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益玲老師講故事
馬益玲老師講故事
1 相敬如賓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人叫郤(音隙)缺,他去田裡耕種,妻子就在家裡做飯。農活比較忙時,妻子就會把飯菜送到田裡。因為田裡也沒有桌子,她會雙手把飯捧過去遞給丈夫,非常地恭敬。郤缺也會和顏悅色地接受。這時晉國大夫臼季路過,剛好看到了這個情形,他回去就對君上晉文公說:「他們夫妻間的恭敬感覺就像天地那麼祥和。一個人能夠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也這樣恭敬,必定是非常有道德的,他有這樣的德行,對治理百姓一定有好的辦法,所以請君上好好地任用他。」通過大夫臼季的舉薦,郤缺做了三軍中的下軍大夫。後來在箕地打仗,他捉住了白狄國的國君,晉襄公提升他做了公卿,把冀邑這塊地賜給他們。郤缺夫婦各自的本位都守得特別好,能夠有相敬如賓的祥和氛圍,演出了天地的德行。「相敬如賓」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
2 演繹人倫
清朝的時候,長江口外的崇明島有吳家四兄弟,小時候家裡特別窮,父母為了給他們求一條生路,不得已把他們賣給有錢的人家去做兒童的奴僕,就是去做童工。這幾個孩子個個勤奮節儉,後來都贖出了自己的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又各自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明白父母雖然當時把他們賣出去了,也是愛子的一片苦心,因此他們爭相供養父母。開始的時候他們商定每家供養一個月,後來,賢慧孝順的兒媳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自己供養,時間太長了,很想念公公婆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後來又改為從老大起每家供養一餐,依次往下排。每隔五天,全家四房的老少歡聚在一起,一起做飯,共烹佳肴,奉養老父老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其樂融融。二位老人安享天年,享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怎麼樣明人倫。假如兒子抱怨生活,覺得父母怎麼不慈愛把我給推出來了,他們可能勤儉奮進嗎?他們沒有怨,完全能夠體悟到父母當年的不舍、當年的不忍、當年的無奈。因為這一份心境,成就了他們「孝子」的行誼,也成就了自己的家道,連四個媳婦都受了感染,不僅妯娌們相處得很好,也盡心竭力奉養公爹婆母。 3 感天動地的「賈母倚閭」 在周朝的時候,齊國有一個人叫王孫賈(音古),他和齊王是同一個宗族的。那時王孫賈和君上同行,偏偏有個叫淖齒的人造反,後來他就與國君走散了,因為路上混戰,國君還是被人殺死了,因為是同一宗族,所以王孫賈也很難過。當他很失望地回到了家裡時,母親看到他卻說:「你上朝出去,我就在大門處倚靠著,期盼著,等著你回來;你晚上出去不回來,我在大門的裡面(內門)守候,等著你回家。可是今天你既然去服侍君王,君王遇到兵亂,現在生不見君王之身,死不見君王之屍,你卻獨自回來了,這樣的局面,你回家裡來做什麼呢?」兒子王孫賈馬上就聽懂了母親的話,轉身返回街上,糾合了整個市面上的人,組成了臨時平叛的軍隊,把作亂的淖齒給殺掉。然後他又去訪求王子法章,立為齊國新的君王。後人稱這則故事為「賈母倚閭」。假如在戰亂之中,每一個母親都捨不得把自己的兒子獻出去的話,誰去平定叛亂?所以一個母親要有大義,這叫有節。學傳統文化之前,我們都認為生命是可貴的,應該尊重生命,母親更要愛護兒子的生命,和平年代確實應該如此。而在特殊時代,尊重生命還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在古人來講,道義勝過生命,孟老夫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則故事,表面上看是兒子把亂給平了,其實是母親。是這個母親的教育,是這個母親的慈愛,所以說「父為子綱」,其實也是父母為孩子綱。尤其一個母親假如能夠理智,有德義德范,特殊時代,成就的就不僅僅是一家的安定,而是一國的安定!周朝至今幾千年了,我們還在學習她們,這是古代女子給我們留下來的好榜樣。
4 傳誦千古的「舉案齊眉」 漢朝的時候,扶風平陵的一個官宦之家誕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梁鴻,他的父親梁讓曾在王莽時期做過校尉,後來綠林赤眉起義天下大亂,全家在逃難的途中父親得病去世了,從此他們家道中落,進而窮得一無所有。 戰亂的變故讓小梁鴻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他對人事的滄桑有了很深刻的認識。也因為這種變故,讓他對「富貴如煙雲」有了自己的理解。小小年紀,就對人生有深厚感悟。這一切都為他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基礎,成為道德學問深厚、淡泊名利的大隱士的良好助緣,所以說「事事都是好事」。 他少年時自強不息,好學不倦,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在太學的學業結束後,他到洛陽的皇家陵園——上林苑中放豬,而沒有像大多數的讀書人那樣選擇追求名利,後來又離開上林苑回到家鄉去居住。回到家鄉後,他耕種自給,讀書養性,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天長日久,他的學問、人品顯露出來,被大家知道後,不少大族世家要把女兒嫁給他,爭搶這位隱士為婿,但是梁鴻全部都拒絕了,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庸俗的女子。人生不只是看懂就好了,更重要的是不能夠頹廢。雖然可以不去做官,可以不去求富貴,但是人不能沒有道德學問。不管是讓你去做生意還是去做官,如果你都會做的得非常好,你可以選擇不去做這些,同時還可以高風亮節讓出去給大家干,這個才叫真正的具有道德學問。如果你根本就做不到那個位置,沒有那樣的德行和學問,卻說自己不屑於做那件事,這樣的行為和真正的隱士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梁鴻學問那麼好,沒有去考官,甚至還做了放豬倌。但是就像一個錐子放在一個袋子里,總有一天它的尖會露出來。只要有這份實力,就不要怕金子不會發光。而古人的智慧都很長遠,他們不求這一代一定發達,而是求兒子、孫子水到渠成的發達。因為他們知道只要積德行善,最後家裡必有聖賢出。他們擇人看的是德行,看的是你是否會有後,看的是子孫綿延的傳承。 當時有一戶姓孟的人家有個女兒,粗眉大眼,身材粗壯,膚色黛黑(就是青黑),長相醜陋。但自視甚高,別人不挑剔她還倒罷了,她反而挑剔起了別人,父母苦心給她找了好多門親事,她一個都看不上,三十歲了還沒嫁出去。後來她的父母都沒有耐心了,直截了當地說:「你到底要嫁什麼樣的夫婿啊?」結果女兒不假思索地說:「我嫁就要嫁像梁鴻那樣的賢德君子!」當時父母很訝異,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再說一遍?」他們以為女兒心灰意冷說的是氣話,但見女兒神色安詳,目光堅定,又重複了一遍:「如果我要嫁,一定要嫁像梁鴻那樣的賢士君子。」這時父親雖然相信女兒不是在說胡話,但是認為此事荒唐透頂,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女兒都已經這麼大了,好不容易看上一個人,他只好硬著頭皮準備去找人提親。 結果梁鴻聽到這個消息,竟然先一步請人來下聘禮。孟家的父母喜出望外,滿口答應,又深恐梁鴻反悔,以最快的速度議定了嫁娶的日期。孟家女孩得到這個消息當然也很歡喜,因為她們家還是比較富裕的,開始有條不紊地準備陪嫁的物品。 現在一些男女青年談了朋友,男朋友常常打著「愛」的名義,要過早取女朋友的童貞,女孩子還認為把自己獻出去是為了愛,這樣也常遭到始亂終棄。我們是不是只怨對方?其實也有我們自己不能堅持,沒有定功這方面的原因。而這位孟家之女,雖然守到了三十歲,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但是她自己心裡很平衡,她知道自己想要的,她在堅持著她該守住的。人和人的德行是相應的,萬類相感以誠以忠!不要自卑,不要嫌自己長得丑,只要你有德行,只要你守得住,你就會贏得幸福的一生,乃至於不僅僅是一生的幸福,還可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像孟光,更是示範天下讓更多人幸福的教材。到了大喜之日,孟家人派人風風光光地把女兒送到了梁家。婚後一連七日,梁鴻一言不發。第八天的早晨,孟家的女孩來到了梁鴻面前,恭恭敬敬地行過禮,然後對梁鴻說:「妾身早已聽說夫君你的賢名,立誓非你莫嫁;夫君也拒絕了諸多名門望族的提親,最後你選定妾身為結髮妻子,妾身感到不勝榮幸!可夫君婚後七日沉默不語,妾身誠惶誠恐。想必妾身犯了什麼大錯,如果有錯,請夫君治罪。」梁鴻一看不用再掩飾了,他嘆了一口氣對自己的妻子說:「我要娶的是穿布衣短裙吃苦耐勞、淡泊名利有道德學問、能夠和我夫唱婦隨琴瑟和鳴的妻子,我是想和這樣的妻子一起隱居到大澤深山中去,但是過門至今,你身穿綾羅綢緞,施粉抹黛,一副貴婦人的模樣。我才發現我娶錯了妻子!」而妻子聽了梁鴻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面露喜色地說:「這幾日的穿著打扮,也不是我的初心,我是想驗證一下,夫君是否是我理想中的賢士。妾身早已準備妥了勞作的服裝和用品。」說罷,她把陪嫁的箱子打開,全部是布衣、麻鞋、紡車、農具等這些歸隱的農家生活用品。梁鴻認清了自己的妻子正是自己想要的有德的女子,他深為妻子的苦心和周全的安排所感動。妻子說完就去廚房幹活了,他笑容滿面地追到廚房對妻子說:「您是我梁鴻真正的妻子!」他懷著尊敬的心情,給自己的妻子取名為孟光,字德曜(音耀),意思是妻子仁德的光芒,不斷的地閃耀。
梁鴻與孟光互敬互愛,男耕女織,在家鄉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終於,一天妻子對梁鴻說:「妾早知道夫君有意遁世歸隱,避開塵世的煩惱。您為何至今還不走?難道夫君還想向世俗低頭,委屈自己去做官嗎?」梁鴻幡然醒悟,連忙對妻子說:「賢妻說得是,提醒得正好,此世無可留戀,我們即刻歸隱吧。」於是,他帶著孟光離開家鄉到了霸陵山中隱居,以耕織為業。閑暇時,梁鴻詠詩、彈琴,孟光教子、紡織,夫妻恩恩愛愛。孟光對梁鴻的尊敬是用一生來完成的,梁鴻勞動歸來,孟光送上飯菜,都是把裝菜和飯的盤子舉到和眉毛這麼高,再輕輕落到桌上,表示對丈夫的尊敬。後人稱為「舉案齊眉」,也成為人們讚歎的一段佳話。 5 感人至深的「周公祝代」 周朝時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下商朝的第二年,就生病了。 古時候的人把玉看得很貴重,當上天出現異象,有災難發生時,他們就會拿著玉圭到太廟裡設起祭壇,祭天地,祭祖宗,懺悔自己。周公看到自己的哥哥武王生病了,就悄悄地拿著玉圭去太廟裡設了祭壇,供了玉,稟告自己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他說我情願舍自己的身體,代替我的哥哥生病。這是一種至誠心,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就痊癒了。
