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龐明 直腿松腰法
直腿松腰法2
直腿松腰法3
直腿松腰法4
直腿坐放鬆法(三)作者:龐明 (剛才講的情況)變化明顯一點。所以得體會內氣裡邊的變化,每做一個動作,體會體會氣的變化,體會得越深刻,理解越深,你內部的靈敏度越敏感,這就是練功夫。如果你們真是每次解大、小便都練練功,呆會兒,體會一下,我保證你們過不了一個月,就有新的收穫。可我們好多同學一解大小便都忘了。這就是沒能夠氣功生活化,隨時隨地都在想著練功。一解大小便沒事了,非常閑著,腦袋很閑。沒有說我這兒解大便呢,想著快跑吧,還沒解完就跑?再忙,也不會這樣子。解小便解一半就跑?做不到。這時候,心就比較閑,非得把大小便解完了,這時候心念就比較專一。你放鬆一下,和平時練功,你體會一下,也不一樣。在七十年代,我就專門注意解大小便練功,我們老師就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竟出這個邪門的,我說這怎麼邪門?這是正門。(老師講了個小笑話)老師和你們風趣風趣,都犯了困就麻煩了,氣氛好一點,經常用這種歡快的意念、情緒這樣來去練功去。一犯困,想一老師說的邪門、歪門、正門覺得挺好笑的,就不疲乏了。興奮度高一點。慢慢要會給自己調節情緒,尤其我們練這個苦功啊,太單調,太單調,你自己得會調節它。所以我們現在變一變,半個鐘頭一換,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就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學會用站庄,用坐功,用直腿坐,坐椅子坐,將來都通了之後,還會盤腿坐。(有人說)龐老師那盤腿不是不抻了嗎?你抻過了,再盤腿不是挺好了嗎?一開始大家的懶筋沒有抻開,一伸腿,真酸疼啊。現在有的同學很不錯,往那裡一趴,趴的挺不錯。會這樣抻了,然後再用肌肉縮,肌肉縮了,將來一放鬆的話,再用意念。盤腿,雙盤單盤都可以。一雙盤就抻另外的筋了。直腿坐的抻筋和盤腿坐的抻筋還是不一樣的。因為我要練腰,直腿坐松腰效果更快一點,所以讓同學們不坐盤坐,等你直腿坐的挺好了,那你坐坐盤坐還好嘛。現在我們先不做這些東西(指盤坐),先把腿抻一抻,筋抻開它。今天就講這麼多,再重複一下,重複兩遍的意思就是給同學們加深些印象,大家得重視。這本身就是練精化氣的功夫,把它練好了,就真是練精化氣,那也就不錯了!好多人得羨慕你,真化了以後。將來你們的臉色,看神氣,能看出來,練精化氣後啊,臉上的光澤度就會更明澤一點,氣會更充足一點。(大家要)努力,千千萬萬別湊合。同學們前段時間也坐了,因為具體的指標不明確,分解的指標不詳細。我們同學們把(現在重新講過的功法)做下來,最後的結局更好一點,不能是跳過一層去,往下面搞。練形意拳的一步功是練精化氣,第二步是練氣化神,不過他講的練氣化神不是練氣化神,×××講的情況不太確切,練氣化神應該是結大丹之後練氣化神,因為結丹功夫成了,要結丹還沒結丹的時候,所以講這個練氣化神是不合適的。孫祿堂的解釋,從道理上看是對的,從功夫上不是一個層次。因為講了形意拳和太極拳,你們也可以買拳書去。現在有一本形意拳拳書,我(講課)這本書是複印的,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簡著》,它這裡邊都有,裡邊講了練精化氣,(和我們講的不一樣)那龐老師講的不對?我就告訴同學們,因為他們不是完全練內功的,內功他們並不太熟悉。看過些內功書,自己練的內在的境界不夠,所以有些問題就按照書本那麼闡述,兩者一結合就結合錯了,不太合適。給同學們這麼說一說,將來避免同學們看了(武術)書以後,有誤導,先給你們聲明一下。你們要買書看,我都不反對。將來你們看了以後,要以我講的為準。他說龐老師你這是不是有點兒自尊自貴?不是。你們看了書,有疑問,可以給我提出來,我給你們講,解答。這一屆中專班(後期改稱中專班,教太極拳等傳統武術。)還算運氣不錯,老師上個學期給講了課,這個學期又給講了課。你們看了書,書上有問題的,你們就問。以前我們講跟智能功沒關係的不要問,現在武術也得問了,武術別問打,打的話我不會打,那個解答不了。因為練武功是裡邊是功,外邊是招。那天我還跟武術屆的前輩就講,修道的和修武的都練內功,也都練外面的招數,但是兩者不同。練武的人呢,練內功是要為外面的招服務,功為招服務,好對敵去。修道的人呢,招要為功來服務,集中精神降「內魔」。「內魔」是精神散亂啊,精神跑了,拿這個動作把精神集中起來,這就是兩者的區別。過去真正練武的人,武功很好,活的年歲都不是特別大。他到外邊打去,他把那個功都用在招上了,都外向了,練好長時間,都外向跑了。所以好多練武術的形意拳家們,六、七十歲,好的,八十多歲。練太極拳,養生拳的活一百多歲,可以。×式太極拳拳祖,活了五十三歲,這一點,我不佩服,我還活六十歲呢。(眾笑)吳圖南活一百零五,這個行!吳圖南1928年就寫過太極拳書,以後他就不怎麼去推手去,不去比誰高誰低。要是經常去比去,你就費了精力了,萬一搞你一下,心裡邊氣就不平。氣不平,弄不好就氣死了,有好多練武術就是氣死的。(舉了個例子,一人比武倒地,沒過8個月,癌症死了,36歲死的。)好多生悶氣的,就得癌,好多武術界,不是得癌,要不就心腦血管病,死了。我倒不是怕死不練武,我是不喜歡打人,我是當醫生的,過去說「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打人要手毒、心毒、眼毒,過去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不毒就不行,練不了武。我是搞醫的,一伸手,把人家打壞了怎麼辦?這你手還出得去?我練過好多拳,一到練招要打去了,我就打了,——就打退堂鼓了,就不練了。希望同學們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呢,我們過去智能功練功夫,我們沒有練招數,就是練內氣。我們練內氣有它的好處,就是養生、治病,但是怎麼樣更升華,變得有勁?我們優化生命,在這個層次優化一下,還是不夠。現在呢,我們加上些武術。我們是太極、形意加到一起。將來同學們有機會看些武術書,願意看,我也不反對,你們看了這些書,最好別問(我)招,招怎麼用,別問這個,我就可以給你們講跟我們講的基本理論,有哪些矛盾的地方。象這些問題,是將來我們有了本事之後,你去體會,體會了之後,那再去搞。我們這個班是不行了,將來(當時太極拳的?)研修班也許到了一點程度,同學們揉揉手,我們把「推手」改了,叫「揉手」。慢慢揉揉手,聽聽勁兒。剛才我講了這些道理,因為碰到拳了,而且把我們氣功的理論和過去功上的理論,展開了,面兒大了。我們過去混元整體理論講的不夠那麼細,沒結合到這些問題。(同學們)碰到問題了,可能會有疑問。但是如果你真能夠把混元理論認真學習了,尤其是「人的混元氣」那一章,多學習學習,它的特殊性,應該是能把古人的氣功的這個「氣」講得更細緻。現在拳術裡邊,哪家拳書裡邊的「氣」講的也是非常的模糊。所以希望同學們練拳的時候,千千萬萬不要把混元氣理論丟了。平時大家不大喜歡看《混元整體理論》這本書,現在我倒提醒同學們,你們一定要反覆看看《混元整體理論》這本書,別的書不看可以,《混元整體理論》這本書得看,尤其是「人的混元氣」和「意識論」和「混化論」這三章。這三章當中的話,以「人的混元氣」為主要的東西。把這個理論看一看,把這個氣懂得了,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目前我們練的氣都是軀體混元氣,用意元體混元氣來統帥軀體混元氣。實際現在的武術,就拿前幾代的武術,一直到了前五代,各家拳的武術,基本練的還是軀體混元氣。意識和軀體混元氣相結合,把軀體混元氣結合好了,意念一動氣就動,功夫就可以很好了。我們講軀體混元氣還要轉化成臟真混元氣,臟真混元氣要轉化成意元體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反過來再統帥下來,那才是一個來回。我們現在先這麼走,意元體混元氣先和軀體混元氣相結合起來,就是神和氣相結合起來,怎麼結合,通過形體運動來結合。我們這個「氣」還感覺不太清楚,意念一動氣雖然動,但還感受不清。有人感受很明顯了,就可以做。但你還得配合形體運動,它加強氣的運動更大一點。藉助形體運動來觸動氣,意念支配形體運動,它會收縮。那是意元體它興奮,通過神經纖維傳下來,引起肌肉收縮,這是興奮,這樣引起氣變化。因為我們意元體和這個軀體混元氣相聯繫,有三個通道,有三種聯繫方法。神經系統的聯繫,這是平時都有的,然後慢慢建立起內分泌物質混元氣的聯繫,再就是意元體直接和混元氣相聯繫,通過這個體系,它的基磚,慢慢你要悟出道理來,就比我給你們講,要深刻一點。但是我給大家提這麼個醒,我們練這個(松腰)功的時候,你要和意元體理論、和混元氣怎麼相結合呢?就是意元體和形體相聯繫,來帶動混元氣。將來慢慢要過度到意元體直接和混元氣起變化,這裡邊既有神經纖維的傳導作用,又有我們內分泌物質影響的作用,也還有意元體和氣直接作用,這三者聯繫起來。加強聯繫就是加強這個問題。那神經聯繫還能快嗎?因為現在神經聯繫,你們講神經的時候,它有這個神經元,神經纖維是電傳導,神經一轉換是化學傳導,每一個元一換,它慢。七十年代,我們中國,——有人說中國什麼都落後,中國也有新發現。新發現的神經系統,可以有一個神經元,直接到腦子裡邊,不換元。直接一上去了話呢,它就很快了。這是張香桐發現的。這種神經元非常少,非常不好找,他就發現了。神經纖維很少,我們練功,把它那個功能給強化起來,不也提高多少倍快嗎,如果意元體跟它聯繫起來,那就更快了。所以我們跟腰上這個變化,要跟我們意元體理論,簡單給你們提示一下。要懂得這個機理,這樣我們把古人「神」和「氣」的理論完善了。古人講神氣講得非常簡單,因為我們有了基礎理論,這兒就不多講它了,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中國科學院腦研究所名譽所長張香桐院士,國際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是該所神經生物學專業的創始人。曾任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中央理事會理事,美國《神經生理學雜誌》等多個雜誌的編委或顧問編委,曾被授予羅馬尼亞醫學會名譽會員、美國全國衛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駐學者等多種榮譽稱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先進工作者稱號、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國際茨列休兒德獎和國際神經網路學終身成就獎。張香桐是國際上研究樹突功能的先驅者之一。他被美國出版的《神經科學百科全書》列為公元前300 年至公元 1950年間對神經科學進展有貢獻的科學家。他對針刺鎮痛機制的研究也作出過重大貢獻。著有論文百餘篇及《腦研究的崎嶇道路》等著作。【有人提問】老師答:練太極拳就是意守丹田。說它散著的,普通人就是散著的,每個人都散著的,你不練也是散著的,練了,就往回收了點兒。你經常有這個意念,經常往回收,往回收,經常想,它收回就快點兒。練太極拳呢,不要使勁。練拳之前,注意要領,練的時候,體會一下。一動彈,體會裡邊動彈,這也是增加了你的意念和形體的結合,這樣本身就加強了它們回縮的力量。不是說它們都回丹田,實際練的時候是丹田的氣和周身的氣聯繫得更加密切。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一摘錄
在智能功的功法淵源中,太極拳佔了很大比例。智能氣功繼承了太極拳裡邊的很多好東西。太極拳的要求和智能功動功的內容基本是一致的。如我們講的身形的動、靜態要求,有的和太極拳完全一致,有的基本一致。我們加練太極拳後就會更加豐富、充實我們練動功的內容。如,智能動功裡邊缺步伐,僅五元莊裡邊有個往前邁步的悠悠鶴步,所以練智能功的人不會走步。而簡化太極拳裡邊就有步,如雲手是橫著走的,摟膝拗步是往前進的,倒卷肱是退著走的。另外練智能功要主動運用意識,練拳術也必須用意識。過去講,練時身旁若有人。因為拳術有體有用,姿式是體,它的攻、防含義是用,用意念想每一招每一式是幹什麼的,這也是主動用意識,和智能功的練功內容是一致的。練拳就得結合著用去想,否則就沒意義了。以上從煅煉的基本要求來講,太極拳跟智能功的淵源關係很密切。另外從理論基礎來講,太極拳也和智能功有淵源關係。太極拳本身立論於太極。儒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醫學講太虛廖闊,肇基化元,五運七星,然後生成萬物……這些都是古典的整體觀。應該說氣功裡邊早就有太極這個觀點。宋朝周敦頤創太極學說,以後慢慢發展成為理氣學說。實際從氣功來講,太極就是氣,即元氣。宋明理學家們雖然也練功,但練得不深,體會不夠。他們只是講無極是理,太極是氣,不清楚氣和理的真正關係。從宋朝之後理氣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後醫學以及一部分氣功都把理氣學說作為它們的立論基礎。而我們智能氣功的混元氣理論也繼承了傳統的元氣學說、道的學說。傳統氣功也好,真正的太極也好,用太極理論來指導練功基本就講圓和空。好多門派講,象天則地,圓空法生。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是陽,地是陰,一說天地就是個陰陽,陰陽合在一起成為太極。太極無非是個圈,這個圈從外邊看是圓的,有形的,從裡邊看是空的。從理氣學說來講,太極化成氣。而氣功和拳術一講太極就是氣,這個氣就是個圓。這個圓形是實的,裡邊是虛的,所以太極是圓和空。但又不能這樣去理解真正的太極,這樣理解就把它歪曲了。這個圓有形,說它是實的,可又實在哪呢?實在有形的東西,有形而不實,有形而虛,實而虛。裡邊這個空又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空無的空,它是氣,氣是虛而實的。所以太極一虛一實,虛實交映,它裡邊在起作用。太極本身就講氣,如果氣有形體,就是個圓的。圓很活潑,很好動,方的就不好動。方的一推推不動,圓的一碰就動。所以太極非常好(讀三聲)動,不好(讀三聲)靜。另外圓體積最大,能容東西。大家要注意,太極這個圓不是一個平面的圓,而是一個球體的圓,任何太極都是一個圓球。圓球周圍有個邊,有個邊就是太極。球裡邊有氣,氣就是裡邊虛的東西。太極是無形無象的,但不是什麼都沒有。古人講太極是元氣,智能功就說它是混元氣。古人運用太極,尤其從拳術上來講,就是體會(圓圈)邊上那個實,實而不實,實而空,(圓圈)裡邊這個虛、空才是真正的實。外邊這個圈叫空。空和實兩者交替變化就是太極的妙用。練太極拳就是練這個東西。我們一動作,那個圓是太極,這個太極是有形的,它要虛,一綳勁(實)就壞了。它裡邊這個氣是實,氣得充斥著。練太極拳總得想著這個氣才行。太極拳就是通過形體來練氣的。如果練太極不練氣,那是柔軟體操,不是拳。太極本身就是圓空法生,虛實變化,空能容能變,圓和空要生化,變化。從古人的理氣學說來講,無極就是理(道理),理能生出氣,虛和實要這樣起變化。智能功理論講混元氣無形無象,在人體裡邊開、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極不這麼講,它講陰陽的對立、統一、互根、互變等,以此指導拳,則是動靜、開合、虛實、屈伸、升降等,通過練太極拳的動作就能練出氣。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如果把太極拳的指導理論——太極論,僅作上述理解還是不夠的,因為傳統拳術都符合上述陰陽變化的要求。太極拳除了注重太極即元氣這一點外,更注意陰陽之變的太極圖中的「S」形,這一連續變化並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線——「S」線,是太極的「生命線」。