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約10萬盜墓者遊走各地 所盜文物3天即出境
我國約10萬盜墓者遊走各地 所盜文物3天即出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09:46 環球人物雜誌
2007年7月16日,浙江台州,3名被抓獲的盜墓分子在演示探測儀的用法。
2007年8月27日凌晨,正在山東鄒城孟林內盜掘漢代古墓的盜墓者,被公安人員從20餘米深的盜洞內提升到地面。
10萬盜墓賊的黑暗世界
專家認為,一些媒體的「鑒寶」、「收藏」等節目,是在變相鼓勵盜墓行為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王瑩瑩 李妤航 張雷
肆無忌憚的盜墓賊
4月22日,星期四。位於北京南城的報國寺,像以往的很多個星期四一樣,人潮湧動。人們是到這裡每周一次的古玩集市上來「淘寶」的。數百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攤販,在報國寺里擺起了地攤,每人守著一塊不大的地方,面前擺著各式古玩,一些大件、易碎的瓷器被衛生紙包裹著,以免被碰破。
在一棵掛滿花朵的玉蘭樹下,一個瘦小男子蹲在一堆瓷器後面。看到記者拿起一個小瓷碗,他趕緊熱情地推銷起來。記者詢問這東西的來歷,他遲疑了一下,然後小聲說:「從墳里挖出來的。」他的「坦率」,令記者大吃一驚。以為記者不相信,他伸出手指炫耀道:「看我指甲縫裡的土,怎麼洗也洗不掉。」
他的指甲縫裡確實全是黃色土漬。記者還看到,他的手腕處也有些慘不忍睹,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土黃色的斑點,顯然是土漬已滲入皮膚。「盜墓的胎記啦,怎麼洗也洗不掉。」若無其事地說完這句話,他又拆開手機給記者看。機身內部也有許多土漬。「有一次掉到墳里了,怎麼也弄不幹凈。」
這個公然炫耀自己「盜墓賊」身份的男子,名叫董牧(化名),二十七八歲模樣,自稱已盜墓4年。說起這個話題時,他眉飛色舞,毫不避諱。
自從加入盜墓這個「行業」,董牧便成了一個遊民。他不斷地在最荒僻的農村與最繁華的都市間奔波交易,至今仍未娶上媳婦。來北京後,他在朝陽區潘家園附近花380元租下一間平房。剛來時,屋裡連張床都沒有,他就睡在地上。幾個月前,他終於出手了幾件文物,這才有錢買床。
現在,除了盜墓,董牧根本不想干別的活。「如果做別的工作,幾年下來還是那個樣子。可是盜墓就不同了,這是個運氣活,雖然不是挖每個墓都能發財,但一旦運氣來了就能發大財,『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
在進行此次採訪之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只知道我國的盜墓現象十分嚴重,但絕沒想到盜墓者們竟然如此肆無忌憚。董牧之流何以能像賣大白菜一樣,堂而皇之地在公開場合出售從古墓里挖出來的文物?像他這樣的盜墓者究竟有多少?我國的文物經得起他們如此瘋狂地盜取嗎?除了匪夷所思,記者更感到憂慮。
盜墓「四字訣」
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一些文物專家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有10萬盜墓者遊走於我國各地;盜墓行業已經實現了產業化,使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面臨極其嚴峻的考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已在考古領域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談及盜墓人群,他痛心地表示:「過去,只有文物大省才會出現嚴重的盜墓現象,但現在的情況是,哪裡有古墓,哪裡就有盜墓者。而更可怕的是,盜墓者不僅分工明確、工具完備,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掌握了比較專業的考古知識。」
我國許多偏遠地區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拿起洛陽鏟(一種考古工具),不管早和晚,發家去盜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盜墓、女送飯」,以盜墓為生。李健民對此深有感觸。數年前,他曾在山西省曲沃縣參加對西周古墓的考古發掘工作,當時,附近的不少村民都圍了過去,不動聲色地觀察考古隊員的操作手法,就連為考古隊駐地看大門的老人都會留心聽他們的談話。每當一個墓葬的位置被標出,附近的村民都會聞風趕來,伺機盜取。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注意到,很多盜墓者都談到了一本所謂的「盜墓指南」。這本書其實就是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這本地圖集分為北京、山東、陝西、山西、廣東、四川等分冊,詳盡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信息,全面記錄了「文物大省已知現存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狀況」。