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亂彈(十三)袁崇煥真相考述之三:丁卯之役
(2013-10-15 15:22:05)
轉載▼
「丁卯之役」是天啟七年(1627年)一月至四月,中國(明朝)與後金在朝鮮境內進行的一場戰役,朝鮮方面稱之為「丁卯胡亂」。此役後金為消滅明朝東江鎮毛文龍部,解除南下後顧之憂,乘冬季冰堅,在朝鮮人的配合下出動主力圍攻東江,但戰果不大,因而遷怒朝鮮,轉而擄掠朝鮮北方。明軍以德報怨,援師入朝,又將後金軍趕回鴨綠江北岸。此役參戰各方皆蒙受重大兵力損失,但後金的戰略目標都未能實現,又損失了寶貴的有生力量。朝鮮國史料稱是朝鮮民間義軍打敗了後金軍,明軍毛文龍部坐困窮島,毫無作為。(以上轉自百度百科) 在著名的「寧遠戰役」發生後的第二年,爆發了「丁卯之役」,前者就算不了解歷史或許都聽說過,後者在非歷史愛好者里基本無人知道。這場戰役的詳細過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可自行了解,現在百度百科也挺完善的。 那麼通過這場戰役,我們可以得出哪些判斷,不妨列個提綱: 1、毛文龍對後金很有威脅,否則後金不至於勞師動眾去打他,攻略朝鮮都成了次要目的。 2、無論清朝官方史書怎麼吹噓,戰役的勝利與否是要看戰略目標是否達成,後金的目標是消滅毛文龍和滅掉朝鮮,但均沒有達成。 3、關於戰役過程,朝鮮的史書宣稱毛文龍毫無作為,是朝鮮義軍打敗了後金,對於這個說法,可以視之為放屁。萬曆年間,日本侵朝戰爭中,朝鮮要不是靠著明朝關寧鐵騎的救援,早就亡國了,棒子們的戰鬥力可見一斑,朝鮮「義軍」打敗比日本戰國大名更為強悍的滿洲八旗?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由此推論,最終讓後金鎩羽的不是明軍還有誰? 4、此戰役中,袁崇煥毫無作為,因為他想藉此機會修城,換句話說,袁崇煥為了修城,寧可放棄兄弟部隊和盟友,這個戰略選擇從表面上看,是袁崇煥對後金實施緩兵之計,但實際上呢?關於這一點,需要仔細分析: 當時袁崇煥已經因為「寧遠大戰」的功績而升任遼東巡撫,關外的兵將都聽他調遣,但是當朝鮮李朝,以及明朝駐紮於朝鮮的東江總兵毛文龍,分別向朝廷發出要求策應的文書以後,袁崇煥卻依然按兵不動,他的理由是後金雖然出兵朝鮮,但並非是全部主力都開赴朝鮮,在後方依然留有重兵。朝鮮的戰事歷時三個月,在戰事結束的前夕,袁崇煥派了一支數千人的軍隊水陸並進到了三岔河,以為策應之舉,但這個舉動對後金並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朝鮮最終不支而被迫與後金結盟,從此明朝在遼東戰略布局上少一個重要的盟友。東江鎮也在後金的攻勢下失去了朝鮮的屯田、據點以及朝鮮在糧餉和軍械方面的供給,退守皮島。 從「戰略意圖」上講,皇太極的目標是要迫使朝鮮退出包圍後金同盟,並打擊毛文龍的東江鎮,為了實現這個意圖,他必須對明朝施以「緩兵之計」,從而有效阻斷明朝對朝鮮可能的支援。而袁崇煥的意圖則是抓緊時間修繕大凌河、小凌河、錦州三城,而為了這些城池的修築,他甚至可以放棄友軍和盟友,這在他的奏報里有所體現: 「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乘彼有事東江且以款之說緩之,而刻日修築……」 在皇太極打著「議和」的幌子,遣使來寧遠大行「緩兵之計」的情況下,袁崇煥這番說辭就顯得很笨拙,被後金玩弄於股掌之間而不自知。毛文龍雖遠在朝鮮但卻一針見血的戳穿了對後金的伎倆,他指出後金的後方兵力空虛確是事實,而皇太極之所以敢於肆無忌憚的攻擊東江和朝鮮,就是因為袁崇煥在「議和」所以拒不搗虛、策應。 毛文龍報稱:「奴於今年突犯東江,皆因西邊講和,關上兵馬自然不動……據北聽密報萬分真確,新汗手下兵馬不滿一萬,俱是心寒膽怯,常怕西邊大兵直搗。」同時,兵科李魯生的疏言也陳述,後金的「議和」誰都知道明是欺詐,本想加以利用,結果卻反被其利用,成為了緩兵之計,「寧撫」袁崇煥等被後金玩弄於股掌之間:「兵科李魯生題:昨者方金納之來,人人皆知其詐,豈寧撫而知不及此。