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舊體詩詞三體並峙結構的初步形成
大筆如椽寫大街,這是一句歌頌環衛工人的詩,寫得很有氣勢,然而卻是有問題的。問題在哪裡呢?請點擊圖片上方藍字「詩詞國學」,即刻獲知答案。
(註:文章較長,為方便閱讀,對其中的一些主要觀點用紅字加以標示。作者張一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
在中國詩學史上,常常會出現三體並峙的現象,亦即詩歌的風格、功能、藝術追求可大致分為三大類群。這種現象是一個詩學系統成熟、繁榮、進而產生分化的結果。
早在「詩三百」時代,詩歌便可分為風、雅、頌三大功能。《毛詩序》認為,「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也就是說,頌的功能是稱美王業,雅的功能是抒發貴族士人的胸襟抱負,風的功能是傳達個人化的經驗。在整個詩學傳統中,詩歌的這三種功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三體並峙的文體結構是最穩定的。風、雅、頌的並峙,說明「詩三百」是一個成熟、完整的詩歌系統,證明了兩周詩學的繁盛。
三體並峙最典型的時代,還要數唐宋之際。唐宋之際的三體並峙現象在中唐後期初具雛形。中唐後期,存在著崇尚淺易、關注現實的元白體,尊儒復古、崇尚險怪的韓孟體,以及介乎二者之間、崇尚雅正、不避艷詞的雅正派。三派相對獨立、各有流裔,大致可分別對應頌、雅、風三種功能。到了晚唐,三體並峙的現象繼續發展,元白體在追隨者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效法韓孟、追求儒學或怪奇的創作也依然存在,雅正詩派則變異為溫李詩風,大行於晚唐詩壇,其「風」的功能越發凸顯。宋初時,白體的生命力仍然頑強,韓孟體的勢頭稍偃,為意象冷僻而略顯浮淺的「晚唐體」所取代,溫李詩風則流變為西昆體。至此,宋初詩壇呈現出白體、晚唐體、西昆體並峙的局面,是為著名的「宋初三體」。從中唐後期到宋初的二百餘年間,三體並峙成為詩壇的常態。
唐宋之際正值中國詩歌的繁榮期,此時,盛唐的高潮剛剛過去,而詩壇的規模仍在不斷擴大。作為一個完備而龐大的系統,詩歌產生了分化。對於詩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詩人產生了不同的意願,有的詩人更重視「頌」的功能,而另一些詩人會更重視「雅」或「風,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詩歌流派。詩歌流派的並峙不但是正常的現象,而且是詩學繁榮的標誌。
據筆者觀察,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大陸的舊體詩詞創作呈現出分化的勢頭,至今已初步形成三體並峙的局面。這表明,中國大陸的近體詩創作已進入繁榮期,舊體詩不再僅僅是極少數精英學者之間的羔雁之具,而已經由學人之詩轉變成了詩人之詩,承載了不同階層詩人的不同審美追求。
筆者將當代詩詞的三大創作群體命名為台閣體詩人、網路詩人和校園詩人。每個群體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即核心創作者和一般創作者。這三大群體的年齡分布有一定傾向性,台閣體詩人往往年長於網路詩人,網路詩人往往年長於校園詩人。但三者之間的差異絕非年齡差異,而是藝術追求的差異。網路詩人年輕時未必經歷過今天校園詩人的道路,而台閣體詩人更不曾經歷過網路詩人和校園詩人的道路。本文即對這三大群體的概況進行逐一介紹。