太極拳的弧線:走行及纏絲勁(螺旋勁)等都是依此而來。了此才能體會陰陽變化之真諦。現在社會上研究拳術的都在考察太極拳到底是誰編創的,並為此爭論不休。武術界的一些學術權威認為太極拳的編創人是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廷,對此學術界仍有不同意見。因為陳王廷寫的《拳經》裡邊沒有太極這一名稱,另外他的創拳依據是《黃庭經》,可太極拳不應該以《黃庭經》作指導思想,它應以太極圖作指導思想,而太極圖是陳摶傳下來的。以前沒有「太極拳」一詞,「太極拳」一詞最早出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有人說太極拳是張三丰創的,現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尚需探討。當然我沒找到證明張三丰創拳的資料,史書上也沒寫他創拳,但有的書說他教過拳。我們就不管太極拳是誰創的,反正在應用太極理論指導太極拳方面,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起了很大作用。現在的陳式、楊式、武式、岳式、孫式太極拳,基本是以太極理論來作指導的。而太極理論實際就是元氣學說,內在的元氣、真氣、正氣都是它。太極拳用太極理論來闡述它的道理,指導它的體和用。從體用來講,太極拳講走弧形,走圈,這跟智能功的理論是一致的。纏絲勁是太極拳的一個根本特徵,其實很多拳術,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講胳膊擰轉,只是不叫纏絲勁。不過太極拳對此講得比較細緻。它是從太極立論來講這個問題的。陳氏太極拳講纏絲勁有逆纏絲、順纏絲,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順纏絲,大拇指往裡一扣是逆纏絲。八卦拳講滾,形意拳講鑽。滾鑽落翻,胳膊都要轉,一轉不就是纏絲嗎?太極拳書中有螺旋勁、纏絲勁、抽絲勁三個名詞。纏絲勁是總的說法,什麼正纏絲、逆纏絲,胳膊上纏絲、腿上纏絲、腰上纏絲。螺旋勁和抽絲勁就不能這麼隨便叫了。書中對此沒有下定義。我在60年代練拳的時候琢磨過這個問題。我的體會是:進如螺旋,退如抽絲。進是螺旋勁,退是抽絲勁。螺旋勁是轉圈往前進,用力往前鑽。好比擰螺絲,得使勁摁著往裡鑽。胳膊往回一帶這麼轉叫抽絲。直著抽絲絲就容易斷,一邊捻轉一邊往回抽,絲就不容易斷。所以抽絲勁就是把幾根絲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紡線時錠得轉動,這樣線才有勁;你若硬抽,線就容易斷。所以抽絲勁是往回抽的時候轉,螺旋勁是往前擰著轉。練太極拳有一個總的、很關鍵的要求就是要氣貼於脊。《太極拳論解》裡邊講:「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這對智能功來講也是很關鍵的。可我們智能功功法裡邊沒注意這個問題。儘管我們講過一身備五弓,但沒有強調氣貼於脊,而太極拳非常強調這個問題。當時我為什麼沒有強調氣貼於脊?因為智能功講混元氣,強調氣要充斥周身,而沒有強調當中這個主幹。另外智能功不練下丹田,直練中上二田,所以我們練三心並站庄時守肚臍,守混元竅。這有它的好處,看來也有它的不足。我覺得作為練功的基礎來說,氣貼於脊還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練太極拳不講別的,僅氣貼於脊這一點就彌補了我們智能功的不足。下面講一講我們練太極拳應該練什麼。同學們千千萬萬不要把太極拳作為單純的拳術來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門學問。我在談武術時曾跟有些人談過這個問題。1996年我去過一次台灣,當時台灣大學國術系請我講武術與氣功的關係。武術界一講武術就得比比,看誰行。在台灣講武術,人家和你比怎麼辦?我說:「我是搞氣功的,不是搞武術的,所以沒法講武術與氣功的關係。因為武術這門學問太深奧了。據我了解,它應包括武術、武功、武道,統稱為武學。當然武學中還包括陣法和用兵。」從招式練起來的是拳術。武功講功夫。以練內氣為主而後用到招式上去,這稱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學,往成仙上走,所謂「武道通仙道」。武術如此,太極拳作為一門拳術也有三個層次,即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練太極拳要從一招一式練起,既要健身,又要技擊。無論哪一家太極拳都要盤架子,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要學姿式,熟悉動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動作要領。第二階段要在熟悉動作的基礎上把意念和動作結合到一起。這個意念就包括體和用。這一招是打人的還是防人的,是怎麼做的,得加意念。第三階段就需要認真體會裡面的變化。以後還要練推手,搞技擊。關於太極拳的要領,陳式太極拳講了13點,顧留馨他們也講了13點,有的書寫了10點,有的寫了6點,情況不完全一樣,我在這兒不多講,同學們看看書就行了。而且把我們講過的那些形體動作要求拿到太極拳裡邊基本上都適用。太極功和太極拳不一樣,它從站庄(或打坐)練氣入手,先得練氣,包括練呼吸。而真正的太極拳是通過練功發動內氣之後出現的自發功。裡邊內氣一動稱為太極靈動,也叫開太極,太極開起來,身體慢慢打出動作,來通形體、經絡、內臟以至於神經。通哪兒哪兒就會有一定的動作,那些動作基本都是往複循環的。現在我們練的太極拳是一些定了型的姿式,什麼108式、幾十幾式。智能功講整體性有神氣統一於形,有神形統一於氣,太極拳的自發功就是神和形統一於氣。從氣入手(自發功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這是太極功。而太極道從意識上入手,意識更無形。智能功都是從根本理論講起來,先難而後易。理論很難,掌握了理論再去實踐就會容易。我們要從學問搞起來的,不能從一個簡單的術搞起來。所以我們練太極拳應是太極拳和太極功同時練,並以太極功為主,絕對不能死到一招一式裡邊。不過不練姿式也不行,練姿式時要有一個內在的核心和靈魂。練太極拳首先要明了太極拳的根本宗旨。太極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擊,可是現在各派太極拳都在搞技擊,而且認為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是一本關於推手的著作,這樣就把《太極拳論》局限化、簡單化了,把精華的東西丟了。太極拳的根本宗旨是養生,我們要從這個高度去練。現在我們為了符合社會需要,要練拳術,但根本是練太極功。這麼講有沒有根據?我這次給同學們講的都是經典,其中一個就是《十三勢歌》。歌訣全文如下: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這首歌訣不知道是誰作的。有人說是張三丰作的,陳家拳就說是陳王廷作的。不過我覺得它不是陳王廷作的。為什麼呢?因為陳王廷有個《拳經總歌》,跟這個內容完全不一樣。《拳經總歌》是: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掤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將兩首歌訣作一簡單分析,即可明了兩者主旨的不同。陳氏歌訣立論於克敵制勝;《十三勢歌》則不然,「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就是說,它是以養生為終旨的。據此可知,這首歌訣不應是注重技擊的一般拳家所作。對於《十三勢歌》將來有機會再做全面講述。這裡僅從養生與武術結合的角度與層次,做一簡要地串講。《十三勢歌》可分為幾段。從「十三總勢莫輕視」至「得來不覺費功夫」為第一段,是總說。十三勢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這些姿勢實際上把各種動作都包括了。動功所有的動作都是從這裡邊演化出來的,只是名稱不一樣,變化的方法和靈巧度不一樣。反正就是這些東西。姿勢雖然重要,但最關鍵在哪?「命意源頭在腰隙」。(有的說是「命意源頭在腰際」。)這句話是全歌的關鍵。一般解釋為意念要注意腰那個地方。練太極拳關鍵在腰,所以這麼解釋不能算錯,但是不夠深刻。因為太極拳是用太極理論、理氣學說作指導的,太極拳理氣學說講性命,講意念注意「腰那個地方」就不夠了,講「腰際」或「腰那一片」範圍就更大了。腰隙應是腰椎骨當中那個縫隙,即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間的命門穴,那個地方是元氣發生的地方。我們的《混元整體理論》中講的混元神室就在兩腎中間。人體裡邊先天氣場在肚臍後面,兩腎當中,後天氣和先天氣在那兒混合變成人體生命的整體性。整體性的氣就在命門那一塊。在性命學說裡邊,性就是神意,命就是氣。「命意源頭在腰隙」是什麼意思呢?關鍵是這個「在」字。簡單捷說,就是我們人的氣和神意的發源地在腰隙命門,練太極拳要從那兒發出意和氣,不是想到命門,得從命門那兒出來。意念和氣從那兒出來,這才叫「命意源頭在腰隙」。意識不是在腦子裡邊嗎,怎麼跑到那兒去了?那就得練。練太極要練氣,太極之氣得從丹田出來。《心會歌》講有三主三賓,腰為第一主宰,喉頭為第二主宰,神意為第三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手為第二賓輔,足為第三賓輔。一般對《心會歌》解釋不夠,以為「主」是重要,把它解釋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頭,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實這裡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個秩序,是講的練功的步驟。即第一步要以腰為主宰,丹田來輔佐它。用丹田氣來輔佐腰即氣貼於脊,把丹田氣收到腰那去,賓和主結合到一起。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動意念就在那兒,一動彈丹田連著手。丹田連著手就是腰連著手。太極拳不是丹田氣直接過來,而是從脊柱「一身備五弓」這樣過來。所以命意源頭在腰隙是氣和意念真正要從腰部命門那兒出來。命門相當於「一身備五弓」中脊柱的弓背,從那兒一動彈到全身的整體。練法是:一開始先注意命門,意念把氣引到命門,氣集中到命門之後,命門升發的氣和全身的氣聯起來,用的時候再從那兒發出來。這就是從整體練練整體性。把我們的意念、神、意、氣、形往命門集中,等集中好了,習慣了,再從那兒爆發到全身。不是光注意它就完了,要從那兒發出來,這樣才是從養生的高度來練太極拳。把意念和氣集中到命門,並從命門發出來,命門氣一動,全身就動彈了。這裡就有了虛實變化。意氣形都集中起來都發揮了作用,這就是實。你往那兒一站,背後的兩條肌肉(舊稱筋)以及站立的那條腿中意氣形都發揮了作用,這是實,抬著的那條腿是虛,這樣的虛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怎麼掌握平衡呢?有個虛實變化。如,走路時兩腳挪動呈現虛實變化。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這種虛實變化,它自己會調整好虛實,這種調整是無意的,自然發生的。比如走路一下睬空了,或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身體一栽馬上找平衡,周身就平衡了。平衡就是虛實的調換。有時不注意,一塊小石頭絆你一下,就會栽個跟頭,什麼道理呢?因為平時我們走路時很自然地平衡這麼動,這兒加一點力量就不平衡了,就栽跟頭。有了功夫就不會這樣。在練功過程中你要隨時用意念來調整它:我這條腿抬起來是虛的,就把意念加重點兒,使它虛中有實;那條腿立著是實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使它實中有虛。「變換虛實須留意」就是這個意思。練功的時候要用意念來調整它。練太極拳隨時都要有意念,動作說停就停,正往前進時說回來馬上就回來。每一動作帶著意念,就容易調整虛實了。這麼一比劃是虛的,碰上東西,要實就來個實,需要走又是虛。所以練太極拳時做每個動作都要用意念來貫注形體,這樣才能「氣遍身軀不少滯」。你要貫注周身,用意念調整每個地方。光注意一處,別處就空了。你往前一注意,前面實了,後面就空了,人家一撥擼,你就倒了,這是沒有照顧周身。要氣遍周身就要守住周身。太極拳講有前有後,有上有下,有左有右,要整體的。智能功講從整體練練整體性,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對「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話,一般解釋為要注意練皮膚的敏感性,以便推手時能清楚感覺到對方,管它叫觸動。作為推手來講,這算聽勁的一部分內容,這麼講是對的。但是這句話我認為更重要的卻是講太極功。練太極功安靜下來之後,裡邊就會出現動感,形體出現自發功。這時感覺很靈敏,甚至能感覺到身體哪兒不好。出現自發功後,在動的時候還要靜,你千萬不要隨著它去動,這是練自發功的一個關鍵。動起來後還是處於靜觀,動猶靜,動著還是跟靜著一樣,不要管它。《道藏?顯道經》中講,練功時手舞足蹈動起來也屬於自然之氣,不是邪氣,一般一個時辰(兩個鐘頭),最多兩個時辰,可以停止。自發功有真動、假動和半動之分,假動是自己用意念來動彈的,真動是裡邊氣沖的。我們有時躺著,裡邊氣一衝,胳膊激靈動一下。拿氣沖得動彈,那叫氣動,是真動。有時氣一衝身體一晃蕩,這一晃是氣沖的,它找不到平衡自己又回來了,這一半就不是氣沖的,是自己恢復平衡的,這就是半動。自發功中有氣動,有自己用意念暗示的動,還有半動。真正自己動起來,那是真動。一開始練站庄身體晃蕩,這算不算自發功?也算,但非常初級。這是松馳平衡,內氣還沒有起來。「因敵變化示神奇」講的是兩層意思,一層是身體裡邊的阻力(有病氣,不好通)對於氣的衝動來說是敵人,體內的氣在衝動時要克服它,哪不通就解決哪兒的矛盾,就可以出現各種各樣的動作,或優美,或難看。60年代我在北京日潭公園練功時碰到一個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說:「我在家練得好,在這兒練不行。」他練雙盤坐時雙腿搬不下來了,氣不好通,那還入得了靜?他說他在家練站庄可靈了,有時「二哥」來,有時「二妹」來。二哥一來是剛的,動作非常大,什麼動作都有,有時翻個跟頭撞到門上。二妹一來很柔和,晃晃蕩盪,一個跟頭眼看要栽到爐子上,它自己一晃又晃回來了,它自己自我調整。這個狀態是真自發功。現在自發功大部分都是哆嗦,那不是真自發功,只能算個半自發功。這是對人體裡邊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另外自發功真發起來之後,你從外面來攻他,他可以自動反應。1964年我曾給一位姓敖的女士看過病,她曾練過二年多真武門的掐訣念咒。她練功一年多的時候,發起自發功來能懸起三尺多高,別人用劍砍她,她會自動反應。另外她發起自發功來後可以給人治病,哪兒有病,就自動拍哪兒。所以自發功治病也是「因敵變化示神奇」。練太極功是這樣,練太極拳則不然。練太極拳練得會懂勁了,皮膚比較敏感,推手時一搭手,就知道別人用的是什麼勁(勁源、勁路、來勁、去勁、橫勁、豎勁、大勁、小勁,等等),然後作出相應的破解反應。我們是從太極功的角度講的。這種講法有根據嗎?