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篆,三分刻,書法對篆刻的作用,篆書和篆刻

篆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篆刻是一門和書法關係很密切的藝術,準確地說和篆書緊密相關(當然也有個別是以隸、行、楷、草甚至印刷體入印的現象,但那是特殊個案,非主流)。書法是篆刻的基礎,此話不假。

一個刻者首先應是一個書者,不一定要求做個各種書體都全面的書法家,但篆書基礎肯定是少不了,甚至可以理解為篆書和篆刻是「魚水關係」,掌握篆書技法的人在篆刻時可以更容易「如魚得水」,因為刻過印章的人都知道,刻一顆印,首要的事就是篆法的線條表現和章法的分朱布白,這兩者都和篆書有密切關係。刻印的人篆書基本功扎不紮實,在印章上會直接體現出來,比如線條,比如章法,沒練過篆書的,往往線條或板滯僵硬,或軟綿無力,了無生氣,或粗細無度,缺乏線條的美感。這在篆刻初學者中較為常見。

我總認為,篆刻不是急於求成的事情,需沉得下心來,學刻印前應該先練習篆書,打些基礎,然後動刀刻印,就會心中比較有底,比較從容。不學篆書直接刻印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種捨本逐末的行為,開始興趣很高,而且刻得看起來也有模有樣,但刻到一定程度,就會覺得力不從心,無法突破,而且所刻印章「不耐看」,這其實和篆書基礎不紮實有很大關係。

小篆是學刻者練習篆書最合適的字體,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由宰相李斯在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和「籀文」(俗稱「大篆」)基礎上衍變而來。小篆形體修長,字形工整,結體勻圓,以及它的中鋒用筆等等都對篆刻非常有益。比如《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等都是不錯的學習小篆的範本。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篆主要指籀文,實際上大篆範圍要廣得多,包括甲骨文、金文、詔版和春秋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都可以歸入其中。大篆由於範圍廣、變化多、形體多樣、風格不拘而成為豐富篆刻風格增加變化的重要領域,尤其是進入近現代,大篆的自由和多樣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的刻者進行研習,並從中找到突破以形成獨特風格,最出名的莫過於吳昌碩篆刻取材於石鼓文了。進入現代後,這種現象則更為普遍,這應了一句話「越是遠古的,就越是現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繆篆作為在形體上更接近篆刻所需的字體,或者說為了刻印而對字體做了相應增減曲繞的字體,研習繆篆可以從形體變化和章法布局上給篆刻者提供很好的啟示和幫助。但繆篆的不足之處是形體呆板,過於方正,線條缺乏變化,學印者雖可從繆篆中汲取篆刻所需的字形變化的營養,但對刻者掌握篆書技法幫助較小,所以不一定要實際練習繆篆(繆篆如果作為書法種類也很難找到範本),但了解是必需的。

推薦閱讀:

蔡紅標:「滬港通」作用在長遠
龍龜的風水作用
文竹對家居環境作用有哪些?
夾竹梅花-作用局,點穴
論八字「婚動」應期中命局與運年的作用關係(一)

TAG:書法 | 作用 | 篆刻 | 篆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