一、 台閣體詩人
台閣體詩人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其核心詩人往往年輩較高、具有相對崇高的行政身份、未受過專門的詩詞訓練。因此,這些詩人的創作收到了一個不甚友好的稱呼:「老乾體」。「老乾體」的定義似乎很難描述,但這個諢名是如此的傳神,以至於大凡曾在當代中國大陸長期生活的人,即使對詩詞不甚了解,只要一聽到「老乾體」三字,便會頓悟其所指。在學院中,一些出生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長者,也會在學生面前風趣地謙稱自己的詩詞是「老乾體」。鑒於「老乾體」這一名稱帶有歧視色彩,而筆者對這一創作群體並無惡意,故筆者不贊成使用這一稱呼,而建議代之以古人曾經使用的「台閣體」一詞。
當代的台閣體語言平易淺近,不甚注意修辭,甚至往往不計平仄。造語不刻意求古,不迴避使用白話,甚至以當代語言入詩為樂,但對網路語言、高科技事物入詩存有很強的戒心。在題材上,台閣體一方面對時事有很高的熱情,樂於將當下發生的國家大事直接寫進詩詞,另一方面又關注日常細節,熱衷於描寫個人的閑適生活,這一點與古之白體尤為接近。在寫到時事時,台閣體詩人會對腐敗等社會不良現象義憤填膺,但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始終充滿希望,對他們所認同的國政要事從不吝惜讚美之詞。在寫到日常生活時,台閣體詩人則不避日常俗物,善於發現瑣細的生活情趣,他們的這類作品彙合成一幅和諧、安謐的生活圖景。
在歷史觀方面,當代的台閣體並非面向歷史的寫作,很多台閣體詩人沒有太深厚的歷史修養,對中國文學史、思想史的印象十分模糊。他們大多對當代詩詞持悲觀態度,認為當代人無論如何寫不過古人。「反正現在的人再怎麼寫也成不了李白杜甫了,那麼講究幹嘛?」成為台閣體詩人反駁藝術上的批評時採用的典型論調。
與曾經創作「新艷小律」的古之白體不同,當代的台閣體對艷麗詩風采取堅決的抵制態度,同時對豪邁、「有氣魄」的作品極為羨慕,這也使得當代台閣體與校園詩人有了更好的區分度。
當代的台閣體是一種詩體,並不限於台閣之中的數人,而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蔚然大觀。當下,很多縣城、社區都有詩社,其成員的創作大多符合以上特點,屬當代台閣體。因此,多數的當代台閣體詩人只是一介百姓,在平凡的生活中歌頌著我們生活的時代。至少在詩人和作品的數量上,台閣體是當下不可忽視的存在。
在世紀之交,台閣體詩人還對格律呈現強烈的排斥態度。因此,是否遵循格律成為當時「老乾體」與網路詩人的分野,不守格律也成為網路詩人鄙視「老乾體」的首要原因。然而,時至今日,儘管還有很多詩人對格律表示不屑,但已有為數不少的台閣體詩人在努力學習、甚至精熟掌握了格律。一些台閣體詩人甚至像當年的網路詩人一樣,開始勸告、指責不守格律的詩人。
儘管台閣體詩人在努力學習格律,但他們的學識、眼界決定了他們的作品風格不可能因此而改變。他們的作品仍然保有當代台閣體的各項特點,不可能就此融入網路詩詞創作。只不過,當代台閣體與網路詩詞的分野已不再是格律,而上升到了更高級的層面。這種現象終究是值得注意的。
筆者在2013年春夏的調查中發現,民間的台閣體詩人已取代曾經的網路詩人,成為詩詞創作的啟蒙者。一些90後的詩人表示,他們的創作是從中學時代開始的,而教會他們格律的,是在網路上結識的「老乾」。這些「老乾」嚴厲敦促他們篤守格律,將守格律視為學詩的門檻,同時對他們創作中的「香艷」苗頭予以否定。與此同時,早期的網路詩人大多已沒有可能為初學者一一修改格律。