張三丰的《道要秘訣歌》裡邊有兩句與太極有關係:「看玄關,無他訣,先從竅內調真息。神恬氣靜極自然,妙自無生現太極。」安安靜靜看玄關,神很恬然,氣也靜了,這時裡邊出現太極,這個太極是運動的。「古仙翁,多半語,恐泄真機不妄舉。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無定自領取。到而今,我盡言,此在有定無定間。有定曰竅無曰妙,老君所說玄又玄。」這說的是練功的內容。有個門派練功時定在一處意守,一般是無定,不守。可太極中派是在有定無定之間。什麼叫有定無定之間呢?要守而不守,不守而守,守當中那個虛無。練太極功要用這種意念意守,不能死守命門,要先守而後忘。那兒空空洞洞,從有當中去守無。所以自發功不能絕對意守,死意守出不了自發功。不意守也不行,意念往命門一想就放開,空空蕩蕩,自發功就可以出來。所以這和張三丰的理、法是一致的。張三丰的《打坐歌》中說:「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衝天。這個消息誰知道?啞自做夢不能言。」神和氣交合之後,渾身上下氣都能動起來,這個情形誰知道呢?啞巴作夢說不出來。「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也是這個意思,講內氣要動起來。當然,練太極功氣動後的意念活動和練結丹走任督二脈的意念活動是不一樣的。「事事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從練太極拳的角度來講,你要用意注意每個姿式,然後就得到功夫了。但從練太極功的角度來講就不是這個意思了。練太極功每做一個動作,心得存在那兒,不是幫著它去做,而是放在那兒靜觀,去體會它是怎麼動的。「得來不覺費功夫」,得到什麼不覺費功夫?按古文講,得之於內稱為德,你在身體裡邊得到的東西稱為德。道是宇宙根本物的體,德是用。「得來不覺費功夫」是指,自發功出現後你認真去體察,內氣就越來越充足,你不用費力,很自然就得到裡邊的變化規律了。第二段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基礎功)所謂「刻刻留心在腰間」,站庄練太極功時,意念要隨時注意腰間命門處,但又不能死注意,只須知道那個位置,那兒是一個球,意念中空空蕩蕩、無形無象,這樣才行。然後「腹內松靜氣騰然」,按我們的要求,兩個髂前上棘往腰陽關收,腹內放鬆,兩肋放鬆,這樣氣就動起來。「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頭往上頂,尾閭要中正。站立(或坐)時頭頂百會與會陰成一條直線。從太極功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話是講站庄時的要求和意念活動。(當然練太極拳也應該這麼練。)你按這樣的要求去做,就容易出自發功。關鍵是要找准當中那條直線。你要經常找,看百會和會陰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站庄時把腰放鬆,肩微往裡扣,脊柱松直,意念從當中往下一放,百會跟會陰成一條直線,自發功就容易出來。從太極拳的角度來講,那是關於形體的要求。從太極功的角度來講就更深了一層,那樣可以調動內在的氣機。兩者都要注意百會、會陰成一條直線,頭頂要懸,全身是輕的。百會、會陰成一條直線,這是練動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也是真正啟動內在真氣很關鍵的一環。練太極拳練熟了,一動彈,裡邊氣自然就起了。怎麼做才容易發動內氣呢?就是百會和會陰成一條直線。你練一段之後,意念一動,胳膊自己就起,它自己收回來,推出去。但你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得把腰鬆開。第三段是:「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進修功)一般太極拳書對這幾句解釋得比較簡單,說練功要注意姿勢,要體會屈伸開合,老師教你入門,用功得靠自己。其實這裡邊還有一層深意。當你練太極功出自發功了,怎麼去運用自發功?「仔細留心向推求」。這個「推」是個動作。包括自己單練的單、雙推掌以及和他人合練的單、雙推手,後者是太極拳的重要內容,而前者則是各家都注重的武術基本功。各家拳都講雙推掌,單推掌是武術基本功。如少林羅漢十八手中就有雙推掌。手從上面往下一落推出去,這叫雙推掌,仔細留心向這個「推」來求。求什麼呢?「屈伸開合聽自由」。這麼推出去,再回來,一推一回不是屈伸開合嗎?要自然地用意念去體察屈伸開合,動作很慢。這是從太極功的角度來說的。從太極拳基本功上來練雙推手,推出去,回來時有小螺旋,又開出去……大小螺旋走。每個動作都很自然地開合屈伸。如果從內家拳上走,每一個關節都轉圈(僅手就有24圈),肩是圈,肘是圈,腕是圈……太極無處不是圈。走著圈去屈伸開合,從這個意義上去練太極拳。當然我們現在還練不了它,我們是先講高級的,然後從基礎的練起來。「入門引路須口授」,如果我們不講這個屈伸開合,你就不知道怎麼做,就光練拳去了。可這個雙推手裡邊有太極,有拳,你屈伸開合,走意不走氣,慢慢手就很靈活了,氣就能貫出去了。「功夫無息法自修」,我覺得「功夫無息法自修」有誤,應該是「功到無息法自修」,練功練到沒有呼吸了,那就要從太極功入太極道了。練功到高層次不是可以息住、脈住嗎?呼吸停了,脈搏也停了,到那時自己靠內在的精神境界去修鍊。過去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然,「功夫無息法自修」也是講得通的,意思是說功夫是沒有止境的,自己要勤懇修練,不要停止不前。一般拳書也都是這麼講的。第四段是:「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論述練功的關鍵)「若言體用何為準?」練拳有體,有用,什麼是體用標準,拿什麼來衡量呢?「意氣君來骨肉臣。」意念和氣是君,是主導的,骨頭和肉(形體)是臣。有君有臣,一個是發命令的,一個是服從的,被支配的。練太極拳掤捋擠按,用意念去走拳,意念一動氣就跟著走,這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練太極功同樣是這樣,那個氣是自動的,意念跟著氣走,是氣意君來骨肉臣,形體動作是被氣沖著走的。所以練太極功、太極拳都是如此。意念一動,氣就動,氣一動形體就動。其實我們成人平常的動作都是如此。你想拿筆才拿筆去,想拿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擦才拿板擦,意念一想,形體就動。用氣功的辦法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生命運動規律強化起來,這就是功夫。功夫沒別的,就看你讓它幹什麼用。我們人的活動都是在意念支配下的活動。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意識的,人的生命活動成了完成意識活動的手段。意識一動,生命活動就去做。人的生命活動既然是這樣,還練它幹什麼呢?那就是我們引導它幹什麼。這較常人上升了一個螺旋。「詳推用意終何在」,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的在哪?「益壽延年不老春」,是為了益壽延年。你練什麼有什麼,都是用意念去做。小時在我們農村老家,賣香油技術高的,直接用油提(有一兩、二兩、四兩的)往瓶里灌,油成一條細線「嘟」一下就進去了,一點不灑。而技術不高的得拿一個鐵灌注插在瓶里,然後往裡倒油。你的意念往哪注意,它就出什麼樣的結果。你練什麼內容,生命活動就按那個方向去發展。人的生命活動就有這麼個特徵。「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個問題很關鍵。練太極拳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技擊,而是為了益壽延年。那些專搞技擊的太極拳名家們,一般活的歲數不太大,有的只活了五六十歲。我想他們就忽略了「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近代的吳式太極拳名家楊玉廷老先生就不專門注重推手、技擊,他就是搞益壽延年,結果活了一百多歲。「詳推用意終何在」,詳推的「推」字,既有推論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動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後者。若結合「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來理解「詳推」,不僅要練這個「推」,還要用意念來想這個「推」。練拳可以用形體練,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體光想著練,就完全發揮意識的作用。果能如此,則目的可達,目的為何,「益壽延年不老春」是也,我們老祖宗在數百年前,能把練太極拳的目的闡述的如此明確,真是能可貴,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應有著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第五段是頌辭,「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這首歌訣共有一百四十字,每個字都非常有用,把要說的都說了。如果不從這裡邊認真去研究,就會白費功夫,留下終身遺憾。我們還是把這個「推」字和前面一樣看待。你光練太極功,內氣動起來了,但若不從這個「推」中去求,就沒有武功。這一推裡邊變化很多。因為武功中手的很多變化都是從雙推手演化過來的。如果你有了太極功的基礎,再從推上去做,既養了生,又練了技擊。技擊是個末末的東西,我們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我們要從太極功的高度來啟動體內的真氣,把身體功能強化起來,達到益壽延年。我們講太極拳關鍵是練氣,是不是因為我們練氣功才這麼講?其實不是這樣,太極拳本身練氣。今天我先結合太極拳的有關著作給同學們講講太極拳練氣的問題,然後再講如何氣貼於脊。先講孫祿堂的太極拳。孫祿堂是近代著名的拳家,他的功夫很好。其理論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很深刻的。他不僅對宋明理學、太極學有研究,對道學也很有研究。孫式太極拳也叫開合太極拳。這本書是1924年出版的。書的開頭是「太極拳之名稱」,講太極拳的名稱是怎麼來的。下面我就邊念原文邊解釋。「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人生下來之後,有這麼一個氣,叫元氣。元氣對人的生命活動有保養作用。「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這兒講的是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的講法源於儒家的《中庸》。從宋明理學之後,在中國的道學、儒學和武術中,理氣學說佔了很大比重。他這個解釋是按儒家的理氣學說講的。「喜怒哀思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原來講氣功時管這叫中和,由這引發的氣叫中和之氣。「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這個氣全身各個地方都有,一直在流行,里里外外都是這一個氣。「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他說拳的開合動靜,都是根據這個氣來的。孫祿堂寫的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拳譜都是從這個氣來立論的。「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一個放,一個伸,一個收,一個縮,拳的這些表現和妙處也是從這個氣來的。「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這是講拳的開合動靜問題。「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練拳無非是個開合伸縮的問題,這裡邊就是太極一氣。「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他講體和用,一個是理,一個是氣。這是他自己的體會,真正的儒學不這樣講。他從拳術的角度這麼講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太極裡邊那一點動態的真陽即意識的運用,運用就是太極。「古人不能明示於人者,即此也。」古人不能明白告訴你的就是這個東西。「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不能寫到書上的,也是這個東西。「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從開合動靜相交的地方去悟徹本源,本源是什麼呢?「則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是什麼呢?「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太極圖不是有一個圈嗎?他說圜就是有形的虛圈。「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裡邊實的、無形的東西就是研。「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沒圈的裡邊是實,有圈的裡邊是虛,這兩個是太極拳的虛實之理。「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這個圈裡邊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麼實的是什麼呢?是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沒有凹,也沒有凸,就是這個東西。「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一放開整個天空都是它,一收縮一點點也是它。「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太極拳就是一虛一實——外面的虛圈和裡邊的無形之氣。太極拳之所以叫太極拳,就是因為由太極而來,太極就是虛和實的應用。孫祿堂這本太極拳書一開頭就這麼講,他完全講氣——太極之氣,也就是元氣。練拳是這樣,下面再講幾個姿勢。開始練功時,要兩腿並著站立。一般練拳的都不講究兩腿並,孫祿堂的形意、太極、八卦一開始都是兩腿並,和立正的姿勢是一樣的。無極生太極,一開始是無極的姿勢,所以第一章是無極學。同學們聽聽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釋它。「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安安靜靜呆著不動彈,這就叫無極。