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為肝竅與「五論說」辨析

  1.目為肝竅的生理病理。目為肝竅,亦稱肝開竅於目,首見於《素問。金匱真言論》:「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目為視覺器官,具有視物功能,又名「精明」。《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目的生理病理與肝的功能息息相關。在生理上,「肝足厥陰之脈,……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靈樞。經脈別論》)通過經脈的聯繫,肝氣上通於目,「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也」(《靈樞。脈度》)。目的視物功能正常與否,還依賴於肝血的濡養。肝藏血,血隨肝經上注於目,目得血養,則能發揮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的功能。故《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亦云:「肝候於目而藏血,血則營養於目」。生理上肝氣調和,肝血充足,目得所養,則能發揮正常的視物、辨色功能;病理上,肝臟病變則可反映於目:若肝陰不足,則兩目乾澀;肝血虧虛,則視物昏花,甚至夜盲,「肝之虛,腎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症為脅痛,為頭眩,為目干,為眉棱骨痛」(《筆花醫鏡》);肝經風熱,則目赤腫痛,「有搐有答,屬肝經風熱」(《審視瑤函。目剳》)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則目眩頭暈;肝風內動,則目睛上視。若肝鬱化火生痰,蒙蔽清竅,則見兩目昏蒙,視物不清。如明代傅仁宇在《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中所說:「夫目屬肝,肝之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閉。是以二目如霧,目一昏花,愈生鬱悶。」《中藏經》亦指出肝病可以導致目疾:「肝病則頭痛、目眩;肝中熱,則喘滿多怒,目痛腹脹,眼赤,視物不明。」因此在臨床上,通過觀察目的形態、色澤、視物功能,便可推知肝臟的病變;而眼目的疾患,也多從肝論治而獲痊癒。

  2.五輪說。五輪說導源於《內經》,其名首見於宋元年間的《秘傳眼科龍木論》。五輪即肉輪(眼瞼)、血輪(目眥)、氣輪(白睛)、風輪(黑睛)、水輪(瞳神)。「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名之曰輪,其象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也。」(《審視瑤函》)五輪為眼的不同部位,分別與人體五臟六腑息息相關:黑睛為風輪,屬肝,白睛為氣輪,屬肺,目眥為血輪,屬心,瞳神為水輪,屬腎,眼瞼為肉輪,屬脾。即如《聖濟總錄。卷一百六》說:「肝氣上注於目,然目有五輪,內應五臟,而骨之精為瞳人,筋之精為黑睛……。」明李梴在《醫學入門》中亦云:「白屬肺,氣之精,曰氣輪」:「烏珠屬肝,筋之精,曰風輪」:「內眥屬心,外眥屬小腸。血之精,曰血輪」:「肉之精曰肉輪」:「骨之精曰水輪」。

  五輪內應五臟,主要表現在:其一,五臟六腑通過經脈直接或間接與目相連。《素問。五臟生成》曰:「諸脈者,皆屬於目」;《靈樞。經脈》云:足厥陰肝經,系目系;手少陰心經,連目系;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於內眥;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手少陽三焦經的支脈至目外眥;手太陽小腸經,止於目內眥:「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其氣血皆上注於面,而走空竅」(《靈樞。大惑論》),故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素問。五臟生成》)。其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通過經脈上榮於目。《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筋骨血氣肌肉與五臟相關,筋骨血氣肌肉之精即指五臟之精,後世據此發展成五輪學說。

  五輪說認為,目的變化不僅反映肝的生理病理,而且能夠反映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變化。

  ①上下眼瞼由肌肉構成,脾主肌肉,與胃相表裡,故眼瞼為肉輪,其病變多與脾胃用有關。如眼瞼浮腫、皮色光亮,不紅不痛,多屬脾虛有濕;若紅腫熱痛,多為脾胃濕熱;若紅腫癢痛、濕爛,多為脾經風熱夾濕;若皮下生硬結,皮色不變,不痛不動者,為脾經痰濕互結;若上瞼下垂,無力上舉,多屬脾虛下陷;若瞬目頻頻,或胞輪振跳,陣陣發作,則為脾虛有風。

  ②兩目眥血絡較多,心主血脈,與小腸相表裡,故目眥名血輪,其疾患多與心及小腸有關。如兩眥赤脈如縷,根生胬肉,多為心肺風熱、經絡瘀滯。

  ③白睛色白,肺主氣,主白色,與大腸相表裡,故白睛為氣輪,其病變與肺及大腸有關。如白睛赤脈瀰漫,色鮮紅,多屬肺經實火;若赤脈細小密布,色淡紅,則為肺經虛火;若白睛暴赤,瀰漫浮腫,狀若魚泡,淚熱刺痛,為風熱邪毒,侵犯肺經;如白睛溢血,色如胭脂,多屬肺熱傷絡,血溢絡外。

  ④黑睛屬肝,肝為風木之臟,與膽相表裡,故黑睛為風輪,其病變多與肝膽有關。如黑睛星翳,初起色嫩,多主肝經風熱;若時隱時現,經久反覆,多為肝陰不足兼痰火濕邪;若翳在黑睛深層,一片混濁,赤脈滿布,行經如梳,多為肝經風熱毒邪、瘀熱鬱積。

  ⑤瞳神屬腎,腎主水,與膀胱相表裡,故瞳神名水輪,其病變多與腎與膀胱有關。如瞳神變形,或瞳神稍大,頭昏腦脹,或瞳神縮小,微紅隱痛,反覆發作者,均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若瞳仁內色白,視力減退,多為腎精虧虛,目失濡養。

  綜上所述,五輪與五臟,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因此,觀察目之輪位與輪病變化,即可推知五臟病變;而目部五輪相應的病變,亦可通過調整相應臟腑的功能獲得痊癒。可見,五輪學說在臨床上,確實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

  但是,應當指出,五輪學說亦有其局限性。如白睛黃染,證屬肝膽濕熱,而非肺經病變;水輪瞳仁病變,則與多個臟腑有關,而不獨責之於腎。另外,由於「目為肝之竅」,因此,無論何輪病變,皆應合肝而治。如目眥紅赤,為心火及肝、心肝火旺,其治「瀉心火不如清相火」,以清瀉肝火為主,肝火退,則心火自消。即如近人張育三在《眼科捷要》中所說:「滿眼通紅,因屬心家,而大角紅筋脹起,名為兼肝,是肝木能生心火,用平肝之葯,以去肝火,而心火自退,即揚湯止沸,不如灶底抽薪之意也。」又如白睛腫脹,當責之於肺,但也與肝有關。故《聖濟總錄。卷一百六》說:「白睛腫脹者,肝肺之火也。目者,肝之外候也,白睛者腫起或疼痛也。」再如,水輪陰虧、視物昏花,屬腎精虧損,但多兼肝陰不足。故此《仁齋直指方》說:「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縈暈眩。」因此,對於目部疾患的治療,既要注意肝與目的密切聯繫,又要結合局部變化,由五輪推及五臟。如此,從整體出發,全面分析,辨證論治,才能把握病情,提高療效。

推薦閱讀:

「入戶盜竊」既未遂之辨析
尋釁滋事罪「隨意毆打他人」之辨析
『用神兩現』辨析
富和貴 辨析

TAG: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