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1. 大運河中國古代的浩大工程,留到今天的已經不多。為人們熟知的,一個是萬里長城,另外一個是大運河。而我以為,大運河對於中國歷史的重要,更遠勝於長城。直到今天,大運河依然在中國的南北交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交通大動脈。大運河的開鑿,不僅僅是便利了運輸,更是聯繫南北、加強統一的大命脈!更是維繫了中華民族一千多年的大命脈!偉哉!大運河!沒有大運河,安史之亂,唐王朝就不可能便利地利用南方的資源平亂,甚至江南都可能出現割據分裂。沒有大運河,宋的東京汴梁就不可能出現「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氣象。甚至於沒有大運河,就不可能有汴梁、杭州這樣的一方都會,更不會有北京從一個邊疆的重鎮成為國家的中心-因為沒有漕運,就不會有明清的北京。一直到1200多年後的公元1826年,因為海運的發展,道光皇帝下旨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作為中國南北交通命脈的地位才告結束。直到今天,大運河依然是南北運輸的一條重要通道,就是世紀工程的南水北調,其東線在許多路段還需要借重大運河。說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決不為過。許多人說,因為大運河,隋加速了它的滅亡。秦,是短命的,可他留下了長城。隋,是短命的,可他留下了大運河。秦以後,有強漢。隋以後,有盛唐。而隋以後的中國,再沒有類似從三國到南北朝如此時間之長、範圍之廣泛的大分裂。今天的人們,提起大運河,總是將它歸於楊廣的驕奢淫逸。其實,這位精力似乎過於充沛的帝王,雖然的確驕奢淫逸,卻又的確有著滿腔報復和相當的眼光。楊廣乾的,是一件超乎時代的偉大工程。因為超乎時代,使隋如同一支火把,匆匆將自己燃盡。因為偉大,使隋如同一支火把,為後世留下光明。大運河,應該正名!大運河,不該蒙受羞辱!今天,提起大運河,人們就會想到京杭大運河。其實,隋的大運河,比京杭大運河長得多。它不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字形」,而是「人字形」。 大運河西起長安,在潼關附近注入黃河,又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附近)從黃河分出,形成南北兩支。南支走向東南,經大梁(今河南開封)附近、彭城(今江蘇徐州)附近至江都(今江蘇揚州),跨過長江,直到杭州,其中淮安至杭州的路徑基本與今天大運河一致。北支走向東北直達涿郡(今北京),其中德州以北的路徑基本與今天大運河一致。此外,大運河還有許多分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段,是從洛陽到城皋(今河南鞏義)入黃河。隋的大運河,不僅連接南北,還連接東西。實際上,大運河的工程,在隋文帝的時代就開始了。584年5月,自大興城(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引渭河水,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587年4月,又在揚州開山陽瀆(從山陽,即今江蘇淮安,南到揚州)以通漕運。不過將這一工程發揚光大,從而為大隋釘上一棵棺材釘的,還是楊廣。605年3月,楊廣命尚書右丞皇甫議徵發河南、淮北諸郡百姓,前後達一百多萬,開鑿通濟渠,從洛陽的西苑開始,引谷河(洛陽以西)、洛河(洛陽西南)水在城皋入黃河,再從板渚引黃河水,經滎澤(當時的一個大湖,在今河南鄭州西北)、汴河、泗水注入淮河。又在淮南徵集民夫十餘萬,挖掘古邗(音寒)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時代由吳王夫差組織開鑿),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揚子(今江蘇儀征)注入長江。運河寬四十步(一步合六尺,一尺約合現在24厘米,四十步大概相當於六七十米),河旁修築御道,栽種垂柳。工程是非常艱難的,據《資治通鑒》記載: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今河南孟州),相望於道。如果這樣計算,死亡者當在五十萬以上,的確十分凄慘。五十萬以上的死者,則至少近五十萬戶家庭遇到不幸,涉及的人口,應該在二百萬以上。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正月初一,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楊廣下旨,調動黃河以北所有士兵共一百餘萬,挖掘永濟渠,引沁水向南流入黃河,向北通涿郡。雖然說是士兵,但是中國古代,通常是寓兵於民的,隋最盛時,全國人口五千萬,如果單黃河以北就有常備軍一百餘萬,全國得多少部隊?所以,所謂士兵,其實還是百姓。