「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慾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致陰陽不合,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於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一動之後才是太極。「……總而言之,曰內外體用一氣而己。以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練架子時,內中精氣神貴能全體圓滿無虧。操練手法時,要在周身靈活不滯。先達雲,終朝每日長纏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矣!」無極學的姿勢就是往那兒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渾渾噩噩。那太極學呢?第二式就是太極。「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安靜之後找那個虛靈的極點,也就是自己那個虛靈的意識。「我要練功了」,裡邊要動那個精神,那個虛靈的意識指的是這個。「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氣隱到裡邊成為德,現至外邊成為道,練拳的內勁即意識的勁。「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內勁、靈明的意念活動稱為太極。「古人云,無極而太極。不獨拳術為然,推而及於聖賢之所謂執中,佛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穀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已耳。故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裡,豈僅健身體,延年壽而已哉!」太極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壽延年的。孫祿堂講的太極拳是比較中肯的。太極功就是根據孫祿堂的太極拳簡化而來的。然後就是「懶扎衣」。以前穿長袍馬褂,練拳之前,先把衣服摟起來。「先將兩手合向里扭,扭至兩手心相對」,他是半陰半陽掌這樣起的。半陰陽掌有它的特殊性。「兩手再徐徐同時一氣如抱著大圓球相似。」其實是一個氣球。「兩手之距離遠近,順著自己的兩肩,向左斜角自下邊往前,又往上邊起,兩手起時,與吸氣同時如同畫兩條弧線,畫至離丹田處。」他的太極拳叫開合太極,手起來後要伸開,兩手一前一後。「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時,即將兩手仍如抱著一圓球,靠著身子,與呼氣同時往回返畫弧線。」就這樣起來,再出去。「此種呼吸不可有聲。右手畫至心口,與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兩腿於兩手返畫時,要同時徐徐往下彎曲。……頭亦極力往上頂勁,心要虛靈。「將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時,左足再向左斜角邁去。足後跟似落未落地之時,兩手再從心口前後著徐徐一氣,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極處,兩肩亦同時往回縮勁。」講的還是一個氣。然後往後縮,不要用拙力。「外形式似停,而內中之氣不停。兩肩里根與兩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縮勁,腹內要圓滿虛空,神氣以意逆運至丹田。」他在講太極拳攬雀尾的時候都在講氣,手動時象拿個氣球。「再將右足往前邁去,足後跟著地,隨即將兩手一氣著。」兩手一動氣要連著。後面講到兩手離開三寸許,再向前推。「以後仿此自起點至五節,要一氣流行。不惟五節如此,由始至終,亦要周身節節貫串。」開合太極拳每打一個姿勢都要做個開合,攬雀尾完了也就是一個開合,開合又是氣的開合。「即將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內中之氣,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一開氣球有向外放大之意,一合再收回來,所以孫祿堂的開合太極拳都是在練氣。所以我們講太極拳要練氣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杜撰。「孫祿堂練過道家功,所以他那麼說啊!」練別的太極拳的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再看看比較早的陳氏太極拳。陳鑫於20年代寫的拳論分為幾個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談氣的問題。我們就談談陳鑫的《太極拳推原解》。「其樞紐在一心」,太極拳的樞紐在於心,就是意識。「心主乎靜,又主乎敬;能敬能靜,自葆虛靈。」智能功的「內靜外敬」也是講這個問題。他是根據《管子》里古老的氣功來要求的。「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他在這裡提了兩個穴位:百會和中極。中極穴在恥骨上一寸。要注意中極裡邊,這是人體的關鍵。他這個講法不確切。中極往裡一寸、兩寸、三寸還不夠,應該是中極向內和會陰向上兩條線的交叉點,有的稱為會陽,其實會陰和會陽差不多。「初學用功,先求服應,求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太極拳就是這麼一個氣,這個氣是充塞天地的。後面一段講太極拳的用處,就不念了。「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能莫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練太極拳就是練用意念來支配氣。這個氣是什麼呢?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裡邊談了13個問題,其中第三個問題講到「輕靈圓轉,中氣貫足」。我挑一些念一下。念這些東西就是讓同學們知道,傳統氣功和傳統武術是一致的,太極拳和氣功更是一致的。「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練太極拳要用內勁,內勁是用心勁、用意念支配氣而產生的。「中氣貫脊中。」中氣要貫到脊中裡邊。「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前面是百會、中極,後面是百會、長強,他就是沒有講會陰。「以心中之中氣運平四股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也,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氣要往四肢運。中氣是什麼呢?「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心裡邊的氣把頭領起來。「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下掤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百會一領,中氣就能夠通。「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百會一通,上下氣都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他講中氣是對的,但對路線講得不夠準確。一般的太極拳是不怎麼講經脈的。武當派、太極派裡邊只有兩派練經脈,完全按經脈走。陳鑫寫書時在動作里加了很多經脈的道理,有的地方講對了。有的只是泛泛講,實用意義不是太大。「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也最難名」,中氣不好說,怎麼走的也不好說。「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你要不是經常練功有了本事,體會不出來。「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不偏不倚講的不是形體。「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精神要得這個中。「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這點講對了,身體里的中氣和肢體里的中氣是一個氣,不是幾個氣。「此處不偏,而後四肢之中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之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神裡邊定住了,姿勢有偏頗的時候,這個氣不偏。「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這一段講氣比較多。我們講太極拳都要練氣,而且練太極拳有太極拳的練法,有太極功的練法,而太極功直接從氣上練起來。我們這個講法看來和傳統太極拳是不矛盾的。只是傳統太極拳並沒有分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一般社會上練拳的包括孫祿堂也沒這樣講。剛才介紹的這些太極拳著作都是20年代出版的,那麼更早的太極拳著作是不是這樣講的?比較早的著作是武禹襄根據自身對王宗岳《太極拳論》的體會寫的《打手要言》、《行功歌》,後來不知誰把他的材料綜合整理成《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後他的外甥李亦畲又寫了《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但內容都是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對練太極拳很關鍵,它對方方面面的內容都講到了。(在網際網路的網路快報裡邊也有它,他們的解釋還很不錯。)它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裡邊精華的東西都集中起來了。「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要用心(意識)來運氣,運氣的時候要沉著,即氣沉丹田。這麼做能把氣收到骨頭裡邊。「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用氣來運形體,心怎麼動身體就怎麼動。我怎麼動不起來啊?練功得練到一定程度。一開始你還感覺不到氣,練到以後體會到氣了,再以後,氣和神合一了。太極拳有兩種練法,其中一種是自發功的練法,氣一衝意念隨著動,意念和氣合到一起,最後也是神氣合一——不是氣在動,而是神和氣合成一個了。意念一動氣就動,氣一動意念一動,這是從自發功練起來的。另外就是普通從姿勢上練起來,也是用意不用力,要用意來動它。抻胳膊用意識抻,形體要放鬆,不要使勁。怎麼放鬆呢?手帶著胳膊動,就都放鬆了。這是個竅門。「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頂頭懸,精神一提起來,就不會顯得很遲鈍、重濁。練氣功的時候也是如此。「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虛實變換得用意、氣,意念一動,氣帶著形體動,這樣才能變換靈活。從前面幾句來看,練太極拳就是練意和氣。象昨天講的《十三勢歌》共有140字,其中就有7個「意」字。其實太極拳就是要練意念、練氣。「發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練太極拳時要發勁,發勁時要沉著,還要松靜,意念、氣、力、形得專註到一個方向。「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身體一立象口鐘一樣,前後左右上下都要中正,這樣氣才能正。「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對九曲珠有好幾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身體的上、中、下三節,胳膊的肩、肘、腕三節,腿的胯、膝、踝三節,共有九節,稱為九曲珠。但這樣講似乎沒有抓住要點。九曲珠從裡邊講應該是指脊柱,脊柱上有九個彎曲,你要把脊梁骨一個壓一個地連起來,將來氣貼於脊,力由脊發才會有作用。當然講上肢、軀體、下肢各三節,「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也可以,但對於「中」、「主於脊」、「主於腰」就不夠了。「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太極拳練時軟,用時綿里裹針,「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鶻」是鷹的一種。「形如搏兔之鶻」是講形體象鷹抓兔子一樣,很快。「神如捕鼠之貓」,貓要逮耗子的時候,在耗子洞前守著,精神非常集中。一個是形蓄而待發,很勇猛;一個是神很安靜、集中,其實練任何拳都得這樣,練我們的形神庄、五元庄精神也要集中。「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安靜時跟山一樣,運動時象奔騰的江河。有的說要「靜如秋月,動若飆風」。「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練功或對手時,蓄勁象把弓張開一樣,拉起來掩而不發;發勁時象箭一樣出去,很快。有的說太極拳動作慢悠悠的,怎麼打人呢?現在練太極拳的大部分是老頭、老太太和體弱多病的人,而好多練長拳、炮錘之類的人身體原來就棒。有些練太極拳的講得挺漂亮,但和人家一比劃就輸了。所以人們都說太極拳打不了人,是「豆腐拳」。其實太極拳綿里藏針,是很厲害的一種拳術。來的緩我就緩,來的快我也快。「彼不動,我不動,意在彼先」,你不動,我也不動,意念在你前邊;「彼若動,己先動,力在彼先」,你要動還沒動,我先動上了,力量在你前面。你要不快,能走到前面去嗎?「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練太極拳的時候要走圈,用的時候就不走弓背了,而要走弓弦。化你的時候還得走圈。「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這裡關鍵是「力由脊發」,力量由脊樑發出去。腳步跟著身形來轉換。「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兩句對練拳很有意義。往複摺疊是什麼意思?象摟膝拗步,手打出去了,怎麼摺疊?腰若松不了,你摺疊不了。手一推出去,怎麼回來?一出去,到頭了,腰往外一松,又長出去了,一長出去,手上半個圈,外面半個圈,一個圈拿回來,這就是一個太極。練太極拳的沾連粘隨,都在這個關鍵上練。腰松不開,沾連粘隨就不好練。腰鬆開了,往後一松,手就往前邊去了,跟著自然就回來了。這個情況得用腰來解決。當然我們練太極拳並不著重技擊,我們著重養生,但是道理要懂,懂得腰是關鍵,得解決腰。腰解決不了,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光練力由脊發,將來會力由脊發了,弄不好就會出毛病,腰松不開,氣機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轉換。