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孔融簡介
詩人孔融簡介
時間: 2011-11-09
簡介
孔融(153~208年),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父宙,太山都尉。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征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能詩善文。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疏》。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生平 孔融,字文舉,孔宙之子,孔褒之弟。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稱「建安七子」。曾先後任虎賁中郎將、議郎、北海相等職。後因曹操所忌,遭殺害。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魯(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七子」中,他年輩最高,政治態度與其他6人不同。獻帝時任北海(山東壽光)相,世稱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職。為人不拘小節,恃才負氣,剛正不阿。因非議曹操,被殺。其散文辭藻華麗,多用駢句,但能以氣運詞,有新變化。曹丕《典論·論文》稱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著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代表作《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都顯示這種特色。詩僅存7首,其中《雜詩·岩岩鐘山首》寫遠大懷抱,情辭慷慨;《遠送新行客》寫喪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小時了了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孔融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膺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了)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一門爭義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融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剛直不阿 孔融於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開始步入仕途,負責彈劾貪污官僚。河南尹何進遷為大將軍,司徒楊賜派孔融前往祝賀,卻被擋在門外,即時留下彈劾狀辭職。何進十分生氣,私自派遣劍客欲追殺孔融。不料劍客卻對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何進忌憚其名聱,辟舉為侍御史,因與中丞趙舍不和,孔融再次辭官。何進再辟舉為司空掾,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後董卓總攬朝政後,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其為議郎,隨後又將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北海為相
孔融到北海後起兵講武,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轉移保朱虛縣。後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後被管亥所圍,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受寵若驚,立即發兵解圍。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而孔融知紹、操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北海國的左丞祖者勸孔融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殺之。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擊北海,城被攻陷後孔融逃往東山,妻兒為袁譚所虜獲。不屈權臣 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後被封為太中大夫。孔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不僅屢屢反對曹操的決定,而且多次在公開場合使曹操難堪,如反對恢復肉刑、譏諷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嘲笑曹操征烏桓、反對曹操禁酒。再加上他忠於漢室,上奏主張「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來增強漢室實權,此舉更是嚴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時年55歲。建安文采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薦禰衡表》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讚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覆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
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併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臨終詩》抒泄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 此外,《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內容來自http://www.shicimingju.com,另推薦http://dream.shicimingju.com/推薦閱讀:
※劉備冒著生命危險出兵救孔融,竟然只是為得一句好評?
※孔融對「孝」持反對意見,大家怎麼看?
※孔融詩選
※孔融什麼時候才能吃大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