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輩子也沒弄明白,康熙卻只用6個字,說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大明朝兩百七十六年國運,最終在崇禎皇帝手裡戛然而止。崇禎皇帝在繼位之初,也曾勵精圖治,銳意圖強,剷除魏忠賢等奸臣集團,排斥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放手任選賢能,明朝局面一度氣象一新,儼然一副中興之主的氣派。然而崇禎折騰了十七年,嘔心瀝血,苦心孤詣,大明朝卻還是無可奈何花落下,在李自成和皇太極的攻擊下土崩瓦解。

崇禎的認真態度可謂無可挑剔,崇禎的勤奮也是有目共睹,然而,卻為何未能挽救大明朝的衰亡命運?原因很簡單,崇禎一生勞碌,為振興明朝盡心儘力,但可惜的是,他始終未能觸及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捨本逐末,卻未能正本清源,才會導致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收效甚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崇禎身在局中不能看破,也屬正常,明亡幾十年後,康熙皇帝卻用六個字說出了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欽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和大臣們談論天下興亡之事,論及明朝國事,康熙說了六個字:全為言官所壞。康熙認為,明朝朝廷上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大臣們不以國事為重,卻沉浸於空發議論不能自拔,以此作為功績。這種風氣不僅在明朝的專職言官中存在,就是普通大臣,也熱衷於清談終日,不問是非對錯,不管輕重緩急,一味亂放空炮,指東道西。

康熙認為,「言路不可不開,亦不可太雜。」可謂是真知灼見。閉目塞聽獨斷專行固然不對,但若不加限制地一味提倡廣開言路,也會出現眾口難調、淆亂視聽等諸多弊端,嚴重干擾朝廷的判斷,嚴重降低朝廷機器的運轉效率。無論大事小情,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會遭到言官和大臣們的攻擊,使得大明朝步履維艱,寸步難行。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議和大計,因為官吏們的干擾而破產,導致明朝喪失了唯一的翻盤機會。明朝末年最大的困局之一,就是要以有限國力,同時應對李自成和皇太極兩大強敵挑戰,內憂外患交織。明朝唯一的機會,只能是與關外清朝議和罷兵,求得喘息之機,然後集中火力攻擊關內的李自成張獻忠,待到中原腹地平定之後,在轉手對付關外清軍。

崇禎和很多大臣,早就意識到了與清朝議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每次只要議和的方案一出,朝廷言官和大臣們必定群起而攻之,「祖宗之地寸土不可與人」等義正辭嚴的說辭洶湧如潮,一味空談大道理,卻絲毫不顧及明朝的實際困難和當務之急。結果導致每一次議和,都在言官和大臣們的阻擾下半途而廢,明朝也由此踏上不歸路。

另一個例證,就是明朝的遷都。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從陝西誓師出兵,直指京師。明朝當時已經內外交困,完全沒有能力抵擋李自成的攻擊,崇禎和朝廷機關及早遷都,離開京師,轉移到江南的南京,利用長江天險和江南的雄厚財賦,守住東南半壁江山再徐圖恢復,是最明智的辦法。然而遷都之議剛剛提出,就遭到言官的極力反對,認為是拋棄祖宗陵寢的大錯,給事中光時亨甚至大言不慚地大喊:「言南遷者可斬也!」

在一片烏煙瘴氣的反對聲中,崇禎再次妥協,敗下陣來,南遷之議也就此廢止。 崇禎皇帝就這樣硬著頭皮呆在紫禁城中,生生被李自成給團團包圍,大明朝徹底毀滅。因此明朝的滅亡,言官的空發議論,是最直接的原因。假若沒有這些人的干擾和阻撓,崇禎能夠像剷除魏忠賢那樣乾綱獨斷,相信結局會好得多。


推薦閱讀:

鏡頭下:聶榮臻元帥祖墳如何?始建於康熙年間,至今有3百多年
[康熙八阿哥]胤禩——康熙末年黨爭的犧牲品
康熙是暴君嗎?
幹了這最後一碗「康熙」拌飯
《康熙來了》教壞我們的那些事

TAG:原因 | 明朝 | 康熙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