很多練太極拳的到了晚年紅頭漲臉,虛陽上越,得半身不遂,就是因為腰沒解決好。力由脊發,必須松腰。他這裡講得就不夠了。我們現在先不用管這個,先練姿勢,你能做到松、輕靈、圓活就行。「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你非得能夠軟下來。一開始你若綳上勁,那就成拙勁了。太極拳為什麼練氣練得快呢?形體放鬆了,氣好通。一綳勁,肌肉一緊張,氣就不好通。「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練太極拳第一步先不配合呼吸,到第二步才配合呼吸。一般開時呼,合時吸;升時吸,降時呼。和呼吸配合好了,姿勢就自然了。「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這個氣指的是內裡邊的氣,和呼吸之氣不一樣。太極拳利用呼吸之氣來調動內裡邊的氣。這是兩個氣,裡邊有兩個開合升降。「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心即意識是發命令的;氣是旗,意識一發命令氣就動彈;腰就是旗杆。對心和氣來說,心是主導的,氣跟著動彈。有的說:「腰為纛,手為旗。」腰一動,手就動彈。對腰和四肢來講,腰是主導的。「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一開始練的姿勢要開展,以後要緊湊。有開展,有緊湊,才可以達到縝密。「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我們練拳時每做一個動作,意念先想,想得越具體越好,然後用意念帶著身體來動彈。腰要放鬆,氣要斂到脊骨里。「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裡邊把精神固住,外面很安詳,不急不躁,很自然。「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這裡要注意,《十三勢行功心解》是武禹襄解釋的,他的《打手要言》也是這麼寫的。現在的陳氏、楊氏、吳氏、孫氏太極拳都是腳根先著地,而武式太極拳是腳尖先著地,一出去跟貓一樣。因為武式太極拳步小,是活步。「邁步如貓行」至少有這麼幾層含義:一是貓很輕靈;二是一落腳尖先著地;三是貓要跑、跳時,它的腰會弓起來,有彈性。我們現在練太極拳為什麼要腳後跟先著地呢?這是按照調動陰陽之氣來練的,真要用到武功上,還得腳尖先著地。因為一抬腿,離得近首先是膝蓋一撞;離得遠,腳往下一落地,身子還得跟進去。腳尖先落地,這樣腳會更加輕靈。腳尖一落地,腳心還得含起來,氣才能收住。練武功腳要輕靈。原來武功練踢腿,腿往下一落,腳尖先點地。「運勁如抽絲」,這個昨天已經講了。陳鑫籠統地講了纏絲,有正纏絲,逆纏絲。要說螺旋勁、抽絲勁,就是「進如螺旋,退如抽絲」。退如抽絲,往回才叫抽。進如螺旋是往外轉出去,拳可以轉,張著手也可以轉。你們可以試試,把拇指、食指伸開,放鬆了轉動,注意食指,慢慢指尖穴位就會有感覺。劍指也可以這麼練。這麼練慢慢就可以把經絡練開。「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全身意」,把神意集中,在於把神蓄起來,不要把神意注到氣上去。練太極拳要以心使氣,又講在精神不在氣,這是怎麼回事?把精神全注意到氣上去了,意念和氣定住了,不靈活了,就獃滯了。把神蓄起來,「神如捕鼠之貓」,神一蓄,氣自然而然就蓄起來了。你不要管氣,一管氣就滯住了。「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這句話有弊病,應該是「在氣者無力,在意者純剛」,或者是「尚氣者無力,尚意者純剛」。意念全放在氣上,就不好轉化為力了;完全用意念,剛勁就來了。《十三勢行功心解》不僅講要用氣,而且要「氣貼於脊」,「氣斂入骨」,把氣收斂到骨頭裡邊。怎麼才能斂氣入骨,怎麼才能氣貼於脊,好多書上都沒有講這個問題。有的說一含胸就氣貼於脊了,哪有這麼簡單!太極拳要主宰於腰,腰若不鬆開能主宰於有腰?很多練太極拳的只會磨腰,腰象磨一樣轉圈。僅僅如此,還不叫主宰於腰。腰椎以至於脊椎會一個一個地轉才行。一開始主宰於腰,將胳膊抬起,身體轉,胳膊也跟著轉,身體回來,它也跟著回來,手象鞭稍一樣晃蕩。你要是轉快點,身子停了,腰膊還走,它打個圈就會回來。以腰帶動形體就是這個意思。你得把肩關節、肘關節放鬆了,不放鬆不行。放鬆後,腰一動,肢體跟著動。將來氣充起來,身體一動,也是要主宰於腰,肢體就過來了。附錄三、龐明老師太極拳講座中的松腰法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二摘錄全部松腰要松命門,往命門上去松。按太極拳的要求,「命意源頭在腰隙」,這個問題以前也講了一些,但沒有非常細緻地強調。現在練太極拳正好要補這個不足。我們今天專門給大家講這個問題。松腰同時就要把氣收斂到腰裡面去。這個腰的位置一般是從腰椎 2~4,說的更確 切,還應包括腰椎 1,腰椎 1~3,再加上腰椎 4也行。關鍵是腰椎2,命門上面是懸樞穴,兩邊是三焦俞。我們的脊柱到了第一腰椎成為脊髓圓錐,就沒有脊髓了,變成脊神經往下走了,所以在我們松腰時要把命門鬆開它。鬆開它,它自己會前後動彈。不僅要前後動彈,還要使它能夠往裡面收東西,意念往那兒收。小腸腸系膜後面跟它連著,能往裡面收東西才行。再有,松腰要氣斂入脊,就包括把脊神經的功能強化起來。感覺神經往裡走,運動神經從脊柱往外走,要把它們的功能強化起來。要強化它,脊柱就要會動彈,不僅脊柱要會前後動彈,還要會轉著動彈,骨頭會往裡縮。我講混元氣時講過,小腸裡面有好多食物的氣,腸子裡面食物的氣場與混元神室的先天氣場一結合,就帶有全身的信息。松腰往那裡去松,這樣才起到真正來強化周身氣的作用。強化這氣怎麼去練?一是躺著練,一是坐著練,一是站著練。站著練是三心並站庄,就不說了。我們強調的是蹲牆、坐著練。今天我專門給同學們講坐著練。坐著練,大夥一聽就這麼簡單哪!一坐就完了。腿伸直,兩個膝蓋並上,一坐平了就抻得慌了,我們練太極拳將來的要求是力由脊發,氣貼於脊,腰要鬆開;肩與胯合,肘與膝合,這一坐就都有了。就這麼簡單?!唉,就這麼簡單。這裡還有許多動作。先把我們的基本功練起來。把叩齒練起來,按照門齒、左側、右側、門齒的順序,各叩九遍;然後練赤龍攪海,舌頭轉圈,先內側,後外側。其作用是,舌頭一動,把精神集中起來。坐著的時候,隨便坐,不一定要坐的筆挺。腰要往後突,越放鬆越好,好像賣肉的把骨頭剔去了,放鬆了。腿要伸直,不是一般的伸直,兩個膝蓋往一塊並,兩個手捂在膝蓋上,肩要放鬆,松肩空腋。肩一放鬆,肩往下沉,一坐2個鐘頭。坐一會兒,腰胯就酸了,酸一會兒,就不好坐了。這是練毅力、練定力,這最簡單、最基本。你別看這麼坐著,非常了不得。不用多說,你練60 天,每天 2小時,看有什麼感覺?然後你再寫體會。這麼一坐,做什麼?首先要放鬆,精神要集中,集中哪兒?集中命門穴。命門穴那兒,你要注意,那兒是一個球球。命門穴前面是脊柱的椎體,你要想到椎管裡面的脊髓。我們練時一開始現從前面練。肚臍往回縮,往命門縮,越使勁縮得越好;會陰上提,這樣一來就得使勁了,會陰肌、大腿肌就使勁,大腿股四頭肌也綳上勁了。因為胯也往命門縮,同時骶骨往後突。呼吸時,吸氣,膈肌下降,往命門上去(因為膈肌的最下點止於第一腰椎),吸氣時肚子不要鼓起來。這樣幾個地方一齊往命門擠。呼氣就放鬆。這樣一來,一吸氣,兩個肩、腰向後放鬆,往下落;一呼氣,腰就開了一點。反覆這麼練。在練的過程中,可以自己給自己規定一下,是36 個呼吸,還是 49 個呼吸,就扳一下腳。扳腳時,頭要往腳尖上夠。注意扳腳時,兩個膝蓋往一塊兒合,不要分開。同時要注意發音,發五元庄的「ei、yu、ying」。吸氣時 yu 後面加「n」,發成「yun」。發音時要默念,不發出聲音來。發得要長,發「n」時還要保持「yu」的口形。發音時,一吸氣,會陰上提,好像地氣上升,升到命門;膈肌下降,氣就下去了;肚臍也往回縮,股四頭肌收縮。呼氣時,發「ying」,「yi、e、ng」要保持三個音節的口形,也是默念。所以用這個發音,反覆發,腰就鬆開了,氣就進去了。腰鬆開時會有感覺,這樣練,氣就往脊柱裡面去了,這是一個。練它時,慢慢周身都會放鬆。反覆發這個音,上身驅干就會放鬆。臂有點沉,往下墜;肩膀也發沉,往下墜;肋骨也往下墜,有時還有點疼,怎麼回事啊?沒出事!放鬆了的緣故。就這麼點小玩藝,還事兒挺多。就一開始腰酸啊,胯骨酸啊,難受極了。這就是練毅力啊!看能不能堅持,真好好練,真出功夫,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功夫。將來你這兒一吸氣,會陰上提,胯也會往上提,往上縮,肩往下一放鬆,一放鬆,好了,肩和胯成為一個整體了。所以練內家拳肩與胯怎麼合住?練它就體會到合住了。等再練,胯能收了,膝蓋再往回收,會陰一縮,兩個肘也往回縮,往命門縮,肘與膝合住了,往命門去合了。等再練,手往回一縮,腳往回一縮,也都縮到命門了,手與腳也合住了。這就是外三合。外三合要從練拳上合住,練好多年都不好合住,可練這個絕對過不了一年。甭多了,一天2 小時,一般來說,快的人一個月合上了,慢的人 3個月合上了。有了方法不練不行!要慢慢去體會。會陰一縮,整個腿使勁什麼體會?放鬆了什麼體會?有時腿伸直了,綳直了,不綳勁了,用意念往回一縮什麼樣子?用肌肉一縮什麼樣子?多體會體會,用不同的方法來體會它。可是一開始練的時候,你什麼都體會做不到,需要反覆練。這就是《心會歌》中說的「腰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太極拳《心會歌》中說,腰為第一主宰,喉頭為第二主宰,心意為第三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指掌為第二賓輔,足為第三賓輔。)」。對於這個問題,好多人在拳術里都沒有解釋啊!把丹田氣收到腰那兒去,再通過腰,氣從腰形於四肢。什麼叫心會呢?就是用心來體會、領會。松腰法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不用說練太極拳,就是到了太極功,就練它就夠了。所以我們練松腰法是來解決第一主宰和第一賓輔的問題。第二主宰和第二賓輔我們現在不能講它。等有人真練的有點門道了,第二主宰我再單個講。誰第一主宰我看練的行了,後面的才單個講,就不能公開講了。第三主宰和第三賓輔就更談不上了。第一主宰這麼練,同學們一定要拿它當寶貝來練。你練了之後,不僅對身體有變化,對氣有變化,而且是真正練功夫最根本最根本的基礎。所以,松、松,慢慢它自己就可以起來,可以呼吸時間很長,就練這第一主宰,慢慢喘氣,可以從命門那兒「嗚嗚……」地開合。再有就是躺著練。仰躺著,放鬆了,把姿勢調整好,把腰椎往下塌。一般仰躺著腰椎是往上突,弓起來的。意念讓腰椎放鬆,放平、平,突出去,再把尾閭往上翹,兩胯往上收一點,這是第一個動作。再把兩個手的指背靠在一起(同五元庄中點天門的手勢),從氣海穴向下壓,斜向上摳。好多人一壓就股主動脈疼,說明裡面還有濕氣和寒氣。一壓疼就轉,吸氣往下壓,抬起來,呼氣轉,先逆時針轉,再順時針轉,這個方法很簡單。我估計最少有十分之七的人一壓就疼,說明我們的健康程度還不夠。等你一壓不疼了,氣就足了,比較好通了。這也是衡量我們的氣的程度的標準。有的人肚皮很軟,一壓就好像摸到骨頭了,這是說明丹田氣不足,一吸氣時往下沉,慢慢練的腹壁有彈性。像這些東西很簡單,很隨便就練了功夫,可就是沒人好好練。一般躺著不用練太多,最多最多練81個呼吸就夠了。吸氣不發音,壓下去,呼氣抬起來。練完後,兩個手放在身體的兩邊,安靜地想,一吸氣想著命門,但堅持下來就不容易了。再就是蹲牆。就和我們坐功差不太多,意念活動基本一樣,就是姿勢不一樣。練時要注意呼吸,一般是下蹲呼氣,起來吸氣,也可以自己摸索。然後沒有事,你就隨時隨地想著命門,慢慢就成為「命意源頭在腰隙」了。這既是「命意源頭在腰隙」,又是氣貼於脊。等我們前面做好了,你還要注意後面,後面也要往那兒縮,從命門外面往回收,往那兒擠;從長強、尾閭那兒往回收,從枕骨那兒也往回收,這樣就成球體擠了,所以從形體上就這麼做。等你做熟了,很熟了,一吸氣,會陰上提,隔膜下降,肚臍往回收,這時就把它放開,腦子裡面空空蕩蕩,丹田裡面也空空蕩蕩。我們那時再引天河之氣,不往頭裡面放,而往那兒放,就好引了。所以,這本身既是練我們的意志力、練定力、練安靜、又是練氣。這一點當時為什麼沒有講呢?因為當時想往混元竅去做,而且我們的人都是一般練功的,所以練功著重是外面的混元氣,我們用方法把外面的混元氣搞起來。因為以前練功對外面的混元氣重視不夠,我們智能功搞了這東西,需要快一點把它搞起來。因為當時我練功覺得這挺好,混元氣開竅,混元竅開,挺好!往肚臍一收挺好。現在說,因為忘了我自己練了幾十年功了,我從4歲接觸功,人家從什麼時候接觸功啊,我往這一收挺好,別人也收的這麼好嗎?這說明還有點主觀性。好多人往混元竅也行,好多輔導員不也會收氣治病了嗎?!真正怎麼把內氣固定下來,把身體素質再強化一下,變一變,所以這幾年從咱們師資班畢業來看,同學們畢業以後病還沒好。別的沒長進,眼鏡倒長了。我一看,我這當老師的有福,這麼多「進士」(近視),過去這麼多「進士」,就可以當翰林,狀元就來了。培養這麼多「進士」。這說明我們裡面的東西還不夠啊!由於現在的形勢,我也反思反思。當然將來每個人練太極拳不一定人人都這麼搞。一般人練練拳,活動活動、舒服舒服就行了,誰注意這個呀!真要是研究生命活動的,真要是研究拳術的,不這麼練,根基打不起來,真正往高層次走,看來內在的基礎還不夠。這也是我們搞了一大段,辦學辦了十幾年,回頭總結經驗。我們真要全面變化我們身心素質,還要從基礎上打,直接走混元竅還不夠。所以給師資班和職工們講「命意源頭在腰隙」,把先天根本竅打開它,把內在的精氣充起來,裡面的本錢夠了,再把外面的混元氣吸收進來,就好做了。可能有人會問:「龐老師前些年是不是搞錯了?」不能這麼說,我們不是搞得挺好嘛,外面反應挺好,咱們再好點!「將來龐老師還有再好的沒有?」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肯定有好的!現在為什麼不教?不是不教,將來我們把氣的本質搞出來之後,要從意識上來講述人體的穴位、經絡。經絡這個問題,現代研究有了成果,但經絡是什麼還不清楚,將來真要是搞生命研究,要按照智能功,來搞我們的經絡學、經穴學。將來可能到幼兒園,給小孩搞一些特製的動畫片,給小孩看一條條的經絡,穴位在冒氣。讓小孩背經絡、經穴,讓他還沒有上學就知道,他竅一開,氣就通了。所以智能功講混元,這些東西不搞不行啊!我們好多同學還感覺不到,將來很多知識、練功方法都要搞起來。古人好多正統的練功方法,我們要繼承下來。我們智能功並不是把古人很多東西都集中了繼承下來,我們智能功,八十年代編功,九十年代寫書。這麼多年來,整天教功、寫書,暈頭轉向,和以前練功就不一樣了。一般的練功好練,你要搞點發明創造,那樣去練功不行!你不下點功夫那還行啊!日常生活練功,我去講課,太累了,先組個場,組場講課,一邊講課,一邊練功,那樣練功你還有發創造?你的性命還有得了嗎?再高深一點你能研究得了嗎?你只能保住你的小命就不錯了。好多東西古人沒有,像松腰這東西,這不是過去老師教的,老師過去沒這麼教。站庄松腰那是老師教的,老師給擺姿勢,摸摸老師的腰。以後都是自己的體會,有的老師認可了的,有的老師死了,沒法認可,也不需要認可,你感覺到了嘛!這些問題自己來體會。站、坐、躺都練松腰,把腰鬆開了,身體素質、自己這個氣的變化就非常快了,那樣練太極拳就有意義了。現在我們白天練太極拳活動活動筋骨、關節也好。所以你們一定要加時間好好練它,哪怕少睡點覺,中午練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也行,晚上坐它兩個小時。這樣坐有兩個月最少最少要過一關,有的可能過中關。小關腰鬆開,氣進去,氣一進去,沿著脊柱走,甚至在脊柱前面氣會走,脊柱的氣與四肢連起來,用意念一動,四肢裡面的氣也走哇,近似中脈的影子啊,有的可以做到。