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專題複習】——杜甫
杜甫
盛唐詩和中唐詩的差別:
盛唐詩:濃烈的理想色彩,少年情懷
中唐詩:人間艱辛,中年思慮,生活化傾向,追求境界的渾融,有意識的字錘句煉,存在審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有相近理論主張的不同的詩歌流,詩人群落表現出拓展詩歌新藝術領域的努力
杜甫是銜接盛唐到中唐轉變的偉大詩人。
社會動亂與詩人杜甫
一、安史之亂的影響,使唐詩發生轉變。
二、元結與《篋中集》。
(一)元結的《篋中集》。
1、時間及內容:天寶間,反映社會不公與人生悲慘艱辛。
2、詩人:失意士人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於逖、王季友。
3、體制:《篋中集》存詩24首;加上其它文集所收,7人存詩46首。
4、風格:以悲憤寫人生疾苦。「朝亦常苦飢,暮亦常苦飢。」(孟雲卿《悲哉行》)。「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同上《傷時》)。
5、地位:最先感受到衰敗景象的到來,冷眼旁觀,走向寫實。
6、元結的詩歌觀念與他們一致,寫有《二風詩論》、《系樂府序》、《劉侍御月夜宴會序》,主張詩應有規諷寄託,有益政教。
(二)元結,字次山。
1、代表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系樂府十二首》。
(1)《系樂府》中《貧婦詞》、《去鄉悲》、《農臣怨》諸篇,寫生民疾苦。
(2)《舂陵行》以同情之心寫安史之亂以來道州一帶州縣殘破,民不聊生,而賦稅逼迫:「軍國多所需,切責在有司……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贏。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3)《賊退示官吏》寫賦稅之禍害,甚於盜賊。杜甫讀此詩後,給予很高評價:「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
(4)元結與《篋中集》詩人轉向寫人生悲苦;雖有思想深度而乏藝術力量。
三、杜甫。
(一)思想: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
(二)生平創作:
1、青年在盛唐度過。
2、33歲在洛陽遇李白。不久北上齊魯,登泰山寫《望岳》。
3、十載長安,歷盡辛酸,看到生民疾苦,關心國家安危。寫下《兵車行》、《前出塞九首》《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反映天寶後期動亂到來前社會風貌。
4、安史亂起落入叛軍手,在陷落的長安,寫下忠君戀闕名作,如《春望》《哀江頭》。
5、肅宗即位靈武,授左拾遺。寫《羌村三首》《北征》等。
6、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期間,寫「三吏」、「三別」。
(三)安史之亂使戰亂生活題材入詩。
1、盛唐詩人未把眼光轉向底層。
(1)在戰亂面前感慨,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2)李白是盛唐詩人中寫及戰亂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永王東巡歌》《南奔書懷》等,寫參與戰爭的感受、抱負、態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沒有轉向寫底層百姓的苦難。
2、安史亂起前後進入創作高潮的詩人寫百姓苦難。李嘉祐《題靈台縣東山村主人》《宋州東登望題武陵驛》寫戰後凋殘景象。
3、最早、最全面反映戰亂災難的是杜甫。寫戰爭許多重要事件,寫百姓在戰爭中的苦難,以深廣生動的形象,展現戰火中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被稱為「詩史」。
(1)反映重要歷史事件,具史的認識價值。如《悲陳陶》《悲青坂》寫唐軍陳陶斜、青坂敗;《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收復兩京;《洗兵馬》九節度兵圍鄴城,反映此事在當時造成的普遍心理;「三吏」「三別」九節度兵敗鄴城補充兵員。
(2)有些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寫到渝州、開州殺刺史事。
從杜詩可見安史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
(3)《憶昔》描述開元盛世繁榮景象:
從杜甫開始才從如此廣闊的視野如此頻繁地寫時事,可以證史,可以補史之不足。
(4)更主要的,史實只提供事件,杜詩提供更廣闊、更具體、更生動的生活畫面。
①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通過描寫具體情景,體現當時的氛圍和情思。
②從一個人、一個家庭寫起,寫戰爭帶給百姓的苦難,寫他們的遭遇,寫他們的內心的悲酸。如《無家別》《羌村三首》《哀王孫》《哀江頭》《北征》等。
③有些詩雖只寫一己感慨,但由於與戰亂息息相關。心之所系,未離時局,因之從他的感愴里,也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也具詩史意義。
4、詩史性質決定寫作方法的變化。
(1)盛唐詩創造玲瓏興象以抒情,杜詩用敘事手法寫時事。
詩的敘事手法《詩經》、樂府都用過→唐詩人中李白《贈張相鎬》李頎《別梁鍠》用敘述手法。李白詩敘自己行藏;李頎詩寫梁鍠性格→大量用敘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把敘事手法發展到新高峰是杜甫的創造。
(2)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於細部描寫。
①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境界,如《北征》。
②寫不起眼的平常細事,從一個視角展現廣闊的歷史畫面。
③細小的描寫使杜詩敘事方式有別於此前的敘事詩。從概括描寫走向寫具體事件片斷,更少誇張,更多真實感。故事性被沖淡,生活色彩加強。如「三吏」、「三別」等。
(3)多數敘事詩作為抒情來寫,融入強烈的抒情。如《羌村三首》寫與家人、鄰里相見,「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表現悲喜交集的心境:悲哀、同情、無可奈何,交錯在一起。
(4)客觀真實的敘述與主觀強烈的抒情融為一體,有時雜以議論,融抒情、敘事、議論於一體。有賦的鋪排、散文的句法、抒情詩的意境創造。記述時事,反映歷史真實畫面,實則抒發一己情懷。這是詩歌表現方法的轉變,是杜詩異於盛唐詩的地方。
