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人間佛教應以青年為主

2008年10月10日 09:06南普陀在線  【大中小】相關標籤 [弘揚] [大乘法] [入世] [青年] [人間佛教]佛法是應該契機的(不是迎合低級趣味),了解現代中國人的動向,適應他,化導他,為以佛法濟世的重要一著。這一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變為社會的領導中心。四五十年前,城市與鄉村裡,總是四十以上,五六十歲的老前輩──士紳、族長等為領導者,他們的地位優越,講話有力量。年紀大些,品德高些,或者做過官,如相信了佛教,一般人都跟著信仰。佛教順利地傳開了,也就得到有力的護持。現在逐漸變了,老前輩不能發生決定作用,優越的發言權,影響力,漸由年青的少壯取而代之。所以,如佛法不再重視適應青年根性,那非但不能進一步的發揚,且還有被毀謗與摧殘的危險。中國佛教,一向重玄理、重證悟、重(死後)往生,與老年的心境特別契合。尤其是唐、宋以後,山林氣息格外濃厚。好在從前,青年們總是以家長的信仰為信仰,至少不致過分的反對。可是到了近代,上一代的逐漸過去,後起的青年們真誠信佛法的,數量太少,這是近代中國佛教的大危機。從前說:英雄到老都學佛,這些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老來還是要歸信佛教,這畢竟是佛教的感召力大!但從另一面看:為什麼當他們年青有為的時候,不以佛法去攝受他,使他更能以佛教精神去利人利世?一定要等到「來日無多」,才想到歸依佛門,懺悔前愆。這不完全是佛教的光榮,而包含著佛教忽視青年的一種缺點。當然,這不是說老年人不需要學佛,而是說應該重視於青年的歸信。「了生死」,青年人是不大容易領會的。青年的血氣旺,意志強,意欲如海浪般奔騰澎湃,不大能警覺到生死這回事。所以如專以「了生死」為教,是不容易獲得青年的信受。可是學菩薩法,著重於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發心普利一切眾生,就與青年的心境相近。中國雖素稱大乘教區,而行持卻傾向於小乘,急急的了生死,求禪悟(虛大師稱之為:思想是大乘,行為是小乘),結果青年與佛教,愈隔愈遠。反之,斯里蘭卡、緬甸等佛教國,雖說是小乘教,而青年人都學習佛法。他們並不開始就學了生死,而是皈依三寶,深信因果,增進向上,主要是修學不礙出世的人乘。所以推進適應時代的中國佛教,不宜因循於過去,而應該隨時記著:青年人愈來愈處於重要的地位了。中國佛教如不以適應青年的法門,引導他們來學佛,等於自願走向沒落。弘揚人間佛教,攝化的當機,應以青年為主。了生死,當然還是佛法的一大事,但修學大乘,要以「利他為先」。適應廣大的青年群,人菩薩為本的大乘法,是唯一契機的了!《佛藏經》說:耆老們,但知保守瑣碎的教條,偏於自利,不能住持佛法。虧了少數青年,才將大法傳弘下來。過去如此,未來也一定如此,青年眾來發心修學,才是發揚真正大乘的因素。如大乘法中的文殊、善財等,都是現青年身,發廣大心,勇猛精進,學不厭,教不倦。他們自身現青年相,也歡喜攝引青年學佛。這不是菩薩偏心,而是青年人具足了適宜於修學大乘的條件。人間佛教的動向,主要是培養青年人的信心,發心修菩薩行。如不能養成人間的菩薩風氣,依舊著重少數人的急證,或多數而偏於消極的信仰,那對於中國佛教的前途,光明是太微茫了!? 前一頁12後一頁 ?作者: 印 順   編輯: spring
推薦閱讀:

佛教經典中,還有哪些類似心經的方便背誦的短篇?
按照佛教的觀點,下一世的我還能稱其為我嗎?
在中國,普通僧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佛教的羅漢和道教的真人比拼法力,誰神通大?
你們怎麼看待佛儒道三家對人三觀的影響?

TAG:佛教 | 青年 | 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