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7.8分的國產電影不好找了
經常有同學給我發信息,說節目中能不能多出現些國產電影,我覺得下一句就要批評我不愛國了。蒼天可鑒,我去年花的電影票錢,百分之七十都貢獻給了國產電影。只要是稍有浪花和動靜的片子,我都盡量去影院看。我打心底希望我們的電影人可以拍出動人的作品。國外的電影再好,畢竟不同文不同種,心上天然就少了一分親近。
結果.....我去年踩的雷可以繞我家小區五圈.....
現在國產電影似乎形成了一種「惡性示範」,零星有那麼幾部老老實實講故事的片子,票房大都慘的一逼,比如去年我覺得很不錯的《我不是王毛》,恨不得上午開畫,下午就下片了。無論是院線、投資、還是主創人員,拍這種片子都跟跳火坑一樣,久而久之可能真的沒有人再願意去踏實講故事拍電影了,大家最後拼的不再是故事的硬度與品質,變成誰能拉來大腕和投資誰牛逼。
這並非我危言聳聽,看看近5年的國產電影,別說優秀,評分能過7分的都不算多,有同學可能會說這個評分是哪個標準。抱歉,也許你不是很喜歡,但豆瓣依然是現在大眾評分機制最靠譜的地方。它不完美,但我們也只有它。
近幾年評分最高、且評分人數超過1萬(低於這個數會產生較大誤差)的故事長片是2015年的《心迷宮》,13萬人評價,8.6的高分。
2016年評分最高的是8.3分的《驢得水》,我去年底做爛片盤點的時候有至少30個候選,而佳片有一兩個還需要湊一下,可見一斑。
啰嗦了這麼一大堆,今天是想聊聊一部2013年的國產片——《大明劫》,我覺得很多人可能並不太知道它,所以要安利一下,用心的誠意之作,不該被忘記。
最近幾年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國產古裝電影長片除了2014年的《綉春刀》,可能就要數這一部了,豆瓣上3萬多人給了它7.8的高分。
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一個明朝戲,對這段歷史我不算特別懂,我的讀者中肯定有行家,我也不敢裝逼,以下只從電影的角度講講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
這個劇本的創作過程挺有意思,是個典型的「反著寫」的劇本。編劇謝曉東在非典期間知道了一種叫「達源飲」的中醫古方,由明朝的醫生吳又可創製,對抑制非典的傳播有奇效,它就記住了這個方子,再根據史籍記載,進行鋪陳演繹,遂寫成了這個故事。
這聽上去像是一個中醫的故事,但謝曉東很大膽的將它與大明覆滅這個大尺度事件相結合,一開始的這段話馬上就有了一種史詩氣魄。
一開場就是一段攻城戲,闖王軍隊打開封。這場戲營造的很慘烈,畫面故意做的臟髒的,有幾個特寫鏡頭很有力度。你可以注意看下,基本沒有半鳥瞰俯視鏡頭(很費錢),下面這張算是場面最大的一個鏡頭了,估計是預算受限,否則效果肯定更好一些。
接下來鏡頭轉切到牢獄中,一個太監宣布聖旨,說孫傳庭孫大人,皇上又想起你來了!這個鏡頭的調度非常工整,一共是20秒鐘,包括了太監說的幾句話和一個孫傳庭的面部特寫,裡面的信息量很大:一是主角身份,暗示他曾被構陷入獄,而且是個難得的救世人才。二是當下護國形勢的嚴峻。以及他的不甘與報國熱情,都在這短短的幾秒鐘傳達了出來。電影是濃縮的藝術,你能想像,如果是電視劇,這個情節可以講半集。
沒錯,孫傳庭是戴立忍演的,我覺得張震再老一點應該就是他這個樣子吧,兩人真是長得像。
接下來另一個主角出場,馮遠征飾演的吳又可醫生。他本是太醫院的公務員,因厭倦了死氣沉沉的官僚氣氛,辭職下海當了一名行腳游醫。一開始安排的這場戲反映了他的性格——不從流俗,敢於對抗傳統。
這時候孫傳庭馬上要出征的軍中發生了瘟疫,那些循規蹈矩遵循祖宗醫方的醫生全部束手無策,整個電影都是圍繞著這場瘟疫而展開,吳又可與孫傳庭正式登台。
這是一部雙主角的「雙雄」電影,兩個人的性格在內核上是一樣的——不見容於世俗的成見,都是那種「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
整個故事能否成功,就看編劇和導演怎麼調度這兩個角色。讓其既能獨立生長又能匯流成更大的戲劇張力點。
一般的商業電影都遵循「三幕」的規範:第一幕出場,第二幕營造小高潮,第三幕大高潮、解決。其實相比於大高潮,小高潮往往更難寫。因為一般來說,在電影進行到50分鐘左右的時候,觀眾最容易產生疲勞情緒,如果這裡小高潮沒有造好,觀眾會有離場的衝動。
