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八卦的物質基礎及其應用

太極八卦的物質基礎及其應用

 

劉光宇·

 

 

摘要:一部《周易》,「簡捷明了」。因「象、數、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說明。《周易》繫辭講得好,「一陰一陽謂之道」,即凡事都一分為二,《周易》之書也一樣,因其過於簡捷,隨著時間變易,語言環境變遷,思辯方式的演變,弄得繁縟末節,反而不能明了了。其實,《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過程,有其內在規律性。「數、象、理」是其核心內容,「占」是其技術手段及應用。《伏羲八卦次序圖》主「數」,《先天八卦圖》主「象」,《後天八卦圖》主「理」。「占」是以對「數、象、理」之綜合應用。《周易》是「數、象、理、占」的提煉、歸總和綜合應用。

本文論述「數、象、理」是根據日、月、地三者運動關係而來的,具有客觀性。日、月、地運動是地上一切能量變化,生命活動之源泉。任何生命活動和社會現象都脫離不了日、月、地天體運動節律及其影響範圍,即都超越不了太極八卦規律。也就是任何事物都遵循太極八卦之「數象理」。故太極八卦具有物質基礎,具有客觀性。致於「占」,則類似於當今的生命「克隆」技術,是一種信息克隆。

關鍵詞:周易  太極  八卦  先天八卦  後天八卦

自古以來,對待《周易》一直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肯定。持肯定態度者,傾畢生精力,學習,研究,應用《周易》。歷朝歷代以來,著書《周易》可謂汗牛充棟。一種是否定。持否定態度者極力歪曲,打壓《周易》的研究,應用。尤其是「唯物主義」認識論佔領思想陣地以後,認為「八卦」的應用,是「無根無據的迷信」。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周易》的研究與應用,由過去官方太卜掌握,到後來流入民問,持久不衰,除《易經》之外,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學問,持續研究,應用幾千年而不衰,這不是僅僅用「文化熱」現象能解釋得了的。那麼,「太極八卦」到底蘊含了什麼?也就是說「太極八卦」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1、《易》文化淵源及其演變

就象一個運動健將,回顧性觀看他蹣跚學步的影像,正確的態度是即不能誇大他蹣跚學步的作用,也不能否定他幼雉行為的存在。今天回顧性總結中《易》文化及其演化過程,未免覺得人類早期的認識是那麼幼雉,甚至可笑。但是,否定它,就無從探討「太極八卦」的物質基礎,過分誇大,高推聖境,就又會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步,仍被認為是「迷信」。我們今天應用最普遍,最方便的高科技機器莫過於電子計算機(電腦)。它也不是一朝被發明,被應用的。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這中間有一個複雜的過程。先是人類發明電,繼之生產電阻、電容、二極體、三極體等電子原件,經過若干年,組裝成收音機,又經若干年,發明集成電路,組裝成電視機,後才有計算機。單是計算機也有一個性能優越化,功能多樣化,攜帶便捷化的過程。《易》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人類矇昧無知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對天體簡單的認識,後歷經「三聖」,再到無數實踐,探索,補充,發展起來的。是有其物質基礎和內在規律的。《繫辭》雲「古者包羲氏仰觀天文……」,那麼,他仰觀的什麼天文?有什麼樣的天文反覆出現,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亘古不變?人類從野蠻的動物狀態進化到文明狀態的人時,應當說還不知日、月周期及規律。但是日、月又是反覆出現和可以感知的存在。於是就有了種種關於日月的崇和拜神話傳說。在種種的神話傳說中,現在已經分不清哪些是想像的結果,哪些是認識的過程。而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既使稱不上一個「科學家」,也能被稱為上古時期的一個偉大的「觀測家」。是他最早觀測日月,創立「太極、八卦」圖畫。

11 太極圖的形成過程.