在唐宋之際,白體曾是最普及的詩體。歷史的經驗證明,台閣體儘管在藝術上不足稱道,卻在廣大詩歌愛好者中間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會一直存在下去。像以往的時代一樣,這批詩人將在數量上構成中國詩歌創作的主體。廣大台閣體詩人對詩詞創作有著執著的熱情,並主動承擔了向青少年傳播詩詞的責任,是中國詩詞創作的群眾基礎。因此,應該正視台閣體會長期存在的現實,並儘可能對台閣體詩人做出積極的引導。
不可否認,與古代的白體、台閣體詩人相比,當代台閣體詩人的詩學素養是較弱的。當代台閣體詩人所要做的,是儘可能多地閱讀傳統詩歌的精華,浸潤基本典籍,全面提高文化素養。
與古代的白體、台閣體一樣,當代的台閣體雖偶有佳句,但總體上是一種老人的文體,對青年詩人構成了巨大的壓力,迫使青年詩人逃離這種風格。無論是網路詩人,還是校園詩人,逃離「老乾體」都是其創作的前提。網路詩人與校園詩人儘管有著種種分歧,但逃離「老乾體」始終是他們的共同話題。在某種意義上,網路詩人與校園詩人的分歧,根源於他們在逃離「老乾體」的過程中選擇的不同方向。
二、 網路詩人
網路詩人與校園詩人其實很難區分。在大學教育和網路都高度普及的今天,所謂的「網路詩人」絕大多數都有學院教育背景,而所謂的「校園詩人」也幾乎都會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作品。非但如此,「網路詩人」中的領導者往往出身於名校,接受過優越的學院教育,其中不少人今天已在高校擔任教職;而「校園詩人」至少都經常在高校論壇、人人網等與學院有關的網路小圈子發表詩詞作品,越來越多的校園詩人利用豆瓣、微博等社交網路,向更多的網友展示自己的作品;校園詩人不斷從校園走向網路,與網路詩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儘管如此,逃離台閣體的詩人仍然呈現出兩種風格,有必要區分為兩體。區分的標準不在於詩人的生活經歷,而在於詩人學詩和成名的場所。在網路學詩、得到網路前輩指點、在網路上影響較大者,為網路詩人;在校園學詩、得到高校教師指點、在校園內影響較大者,為校園詩人。一般說來,網路詩人尚奇,其精英注重儒學;校園詩人尚麗,其精英更關注文學史。
網路詩人的興起,最初與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有關,故最早的網路詩人大多有理工科學院背景。很快,文科生加入了網路詩人的隊伍,與此同時,網路詩詞也變得格律謹嚴,傳統詩學和儒學開始進入網路詩人的視野。
甘棠詩社是一個典型的精英網路詩人團體。甘棠詩社的核心成員為「甘棠六子」,即徐晉如(胡馬)、高松(殊同)、陳驥(披雲)、眭謙(伯昏子)、曾少立(李子栗子梨子)、檀作文(周穆王)。甘棠詩社曾於2006年編訂《甘棠初集》,收錄六子的詩作。六子和而不同,各自經營著不同的詩歌團體,各有獨立詩集,代表著網路詩詞的不同風格。
徐晉如、檀作文堅持儒家詩教傳統,其詩為儒者之詩。徐晉如為《甘棠初集》作序,開篇云:
詩者,志之所之也。凡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亦莫善乎詩也。是故聖門最重詩教。
時至今日,徐晉如、檀作文仍為振興詩教做著不懈的努力。