古墓葬的信息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盜墓指南」只是讓盜墓者知道哪裡有古墓。他們是如何準確找到深埋於地下的墓穴的呢?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很多盜墓者都有一套類似於中醫診療手法的盜墓訣竅,即「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即看風水,看草木。經驗豐富的盜墓者大多擅長風水之術,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由於古人迷信風水,因而多數古墓都建在「風水寶地」上,如依山面水之處,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盜墓者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於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莊稼的長勢會比旁邊的差一些。
「聞」即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如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銀和硃砂用於防腐;而唐宋之後的墓葬牆壁上通常塗抹有青膏泥。這些特殊物質所散發的氣味,一般人難以察覺,而盜墓者總能敏銳地辨別。「聞」的另一層含義為聽聲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較大震動如空中打雷時,就能向地表傳出不同於別處的聲響。清朝時期臭名昭著的大盜墓賊焦四,就善於通過聲音來查找陵墓。他曾在打雷時尋找墓地,並能根據回聲準確判斷出墓葬的位置。
「問」就是踩點。盜墓者一般都能說會道,尤其善於與老年人談古論今。每到一處,他們便會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的身份,拜訪當地的老人,通過與這些人的交談,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
「切」,是查找古墓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有3層含義:一是指發現古墓後,根據地表的地勢等情況,準確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墓穴;二是打開墓中棺槨後,沒有遺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寶物;三是觸摸到文物後,即能判斷其為哪個朝代的文物、價值有多大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高科技的作案手段,比如炸藥爆破、遙感探測、航空考察等,已經被不少盜墓分子採用。
河南安陽曹操墓的發掘,是2009年中國最具轟動效應的考古發現。這座古墓所在的位置,原是一座窯場的取土點,廢棄後被村民種上了莊稼。2005年底,村民們在澆地時發現,有一處地方的水一直向下流。他們順著水流的方向找到了一個洞,據此推測下面可能有古墓。消息傳出不久,一批又一批的盜墓者便蜂擁而至。
從2006年起,當地派出所先後抓獲了5批盜墓者,一共38人。2008年,盜墓者從墓中盜出了一塊畫像石碑,其畫面反映的是東漢時期常見的八女投江圖;而上面的銘文則顯示,墓主的地位非常顯赫。最終,文物專家據此找到了這座東漢古墓。而專家們判斷墓主為曹操的最直接證據——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枕,也是從盜墓者手中繳獲的。
一條龍作業,分工明確
盜墓這一「行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日趨產業化,形成了一套產業鏈。根據分工不同,盜墓圈內的人員分別有著不同的稱謂:「掌眼」、「支鍋」、「腿子」和「下苦」。盜掘、運輸、窩藏、銷贓等一條龍作業,就是由這些角色完成的。
通常,盜墓活動的全班人馬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一鍋兒」。「鍋」里級別最高的被稱為「掌眼」,是這「鍋」人中的核心人物。「掌眼」不僅有尋找古墓的本領,也有鑒別文物的能力。他們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線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購買墓內文物的初級收購商。
「支鍋」是每一次盜掘活動的負責人,類似於承包工程的包工頭,負責籌措盜墓行動所需的資金、設備等。「支鍋」的投入是有風險的,一旦挖出的文物沒人買斷,他只能自行處理。
「腿子」指的是盜墓活動中的技術工人。他們在盜墓過程中扮演著類似於「項目經理」的角色,負責探尋墓地的具體位置,以及確定裡面是否還有文物等。
在盜墓產業鏈中,最底層的是「下苦」。「下苦」多是農民工,從事具體的挖掘工作。通常情況下,即使老闆盜取一座古墓的收入達到上千萬元,一個「下苦」也只能得到幾百元到幾千元的報酬。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發現,在北京的很多建築工地上,就有一些盜墓者成群結隊地守候著。他們的行話叫「蹲坑」。「蹲坑」時,他們往往幾十人同時出動,其中的一兩個人負責盯著挖土機,其餘的則在一旁打撲克、下象棋。一旦挖土機挖出了棺材板,「放哨」的便會通知同夥們上前「幹活」。對工地的管理人員和挖土機司機,他們一是收買,二是威脅——收買無效時就會大打出手,儼然就是黑惡勢力。