可是我們同學第一,坐坐就煩了,沒味道,沒意思,這個酸哪、難受、沒意思。我說酸不就來勁了嘛,有酸的感覺不就行了嘛。腰胯多動一動,一方面放鬆地動,多體會體會,綳勁、放鬆,要挺直了、鬆開;肩沒事轉一轉,鬆開、空著;把肘往前翻一翻,憋著放著,都慢慢體會一下。一開始你還什麼都沒有做,你別去體會,等有味了,你再去體會這些東西。一開始就這麼閉著眼呆著,就管呼吸發音、集中精神。等同學們這一關過了之後,我們再講下一步。可能開學之後再給同學們講怎樣充實我們的五臟六腑。把腰的問題解決了,身上的零碎還得收拾收拾,五臟六腑還得管管它。可能把這個系統教一教,可能教到第三步左右。這樣把原來東西再深化一步,不教中脈的話(按原來捧氣貫頂法、形神庄、五元庄、中脈混元的順序),就從基礎上搞起來。和我們前面搞的不矛盾,但更簡捷一些,更簡單扼要一些。充實五臟和我們五元庄一點不矛盾,下個學期再給同學們講。先講太極拳正好打腰的這個基礎。如果同學們有的腰松的很好了,我再講喉頭為第二主宰,那時給個別人講。公開講收拾零碎──五臟六腑,講完了五臟六腑之後,再講定神,這是第三步功夫。喉頭那個情況要搞到形體上。因練功修道,咱們書本上寫了:淺只到意識,深層才能定於形體,充斥到形體上來。光在意識上是干慧,乾的智慧──有智慧,有功能。有時查查病,遙感功能可以出來,但屬於干慧,形體還沒有充斥起來。太極拳三個主宰從練功來講,直接關係到術、功、道,是從武學上講的。過去傳統氣功不這麼練,傳統氣功直接修大道,所以我們給同學們講太極拳練氣,氣貼於脊,這是練太極拳的關鍵,所以我們講了怎麼練氣貼於脊,講了方法。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三摘錄坐兩個小時,如果你的身體素質真夠,裡面氣通了的感覺得有;你素質不夠,裡邊酸痛的感覺得有;如果你什麼感覺也沒有,說明你的姿勢沒有坐對,有的人一呆稀里糊塗睡著了。如果真要做對了,把兩個腿伸直了,把腳翹一翹,自己把腿掙一掙,你坐下兩個小時來,身體裡邊從腿到腰、到肩、喉頭肯定會有特殊的感受。因為你坐對了,它裡面放鬆了。因為坐時上身放鬆,不一定端身正坐,上身放鬆,松著、松著,但腿不能那麼松著,要伸直了,而且吸氣時會陰、大腿根、股四頭肌微微收縮,上身放鬆,隨便縮著都行。因為會陰一收縮,小腹部下面也會有點收縮,大腿根也會有點收縮,這樣的話,由於平時沒有鍛煉這樣的動作,就反覆練這個動作,練兩個小時,也有點不舒服的感覺,或者裡面會出現熱的感覺,也有個別人會出現涼的感覺。只要你做對了,一定會有感覺。放鬆了呆著,安靜放鬆了,這裡面就是要把命門內竅打開,所以在這些年,我們智能功練起來,內外氣合練,但我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把外界的混元氣往裡面收,直接把外界的混元氣為我所用,那主要是通過我們的意識來起作用。到身體裡邊,形體的運動,那是周身的混元氣,他這樣在起作用,來把它化歸自己的混元氣。這些年我們通過實踐證明這種練法很好,很多病治起來,效果也很快,咱們搞試驗也很好。從古人一般的練功來看,這是一個捷徑。同時我們一總結,從我們搞了這十幾年來看,如果把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素質再更快地更高層次地發生變化,還應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所以這次我們教功,將太極拳松腰,藉助氣貼於脊,把我們的命門內竅打開。我們這個坐功,以它為主,把命門內竅打開。在傳統練氣功也不是打命門內竅,一般是打會陰(陰蹺),陰蹺庫打開,然後走任督二脈循環,這就是所謂過去煉丹的方法。所以道家正宗的煉丹方法,從下丹田練起,然後打開陰蹺庫。陰蹺庫打開之後,從小周天任督二脈走,他走的任督二脈不是外邊,而是脊柱的裡邊,這樣就把我們先天的氣、信息量直接上升到頭部去。頭腦裡邊藏神,生殖系統、陰蹺庫陰精的精氣,它是物質性的先天混元氣,全息性比較強,意識裡面屬於神的全息性比較強。一個神,一個精氣,它們結合起來就把人的全息性給強化起來。一般道家丹道功的練功方法是打開陰蹺庫這個內竅,但那樣打,從歷史上的練功來看,它有很多的困難。一般丹道家大部分走下丹田,從這個陰蹺庫真正練成功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精氣一充足,稍稍的煉己築基這個功夫不夠,意識的穩定性練得不夠,它就可以化為後天濁精,就跑了。濁精一跑,就把全息性的氣凝固成有形的物質,就散了。所以過去練功,為什麼那麼重視濁精,不能丟精,說後天的精是濁精,但對它也非常重視,它變成濁精,把先天的混元氣中眾多的信息物質化了。從無形的氣變成有形的物排除出去了,先天混元氣丟了。所以一般的傳統練功,煉丹道功,功法講了很多,在過去是功訣不能直接講的。從明朝以後,從《伍柳仙蹤》這書出來以後,寫得很詳細。到了民國初年,趙避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那就更系統、更詳細,但是練成功的人非常少。什麼道理呢?並不是你懂得方法,就解決問題。關鍵是你的意識修鍊,這叫煉己築基。過去不是講嘛,未煉還丹先煉己。煉己築基築不好,得了丹訣白費功夫,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說,練功夫這東西往高處練,說個不客氣話,不是每個人都能練。這句話不是說哪個人不能練,是說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個條件。具備什麼條件?意念非常堅定!煉己築基的這個意志非常定,受各種影響、各種刺激它不動,它不受這個影響。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你做不到,知道了這個辦法沒用處。所以過去練功,都是老師為難徒弟,出這個難題,出那個難題,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八年。老師就不教你口訣,叫你磨性子去。磨性子幹什麼呢?那就煉己築基,練你的意志力,你練功就練不上去呀!所以練功往高層次練,不是每個人都能練就在這兒。有的人下了決心,唉!碰到事馬上就變樣子了,練功練意志力得從事上去練。如果你想練這個,練那個,可到了事情上……等下次講課,我們還要講練功注意什麼東西,練不動心哪。心不動,我要幹什麼,定下來,必須干。所以過去練功的人就是得到了口訣,也照樣練不成。趙避塵要度800弟子,他印的材料,他的弟子們哪個修成了啦?象采小葯,結小丹;采大葯,結大丹,出陽神,然後又怎麼怎麼……這一套他都講的很清楚啊!還不要說他的弟子們,他自己怎麼著啦?也沒有修成嘛!按他的說法,他哥哥修成了。修成了怎麼著啦?因為東北有個趙大法師,不知是不是他哥哥?不知道。如果是他哥哥的話,也只是修到了一定程度,但最後一步也還沒有上去。因為我在七十年代,聽到東北一個老太太說趙大法師怎麼個情況。他們三十年代後期碰到過趙大法師,似乎象是趙避塵的哥哥,但那情況以後,似乎又不像。八十年代初期,聽山東一個老同志說一個姓趙的老師教的他,但聽那情況不像趙避塵的哥哥。趙避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好多寫的很清楚,但有了方法,弟子們並沒有練成。什麼道理?意志、意志力(不夠)!因為它從下丹田,它很習慣了。你只要是從下丹田,氣一充足,它這裡能夠自發地往下面走,去生精。因為具體的物質就在生殖系統裡面嘛,它一變成精就可以跑,所以古人不好練。所以現在我們智能功一開始不練下丹田,就練中上二田,也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這個弊病。所以現在看呢,我們智能功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氣直接充實身體,充養身體混元氣。我們知道,混元氣有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所以這裡面全息性,全息的混元氣用意識來加工它,這樣就有它的不足的地方。我們這次講課,就是要打開內竅──命門竅。這個命門竅,過去有沒有打命門竅的?有。打竅叫玄牝竅,它不直接叫命門。練周天功,經脈周天通了,大周天通了之後,要打開玄牝之門。近乎是似乎是命門內竅,但古人沒有談過命門內竅,所以這個情況,似乎是它,又不是它。我們現在打開內竅,不打會陰竅不用陰蹺庫(虛危穴)。命門內竅本身同樣也是有先天混元氣的信息在裡邊。因為昨天講課時講過,在混元整體觀里就講這個問題,就在命門這個位置上,古人叫混元神室。在胎兒期間我們的生殖器官是在那個位置,它那有這個氣場。現在我們練呢,就練打開這個內竅。把這個內竅打開,我們再有吸收外界的混元氣的基礎。再加上食物的混元氣,食物到了胃裡邊,在那個氣場中的混元氣,我們打開這個內竅,就受到內竅先天混元氣的更好的混化,而且直接把它送到脊柱裡邊、神經裡邊去。所以這次我們給大家講課、教功一個關鍵的內容(就是打開命門內竅)。等把內竅打開了,我們還要進一步再打外竅。因為咱們以前收外界混元氣,就直接用意念往裡收就完了,並沒有說通哪些個竅。咱們在五元庄第二節不就是開三關──開天關、人關、地關,那時沒有講開這些竅,那實際上是開外竅,幾個大的外竅。所以,現在我們同學們要好好練這個通內竅,往這裡邊,你可不要認為這一坐就完事了。你要在那兒很好地發這個音,意念集中。你數著,十個一組,十個一組,數著,神不能跑。這麼練起來一定會有內氣的感覺,腰那兒鬆了之後,不僅脊骨、脊椎會鬆開,腰兩側的肌肉、兩個腰眼、脊柱和脊椎連接的部分也會鬆開,整個背部,它的肌肉會酥酥……像冰化了一樣,突突……它會一起來。你坐在那兒感受這些東西,你坐在那兒不難受也行,坐在那兒呆著,多坐點。如果你能夠集中精神來發音,把呼吸放的深、細、勻、長,那就坐在那兒呆著唄!如果精神不跑的話,那坐幾個小時也很好哇,第二天少睡點覺精神也很好,就去做!將來怎麼算腰開了?第一步,最簡單的一個標誌,你站著的時候,腰椎會往後突。我們坐著的時候腰要往後突,直起來往後突。站著的時候,也能往後突,突出去,腰椎會往後突。可能96屆以前的同學都摸過腰,腰摸一摸,什麼叫腰松?腰椎能往後突,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隨著一呼吸,站著的時候,胳膊往下一壓,一吸氣,出去了,一呼氣回來。坐著的時候,臀部一動,它好動彈。站著的時候,一吸氣,前後兩邊張,所以,這樣第一步腰就放鬆了。腰放鬆了,同樣你還要繼續坐。要把它作為一個基本功,將來放鬆了,可以不坐那麼長。由於後面還要繼續教別的功,將來都把這作為基本功來練。同時,腰放鬆了之後,再加上我們對頭部有些功夫需要加一加,以後再講那些東西。我們太極功裡邊就都講這些問題。頭部有些東西,如內八段錦,如果腰放鬆了,再練它就非常有意義了。我們練太極拳也好,練氣功也好,只要是在練氣,我們除了專心致志練這個坐,把腰鬆開之外,站庄、蹲牆、躺著都練這個腰。我們還必須把練氣八法中的抻氣法和拉氣法要反覆多練。這兩法抻氣法和拉氣法我們都練了吧?練了(下面答)!拉氣法拉氣的時候,我們同學們看氣看得怎樣?拉氣時你們看沒看這個氣?看得清楚不清楚?能看多大範圍?手上、胳膊上、軀幹上。所以抻氣、拉氣這兩個氣,這本身就是我們練太極拳的氣,也是智能功練的氣:一個內氣,一個外氣。所以對這兩個氣要經常體會它。一抻氣裡面怎麼動彈,什麼感受;拉氣時什麼感受,手上有什麼感覺,一拉時氣進去什麼感覺,所以這樣練功就不是走那個形式。一拉氣能不能進去?進去什麼感覺?這個感覺和抻氣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按道理我們整天練功都應該認真去體會的,恐怕有好多同學沒有這樣去體會。拉氣的時候,你拉氣,看周圍的這個氣,抻氣的時候,抻好了,你斜眼看一看這個氣和平時一樣不一樣?等你抻氣抻得很舒服的時候,你再拉氣感覺怎麼樣?所以像這些道理,你要靈活地去運用,要體會這個氣的真實存在,體內、體外氣的運動流行,要認真去體會它呀。抻氣你以為那麼快就好啦?練快也可以。慢練要體會一動彈動得很小,體會裡面這個氣,感受裡面氣的變化。慢動什麼感覺?快動什麼感覺?怎麼動手的感覺大?影響範圍多大?所以你看怎麼動的時候,一動,周身範圍氣動的更大?這一動的時候,內氣動了,外面氣動不動?我們拉氣的時候,光體會手的感覺了,這一拉氣,慢慢加個呼吸,看這個氣和抻氣怎麼聯合起來?像這些問題,按道理來講,我們同學們應該能夠主動地、自覺地、舉一反三地去想它。過去好多練功的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練功法,又轉,有專門練的。好多過去的大武術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呀,像練八卦的眼鏡程,是開眼鏡的。眼睛程為什麼底盤好哇?那時聽老師講,眼睛程是磨眼鏡片的,過去磨眼鏡片都坐在凳子上。他們哥倆不坐凳子,就這麼一蹲,有時還一個腿,不坐凳子上,這麼磨眼鏡片,所以程家底盤好哇,就這麼干工作呀!所以八卦拳里,大徒弟煤馬是開煤鋪的……都有自己的職業呀。怎麼去練功?那就是抽時間去練功,反覆體會、琢磨,那是我要練功,抓時間練。像這種情況,像我們這樣去講,過去誰這樣去講啊!所以現在我們講的非常地細,可是一講細了以後呢,他自己倒不想了。因為有好多事,你自己想出來的和你聽別人講的,那裡面意識動的是不一樣的。你自己想出來,唉!想對了。好了,噢,原來如此!馬上裡面有一個內在的感受。我這裡給你講,你聽了,是那麼回事嗎?好了!你裡面把那個門給關上了。所以過去老師不講,就告訴你怎麼做。直腿坐去吧,一下也許是一年,也許是二年。行了,可以盤腿坐了。直腿坐和盤腿坐還不一樣啊。所以看看你坐的怎麼樣?你愛坐什麼樣,就坐什麼樣,誰管你!有的老師看了,不行!把腿直點兒,放直了。弓著腿,腿一不放直,一彎著點,膝蓋彎曲,腳再往外一撇,坐四個小時也沒事。把腿放直了,兩膝蓋並著,腿直直的,你可能一個小時也坐不了。像這種情況,你差一點都不行,起作用就不夠。像這些問題,你自己得體會體會它。我們講了要求,你自己認真去體會。像這些問題,我們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它。所以我們講從坐功到結合練氣,將來為了加大運動量,我們坐時撐臂行不行?別撐臂!一撐臂,肩就放不鬆了。往那兒一坐,腿是直的,其它都縮著,就像沒了骨頭一樣。一開始縮著,好多人還壓得不舒服,有點疼,有點悶。往那兒一縮,兩個肩就發沉了。一放鬆就發沉,發沉時你要注意腋窩要空,肩往外開,往外引一下,再往外一放。頭也可以低著,低一會兒,脖子有可能想往外挺一挺。一開始是越放鬆越好,在命門以下要往後突,拿手摸一下看往後突沒有?越放鬆,它那兒就越往後突,小腹往回一縮,往後一壓它,它那兒就往後突了。所以這個坐功是關鍵功,躺著的是輔助的。蹲牆如果加上呼吸,也可以,但對後面的筋拉得不夠。蹲牆對後面的足太陽膀胱經以及後面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夠,而坐著後面拉得緊。如果你有了基礎了,能夠彎腰彎得很好,就多往下彎點。多往下彎點,你要注意,我們好多人往下一彎,把軀幹都趴到腿上去了,那是把髖關節鬆開了,腰那兒沒動。所以彎的時候要注意命門以下那兒要往後突,跟咱們俯身拱腰一樣,腰那兒要往後弓,這樣去夠腳去。你要不然胯往下一折,軀幹貼到腿上去了,脊柱那兒還是個直的。所以從命門上下往後突,這樣去夠腳去、扳腳去,所以你腰的幅度大,可以從兩側兩個手扳住腳心,使勁扳著,腰得往後突,別一下就過去,否則腰就抻不著了。所以好多練武術的都會這個動作,往前一壓腰,胯關節一折,一下子就下去了,但對腰不行啊!就像咱們練俯身拱腰是一樣的道理,腰得一節一節往下拱才行呢,把脊柱才能抻得開,把脊柱一節一節都抻開,身體一轉,骨頭節才會動彈,脊柱一動彈。否則脊柱一動彈,脊椎還是個死的。必須是這麼一松,縮著,慢慢脊背的肉才一塊一塊地鬆開,有感覺,真跟冰化了,嘩、嘩……那種感覺。背部肌肉、肌腱、韌帶那樣才能鬆開。