第欲因而用之,以行吾間,而不意奴因用我之間,以間我也。一介之行李西來,十萬之戈鋌東指,羽書介馬而馳,信使緩□而歸,直玩弄我於掌股之上,而全無一毫之忌憚也。」 李魯生對袁崇煥的叱責和剛才我們分析的結果是契合的。不過,跟我們上文分析最為契合的,竟然是袁崇煥自己奏章中的原話,巡撫遼東袁崇煥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 把這段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袁崇煥說,他欲聯蒙古,後金就攻打蒙古;他希望朝鮮作為牽制,後金就迫使朝鮮議和;他想要耍點兒手段,爭取一些時間把「三城」修好,後金就來搞破壞。每一招都非常狠毒,而且佔盡先機。丁卯之役結束後,皇太極揮師直搗寧遠、錦州,袁崇煥這才醒悟,發現自己完全被動了,並親口承認他的「緩兵之計」被別人給看穿了,皇太極佔盡先機。此時他還感嘆皇太極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由此可見,袁崇煥確實步步被人算計,連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認。 上面說了這許多,估計歷史小白們不太能看明白,我再精鍊一下整個事件的脈絡: 毛文龍駐紮在朝鮮對後金威脅很大,所以皇太極決定出全力消滅毛文龍,順便滅掉朝鮮,因為精銳盡出導致後方空虛,為了麻痹袁崇煥、不讓明朝遼東方面軍支援毛文龍或是出兵搗自己老巢,於是派出使者到寧遠與袁崇煥「議和」。袁崇煥正好要修城,想借著後金與毛文龍死磕的時候修好寧錦防線,於是同意議和且抗旨不發一兵一卒救援朝鮮。結果反而中了皇太極的緩兵之計,朝鮮和毛文龍雖然勝利但是元氣大傷,使得後金免除了後顧之憂,故而戰役一結束皇太極就立刻就攻打寧錦,使得袁崇煥措手不及,只能在奏摺里向皇帝訴苦說皇太極太狠。(不知道觀者心中是否會冒出「2B」兩個字,至少在這件事里,袁崇煥留給我的是這個印象) 5、在《熹宗實錄》卷三十八,對於丁卯之役,有關於毛文龍的記載如下:「毛鎮援麗截奴,三戰三捷,已困奴與銀杏江矣」,並對毛文龍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是「力遏狂鋒之毛文龍」。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同一頁上,記載了袁崇煥此時的作為,當毛文龍在前線與後金浴血奮戰的時候,袁崇煥在做什麼呢?原來是「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後金盡起十萬大軍要消滅毛文龍,可見其對東江鎮的重視程度,朝廷嚴令袁崇煥支援,袁崇煥都找各種借口不去,派9000人到三岔河做了做樣子,若非毛文龍浴血奮戰,朝鮮已非為大明所屬,而袁崇煥這時候忙著寫文章歌頌魏忠賢並申請在寧遠給魏忠賢修生祠堂......這個反差實在太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煥後來殺毛文龍時公布其十二大罪狀,其中有兩條: 一是所謂「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鐵山之役,也就是丁卯之役;二是所謂「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對照大明信史《熹宗實錄》本頁的記載,這兩大莫須有的「罪名」還真值得諷刺啊。 毛文龍和袁崇煥,很巧合的出現在一頁史書上,留下了榮耀和無恥兩種不同的記錄,在閻崇年等人不斷篡改歷史,吹捧袁崇煥的今天,讀到這些原始記錄,真是感慨萬千。
推薦閱讀:
※有關真愛的五個真相
※【宇宙真相學】看到別人有結果就模仿,容易背道而馳
※《南征北戰》的真相?
※人生秘笈(三)人生最悲哀的真相是什麼?
※如何評價bili CEO 徐逸?關於惡俗wiki所說是否是真的?
TAG:歷史 | 真相 | 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