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的遺傳學根源
20 世紀50 年代到60 年代,精神病學家普遍認為,性取向(異性戀與同性戀)由後天因素決定而與先天遺傳無關。同性戀被定性為某種抑鬱類型的神經性焦慮症。1956 年,精神病學家桑德爾·羅蘭寫道:「 當時許多精神分析師均認為同性戀與所有性變態一樣都屬於精神病。」20 世紀60 年代末期,另一位精神病學家曾經寫道:「 同性戀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其反常行為,而是其拒絕外界幫助的愚昧無知與迴避治療的精神受虐。」
來自紐約的知名精神病學家歐文·比伯以治療男同性戀的性取向著稱。1962 年,他完成了《同性戀:男同性戀者精神分析研究》這部重磅作品。比伯指出,扭曲的家庭關係是導致男同性戀的根源,在這種致命的組合中,強勢的母親經常表現出異性的親昵,或者就是某種公開的誘惑,同時形同陌路的父親則在一旁虎視眈眈。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這些男孩會出現神經性焦慮、自毀以及自殘行為。
20 世紀80 年代,心理學教授J. 邁克爾· 貝利曾經試圖藉助雙胞胎實驗來研究性取向與遺傳學的關係。貝利的出發點非常明了:如果性取向受到遺傳因素的部分影響,那麼同卵雙胞胎中同性戀的比例要高於異卵雙胞胎。憑藉同性戀雜誌與報紙廣告,貝利招募到110 對男性雙胞胎,而這些孿生兄弟中至少有一位是同性戀者。即便現在開展此類項目都會面臨舉步維艱的困境,更何況是在同性戀遭到普遍排斥的1978 年,當時很少有人敢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並且同性性行為在某些州等同於犯罪。
當貝利對雙胞胎中同性戀的一致性進行統計後,他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在56 對同卵雙胞胎中,有52% 的雙胞胎雙方都是同性戀。而在54 對異卵雙胞胎中,只有22% 的雙胞胎兄弟都是同性戀,雖然這個數字要低於同卵雙胞胎中同性戀的比例,但還是要明顯高於整個人群中10% 的預估比例。(1971 年,加拿大的某對孿生兄弟在出生後幾周就天各一方。其中一個男嬰由富裕的美國家庭收養,另一個則由其親生母親撫養,雖然兄弟二人的相貌幾乎完全一致,但是生長環境卻千差萬別,並且他們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直到二人偶然間在加拿大某個同性戀酒吧里相遇。)
1993 年7 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迪安·哈默率先在同性戀基因研究領域開創了先河。他在研究艾滋病的過程中招募到114 位男同,並且打算根據其個人資料繪製譜系圖,然後用來確定性取向是否與遺傳有關,當然還能順便完成基因定位。哈默明白,假如兄弟兩個均為同性戀,那麼定位同性戀基因的事情將信手拈來。只要他能夠找到某對同性戀兄弟,那麼就可以發現他們之間共享的基因組區域,從而為分離同性戀基因做好準備。
哈默發現男同性戀者的舅舅往往也是同性戀,並且這種特徵只會出現在母系親屬中,該趨勢提示同性戀基因必定位於X 染色體上。由於男性不能將X 染色體遺傳給男性後代(所有男性的X 染色體均源自母親),因此男同性戀者的父系兄弟們都是異性戀者。但是男同性戀者的外甥卻有可能是同性戀,同時其外甥的外甥也可能是同性戀:男同性戀者的X 染色體與其姐妹或者外甥之間存在部分相同之處。
經過不懈地努力,哈默在33 對同性戀兄弟中發現了一個名為Xq28 的染色體片段。然而時至今日都沒有人能夠分離出某個確切影響性身份的基因。經過將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後,遺傳學家並沒有發現「 同性戀基因」,他們只是找到了「 同性戀基因的位置」。
反對同性戀的保守派認為不應將同性戀歸入遺傳學領域,但是哈默的研究恰恰證實了其生物學存在的合理性。與此同時,同性戀權利的擁護者卻在指責哈默助長了人們進行「 同性戀測試」的野心,並且創造了同性戀檢測與識別手段的新機制。
內容源自中信出版社《基因傳》
推薦閱讀:
※《Nature》:遺傳率僅為2%!我們的腸道菌群到底來自哪裡?
※地貧,地貧,地方特色,特別貧
※少精/無精症的遺傳學異常
※小孩過早近視是被家長遺傳的嗎?現在知道預防還不晚!
※除了殺嬰,還有什麼你不知道的因素在影響著男女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