前徐徐推出比身不可前俯後仰)摹面對正東方向。  (圖107)

 

   動作二:右足尖稍外撇踏實,左足前邁一大步,先以足跟著地,隨即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變實,同時兩手在胸前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劃弧,至左手與口相平,右手與胸相齊時隨著左腿前弓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圖108甲)接著左足尖稍外撤踏實,體重全部移於左腿,右腿提起,以右足尖向前踢出,高與膝齊,  左腿微屈摹同時兩手向左右分開,右高左稍低,右手高與肩平,右臂與右腿方向一致,右手要有拍打右足面之意,面對正東方向。(圖108乙)

    動作三:右腿下落,右足經左足跟後平落於左足跟左側後方,兩腿為右實左虛,同時兩手收至胸前,右手與口相乎,左手齊胸。  (圖109甲)接著左足後退一步,足尖斜對左前斜方,   左腿微屈,仍為左虛右實;同時兩手髓退步後移。體重後移,坐實左腿,右足尖翹起,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兩手隨著自前而下,弧形收至胸前。隨即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掌落平,仍變為右腿文,左腿虛,同時兩手徐徐向前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右手齊目,左手與胸平;面對正東方向。  (圖109乙)         動作四;右腿收回,以足尖點於左足前,身體後移,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兩手隨身後移握拳,左拳霞於腹前,右拳與胸平,拳心上下相對,兩臂均呈半圓形;面對正東方向。  (圖110)

 

    第四十六式  退步踢腳(圖111-112)

    第四十七式  轉身蹬腳(圖113 -114)

    第四十八式  上步搬攬捶(圖115)

    三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退步踢腳」,動作三為「轉身蹬腳」,動作四為「上步搬攬捶」。

    動作一:右足遲至左足後踏實,足尖對右前斜方,體重後移,左腿收回,以足尖點於右足前,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兩拳隨身後移,左向上右向下劃弧,左拳與胸平,右拳置於腹前,拳心上下相對,兩臂均呈半圓形;面對正東方向。  (圖111)

 

   第五十一式  手揮琵琶勢(圖124-125)

   第五十二式  右懶扎衣(圖126-127)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手揮琵琶勢」,動作三、四為「右懶扎衣」。

    動作一,二與第十四式「手揮琵琶勢」動作一,二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式是面對西北斜

方。  (圖124-125)

    動作三,四與第三式「右懶扎衣」動作三,四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式是而對西北斜方。

  (圖126-127)

    第五十三式  斜單鞭(圖128-130)

    第五十四式  下  勢(圖131)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三為「斜單鞭」,動作四為「下勢」。

    動作一,二,三與第四式「單鞭」動作一,二,三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為面對正南方向,胸部對南稍偏於西的斜方。  (圖128-130)

 

    動作四與第三十二式「下勢」動作四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圖131)

  

    第六十一式  下勢(圖151)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三為「單鞭」,動作四為「下勢」。   

    動作一與第十六式「單鞭」動作一相同。  (圖148)

    動作二、三與第四式「單鞭」動作二,三相剛。  (圖149-15。)

    動作四與第三十一式「單鞭」和第三十二式「下勢」合併為一個節序的動作四相同。  (圖151)

 

    第六十二式  紜手(圖152-155)

    動作一、二、三、四「第三十三式「紜於」四動相同。  (圖152-155)

    第六十三式  單鞭(圖156)

    第六十四式  下勢(剛157)

    第六十五式  更雞獨立(圖158-159)

    三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單鞭」,動作二為「下勢」,動作三,四為「更雞獨立」。

 

    動作一與第三十四式「單鞭」動作一相同。  (圖156)

    動作二與第三十一式「單鞭」和第三十二式「下勢」合併為一個節序的動作四相同。  (圖157)

    動作三:左足前邁,足尖正對正東方向踏實,體重漸漸全部移於左腿,身體隨著向左微轉,右腿隨著向前提起,屈膝,股平,小腿下垂,足尖朝下,左腿成獨立步,在提腿的同時,  右手向右下落經右胯旁握拳上舉,高與頂齊,拳心朝里,前臂豎直,在右股之上;左手同時向上微舉,隨即向左胯旁下按,與右股相平,手指朝前,左臂微屈;面對正東方向。  (圖158)

