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榆林鄭氏先祖遷徙尋蹤

榆林鄭氏先祖遷徙尋蹤

2013年07月23日 | 閱讀:1609次 | 來源:百姓通譜網 | 關鍵詞: T小字 T大字

     鄭,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鄭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鄭國第一代君主鄭桓公友。據考證,先秦時立姓於陝西、河南的鄭姓一直活動於中原地區,戰國時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兩漢時期鄭姓由山東進入江浙,此後又南下福建。

    在今日的陝北,鄭姓人士遍布各地,還有諸如鄭家川(榆陽區)、鄭家溝(佳縣)、鄭崖(橫山)、鄭家鹼(子洲)之類很多以鄭得名的村莊,這都是鄭氏在陝北生存、繁衍、遷徙的有力證明。

    佳縣榆陽綏德 鄭姓來自洪洞據佳縣《鄭氏家譜》研究,此支鄭姓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最早定居佳縣鄭家溝,始遷祖為均埔、均泰、均順三兄弟。該縣《鄭氏家譜》記載,此支鄭姓81世至90世昭穆範字依次為德、朝、應、法、鼎、周、起、永、繼、守。定居佳縣鄭家溝的鄭姓子孫後又遷至榆陽區鄭家川、鎮川等地,也有的遷徙到靖邊縣小河鄉、綏德縣吉鎮等地。鄭家川一支後人又陸續遷至橫山縣白界鄉和榆陽區各地。鄭姓族人遷往白界鄉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據先人辭世祭典「義紙薄」可知,此支鄭氏始遷祖為80世鄭孝與白氏,目前此地94世、95世「國」字輩、「振」字輩兩代人居多;91世多為廣、興字輩,現最小輩為98世。    鄭氏遷至鎮川距今應有500 余年的歷史。鎮川黑龍廟興建於明武宗年間(1506 年~1521年),黑龍等五龍之母鄭玉姑的聖母娘娘廟應較此還早。該寺保存的碑刻碑文和當地保存的地契等顯示,清代中葉當地鄭姓族人有庫、有寬弟兄有十餘人。當地殿皇峁(嘉慶二十五年,即1820年)、龍岩寺(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石窯溝(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等多處寺廟碑記中出現有庫、有信、有敖、有富等鄭氏族人姓名。綏德吉鎮還有一支歷史悠久的鄭氏,從祖墳出土的磚瓦記載,距今已有500 余年歷史。吉鎮鄭氏家族還培育了一位總兵——鄭國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國珍曾在京營任職。    米脂鄭氏後裔 遠遷山西文水橫山鄭崖鄭氏先祖鄭應龍,明弘治四年(1491年)由長安遷徙而來。其祖先明初由鄭州到長安,應龍父親武閣將軍及大哥耀龍驃騎將軍在戰爭中陣亡,身為龍虎將軍的應龍遭誣陷被發配至橫山黑木頭川,至今已有26代傳人,期間遷至柴興梁等地及延安的子孫也不少。 山西鄭俊隆子孫在陝北米脂等地人數眾多。2011年6月山西交城鄭林得知榆林鄭氏修譜特意來信告知,始遷祖俊隆生四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家人連同管家常某離開米脂遷至山西,居今文水縣南安村。三年之後,次子鄭任又返回陝北老家。家譜記載俊隆的祖先金代由開封遷西安府咸寧縣,後到陝北。從金朝1234年滅亡時算起,米脂鄭俊隆一支遷至陝北也應有近800年的歷史,直至今日,其子孫還在定邊縣賀圈鎮、磚井鎮蔡渠村等地分布不少,且與文水鄭氏互有來往。80多年前身為民國陸軍第一軍少將軍長的定邊人鄭思誠,曾在山西文水南安村建鄭氏宅院。現年69歲的定邊縣族人鄭懷智,1973年也曾去南安村尋根併到過此院。除此之外,蘭州軍區中將副司令員鄭守增也是米脂人。    子洲縣鄭氏歷史也很悠久,現有2000族人主要分布在淮寧灣鄉鄭家鹼、鄭家圪嶗、杜家圪台三個村落及水地灣鄉的鄭山村,其中鄭家鹼鄭氏超千人。據考證,該支鄭氏不是明代移民而來,很可能是另一傳說的由河南賣藝而至。神、府等縣鄭氏,一部分祖先是由黃河東岸山西渡河而來,如鄭智英、鄭智國一支;也有的是由相鄰的佳縣北遷而至,如神木縣鄭平一支。除此之外,近一二百年中,零星從外地遷徙而來的鄭氏在其他各縣也有分布,如橫山縣韓岔鄉鄭氏的祖先是1812年從河北遷徙而來。    駐榆文臣武將 後裔紮根榆林    還查閱了大量的志書史料,抄錄了歷史上一大批在榆林任職的鄭姓文武官員。這些人及其子 年)夏州刺史。 鄭文寶,北宋福建人,太平天國進士,曾任校書郎,督西北邊軍糧運,官至陝西轉運使,多次參與對夏作戰。鄭友周,明萬曆年神木道按察使,山西定襄人。 鄭崇儉,明萬曆進士,1639年兵部右侍郎任上,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山西寧鄉人。鄭汝壁,浙江晉雲人,明萬曆進士,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出任延綏鎮巡撫,1608年在巡撫都御史任上主持纂修並首次刊印《延綏鎮志》。 鄭師元,清順治年神木道糧廳,河北魏縣人。 鄭之俊,清順治靖邊道糧廳,河南商丘人。 鄭世英,清順治,高家堡守備,浙江紹興人。 鄭有功,清順治,東路永興堡守備,遼東人。 鄭得功,清康熙,神木營中軍守備,直隸人。 鄭士楷,清道光,吳堡縣教諭。鄭居中,清乾隆,府谷縣知縣,安徽涇縣人。 鄭振聲,清光緒,吳堡知縣
推薦閱讀: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財富的遷徙:哪裡能讓1塊錢生出2塊錢 甚至更多

TAG:遷徙 | 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