杜甫的律詩
杜甫律詩的成就:
一、擴大律詩的表現範圍。
(一)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
(二)寫時事的律詩,較少敘述而較多抒情議論,如《王命》《征夫》等。
(三)為擴大律詩表現力,以組詩形式表現較難表現、較寬泛的內容,五律和七律都有。如五律《秦州雜詩二十首》集中表現在秦州時的心境;寫於客居夔州時的七律《洞房》、《宿昔》、《能畫》、《鬥雞》、《歷歷》、《洛陽》、《驪山》、《提封》,雖未標出總題目,但就內容言是組詩。
1、《洞房》為八詩緣起。系舟峽江,因秋夜景色引發對宮掖凄涼的聯想。
2、《宿昔》、《能畫》、《鬥雞》篇由宮掖之凄涼,憶及往日宮中行樂情形。
3、5首《歷歷》是轉折,由安史亂前轉向亂後。
4、6首《洛陽》寫洛陽陷落,玄宗出走。
5、7首《驪山》寫驪山無復昔日繁華,不勝今昔之感。
6、8首《提封》為總結,反思、議論。8首詩前後照應,情思脈絡連貫。
二、七律組詩最成功。如《詠懷古迹五首》《諸將五首》。《秋興八首》:
(一)寫於滯留夔州時期,是杜律組詩中登峰造極之作。
(二)內容:山城秋色引發故園之思和對京華歲月的懷念,回顧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詩在這一思想脈絡上展開,層層深入。表現深沉複雜的感情,交錯著感慨、回憶、思念與對於時局的看法。
(三)以律詩寫組詩,極大地擴大律詩表現力,是杜甫在律詩發展史上的貢獻。
三、杜律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迹。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楊倫「杜集七言律第一」)聲律:
(一)八句皆對句。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嚴密而疏暢。
(二)首聯上句第一字仄聲換成平聲,下句第一字平聲換成仄聲,用輕重變化增加了兩個節奏。「猿嘯」處本應是二仄聲,為使「天高」與猿聲連著表現高揚凌厲的情調,用平聲字 「猿」,三平聲連續上揚,「嘯」仄下沉,兩頭急速起伏,「哀」字,揚而不返。
四、杜律最高成就是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使人忘其為律詩。如《江村》、《春夜喜雨》、《旅夜書懷》。
五、「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呈路十九曹長》)「老去詩篇渾漫與」(《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律細」:
(一)聲律的精心安排,從嚴謹中求變化,變化莫測不離規矩。
(二)有時為表達感情需要寫拗體,晚年七律拗體更多,是成熟後的通變,表現為變化中的完整。
六、鍊字鍊句。
(一)用力之處在表現神情韻味,劉熙載「少陵煉神」。
(二)善用動詞使詩句活起來,用副詞使詩疏暢富於轉折,如「自」。
(三)善用顏色字強化某種情感色彩,用疊字創造氛圍,用雙聲疊韻使詩的聲調更加和諧悅耳,用俗字口語使詩讀來更加親切。
(四)鍊字是自覺追求。「為人性僻耽佳句」(《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杜詩的藝術風格
一、主要風格特徵是沉鬱頓挫,感情基調是悲慨。
(一)心念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個人遭遇坎坷,有深沉的憂思,感情深沉闊大。
(二)厚積的感情力量被儒家涵養抑制,變得緩慢、深沉、低回起伏。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夢李白二首》
(三)沉鬱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回。
二、風格的多樣性—「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胡震亨《唐音癸簽》)。
(一)蕭散自然。閑適情趣,安靜明秀境界,細膩的景物描寫,形成蕭散自然的特色。如《水檻遣心二首》其一:「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亭》)。「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其一)。「野船明細火,宿鷺起圓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須」(《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蟻上枯梨」(《獨酌》)。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二)原因:與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時期的不同心境有關。
杜詩的地位與影響
一、集前代之大成。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說:「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論韓愈》)
(一)集中仁民愛物、憂國憂民的情懷。
(二)詩歌傳統。
1、敘事與議論,受《詩經·小雅》影響;悲歌慷慨的格調與《離騷》相近;緣事而發來自樂府傳統;濃烈的抒懷、細膩的感情與建安詩歌有關。
2、在詩的表現形式上。敘述夾議論,有「小雅」因素;有賦的鋪排;面向現實、寫實事,受樂府影響,有史筆痕迹;五古受魏晉南北朝詩人影響;律詩則吸收了這種體式發展中的一切經驗;五律主要學杜審言;最重要的是吸收盛唐詩人創造興象、創造意境的經驗,融入到敘事技巧里,敘事而有意境美。
3、語言或意象上。如《杜鵑》、《石龕》,受漢樂府相和歌辭《江南》影響;《晚登瀼上堂》「江流靜猶涌」,來自陰鏗「大江靜猶浪」(《和傅郎歲暮還湘州》);《宿江邊閣》「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來自何遜「薄雲岩際出,初月浪中生」(《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艷曲》「江清歌扇底,影曠舞衣長」,來自庾信「綠珠歌扇底,飛燕舞衫長」(《和趙王看妓》)意象啟發引起聯想,產生類似詩句。
二、承先啟後,是唐詩發展的轉折。
(一)白、元繼承緣事而發、寫生民疾苦,且受五言排律夾敘夾議影響;
(二)韓愈、孟郊、李賀則受奇崛、散文化和鍊字影響;
(三)鍊字在晚唐發展成苦吟派;
(四)李商隱七律得力於杜律組織嚴密而跳躍性極大的技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