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金剛經》第八講

佛光禪師解讀《金剛經》第八講

我們把昨天的大概回憶一下。我們修學般若思想的時候呢,這般若思想,我們從哪能夠感受到它的圓滿,那種力量呢?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要依照和遵循自己的一個所謂的原則。而這個原則從哪兒來呢?我們作為正常狀態下的生命體,好象這原則是固有的東西,從自己的意識層面認為,這個東西好象是固有的,本來就有的。

我們生下來幾十年,我們沒有辦法認識幾十年前的你,未生以前的你,沒有辦法認識到,憑我們現在這種人的能力,你只能知道你記事以來,有意識以來的東西,你並不能回憶起來未生以前的你。所以說我們只能說從有現象界生命里,從這個裡頭來剖析一下,我們所修學的般若思想那種實質的存在。

因為你從空性本體來說,那個我們好象太虛無飄渺,對於我們現象界生命意識層面的理解來說,好象有點虛無飄渺。我們講空啊,講有啊,好象跟我們現實不是很搭鉤的。就是說佛微妙的功德利益,我們從佛典的記載以及自己學佛的這種經驗感受,以及你自己的所見所聞,你又認為這個東西,它是有存在的,它是存在於你這個生命個體的外面。

我們認為,這個佛是存在於我們生命個體的外面,這是我們理解的常規。它是不是究竟的呢?正確的呢?不得而知。所以說我們對自身那種生命的現象那種感知和感悟,是不是符合某一種道理的,也不得而知。所以自己呢,就妄加揣測,自然而然在成長的環境過程當中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自我為中心的人性思想,這是人性思想的來源。

人性思想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人類社會是多元化的,它並非某一個主體所主宰的東西,它是多元化的,它是很多元素組成的人類社會,不光是人類本身自己。

所以說我們修學般若思想的時候,就要去觀察什麼呢?因為般若思想也稱為絕對真理。而這個絕對真理跟我們現象界這個意識層面這個生命,到底有什麼關聯呢?我們學了它又有什麼作用呢?這是好多人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所以說每當我們碰上這個問題的時候啊,好象就是被佛所講的真理有一個動搖的觀念,就是他信念力就不是絕對的,他那個信念力就不能發生絕對的那種力量和深度。所以說你得到的利益也就不以會圓滿的狀態出現,以最好的狀態出現。

為什麼呢?怎麼跟你說呢?比如說你修行,你修法,修修修,在你所理解的常規意識里認為:「我拜佛、念佛、修學啊,應該一切吉祥啊,應該怎麼樣怎麼樣……。」這是你的認為。你的意識層面理解的那個佛呢,就是一個什麼呢?就是一個神。就是在你那個生命體外面有一個……

這是人們的常規思維呀:「我既然念佛,我既然燒香,我既然磕頭,佛你就該讓我怎麼樣怎麼樣。」這是我們常理的思維,它這種思維一旦建立起來,而且普通都是這麼認為,這種意識觀念根深蒂固的深入人心啊。好,這個就麻了大煩了。這個認識恰恰是學習真實佛法智慧的障礙,這叫人我思想,這種隔離。你就包括我們J居士,也認為:「我學佛,應該有點什麼感覺。」那個是錯誤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那你說:「無」,對不對?無也不對。你有執,就是錯的。因為你有執的時候,你那個空性的那種力量它就不顯示。啥叫不顯示?它成掛礙了嘛。你心無掛礙才行啊,你那個認識沒有障礙。你那個認識、信念和行為沒有障礙了,你圓滿的福德智慧才會顯現出來。

什麼是圓滿福德?你做的一切事都會成為增上的,都會成為你增上的絕對的助緣。而並非你心存任何一種觀念,然後去修學佛法的絕對真理。你心存一個觀念,你認為:「我學佛,應該有什麼……。」錯了。你本有的東西,那個東西不是修學來的,不是說我修行來的,修出來一個什麼東西,不是,那是你本有的東西。