因為他的心太誠了,哥哥的病果真好了。「哥哥你好了,是因為那天我拿著玉去祭壇,許了願的,我說過要怎麼怎麼樣……」邀功,這可能是我們有些人的心境,不是聖賢人的心境。因為他真心要捨身為哥哥,所以上蒼和祖宗憐憫,就把哥哥的病祈禱好了,而周公對此卻是完全守默。 他把那篇祈禱哥哥病好的祝文,藏在了一個用金鎖鎖著的盒子裡面。武王去世後,周公又輔佐武王的兒子成王。因為周公的威望太高了,他講的話符合道義,對國家有益,很多人願意聽周公的。可是有一些不明道理的人,就在成王面前說周公的壞話,成王聽信了讒言就想:「是啊!怎麼我說話不管用,我叔叔說的話這麼管用?」於是找個機會把叔叔貶出了京城,趕到都城之外去了。 到秋天收穫的時候,天上忽然風雷大作。古代的聖君都很有智慧,他們很注意天象,認為這是來提醒自己的,所以成王馬上就意識到是哪裡有問題了,他就帶著自己很相信的那些所謂賢德的大臣,穿著禮服,戴著禮帽來到了太廟裡面,也是因緣到了,他發現了那個金鎖鎖著的盒子,馬上命人打開,看到了叔叔為了天下大局,情願用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生病的這一篇祈禱文,他深受觸動,幡然醒悟,知道自己錯了。手捧祈禱文,流著眼淚,成王帶著眾臣把自己的叔叔周公迎請回朝。 周公 「兄友弟恭」 這一倫做得十分令人感動。被趕出來了,他不去講:當年你爸在位的時候,我如果想篡位,期待著你爸爸早點走,完全不用去太廟。現在你幼年,如果我真想取代你的話,完全可以,根本不必在底下做這些。周公確實有能力,甚至也有資格直接取代他的侄兒,可是他守著臣子的本分,堅決不僭越,所以周公是聖人。6 蕩氣迴腸的「廉范獄卒」
漢朝有一個叫廉范的人做了鄧融的功曹官,結果鄧融被檢舉失職,廉范知道這個事兒的結局是什麼,覺得要保護主人,他就和鄧融說:「我有病,需要離開你。」 廉范假託有病走了,鄧融很生氣:「我對你這麼好,這麼有義氣,現在我正在急難的時刻,你居然離開!」心裡非常怨恨他。而廉范提前到了洛陽,改姓進入洛陽的監獄做了一名獄卒。等到鄧融下了大獄,廉范就在牢里小心地服侍他,非常地盡心。鄧融很奇怪。終於有一天他明白了,這是我以前最鍾愛的部下廉功曹。他很高興,說:「廉功曹,原來是你!我說誰對我照顧這麼周到。」廉范怒喝道:「你難道精神錯亂了嗎?我是洛陽的一個小卒,誰是廉范?我不知道!」後來鄧融出牢獄之時,病已經很重了,廉范也辭了自己的公職,繼續侍奉鄧融。一直到鄧融去世,廉范也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並且親自送了他的靈柩到南陽,安葬完畢才離開。 這個故事記載在《二十五史》裡面,真有其事其人!古人交個朋友就是死友。什麼叫死友?生死相依的朋友。古人如果出事兒了,可以把父母託付給朋友而沒有一點後顧之憂,可以把自己幼年的孩子託付給朋友也沒有後顧之憂,這是古人朋友之間的情義。我們現在人說,現在朋友都不講義氣了!捫心自問,我們自己是別人有義氣的朋友嗎?我們交什麼樣的朋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聽著古人的詩句「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們有這樣的朋友嗎?我們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朋友可以相送嗎?為什麼我們現代人沒有?因為我們缺少德行已經很久了。 7 無德的女子會敗家禍國古時夏桀寵愛的妃子叫妺喜,因為她自小養正的時候根不夠深,她進宮之後,所以進宮後有了一定的地位就失了婦節,女子的「節」不單單指的是貞潔。在呂新吾的《閨範》裡面有記載,這樣一個美艷的人物被皇帝寵愛,她本來應該穿女子的服裝,結果她穿衣戴帽穿男子的,弄得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她還穿著這樣的服裝到處跑。不僅如此,也很喜歡過問政治,常常左右夏桀的決定,夏桀因為寵幸她,就聽她的話。我們想像一下她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男不男,女不女,走到大街上怪不怪?這就是妖興。夏朝的滅亡,有人說就是毀在了夏桀的手上,有沒有妺喜的一份?她禍亂君上、國家的例子特別多,在這兒我就簡單地講這麼一個穿衣戴帽的事情。
春秋時期的齊靈公有一個很古怪的想法,他很喜歡看到婦女穿男子的衣服。他下令讓自己後宮的妻妾們都穿男子的衣服。結果上行下效,滿城的女子都穿上了男裝,見了面不知道是男是女,男女無別社會就亂,他看了也不順眼。他說:「我只想讓自己的這些妻妾們穿,民間怎麼都穿?」他又下令了:凡是別人家的女子敢穿上男裝在街上碰到,抓住後把她的服裝撕裂,後來演變到殺頭治罪。法令是這樣頒布下來了,但還是令行而禁不止。因為皇后和皇妃們都穿,大家認為肯定是很好,起碼感覺到很時尚。當時的宰相晏嬰知道這樣下去,國家將起禍亂。他跟靈公建議說:「您如果真的看著女眾穿男裝不順眼,要上行才能得到下效,一定要從我們宮內做起。」最後靈公下令讓宮中的婦女都穿回女裝,民間的不正之風不令而止了。所以我們就體會,外形很重要,它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一個國君,不把心用在國事上,居然想著讓自己成群的妻妾穿上男裝,這是不是失了本分? 8 周姜後賢而有德 周宣王的王后姜氏生性非常賢德,平常不合理的話不敢說,不合理的事兒也不會做。有一次周宣王上朝遲了,姜氏把自己頭上的簪子、耳上的耳環全部都摘下來了,在宣王上朝經過的地方站著,等宣王治她的罪。她差人跟周宣王說:「都是我不好,讓您失了禮,到朝堂去遲了,請君上您治我的罪。」宣王一看自己的正妃拿出這種真誠心來勸諫,深受感動,從此勤於政事,重拾文王、武王遺下的德行,重振周朝的基業,最後成了一位忠心勤政的君主。 一般來說,嬪妃們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服飾都象徵著各自的身份地位,王后如果把飾品摘下來是意味著被打入冷宮。有時候帝王在妃子的宮中過夜,貪戀宮闈之事,確實會影響朝政。皇帝在自己的寢宮,普通的女子會覺得這是一種受寵的表現,很多人也會覺得這是好事情!但一個有德行的后妃不會有這樣的心境。姜後看到宣王上朝晚了,不管周宣王是不是在她這裡,這個不是重點,作為正妃,她看到君王因為私慾不顧朝政,她提起的是一份勸諫的義務,所以她以這種自省的方式去勸諫。很多男子能夠成就事業,身邊的賢妻功不可沒。9 楚越姬踐行諾言
楚國的楚昭王有一回出去遊玩,玩到興頭上了,跟身邊一群美貌的妃子說:「我們玩得這麼開心,哪一天我死了,你們誰陪著我呢?」這幫妃子為了哄他開心,就說:「我們都願意跟大王您一起去。」其中有一位沒有應聲的妃子,就是越姬。 後來楚昭王死在了軍中,當初承諾要隨他去的這些妃子們,沒有一個願意殉死,只有越姬說:「以前我雖然沒有把從死的話說出來,但是我心裡已經答應了。我當時不說出來是因為國君是玩兒得高興了,讓自己的妃子從他死,這不是一個國君的德義,我不能隨順他的習氣。現在大王他是為了國家而死的,我心已經承諾過了,我更不敢不踐行自己的諾言。」後來她就以自己的死,來殉節楚昭王,也被後世所稱嘆。 我們常常說「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越姬的故事很值得我們考量自己。人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輕易地許諾,特別難過時也不要輕易地做決斷,因為太高興或太難過的時候說的話有時會實現不了,容易不算數。 這則德育故事叫「越姬信心」,意思是越姬對自己的心講誠信。高興時約定生死的妃子沒做到從死,反而是這個不說話的人應允了,只因為她當時心裡已經想過:只要自己的夫君走了,我一定會跟著他走。這不得了!這種婦德是真正的高義,這是真正的女德!古人的守信,是對自己的心,不是「信」給別人看。我們學古聖先賢不是為了其他的什麼人事物,就是學他們要對得起自己的心,以此來成就自己的性德。10 樊姬善諫而興楚國
周朝的時候,楚莊王喜歡打獵,他特別寵愛的夫人樊姬勸他,他也不聽,於是樊姬從此不吃肉。當楚莊王看到自己最寵愛的妃子不吃肉了,才改過自新。他喜歡打獵,自然對政事就會容易疏忽。這位樊姬跟楚莊王結婚十一年,舉薦了九個女子進宮侍奉庄王,輔佐後宮,承擔女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家大、業大,后妃們真正成為「太太」,是讓國君能夠在前方把政事處理好的一個堅實基礎。 11 不惜生命盡節的烏林氏 「烏林氏」是金朝葛王的妃子。「盡節」的意思是保全節操,多指為道義不顧自己的生命。「世宗」是金國皇帝的一個廟號,本意是一世之宗。 王相的箋註解釋到,當時的金主叫完顏亮,他遍淫宗族裡的婦女,所有的女性人人自危。後來他又看上了葛王的妃子烏林氏,命令她過去侍奉。烏林氏知道此去不能倖免災禍,於是自己弔死在了接她的車子里,後來葛王發動了政變,推翻了完顏亮,登基成為世宗,為了紀念他的愛妻,終生不立皇后。 剛學傳統文化的時候,一聽《德育故事》里哪一個女子為了道義,為了別人不相信她,她就自殺,覺得這是不是不尊重生命,為一點小事就自殺?其實古人即使身體不在了,只要精神在,就是永存。相信大家隨著深入學習《女范捷錄》,會越來越為古代能夠守節的這些女子們感動,那個時代以「失節」事大,她們為了節氣寧可捨身,所求的得到了,就是一種幸福。我們現在學習烏林氏的故事,人終有一死,她為守節而死,真是死得其所!雖死猶生,雖死猶榮,她依然活在我們心中。 12 寬宏厚德的弘吉氏 「宋降於元」,古代真正有德行的國君,不會把上一個朝代的後人殺盡。還會給這些前朝皇帝的後人一個棲息之地,讓他們好好地去終老天年。這也是對前朝帝王、王室的尊重,當然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更顯示仁君風範。 「弘吉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宋朝滅亡之後,太后謝氏被接到元朝去,而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氏侍奉宋朝的這位亡國太后像對待自己的姐妹妯娌一樣,恩情禮節非常有度。 這樣寬厚、寬宏的后妃之德,做到也不容易!而且這位皇后還是個外族人。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女子的胸懷,她能做到皇后的位置確實是德位相配的。 13 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最著名的是「三遷」,孟子小時貪玩,模仿力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場附近,孟子跟著人家學築墳墓或哭拜,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後來遷到市場附近,孟子又學著吆喝,討價還價,玩起做生意的遊戲,還模仿豬羊被殺時的聲音。他的母親看到,皺起眉頭,這可怎麼辦?於是把家又搬到了學宮附近。遷到了學宮附近是不是兒子就變好了?他也沒有徹底變好,中間小孟子還跑出了學堂,開始逃學。有一次,孟子就跑回家了,媽媽正在織布,父親早亡,母子兩人以此維持生活。看他回來,孟母沒有哭天搶地:我該怎麼辦?這孩子沒救了呀!她非常有智慧,當下就拿起剪刀「咔咔咔」,把布匹攔腰剪斷。兒子一看,母親來真的!是不是這一個動作完成了對孟子成聖成賢的教育?不是,前面的三遷已經有了教育的鋪墊,現在這震撼人心的動作,接著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言語——言教:「織布要一絲一絲地織成寸,再一寸一寸累計才能成尺,一尺一尺最終成就布匹,中途廢掉了,就成不了布匹了。這就像你讀書一樣,只有天天用功才能學成,中途而廢,將一事無成!」孟子聽完母親的話,非常慚愧,立即回到學校認真讀書了。從此之後,孟子勤學苦讀,成了大學問家,被後人譽為「亞聖」。他的母親也因此成為世人皆知的賢母,青史留香。 14 陶母教子要清廉 東晉陶侃曾經是監魚的一個小吏。有一天,他拿了腌的魚寄奉給自己的娘親。母親看到了這一罐鹹魚之後,馬上又封起來,讓人再給兒子捎回去,並且還帶了話,說,「你身為國家監管漁業的官吏,拿官家的東西來給我吃,這是不廉潔,並且也是違反法度的。」陶侃因此非常地感動,並以此而自勉,後來成了一代名臣。 古代為什麼會有這些賢德的人?是因為有這樣賢德深明大義的母親。 15 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 宋朝的歐陽修因為幼年而孤,家裡非常窮苦。