    動作四:右足掌平落於左足旁踏實,左腿隨即提起,屈膝、股平,小腿下垂,足尖朝下,右腿成獨立步,同時右拳變掌向右胯旁下按,與左股相平,手指朝前,右臂微屈;左手同時在左胯旁握拳上舉,高與頂齊,拳心朝里,前臂豎直,於左股之上。  (圖159)

    第六十六式  左倒攆猴(圖160-163)

    動作一:左足下落,以足尖點子右足跟後,兩手變為立掌向左右分開,高與肩齊;以右足跟為軸,身體與右足尖向左轉9O度,坐實右腿,隨轉體兩手相對,合於胸前,有捧球之意,高與口平。  (圖160)

    要求松肩、沉肘,手與胸臂之間有圓活之趣,兩腿須左虛右炎。

    動作二、三、四與第十九式「左倒攆猴」動作二,三,四相同。  (圖161--163)

 

   第六十七式  右倒攆猴(圖164-167)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二十式「右倒攆猴」四動相同。(圖164-137)

 

  第六十八式  左倒攆猴(圖168 -171)

 

   第六十九式  右倒攆猴(圖172-175)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二十式「右倒攆猴」四動相同。 (圖172-175)

 

 

   第七十式  手揮琵琶勢(圖176)

  第七十一式  白鶴亮翅(圖177-179)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與第二十三式「手揮琵琶勢」和第二十四式「白鶴亮翅」所合併的一個節序的四個動作說明相同。(圖176-179)

  

   第七十二式  摟膝拗步   (圖180-183)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七式「摟膝拗步」四功相同。  (圖  180一183)

    第七十三式 手揮琵琶勢(圖184)

    第七十四式按勢(圖185)

    第七十五式青龍出水(圖186)

    第七十六式翻身(圖187)

    四式合併為一個節序,與第二十六式「手揮琵琶勢」,第二十七式「按勢」,第二十八式「青龍出水」和第二十九式「翻身」所合併的一個節序的動作說明相用。  (圖184-187)

  

 

    第七十七式  三甬背  (圖138-191)

  

 

    第九十五式  手揮琵琶勢   (圖217)

    動作:右足提起,移至左足後,足尖正對南方踏實,左足收回,以左足尖點子右足前。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同時身體右轉,兩拳提起變為立掌,在胸前各繞一小圈,成手揮琵琶勢,左手高與口平右手落至腹前;面對南稍偏於東的斜方。  (圖 217)   

 

 

    第九十六式牧式   (圖218-219)   

    動作:左足向右並步,身體轉正,兩手分向左右下按,置於胯旁(圖218)。接著兩手自然下垂,身體正立,仍腹預備式姿勢。  (圖219)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三十式「三甬背」四動相同。  (圖188 -191)

    第七十八式  單鞭  (圖192-194)

 

    第七十九式  下勢(圖195)

  

    第八十四式  對心掌   (圖204)

    第八十五式  轉身十字擺蓮   (圖205)

    第八十六式  上步指騰捶   (圖206)

    第八十七式  右懶扎衣   (圈207)

    四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對心掌」,動作二為「轉身十字擺蓮」,動作三為「上步指襠捶」,動作四為「右懶扎衣」。

    動作一:左足向正東方向邁出,先以腳跟著地,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右腿微屈,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左手經右手前(手心翻朝下)向上經臉前撩起(隨撩手心隨翻朝上),置於額前上方,手指朝右,右肘下垂,右手變為立掌隨左腿前弓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右手高與胸齊:面對正東方向。  (圖204)

    動作二:以左足跟為軸,身體向右後轉,左足尖右特135度踏實,體重全部移於左腿;右足尖上翹,右腿提起,同時自左面上向前劃弧,足掌朝前,高與膝齊,兩腿微屈,隨著轉身的同時,左手自前下落於右手外,在胸前與右手交叉,成十字手形,在右腿提起劃弧時,兩手立掌向左右分開,手指朝上,高與肩乎,面對正西方向。  (圖205)

  

 