你通過什麼去顯現它呢?你通過念覺性,這個覺性的不執,沒有掛礙,直接就進入絕對的那種狀態了。而並非是說什麼我要通過意識思維,然後六根再去造作,那是業。明白嗎?那叫業報,那個不是本有的絕對的東西。而本有的絕對的東西一切現成,你去覺悟它你就能使喚它。知道嗎?你去喚醒它,就能使喚它。你不喚醒它你到頭來沒有意義,真的,做任何東西沒有意義。

前面我們經文講過,哪怕你用滿恆河沙那麼多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不如怎麼樣?你不如去顯現本有真理那種真實的成份和氛圍去。這就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差別,這就是世間法和出世間道的差異性。這個完全就是一念之間的差別,你的一念生執心,一念生執著,你就是世間道,哪怕你做了那麼大的行為,你也是有漏的凡夫相,因為什麼?因為你在相對法里,你不是絕對的境界。

你只要心中產生任何一種感受的時候,你就記住,當下要覺悟。你心念裡頭突然冒出一種感受,有、無、好、壞、無明什麼,全部都是感受,趕快覺悟,因為它跟空性不相應。空性是什麼?《心經》告訴你:「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一切的感受,六根六塵六識,在它那裡頭是不存在的,是幻有的,幻有就不是真實有的。所以說你一旦升起來這個六根對六塵你產生六識,十八界生,一念起就有十八界生啊,你一念生執著,十八界自然化現,所以這時候你趕快覺悟,你覺悟的話,返本還原歸至空性。空性是現成的,我們那個空性是現成的,你只要覺悟它,你就能使喚它。

怎麼覺悟它?我們不是講了好多例子嗎?我們那個心情,心和情,是兩個東西。情是執著,你念頭的執著點,那執著點跟那念頭本體呀,其實是不相掛礙的,你再好再壞跟你的心沒有關係,對不對?跟你心念並沒關係呀!這個道理我跟你們講過多少遍。你心情再好,也會過去,也會生滅呀,有生必有滅呀,對不對?但是你那心情「感覺」不會滅哦,你的「感覺」並不會滅。

我們現在修學般若思想的一個目的就是什麼呢?要去抓住根本而擺脫現象的約束和束縛。抓住它那個根本,啥根本呢?——什麼在感覺?我要這個東西。我不要「被感覺」那個東西,那個東西是不真實的,那個不是我們的,那是我們心裡頭變出來的影兒。

這個觀念能理解嗎?你的現象生活裡頭也就是這意思啊,現象生活裡頭,你一想,好,能好到哪兒去,對不對?壞,能壞到哪兒去?好壞都會過去。陰天,晴天,月有陰晴圓缺,其實月亮有變化嗎?沒有變化,其實月亮這個本體並沒有變化,對不對?你看,我的心情再不好,心情再好,不一樣過去了嗎?你總有辦法讓它過去呀,不是你總有辦法,那是你的那個本性,你那個覺性,它自然而然就要解脫這些現象。因為這些現象跟它是不搭旮的,明白嗎?就是我們生命意識層面這個意識啊,跟我們本體是不搭旮的,就象空中的灰塵一樣。

你看,虛空里的灰塵再多,它也得落下來吧,對不對?你說那個空裡頭能存得住灰塵嗎?存不住啊。就是這道理。我們那個心體本空啊,那為什麼我們搞不定它呢?很簡單,因為心有執嘛。你的念覺力執著了,就是我們那個覺性啊,在執那個幻像為實有。執那個幻像為實有的同時,你就被幻像所拘束住了。

何為幻像呢?色受想行識都是幻像,我們所見的山河大地,人生觀念什麼全部都是幻像,全部都是我們心裡頭那個障礙,知道嗎?你看重它,你就把本覺性忘失掉了。

本覺性是什麼?你本來有的真實生命狀態,那本來有的真實生命狀態是什麼?圓滿、自在、無礙、清凈、湛然,遍布十方啊。就是讓你捨去假有的那種東西,捨去假有的而去趨於本來,趨向本來清凈的自我。