他的母親便用蘆葦桿在沙地上教他寫字,教他讀誦,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一個母親還能如此勤勉地教化,才有了歐陽修後來的顯達。他的曾祖父也因他卓著的功勛被封成公卿,雖然他們都已經不在了,但是家裡以後在祭祀的時候可以按照三公的禮儀去祭祀先人,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榮耀!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太有味道了。後代做得優秀,對祖先的祭祀就按照後代當時的身份去做,這種待遇是特別對教育子女付出的一個嘉許。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您家原來是位列三公,現在被降為士,一個大夫,那您在祭奠祖先的時候,只能按照您現在的職務、地位去做。 歐陽修的母親除了用蘆葦在地上教子外,還有很多事例。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是一個小的官吏,他常常半夜時還在繼續辦案,因為想到自己沒有辦法讓這些犯罪的人減輕罪責,臉上便經常會有憂凄之色。他認為假如對這些人的刑罰減輕一點的話,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改過。看著丈夫在油燈之下為這些素不相識的犯人們而憂慮,他的妻子有一次對他說:「依您現在的德行,以後一定會有好的兒孫啊!」 我們讀到這樣的德育故事,確確實實非常地感佩。一個女子有這樣的智慧,因為看到自己丈夫的所作所為,官雖然不大,但卻關心民間的疾苦,正直廉潔,她就知道他們家的後代一定會顯達,會興旺。 16 子發母教兒為將 春秋時期楚國將領子發攻打秦國時,軍糧吃光了,就派人去向楚王求援。順便請使臣替他看看母親。他母親就問使者:「士兵們都還好嗎?」使臣回答:「士卒每天分幾顆豆子充饑。」她又問:「那麼將軍可好?」使臣說:「將軍天天有好肉好飯吃。」 子發打敗秦國歸來,第一件事就來跟母親報喜,他媽媽緊閉大門不讓進門,並且數落兒子。子發就請侍者問母親,這到底是為什麼? 子發的母親當時舉了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來教導兒子。當年越王勾踐每天舔著苦膽問自己:「你忘了滅國的仇恨和恥辱了嗎?你忘了你的志向了嗎?」天天激勵自己,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我們只知道人要立志,而不知道一個人立了志向,還要為他的志向付出,從言語到行為,甚至心念,要為了志向而努力啊! 母親說:「你沒有聽說過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故事嗎?有人給他送來一壇上好的酒,越王勾踐派人從江的上游把酒倒下來,讓士兵到下游舀上一杯,大家同飲江水。其實從河水中已經喝不出什麼酒味了,但是因為那份心到了,他的士兵的戰鬥力反而提升了五倍。後來別人看他打仗很辛苦,很有志向,又送給他一袋好的糧食。他又下令把送給他的好的細糧,混到士兵的粗糧當中,也是告訴大家,大王心裡裝著所有的士兵。其實每個人的碗里可能也只有那麼一兩顆,但是他士兵的戰鬥力提高了十倍。」 他的母親講道:「兒子身為將軍,自己吃肉,讓士兵只能吃著豆粒充饑,怎麼忍心這樣?太暴虐了,太薄情寡義了,打了勝仗又有什麼值得可賀的?《詩經》上不是說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會高興』,人做事不能失了分寸。如今將士們無休無止地在賣命,出生入死,而你卻能夠享樂,在這種情況下你即使得勝了,也不是用兵的正道啊!你如此沒有仁義道德,不是我的兒子,你不用進我的門了!」子發在大門外面特別慚愧,於是一再向母親謝罪認錯,他的母親才放他進門,自是一番的教誨。自此子發痛改前非,跟眾將士同甘同苦,將士們因而都很佩服他。 我們聽了這樣的故事,有沒有感覺蕩氣迴腸?我們總覺得應該給兒子多些,比方說:「兒子,讓別人干,你可不要干!萬一累著了。」鍾博士的媽媽怎麼教兒子?「你要做!並且要給青年們做出個榜樣來。」別人出國了都不想再回家鄉,「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要爹和娘,四年再也不想回家鄉」,她的兒子是年年都要回家鄉,最後徹底報效祖國來了。在留學期間,打掃宿舍衛生,大家都不願意干,因為在外面打工一個小時給六點三五美元,相當於人民幣的五六十塊錢,誰都不願意拿出時間來做,沒有一個人願意給別人提壺水,生爐子,或倒煤渣什麼的,只有鍾博士犧牲自己的時間老實真干,而且媽媽知道了,是支持、讚歎兒子。兒子來信說這裡下雪很冷,我沒有棉被只蓋個毯子,把書本都壓上來了。媽媽回信:「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我們會這麼做嗎?如果他媽媽說:「你爸是教授,我也是單位的中層領導,兒子,怎麼也得讓你有棉被蓋啊!」那我們還有這樣的母慈子孝可以學習嗎? 鍛煉舍受,捨身體的這些享受,才會真正獲得高於物質方面的精神上永恆的妙用。不僅他自己得妙受用,我們今天來學他這種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有沒有也得妙受用?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這點精神常常是聖賢的母親陪伴孩子長養出來的。 17 賈母倚閭 齊國的王孫賈同愍王一同出遊,後來跟大王失散了,王孫賈獨自回來。因為外面發生了戰亂,母親本來很盼望兒子回來,但是看到的是這種結果,母親就說:「你早上出去不回來,我倚著大門望你,晚上出去沒回來,我倚著里門盼你。現在你去服侍君王,你的君王不見了,你回來算忠義嗎?」兒子確確實實很有氣節,聽了母親這一番教誨,馬上就拜別了母親,迴轉到鬧市中去,召集市人組成一支隊伍,把殺齊王的亂臣淖齒殺掉了。後來又去訪求王子法章,立了新君,史稱齊襄王。這個德育故事叫「賈母倚閭」。 古代的這些母親不因外面在戰亂,就不捨得讓自己的兒子出去,她們明白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一個母親的大義,不僅鼓勵兒子盡本分,更使得襄王能夠順利繼位,成就了天下人民的安定,這是母親的婦德之光。 18 仁厚的雋母 漢朝的雋不疑為京兆尹時,每次斷案如果他把刑罰辦重了,被他治罪的人很多,他的母親就會非常憤怒,也不吃飯。假如他盡量地讓牽涉的人少一點,好多的人能活下來,他的母親就非常高興。所以大家說:雋不疑為官,時時存著仁厚的心,不敢殘酷苛虐百姓,是因為遵從他母親的教誨。 在漢朝時國家的法令里有連坐罪,如果一個人犯罪,那跟他相關聯的九族全部治罪,什麼是九族呢?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其實古代連坐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讓大家有所忌憚,不敢去犯。細推之,古代的那些刑罰也是有它的道理的。所以雋不疑在那樣的社會地位下還能順從母親,可見母親的教誨對他影響之深。 19 廉潔的田母 戰國中期齊國的宰相田稷,深得齊宣王的信任。他為官的時候一個下屬送了他黃金兩千四百兩(一說二千兩),他拿去孝敬母親。田母返還了這些財物,並且責備他:「為官應當清正廉潔,注重品德修養,應在做官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品行,令自己越來越高潔,而不該如此貪婪。」田稷聽了母親的訓斥,十分的羞愧,急忙把黃金退了回去。他為了回報母親的教誨,主動請求齊王治罪,說:「臣下無德,一時昏聵,私受賄賂獻給母親。母親痛斥臣下為官不廉,為子不孝,臣下自感罪孽深重,辜負大王信任,請您重責,以正國法。」齊王聞聽此言,感其真誠,赦免了田稷的罪。最終,田稷成了歷史上一位有名的賢臣。 同時齊宣王對田母敬佩有加,為了表彰她的義舉,還用國庫的黃金重重的賞賜了他的母親。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都對田母仰慕不已,也稱頌田稷為人子知錯能改的孝行。所以大家能體會到忠孝是一體了嗎?貪來的金子也是金子,皇上賞賜的金子也是金子,哪一個更有味道呢? 20 李母撻子安人心 唐朝節度使李景讓性情非常嚴苛,對待部下非常暴戾,手下的將士都萌生了反叛之心。他的母親鄭氏升堂嚴懲景讓,在帳外階沿下鞭打他,這班將士紛紛磕頭給老夫人,替景讓討饒,因此地方上才逐漸地安穩了。後來景讓在母親的教育下,也慢慢地成了賢帥。 李景讓酷虐到什麼程度?因為憤怒,讓他的屬下重責自己的一個副將,最後把副將打死了。士兵們聽說了這樣的事,憤恨不平,更是心寒!因為副將跟著景讓一起帶兵打仗,付出很多。最後他的母親出來,專門設堂要打兒子,她說:「天子讓你掌握重權,你怎麼能因個人的喜怒隨意動用刑罰,妄殺無罪之人?萬一因此而導致變亂,你是辜負朝廷的厚恩!又使你的老母含羞入地,讓我拿什麼樣的臉面去見你地下的先祖?」鄭氏命左右軍士剝去兒子的上衣要鞭打他。將士們看到老夫人是來真的了,也非常感念老夫人的這片真情,都跪下來替景讓求情。過了許久,老夫人才說原諒他這一次,軍中的情緒因此慢慢得以平復,這件事就平息下來了。 雖然是副將他犯了過失,但只差半級的人,該不該用這麼重的刑?即使您有這樣的權利,戰事在前,也要適宜。很多人在生活中就搞不清狀況,比方說總經理給我們的權利,如果事情不順,就要責罰大家,那是忘卻了自己領導大家的責任。結果他把大家罰得每個人看到他都對他怒目相向了,甚至發現總經理也對他臉色不好了。我們要明白,權利是給了,運用權利一定要以仁厚的心,靈活掌握!這個確確實實需要我們很深厚的人生智慧,也需要人生歷練之後的積澱。慢慢地當我們有仁慈心做基礎,就會越來越有智慧21 「萬石夫人」為兒整墳
朝河南的太守嚴延年的母親。她有五個兒子,都做了太守,別人因為她兒子的俸祿很多稱她為「萬石夫人」。一次她從東海到河南去看兒子延年,正好碰見他在斷案,發現他一件案子涉及人很多,非常地苛酷,殺人無數,血流成池。她大為震驚,非常憤怒,責怪兒子說:「人命是關天的大事,為什麼如此殘酷?你再這樣,最後肯定是無法避免要招來災禍的。」於是母親沒有進兒子的家,後來延年果然被殺死了。
這個嚴延年兇狠、好殺,人送外號「屠伯」。他本來讓母親從東海來河南一起生活,以盡孝道。當母親的看到兒子這樣斷案,就對兒子說:「一個人,要記得天道神明,不可任意殺人。我不想在我老年時,看到自己正值壯年的兒子遭到刑獄。我現在要回東海去了。如果你再不改過,我就在東海先替你整理墳地,等著你的死訊傳來。」她回到東海郡一年多以後,嚴延年果然被判了死刑。東海郡的人都說他的母親賢明智慧!
有哪一個母親願意給自己的兒子整理墳地的?這是母親失望到了極點。一年多,四五百天的時光,他死不改悔,到最後讓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母親生了五個太守,真的是母親不夠大義?不夠仁義?因此再有智慧的母親,如果孩子有了地位後,不肯聽她的勸誡,同樣會發生這樣遺憾的事情!而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職分、本分,已經沒有任何辦法時,即使是親生兒子也只好敬而遠之!正所謂「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確確實實我們不可不慎!按我們這個年齡來算,家裡一般都是一個孩子或兩孩子,他們來這世上,給我們叫一聲爸爸媽媽,我們更要對得起我們的孩子。
22 繼母舍親子保繼兒
周朝齊宣王的時候,有一個人被人殺掉了,恰好兄弟兩人都在旁邊,哥哥就說:「人是我殺的。」弟弟也說:「是我殺的。」哥倆相爭求死,齊王不能決斷。於是問兩人的母親。母親說:「大王,您要治罪,就治我小兒子的罪吧!」齊王說:「難道小的不是您兒子嗎?」母親說:「小的是我親生的,大的是前妻留下來的,妾我實在不曉得是誰殺了人!如果治了大兒子的罪,就是我這個做妻子的辜負了丈夫的託付,而棄掉前人的遺孤啊!」齊王聽了,感於婦人的義節,就把她兩個兒子全都赦免了。
所以,一個女子閨中的氣節能夠感動當朝的國君,能夠讓兒子免罪。《女論語》裡面也有一個故事,漢朝陸續的母親肉切得方方正正,大王就把她兒子被牽連的罪給赦免掉了。這麼好的母親,怎麼能夠教養出來犯罪的兒子呢?