從伏羲氏起就已經有了對日月的觀測及記錄.古人最早觀測日影的工具是土圭,用土築成,上圓下方,分三點設立(立著的叫圭或立圭,卧著的叫表或叫圭表)。見上圖1。以日出、日入兩點定東、西,平分兩半,中間一垂線為子午線定南北。(把圭表放在南北線上,有立表的一端在南)。後來把立圭改成立八尺標杆,操作一樣,記錄每天(重點在二

十四節氣)中午時的日影長度。以一年之中,立柱的陰影在圭表上最大距離者為冬至節,最小者為夏至節。把圭表劃成十二段(分二十四節氣),如圖2所示。記錄日影的數據,某地觀測台記錄數據如表1。(摘自《周易全書》P2338。團結出版社)

上圖2圭表本是一個直尺表,上頂端為「夏至」點,下頂端為「冬至」點。另二十二個節氣共用十一個刻度。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驚蟄=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穀雨=處暑;立夏=立冬;小滿=大暑;芒種=小暑。見圖2。那麼,把圖2圭表標尺刻度作一個等變數處理,使之成為一個圓形。如圖3所示。

這樣,把24節氣均勻分布在一個圓圖上,再把表1的數據分別填上,得出一個實測數據圖。見下圖4。

從表1和圖4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夏至日影長為1尺6寸。留有一個「小尾巴」。假設某觀測點,夏至點日影為「0」,也就是說,為作圖方便,我們把每一個節氣的數據都減去1尺6寸。那麼,修正以後的圖形如圖5。如圖5為圖4中每一個向量都減去1尺6寸後修正桃心圖。

古人觀測日影,不是單純為觀測而觀測。觀測的目的在於弄明白日月運行規律。在修正數據圖中(圖5),圓中的桃心形每一條線段,可以理解為某地理位置在24節氣的日影實際長度,而桃心形外與之對應的空白部分,表示白天增加的部分。更進一步分析和觀察得出結論,從冬至到夏至,日影雖在縮短,白天實際是在延長,只到夏至白天達到最長。那麼,過夏至點以後,日影又在延長,白天實際在縮短,只到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晝夜時間總量不變。這裡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上半年看白天,白天在增加。下半年看夜晚,夜晚在延長。把從夏至到冬至逐漸延長的陰影看作夜晚的一部分,平移到大圓圈的邊上,而晝夜時間問題不會改變。圖象卻出現了奇妙的變化。具備了「太極圖」的雛形。

圖6中陽影和陰影分別表示:上半年白天在延長的同時,仍有夜晚的存在,故「陽魚」中有陰眼。下半年黑夜在延長的同時,仍有白天的存在,故「陰魚」中有陽眼。於是把圖6修改成圖7。

以上為太極圖的演化過程,沒有人為的因素,完全是根據實際數據而來。只是在作圖時,按比例縮小而已。所以說,太極圖是有物質基礎的。

1.2 八卦的由來

以上推演了太極圖的形成,具有客觀性。是先民觀測、記錄、提煉的結果。那麼,八卦是何意?由何而來?為何只有八經卦,每卦三爻,而不是十六卦,每卦四爻或其他的形式?也就是說,「八卦」,「六十四卦」是由什麼決定的?

「卦」者掛也。「縣(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卦」字由古人觀測工具「土圭」而來。所以「卦」仍與觀測「日月」這兩個「象」有關。

1.2.1 太極概念出現

從以上推演太極圖我們可知,太陽循環一周,這麼一個抽象的過程,是謂太極。同理,月亮循環一周,這麼一個抽象的過程,也視為一個太極。廣義的講,凡以一點為中心作圓周運動,或者以一點為中心,向外擴布的一定的空間範圍都視作一個太極。用一個圓圈表示。如圖8。後來演變成一個哲學概念,表示任何事物,或者發展變化著的事物的任何階段,都可視見為太極。太極,一般可以理解為中心點,初始點,原始狀態等。所以太極圈又有零的含義,相當於「無」的概念。所以,《老子》曰「有生於無」。

1.2.2 兩儀的產生

由上推演太極圖可以看出,太極圖是根據對太陽年運動日昝變化觀測而得。從冬至到夏至,白天在延長,視為陽。從夏至到冬至,夜晚在延長,視為陰。那麼,也就是說,我們把太極圈「一分為二」,一半陽,一半陰。這一陰一陽就為兩儀。它與太極概念一樣,演變成一個哲學概念:如以大地為中心,以一定的太間範圍為太極的話,那麼,兩儀就是太陽為陽,月亮為陰(繫辭:陰陽二儀配日月)。以人類為太極,則男人為陽,女人為陰。雄性動物為陽,雌性動物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陰陽是普遍的現象,陰陽概念也是最重要的哲學概念。古人取象於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規定陽爻用表示,陰爻用表示。

1.2.3 兩儀生四象

由太極一分為二以後,還不能足以說明問題。如上、下半年各有160天,還不能細化。太極生兩儀這種二分法的規則不打破的話,應當以此辦法繼續劃分上、下半年。恰好在上半年有一個春分點,下半年有一個秋分點處於各自的中點。這樣,一年就分出春、夏、秋、冬四季。同理,一月分出逆、望、既望、晦四象。一晝夜也分出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來。四象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分別用符號「、、、」表示。