那種自我是什麼?不是說外道梵天,外道人認為的有一個什麼「大我」,不是那個東西。

是什麼?那是真實有,就象我們從夢裡覺悟一樣。你說夢裡頭那個你,跟現實中的那個你,它怎麼溝通呢?你怎麼就知道你在做夢呢?你為什麼能知道你自己在做夢呢?唯一的一個溝通點就是那個覺性。你夢裡頭那個身體跟你外面的那個身體絕對是兩個,不是一個,那是如幻之有,夢裡的世界都叫如幻之有,是不是?但是夢裡那個覺性跟夢外那個覺性是一個,它這個覺性是一個,明白嗎?那個覺相它是兩個,所覺相,就是所對的境界,是兩個。

所以說我們就要依那個覺性去幹什麼?去找那個真實有的去放棄夢,自然顯現本有的。夢非實有,你執著它幹嘛呀?那你說:「怎麼樣能夠知道這個夢非實有呢?」你現在開始覺悟這個真理的時候,你就有感受啦,現在就有感受,什麼呢?我們所居的世界,你去觀察吧,對吧?我們那個生活的空間呀、氛圍呀,全部是不可得的,全都是如夢如幻的,是不是?你去思維呀,你這樣的話提高你那個覺性,就象那個人在夢裡頭,我知道那個夢非實有了,我開始知道了,我覺悟真理的同時就是等於在夢裡頭我們開始知道:「哎呀,我是在做夢,我要醒啦!」這種人,就叫發心菩薩。

這種人就叫菩薩,我要覺悟了嘛!覺悟但是還沒有放棄夢境,所以說覺悟有情嘛,他還有執著嘛。什麼叫進入那種解脫狀態,還沒有完全解脫?就是已經醒了,還要迷糊,那就是所謂的那些菩薩們呀。他已經醒了,夢裡頭那種境界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了,知道嗎?但是他那種狀態沒有起來,還在迷糊,還就象打個盹一樣。所以說在他那感覺裡頭,夢還是存在有的,對不對?所以在菩薩眼裡還有眾生可度。但已經如幻了,他已經知道是如幻的啦,那不就跟你夢裡頭醒來還要迷糊不一樣嘛。

這是般若思想。但是你別管那個夢裡頭的這個自我,還是你要醒來正迷糊的你,還是已經完全醒來的你,但是這三點,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就是覺性是一。覺性也就是通達空性的最佳的,它唯一的這個通道。所以說稱佛為圓滿的覺者,他完全把這個覺性顯發出來,而得自在受用。

眾生呢,他沒有依覺性,他依塵而不依覺。依什麼塵呢?他依這個所謂的塵相,影塵嘛,影子啊,他依的是這個。菩薩依智覺,什麼依智覺呢?依理而覺嘛,依理而顯覺性。佛呢,完全就是純覺嘛,所謂圓滿的覺悟者。什麼叫圓滿的覺悟呢?就是完全是依覺性而住。

這個依覺性是不加思維的,是不加分別不加判斷的。你看,你那個覺性不需要分別,知道嗎?它不需要分別,它直接就知道它是個什麼玩意兒。你們心沒細到那個程度,你那個覺性啊,其實是遍虛空法界無所不在的。現在外面有人喊你,你立即就知道,要是個熟人,你一下就知道他是誰,為什麼?你覺性在那兒呢。你需要分別了嗎?並不需要分別。

一說你家裡,你那個腦子裡自然有一個印象出現,這也不需要分別,那也是覺性為載體的嘛。我們心量再大,就會發現覺性那個體呀它是真的,真真實實的,它是超離意識的。為啥超離意識的呢?你看,在你那個現象生命裡頭有一種感受,你想想啊,我現在,我知道我在幹什麼,對不對?你在幹什麼你清楚得很,你忘了你睡覺發迷糊的時候你也清楚得很,那是什麼在作用?那個東西就是覺性。

你去思維我們在任何生活境界場景裡頭,欸!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但是往往你做不了主,為什麼呢?因為你習慣被那個塵所迷惑,習慣啦,習慣被那個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啊。什麼叫色聲香味觸法呢?「哎呀,今天誰誰誰說我兩句,我心裡頭不痛快。」那你說他說你,你能少塊肉多塊肉啊?其實你要想開吧,他說說去吧,說也不能少塊肉不能多塊肉,是吧?但是就想不開:「我非得跟他吱吱氣。」你說那不叫多此一舉呀。