與徐晉如、檀作文一樣,眭謙既浸潤於傳統儒學,又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華。眭謙的創作,溫潤儒雅,從容不迫,基於深厚的學養,代表了網路詩詞中的大雅之音。如其《雜歌》(之三):
西山赤霞起,焞耀充八方。萬象眩五色,詭譎令目盲。夕景逢嘉卉,對可酌余香。恣歌成天籟,無琴亦何傷。詩乃千古事,言何必盛唐。歷朝有宗伯,流韻各擅場。秋暮體風骨,孤標追新涼。清溪垂釣者,得魚筌已忘。
高古絢爛,得五言古詩之風神。眭謙又有紀行詩、感時詩,復以舊體翻譯域外詩歌,皆得體之作。
眭謙之詩兼善眾體,其詞亦工。眭謙又對草原民族文化多有研究,故其以草原風物為題材的詞作尤具特色,茲舉兩例:
坼壑危亭碧嶂重,慣看裂堞墜迴風。曾幾雪沙憐白骨,下雲穹。 莫倚陰山歌與哭,安知世法幻耶空。陡望林墟蒼靄際,碧桃紅。(《山花子·望陰山》)
繞郭垂楊,千載胡塵今絕。烈風湮,亭軒樓闕。翠煙壟畝,任山禽浮沒。瘞黃沙,幾多寒骨。 危垣衰草,又值春王正月。燕來歸,系巢庭樾。伽藍鐘磬,一聲聲漸歇。但神鴉,向人呵咄。(《謝池春·古堡》)
眭謙的作品現已結集為《由枿齋吟稿》出版。
曾少立的作品則代表了網路詩詞追求新異的一體。曾少立的詞,嚴守格律,讀來卻宛如新體詩,如:
天空流白海流藍,血脈自循環。泥巴植物多歡笑,太陽是、某種遺傳。果實互相尋覓,石頭放棄交談。(《風入松》)
你到世間來一趟,他們不說原因。一方屋頂一張門。門前有條路,比腳更延伸。(《臨江仙》)
你在桃花懷孕後,請來燕子傷懷。河流為你不穿鞋。因為你存在,老虎渡河來。(《臨江仙》)
曾少立善以現代都市意象入詩,如:
寫字樓西月有霜,編修生計冷於牆。(《鷓鴣天·夜班》)
旋轉玻璃門上,光影逐衣冠。(《喝火令》)
屏前何太痴,寫得相思巧。巧亦轉頭刪,惆悵她知曉。(《生查子》)
亦善寫鄉土意象,如:
石為琴枕水為弦,隱約一坡青果講方言。(《南歌子》)
跑有牛羊飛有鳥,花朵見誰都笑。(《清平樂》)
陳驥和高松的創作得古樂府之助,造語古而不奧,直而不俗,如:
我本薄情人,許子多情諾。子看槐花開,旋作前春落。(陳驥《槐花》)
我生文革末,所歷無大悲。父母皆工人,薪薄可養兒。母言曾少糧,年幼不能知。時喜連環畫,多費慈父資。……(高松《三十自壽》)
目前,甘棠六子皆已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徐晉如、檀作文於高校任教;曾少立為自由職業者,致力於詩詞普及工作;眭謙、陳驥、高松在管理、出版部門任職。甘棠六子的去向也大致可反映網路詩人的職業構成。
隨著年齡增長,早期網路詩人在主流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已不限於文學創作。與此同時,在早期網路詩人的影響下,優秀的網路詩人仍不斷湧現。如毛進睿(復齋)即為新一代網路詩人中的佼佼者,其近作《止酒》云:
上諭禁浮淫,壬辰月建亥。朝會黜勞饗,巡狩簡輿騎。督衛無彝酒,胥吏德毋醉。陳食迄四品,舊儀相倍蓰。敦儉裕財用,尚質節貪侈。銓士肇元德,黍稷匪馨旨。舉國甘同夢,景福受茲始。寄語獨醒人,糟醨歠可矣。
造語古雅,句法老練,關懷現實,文質彬彬,顯示出不凡的才性和文化積累。
精英網路詩人的創作是一種面向歷史的創作,這種歷史不僅限於文學史,更多的是文化史、思想史,他們承續的是中國詩學的主流,即士大夫之詩的傳統。精英網路詩人具有良好的學歷背景,多屬白領階層,在網路上接受過嚴格的詩詞訓練。他們的作品嚴守格律,善用經史,文學技巧純熟,風格或古雅,或險怪,在深厚的學養基礎上銳意求新。網路詩人關懷現實,並希望藉助自己的學識對不夠完美的現實有所補益,他們往往能對現實問題做出更有價值的思考,並樂於將這種思考寫進作品。在涉及現實題材時,他們也從不丟掉文學家的藝術感覺和士大夫的優雅風度,中國士大夫之詩心憂天下、溫柔敦厚的傳統為他們所繼承。網路詩人在辭彙使用方面極為大膽,無論是冷僻的上古語詞,還是時髦的網路用語,無不是他們信手拈來的詩料,這種大膽源於他們的自信,源於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對漢語特點的把握。精英網路詩人的創作是中國主流詩學和儒士精神在當代的體現。
