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銀:「中華一絕」弘揚中國古漢字文化
梁國銀,字辰亮,生於1944年,號大別山人,原任職於十堰市人民政府,歷史文化研究員,武當山國際書畫研究院院長,世界華人聯合總會詩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擔任2008和諧「中華迎奧運」大型活動組織委員會執行副主任,榮獲「2008年藝術終身成就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九周年輝煌2008榮譽金質獎章」,被授予「共和國傑出藝術家」、「共和國改革創新人物」和「2008中國百強書畫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2015年4月,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以「一支筆寫出健康」為主題,專題報道了梁國銀先生。
梁國銀在央視現場表演「中華一絕」
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字史中,篆書作為五大書體之首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對現代文字的形成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書法家梁國銀先生,歷時50餘年,行程數十萬公里,收集整理了兩萬餘個單體和部分多體古篆字,用獨創的方體篆字書寫而成的128米長卷,成為現存最完整的古漢字長卷,被業內專家認為是古漢字整理數量最多的文字研究專家之一。百米長卷和五千字的《道德經》長卷,曾受邀在聯合國和洛杉磯舉辦展覽,被美國《僑報》、央視國際頻道等媒體譽為「中華一絕」,對於弘揚漢字文化,推動中國古漢字藝術走向世界意義十分深遠。
梁國銀
中國的漢字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中國書法的每—種字體都有自己發生和發展的歷史,而篆書的發展與古文字的發展緊密相連。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其歷程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被稱為漢字七體。篆書五體之首的地位,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梁國銀介紹,篆書也稱篆體字,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議,在文字政策上「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在先秦大篆的基礎上,提出「書同文字」的主張,李斯名作《倉頡篇》作為推行小篆的範本,後經多次演變,派生出隸、草、行、楷四大字體。小篆的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自漢代的隸書興起後,篆書在文字應用方面雖不佔主導地位,但國家重要場所和代表國家最高權力象徵的皇帝玉璽、印章等,均為篆書所寫。
梁國銀自6歲起,便跟隨奶奶習書學畫,10歲便開始學寫對聯。高中時期,受老師的影響,開始研究和練習篆書,自此,從未中斷。他認為,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和縮影,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篆書在考古、文字研究等方面,具有任何書體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價值,其獨有的特徵和美的表現貫穿於整個書法史中。研究篆書便是探尋中國漢字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最大的價值在於對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梳理和傳承。
梁國銀1965年參加工作,1967年參軍,1986年轉業至十堰市人民政府。幾十年來,他將工作之餘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篆書的書寫和研究上,並特地到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深造。
梁國銀認為,學篆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漢字文化史,其次要識篆。所謂識篆,就是對篆書字體的形、音、義準確的辨認和識別。識篆是學習篆書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習篆書者必須掌握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要識篆,首先要具備文字學方面的知識,掌握六書,熟記《說文部首》,並學會使用相關的工具書。梁國銀的家中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典籍、古漢字大字典,多達幾十部,涉及數百年、多個版本,字典的數量和品類堪比當地的圖書館。
為了收集整理篆字,梁國銀行程數十萬公里,遍訪泰山、黃山、西安碑林、孔廟碑林等古代書法藝術珍品薈萃之地。他還到全國各地的古建築名勝參觀考察,不放棄任何有篆字出現的地方。
數年來,梁國銀收集整理了兩萬餘個篆字,把它們一一抄錄編纂,深入鑽研推敲,從大量典籍史料中找尋每個字的出處,並長年書寫臨摩。他覺得書法創作,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即眼睛要到,眼界要高,想寫什麼樣的字,一定要在心裡有個標準;心到即看到之後,要記在心裡,反覆琢磨,要求自己在寫的時候要達到想像中的標準,如果達不到,就一直練下去;手到即寫的時候要達到眼界所看到的標準。
在歷代篆書中,梁國銀對於清代篆書情有獨鍾。清代碑學之風大盛,取法秦漢,一改唐代以後篆書因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勢和風氣,誕生了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等篆書高手。梁國銀在吸收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傳統篆書長方形、上密下松、上大下小的基礎上,探索出了與傳統不同、具有創新意識的「方體篆書」,以現代筆法,效古人之體,且字字皆有出處,拓展了篆書創作的新思路,被業內稱之為「梁體」。
梁國銀在古篆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國內外多方權威的認可。他的書法作品先後在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展出並被收藏。篆書代表作《上善若水》獲中華「傑出金盾獎」。
天道酬勤
2002年,中國文聯組織190多名藝術家成立「文化交流代表團」,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現任書協名譽主席)帶隊,赴澳門、泰國參加「澳門回歸三周年」和「中泰建交27周年」文化交流活動。梁國銀參與創作的《錦繡澳門》百米書畫長卷,被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收藏,泰國政府在收藏他的作品後贈予國王專照匾牌。
2012年2月,梁國銀應邀與中國演藝界人士唐國強、張鐵林、姜昆、郁鈞劍等人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及美國洛杉磯舉辦國風書畫聯展。梁國銀歷時五年創作完成的由兩萬多個單體和部分多體古篆字組成的128米長卷和50米《道德經》長卷進行了專場展覽,受到高度關注,新華社、美國《僑報》等國內外媒體競相報道。兩萬餘個古篆字凝練古拙、沉雄樸厚,受到國外書法愛好者和當地僑胞的高度稱讚,被譽為「中華一絕」。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先生親臨展廳參觀,並專門接見了梁國銀,稱讚他的古篆字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個性,寫出了中國人的形象,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首位在美國舉辦篆書長卷展覽的中國藝術家。
梁國銀說,中國文化需要走出去,讓世界上更多人認識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對於中華民族團結、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等,都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梁國銀介紹,目前在甲骨文上發現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釋讀一致的有一千多字。其餘的或不可釋讀,或分歧嚴重。儘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
每一個漢字就像一塊活化石,負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梁國銀這輩子最大的夢想是希望把儘可能多的中國古漢字發掘、傳承下去,收集比較齊全、完整、數量較多的篆字,希望能為當代的書法家、篆刻家、研究文字的專家們提供一些參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後來者為中國古漢字的研究作出貢獻!
推薦閱讀:
※詩詞 《王梵志詩集》(唐)王梵志 著 中華佛典寶庫
※【中華元早報】2015年7月28日(周二)
※中華命理--天干通變
※竹韻中華-格律詩詞(第71期)
※中華風水--- 如何可早結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