2009年12月8日晚,北京東四環的一個建築工地內,曾發生一起盜墓事件。當晚,工地內不斷傳出異常的響聲。警察接到報警電話後趕到現場,發現有幾名男子正在挖掘古墓。當時,盜墓者的面前橫著兩口古棺,其中一口已被打開,裡面的骨骸被翻動過。在被抓獲的6名犯罪嫌疑人中,37歲的楊文生出生於一個盜墓家族,懂得尋墓和挖墓,此前曾在古墓葬較多的西安、洛陽一帶作案。「轉戰」北京後,他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並開始收買一些工地的包工頭,以便獲取所需信息。
文物如何由黑洗白
在盜取的文物到手後,盜墓者會儘快找到安全穩妥又出手大方的買家。而將文物走私出境,是他們最常用的做法。
一般情況下,通過專門負責運輸的犯罪分子,從古墓中盜出的文物,1小時左右就能出手,3天的時間即能通過二次倒手讓文物出境。只要文物順利出關,盜墓者便可逍遙法外。文物出境的路徑,一條是通過廣州、深圳等地的海關運出;另一條是先將文物彙集到河南、陝西、甘肅等幾個文物集散地,之後取道香港、台灣,運往世界各地。
著名收藏家、作家吳樹在《誰在收藏中國》一書中披露,我國被盜掘文物的主要流向是境外。這些文物被走私到國外後,國內的人再想辦法把它們買回來。由於文物迴流不必通過海關審查,再加上對迴流到國內的文物進行買賣是合法的,使得被非法盜賣的文物最終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對於盜墓產業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這樣描述:不少文物販子和專事古墓盜掘的人聯繫密切,一聽說某個地方發現了古墓,就會在第一時間趕過去。一般來說,文物販子會先付給盜墓者幾萬到十幾萬元不等的定金,無論能否盜出有價值的文物,這筆錢都不收回;如果盜掘出的東西有價值,還會再加錢。有實力的盜墓團伙,會在需要時動用衛星定位儀和雷達,出入有專車;有的甚至會在墓地上方砌起高牆,建座煙囪,偽裝成工廠的模樣,以便在裡面「安全」地盜掘。
據報道,當前,全球文物收藏量達萬件以上的文物商,有3000人左右。這些不同國籍的大老闆,控制著一個複雜而嚴密的文物交易網路。從各個國家盜掘出的地下文物,經過四五次倒手,最終到達他們手上。此時,這些出自古墓的文物,已不再帶有任何「危險信號」,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炒作、拍賣,並最終被頂級藏家收藏,而盜墓者也將永遠逍遙法外。
考古工作者的悲哀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受暴利驅動,以文物為侵害目標的盜掘、倒賣、走私案件時有發生,特別是盜掘古墓葬犯罪有所抬頭。」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黃祖躍日前在接受採訪時,用「形勢嚴峻,不容樂觀」來概括當前我國的文物安全形勢。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曾透露:「據這幾十年來的初步統計,中國光是被盜的古墓就有20萬座左右。」另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王侯級墓葬的被盜率達90%以上。《誰在收藏中國》的作者吳樹也曾憂心忡忡地表示:「目前中國的文物儲備幾乎枯竭,中國文化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李健民痛心地說:「盜墓、文物走私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我們國家和民族在國際上的形象。」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文物工作者的地位非常尷尬,因為他們不得不經常面對這樣的恥笑:「你們(中國)現在自己被盜掘走私出去的文物,要比過去被劫掠和歷代走私出去的文物多得多。」
讓李健民感到悲哀的還不止這些。時下,我國出現了一股全民淘寶、全民收藏的熱潮,一些主流媒體大張旗鼓地推出「鑒寶」、「收藏」節目。對此,李健民憤慨地說:「媒體在引導民眾的文物收藏觀念和認識方面,起到了非常惡劣的誤導作用。」「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明清文物傳世的很多,我們在地攤上、古玩店裡是可以找到民間流傳下來的真品。然而,明清之前的文物是很難流傳下來的。我們在『鑒寶』節目里,包括現在的市面上,怎麼見到了那麼多明清之前的文物,突然間冒出的這些文物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不是盜墓而來的,又如何解釋?」「我想,『鑒寶』節目給了觀眾一個很錯誤的誤導,那就是——這個東西太值錢了,如果我沒有怎麼辦?盜墓!」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的見聞,佐證了李健民的觀點。記者在北京報國寺文物集市走訪時,多數攤販都敢於肆無忌憚地與買主講述自己的盜墓經歷。顯然,盜墓行為正在由地下走上檯面。
「盛世興收藏不假,但我們究竟應該收藏什麼?」李健民認為,民間收藏的應該是近現代文物以及真正傳世的文物,而古代文物應該歸屬國家,由博物館來收藏。