1.2.4 四象生八卦

按「一分為二」的數學規則,把圖10中的每一部分再按先陽後陰的順序劃分原有的四象,就可以得出圖11的形式,即八個部分。從圖11我們可以看出,每一步都可以用一個陰、陽爻符號表示。那麼,這八個部分,實際就是八個卦。圖中陽影用陽爻表示,圖中陰影用陰爻表示,從內向外排列陰)陽(),就會得出如圖12的八卦來。

我們可以看出,圖12不同於任何一種八卦形式。如此的分法,只是嚴格按照「一分為二的數學法則」,表示的是一種「數」的關係。《黃帝內經》曰:「陰陽之數各有多少者,曰三陰三陽也」。這裡的「三陰三陽」指另外的數字系統——太陽、陽明、少陽,少陰,太陰、厥陰,和本八卦系統意思很接近。那麼,本八卦各卦數是多少呢?以二進位規則,=0,=1,與八卦自然數(十進位)對應關係如下表。              

1.2.5 伏羲八卦次序圖

圖12這種八卦圖不同於任何八卦圖,它只是推理的一個過程。從圖12可以看出,由、、、、、、、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量變過程。從表2二進位數,十進位數和八卦次序數都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但是,從到,或者從反向直接到,雖然相鄰,卻不能銜接,不能過度,也就是說,圖12雖是圓形,卻不能流通,不能表示日、月圓周運動,不符合日月循環運行的事實。因為它代表的是直線型變數,而非曲線型變數。但是,由這八卦所產生的數,相重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講384爻,正合閏年384天。這種即能表示一年之天數,又不能描述日、月循環運行的矛盾情形,在古代一段很長的時間內,制約著古人對於問題的認識。當時古人為了克服這個矛盾,設想「生十個太陽,十二個月亮」輪流值班的辦法,來解決不能循環運行的問題。這樣,單純把圖12中八卦次序數解放出來,,先聖伏羲對此圖作了等量變形處理,以直線型變數表示。借盤古開天闢地之說,把「天」和「地」(為天,為地)分開,把圓形圖示等量改變成直線形,保持八卦次序不變。這樣,圖13就演變成圖14「伏羲八卦次序圖」了。伏羲八卦次序也叫先天八卦數。所以,八卦推導出來以後,我們可以看出,它最早的基本的含義之一就是「數」。

事實上,按照「一分為二」的數學規則,由八卦可以再繼續分成十六卦,為什麼不分了呢?為什麼所說只有八卦呢?

從以上的推導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我們都是以太陽為分析對象的,月亮的運行具有同樣的道理。太陽是一個大太極(大周期),在這個大的周期過程中,又包含了12(或13)個月周期(小太極),同時,還包含一年365(閏年384)個日周期。這樣,太陽八卦與月亮八卦相盪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384爻正好合閏年384天。所以說384爻封頂,限定了一個太陽周期(太極)為八卦,一個月亮周期(月太極)也是八卦。而不能有其它的形式。再回過頭來看,為什麼每卦只有三爻。道理很簡單,從八卦的形成過程上看,是因為太極被分割了三次,而本質上講,每卦三爻代表著日、月、地有直接關聯的三大星體。

八卦及其數推導出來以後,我們提出一個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是八卦?兩儀生四象後,四象也可以表示事物運動周期,為何不用四象?如果說用四象表示事物運動周期過於簡單,那麼,「十六卦」應當很「準確」,按一分為二之分法,八卦很簡單地分成「十六卦」,為何沒有「十六卦」之說?

「卦」者由古人觀測日影工具土圭(圭表)的意義引伸而來,是天體測量的工具,目的在於觀測日月運行,所以有人講八卦是無字天書,是有道理的。古人長期觀測,發現從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寒、暑往來是一個大周期,它裡面包含了12個月象周期,以及365個日周期。以、、、、、、、為一個大的周期,象太陽年周期運運動(如圖15)。在太陽年周期這樣一個大的循環過程中,蘊含著12個月周期。每一個月周期仍以、、、、、、、順序排列。也就是說,內八卦(大周期)象太陽年運動,外八個八卦象多個月周期(中周期)。年、月周期又都包含著日周期,就是如上圖中的六十四卦(謂之小周期)。小周期由內八卦三爻和外八卦三爻共六爻組成。見上圖所標記。這樣,一爻象一天,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象一年(閏年)之全數。