而且據史書記載:丁男不供,始役婦人(《資治通鑒卷181》)。意思是可以服役的青壯年男子不夠,連女子都被徵召。大業六年(610年)3月,楊廣前往江都,不久,下旨開掘江南運河,由長江邊的京口(今江蘇鎮江)到錢塘江邊的餘杭(今浙江杭州),長800餘里,寬10餘丈,沿途設驛站、離宮、草場。楊廣打算在運河開通後前往東巡會稽(今浙江紹興)。對於楊廣開大運河,我只能這樣評價-禍在當代,利在千秋。2. 長城我們前面講,中國古代有兩個偉大工程。除了大運河,另外一個就是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國防工程。現代人一講起長城,總是想起秦始皇。其實長城的修建比秦始皇要早得多。早在公元前七世紀,中國就有了長城,大家可能想不到,它的建造者是南方的楚國,當時的名字叫「方城(或稱萬城)」,從今天湖北的竹山縣,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葉縣,在南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1000餘里。直到今天,在河南南部還有個方城縣。第二個修長城的是東方的齊國,始建於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從今天山東平陰縣北起,向東乘山嶺經泰安西北,萊蕪縣北,章丘縣南,淄川縣西南,臨朐縣南,安丘縣西南,諸城縣南,琅琊台北至膠縣南的大朱山東入海。在春秋戰國時代,今河北省中部有一個少數民族鮮虞(屬於北狄種族)建立的諸侯小國-中山國,我們知道的「老馬識途」的典故就與其有關。中山為了防禦西南強鄰晉國(後來是趙國)的襲擊,也修築了長城,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縱貫恆山,從太行山南下,經龍泉、倒馬、井陘、娘子關、固關以至於邢台黃澤關以南的明水嶺大嶺口,全長約五百多里。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也有長城,而且是兩條-一是西北的河西長城,防秦國和西戎,南自華山,西北行又沿黃河西岸北行,長達一千餘里。二是西南的河南長城,防秦國,《水經注》上記載這一長城自陰溝開始,經大河故瀆東,在陽武跨過陰溝左右二瀆,過北濟水、南濟水,又經管城,往西南至於密。全長約六百里。韓國長城其實是從可憐的鄭國那裡搶來的,也是防秦國。燕國也有兩條長城,易水長城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河北省易縣的西南,向東南經定興、徐水、安新、文安、任邱之間,達於文安縣東南,長約五百餘里,防備秦、趙。北長城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行經內蒙古多倫、獨石等境,又東經河北省圍場縣、遼寧朝陽,越過醫無閭山,波遼河達於遼陽,長達二千四百餘里,是戰國長城中最長的,防備東胡。趙也有兩道長城:漳滏長城,在趙的南境,漳水北岸,長約四百多里,防備秦、魏。雲中、雁門、代郡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宣化境內),經雲中、雁門(今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一千三百里,防備匈奴。其實秦始皇的老祖宗秦昭王早就修了長城,防備匈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秦、趙、燕的長城連接起來,再維修加固,防備匈奴,就有了「萬里長城」。對於關東六國互防的長處,則是下令拆除。至於所謂「孟姜女哭長城」,則是十足的「冤假錯案」, 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是比秦始皇早得多的齊國人,而「孟姜女哭長城」以訛傳訛成為「定論」,則是到唐代了。其實修長城修得長的,還是漢朝,長度達到了兩萬里。三國沒有修長城的記錄,西晉是第一個沒有修長城的統一王朝,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太短命。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時代那些北方鮮卑人建立的帝國,也在修長城-目的是為了防備比他們更北的那些「蠻族」-柔然、突厥、契丹。隋修長城,我們在後面單講。大唐沒有修長城-盛唐是沒必要修,後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也顧不上。宋也沒有修長城-長城早被人家佔去了!而佔了長城的遼也不管修-老子就是打北邊來的,防誰啊?不過遼道宗清寧四年(1058年)在鴨子河與混同江之間修築了一段長城,規模不大,大概是針對開始興起的女真。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並且1125年滅遼國。與遼不同,金很重視修長城(界壕),金代長城有兩道,一是明昌舊城,過去曾被稱之為兀朮長城或是金源邊堡,在新城之北,約在今黑龍江省興安嶺西北黑龍江沿岸,長達千里。