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粹時代

民粹時代原創破破的橋07.28 10:38閱讀33245

這屆人民為什麼不行?

上一篇文章 《為什麼抵制日貨美貨歐貨總是不能持續?》談到經濟和政治上的全球化長期來看是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但若只看近期,全球化的腳步可謂嚴重受挫,重大事件包括英國公投脫歐,歐洲極端穆斯林恐襲,美國排外潮等。

這些事起因各異,但嚴肅媒體描述背景時,均使用一個高頻詞「民粹」。民粹(populism),英文詞根上有大眾、平民之義,有時呈貶義有時未必。但中國時評圈裡提到民粹,通常指大眾、平民參與政治時的固有弱點,亦有激進評論者把它當「暴民」、「愚民」理解,貶義明顯。

英國公投脫歐後,中文網上有無數評論感嘆說,這是民粹的勝利,不是民主。有讀者來信詢問我怎麼看待。我覺得這些評論的問題在於,民粹的反義詞應該是「精英」,民主則是」專制「的反義詞。民主下有民粹,專制下也有民粹。英國公投脫離歐盟,議題經媒體與公眾兩年來充分討論,流程依法進行,無大規模舞弊,這當然是民主。你可以說這是「民粹民主」,但不能說不滿意這個結果,就不民主了。公投51%留歐就是民主,49%留歐就不是?這說不通。

我對強化類似誤解有責任。比如脫歐公投後,發了點段子又貼圖說,英國人公投後第二天,搜索最多的五個短句中有「什麼是歐盟」,大家覺得「哇居然啥都不知道就投啦,真是愚民」。其實這些短句僅是與「歐盟「一詞相關搜索中最熱門的,頂多幾千人在搜。至於公投出結果後一些人後悔,從事後民調看,脫歐者有7%後悔,留歐者有4%後悔。即便重投,留歐方依然少幾十萬人。

脫歐者心態複雜,有不贊成歐盟經濟舉措的,有反對移民的(大量搶工作的波蘭移民與某些來吃福利的老年移民導致英國原住民不滿),有懷抱孤立主義傳統的,也有隨波逐流的。很多訴求基於切身體驗,不能說不合理。儘管這些經驗均歸個人,但統計後就是民意。

中文網上對公投的批評諸如「不該讓群眾參與複雜政治事務」,「一人一票容易被操縱」,「一個政治系教授是一票,一個掃大街的也是一票,合適嗎」等等。這些說法可總結為「精英政治」思維。此處「精英」一詞,指有能力準確了解政治決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並有足夠執行力來影響決策的人。政治精英並不見得一定地位高、賺錢多、學歷出色,反之亦然。這種思潮,在卡梅倫因公投留歐失敗宣布辭去首相後,達到頂峰。中國人很難理解這位政績出色的首相為何辭職,只能解釋為「這屆英國人民不行」。特別是在此前一個月,Deepmind公司開發的AlphaGo戰勝李世石,英國以其人工智慧上的高水準震動全中國之後,這種反差尤為強烈。

imgLoading

公投留歐失敗,英國首相卡梅倫辭職

精英們很難意識到精英政治自身的缺陷。精英們的生活距離大眾較遠,難以真切體會到底層的痛苦。一個吃特供的官太太會以為大蝦只要8分錢一斤,出入都有警車開道的領導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城裡會堵車。英國倫敦市長選舉,身為巴士司機之子的穆斯林律師薩迪克擊敗名校富二代扎克勝選,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媒體突擊質詢兩人交通改革措施時,問從A到B應該怎麼轉地鐵,富二代答不出,而他卻了如指掌,自然更得公眾信任。

其次,精英利益與選民並不一致。中國很多時評人,喜愛那種精英議政,沒有社會動蕩,沒有暴力,沒有罷工之類的無謂消耗,一群人在會議室就把矛盾解決了。但這類場景過於理想,因為精英們有自己的利益,距離選民越遠,自身利益占決策比重越大。試想假如美國採用這麼一套制度:國會議員並非直選,而是由州議員選舉,州議員由縣議員選舉,縣議員由鎮議員選舉,鎮議員由鎮上的選民選出。你覺得國會山裡討論的政策還剩多少民意?一成都不會有。

