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

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

前幾周讀的《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貼一下筆記。我們大多數人所經歷的教育真的很缺這一塊,豆瓣鏈接在這裡。

「海綿式」與「淘金式」思維:海綿,吸收,知識儲備,相對被動;淘金,篩選,知識互動,提問的態度;兩種思維在應用上要對立統一,我們似乎只被教了前一種,小學老師都說「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對知識渴求」云云。

學校只教我們去回答有正確答案的問題,生活中更多的問題卻只有參考答案,只有可行解而非最優解,並且以「如果……那麼……」的形式存在。複雜的問題往往沒法顯性化,只能靠經驗積累的傳遞(中醫?)。

論題:描述性論題,針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描述是否正確(理由+背景知識 –> 結論,世界是什麼樣子);說明性論題,針對我們應該怎樣做以及對錯好壞的問題,涉及價值觀,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想過自己的「價值觀」(理由+價值觀 –> 結論,世界應該怎麼樣)。

常見推理謬誤:

  • 人身攻擊:通過讓受眾討厭其人,從而反對他的觀點
  • 暈輪效應:反向人身攻擊,通過讚美其人讓受眾接受他的觀點
  • 滑坡推理:如果某事發生,則相關的很多事情肯定發生,擴大影響
  • 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徹底解決某問題,就不採用此方法
  • 移花接木:利用詞語的歧義
  • 訴諸公眾:利用公眾的觀點,公眾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 訴諸權威:利用假權威的觀點,通常是A事的權威對B事的觀點
  • 砍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攻擊其並不存在的觀點
  • 兩難困境:製造虛假的兩難困境,其實還有更多選擇
  • 一廂情願:因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 命名解釋:拋專有名詞,不給出這個詞的解釋
  • 偷梁換柱:轉移話題
  • 竊取論點:循環論證

證據的主要類型:

  • 直覺:很多情況下是有效的,是有經驗依據的,只是很難顯性的表達出來
  • 個人的經驗:「概括草率謬誤:僅僅根據群體中少數幾個人的經歷就得出關於整個群體的結論。雖然結論有可能是對的,但這個推理過程絕對是無厘頭的。」
  • 他人的證詞:選擇性記憶、心理暗示;利益關係;信息遺漏;愛屋及烏。
  • 權威的意見:「權威:對特定的問題,比多數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 個人的觀察:選擇性,即價值觀、偏見、態度、期望的篩選。
  • 案例:引起情感共鳴,典型的利用愛屋及烏的心理。
  • 科學研究: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只能支持結論。考慮是否有利益關係。
  • 類比:用熟悉的事物來解釋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則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費馬大定理就是用這個思路搞出來的。重點是關注兩個事物的相似點與不同點,與話題的關聯性。

抽樣:注意「數量、廣度、隨機性」。

調查問卷的要素;受眾誠實、不掩蓋真相;問卷措辭無歧義;問題無引導性;問題的順序,上下文語境;問卷的長度;

干擾性原因

  • 干擾性原因越多,某個原因(觀點提出者說的那個)的分量就越輕,它可能只是一個「促成因素」。
  • 因果關係過度單純化謬誤:根據一些不夠充分的因素來解釋某事件,過分強調某一個或某幾個因素對事件的作用。(現實中,所有的因果解釋都是單純化的,但要避免過度)
  • 科學研究試圖把一些最重要的原因從眾多因素中分離出來,找出主要原因,類比到公司里KPI的制定。
  • 人類有天性去傾向「發現」相互關聯的事件,或者「在一起」的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 XY相關,有可能是:1.X是引起Y的因素;2.Y是引起X的因素;3.Z(或更多)因素引起X、Y;4.X、Y互相影響。
  • 混淆因果謬誤:將原因和結果混淆在一起或沒有認識到兩件事可能是互相影響的。
  • 共同原因疏忽謬誤:沒認識到兩件事可能因為另一個共同因素的影響而相互聯繫。
  • 必須存在的對照組:除被研究的原因,其他屬性基本一致;隨機分組,而不是受眾自己選擇分組;受眾不知道研究的假設與目的(甚至是實驗的執行人員也不知道,參見雙盲實驗);結果能夠重複。
  • 「在此之後,由此引起」謬誤:僅僅因為B在A之後發生,就認為B是A引起的。

統計數據

  • 不要只看平均值,至少再關注一下二階統計量:標準差,有分布信息更好。
  • 絕對值和比例最好同時出現,才能看清情況。

信息遺漏,是必然的:

  • 表達者,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
  • 受眾,有限的注意範圍。
  • 表達者和受眾,具備的知識有限。
  • 表達者為了達到誤導的目的。
  • 每個人都視角不同。(人們容易接受類似的觀點,所以說服別人,應該漸漸扭轉他的觀點,而不是突然變太多)
  • 我相信每天19點整的那檔節目,絕大多數都是真話,只不過他們經常通過遺漏信息來「引導」人,所謂「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很好的策略。
  • 懷疑一個推理,如果難找證據,還可以去找反對這個觀點的人,他們往往有證據或者有動力去找證據。

二元思維:比如「我們應該對A做X么?」,盡量轉化為「我們應該對A做什麼?」

一組理由沒道理只能推出一個結論,通常是一組有各自適用場景的結論。可以用「如果……,那麼……」來表達。

原文:讀《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推薦閱讀:

近兩年,你有進步嗎?看看這一招……
方法:如何更好地提問問題以及思考
學會提問讀書筆記(四)--明確關鍵詞含義
學會提問讀書筆記(二)--論題和結論
真正的高手,都會用問題解決問題

TAG:思維 | 批判性思維 | 批判 | 學會提問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