1.3 先天八卦圖及其意義

《伏羲八卦次序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的精髓在於「」。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過程,對日月的觀測也一樣。《伏羲八卦次序圖》從數學上講,它是直線型的,不能循環流通,被阻礙在由向流通的這一步。古人為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輪流值班的神話。這個神話流傳了許多年,一直到舜帝時代,經過長期觀測才得出結論: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它是連續運行、循環無端的(《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同樣,也只有一個月亮,永不停息的運行著。(《坤》用六:利永貞)。於是「舜命后羿射日」——修改曆法,減去九個太陽,留一個太陽及一個月亮。通過對月亮象的變化觀測,先發現了天體運行八卦圖——月亮象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即「先天八卦圖」。

1.3.1 先天八卦的由來

《伏羲八卦次序圖》具有積極的意義:確定了八卦符號具有「數」的含義(見表2),並且由此演變了《伏羲六十四次序圖》,其384爻數與閏年周天數相吻合。但是,它是對事物現象表述的一個側面,還不能完整的表述事物的整體活動現象及實質。例如,利用《伏羲八卦次序圖》就不能描述日、月的循環運行的問題。所以說,它與日月「連續運行」現象不相符。古人觀測得出結論:日月運行,不僅有「數」的內在關係,還有「象」外在變化。尤其是月亮有明顯的形象變規律可循。通過觀測月象的變化和正確表述這種變化規律,就得出《月象八卦圖》。 「古者包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的什麼天文?「在天成象」及其形象變化最明顯,而又恆久不變者,莫過於月亮。月亮變化現象,三十而晦,完全消失,為陰(),初三傍晚,庚方出現彎彎勾月,其象為;初八傍晚,在丁方出現上弦月,其象為,十五傍晚,甲方出現滿月,其象為,這時月亮又大又圓;十六清晨,辛方望月開始虧,其象為;二十三清晨,丙方出現下弦月,其象;三十清晨,月亮又消失在東北(癸)上空(《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其象為。

上左圖中,、、、、、六卦已經有了「位置」,還差、二卦。在月亮象中,沒有一個「象」是周圍亮,中間暗的離象(),也沒有出現中間亮四周暗的坎象(),怎麼辦?根據「伏羲八卦次序數」的大小關係,離卦的大小,實際介於與之間,坎卦的大小,實際介於與之間,於是將、二卦補上,得圖16。

這種「象」的變化過程,本是均勻的,為什麼作此圖時,有間隔呢?因為這是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觀測到的象。本圖只表示月亮形象的連續變化,「沒有絕對的時空意義」,把它們均勻地分布,得出如下圖17。

月象的變化是這樣的。那麼,太陽的循環運動是否也可以如此表示呢?太陽雖然沒有形狀的改變。但是太陽在「南回北歸連續運行」過程中,其晷影的長短(形狀)是有變化的。冬至節氣:日晷最長,全陰無陽,其象為;立春節:陽初長,其象;春分氣:陰陽各半;其象;立夏節:陽盛陰衰,其象;夏至節氣:陽壯陰絕,其象。立秋節氣:陰初生,其象。秋分節氣:陰陽各半,其象。立冬節氣:陰盛陽衰,其象。冬至節氣:陰盛陽死,其象回到。同樣的道理,根據這種晷影的長短變化,畫出同樣的《太陽晷象八卦圖》,以此來表示太陽的連續循環運動。圖18。

古人對天體認識的理論基礎是「大地中心論」和「日月順行」。古時,人們在觀測日月運行時,以大地為中心,又以大地為參照系,發現太陽東升西落。更為重要的是認為月亮也是西落的,只是每次升起位置不同而已。這樣圖17月亮象八卦圖也應和圖18日晷象八卦圖有同樣的運轉方向。又因為這兩個圖都是表示「形狀」變化的,所以,具有同等意義,於是把這兩個圖合二為一,是為《先天八卦圖》


推薦閱讀:

【專題】蘇珊米勒占星入門基礎(2014年修訂版完)
弧圈球的發力基礎-學會用腰
「麻衣神相」入門基礎知識解析與秘傳口訣!(精藏全篇)
(24)八字基礎知識:常用祿馬羊刃查法
易經基礎:背誦六十四卦卦名、卦象

TAG:物質 | 太極 | 基礎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