你要從那個真實的生命狀態裡頭去思維、去觀察,那不用人教你解脫,你自己都會解脫啦。還用人教你嗎?那個東西跟我沒有關係嘛。他罵誰呢?愛說誰說誰去。對不對,你反正那個東西跟我有啥關係?你要受他影響,那你叫神經病。你跟他一般見識,你就跟他結了業緣了,對不對?恰恰就是你不理他,你就跟他沒有業緣。

就包括對自己的家人,對外面的人,你怎麼了業障呢?怎麼消業障呢?天天說消業障,你知道怎麼消業障嗎?放下執著!你去思維真理,你就放下執著了。啥叫思維真理呢?我們明明知道這個東西不可得,是不是?最簡單個例子,你們管孩子,我問你們誰能管住孩子?管不住的。要是都要能管好的話,那就不存在社會危機啦,是不是,你都管好了你還會去生氣呀?不可能的。那東西不是管來的。

是怎麼樣的?我告訴你,記住一個竅訣:你建立緣起呀。你的心量光明智慧生起來啦,他就變了。你那個緣起沒有建立好,為啥呢?因為他是你的依緣哪!你那孩子是以你為所依的那個緣哪,你這個緣殊勝了,光明了,智慧福德都具足了,自然他就變了。

所以說這東西你要看清楚這個道理,就是說,你會做這個事兒,越做越省事。你不會做的時候,越做越費事,哦,累死你。「哎呀,我要管那孩子,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我告訴你,累死你也幹不成,管不了嘛。你怎麼辦?你只有去約束你自己的心靈世界,讓你自己的心靈,用智慧,用福德莊嚴起來,福慧具足,那你的家人眷屬全部都變好了,這是佛法的受用。

你不然的話,我們做什麼事都是如夢幻泡影,沒有用!一點用沒有。你付出的辛苦再大,天天你還是操那個心操這個心,我跟你說,白搭!因為你叫什麼?那叫風馬牛不相及。

而且你總放不下呀,你在師父這裡聽經,道理挺明白,你就是放不下呀,怎麼叫放不下呢?看見那孩子不聽話,你想去罵他兩句,這叫啥知道嗎?這叫業力。你作不了主啊!你看他不聽話,你想踹他兩腳去,對不對?我跟你說這就叫業力,你應該覺悟。你一旦想起你想踹他兩腳的時候,趕快懺悔去。那個是業力、無明在作用啊。

否則對孩子是最大的障礙,恰恰你會障礙他的佛性的發現,障礙小孩子那種智慧的圓滿。你不去做這種業力的熏修的時候,那就是什麼?覺性的熏染就出現了,你去總做業力熏染的時候,覺性就不出現。聽明白了嗎?會管孩子了嗎?這是真的,不是說你管怎麼樣,你管也管不來,這東西不是你管來的。

有一句話不是說什麼「欲求不得」嘛,你真的想求,其實是得不到的。因為這叫什麼?叫夢中之事嘛。你夢裡頭撿到錢,你能拿出來花嗎?你跟你那小孩子,不要認為:「我管他還不是小意思啊。」你管不了他,你自己還管不了自己呢,你能管誰呀。我們自己有時還作不了自己的主呢,你能管人家?小孩子一句話就煩死你啦:「哼,你自己還管不了自己呢,你還管我幹啥呀。」對不對?作為大人,人說言教不如身教,你看我說的這個那個你自己做不到,生命是你給人家的,但是我告訴你,人家思維是自己的。

所以說最簡單的你不用形式上的去約束他,你用你的心念力,我跟你講啊,這個心的念力很厲害,你那個心念力非常堅固非常正確的順應真理大道的時候,他自然就順你了,知道嗎?因為這個世間的相,可以變的,這個世間的一切相,因緣相,因緣也是一種相,因緣相你只要進入慧解位,它就會變啦。

啥叫慧解位?這個道理你理解啦,你清楚啦,就這一步,你的因緣相就變啦,所有這些因緣相,自然就重新組合了。我們人生活在緣起法里,你只要進入慧解位,而且你絕對沒有任何的那種疑惑,那你那個因緣相就變了,你會發現很多想像不到的好事都會降臨在你的周圍。就是通過某一種因緣,「嗯,還不錯,今天又碰到好事兒。」