23 後妻捨身護女
南齊崖州有一個參軍的繼妻王氏,丈夫死了,她辦喪回去。自己有個小兒子,女兒是前面的妻子生的。王氏拿大珠子做女兒的手串。那時珠子嚴禁私自流通,發現之後處罰是非常地嚴,如果不登記上稅偷偷把珠子帶出境去,要辦死罪。這個女兒就把珠子扔掉了,可是兒子尚且幼小,不懂國家法令,他就又撿來放在娘的裝奩裡頭,奩,也就是裝嫁妝的那些器具。母子兩個都不知道。出境的時候就被官吏查出來了,按法令要辦死罪。辦案的官就問:「是哪個犯的罪?」母親說:「是我太喜歡這個珠子了,辦我吧。」女兒說:「我的母親她已經把珠子丟掉了,是我偷偷取回來的,還是法辦我吧。」母女兩個痛哭不已,在堂上互相爭死。辦案的官詳細詢問之後,知道了她們實實在在的情況,讚歎地說呀道:「真是賢德的繼母啊!真是孝順的女兒!」於是把她們兩個都釋放了。
多麼難能可貴!作為繼母她覺得自己雖然丈夫沒有了,但女孩子不僅母親不在了,現在連爸爸也沒有了,她又不忍心讓這個花季的少女去送死。姐姐想到弟弟年齡小,需要母親呵護,所以跟繼母爭死。古代的閔子騫曾說過「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他知道,假如父親把繼母休出家門,他的兩個弟弟就也沒人照顧。古代這些聖賢們都能以大局為重。這娘倆沒有串供的機會,也不知道實際情況,卻能毫不猶豫地要替對方擔罪。
24 二程之母 教子以嚴
「程母」指宋朝「二程」的母親侯氏。宋景德元年她出生在太原,特別的聰慧,排行第二。她的娘家是河東大姓,她的曾祖父侯元和她的祖父侯詗以武勇而聞名,他們官至部將,鎮守河川。當時很多人棄武以儒學登科,因為打完仗了,該過太平日子了。這時侯氏和她弟弟侯可兩人繼承了侯氏的家學和家風。她自幼好讀書史,博知古今,父親常常感嘆:「恨汝非男子!」侯氏十九歲時嫁到了程家。
為什麼要特別的講二程的母親?因為她教育的兒子,在中國文化史上很受推崇。
我們大概了解一下侯氏的兩個孩子「二程」程灝和程頤。他二人是宋朝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又都是理學的奠基人,一個叫明道先生,一個叫伊川先生。他們所在的時代里,邵康節(《了凡四訓》里孔先生算命用的皇極數就是他寫的),周敦頤(《愛蓮說》的作者),張載(號稱「橫渠先生」,為范仲淹的弟子。他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連同程家兄弟二人,並稱為「五大先生」,是當時全國有名的五大儒。、
程頤、程灝的母親侯氏,教子很是嚴謹,十分的嚴格,從不姑息袒護,不論是小的過失還是大的錯誤,都要父親來責正兒子。她常常說,做父親的不曉得兒子的錯誤,都是做娘的隱瞞的緣故。夫妻就是常常要配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教子她言而有禮,而對待婢僕、姬妾,她非常的寬恕仁厚。後來她的兩個兒子,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後來都成了當代的大儒。他們的名節流傳至今,大家都說是這位聖賢的智慧母親教育的結果。
現在的女士們氣勢勝過了父親,一會兒演慈母一會兒又要演嚴父,都快內分泌失調了!侯氏就懂得這個。假如您家的先生實在是嚴不起來的話,您可以給他找稍微威嚴的長輩,哪怕一些也比較有威儀,有智慧的女眾,都是可以的。我們就是要把聖賢的這些做法用到心上去,咱家沒有二程家父親跟母親配合得這麼好,咱們就另謀他路,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培養成才,那才叫真功夫。真正的學習不是在那裡一直埋怨我空有侯氏之志,沒有遇到好的夫君!不是讓您在那擂胸頓足,而是需要您「寧為成功找辦法,不為失敗找借口」。
母親侯氏生了六個男孩子,只剩下這兩個,其他的都夭折了,侯氏非常疼愛他們。兄弟倆只差一歲,在蹣跚學步時摔倒了,乳母要上前扶,侯氏不許,她對孩子們說:「你們走路慢一點就不會摔跤了,你們可以試試看。」她不僅教會孩子們方法,而且還要讓孩子們馬上實踐,這是有智慧的母親。吃飯的時候,孩子們挑喜歡的吃,乳母溺愛孩子,看兩位公子愛吃什麼,就會站起來把他們愛吃的菜端到他們跟前。這時侯氏就非常嚴肅:「小孩子如果連一盤菜的慾望都不能夠舍,都不能戰勝,還能幹成什麼事?這輩子還能成什麼大器?請您把那盤菜歸回原位。」小時候別人的父母都表揚孩子,侯氏夫人就說:「兒子,你們是希望我現在天天表揚你們,還是長大了到朝堂上進士及第後,讓國家、皇帝去表揚你們?」
我們做母親的要知道什麼叫疼愛,還有未來要結婚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也要懂得什麼叫對孩子的疼愛。比如說,咱們回家了,媽媽把好吃的端來,說:「都吃了吧。」然後咱們覺得:「媽好愛我呀!」這是媽媽的愛。如果媽媽說:「你都這麼大了,這好吃的給爺爺奶奶吃吧。爸爸年紀大了,做的活跟哥哥做的差不多重,這好吃的留給爸爸吧。」這才叫真愛孩子!我們常常不知道什麼叫愛,不知道怎麼樣去愛自己,更不知道怎麼樣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另一半。所謂「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聖賢母親給做出這個風範,今天我們聽到了,就一定要把聽到、學到的照著做到,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母親的志向高遠,引領孩子攀登這個高度就不困難。假如父母和老師的境界很高,可是您的孩子,您的學生的境界低得在地板上天天趴著起不來,這肯定是您不善於導引孩子、學生不斷的提升。自己有志向,還得善於引導咱們的孩子、學生以及身邊的有緣人。甚至我們做孩子的,未來有成就了,慢慢的還可以影響到父母,跟我們有緣的人都會因此走上光明之路,所以我們既然學了就要發這種願,要做這種導引光明的人,要立志成聖成賢。
25 尹母陳氏 教子尊師
「尹母」,尹焞(音吞)的母親陳氏,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聖賢的母親,她的兒子是二程之一伊川先生的徒弟。尹焞對自己老師的恭敬到什麼程度?看到出的考題裡面有攻擊他老師的話,對不起,卷子都不答,直接就回家了。假如我們的兒子高考,看到出的題不太好就不高考了,估計我們回家得把他罵得翻天覆地:你不會先委屈求全?答完卷子考上大學再說?而古人稱此舉叫氣節!
「芝蘭生於深林,不因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窮困而改節」,我們常常說古人的這種學問、氣節的芬芳不是有人了才香,而是沒人了照樣芬芳。其實好多時候,我們到底是芬芳給誰呢?我們好多的女子結了婚之後為什麼總跟丈夫吵架?總覺著丈夫為什麼不誇我這朵花很香?他多久沒讚美我了?即使沒人來您也要自然有一段芳香,最起碼不給別人也要給自己聞香,一個人修道立德亦如是。有人了您就做出一副君子、淑女的樣子,沒有人了,您的腿不知道伸到哪去了。一不留神跟父母說話時又開始大聲了。古之學者是為己,今之學者是為人,古代學者的學問修養是學給自己的,我們現代人是學給別人看的。高考的卷子跟他有什麼關係?答自己的就好了,也完全可以避重就輕。我們可以這樣迴避,但是古人他們不會,他們寧可過清清白白有氣節的人生,絕對不改節,他們認定了的目標不會隨隨便便的拐彎,改方向。
紹聖初年,尹焞去應進士的考試。時值禁二程的學說,尹焞沒有應答策對直接就走出了考場。回來告訴母親說:「母親,因為他們反對我的恩師,所以我不想答這樣的卷子,我也不想吃因答這樣的卷子而得來的俸祿,所以我很對不起母親!」結果母親回答:「我寧願兒子用豆子加水來孝養我,也不希望你用失去做人氣節而得來的俸祿養我。」伊川先生聽了這句話就讚歎:「非此母不生此子。」後來學者稱尹焞為「和靖先生」,這個「靖」,特指男子有氣節。
尹焞的母親在打理家務也很有章法。雖然家裡很貧窮,但是她卻一點也不悲戚。從小教育自己的兒子動止語默,即在行動的時候,如果說止馬上就可以止住。話說完了,馬上就要緘默。就是該說的時候說,該動的時候動,要動靜有法。尹焞能夠有那樣的未來,是童蒙時母親就開始養正教出來的。雖然家裡窮的上不起學,但是母親仍然教出合於禮儀,動靜有法的孩子。
等到尹焞長大到需要學習時,聽聞伊川先生程頤很會教育孩子,就讓兒子去拜師,要求兒子尊重老師,要做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她還告訴兒子說:「學習的本源在於德行,一定要學到了再回來。你不僅要學到千經萬論,更重要的是把老師待人處事的那份精神,那種骨氣帶回來。」這是他母親對他的教誡。
陳氏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教子也很有道理。她肯定兒子的做法,回應云:「吾知汝以德養,不知汝以祿養。」母親不希望兒子用失去做人的原則換來官位和俸祿,願意接受菽水之養,過淡泊人生。這有共同的理想的娘倆實在是母慈子孝。這樣的母親,有志氣,有骨氣,這叫氣節!
所以不要跟人家說,我們家條件不好。您家即使物質條件再不好,但是大家看到您身上的那種氣息,就望見您十年或二十年之後的廟貌,就不會輕看了您的父母,輕看了您的親屬,這叫有骨氣,有精神。人活著,我們不能夠決定我們的生,但是我們要能夠決定自己的死。我們不敢說我們生得偉大,但是我們要決心、志願死得光榮。
諺語云:「桑樹從小直。故教子必慎於童時之動止語默。」您看,桑樹從小就把它給扶直了,同樣要教孩子從小合於禮。等到長大了再讓他跟著德行好的老師學習。如此,在家裡有母教,在外有名師、良師教誨,這樣教出的孩子假如還不能成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26 陶母送子「三土」
陶母湛氏十六歲的時候,嫁給了吳國楊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了陶侃沒幾年,陶丹便病逝了,從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於孤苦無依,戰事之耗,湛氏攜帶幼小的陶侃由潯陽(現在的九江),回到了她的娘家,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
陶侃在母親的教導下,努力學習讀書萬卷,尤其精通兵法。後來被太守范逵推薦為縣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際,母親把他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為娘苦了一世,總算看到了你有出頭之日,但願我兒做一個清正之人,不可誤國害民。」陶侃說:「您放心吧,母親,孩兒記住了。」最後他的母親又說:「為娘一生清貧,沒有什麼東西為你餞行,就送你三件土物。」陶侃疑惑不解:「三件土物?」「是的。你帶上吧,到時你自然會明白的。」就給了他一個包袱。
來到官府之後,陶侃打開一看,只見裡面包著一坯土塊,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的土布,這是他母親用來養活他最簡單的生活用具。他先是一愣,過了一會,他慢慢體會了母親的用意:原來一坯土塊是教兒永記家鄉的故土;一隻土碗是教兒莫貪榮華富貴,保持自家本色;一塊白色土布,更是教兒為官要盡心恤民,廉潔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親的三土深深地打動了陶侃的心。後來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為人,清白做官。
數位聖賢幾歲而孤,然後由母親含辛茹苦培養他們成才,這確實是很讓人嘆服。好像專門給我們演示:沒有丈夫這片天,只要有女子這塊大地也可以。其實這實在是萬不得已。您想想,如果沒有天了,沒有肋骨了,五臟活得有多艱難!是不是?好好珍惜您們家庭的骨骼。
而靜心思之,這些聖賢人的父親,一刻都沒有離開家庭,沒有離開他們母子,是父親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支撐著他們前行的路,聖賢母親們是「事死者,如事生」,和兒子相依相攜成就了各自的人生。
27 剪髮待客
陶侃的母親,在她們家裡最窮困的時候,盡心竭力招待兒子朋友的故事,在此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家庭主婦,在糧食沒有、柴火沒有的情況下如何招待客人呢?況且客人要吃飯,客人的坐騎也要餵食。陶侃的母親毅然決然把頭髮剪掉,賣了錢,湊了一餐飯菜,又把他們母子床上鋪的那些稻草,細細的剪碎,餵飽了兒子朋友的馬。柴火從哪裡來呢?這位母親把撐著他們家草屋的中間的木柱子砍下來,劈成柴來燒火做飯。
講到這裡,眼淚都要掉下來……我們聽了這些,如果現在還能夠笑得出來,是因為我們沒有體會到慈母當時的心境!因為這位母親知道,兒子父親已經不在了,「在家靠父母」,「出外要靠朋友」!所以母親今天的所作所為,是智慧的意識到,兒子的朋友可以直接把兒子送上仕途,真是感天動地慈母情!當這個朋友知道了陶侃的母親用這樣的心來招待他之後,感慨萬千。這位朋友就是舉薦陶侃的范逵,他一步一步地讓陶侃走上了仕途。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背後都有這些光輝的女范,賢母精彩的一筆!今天我們來學它,到底來學什麼?我們得反思反思咱們家的教育是個什麼樣子,這叫學習古聖先賢的現實意義。
28 姚母教子
清朝乾隆年間有位叫姚梁的,他是慶元縣松源鎮姚家村人,自幼好學,二十三歲保舉優貢,乾隆三十年他考取舉人,三十四年登進士,官至內閣中書,就是宰相了。又歷任禮部主事、刑部員外郎、順天鄉試會試同考官、山東學政、饒州知府、川東分巡備道、江廣按察司、河間總知府等職,所到之處皆有政績。為什麼提到這麼多職位?能在一個地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容易啊!人家是每到一處都有政績。乾隆三十五年之後封為奉直大夫、中憲大夫、通議大夫,世稱他是「三大夫」。他為官的清廉,以及累累的政績,世人皆稱是因為從小受母親家庭教育的結果,時至今日慶元這個地方還一直流傳著姚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年朝廷賜封姚梁為察司,要他去各個州府查辦貪官污吏。他的母親知道後,生怕兒子勝任不了這樁大事,決定要試兒子一試。一日黃昏,姚梁從外面回來,母親劈頭便問,說:「梁兒,我中午煮了一大碗的香蛋,好端端的放在廚內。到晚上打開發現少了幾個,莫非是被我的媳婦們偷吃了?你替我查一查,我要對咱家的家賊實行家法!」姚梁一聽很好笑:母親不是這麼小心量的人,都是一家人,即使吃幾個香蛋也不用這麼認真吧?他就跟母親說:「幾個香蛋,母親,吃了便算了,不必追究了吧。」不料他的母親卻認真地說:「你連家中的小事都分不清,又怎麼敢去州府查案?」兒子聽思聰,馬上明白了母親的用意。隨即找來了幾個臉盆、牙杯,盛上清水,把母親妻兒等全家人都叫過來,分給每人一個臉盆,一隻牙杯,吩咐大家一起漱口,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器皿中。姚梁一個一個觀察過去,別人臉盆的水都清清的,唯獨有一個人的口水漂著蛋黃碎。姚梁發現吃蛋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母親。他正在犯難,母親在一旁一味地催促:「快說查到了嗎?」姚梁說:「查是查到了……」母親嚴肅地說:「不要徇私。」姚梁實在沒有辦法了,壯著膽子說:「這個蛋是母親您吃的?」姚梁的媳婦,用眼睛看著丈夫內心埋怨他莽撞:「您怎麼能讓老人家難堪?就是母親吃了,當著孫兒的面呢,您怎麼能說出來?」這也是媳婦的賢德。不料母親哈哈大笑,說:「兒子能遇事細心,判事無私,你去各州明察暗訪辦案,為娘我也放心了!」人們都說姚梁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於民,正是他母親的家教啊!