編劇謝曉東的策略是不讓這兩個人見面。直到第55分鐘,當兩個人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他們才見了第一面。這就是那個一直憋著的「小高潮」,孫傳庭要說服吳又可擔當重任,吳又可同時要讓孫傳庭完全相信自己。
接下來兩個人開始共同奮鬥,希望挽大廈於將傾。吳又可對抗的是自然疾病,孫傳庭對抗的是世道人心,一個悲天憫人一個壯懷激烈。每個人物基本都塑造起來了,包括幾個功能性演員,比如那個總管和捨命不舍財的當地鄉紳,都比較紮實。
看得出導演儘可能的讓這個看上去很嚴肅的故事帶上人文氣息。比如吳又可給那個不想上戰場打仗的孩子網開一面,幫他裝病以躲過兵役,卻因為自己的仁慈最後害了他,這一前一後的照應安排很像是《辛德勒名單》里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
當然,這部劇有不少的缺點。比如戴立忍就選的不好,他一張口說話我就有種國共兩黨談判的感覺,他努力壓制自己的台灣口音,但我還是忍不住齣戲,國內能駕馭這個角色的好演員是有的啊,想不通為什麼偏要找他。
再就是大高潮沒有拔起來,有種「啊就這麼完了?」之感,總覺得最後一口氣沒有吐痛快。全片其實就是這句話的映照:「王朝興衰唯有醫道長存」。
這句話是可以撐起整部戲的。我理解這句話就如同杜甫的那首名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裡面暗含著短暫與永恆的張力。孫傳庭看似是在處理一件很大的事(王朝興廢),其實回頭看看都是小事。吳又可好像是個卑微的醫生,卻在做一件千秋不滅的事業。
但我覺得導演還是差了那一口氣,這可能就是很多人批評王競「缺乏想像力」的原因吧。我也不知道差在哪兒,大家如果看完電影不妨也來想一想,如果你是導演,該怎麼讓這個底子不錯的故事再升華一點點呢?
以上其實就是我觀賞一部電影的大致思路,比起卡司與特效,我更關注一個故事的結構、導演如何調度、情緒如何積聚釋放這些東西,有意識的去看這些東西是我看電影最大的樂趣所在。
如果對明史比較感興趣的同學,那我覺得你會喜歡上這部作品,雖然有缺陷,但它不失為近年來很有誠意的一部作品,希望它能被更多人看到。
最後我想再聊聊導演王競和編劇謝曉東。
呃....怎麼說呢,如果完全以票房為標準,那他們倆應該是中國影壇最點兒背的創作組合了,且看這張票房統計表。
除了《聖殿》和《郭明義》,其他幾部故事長片都是他倆做搭檔,票房最慘的《我是植物人》,只有9萬。這部電影是最最冤屈的,以故事的完成度上來說,可以排進2010年的年度十佳,實在是沒錢做宣發,那時候微博和微信還沒起來,所以就那麼無聲無息的沉了。這部電影放到今天,口碑絕對能積累下來,拿個幾千萬票房不是問題。(我這麼說就是強力推薦你去看,看完你一定有個疑問,卧槽,這個片子是怎麼審過的)
這兩個人十多年間一直在堅持自己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永遠只拍世俗間的故事,可能跟王競是紀錄片導演出身有關。
《一年到頭》是講城市化奮鬥的集體記憶,《無形殺》講網路暴力,《我是植物人》直面假藥問題,《萬箭穿心》講小人物的生活與酸楚,《大明劫》看似是歷史宏大主題,其實講的還是平民的勝利。
不用我說,你也應該知道這樣的堅持有多麼不容易。雖然廣受尊重,但他們每一部新片都需要掙扎著去找錢,有錢拍,沒錢也拍。《我是植物人》只花了不到100萬。他們的作品離經典也許還有距離,他們可能也並沒有那麼有才華,但這種堅持讓我肅然起敬。
王競說的很樸實:「電影不只是娛樂,哈哈一笑就完了。電影還有很多作用,能跟人進行深度溝通,分享看法、情感等」。
每次電影院里能出現這種作品,都會讓我為之一震,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還是有不少人真把電影當回事兒,真的想做出注入情感的東西。
王導,拜託,請繼續認真。
推薦閱讀:
※電影《王牌特工2》有哪些看點?
※秦昊,一個不羈的東北爺們兒
※《綉春刀2:修羅戰場》中哪一點最打動你?
※電影軍中樂園導演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