當然,精英網路詩人在網路詩人中只是少數。精英網路詩人擁有眾多的追隨者,這些追隨者大多可以擺脫台閣體的束縛,但無法達到精英網路詩人的境界。普通網路詩人因為學養的欠缺,在創作中存在種種問題。有的網路詩人為險怪而險怪,過分使用新生名詞,卻缺乏詩情與深意。有的網路詩人則以濫情為言志,缺乏理性思考和藝術修飾,詩作流於叫囂。更有一些詩詞論壇江湖習氣較重,對資深成員妄加追捧,其創作者成就平平而自高身份。這些不良現象都並非僅見於當代,自然會為文學史所淘汰。
無論是《詩經》中的「雅」詩,還是唐詩中的韓孟詩派,在文學史上都佔據了醒目的位置。不難推測,高貴儒雅的網路詩詞也會為文學史留下不朽之作。網路詩詞實為當代詩詞創作的主流。
三、 校園詩人
在網路詩詞的推動下,高校學生紛紛自發成立了詩詞社團。與台閣體詩人的茫然和早期網路詩人的艱難求索相比,高校學生學習舊體詩詞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讀學生可以方便地選修古典文學課程,借閱相關書籍;詩友之間朝夕相處,利於切磋;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師很願意為寫作舊體詩詞的學生提供指導。在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詩詞創作常常被視為僅次於論文寫作和課程修習的正業。校園詩人在系統學習文學史知識的同時,經歷著個人詩藝的成長和個體生命的成長,因此對文學史的感覺分外敏銳。指導學生創作並親自參與創作的高校教師,以及成長為高校教師的曾經的學生詩人,也應屬於校園詩人。這些以教師身份留在校園中的詩人,專門從事文學史研究,自然會更多地思考文學史問題。應該說,校園詩人是文學史觀最強烈的群體。
校園詩人的創作是面向文學史的。在中國詩學的寶庫面前,校園詩人既不盲目自卑,也不妄自尊大。校園詩人會有意鑽研古代成功詩人的句法,會在文學史上尋找自己的師法對象。而且,校園詩人找到的「本命」往往不是杜甫、韓愈這樣的主流詩人,而是一些相對冷僻的詩人。
校園詩人不但面對著台閣體詩人的壓力,同時也面對著網路詩人的壓力。因此,校園詩人需要一條不同於網路詩人的道路來逃離「老乾體」。與台閣體詩人和網路詩人相比,校園詩人的人生閱歷較為單純,現實題材是他們的弱點。出於這樣的原因,校園詩人相對不喜歡談論現實。台閣體詩人對現實的歌頌令網路詩人和校園詩人想要逃避,網路詩人選擇了批判現實,校園詩人則選擇了懸置現實。因此,校園詩人的創作只面對文學史,而不面對文化史、思想史。
網路詩人重在逃避台閣體淺易的一面,故形成了「奇」的風格;校園詩人重在逃避台閣體枯澀的一面,故形成了「麗」的風格。校園體與台閣體相似的淺易常常為網路詩人所詬病,而校園體惻艷為工的風格更是同時為台閣詩人和網路詩人所不容,常常被謔稱為「紅樓體」而與「老乾體」並列。實際上,「紅樓體」是校園詩人為自己找到的生存空間。