29 寇準母親的遺訓——「寒窗課子圖」
寇準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織布度日。這些聖賢都是靠紡車養育出來的!寇母常常一邊深夜紡紗,一邊還要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才。後來寇準進京應試中了進士,當喜訊傳達到家時,寇準的母親已是身患重病,臨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身邊的劉媽,說:「我兒寇準日後必定為官,如果他有錯處,請您把這幅畫交給他。」
後來寇準官至宰相,他感覺自己功成名就了,要請戲班慶賀自己的生日。宋朝那個年代,請一台就挺奢侈了,寇準因為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戲班子不僅請了,一請就是兩台,還準備大宴群僚。劉媽聽了這種情形,好像跟太夫人當年教育兒子的狀況不太一樣,她覺得時機到了,該她獻圖了。劉媽見到寇準,把寇母臨終託付給她的那幅畫拿出來。寇準打開一看——是「寒窗課子圖」,「課子」,是教孩子做功課。上面畫的是母子兩人,當年寒門相依為命的場景,孤燈下,母親一邊紡紗,一邊輔導兒子苦讀……畫幅上面寫了一首詩,是母親的手跡:「孤燈課讀苦含辛,望兒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準再三地拜讀,一下子跪倒,不覺淚如泉湧。母親的這首詩就是遺訓啊,他一見這幅畫,眼前就出現母親的身影,明白母親的心,馬上下令撤去了壽宴,也把戲班子打發走了,從此專心料理政事,成為聞名於世的一代賢相!
知子莫如母,古人的智慧如此深遠,兒子是棟樑,母親們那都是培養棟樑之才的第一園丁,聖賢人是聖賢的母親教養出來的。我們在歷史上隨便的找找,所有的古聖先賢背後,都能看到這些聖賢母親的身影,為了兒子能夠出來治國平天下,付出一個女子應有的本分。正是因為她們付出的,認為是應該的本分,平凡之中我們更見這些聖母的偉大!
30 楊香搤虎
晉朝有一個農夫叫楊豐,他的女兒楊香十四歲。一天父女兩人耕地的時候,遇到一隻老虎,都很害怕,但是當看到老虎沖著父親咬過來時,楊香奮勇向前,摁住了老虎的頭,老虎受驚而走,父親得以生還。後來別人就問她,說:「你一個幼小的女孩子,怎麼可能把老虎打跑?」她說:「我當時沒想老虎的事,就想著我要救父親。」所以奮不顧身而身保,不僅保了自己的身,也保了父親的身。
31 緹縈救父
漢朝有一個叫緹縈的女孩子,她的父親淳于意曾做過主管都城糧倉的太倉令,後人稱他為倉公,因罪被關到了監牢裡面。父親在臨走之前嘆息:「我生了你們這麼多女孩真沒用,有輕重緩急的事時,卻沒有一個人能幫的上忙。」他有五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十五歲的緹縈聽了之後,特別的難過。因為父親要被押往京城,她就跟著父親的囚車直奔京城,向皇帝上書,願以身入宮為奴,贖她父親的罪。最後她被漢文帝親自嘉獎,並且因為她的孝行,把她父親的罪也給免了。這個德育故事叫「緹縈救父」。
楊香她是無我救了父親,緹縈同樣也是因為無我,才敢於替父親申冤。兩個女孩子的孝心,她們孝敬的行誼,都是自自然然而做出來的。她們也沒有機會提前預演,也沒有提前想像各種各樣的情景,當時她們什麼想法和準備也沒有。老虎來了哪顧得上想!官府要來抓爸爸,提前大家都不知道。當下這些孩子們,她們自自然然的就舍小我,而且是個少女。古代女子不像現在的少女,她們哪裡出過門!並且一個普通人要想告官上訴,國家有法律規定的,要滾過一個釘滿釘子的木板之後,才能夠陳述自己的冤情。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還得滾釘板。咱們被蚊子叮一下,就又撓又鬧,還得讓媽媽來給塗藥水。所以唯其難能,才更為可貴。每次看到這些故事的時候,就想到那個年代的孩子,她們怎麼能夠那麼令人嘆服?
一個人在大難大劫面前,還能夠保持孝心,還能夠保持道義,是因為他那種無私無我,大無畏的精神,是非常圓滿的無畏。
32東海孝婦
漢朝東海處有一個寡婦張氏很孝順她的婆婆。婆婆憐惜她年輕,怕因為自己拖累兒媳婦不能改嫁,一天她趁媳婦不注意的時候上吊了。而婆婆的女兒看到母親死了,就執意認為是媳婦想改嫁,又怕婆婆連累,於是殺了婆婆,所以這個女兒就去告官。而官府也沒有認真審察,直接把她處以死刑,此事過後,東海連續大旱三年。後來上任的太守聽說了這件事,知道張婦是被冤殺的,於是他親自去張氏的墳墓前祭奠,祭奠還沒有結束,忽然間大雨瓢潑而下,田野里久旱之後,得到了一場透雨。
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個女子她本來想守節,養著自己的婆婆,可是婆婆也太愛兒媳婦了,想著自己也沒別的出路,都那麼大歲數了,如果先走了就可以成全兒媳婦,那個時候老人家也不識字,大概也不會寫遺書。沒想到是這種結局,當然這也是用另外一種形式成全了兒媳婦。
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故事,依然是很感人,確確實實孝悌之至是通於神明的。神明來顯示這個女子是一個孝婦,她是有冤情的。那個年代做官的人太有德行了,他們聽說此事,是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去祭奠,祭奠完就知道到底有沒有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學了各種的道德仁義,會反問:可能嗎?這麼做,真的我會幸福?您可以試一下。即使您是半信半疑的試,也會發現日子過得跟以前不一樣了,越來越幸福了!而您也會越做越有信心。
33 姜詩出婦
東漢姜詩的妻子龐氏孝順長輩到了極致。她的婆婆喜歡喝江水,她就天天走很遠的路去挑江水。她的婆婆又喜歡吃江水裡的鯉魚,她就變賣自己的首飾,換來錢給婆婆買魚,天天如此不敢怠慢。
一個女子每天走那麼遠的路,不辭勞苦給婆婆挑水喝,確實讓人很感動。結果有一次回來的遲了,婆婆就讓兒子把妻子龐氏休了,趕出家門。在古代,只要公公、婆婆說兒媳婦不好,作為兒子的就可以把媳婦休出去。當然這種做法也是為了成就兒子的孝心。被趕出去之後,龐氏住在鄰居的家裡,離婆婆也不遠,拚命的紡織,買了好吃好用的,讓鄰居給她婆婆。婆婆還在納悶:怎麼兒媳婦走了之後,鄰居對我這麼好?兒媳婦不讓鄰居告訴婆婆。終於有一天婆婆忍不住問了,明白了真相,當時她就很慚愧,想起媳婦平時所做,好像除了那次挑水回來晚了,再也沒有別的過失,所以趕快把媳婦又迎了回來。之後,姜詩和妻子龐氏,他們住的房屋邊上,忽然就湧出了甘泉水,喝起來比江水的味道還好,更讓人驚異的是,每天裡面還會跳出兩條鯉魚,她就取來給婆婆吃,大家都說,這是因為至誠的孝心感天動地的結果。
這個故事叫做「姜詩出婦」(「出」,休的意思),放在《女子德育故事》的「孝篇」里。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假如她沒有被婆婆趕出來,沒有經歷這個考驗,幾千年後的我們還能知道她的事嗎?父母愛我們,我們孝順他們容易做到,回饋他們孝道、孝行。假如父母不愛我們,一點小過失就對我們苛責,甚至殺害我們,想置我們於死地,像大舜,我們還能不能愛?我們還能不能孝?如果還能做到,一定是有天道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個善良的兒媳婦感得上蒼給她降臨吉祥。所以我們要真信聖賢教誨,真幹才是真信的表現
34 至孝范氏
明朝建文年間,燕王造反,有一個叫儲福的人,不肯跟他一起造反,於是他痛哭著不吃東西,最後盡忠而亡。他的妻子姓范,很孝順婆婆,每當思念丈夫想哭的時候,怕婆婆聽見了難過,就獨自跑到山谷里去放聲大哭。她始終守著節義,替自己死去的丈夫盡孝,鄰居們個個都稱讚她。後來家裡越來越窮苦,連生活也不能夠維持。有一天,她到溪邊洗衣服,看見溪水邊長著織席子的草,她就把它採下來織成席子賣給別人,用賣席子的錢來養活婆婆。後來婆婆去世了,她守著婆婆的墳墓,一直活到了八十多歲。人們驚奇的發現,自從她去世以後,溪邊織席子的草居然再也不生長了。
所以大家就知道「天道好還」,這麼好的草讓編席子,就是為了讓她能夠既守節,又可以供養她的婆婆。供養完了婆婆,她還要靠編席子生活。等她走了之後,孝婦不需要了,這草就不再長了,這是天道的彰顯。
35 乳姑不怠
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氏,因為年紀大了,牙齒都掉了,於是他的祖母唐氏每天用自己的乳汁來哺育婆婆,後來長孫氏高壽而終,家裡也養育出了很多顯貴的人物。山南後來官至節度使,大家都說是他祖母孝順婆婆才有這樣的感應。這則德育故事叫做「乳姑不怠」。
36 唐朝有位鄭義完娶妻盧氏,有一天晚上盜匪闖進家裡要搶劫,大人小孩全都四處逃散,只有婆婆一人在房間里。作為媳婦的盧氏迎著盜匪的刀鋒,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她的婆婆,她被強盜用棍杖擊打,差點死去。強盜走了之後,別人都問盧氏為何不逃?她說:「鄉鄰有難,尚且應該救護,何況老親在家,若畏死而不去救護,這就跟禽獸沒什麼兩樣了。」
盧氏覺得假如她不去救婆婆就跟禽獸沒什麼兩樣,即使子子孫孫都跑了,剩她一人,她也應該去做。可見她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是什麼壯舉,覺得是個人就應該這樣。
現在我們對第一個故事進行詳細分享,旨在請大家領悟孝敬翁姑其實就是給自己和子孫們積攢莫大的福報。
這位唐氏每天梳好了頭,洗好了手,把身體擦乾淨,用恭恭敬敬的心給自己的婆婆餵奶,沒有一點點嫌惡、嫌棄之意,很難得,婆婆吃著她的奶水又存活了好幾年。我們正常哺育孩子,奶水都會越來越稀,而她哺乳一個大人卻好幾年。忽然有一天,老人家就突然生起病來,她把大家召集起來說:「我只恨自己沒有什麼可以來報答這個好媳婦。今天把你們召集過來沒別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們家子子孫孫的媳婦,都像我這個兒媳婦一樣孝敬。」她特別對孫子媳婦說:「你們一定要像你們的婆婆孝敬我一樣,去孝敬她。」他們家由此就有了孝敬的家風、家道。
後來他們家的孩子們做官有做到郡官的,還有做到節度使的。相當於地市級職務的郡官就有好幾十個,相當於省級官的節度使有一個。所以別人都說:「在朝做官的人家,我們方圓這一片,崔家是首屈一指的。」
有人說,一個女子能夠侍奉自己的婆婆,好好照顧她的四時飲食,已經稱得上是孝道了。唐氏在婆婆吃不了東西的時候,想盡辦法每天像喂小孩一樣,用自己的乳汁來餵養,真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假如不是出自真心摯愛,出自本性自然,如何能做到?因此一個人真要有孝愛長輩的心,何患沒有孝親的辦法?