   動作三:右足掌平落於左足旁踏實,左足向前上步,足尖對左前斜方,左腿前弓,右足隨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旁,兩腿仍變為左實右虛;隨左足上步的同時,左手經胸前向下摟過左膝,置於左腿旁,手指朝前,右手同時落至右胯旁握拳,拳心朝下,即在右足跟步時,向前下方徐徐擊出,右拳高與襠齊,兩臂微屈;身體同時微向前俯,面對正西方向。  (圖206)

    動作四:右足向前上步;同時右拳鬆開,兩手隨上體豎直變為立掌,舉至胸前,右手高,左手低,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手心稍朝前,右手齊目,左手與腳乎,左足隨兩手前推時往前掇步,以足尖點於右足跟後,兩腿變為右實左虛:面仍對正西方向。  (圖207)   

    第八十八式  單鞭   (圖208-210)   

 

 

   第八十九式  下勢   (圖211)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三為「單鞭」,動作四為「下勢」。

    動作一與第五十六式「單鞭」動作一相同。  (圖208)

    動作二、三,四與第三十一式「單鞭」和第三十二式「下勢」所合併的一個節序的動作二,三,四相同。  (圖209-211)

   第九十式  上步七星   (圖212) 

   第九十一式  退步跨虎  (圖213)

    第九十二式  轉腳擺蓮  (圖214)

    第九十三式  彎弓射虎  (圖215)

    第九十四式  雙抱捶    (圖216)

    五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為「上步七星」,動作二為「退步跨虎」,動作三為「轉腳擺蓮」和「彎弓射虎」,  動作四為「雙抱捶」。

    動作一:左足前邁,足尖正對前方,坐實左腿;身體向右微轉;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跟旁,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右手向右而下經胯旁向前抄起,與左手一同舉至胸前,兩手交叉,高與口齊,手指朝上,右手在外,手背相對,面朝正東方向。(圖212)

    動作二:右足後退踏實,足尖對右前斜方,左足帶回,以足尖點於右足前,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兩手隨動,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分開,右手立掌置於頭右前方,高與頂齊,左手手心朝下,手指朝前置於左胯前,兩臂彎屈;面對正東方向(圖213)

  

 

   動作三:(轉腳擺蓮)左足提起,高與膝齊,足尖朝下)向右擺出,乘勢以右足掌為軸,身體向右後轉,左足向東北斜角落地踏實,右足隨即提起,經左腿前向上向右橫擺;兩手在轉身時  仍如原狀,當右足提起時左手向右上角舉起與右手相齊,隨即兩手(先左後右)從右上而下迎拍向右擺出的右足面(圖214為轉腳擺蓮將要抻腳的姿勢)。(彎弓封虎)接著右足向東南斜方落下,先以足跟著地,隨即左足跟蹬,右腿前弓,右足落平踏實,兩腿變為右實左虛;同時兩手向上而前向下劃弧經右膝收回,經小腹前向上至胸前握拳,體重後移,隨著右腿再度前弓時左拳向左上斜方,右拳向右下斜方同時分開,成為拉弓式形,左拳拳心朝前,高與口平,右拳拳心朝下置於右胯前;面對東北斜方。(圖215)

    動作四:左腿提起,前邁一大步,先以足跟落地,隨即弓腿變實,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子左足跟後,兩腿變為右虛左實;兩拳在左足上步時分別落至左右胯旁,在右足跟步的同時,兩拳向上微提,隨即向前下方徐徐擊出,拳眼相對,高與腹齊,兩臂微屈,面對正東方向。  (圖216)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與第三十一式「單鞭」、第三十二式「下勢」所合併的一個節序的動作說明相同。  (圖192—195)

    第八十式  紜手(圖196-199)

    動作一,二,二,四與第三十三式「紜手」四動作相同。(圖196-199)

  

    第八十一式  單鞭   (圖200)

    第八十二式  提手上勢   (圖201-202)

    第八十三式  高探馬   (圖203)

    三式合併為一個節序,與第三十四式「單鞭」第三十五式「提手上勢」和第三十六式「高探馬」所合併的一個節序的動作說明相同。  (圖200-203)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二十一式『左倒攆猴」四動相同。(圖168-171)

