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時、何地、何人首創了太極拳?

太極人用太極號,中國太極拳網自媒體「太極號」開通啦!

       何時,何地,何人首創了太極拳,這是很多人所關注的問題。研究武術的名家唐豪同志,曾於1930至1932年間,三下河南溫縣陳家溝,調查考證太極拳的起源,歷時數月之久。他查閱了《中州文獻輯》,《溫縣縣誌》,《陳氏家乘》,《陳式太極拳圖說》及《三三六拳譜》,並拍攝了陳式太極拳人物遺像,遺物,碑碣,以及陳家溝時代流傳的陳氏太極拳拳照,經考察多方面歷史資料,證實太極拳的鼻祖是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式陳王廷(字奏庭,約公約1600——1680年)。

       陳家溝陳氏第一世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今晉城)。明洪武5年(1372年)遷至河南沁陽縣,隨又搬到位於溫縣城東十華里的常揚村。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遂改名陳家溝(至今村中陳姓佔百分之八,九十)。陳卜精通拳械,歷世相傳,直至清乾隆19年(1754年),始立《陳氏家乘》,距遷來之時已逾三百八十年。其間人物事迹,缺乏文字記載;有關拳術,也無著述。第九世陳王廷晚年才開始隱居造拳,但其有關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遺失,現僅存《拳經總歌》和《長短句》辭一首。辭中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由此可見,因當時政局動蕩,他不得志而隱居造拳。

       陳王廷文武兼優,依據祖傳拳械,採擇諸家拳法精華,結合中醫經絡學和導引,吐納術,以古代陰陽學說為理論根據,創編了陳式太極拳。

       導引和吐納術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陳王廷把武術中的手,眼,身法,步,有機的同導引,吐納術結合起來,使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形成「內外合一」的內功拳,並將中醫經絡學說的理論融合與拳術中。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氣血失調,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氣血調和,則強身延年。陳王廷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結合經絡學說的道理,創編成纏繞螺旋運動方式的太極拳套路。其特點是:動作呈弧形,圓活連罩,剛柔相濟,內氣發于丹田;以腰為軸,輕輕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旋腰轉脊,纏繞旋轉,帶動周身;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兩手兩足尖端),復歸丹田。這樣能使氣血暢通而起療病保健作用。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求做到「一動無有不動」,推手時做到「觸之則旋轉自如」,「化即是打,打既是化」,使健身和技擊體用兼備。

       陳王廷博採眾長,繼承並創編了太極拳拳械單練,對練和套路,其中有太極五路,炮捶一路,長拳一百單八式和刀,槍,劍,棍,鐧,鉤,斧,鐮,叉,耙,以及雙人粘槍,八稈,桿梢對打等。

       在技擊技術方面,他首創了推手,雙人粘槍和大桿對練。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皆可搭手練習的一種競技運動。

       在理論方面,陳王廷根據自己的實戰經驗,又明代民間武術的精華,創立了太極拳螺旋纏繞,柔中寓剛,避實擊虛、順應客觀條件變化而變化、以意行氣、勁由內換、不丟不頂、八面支撐、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理論。《拳經總歌》頭兩句就說:「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棚、捋、擠、按、采、捌、肘、靠),是兩人互靠,鍛煉反應和提高靈敏素質,逐步達到牽動四兩撥千斤的高深造詣。

       自陳王廷始創太極拳以來,世代沿襲,習拳之風蔚然而興,名手輩出;歷久不衰。故陳家溝流傳著「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和「會不會,金剛大搗碓」的佳話。

       清道光年間,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一1853年)拳技高超,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戰鬥篇》和「太極拳用武要言》,將太極拳套路精練簡化為太極拳一路和二路(二路拳,俗稱炮拳、炮捶),稱為陳氏太極拳大架(老架)。陳長興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山東武術界享有盛名。他練太極拳,姿勢端正,以致不管是走路還是站立,一舉一動,都是立身中正。