今天就把松腰,練氣貼於脊,使氣進入脊柱,再補充一下,再講一講。一個從意義上,一個從理論上,這樣做就把我們智能功再向前完善一步,再充實一步。等將來你鬆開了,你還要一吸氣想脊柱裡邊的脊神經,往那兒去加意念。一吸氣,脊柱的神經根,脊柱兩邊的交感神經鏈意念從那兒加進去,氣往裡面收。現在你先別想這麼做,你還是集中精力把腰弓出去,好好去弓它。等你站著脊柱往後突了,一吸氣就可以往後去,一呼氣就癟回來,吸氣出去,呼氣癟回來,比較隨便了,腰那兒就開始鬆了。在那個時候,再練轉腰涮胯,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樣,我們練太極拳和練氣功就一致了,基本功就一樣了。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四摘錄上面不許綳勁,呼吸要長一點,這樣每個呼吸,一吸,用力使勁縮,鍛煉會陰肌和大腿根的力量。你看仰卧起坐時,躺下一起來,裡邊不是有幾塊肌肉嘛,腰大肌、腰方肌,增加肌肉收縮的力量。大腿根用力,一方面加強了會陰的力量,這本身也是一個練精化氣的過程,同時,當你練完之後,把手使勁向上撐,使勁一撐,氣也跟著上來,這樣就把精氣升起來。這個坐呢,如果有時間,不困就多坐會兒。坐兩個小時不難受,就多坐會兒。這樣耗一耗,這是基礎,內在氣化的基礎。開內竅,把命門內竅打開,這是個基礎。附錄四、與松腰法相關的解剖學知識一、骨學(一)脊柱脊柱位於背部得正中,由 24 塊椎骨、骶骨、尾骨借軟骨、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1、椎骨的連結(1)椎體間的連結:相鄰椎體之間借椎間盤、前縱韌帶相連結。1)椎間盤:相鄰兩個椎體間借纖維軟骨牢固地連結。盤的中央部分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稱髓核,是胚胎時脊索的遺迹;盤的周圍部分,是無數層纖維軟骨按同心圓排列組成的纖維環,富于堅韌性,限制髓核向周圍膨出。椎間盤堅韌,又富彈性,在承受壓力時被壓縮,除去壓力後復原,具有「彈簧墊」緩衝震蕩的作用。椎間盤還允許脊柱做少量的屈伸和側屈等運動。當脊柱向前彎曲時,椎間盤的前份被擠壓變薄,後份增厚伸直時又恢復原狀。脊柱各部的椎間盤厚薄不同,脊柱胸段最薄,頸部和腰部則相對較厚,所以活動度大。纖維環前厚後薄,故在腰椎間盤損傷、纖維環破裂及脊椎體時髓核容易從後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可產生壓迫脊神經的癥狀。2)前縱韌帶:位於椎體的前面,很堅韌,上至枕骨大孔前緣,下達第 1 或第 2骶椎體,緊貼在椎體前面,並與椎間盤及椎體邊緣牢固連結。前縱韌帶有防止脊柱過伸和椎間 盤向前脫出的作用。3)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後面,細而堅韌,起自樞椎向上與覆蓋樞椎體的覆膜相續,向 下達骶管,它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2)椎弓間的連結: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稱黃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並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連結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間的縱行韌帶,稱棘上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連結頸椎棘突尖並向後擴展成板狀的韌帶,稱項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向上附著於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續棘上韌帶。相鄰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前接黃韌帶,後接棘上韌帶和項韌帶。位於橫突間的稱橫突間韌帶。有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的關節,稱關節突關節,屬於平面關節,兩椎骨之間可做輕微運動。2、脊柱的整體觀和運動成人脊柱長約 70cm,女性略短,其長度可因姿勢不同而略有差異,長期靜卧與站立 後相比,一般可差2~3cm,這是由於站立時椎間盤配擠壓縮所致。所有椎間盤的總厚度約佔脊柱全長的1/4。老年人因椎間盤變薄,骨質萎縮,脊柱也可以變短。從前方觀察脊柱,可見椎體的寬度,從上而下逐漸加寬,到骶骨上份為最寬,這與重力的承擔不斷增有關。耳狀面以下重力經髖骨傳至下肢骨、骶骨和尾骨,已無承重意義,故體積亦迅速縮小。正常人的脊柱有輕度的側屈,慣用右手的人,脊柱上部略凸向右側,下部則代償性地略凸向左側。從後方觀察脊柱,棘突於全長形成縱嵴,其兩側各有一縱行的背側溝,容納背部的深層肌。頸椎棘突短,近水平位。胸椎棘突長,較傾斜,彼此重疊。腰椎棘突有趨於水平位。從側方觀察脊柱,可見頸、胸、腰、骶 4個生理性彎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後。脊柱的彎曲使脊柱更加具有彈性,可減輕震蕩,從而對腦和胸腹臟器有保護作用。脊柱的彎曲還與人體重心的維持有關。在胚胎時,脊柱只有一個凸向後的背曲,當嬰兒開始抬頭時出現頸曲,幼兒開始坐和站時出現腰曲,保留的背曲即為胸曲和骶曲。脊柱除支持身體,保護脊髓外,還有很大的運動功能,相鄰椎骨間的連結時穩固的,運動範圍很小,但整個脊柱的運動範圍變得很大。脊柱可作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運動。脊柱各部運動性質和範圍,主要取決於關節凸關節免得方向和形狀,椎間盤的厚度、韌帶的位置及厚薄等。在頸部,頸椎關節突的關節面為傾斜的平面,椎間盤較厚,故可作上述各種運動,運動幅度也較大。胸椎與肋骨連結,椎間盤較薄,關節突的關節面呈冠狀位,棘突呈疊瓦狀,這些因素均限制了胸椎的運動,特別是中胸部的運動幅度更小。在腰部,由於椎間盤很厚,故運動較靈活,但關節突近於矢狀位,限制了它的旋轉運動。由於頸、腰的運動較為靈活,故損傷多見於頸、腰部。二、肌學(一)背肌為位於軀幹後面肌群。數目眾多,分層排列,可分為淺、深兩群。淺群主要為闊肌,如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它們起自己主的不同部位,止於上肢帶骨或肱骨。深群位於棘突兩側的脊柱溝內,可分為數層;淺層是長肌,其中豎脊肌是主要的;深層為節段性比較明顯的短肌,能運動相鄰的椎骨,也能加強椎骨見得連結。1、斜方肌 位於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為三角形的闊肌,左右兩側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 7 頸椎和全部的胸椎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 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於鎖骨的外側1/3 部分,肩峰及肩胛岡。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2、背闊肌為全身最大的扁闊肌,位於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後外側,以腱膜起自下 6個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後部等處,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於肱骨結 節溝底。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後伸。3、肩胛提肌位於頸部兩側、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 4 個頸椎的橫突,止於肩胛骨的上角。 作用:上提肩胛骨。4、豎脊肌(又稱骶棘肌) 為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縱列於軀幹的背面,脊柱兩側的溝內,居上述四肌的深部,充填於棘突與肌角之間的深溝內,以一總的肌腱及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的後部及胸腰筋膜。肌束向上,在腰部開始分為三個縱形的肌柱,外側者叫髂肋肌,中間者叫最長肌,內側者稱為棘肌,每個部分自下而上又分為三部。髂肋肌:位於最外側,自下而上分為三部:腰髂肋肌、胸髂肋肌和頸髂肋肌,這三部分肌互相重疊。腰髂肋肌起自骶棘肌的總腱,肌纖維向上,借許多腱束止於下6 個肋骨肋 角的下緣。同樣,胸髂肋肌起自腰髂肋肌在下 6 個肋骨角的止點的內側,向上分別止於上6 個肋骨角的下緣。頸髂肋肌起自胸髂肋肌在上 6 個肋骨止點的內側,止於第 4~6頸椎橫突的後結節。全肌雖然分為三部,但纖維互相重疊,外形上是一塊肌肉。此肌通過肋骨作用於脊柱,一側收縮時,使軀幹向同側屈;兩側收縮時,則豎直軀幹。髂肋肌受肌神經(C8~L1)後支支配。 最長肌:在髂肋肌的內側,自下而上也分為三部:即胸最長肌、頸最長肌和頭最長肌。除起於總腱外,還起於全部胸椎和第 5~7頸椎橫突,止於全部胸椎橫突和其附近的肋骨,上部頸椎橫突和顳骨乳突。一側收縮時,使脊柱向同側屈曲;兩側收縮時,能豎直軀幹。胸和頸最長肌受脊神經(C4~L5)後支支配,頭最長肌受脊神經(C1~L4)支配。棘肌:在最長肌的內側,緊貼棘突的兩側,較上述二肌薄弱,又分為胸棘肌、頸棘肌和頭棘肌。前者位於胸背面的中部,起自總腱和下部胸椎棘突,肌束一般越過1~2 各棘突,抵止於上部胸椎棘突;頸棘肌和頭棘肌較胸棘肌尤為弱小,位於頸部。胸棘肌伸脊柱胸段;項棘肌和頭棘肌腎脊柱頸段。棘肌受脊神經(th2~L1)後支支配。作用:使脊柱後伸和仰頭,事情有利的審計,對保持人體直立姿勢有重要意義。豎脊肌深部為短肌,有明顯的節段性,連於相鄰兩個椎骨或數個椎骨之間,加強椎骨之間的連結和脊柱運動的靈活性。(二)腹肌1、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位於胸下部和腹部的外側皮下,為腹肌中最寬大的闊肌。外半部是肌腹,呈長方形;內半部是腱膜。此肌遮蓋胸闊下部及腹內斜肌。以 8 個肌齒起自第 5~12肋骨的外面,上部肌齒與前鋸肌肌齒交錯;下部肌齒與背闊肌肌齒交錯。肌纖維與肋間外肌方向一致,這可能是由於在種系發生上,肋間外肌與腹外斜肌同源之故(肋間肌隨著下部肋骨的消失,彼此癒合而形成腹外斜肌)。肌纖維向前下方,後下部的肌纖維止於髂嵴前部的外唇;前上部的肌纖維向前下方,在半月線以內和髂前上棘高度以下,移形於寬闊的腱膜。該腱膜的下緣增厚成為腹股溝韌帶,緊張於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股溝韌帶內側端,即恥骨結節的外上方纖維裂開,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裂孔。裂孔的內上方的纖維束,止於恥骨聯合的前面,叫內側腳;外下方的纖維束止於恥骨結節,叫外側腳。裂孔的外上方兩腳之間,藉由腹股溝韌帶分散來的弓形纖維組織來連結。此弓形纖維叫腳間纖維。另外,從外側腳附著處分出部分腱纖維,彎曲斜向內上方,經過精索的後方,形成反轉韌帶,移行於腹直肌鞘前壁。腹外斜肌受下六對胸神經的前支支配。2、膈 膈為圓頂形寬闊的薄肌,中央為腱性部分,周圍為肌性部分。介於胸腹腔之間,構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此肌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圍,前自胸骨劍突,兩側為肋軟骨,後至腰椎,肌纖維向中央移形於中心腱。其上有大血管(主動脈和下腔靜脈)、食管、交感神經乾和迷走神經(第Ⅹ對腦神經)穿過。膈的起點分為三部分:即腰部、肋部及胸骨部。腰部:以左腳和右腳起自上 3~4個腰椎體及最下一對肋骨,另外還起自內側弓狀韌帶和外側弓狀韌帶。按其位置又可分為內側腳、中間腳和外側腳。內側腳為三腳中最堅強且最長者,左右不對稱,右側較長,以肌腱起自上位四個腰椎體前面(其纖維移形於前縱韌帶);左側較短,起自上位三個腰錐體的前面。兩側內側腳的腱纖維組織自第二腰椎開始向上逐漸為肌組織所代替,只在腳的內側緣仍保留著腱纖維組織。兩側的內側腳向上在第一腰椎及第12胸椎處,從腹腔干起點上方跨過腹主動脈的前面,相互交錯會合而成一伸長的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其中。孔的邊緣為腱纖維性結構,故膈收縮時,不會壓迫通過這裡的血管。兩腳的部分肌束於交錯後又向上方分開,於正中線偏左側近中心腱的後緣處,又圍成一孔,為食管裂孔,孔內通過食管及迷走神經。中間腳較內側腳薄弱,起自第二腰錐體的側面,與內側腳之間隔以裂隙,隙間通過內臟大神經。此外右側隙還通過奇靜脈;左側隙內通過半奇靜脈。外側腳最弱,但較寬,與中間腳之間隔以交感干,肌纖維起自兩個腱弓,即內側內側弓狀韌帶和外側弓狀韌帶。內側弓狀韌帶橫跨腰大肌前面,為腰大肌筋膜增厚而成,緊張於第一腰椎體側及第二腰椎橫突尖之間。外側弓狀韌帶跨過腰方肌前面,為腰方肌筋膜增厚而成,緊張於第二腰椎橫突尖於第12 肋骨中部之間。肋部:為隔之最廣大的起點,以多數肌齒起自下位 6個肋軟骨的內面(最下部數肌齒起於肋骨),其肌齒於腹橫肌的肌齒相互交錯,肌纖維自各個方面中心腱的側緣及前緣。胸骨部:由兩個小束構成,起自劍突後面,兩束之間於正中線上有一不明顯的裂隙。介於上述三部分起點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是為薄弱區,空隙的尖端指向中心腱,底向周圍。例如,在胸骨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小空隙叫胸肋三角,在腰部外側腳與肋部之間的小空隙叫腰肋三角。這些空隙處於胸腹腔僅隔以兩層漿膜(即胸膜和腹膜),所以比較薄弱,是膈疝容易發生的部位。 中心腱:位於隔的中央,形如「凸」字形,分為前葉及兩側葉,為一光亮而堅韌的腱纖維組織性腱膜,由腱纖維束錯綜複雜交織而成。這些腱纖維束一部分是獨立存在的,一部分與來自各方面的肌纖維束相延續。在右葉與前葉交界外有腔靜脈孔,其中通過下腔靜脈。膈為呼吸肌,收縮時其圓頂稍微扁平而下降約1~3cm(主要活動部分為膈的周圍部分,其中心腱部分變化不大),使胸腔擴大,幫助吸氣。膈的頂部在馳緩時升高,胸腔容積因而縮小,幫助呼氣。它與腹肌共同收縮時可以增加腹壓。(三)大腿肌大腿肌位於股骨周圍,可分為前群、內側群和後群。1、前群 前群有縫匠肌和骨四頭肌。(1)縫匠肌 使全身最長的肌,呈扁帶狀,起於髂前上棘,經大腿的前面轉向內側,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面。 作用:屈髖關節和屈膝關節,並使已屈的膝關節旋內。(2)股四頭肌 使全身體積最大的肌,由四個頭即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股直肌位於大腿的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自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位於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內、側肌之間,起自股骨體的前面。