 

 

 

    第五十五式  野馬分鬃(圖132-135)

    動作一:左足向西南斜方向上步;同時左手由腹前向右上劃弧,舉至額前,與頂相許,手心朝外;右手弧形下落向左抄起至腹前,手指朝上,在兩手榔弧的同時,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跟旁,兩腿變為左實右虛;面對西南斜方。  (圖132)

  動作二:右足向西北斜方向上步,身體右轉,同時右手出前向左上劃弧,舉至額前,與頂相齊,手心朝外;左手弧形

  落向右抄起至腹前,手指朝上,在兩手劃弧的同時,左足往跟步,以足尖點於右足跟旁,兩腿變為右實左虛,面對西北方。  (圖133)

    動作三,與本式動作一說明相同,惟在左足上步後,身體向左轉。  (圖134)

    動作四;右足向正西方向上步;同時左手弧形下落,右手由腹前上舉,兩手變為立掌,如右懶扎衣式。隨即兩手向前徐徐推出,左手在內高與胸平,右手在外高與目齊,左足也隨著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右足跟後,兩腿變為右實左虛;面對正西方向。  (圖135)

 

 

   第五十六式  單鞭(圖136-139)

    動作一:左足尖向左後移點地,以右足跟為軸,身體與右足尖向左轉135度,面對東南斜方,仍為右腿實,左腿虛;同時左手向下,向左,向上劃圈,與右手合於腳前,兩手仍為立掌,高與口平。  (圖136)

    動作二,三與第四式「單鞭」動作二,三相同。  (圖137-138)

    動作四:左足尖里扣約90度,坐實左腿,身體隨著右轉:右足跟著地,足尖翹起隨體轉向,右腿微屈,仍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左手上舉,高與頭齊,手心朝上,右手立掌下落於胸前,面對正西方向。  (圖139)

 

   第五十七式  玉女穿梭(圖140-143) 

    動作一:右腿前弓,體重移於右腿,左足隨即向西南斜方上步,右足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跟旁,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同時左手下落向前向上劃圈,經臉前撩起置於額前上方,手指朝右:右手稍上舉,隨身體前移,右足跟步時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面對西南斜方。  (圖140) 

   動作二:右足提起,經左足後移至左足跟左側,以足尖點地,以左足跟為軸,身體與左足尖同時向右後轉,隨即右足向東南斜方上步踏實,左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子右足跟旁,變為右腿實、左腿虛,在轉身上步的同時,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劃弧,右手經臉前撩起,置於額前上方,手指朝左,左手落至胸前,隨身體前移,左足跟步時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面對東南斜方。  (圖141)

   動作三:左足向東北斜方上步踏實,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子左足跟旁,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左手向上劃弧,經臉前撩起,置於額前上方,手指朝右,右手下落至胸前,隨身體前移,右足跟步時向前徐徐推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面對東北斜方。  (圖142)

    動作四與本式動作二相同,惟方向角度不同,本式右足是向西北斜方上步。  (圖143)

 

   第五十八式  手揮琵琶勢(圖144-145)

   第五十九式  右懶扎衣(圖146-147) 

   兩式合併為一個節序,動作一,二為「手揮琵琶勢」,動作三,四為「右懶扎衣」

    動作一、二與第1—四式「手揮琵琶勢」動作一、二相同。 (圖144-145)

    動作三、四與第十五式「右懶扎衣』動作三,四相同。  (圖146-147)

 

   第六十式  單鞭(圖148-150)

 

 

 

 

  動作二:體重全部移丁右腿,右腿微屈,左腿提起  以足尖向前踢出,高與膝齊;同時兩拳變為立掌向左右分開,左高右稍低,左手高與肩齊,左臂與左腿方向一致,而對正東方向。 (圖112)

    動作三:左股不動,小腿下垂,足尖朝下,以右足跟為軸,身體與右足尖向右後轉約270度,隨即左足向北方『稍偏 東)平落踏實,右腿微屈變虛;在轉動前,兩手立掌收至腳前在左腿之上隨身旋轉,在左足落地時,左右手心朝下,113手育下按之意,手指朝前  兩臂微彎;面對東北斜方。(圖ll3)接著體重全部移於左腿,兩手與右腿提起,右足尖翹起,以腳跟向前蹬出,高與襠齊,兩腿微屈,同時兩手立掌向左右分開,右高左稍低,右手高與肩平,右臂與右腿方向一致;面對正東方向。(圖114)