其它那都是你法身的功德。並不是說什麼老天爺給你個什麼,沒有。也並不是菩薩給你的。因為你一進入慧解位以後呢,你等於接觸法身了,知道嗎?你接觸法身,自然就是說你那些所謂的業障啊……真理明了的時候,業障就消除了。啥叫業障?錯誤的觀念和執著,那種約束力,全部都開始消融了。開始消融的同時呢,正確的東西,善根,就開始發生了嘛,你無始劫以來所有的善根就開始發芽了嘛。所以自然而然的你就發現,因緣力就變化。因為這種自性解脫的緣起,就是說,最初解脫相是因緣的變化,就是說你證入法身自性啊,顯現自性本有的東西,最初的相是那種因緣的變化。

而這種因緣的變化,並不同於世間人常態之中的認為:好運的到來。不是那個意思。世間人認為的好運是有限的,而且是不自在的,知道嗎?他沒有辦法主宰那種好運,好運過去以後,他會倒霉。而這種自性解脫的因緣力,就是說解脫相呢,它可以任意你的那種好運的延續,不但自己能滿足、圓滿,好的因緣顯現,而且能夠有利他的那種能力。就是說你通過自己的修行和感染力,你周圍有緣的人同樣也會獲得相應的利益。這聽明白了嗎?所以說這個慧解力非常厲害。因為你入慧解位的同時,就已經決定你超凡入聖了。

我那是不說過嗎?什麼叫賢人呢?賢人,是他能思維了,能夠作真理的思維,與真理粗相的相應開始了,這就是所謂賢人嘛。怎麼說呢?這種賢人,就是具足了世間的福報,一切因緣哪都很順。所以說就連孔老夫子,他都不能稱為賢人,因為他生前沒有實現自己的想法。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體會到空性,知道嗎?他那種體會到空性的那種真理層面非常低非常低的。他要是真正的去體會到空性,哪怕他認識到了,他生前、活著的時候,他的願望一定能達成,必定有它出現的因緣。其實並沒有出現它的因緣,對不對?而只是死以後,他被皇帝們尊崇、利用起來,他家那個福報好象很大,就說明他發現的並不是很高明高深的道理。

佛祖則不同,佛祖就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他有生之年,他想做的事,一切圓滿了。所以說他最後對大眾講什麼:「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換句話說,就是已經做完了。他把那種智慧的思想當時已經貫徹到印度最高的權力統治階層了,印度有十六大國王全都是皈依他的嘛。這點已經證明,當時釋迦牟尼佛肯定比孔老夫子強。孔老夫子也周遊列國呀,但是那些國王並不採納他那種仁政的思想,而且還看不起他。說明他的福德因緣並不具足,對不對?他還不如老子呢,老子還有人去信奉他,但是他並看不起老子。

所以說我們用般若思想這種觀念去看待問題的時候,你就會得出最正確的認識。作為我們自身,如何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現象去加以最好的、良好的改善呢?這個就必須首先順應它那種慧解位,契入慧解位,而得解脫因緣法相。你只有慢慢的去實踐,你就知道。

怎麼說呢?講那個初果境界,為什麼說他進入慧解位,他就能夠解脫那個因緣法的束縛呢?因為你要知道因緣法無非是建立我執的觀念,有我執才會有緣起力,對不對?第一個初果位,它是離一切相的,它是入流,離色聲香味觸法的,它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約束,它哪來的緣起?

它這種認識開始改變的時候,自然外界一切因緣、好壞自然對他沒有什麼作用了。我們認識清楚了啊,所以說這個因緣開始變化了嘛。聽清楚了嗎?這個比較深層次的東西給你剖析一下,剖析一下我們目的是能夠讓自己認識清楚這道理。你認清這個道理以後呢,然後你真正的獲得利益,又能夠增上信心。你必須得讓你信心增上這種力量加強,你才能夠真正的再深入體會那種空性絕對解脫道的微妙。