       陳長興晚年曾開辦武學,學校設在離家約三百米遠的陳德湖家。當時陳德湖家中有一長工,名叫楊露禪(1799一1872),河北永年縣人,他原在陳德湖開設在永年縣的一個藥店里幹活,後來被派到陳家種地。他受陳家溝練拳的影響,很想練習,但因有繁重勞務在身,又是長工,所以不敢聲張,便在陳長興教拳時站在一旁觀看,然後偷偷地在沒有人的地方練習。兩年之後的一天黑夜,楊露禪在練拳時,陳長興從旁邊過,看出不像是自己的學生就問他是誰,楊答是「禪來(楊露禪的小名)!」陳奇怪地問道,沒見你學拳,怎麼你也會練呢?楊說,您老人家教拳時我很想學,因怕主人不同意我就在一旁看,然後再到沒人地方自己練的。說著叩拜在陳長興腳下。陳很喜歡他的好學精神,又見他平時勤勞,為人誠懇,於是就與陳德湖商量,准許楊在業餘時間正式學拳。從此,楊露禪即拜陳長興為師,刻苦練功十八年(不算間隔時間),長進極快。

       楊露禪先生在陳家溝學的拳術後,曾打敗很多名拳師,被譽為「楊無敵」,後到清王宮教學。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體質較弱,難以接受和掌握高難度的動作,他便將陳式太極拳套路中的躥、蹦、跳躍等動作改變為姿勢較為簡單的動作,不縱不跳,柔和易練。後又經其子楊班侯(1837――1892年)、楊建侯(1839――1917年)的修改,傳至其孫楊澄甫(1883――1936年),才改編而成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美觀大方,要求棉里藏針。楊澄甫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廣州、杭州、上海等地收徒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的一代宗師。

       楊露禪在清王宮教拳時,有滿族人全佑從學。楊去世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侯。全佑傳其鑒泉從漢姓吳。吳鑒泉(1870――1942年)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時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斜中求直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武校,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現在就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人。初學於同鄉楊露禪的大架動作,後慕名到陳家溝,求學於陳長興。當時陳長興年事已高(約八十歲),不再教授,其子耕雲(我的高祖)又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武求學心切,便介紹給同族十五世的陳青萍。陳青萍學於十四世陳有本,拳架較小而緊湊,是陳式小架的支流。武向陳青萍學拳月余,時間雖短,卻很下功夫,後潛心研練,發展成與陳式小架風格不盡相同的武式太極拳。武氏家境富裕,並未以教拳為業,僅傳拳於其甥李亦畲,李叉傳郝為真。後來,郝傳其子月如,月如又傳其子少如逐漸流傳社會。其特點是動作輕靈,步伐輕捷,緊湊纏綿。

       孫祿堂(1861--1932ff-)早年拜於形意拳名家郭雲深門下。郭雲深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聞名全國。孫祿堂向郭雲深學得形意精華,又從八卦掌名家程廷華學得八卦掌精華,功入化境。他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拳意述真》等書,有「活猴子」之稱,是形意、八卦名家。當時郝為真在北京忽然染病,孫祿堂慷慨相助,照顧周到,郝為真病體得以痊癒。孫祿堂提出學習太極拳的要求後,郝為真應允,以表謝意。後來,孫祿堂擇形意、八卦,太極之精華,融為一體,創編了孫式太極拳。其特點與武式相近,開台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

       歷代陳氏太極拳名手,多以保鏢為業,只有十六世陳延熙,曾在袁世凱衙門,教袁氏拳術六年.所以長期以來,陳式太極拳不為社會所熟悉。

       1928年,余祖父陳發科應邀到北京傳拳,從那時起,陳式太極拳才逐步走向社會。如北京習楊式太極拳多年的許禹生(北京國術館館長)、李建華(北京國術館副館長、大學體育教授),沈家楨(著名體育教育家)等人,就是跟我祖父學

拳的。

       十七世陳子明等人也在外地傳習,還有我堂伯父陳照丕(十八世)先後在北京、南京教拳,井著《太極拳匯宗》。近年來,陳式太極拳逐步流傳到全國各地,以及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

摘自——陳小旺《世傳陳式太極拳》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推手
傳統楊式太極拳正弓步實腿屈膝程度的探討
練太極拳怎樣分虛實
三命通會卷三論太極貴
太極拳諸勁論 (轉)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