    動作四:右腿向前下落右足踏實於左足跟旁,左足向前上步,左腿髓即前弓變實,右足隨著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跟旁,仍變為左腿實,右腿虛;在右足上步的同時,左手向上向前劃弧落至胸前,右手落至胯旁握拳;在右足跟步時,右拳沿左手手背上向前慢慢擊出(上身不可前俯後仰),拳眼朝上,高與心平;面對正東方向。  (圖115)

 

   第四十九式  如封似閉(圖116-119)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十二式「如封似閉」四動相同。 (圖116 -119)

    第五十式  抱虎推山(圖120-123)

    動作一、二、三、四與第十三式「抱虎推山」四動相同。(圖120-123)

 

 

    動作三:右足尖里扣約45度,斜對東南方,同時腰傲左旋,坐實右腿,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93)

    動作四:左手自前面下向里劃弧至腹前,手心切上,手指朝右,右手隨著收近右脅旁,即向胸前搓按,手心朝下,高與胸平,與左手上下相對(兩臂均成半圓形),同時身體繼續左轉,面對正東方向,左足同時移至右足旁,以足尖點地,兩腿仍為右實左虛。  (圖94)

 

    動作一: 左足向前邁出,足尖朝左角,以足跟著地,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兩腿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左手經腹部向上,右手自右向下劃弧,左手舉至顴前,與頭相平,手心稍朝前,右手下落後向左抄至腹前,手心稍朝下,兩手上下相對,面對東南斜方。  (圖87)

   動作二: 以左足跟為軸,身體右轉,左足尖也隨著里扣90度,坐實左腿,右足提起,靠於左足跟前,以足跟著地,足尖上翹,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同時左手自左而下,右手從腹前向上劃弧,右手舉至額前,與頭相平,手心朝外,左手下落後向右抄起至腹前,手心稍朝下,兩手上下相對,面對西南斜方。  (圖88)

    動作三:右足尖里扣約90度踏實,坐實右腿,同時身體左轉,左足向左跨出,足跟先著地,隨即右足跟蹬,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足尖朝左角,兩腿仍變為左實右虛,同時左手經腹部向上、右手自右而下劃弧,左手舉至顴前,與頭相平,手心稍朝前,右手下落後向左抄至腹前,手心稍朝下,兩手上下相對;面對東南斜方。(圖89)  

 

 

    動作四:與本式動作二相同。  (圖90)

    第三十四式  單鞭(圖91)   

    第三十五式  提手上勢(圖92-93)

    第三十六式  高探馬(圖94)

 

 

    要求手與胸臂之間有圓活之趣。

    動作二:右足向前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同時右手舉至額前上方,橫掌,手心朝前;左手移至心前,手指朝上。  (圖68)

    動作三,四與第六式「白鶴亮翅』動作三、四相同。  (圖69-70)

 

 

 

 

    動作三:左腿向前邁出,足尖上翹,以足跟著地,左腿微屈,仍為右腿實,左腿虛。  (圖33)

    動作四:兩手向前徐徐平行推出,高與胸齊(上身不可前俯後仰);同時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左腿變實,右足往前跟步,以足尖點於左足旁,右腿變虛(左足跟要有蹬出之意); 面對正東方向。  (圖34)  

 

 

動作一:左腿不動,右足右拳同時後移,右足退至左足後,足尖對右前斜方,右腿微屈,兩腿仍為左實右虛;右拳置於右胯旁,拳眼仍朝上;同時左手立掌上移至胸前,手心朝右;面仍對正東方向。(圖31)

 

 

 

 

 

推薦閱讀:

太極要則細解之虛實分清
【陳雄聊太極拳 23】在練功習拳中體悟松膝
太極鞭桿之背----毛明春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拳譜(一)
狂生談太極

TAG:太極拳 | 太極 | 武式太極拳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