37 孝心治癒頑疾
明朝韓太初的妻子劉氏,婆婆得了麻風病,劉氏通夜伺候婆婆而且驅趕蚊子。婆婆身上的瘡腐爛後生了蛆蟲,劉氏不敢用別的東西把蛆蟲挑出來,而是用自己的舌頭把蛆蟲舔出來。並且為了救自己的婆婆,她用刀刺破自己的胳膊,又斬掉了自己的手指取來血,和在丸藥裡面給婆婆吃,後來婆婆的病果然好了。這又是至誠心感天動地了。
38 俞聞斷髮
明朝徽郡有一個叫俞新的男子,他的妻子姓聞,大家叫她俞聞氏。丈夫死後,她剪掉自己的頭髮,以示自己要守節事親。後來她婆婆的眼睛失明了,她總說眼睛不舒服,聞氏就常常把口漱乾淨,用自己的舌頭舔婆婆的眼睛。這麼舔著舔著,最後婆婆的眼睛居然又復明了。等到婆婆過世後。因為她連埋婆婆的墳地都沒有,於是她就自己挑土給婆婆做了墳墓。這個事兒被郡守知道後,感動於她的孝行,特別對她進行了表彰。
這些孝敬的兒媳婦是怎麼樣成長起來的?她們從小耳濡目染到的就是這樣的社會風氣,她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她們的。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有什麼樣的因就了自己什麼樣的緣,這叫做隨順因緣。這些女子她能夠安於自己當下的境界,好的就好點兒,不好就不好,她們沒什麼怨的,守分安命,自己又積德,又做示範給鄉里鄉親看,給後代的子孫們看。
39 新婦養姑
有一個姓宋的人娶了妻子陳氏到家不過十天,忽然接到命令要去防衛邊疆。臨行之前託付妻子代為孝養自己的母親。後來男子死在了邊疆,陳氏的父親就勸她改嫁。陳氏說:「我已經接受了丈夫的託付,要孝養他的母親,現在怎麼可以背棄已經許諾過的事?」當下就要自殺。她的父親懼怕她真的自尋死路,就不再勸她了。陳氏盡全力勞作贍養婆婆。五十年後,婆婆去世,她按禮法給婆婆舉辦了喪葬之事。朝廷聽聞此事後,賜她黃金以表彰她的孝行,稱她為「孝婦」。
40因孝延壽
宋朝顧德謙的妻子張氏,一日夢到神人來告訴她,明天您將被雷擊而死。第二天天剛亮,就聽到天上打雷,聲音很大。她恐怕雷聲嚇到婆婆,就走出屋子跪在桑樹底下等待雷擊。這時空中出現了神人,說道:「你有此孝念,還算是孝順的媳婦。此舉已改變你的短壽之命,再給你的壽命延長三十年。」
我們如果得知自己明天就要走了,在最後一日會幹些什麼,是不是惶惶無可終日?趕緊跟爸爸媽媽說說,跟親朋好友道別,去準備後事,告訴大家我要不久於人世了。可是這位張氏因為平常就孝順,知道這件事兒之後,她一點兒都不慌張,安於自己的命。在大難臨頭之時,沒有害怕,並不顧及自己的生死首先想到不要嚇壞婆婆,她就跑到了門外等待雷擊。
她為什麼要被天雷打死?原來她前世污染了有字的紙。在古代造紙的技術比較難,造出一張紙不容易,所以大家對紙張的利用都非常的珍惜。敢於染污字紙是造作了罪業,還沒來得及用天雷打她以示懲罰,她在那一世生病死了,所以就改在這一輩子,繼續懲罰。就是上面說到的「明天死期就到了」。不管這事是不是真的,也或許是古人為了讓世間人珍惜字紙,勸人改過向善,特別這樣編輯的。但是這個孝順媳婦的行誼,確實讓她在人世間多活三十年,最終也得到了好的結果。
41 趙氏復仇
「漢朝龐淯(音育)的妻子趙氏,她的父親被趙壽謀殺了,她有三個弟弟都想為父報仇,不幸都死了。趙壽聽說此事後,笑著說:「我從今以後不用擔心憂慮了。」趙家的女子特意差人去告訴趙壽:「我還活著,您不要高興得太早。」趙氏生了兒子一年之後的一天,正好趙壽喝醉了酒,騎著馬走過都亭,趙氏趕上前去,把他打落馬下,親自殺了趙壽,割下他的頭並且提頭前往縣裡,請縣令治自己的罪。縣官欽佩並表彰了她一個女子的勇氣和膽量,更感念她因為孝心而做出了這樣不 尋常舉動,最終奏請皇帝赦免了她的死罪。
古人確實做到了「一個孝字全家安」,這是百分之百的。誰能想到,一個出嫁的女子還能為父親報仇。她把事安排得很周到,給自己的夫家生了個兒子。她能在都亭一下子就碰到仇人,相信她平常注意趙壽的動向已經很久了,她一直在等待出手的機會。縣令居然還很感佩她的孝行,可見真正有孝心的人,即使行為有些激越,也會獲得別人由衷的欽敬。
說到這裡,想起一件真實的事情。我去湖南長沙分享傳統女德的課程,接送我的那位男士講,他母親去世後父親又找了個伴兒,這個伴兒身世很苦。她的兒子在九年前跟別人鬥狠斗勇,把對方一隻耳朵割下來了。她兒子以為八九年過去了,應該沒事兒了,他和對方見面時還都好好的,每次旁邊都有其他人。有一次,耳朵被割的這個人就請他繼母的兒子喝酒,就他們倆人。他想又不是見了一次兩次了,這麼多年都過去了,應該沒事吧。沒想到的是,人家把他灌醉直接從很高的樓上扔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後來單耳朵男子也跑了很多地方躲藏,終究在一次回來時被抓捕歸案了。
古今的實例,都告訴我們,冤冤相報何時了,都是一時的意氣。所以我們做人一定要慎重,萬萬不要跟人結下怨恨,種下惡因,將來收穫惡果。更不能刻意作惡,作惡必有報。老帥陳毅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沒到。時辰到了,該誰承擔的,任何人都替不了他,必然有報。我們處心積慮要把對方謀害,謀殺了,想謀財害命。孰不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作了惡一定會「多行不義必自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如果大惡,立時就滅身了;如果小惡,慢慢累積您也會滅身。如果要做善,大善事兒做了,馬上功成名就;做小善,將來一定是善積夠了,也就成名了,當然古人指的「名」,不是今人說的虛名,而是實至名歸。
42 代父操舟
周朝的大夫趙簡子將要渡河,而船上的水手恰恰喝醉了,無法划船。簡子當時很生氣,想要把水手殺掉。水手的女兒名叫娟,她向簡子作揖拜請說:「妾身的父親因為大人您將要渡這條特別兇險的大河,他特地拜求河神而喝醉了酒,現在大人要是殺了他,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犯何罪過。能不能夠讓我代父親搖船送您過去?」於是這個女孩子一邊划船,一邊唱歌,頃刻之間風平浪靜。趙簡子非常高興,特別佩服這個女孩子,於是把她納為妾室,成了簡子一個妃子。
我們聽了這些故事,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樣的動力讓她們這樣做?而我們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常常是手足無措。我們在家庭里說話辦事兒還可以,一旦外場上有事情,就不知道如何應對了。假如公安局的人來抓父親,大概我們早就六神無主了。如果君上還要殺自己的父親,更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學了這些故事,確實讓我們感受到她們的智慧都是從孝悌之至而來的。她不僅話說的合情又合理,還有能力划船送人家過江。那麼兇險的地方,她父母平常不可能捨得讓她在這搖櫓划船吧?可是她就一邊唱著,一邊划船。大概諸神都會欽佩這個女子,護佑著才風平浪靜。我們一起看看這個女孩子的內心世界:最起碼我的父親不死了,假如我的命在這個狂風浪濤中丟了,我也覺得死得其所。要不然她唱不出來,一般在難過的時候話都說不成,還唱得出來嗎?我們想,她不僅給自己壯了膽兒的,把大夫安全送過了江,重要的是保全了父親的生命,還因為卓越的德能終身有託了。
43 曹娥尋父
曹娥是東漢時會稽郡上虞縣人。相傳她的父親五月五日坐船到舜江中迎神之時,因喝醉了酒,不小心溺死於江中,屍骸被沖走。十四歲的曹娥,沿江哭嚎了十七個晝夜之後,毅然決然地投撲入江中,去找父親的屍體。兩天後人們發現她緊緊地抱著父親的屍體浮上岸來。被世代傳為孝女,為了紀念她,把舜江改為曹江。這就是曹孝女的故事。在古人來講,父親死了,如果找不著屍體,那就是大事情。
44 木蘭從軍
花木蘭的故事,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了,她是中國南北朝時候一個傳奇色彩很濃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是北魏太武皇帝時宋州人。那時北方一個游牧的民族一直南下騷擾,國家就頒令每家出一個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邁,弟弟幼小,她就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故事最早見於北朝的民歌《木蘭詩》。史載她姓花,也有說她姓朱,還有人說她就姓木,叫木蘭,本文稱秦姓。「蘭改妝代父從征」,妝是裝束。總之確實是有這麼一個叫木蘭的女子替父去從軍。
唐朝女子秦木蘭,她的父親按國家法令要被征去打仗。她心疼父親年邁又有病在身,不忍心讓父親去前線,兄弟年小體弱,所以當父母為此唉聲嘆氣之時,她自己就換上了男子的衣服,要去代父出征。當時把父母都嚇了一跳。因為她知道自己去戰場不是為了建功立業,而是替父親從軍,所以十二年後,雖然她在邊塞立下了赫赫戰功,她依然決定回家。直到此時,和她每天出生入死,一起征戰沙場的兄弟們,還不知道她原來是一個女子。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誰都想不通,十二年死裡逃生,功勛卓著,皇帝問要什麼封賞?什麼都不要,回家就好。當她換上了女兒裝,這些和她一起征戰的兄弟們才明白「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我們聽了確實非常感佩她至孝的行誼。一個女子要同一群大男人在沙場征戰十二年,她是怎麼走過來的?簡直跟鐵人差不多。冬天要穿著厚厚的鎧甲,別人看不出來,夏天想隱藏身份,確實太難了。《樂府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大家整天一起在沙場征戰,顧不上來分辨男女,大概誰也想不到還會有女子來戰場。
有時候也會想,是不是刀槍都有眼,專門不上她的身上來?是她的孝德感得天地護佑,所以十二年了,她還能夠活著回還,並且給我們留下這段佳話,確實是奇蹟。
45 割肝救親
淮安有個女子叫張二娘,她的祖母病重,醫生診斷需要吃活人的肝,病才能全愈。她找不到活人的肝,只好用刀直接剖了自己的肚腹。因為她也不懂醫,在肚腹上橫著剖了一刀,位置不太對,又豎著割了一刀,才把自己的一部分肝取出來。然後她忍著劇痛,把取出的肝煮了給祖母吃,當即祖母的病就好了。而張二娘卻因傷口的巨痛而暈死過去了,後來傷口長好,疤痂脫落,她的肚腹上留下了有如十字的痕迹。
我們姑且不論是什麼病,怎麼能吃活人的肝?只想想主人公這份可嘉的勇氣,足以撼動人心了!要知道那個年代沒有X光透視,也沒有麻醉劑,這是什麼樣的精神?橫著一刀不行,又豎著再繼續割,這考驗真是不得了,太不容易了!她當時忍受怎樣的疼痛啊,等著祖母吃了肝湯,才昏厥過去。不懂醫,只懂孝,這個女子肚腹上的紅十字,是對她孝心的表彰,是一面旌旗、旗幟,古人的行為太令人感佩了。
46 陳氏大義
唐朝長安有一婦人陳氏,有仇人要殺她的丈夫。於是劫持了她的父親,逼她開門,然後殺她的丈夫。陳氏考慮到,如果聽了他的話打開房門,丈夫就很可能受到傷害,可是不開門她的父親就要被殺。於是她說:「我丈夫每次洗完澡,喜歡披著頭髮躺在正廳睡覺。您稍等一會,我讓他去洗澡,然後給您開門。」於是她回來先把丈夫灌醉,然後又扶丈夫到樓上去休息。她自己洗了頭髮,躺在她們家的正堂內。做好了這一切後,她迅速過去開了門,然後再飛快地跑回來躺下,等待仇人的到來。仇人進來後,誤殺了陳氏而離去。她的父親和丈夫因此全都得以活命。
陳氏的大義是因為臨危不亂的智慧才得以成就的。當父親被人抓了,面對可能丈夫和父親都會喪命的時刻,她還可以冷靜下來,考慮周到,從容應對。故事記載她和仇人的對話:「別殺我的父親,我答應您。但是我丈夫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您先稍安勿躁。」仇人以為劫持了她的父親在,一個弱女子她還會不就範?又聽這個女子說的合情又合理,他當然就信了。我們想,她開了門兒,還要給仇人指引,說我丈夫就在哪個地方,她還要提前跑到那個地方。也不知道她怎麼完成的,大概是真心感得天助。這個仇人殺心很切,當找到了這樣一個散著頭髮的人,因為他急著要完成要殺人的這個願,也沒顧得上去辯認,就把婦人給誤殺了。也不知道後來她的父親和她的丈夫日子是怎麼過的,而她用一條命換來了父親和丈夫兩條命的全活,確確實實她死得泰然,又智勇大義的張二娘和陳氏的義節,值得我們感嘆。她們為了祖母,為了父親和丈夫,為了自己的家親眷屬都能夠捨身赴義。