四個頭向下形成一個腱,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繼而下延為髕韌帶,止於脛骨粗隆。作用:是關節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有屈髖關節的作用。2、內側群共有 5塊,位於大腿的內側,分層排列。淺層自外側向內側又恥骨肌、長收肌、和骨薄肌。在恥骨和長收肌的深面,為短收肌。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塊呈三角形的寬而厚的大收肌。內側群肌均起自閉孔周圍的恥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結節等骨面,除骨薄肌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以外,其它各肌都止於股骨粗線,大收肌尚有一個腱止於股骨內上髁上方的收肌結節,此腱與股骨之間有一個裂孔,稱為收肌腱裂孔,有大血管通過。作用:主要使髖關節內收。3、後群位於大腿的後面,共有 3 塊肌肉。(1)股二頭肌位於股後的外側,有長、短兩個頭。長頭起自坐骨結節,斷頭起自股骨 粗線,兩頭合併後,以長腱止於腓骨頭。(2)半腱肌位於股後的內側,肌腱細長,幾乎占肌的一半。與股二頭肌長頭一起起自 坐骨結節,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得腱膜起自坐骨結節,此薄腱膜幾乎佔全長的一 半,肌的下端以腱止於脛骨內側髁的後面。作用:後群三塊肌可以屈膝關節,伸髖關節。屈膝時骨二頭肌可以使小腿外旋,而半 腱肌及半膜肌則使小腿旋內。(四)下肢肌1、腰大肌 在脊柱部兩側,呈紡錘形,上部於腰方肌的內側,中部居髂肌的內側。起自第十二胸椎體、上 4個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肌束向下逐漸集中,聯合髂肌的內側部,形成一個肌腱,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貼於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囊的錢內側面下行,止於股骨小轉子。此肌與髖關節囊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滑膜囊,稱為髂恥囊。此囊常於髖關節相通,故髖關節囊感染時其膿液可蔓延到此囊。此肌收縮時,可屈大腿並外旋,當大腿固定時,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幹前屈。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h12、L1~L4)支配。2、臀大肌 幾乎佔據整個臀部皮下,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共同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為一不規則的四方形的扁肌,較厚,覆蓋臀中肌的後部級其他臀肌的全部(闊筋膜張肌除外)。此肌以廣泛的短腱起自髂後上棘到尾骨尖之間的部位,計有臀後線以後的髂骨背面,髂骨下部和尾骨的背面以及兩骨之間的韌帶、胸腰筋膜和骶結節韌帶,肌纖維平行斜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止點有二,上部(大部分)移形於髂脛束的深面;下部(小部分)止於股骨的臀肌粗隆。該肌在跨過股骨大轉子外面時,已被腱膜替代,在此腱膜與大轉子之間,有一個很大的臀大肌轉子囊,該囊的下方還有數個小滑膜囊(約2~3個),均位於臀肌粗隆附近與臀大肌肌腱之間,這些滑膜囊均稱為臀肌股骨囊。臀大肌與坐骨結節之間往往有臀大肌坐骨囊。當身體站立時,該肌遮蓋坐骨結節,但當坐下時,則後者不被遮蓋,從這一點也可以說明肌纖維是不能經受長期擠壓的。此肌收縮時,可伸大腿,並稍作旋外,當大腿固定時,則使骨盆向後傾斜,維持身體直立姿勢,臀大肌受臀下神經(骶叢L5、S1、 S2)支配。(五)會陰的局部解剖(會陰肌)1、概述 會陰是指封閉骨盆下扣的全部軟組織。此區呈菱形。其境界:前為恥骨聯合下緣,後為尾骨尖,兩側為恥骨、坐骨和骶節結韌帶。由兩坐骨節結之間的連線可將會陰分為前、後兩部:前部位尿生殖三角,後部位肛門三角。臨床上,常將肛門和外生殖器之間的軟組織稱為會陰,即所謂狹義的會陰,在此皮膚深面,有一個腱性結構,稱為會陰中心腱,有多個肌肉著。2、會陰的層次結構 會陰的結構可分為前層和深層。(1)會陰淺層會陰的淺層結構在尿生殖三角和肛門三角區基本相同,均由皮膚、淺筋 膜和淺層肌構成。會陰的淺層肌位於淺筋膜的深方。在尿生殖三角內有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和坐骨 海綿體肌;在肛門三角內有肛門外括約肌。(2)會陰深層會陰深層的主要結構為尿生殖膈和盆膈,兩膈共同封閉整個骨盆。1)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二層筋膜間的橫紋肌組成,位於尿生殖三角最深部,介乎於左、右恥骨、坐骨之間,男子有尿道膜部穿過,女子有尿道和陰道穿過。尿生殖膈橫紋肌中圍繞尿道膜部者,稱為尿道膜部括約肌,在女性,圍繞尿道和陰道,則稱為尿道陰道括約肌肉。2)盆膈由盆膈上、下筋膜嵴二層筋膜腱的集體肌肉構成,位於肛門三角的深部,封閉 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其中央有直腸穿過。肛提肌為一對寬而薄的肌,起自骨盆壁內面,左、右聯合呈漏斗狀,凸項下方。肛提肌與肛門直腸關係甚為密切的部分,稱為恥骨直腸肌。該肌起於恥骨的後面,左、右兩者經直腸的兩側,至直腸後方互相連接,構成「U」形襻,圍繞在直腸壺腹與肛管結合處,並有肌纖維止於腸管的側壁和後壁。肛提肌為盆膈的主要部分,具有支托和固定盆內器官的作用,並能協助肛門內、外括約肌肉緊閉肛門,尤其是恥骨直腸肌對收縮肛門起著重要作用。三、神經系(一)神經系的區分神經系可分為中樞神經系和周圍神經系。(1)中樞神經系包括位於顱腔內的腦和椎管內的脊髓。兩者都含有軀體神經中樞和內 臟(植物)神經中樞。(2)周圍神經系包括與腦連接的腦神經(12 對)和與脊髓連接的脊神經(31 對)。兩者都 含有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軀體神經分布到皮膚和運動系;內臟(植物)神經分布到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兩種神經都有感覺(傳入)和運動(傳出)纖維,分別由周圍向中樞和有中樞向周圍傳遞神經衝動。內臟運動纖維有根據其作用不同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二)脊髓脊髓位於椎管內,呈前後稍扁的圓柱形。脊髓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連接,下端縮小呈圓錐狀,稱為脊髓圓錐。成年人圓錐末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新生兒平齊第三腰椎。由脊髓圓錐下端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止於尾骨後面的骨膜,有穩定脊髓的作用。終絲已無神經組織。脊髓前、後表面正中線,各有一縱溝。前面的縱溝較深,稱為前正中裂,後面的溝較淺,稱為後正中溝。在前正中裂和後正中溝的兩側分別有成對的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在前、後外側溝,均有成列的根絲出入。有數個根絲組成神經根,前、後各31對根。在前外側溝者,稱為前根,有運動纖維組成。在後外側溝者,稱為後根,有感覺纖維組成。前、後根在椎間孔處組成脊神經。每一後根未與前根合併之前,形成一個膨大,即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神經元細胞體。後根纖維即為此神經元的中樞突。與每對脊神經前、後根絲相連的一段脊髓,稱為脊髓的一個節段,因此脊髓分為 31 個節段:即脊髓頸部(C)由 8節段、脊髓胸部(T)有 12 節段、脊髓腰部(L)和脊髓骶部(S) 各有 5 節段,脊髓尾部(Co)1 節段。脊髓全長粗細不等,由兩個膨大部:上方的稱為頸膨大,由此發出神經支配上肢;下方的稱為腰骶膨大,發出神經至下肢。膨大的形成是由於其內的神經細胞和纖維較多所致,它的進化發展與四肢的進化發展成正比。在胚胎三個月以前,脊髓與脊柱等長,所有脊神經都平行伸向外出相應的椎間孔。從胚胎第四個月起,脊髓生長比椎管慢下來,而其頭端連接腦處位置固定,結果脊髓相對縮短。脊髓上部各節段與相應的椎體位置關係大致相當;但以下的脊髓節段益高於相應的椎骨,神經根也向下斜行至相應的椎間孔。腰骶尾段的前後根出椎間孔之前,在椎管內垂直下降圍繞在終絲的周圍,仿其形狀稱為馬尾。在成人第1 腰椎以下已無脊髓。附錄五、易筋經·膜論人之一生,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故修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身也,必先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既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依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依,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故煉精必須煉膜,煉膜必須鍊氣。然而煉精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鍊氣更難也。要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除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怨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能行於筋,串於膜,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筋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鍊氣,則筋膜泥而不能起,鍊氣而不煉筋膜,則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膜,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膜皆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肉,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哉。般刺密諦曰:此篇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又以鍊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認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親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編輯說明1、直腿坐放鬆法,又稱直腿松腰法,是龐明老師在 1999 級師資班內部傳授的功法。 此材料主體部分(即直腿坐放鬆法諸章節,第 1頁至第 42 頁,以及附錄五《易筋經·膜 論》)即根據原「中心」下發的文字參考資料整理而成。原資料為 A4 幅面,共 48頁。原始掃描版曾在《智能論壇》提供下載。《智能論壇》多人曾參與了電子文稿的整理工作, 具體人員暫不可考。根據開始的簡介,直腿坐放鬆法分三步,即:「第一步松腰法是要把氣收到命門,煉精化氣。第二步功是氣從命門出來,練膜絡的開合。第三步功是氣返回內臟,練臟真混元氣。」但從材料本身來看,只講了前二步,沒有第三步的內容。經詢問原師資班99 級的同學,第三步確實沒有講,主要原因:「一是第三步需要前兩部的基礎,二是第三步要抻 筋,手指要會振顫(每秒 5-8次),三是第三步要按時辰練的。」簡介部分緊接著說:「『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而神且靈。』直腿坐放鬆法分為十步功,如果每三個月升一級,三年應該可以練成小乘功夫。」這十步功應當是前面所說三步的細化,但在文中沒有進一步的說明。2、附錄之一、三、四,即《松腰法教案》、《龐明太極拳講座中的松腰法》、《與松腰法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原包含在同一文檔內,取名為《松腰法》,文檔創建時間為2002 年 3 月 16 日,最後修改時間為 2002 年 9 月 21 日,來源不詳,未見公開流傳。3、附錄二《坐式松腰法第一步「練精化氣」的練法》由 lcy 在 2002 年 10月前後根據龐明老師講座錄像整理。本文有關內容已整理歸入《直腿坐放鬆法》正文(參見第 14頁《怎樣練好明勁》),因為這份文稿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講座時的原始風貌,而且與整理過的正文可以相互參照,因此予以留存。當時此文曾在《智能論壇》全文刊登。《直腿坐放鬆法》得以整理出 PDF版,是眾多智能氣功愛好者共同努力的結果,許多人作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藉此機會,謹向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由於龐明老師在傳授本功法時,曾再三要求不得外傳,為此,《智能論壇》聲明如 下:直腿坐放鬆法是龐明老師在混元整體理論指導下,在新的時期針對師資班學員的現狀,推出的一部輔助性功法,是對過去功理功法的進一步完善,但不能因此替代三庄三法,更不能因此否定三庄三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各種功法之間的關係。由於此功法沒有在大範圍內傳授,且不完整,加之動作、意念相對比較複雜,沒有一定理法基礎的不建議習練。同時,也正因為傳授範圍小,直腿坐放鬆法習練人群少,缺乏廣泛的理論的和實踐經驗的支持,本論壇對於因習練直腿坐放鬆法而出現的各種問題,概不負責。本材料僅供有一定功理功法基礎的智能氣功愛好者內部交流,不得隨意擴散,不得外傳。得到此材料的,要切實維護並遵守龐明老師的意願,切實維護智能氣功資料的純潔性,不能給別有用心者鑽空子,更不能成為商品。為此,在製作此PDF 文件時,對複製與列印功能 作了部分限制,請大家諒解。由於本材料從多方收集而來,未及仔細校對,文中錯誤與疏漏在所難免,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如果有更好的材料,或新的想法,也請及時聯繫,以便不斷完善。
推薦閱讀:
※(6)[轉載]【渭涇論】2
※【轉載】慶元旦·賀新年!喜氣羊羊~
※(1)[轉載]自製保健南瓜粉
※(6)[轉載]如何讀懂命理古籍之《造化玄鑰》
※《滴天髓評註》中500例今析三 (轉載)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