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逸事

節儉與鋪張

  從明代的陵墓中,我們也能隱約看到明朝從盛到衰的變化軌跡。

  長陵的左右有兩座陵墓,獻陵和景陵。獻陵是明第四位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寢。景陵在天壽山東峰之下的黑山,是第五位皇帝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這兩位皇帝相似處:建朝之初,知道創業之艱,考慮到長治久安的大業,在陵墓建造上要節儉。

  明仁宗朱高熾,只當了一年的皇帝,覺得在位時間不長,沒做出太多的成績,沒給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臨終前留下遺言:建造陵寢一定要從儉。

  景陵面積最小。仁宗、宣宗力主節儉,留有「獻陵最為簡樸,景陵次之」之說。至於嘉靖皇帝覺得宣宗皇帝的功德之大與陵墓太不相襯,為景陵擴大了點兒規模,重新修建了祾恩殿等建築,那是後話。

  可惜祖訓被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逐漸淡忘,開始鋪張起來。也有兩位年代相似的皇帝,年號為人們熟知:嘉靖和萬曆。這兩位皇帝的陵墓為永陵和定陵。永陵是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定陵所在崗阜也稱大峪山,是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鈞及兩位皇后的陵墓。

  永陵在十八道嶺南麓,嘉靖十五年選定在這裡建造陵寢。明世宗朱厚熜認為山名不好,便改為陽翠嶺。永陵建成後,皇帝來到陵區,察看後問工部大臣:朕的陵建成這樣就完工了嗎?其實,永陵的規模遠遠超過了獻陵和景陵,僅次於長陵,而陵內建築和所用建材已極盡奢華。大臣聽出了話裡面的意味趕忙說:還有牆垣沒有建。於是在陵的周圍又築起了牆垣。這在其他陵沒有,只有定陵照此仿效。

  嘉靖皇帝在祭祀上進行了許多變革。他覺得朱棣功績卓著,廟號叫成「太宗」不相符,應該叫成「祖」才貼切。在《明實錄》中,他的實錄就被稱作《太宗實錄》。嘉靖十七年,世宗皇帝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自此稱朱棣為「明成祖」。大臣郭勛建議:把長陵明樓石碑上的舊字磨去刻上新字,可以永久保存。嘉靖皇帝不高興地說:我不忍磨去舊的廟號。於是採取一個辦法,把新廟號刻在木頭上,套在石碑外。

  幾十年過去,明神宗朱翊鈞當了皇帝。萬曆三十二年,巨大的雷電擊中長陵,明樓起了大火,燒毀了石碑及外套,萬曆皇帝命令重建。大學士沈一貫上疏:以前祖上世宗就曾想改刻成祖石碑,今天雷神發了威,這是天意要更換新碑,莫大的好事。皇帝立刻同意了這一建議。

  多麼可笑,按照舊時的習慣,上天明明發出警告,要注意施政行為。君臣不去反省,反而說是吉兆,真是莫大的罪過。明朝的皇帝,糊塗到了什麼程度!

  金井出水事件

  泰陵是第九位皇帝朱佑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明孝宗朱佑樘,年號弘治。弘治十八年六月開始修建泰陵,派太監李興、工部左侍郎李鐩等人督理此事,共「發五軍等三營官軍萬人」來修陵寢,準備儘快完工。不料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有泉水湧出,「水孔如巨杯,水仰噴不止」。《九朝野記》曾有記載。此時,京城內都傳遍了。吏部主事楊子器目睹此事,如實上奏朝廷。太監李興正得武宗寵信,不可一世,認為這是多管閑事,讓錦衣衛把楊子器抓起來下了監獄。朝廷內都知道李興的厲害,誰也不敢站出來說話。

  此時,正逢新提拔的知縣,莆田人邱泰進京,聽到此事,就上疏皇帝:楊子器提示得太好了,「泰陵有水,通國皆雲」,此時不說,萬一等皇帝的梓宮下葬再有人說就晚了,到那時打開墓穴則泄氣,不開又遣恨終身。水的有無親眼看看,問題就解決了。武宗皇帝認為有理,於是派司禮監太監蕭敬押送楊子器前往查看。李興等人早已暗中在墓穴做了手腳。眾人都說:楊子器肯定慘遭毒手。蕭敬押著楊子器到了泰陵。李興果然帶手下人先行趕到,一起破口大罵楊子器,還想用鞭子抽打。蕭敬很氣憤地說:「水之有無,視之立見,何必爾?」又對李興說:「士大夫可殺不可辱也。」李興沒敢再動手,楊子器逃過一劫。

  回到京城,蕭敬稟報說:泰陵金井無水。眾人又私下議論:楊子器這下必死無疑。此事傳到宮中,幸虧太皇太后明白事理說:「無水則已,何必罪之?」沒水就別怪罪他啦。楊子器這才幸免於難,官復原職。

  在那個朝代,講實話的人命運多舛,反映出朝廷內的混亂,皇帝的昏庸。(高文瑞)

推薦閱讀:

實探定陵地宮,明十三陵中唯一座被發掘的帝王陵墓!

TAG:十三陵 |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