47 忠臣不事兩國,烈女不更二夫
方孝孺是明代大儒,他的學識四海稱頌。明成祖朱棣起兵的時候,他的謀士就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他不投降你萬萬不要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將會滅絕。」成祖點頭答應。其實,他也有意借方孝孺的威信收攬人心。攻破南京之後,他多次派人招降方孝孺,希望為他撰寫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
後來成祖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他披麻戴孝進去,悲慟至極,哭聲響徹大殿。成祖就上前安慰他:「你看惠帝已經死了,你就輔佐我即位吧!就像當年周公輔佐成王一樣。」我們知道,周公輔佐成王,成王是繼承父親的王位,而成祖是篡位得來的。方孝孺就厲聲質問成祖:「請問成王安在?」方孝孺又繼續質問:「何不立惠帝的兒子為君?」成祖狡辯:「國家還是需要一個年長的人做國君,這樣比較好。」方孝孺繼續追問:「為何不立皇上的弟弟?」就是皇上異母生的弟弟。成祖就說:「此朕家事。」最後成祖命人把筆墨投到方孝孺面前,跟他說:「你就寫吧。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強迫他寫詔書。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字,因為成祖曾被封為燕王。方孝孺寫完字,把筆扔到地下:「死就死,我絕對不會為你寫詔書的。」成祖被激怒了,威脅道:「假如你不顧你九族的話,就別寫。」方孝孺義無反顧地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
最後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成祖朱棣派人開始大肆搜捕他在京的所有親戚,並把他們押往刑場,在方孝孺的面前一一殺害,場面十分殘忍。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將要被殺的時候,方孝孺看著弟弟,流下了眼淚,他的弟弟說:「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強忍著悲痛,始終不屈,最終被腰斬,時年四十六歲。
有人說方孝孺被腰斬之後,還以肘支地爬行,以沾著鮮血的手連寫了十二個「篡」字,篡位的篡,第十三個字寫到一半時氣絕身亡。他死之後沒有人敢給他收屍,有一個叫戴德彝的人撫屍慟哭不已,絕食三日,有詩云:「臨危生死決須臾,為國寧憐家與軀?繼志情殷愧力短,承先念切遇時渝。關山欲斷春秋淚,骨肉長分南北區。手澤遺今無復守,聊憑風雨泣桑榆。」最後方孝孺的遺骸被收葬到南京聚寶門外的山上。方孝孺的妻子跟他的兒子方中憲、方中愈都是上吊自殺的,兩個女兒跳入秦淮河自盡。
此事被殺者共達八百七十三人,投獄、流放充軍者更逾數千,正因他一句「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凡是跟他沾邊的門生和朋友也算一族都殺了,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殺十族的人。所以,真正有氣節的讀書人也是不事二主的,這是男子的貞德。
古代的人為了成就對方,都是這樣,寧死不折,這真是不得了。漢朝的范滂當時被人誣告,皇帝下了詔書要殺他。別人不忍心抓他,他自己跑去投案,並跟母親拜別:「母親,我不能給您老人家養老送終了。」他母親說:「你這樣走了之後,就會位列忠臣,我就要成為貞烈忠臣的母親,我真是沒有什麼遺憾的。」古人兄弟姐妹、父子、父母之間的情義都是這麼成就的。還有前面《母儀篇》中學到的王孫賈的母親,看到兒子好不容易從戰亂中逃回來,卻說:「你的君王都不知道在哪裡,你回來幹什麼?」這是成就兒子為人臣的大義。
48 漢朝,有一個忠臣馬援,皇帝聽從讒言,下了詔書把他貶了。後來他死在戰場上時,冤情也還沒有大白,而他的親弟弟、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互相綁上,像犯人一樣,一家人連在一起,向皇帝求罪說:「我們是罪人之弟,罪人之妻,罪人之子。」為國征戰沙場,人都沒有了,還無怨無悔。為了成就哥哥的志節,為了成就丈夫的志節,為了成就父親這種正的貞德,一家人志願做忠臣。
學習《群書治要》,到《漢書》這一部分的時候,常常被這些貞烈的臣子感動得熱淚盈眶。因為感覺他們雖死猶生、雖死猶榮啊!這是古聖先賢給我們演繹的忠烈、貞烈,男子和女子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女子更要守貞?要做烈女?因為我們是母親,生命的源頭在我們的手上,我們怎麼能夠不以身示範給家庭,示範給孩子,示範給國家、民族、全社會,全人類?
49 貞節烈婦 彰顯女德
西漢孝平王皇后是安漢公、太傅、大司馬王莽的女兒,她為人賢淑而有操守,平帝即位的時候,她年僅九歲。王莽把持朝政後,想要學霍光的先例,把女兒嫁給皇帝,於是他想方設法要促成此事。他慫恿皇太后派長樂的少府、宗政、尚書令三位大員去提親;派太師、大司徒、大司空以下四十人,頭戴皮弁迎接皇后。那麼這個司徒將皇后的玉璽和綬帶交過去,上車以後有侍衛開路,從上林身穿白衣到宗廟禱告。第二年春天,又派司徒、司空,左、右將軍駕車到安漢公的府邸,自延壽門進入未央的前殿,言鋪陳群臣各就其位向皇后行禮,大赦天下,從上到下的官員各盡其職。這是極言鋪陳,大張女兒做皇后這個事。
冊立皇后一年多以後,平帝就駕崩了。又過了幾年,王莽篡漢,當時孝平皇后年僅十八歲。自從劉氏被廢,她常常稱病不露面。父親在丈夫死後一年,篡奪了自己夫君家的整個家業,作為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她能做什麼?王莽很可憐自己的親生女兒,想讓她再嫁,於是就讓立國將軍孫建的兒子孫豫,帶著醫生為她看病。孝平皇后知道了父親的心意,非常憤怒,鞭打侍從,氣得一病不起,所以王莽再也不敢強迫她。等到漢兵誅殺王莽,火燒未央宮的時候,孝平皇后說道:「我還有什麼顏面再見劉氏漢家!」於是她自投火中而死。所以後人說:「孝平皇后貞淑有節,不因為漢室的滅亡而改變心意,可以稱得上是貞節之人!」
可以想見,假如篡位的不是她的父親而是別人,她肯定當時就會守著婦道去了。《詩經》有云:「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說的就是她。為了保有母儀天下的德行,她寧可死也要堅持住。古人認為,死不足惜,失節事大。而一個女孩子看到自己的父親用盡各種各樣的手段,在自己夫君家裡行不義,她如果說父親的是是非非,也是不道義,沒有孝道,怎麼辦?最後自己以身赴了大火,也算是對漢家有一個交代。
下面我們來看:
50 夏侯令女守節
魏朝時曹文叔的妻子是夏侯令的女兒。她的夫君死後,父母想要她改嫁。她說:「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於是她把耳朵割下來,對天立誓。後來丈夫家一個人都沒有,全死了。父母又想讓她改嫁,她又把鼻子給割了,才得以保全自己的貞節。
我們想想當時亂到什麼情況?司馬懿、司馬炎那一段,大家有沒有印象?三國末年很亂,生逢那樣一個亂世,夏侯令的女兒嫁給了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可惜文叔早死。父親把女兒嫁給文叔是想依靠曹爽,因為曹爽當時的地位顯赫一時。但是後來曹爽卻被司馬懿誅殺,夏侯令女夫家族上的這些人,一個都沒有剩,全被司馬懿的人趕盡殺絕。她娘家的族人為避免惹禍上身,還跟中央政府上書表明立場:「跟曹爽和曹家斷絕一切的來往,包括夏侯令女兒跟他們家的關係,雖然是兒媳婦,也要斷絕關係。」中間還有這麼複雜的事。所以他們家族的人又逼著她趕緊改嫁!夏侯令女兒知道後,暗地躲在自己的寢室,把鼻子又割下來了。
家族裡的人見狀,既感到駭人聽聞又憐憫她,最後族人又勸她:「人生在世間如一顆塵埃一般渺小,落在草上都毫無反應。你何必對自己刻薄到這個樣子?而且你夫家全都滅亡了,一個都不留!你現在替誰守寡,替誰守節?」這個女子卻回答道:「內心有仁愛的人,不因為她的君和她的主的興衰榮枯而改變自己的態度;有忠義之心的人,絕不會因為君主的存或亡而動搖自己的立場!過去,曹家興盛的時候我嫁過去,也在他們興盛的時候,守寡守節。而今曹家衰敗,我怎麼能夠拋棄曹家而改嫁他人?你們這種行為簡直是禽獸不如,我絕對不能做!」
司馬懿雖然殺了曹氏全家,但是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居然升起敬佩之意!特別准許夏侯令的這個女兒可以隨意收養兒子,作為曹家的後代!
曹家人在不在跟我沒關係,她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這份道義,守的是曾經愛過的丈夫,守的是這個家的家族氣節。曹家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是因為一個女子,曹家的氣節還在。我們看看夏侯令這個割了耳朵,割了鼻子的女兒,用這種駭人聽聞的方式守著名節。雖然自己的父親、族人、叔伯、阿姨、嬸子們都愛她,但是她為了成全自己當初嫁夫君時,說的死生契(契是約)闊,守住和丈夫間曾有的約定,怎能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變?在這樣的大節面前,這個女子守得住,可謂女中豪傑!「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她的這句話被當時很多人引用,比起一些牆頭草的政客,比起那些臨危變節的人,夏侯令的女兒守節明志實在是可敬可佩!
本來曹家已經沒人了,整個家族已經絕戶了。假如司馬懿不是被她感動的話,曹家的祖墳都沒人去添一添,祖廟也沒人祭奠。我們想想,她守節為誰守?還是為自己守!不僅自己有後,還保持住了夫君家整個家族的名節,並且能夠代代傳下去,也算是讓曹家有後了。在古人來講,這是大事呀!有多少家庭生不了孩子,收養過繼一個兒子過來,有的是過繼親戚的孩子姓這家的姓,就是這家有後代了,這個家的家道、家風、家業還在存續著。
51 劈掌明志
五代的時候,虢州司戶王凝去世後,他的妻子李氏領著兒子,護持著丈夫的靈柩回家。半路天晚要住客店,店主說她帶孝,有喪事在身,這樣太不吉祥了,不許她住宿。她再三肯求店主,最後店主也煩了,就直接拉著她的手,把她給揪出去了。凝妻李氏流著淚,傷心地說:「天哪!我已經不幸沒有了丈夫,現在我的手就可以被男子隨便拉?這真是很羞辱的一件事。」當時拿起刀就把自己的手掌切斷,地方官馬上就知道了此事,於是奏明了朝廷,請求旌表李氏的義行、烈行,另外又差人把店主人杖責了一頓。
只要有德行,這些官員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就站出來。我們現在是沒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一個女子守節可以給她獎勵。我們的電視,我們的報刊書,我們的傳媒都在導引什麼?甚至有的母親寡廉鮮恥,給自己的女兒做經紀人,包裝自己的女兒,不惜一切代價。太可悲了,跟古人比,我們是多麼的羞愧。
這些故事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我們也沒有親歷過這樣大的人生劫難,可是我們學的是古人的心。我們雖然沒遇到那麼多的大事,但是小事咱都守不住,其他的我們又能做到多少?
52 共姜守義
周朝衛國的世子共伯,早死,妻子共姜為夫守節,可是她的父母想要她改嫁,共姜堅決守著義氣,不肯從命,並做了一首詩,叫《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以此來表明自己除了守死,再沒有其它想法。
讀共姜作的這首詩,馬上就能明白一個女子的心意:我嫁了一隻柏樹做的船,在河裡行駛著。我在丈夫的家裡和在自己家是一樣的。丈夫垂著兩綹頭髮,齊著眉毛。曾經跟他結過發,一定要守著貞節,到死也沒有外心。父親母親,你們還不相信我為道義要守節,那我該怎麼辦?
