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欣賞札記(三)

古詩欣賞札記(三)

陳庭平

                                        飲酒其五

                                       晉·宋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入宋後改名潛,字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中國最著名的隱逸詩人,田園詩派的開創者。南朝梁蕭統曾把他所見到陶淵明的作品編訂成《陶淵明集》,有詩120多首,辭賦述贊散文10數篇。他的詩可分為田園詩和詠懷詩兩大類,最為人傳誦的是田園詩。陶詩具有平淡和豪放、質癯和綺腴、表和里互相矛盾的特殊現象,只有陶詩才具有備這個特點。現代美學家朱光潛教授評論陶詩的風格:「卻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質亦綺。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陶詩「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大詩人蘇東坡也最愛陶詩。

     《飲酒》二十首是陶淵明53歲時飲酒後寫的雜感詩。其中第五首主要寫他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塵絕俗的真趣。處在自然環境中一種美好的享受。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藉以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或者說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開頭的幾句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表明,告訴大家作者為什麼沒有受到什麼喧鬧和干擾呢?主要是他的心遠離塵俗,又無牽掛,心態平靜。古今中外真正有學問的人大多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他們不論在何種環境下,不會為世俗之事而煩惱。而現代人處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人一心想錢,免不了爾虞我詐,即使你住在豪華的別墅里,你的心仍不能平靜。所以要做到「心遠地自偏」必須拋去功名,克服浮躁的情緒以靜修身,以儉養德,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生最高的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非常有名寫景經典名句。蘇東坡曾經評論這兩句:「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素然矣。」(《東坡題跋》卷二)其意就是在採菊過程中無意中見到南山,南山的勝景正好與悠然自得的心情,與作者隱居生活的感受相合。如果將「見」字改為「望」字,就失去了自然之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就是說山裡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觀,是詩人感到的真意之所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裡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忘言』二字用意十分巧妙,實際的意思,既然真意已經得到就不必追求如何表達了。

     陶淵明的這首詩表面上看很淺顯,寫的是自然景色,內涵卻極為豐富。詩的意境使人感到天人合一環境非常的美,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但作者的真正的意圖是在表明「心遠地自偏」。【這種「遠」與「靜」的境界是「本我」戰勝「超我」後才可能出現的。「心遠」並不僅僅是因為「地偏」,最關鍵的恐怕還是陶氏在心靈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為物役,塵根未了,則即使身處「無車馬喧」的偏地,也仍然會為凡事俗情所羈絆。】陶淵明的避世主要是看不慣官場的黑暗和腐敗,又不願與世人爭鬥,寧可棄官,願意回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種和諧環境中去,可以說是是一種「自然哲學」觀。也是對權勢和名利的否定。今天重讀這首詩,就是要人們忘掉「私慾」,忘掉功利,做到心靜修身養德,來實現人的最美好的願望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推薦閱讀:

七——九年級古詩文理解性填空集錦
禪詩精選:聞見滾滾紅塵里的一片幽雅清涼
詩里的故事·《江南逢李龜年》
19古詩賞析簡析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