不然你這一步沒有的話,你很難去體會下一步的感受。為啥?首先那你因緣力你沒有辦法改變,你還生活在這個因緣世界氛圍裡頭,你被因緣力所掌控。這個因緣力其實是誰呢?也是你自性當中,就是你那個自己呀從業力而成就的因緣力,由業力而成就的因緣、緣起力。

你從這裡聽到這個道理呀,你就有一個感受,你看世界越來越清晰呀,你看這個人哪,越來越簡單啦,對吧?他沒那麼複雜,他本來就不複雜嘛。這就叫什麼?見思二惑就開始滅了嘛,對不對?啥叫見惑呢?我對這個自我的認識、迷惑的觀念,越來越清楚了,這叫見惑開始斷盡了,逐漸逐漸就開始清楚自己咋回事了。自己起煩惱,「唉,我怎麼今天又起煩惱了?」你看你覺悟了吧?你們有這現象嗎?有,你看,都成菩薩了,覺悟的有情嘛,你不是菩薩誰是菩薩?這是符合標準的。

你能去思維真理的時候,你就已經是覺悟的菩薩啦,是不是?這是真實的受用,並不是說人們所謂那個「修來的」。我沒也沒說幾千萬遍的去念吧?咱也沒有說幾千遍、幾萬遍、幾百萬遍的去念。反正我以前念藥師咒每天也就七八百遍,那是閑著無事,要不你幹啥呀,要不念點經,更不象話呀。是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個,一直堅持到去年過年嘛,後來就沒有念了,念了有兩三年吧,今天忘一回明天忘一回,有時候就不念了。我還念過一回蓮師心咒,念了二十萬遍。所以說這個佛經哪,真的不是那樣修行的。他念二百萬遍,他只是念力的一個執著,他沒有放下相對,沒有放下相對而進入絕對,所以始終說,念佛,佛還是佛,他還是他。你念到天荒地老,念到海枯石爛,佛還是佛,你還是你。所以說以後可以教訓他們:「你們會念佛還是不會念?不會念佛,你念到海枯石爛,沒有用!」

那天你也聽到:「沒事、心情好的時候,念會兒經。」有事,他不就玩去了嗎?所以說他念那個經哪,那永遠是佛說的,跟你自己現實從來不搭旮的。所以說他問你一句話:「那我們從哪兒斷煩惱呢?!」呵呵,你說他學的什麼?而且非常虔誠啊。真的,這些居士那個虔誠啊人家真是感動人,太虔誠了。但就是不學般若思想,知道嗎?他還念《金剛經》,背《金剛經》,你說這功夫用到哪兒去了?真的沒有智慧,這是一念轉不過來。這就是什麼?我告訴你,般若那種核心的力量跟現在的這個東西的差異。你一念覺,即入正道,一念不覺,那是凡夫所為。這就是差異呀。

人家說:「如來功德不思議,眾生見者煩惱滅。」什麼意思?我們真實生命那種真理,所表現出來的真理,只要大家感受到它,立即煩惱就息滅了。只要你認識到和感受到它,立即煩惱就息滅了,這就是佛法。知道嗎?

所以我們要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真正的去尊重如來的正教。何為如來正教呢?包括代表一切佛法教言的形象,我們都應該象尊重佛一樣尊重,包括佛經、佛像、出家人,這些都是代表佛陀真理的形象,所以說我們絕對要尊重。我們沒有這些形象啟發和誘導,我們沒有辦法發掘自心自性之中正覺的那種種性,所以說我們絕對的要尊重。

從這一點出發呢,你就會發現,我們不白做這些所謂的形象上的東西。形象上的這種作為,所謂印佛經啊,誦經啊,誦經沒有錯,拜佛沒有錯,恭敬供養三寶沒有錯,知道嗎?你這個是一種正行啊,這個能夠促使你生命能夠健康的絕對正確的一個行為。換句話說,給我們有病的生命注入非常健康的營養成份。我們這些行為呀,就說你去對佛法當中的一切形象恭敬、讚歎的行為,這個是對我們有病、病態的生命現象,注入絕對的那種營養,能讓你健康起來的那種行為。從他們那些學佛不入道居士們、出家人那些現象你也看得到啊,他們並不懂真正的道理,但是他們因為跟佛法的形象沾邊了,沾邊了他就有利益呀,只是利益大小的問題。沾邊就有利益,因為這是絕對的健康的,所以他的生命現象就會產生良好的一個助導作用。所以說我們要清楚,要尊重正教。