對於目前盜墓行為的猖獗,李健民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一些人道德的淪喪,二是司法監管不力。「一定要加大司法監管的力度,加大對盜掘古墓和非法買賣文物行為人的處罰力度,嚴厲打擊一些地方執法部門監守自盜的行為。」
「談到文物盜掘和流失問題,我只有唉聲嘆氣的份了。唉——」在採訪快要結束時,李健民發出了一聲長嘆。這聲嘆息,毫無疑問既是一位文物工作者的無奈,也是一個國家文物保護工作的悲哀。
數千年盜墓史
曹操靠盜墓養兵三年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張雷
中國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就是把一個人生前最珍貴的東西,與主人一起殉葬到墳墓中,讓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佔有」它。一座古墓,往往就是一座「寶庫」。這大大刺激了盜墓者的貪慾。
中國的盜墓現象,在先秦時期就已十分常見。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傳世巨著《呂氏春秋》中,記載了戰國時期六國被秦所滅後,大量墓地被盜的史實。
亂世多盜墓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盜墓者,都出自亂世,一個是三國時期的曹操,另一個是民國時期的孫殿英。
在中國盜墓史上,曹操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當年,他剛割據一方,財政狀況吃緊。於是,他便通過盜墓斂取大量財物,用于軍隊的開銷。為了提高盜墓效率,曹操在軍中設立了一個類似「盜墓辦公室」的機構。這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軍方盜墓機構。「盜墓辦公室」成立後,隨著曹軍不斷轉移「戰場」,走到哪裡便盜到哪裡。位於芒碭山(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漢朝梁孝王劉武墓,是曹操盜取的眾多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劉啟的弟弟。他死的時候,西漢已進入「文景之治」的盛世年代。曹操據此判斷,其陪葬品應當極為豐富。急於籌措軍餉的曹操非常重視這次行動。他親自到現場指揮挖掘,最終如願以償,盜得大量金銀財寶。據史料記載,曹操用盜墓得來的財寶,養活了手下大軍近3年之久。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盜墓之事也是層出不窮。民國初年,中華大地陷入混亂,軍閥盜墓猖獗。其中,孫殿英破壞性盜掘清東陵的行為,尤其讓世人捶胸頓足。
1928年6月,已投靠蔣介石的孫殿英奉命駐守薊縣(今天津市最北部)的馬伸橋,那裡離慈禧太后的東陵墓僅一山之隔。對孫殿英來說,這無疑是一塊送到嘴邊的大肥肉。當時,有人趁著兵荒馬亂竄到東陵盜寶,孫殿英便以「剿匪」為借口,派兵進駐清東陵,開始了瘋狂的盜掘行動。
清東陵的防護措施做得非常嚴密,墓道口被多層花崗石封堵。孫殿英一不做二不休,用炸藥將墓道口和墓門野蠻地炸開。隨後,他的士兵將墓中隨葬品洗劫一空,還把慈禧的屍體搬到棺外,扒走所有衣服和飾物……陵園內其他值錢的東西也被孫殿英洗劫一空,就連一些房屋天花板上的木材都被卸下搬走。
不過,中國的盜墓史,更多的是由民間盜墓者「書寫」的。對一般的盜墓分子來說,尋找寶藏的第一步是找到墓葬地點。大型墓葬上方,一般都種有松樹或柏樹。但隨著歲月的侵蝕,這些樹木早已枯萎,墓葬的位置通常很難確定。在這種背景下,一種用來探測墓葬位置和距地表距離的工具應運而生了,這就是被後來廣泛使用的「洛陽鏟」。
關於洛陽鏟的來歷,有學者認為,它在明朝中葉就已被盜墓者廣泛使用。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盜墓工具出現於民國初年,是由洛陽農民李鴨子發明的。當時,中國的絕大多數盜墓者,平日的身份是農民,只在農閑時才去盜墓。李鴨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天,他去趕集,看到路邊有人用一種形狀很怪的鐵鏟掘土蓋房。這種鐵鏟可插入土中近1尺深,拔出來時,剷頭能帶出很多泥土。李鴨子受到啟發,回家後依葫蘆畫瓢造出了第一把洛陽鏟。
洛陽鏟用金屬鍛鑄而成,截面呈月牙狀。使用時,用力將它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剷頭就能帶出土來。根據土的質地和顏色,有經驗的盜墓者就能判斷此處是否有墓葬。洛陽鏟不僅受到盜墓者的鐘愛,專業考古人士也將其視為不可或缺的探測工具。
未獲《環球人物》雜誌事先書面許可,任何媒體不得轉載《環球人物》雜誌圖片及文字內容,違者《環球人物》雜誌將追究其侵權責任。
推薦閱讀:
※保護古代建築的意義是什麼?
※人們為什麼喜歡文物?
※為什麼從小到大每次看到外國的博物館裡收藏的中國文物總是義憤填膺的?
※國外有什麼確認的留存上千年的武器?像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這樣的?
※舒翼原本上青雲,不想猶在塵夢中——古籍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