二是明昌新城,在明昌舊城之內,又稱之為金內長城、金濠塹、邊堡等,西起靜州(今黃河河套陝西)東達混同江畔(今黑龍江省松花江),經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等省市,長達三千多里。這兩道長城都是防備蒙古的。不過長城總歸沒有檔住蒙古人的鐵騎,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元朝建立,1279年滅南宋。1368年,元滅亡,明朝建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規模修長城的時代,在明朝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里。清朝建立後,長城內外統一於一個強盛的國家中,長城終於失去了它的國防作用。不過在隋代,長城仍然是很重要的國防工程。儘管北邊的東突厥好象很聽話,但是隋朝皇帝很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其實,長城的工程也是楊廣從老爹手上繼承過來的。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楊堅命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黃河,西距綏州(今綏德縣),南至勃出嶺(綏德縣北),綿亘七百里。第二年,又命崔仲方發丁十五萬,於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大業三年(607年)7月,楊廣下旨徵調民夫百萬修建長城,西起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到紫河(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我在地圖上比過,直線距離只有一百里左右),僅僅二十天工程就已經完工(百萬人修一百里,二十天完工不算很快,可是竟「死者十五六」《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實在令人唏噓)。尚書左僕射蘇威因為勸阻,被楊廣免職。不過他算幸運的,高熲、賀若弼、禮部宇文弼在蘇威丟官的同時都掉了腦袋。大業四年(608年)7月,征壯丁二十餘萬,由榆谷(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向東修築長城。隋代對長城的修築雖然次數很多,有時徵發勞力也很大,但是所修築大多是就原有內部長城加以修繕,沒有多大增築新修,較之秦、漢長城的工程,相差甚遠。大運河、長城,加上東都洛陽,論起「政績工程」, 楊廣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是皇帝仍然覺得不夠!3. 其他的工程除了修建大運河和長城,楊廣還開展了許多其他大工程。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營建東京洛陽。還在平定楊諒後不久,也就是營建東京前半個月的604年11月初四,楊廣下旨徵發數十萬青壯年勞力挖掘長壕。西起龍門(今山西河津),東到長平(今山西晉城東北)、汲郡(今河南衛輝),東西直線距離300餘公里,然後向南經臨清關(今河南新鄉附近)過黃河至浚儀(今河南開封),南北約100公里,向西南經臨汝(今河南汝州西北臨汝鎮,距開封直線約180公里),轉西至上洛(今陝西商洛,距臨汝約250公里),不僅跨越黃河,還必須呂梁山、太行山和秦嶺余脈的熊耳山,工程浩大而艱苦。這也是一個國防工程,因為相比關中的長安,洛陽確實「無險可依」,長壕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拱衛東京洛陽。605年3月,為了使長安與洛陽間交通更加便捷,楊廣下旨廢除原來經過崤山南側的舊道,在崤山北側開闢新路。605年,在修建運河的同時,在從長安到江都的運河沿線修建行宮四十餘處。606年10月,在鞏縣(今河南鞏縣)東南修建洛口倉,保衛倉庫的倉城,周長達二十餘里,倉里有糧窖3000口,每窖容糧8000石(可儲糧2400萬石,一石約60斤,合14億餘斤,按全國當時人口5000萬計,人均約30斤,僅洛口倉一倉,可供應全國一個多月),派兵1000守衛。12月,在洛陽北築回洛倉,倉城周長達十里,糧窖300口。607年5月,楊廣第一次北巡期間,下旨征河北十餘郡壯丁橫貫太行山開鑿馳道,向西一直修到并州。8月,在晉陽修建「晉陽宮」。不久,為了去濟源(今河南濟源)的御史大夫張衡家裡做客,在太行山中開直道九十里。608年4月,下詔於汾州(今山西靜樂)之北汾水之源,營建汾陽宮。610年,在江都興建江都宮。


推薦閱讀:

正統鐵板神數第二部分
默寫題6分——衝刺滿分每日一練【第二部分】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TAG: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