她的父母看到了這首詩,再也不強迫自己的女兒改嫁了。姜氏死了之後,很多人都讀誦她這首詩,衛國人還追給她一個謚號叫「共姜」。她的這個故事在德育課本里叫《共姜柏舟》,是講她向自己的父母明志,也是向鄉里鄉親明志,也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一段佳話。
53 史氏刺面
明朝溧陽有一位姓史的女子,許配給一個叫邵一龍的人,還沒有嫁過去,丈夫就去世了。她的父母就想給她重新選擇一個夫婿。史氏女子於是用針在自己的臉上蘸著墨刺了字:「中心不改。」痛得她暈死過去了,等醒來後發現其中有一個筆畫刺得不明白,看不清楚,於是她又重新補刺了一回。後來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了,皇帝下詔表彰了她,最後她無疾而逝。
我們也可以理解做父母的,孩子都沒有結婚,丈夫就走了。按古禮也有改嫁的,改嫁也沒有人說什麼。史女作為未婚妻,卻堅決不改嫁。
我們聽說過岳飛精忠報國,母親在他的背上刺字的故事嗎?小時候聽過這段評書,當時聽的身上激靈激靈的,因為想像著一針針的刺下來,會很痛。
一針一針往自己臉上扎著刺字,有的字感覺不清楚,又再重複一次。「史氏刺面」的疼痛,可以想見。沒點勇氣這件事情實在幹不了!古代的人她有沒有「我」?有沒有我這個「身」?她早超越了「我」,為了名節,為了曾經夫妻的這一個名分,她是無我的,刺了字明志,就能堅守一輩子。這是真有貞德我們沒有遇到像《貞烈篇》中的生死境界,才更要反省自己,在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中,就失去了正心正念,沒了定功,如何能夠守著女子的節操!我們自己的這個心念一天得動蕩多少遍?今天學了之後,一定要貞靜安定,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學習這些貞烈女子的故事,我們內心深處升起由衷的敬意,並把對她們的敬意放到心中,嘉勉我們自己日後的言語和行為。
54 竇氏捨生取義
唐朝德宗時,有一個叫朱泚的人造反,盜賊肆意縱橫。在奉天的竇家有妯娌兩個被賊匪們逼得走投無路,姐姐先縱身投入深崖,妹妹也跟著跳下去了。後來姐姐死了,妹妹只是大腿骨摔斷了。德宗聽聞此事後,旌表了她們的節義。歷史上確有其事,她們的故事被收到《舊唐書》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竇家二女的故事也讓我們非常感動,不亞於皇甫夫人的事迹。在古代,一個女子能夠守住自己的貞節,只要有地方官或者皇帝聽說了這樣的事情,就一定會給予表彰,會被朝廷所讚歎和鼓勵,最起碼精神的獎勵是一定有的。對她們來說,道義比人的生命更重要,所以說要「捨生而取義」。
還有一個故事,有姑嫂兩人結伴前行,因為在蠻夷之地,那裡的蚊子很厲害,能把人叮死。到晚上她們遇到有人搭了帳篷,進了帳篷,跟其他男男女女一起躲蚊子,這個女孩子自己獨自在外忍受蚊子的叮咬。第二天大家發現,女孩子被蚊子咬的肉都爛了,露著骨頭。
古代的女孩子就是以這樣的行為守著自己的節義。嫂子去躲這個蟲災,作為小姑子,她也沒有說這樣不對,沒有說這樣不好,大家要聽懂,只管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做對的,一定不去要求別人,古人就是這麼樣做的。我們人在天地之間,要行天地之德,不要對別人指指點點,自己做到有德,不負「天、地、人」三才之稱。我們只有把這些德行演繹出來,讓周圍的人看到:你因為守節,讓自己得福,也讓身邊的人得到幸福。
55 數十年封發待夫
唐朝的賈直言,因為給皇帝進諫,結果被貶去嶺南。他對自己的妻子董氏說:「我此去生死未卜,你這麼年輕,不宜獨居,你再做打算吧。」妻子於是拿起錦帶把頭髮綁起來,讓丈夫在帶子上寫上字,說:「我一定要等你回來,親手把我的頭髮解開。」二十年後,丈夫才回來,親自解開了她的頭髮,這時她的頭髮全部脫落,一根也沒剩。這個故事被記載到《新唐書》第二卷第一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三。
大家想她丈夫會嫌棄她嗎?以我們現代人的觀念,可能會說,這個每天看著沒頭髮的妻子,他可能會不開心吧。丈夫獨自前往,是為妻子考慮,因嶺南是蠻夷之地,自己此去生死難料,有多少的同僚在被貶的路上就死去了,怎麼忍心拖累妻子。而妻子為了踐行對丈夫的誓言,二十年沒洗頭!像我們七天不洗頭都受不了。這就是我們的古聖先賢互相成就對方,這就是他們夫妻的恩義,情義和道義。並且董氏還要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一個女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獨自生活二十年,多不容易。今天我們來學習她,體會她當時的處境,才更覺得她的形象高大。
56 割耳明志
明朝的解縉很會寫文章,大家聽過那句「嘴尖皮厚腹中空」吧,就是他作的比喻,形容有的人肚子里沒東西。當時解縉在文淵閣做大學士,這個職位相當於副宰相。解縉有個同鄉跟他的官職差不多,他們一起在文淵閣做文章,整理這些典籍。皇帝聽說解縉有個兒子,而他這個同鄉有個女兒,於是欽點,給他們兩家定了娃娃親。解縉因為性格梗直,說話很容易傷到別人,有一天就衝撞了皇帝,皇上一氣之下,就把他給發配出去了。
他的這個同鄉就跟女兒說:「解家如此,另擇佳婿吧。」做父親的認為可以趁機去跟皇帝請辭這個婚約。女兒割掉一隻耳朵表示心愿:「女兒終身,皇帝做主,父親也答應了,應當始終如一,至死不變。」
父親真愛女兒,應該珍重女兒的名節。作為一個深明大義的女兒,不會因為自己的幸福,犧牲父親的德義。同鄉不幸,幫不上忙,已經不忍,怎麼還能落井下石?另外,這是皇帝做媒,做父親的可以懇請皇帝把婚約解除,但是皇帝和同朝之臣會怎麼想:又是自己的同事,又是自己的老鄉,人家遇難了,趕緊踏上一腳。所以,這個女兒為斷除父親悔婚的念頭,直接把一隻耳朵割下來,以此明志。父親被女兒的節義打動了。後來解家被赦免,此女歸嫁解縉之子解禎亮。
這個女子守著定,守著貞德,最後守得雲開待日出了。
57 妙慧題詩
明朝揚州盧生妻子李妙慧。盧生進士及第後,沒有及時回家,就訛傳他死了。妙慧在盧家過著窮苦的生活,父母特別憐惜她,如今又要守寡,於是想要女兒改嫁,不再受苦。這時有一個南昌的鉅賈謝唐沒有兒子,他的母親李氏正在揚州準備為謝唐娶一個妾室,這位李氏恰好是妙慧本家族的姑姑。妙慧的父親聽說此事後,就想讓自己的女兒嫁過去,於是假裝有事帶著她到謝唐的船上,然後自己悄悄辭別離去。妙慧知道真相後,多次想要自殺,都被婢女所救。她的族姑李氏聽說她多次自殺未遂後,心生憐憫,就把她認作女兒領她到船上。當船路過金山寺時,李妙慧在寺內牆上題詩,詩曰:「一自當年拆鳳凰,至今消息兩茫茫;蓋棺不作橫金婦,天地當尋折桂郎。彭澤曉煙歸宿夢,蒲湘夜雨斷愁腸;新詩題在金山寺,高掛雲帆過豫章。」落款自署為:揚州進士盧某妻李妙慧題詩。等到盧生接受官職歸來不見妻子,就開始四處找尋,蹤跡全無。後來路過金山寺,看到了牆上妻子題的詩,非常感動,於是請人專一在往來豫章之地的商船上打聽妻子的下落。因為這類的船太多,他也沒有查問出什麼,於是他請人每晚繞著這些商船唱著妙慧所做的那首詩。族姑李氏聽到歌聲後,就召唱詩的人上船,才知道盧進士正在找妙慧,而這時妙慧已經削髮為尼。後來夫婦得以相見,妙慧就還俗而回,倆人得以複合。
妙慧的丈夫中了進士還沒有回家,傳言丈夫已死。這真是考驗,妙慧是「事死者,如事生」,不管丈夫是生還是死,自己一定要定在自己的本分上。父母可憐她,心疼她,要讓她改嫁,又有一個族姑是真心想把她娶到自己家當兒媳婦,後來這位族姑不僅認她做了女兒,還成全她為了守節出家做尼姑。
聽了這些故事,不要覺得父母過分,很多人也已經做父母了,應該也可以理解這都是因為顧憐妙慧,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這些女子們,常常因為拗不過父母的情執,只好用極端的方式來表白自己,以獲得父母的諒解。
今天我們學習這些故事,也是在給自己的心靈加營養,加清流。在學傳統文化之前,不要說做到了,我們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故事的主人公?隨著學習的深入,相信當境界來時,最起碼在這種場合下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到主人公當時的心境。
58 姜氏匪石,不可轉也
周朝的時候,衛國桓公的夫人,從齊國嫁到衛國,還沒走進衛國的宮門,就聽說新郎桓公被亂臣殺掉了,國人已經立他的弟弟宣公做了新的國君。姜氏的隨從說:「既然新郎已死,我們不如回國吧。」新婦姜氏雖然未嫁已寡,但她堅決不從,還在周圍築造了幾間房子,居住在了衛國,為桓公守喪三年。後來她的夫弟宣公請她回宮一起居住,姜氏不去,她還寫了一首詠匪石的詩來表明自己的誓言,其中說:「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最終亡故在衛國。這首詩現存於《詩經·邶風·柏舟篇》。
這則故事又是講一個女子在沒有成婚時,丈夫就走了,而她能守著自己的氣節,終了天年。這是我們在《貞烈篇》里學的第二個女子未嫁守寡的故事了。其實在呂新吾的《閨範》和《列女傳·女范篇》里,這樣的女子不在少數。為什麼她們能夠堅持住?因為她們自小深受這種禮儀風範的熏陶,她們以之為美,以之為榮,所以堅持得住。假如她們覺得在整個社會中,這樣的事是個不好的事,就沒那麼好堅持了。
我們可以想像,弟弟宣公繼位之後,想起從年輕就守寡的嫂子在衛國生活,他內心裡一定敬仰這位嫂夫人。尤其每當他們家裡有像祭祀、祭奠這樣的事情時,他一定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哥哥嫂子。所以,雖然她是一個人終老天年,但是,我們相信她是在舉國上下的敬重心念中老去的。
所以作為女子,知道自己這一生怎麼過很重要。「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最後能夠得到一個女子應該得到的,得到的是我們後人對她永遠的紀念,流芳百世。我們每講一次她們的故事,每學一次她們的故事,她們的精神就光輝後人一次。
59 伯嬴守宮
吳王闔閭把楚國攻破了,楚昭王逃難出走。吳王闔閭聽說楚昭王的母親伯嬴長得非常美貌,打算欺凌冒犯她。伯嬴當時手裡拿著一把刀,她守著宮裡很長的一條巷子,對闔閭說:「大王發兵是來匡正我們楚國的,如果做下不義的事情,將如何去稱霸天下?至於婦人我為了守住自己的義,除了死去沒有第二條路。有誰敢來近我的身體,我必定把他殺死,你們來也是送死,有什麼樂趣可言?大王你如果殺了我,是屠殺一個國君的母親,這是逆天的;如果執意做下去,就是甘心接受淫亂的惡名聲,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吳王闔閭聽了這幾句話,特別慚愧,知難而退。
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心中還是有一定的道德禮義的,所以有人理智的曉以道義,即使慾望當前,他們還是會動容,最終以道義為重,舍卻了慾念。平夫人伯嬴守住巷子大約三十多日,直至秦國的救兵到來,吳王的人馬退卻,楚昭王得以回國。這個德育故事叫作「伯嬴守宮」。
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故事,即使被打敗的國君的母親,都是守著禮數的。像《後德篇》中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氏,她對當時宋朝的太后,一直是敬姐妹之禮,這才是真正和君上德義相配的女子。吳王攻破楚國時,國君楚昭王逃亡去秦國搬救兵,吳王便把昭王后宮所有的女子,都做了自己的姬妾。輪到了伯嬴,她就既能保節又能生存,這是智慧又有氣節的女子,她的從容淡定,以及言辭切中要害的智慧,非常值得我們回味。
赤眉軍是東漢的土匪,因為饑荒年,他們本來是又搶吃又搶喝的,看到孝子很是敬佩,趕緊把他們的糧食拿給孝子,讓他回家孝養父母去,古人真能這麼干。哪裡像現在,明明自己開車把人撞了,看到沒死,趕緊下車再補幾刀,一定要置人於死地。我們慚愧現在的生活環境。而古人即使大軍壓境,一個女子也可以拿著一把刀,講出一些有道義的話最終得以自保,甚至一直堅持一個多月,等著兒子把救兵搬回來。這也只有我們的古人才能夠演出來這種婦節、婦德。
60 夫之不幸,妾之不幸
蔡國有個人,他的妻子是宋國的一個女子,剛嫁過去沒多久,丈夫就得了很重的病,可是這個女子一點都不嫌棄,細心照料侍奉丈夫。父母可憐自己的女兒,勸她另嫁,這個女子說:「我的丈夫得這麼重的病,不僅是他的不幸,更是我的不幸。現在丈夫有病,在這麼不幸的情況下,如果我棄他而去,是沒有仁道。如果我再嫁第二個丈夫而背叛他,這就是不講義氣。如果我是這樣不仁不義的人,還活在這世上幹什麼?那我就不活了。」於是她就要自殺,父母看到她這樣,也不敢再逼她了。後來她一直把夫君侍奉到壽終,也守住了自己的名節。
推薦閱讀:
※已更新!諸位久等。
※故事思維(3):偉大都源於自己的故事 | 起步成為Storyteller
※公寓里的雲
※學會這5步就能寫好故事
※是什麼阻礙了你成為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