咱們看如法受持分,怎麼就叫明白這個真理呢?怎麼就叫如法受持?何謂如法?咱天天說這個如法,那個不如法。這個如法是什麼意思呢?如是什麼?我們要跟這樣相應,相應什麼?絕對的法性真理。依這個真理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和生活觀念,這叫如法受持。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真理」啊,人們都相信自己的真理,自己的真理是絕對不能信的,一信就錯了。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段經文呢,就是如法受持的道理。何為如法?它無非就是講述的,我們要那個絕對的真理,去對待如何處理我們這個現象生命,我們從經文可以看得到。

「爾時」,為什麼要單起一個「爾時」呢?爾時就是把上面那個意思進行一個小總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須菩提對佛講,這個法門,這個道理呢我們該怎麼樣去給它概括一下,這個道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道理?因為佛祖您講得非常的甚深和微妙,揭示了前所未有的稀有的真理,讓我們認清楚自己生命的方向和原則。佛祖您能不能給我總結出來一個概念性的東西?當何名此經,這個法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所以說你要去看經文的字義,你能聽得到這個意思嗎?

「我等云何奉持?」我們怎麼樣從總體概念上、總體輪廓上去接受這個真理?云何奉持是這個意思。「奉」是什麼呢?我們信念上的理解和接受,「持」是我們行為上的規範、統一和相應。我們怎麼樣能夠從信念上理解,以及行為上的相應和規範,順應這個真理?這叫奉持。就是我們怎麼樣去讓我們的行為和信念跟這個真理絕對相應。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意義是最為深刻。佛祖從他的果覺、正覺位告訴你,真實有的那種生命、那種狀態,是什麼呢?象金剛那樣堅固不壞,能夠去解脫一切現象界的煩惱。知道嗎?這叫「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明白意思啊?

這個法門,這個概念上就跟你說:「這個真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你那個真實有的生命狀態,它是堅固不壞的,它是能壞一切的!」聽懂了嗎?那你能理解「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嗎?你能理解嗎?想破腦子你也想不出來,你的詞兒你都想不出來。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用這樣的概念和輪廓,來幹什麼?來指導你的信念和行為,逐漸的相應嘛。這就叫什麼?汝當奉持嘛。奉持的意思就是說,有相應的過程,也沒有相應的過程,這個奉持這兩個非常準確。你那個信念力堅固的同時,就是你行為的一種增上,你行為的增上的同時,就又是你信念力的再度的升華。這叫奉持。

你掌握這兩個學習的途徑,那你學佛呀,幹啥都是太快了。你不要光忽略行為的作用力,你也不要光注意理性的那種修為。成了一種流弊啦,要麼就搞學術研究,要麼就搞盲修瞎練,你看現在這社會上學佛不都這樣子嗎?這是兩個極端。理事一定不要給它分開,理事本身是無礙的。人家本來是無礙的,你偏給它分開,你要麼偏重理,要麼偏重事,這樣都不對。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但是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存在喲,你不要以為這個東西它就一個固定見啰。佛就給他講,須菩提呀,我告訴你這個般若法門呢,這只是個方便講,只是為了方便你理解真實的那種本體生命,給起了個名字叫「般若」。知道嗎?因為你沒辦法理解,你抓不住絕對空性的那種思想,抓不住啊。

我就說一個道理,你能抓住你的思想嗎?抓不住吧。所以佛就告訴你,你應該有你那個想法怎麼樣怎麼樣,「欸!好象是我有這想法」,對不對?好象我真的有個什麼什麼想法,是不是?其實你抓不住的。所以說我們懺悔,為啥懺悔?你那個心念根本抓不住。為啥你要懺悔呢?懺悔也是你那個心念再起一個心念,認為能照見那個東西了,也是方便講。

這就是這句經文講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從那個真正覺性顯發出來的任何的觀念、任何的形式,它並非真實的那個本體。從真實生命本體所顯發出來的任何的形式和理論觀念什麼,它並非它的本體。聽懂意思啊,這個有點繞嘴,再給你說一遍,用人來說啊,好人、壞人、男人、女人、小孩,好人,不代表全部哦,但是全部裡頭一定有好人。