再者,某種制度下產生的精英,通常是這套制度的受益者,受自身利益影響,從而難有根本性地變革。此時就需要引入平民政治,比如大眾輿論、公投等,從下往上改變。與歐盟相關的決策,多涉及讓渡部分立法權和財權等國家最重要的權力,往往均訴諸公投,所以近年來歐洲的公投大幅增加。至於國家之下一級的行政單位(例如州和省),舉行公投更是常見之極。

不過,精英政治的支持者,對於民粹政治的批評,也很到位。

1.信息污染

選民無知並不可怕,因為無知只會導致跟投或隨機投票,不影響最終結果。怕的是在並不有效了解複雜政治議題的情況下,被輿論特別是煽動仇恨的謠言所操縱。這幾年由於網路媒體蓬勃發展,信息傳播碎片化極端化,加上全球化導致現實中矛盾頻發,這種現象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顯得嚴重。

相比傳統媒體,新生的自媒體崛起更快,短期變現壓力更高,對信息的質量要求更差。卻又在短短几年裡佔據了輿論市場很大一塊份額,嚴重污染了信息,大大降低了決策質量,因為正確的決策需要準確的信息。新聞受眾因為不適應新媒體時代,出現了大量病症。這些內容留到本博下一篇談。

2.因果關係

底層公眾知識匱乏,往往難以清晰意識到某些行為和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全球化導致發達國家底層工人失業或工資長期不漲,貧富差距加大。這群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反全球化,最現實的訴求就是反移民和貿易保護。然而,通常路徑是這樣的:先把怒火撒向非法移民,非法移民搞掂了,發現問題沒解決,再鬧合法移民,合法移民也趕走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此時會再搞貿易壁壘,最終發現境遇越來越差,什麼都不改變,於是都老實了。

因為全球化時代,你能阻擋人員流動,甚至可以阻礙商品流動,但你完全無法遏制資本流動,無論是反移民還是貿易保護,要麼不成功,要麼成功之後資本集體出走,轉一圈底層受害更重了。

在民粹肆虐的拉美,委內瑞拉是近期的翹楚。因為貧富差距大,公眾將怒火燒向資本家,選上查韋斯搞強制國有化,工廠商店紛紛關門,物價高企貨幣貶值。於是政府開始控制價格,很快物品開始短缺,排隊也買不到麵包。群眾開始翻垃圾和搶劫。最後發現不行,還是得換總統,又回到原點。一個石油國被折騰得不成樣子。這些舉措和吸毒類似,有快感,但不解決問題。見識敏銳的人,看見「強制國有化」,就可以預言後面幾步並作出應對(通常是撤出投資)。

3.現實與口號

公眾很難意識到現實中很多不如意,往往是由於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制度所致,需要精巧的制度設計來改變。他們經常會將問題歸結為政客重視不夠,意願不強。這種需求催生了「選舉語言」。說大話,會煽動,鼓吹各種互相矛盾的舉措,擅長給政敵拆台的候選人,在新媒體民粹時代會得到更大的助力。

黑鏡第二季里有一部片子叫《The Waldo Moment》,一個脫口秀演員通過說俏皮話與熟練使用煽動語言,成為公眾中的明星。他的製作人因政治因素鼓勵其參選,目標是羞辱保守黨候選人摩爾。他對公共事務一無所知,卻靠著自己的嘴皮子絕活大受公眾歡迎,熱度越來越高,成為全球偶像,他的負罪感隨之越來越強,最後砸掉了自己卡通形象演說的屏幕。這是描述民粹政治的一部巔峰之作。

4.標籤化、情緒化

標籤化:黑人是搶劫犯,墨西哥人是強姦犯,印度人搞移民詐騙,華人偷稅裝窮吃福利,猶太人貪婪,白人是種族主義者。

情緒化:一個敘利亞難民死在海灘上,媒體大力炒作——集體歡迎難民。一個敘利亞難民強姦殺人搞恐怖活動,媒體大力炒作——大規模抗議,馬上收緊否則下台,已經收留的也儘快趕走。

這幾年,全球化不斷深入,新媒體迅猛發展,公眾難以適應,類似現象越發明顯。「這屆人民不行」成為流行語。這種局面需要很長的時間扭轉。那怎樣才能讓自己「行」一點呢?請關注本博後續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評價川普為民粹主義
納粹是如何煽動民粹的?
蔡英文成功解決國道收費員的訴求是台灣災難的開始么?
歌手就好好唱歌,演員就好好演戲,別沒事就想過把公知癮

TAG:時代 | 民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