佛說般若波羅蜜,佛給你解釋、開示來這個真理,解釋這個真實生命的這種教法、真理,它並非真正的本有的本體,知道嗎?真實的本有的本體,那絕對那個真理絕對表現出來的那個東西。這裡頭有點那個顛倒的、辯證的東西,非常辯證。說它辯證也不對,那個思想你要倒騰不過來,一下就繞著你了。

佛說什麼什麼,即非什麼什麼,就給你弄暈啦……。啥叫既非呢?它不是本來的東西,它不是本有的、實質的東西,知道嗎?它只是方便理解……就告訴你:「哎,你順著我手指頭看,你別看手指頭,看那個東西。」

「須菩提,於意云何?」所以說須菩提呀,能理解嗎?「如來有所說法不?」你真實那個本有的生命到底有沒有軌跡可得呢?到底有沒有方便軌跡可以尋得到呢?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其實那個我們本有的真實那種生命狀態,其實是沒有辦法去想像出來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三千大千世界它從微觀上給你說啊,這個從理性上給你解釋啦。我們本有的生命它是不可能想像出來的,你能想像出來那個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少微塵嗎?想不出來吧。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肯定多嘛。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你看,佛又給你落了一句這句話:「在你所認識到意識層面里的『微塵相\\』,在你的本體當中,其實是不存在的。」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只是給你起個名字,這好象是微塵,這微塵很多,跟你的本有的生命它是沒有關係的。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說,真實生命裡頭它不包括這個現象,就是說,現象這個世界,它在真實生命裡頭是不存在的。很簡單啊,昨天的世界你能不能抓出來?抓不出來吧。所以說,那個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嘛。你覺悟了,它是虛幻的東西吧,對不對?所以說佛祖為什麼給你說這個,一個宏觀一個微觀呢?從宏觀和微觀告訴你,我們那個心量,我們覺性是,不能以這兩種觀念來衡量。一個大小,一個多少。微觀是什麼?微觀是多少,世界、宏觀是大小。我們的心,不能以這四個觀念來衡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能理解嗎?希望會你能理解。有三十二相的人,一定是佛嗎?佛就問他一句,是不是有三十二相好的人都是佛呢?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你不能以為有三十二相的人都是佛。為什麼呀?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那個真實生命裡頭肯定包括三十二相,但是三十二相裡頭絕對不包括真實生命本有的東西。所以說呢,他又從這個相上說。從宏觀和微觀上講過,這個心量呢不能以大小多少來比較,又不能以好壞來比較,三十二相是好壞的意思。不能從這六個方面來比較這個心量。三十二相是好壞的意思,你那個心量沒有好壞。須菩提,你把六個方面的比較你去摒棄它,你才能發現什麼?發現這後邊的真理。什麼真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因為你明白前面那個我們那個真心本有的東西,是離開這個好壞、多少和美醜的,三十二相美醜好壞,對不對?是離開這個相對的,所以說後面就是絕對的。它是離開相對而是絕對嘛。

什麼叫絕對的呢?哪怕你這個人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這樣大的福報的人,他也不如你接受真理的一剎那顯現本有的生命真實的那種受用好。它也不如你顯現真實的有的東西。夢裡頭有再多的東西,你能當真嗎?所以說嘛,它不如讓你接受真理面對現實。

什麼現實?我們現前沒有煩惱,我們現前生活得平安快樂,對不對?所以說世間的名利思想全部都是過眼雲煙哪,是不是?全部都是夢中花水中月。沒有意思啊。你能把夢裡的花當真嗎?是不是?這就是般若思想。般若並非有,並非無,你只要有執著,有執,就是假的,你以那種行雲流水的狀態,行雲流水那種心境而面對一切的時候,一切都會顯得那麼自然美好。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洛桑陀美金剛上師:正行的佛弟子要愛國愛教()
(2)[轉載]莆田南少林金剛拳功揭秘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一
金剛經詳解二十七

TAG:金剛經 | 解讀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