校園詩人大多為80後和90後,成長於開放的年代,受到文革後學術、文化優秀成果的滋養,教育經歷完整。校園詩人的童年大多有背誦唐詩、觀看《紅樓》、《三國》電視劇的共同經歷,在青少年時代能比較容易地讀到文革後集中出版的名著和文化普及讀物。對他們來說,傳統文化既非陌生的他者,也非神聖的宗教,而是感情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陪伴校園詩人成長的還有新興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情感表達方式也影響到他們的詩詞創作。這令校園詩人的創作平添了幾許風情。
北京大學詩詞社團「北社」自2002年創辦至今,已堅持了11年,編纂了近20期社刊,具有一定影響,可以作為校園詩社的一個樣本來分析。
北社的主要成員為北大中文系在讀學生,兼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亦有外系乃至外校同學加入。其骨幹成員很多曾經是北大本科生,碩士、博士階段又繼續就讀於北大,得以長時間參加社團活動。
北大中文系教師給予了北社無私的指導。現在,北大中文系有一系列課程加入了與舊體詩詞創作有關的內容,北社成員學習創作的過程與專業課的學習密切相關。一個典型的北社成員學習創作的過程包括:
1. 大一時,在《古代漢語》課上習得格律基本常識,包括相關的漢語史知識,按《平水韻》創作出符合格律的七律,交納作業。老師和助教幫助其修改格律不恰之處。
2. 大二時,在《古代文學史(二)》課上學習六朝詩和唐詩,模擬古詩進行創作,交納作業。老師和助教負責評點,篩選出優秀之作,推薦給北社社刊。
3. 大三時,在《古代文學史(三)》課上習得填詞的基本常識,開始填詞。在詩詞創作方面有天分者,此時加入「北社」,並協助社刊編纂工作。業餘時間閱讀經典詩學著作、詩人作品,在創作方面得到老師的具體指導。
4. 大四時,在《唐詩分體研究》等選修課上習得文體知識,開始較為自主的創作。
5. 研究生階段,選擇古代文學的某一問題進行研究,並用以指導自己的創作。可以比較熟練地寫作舊體詩詞,初步形成自己的藝術追求。
北社的很多成員都以六朝、晚唐詩歌為研究對象,在創作中發現問題,以研究指導創作。成員之間在研究和創作上都有很強的聯繫,構成一個整體。
北社在成立之初,詩歌風格與網路體頗為近似,但很快轉為模擬六朝、晚唐的寫作。學術研究是北社成員的志向所在。北社初期的唱和者柳春蕊、陸胤、劉青海、陳嵐、辛曉娟、張一南今已先後走上古代文學研究崗位。
陳嵐的創作可以代表北社初期的風格。她的作品聲情搖曳,興象富麗,留意於愛情與神學,又得艷體樂府之精髓,茲舉幾例:
縱使凄涼已成病,想前歡、怎信身為客。蘭膏損,菱花裂。(《賀新郎》)
哀樂未能亡,諧聲起萬事。曲高疑世真,情滿覺身累。青春日下馳,紅綃握中碎。《(重練肖邦第二十前奏曲成偶感》)
城上金烏逐夢棲,城下幽芳嬌欲啼。夜露初經梁園後,此心應已天上期。銀河淡似前生誓,竟夕待君君不至。豈惜湮作河中花?恨君未睹相思字。(《烏棲曲》)
筆者不才,忝列北社諸子之後十餘年,雖無所成,然一直步趨古人,進行各種文體實驗。筆者嘗試過的較為「另類」的文體包括:各色騷賦駢文、步韻詩詞、齊梁格詩、擬篇詩、賦題詩、易象小令等。雖不離古人糟粕,所幸字字皆有本事。今附記名目於此,聊備當代詩詞之一格。
北社成員中,尚有遊走於網路與校園邊界者,如辛曉娟(步非煙)、王乃中(野雲)、李倩(葉落依枝)等。他們在網路上和校園中均有名氣,兼具網路詩詞之奇與校園詩詞之麗。茲各錄其詩一首,以俟知者:
阿閣碧桃寂寞春,但辭閶闔入龍津。楚天玉管催新舞,胡地緇衣屬舊塵。萬里湖山唯照雪,一生風月未隨人。落紅驚散秋波上,始記蓮花夢裡身。(辛曉娟《相思》)
歲晚塵寰靜,居荒不應鄰。病中霜露凜,孤久鶴猿親。已忘逃秦術,空歸訪戴身。深宵報新雪,策策阻行人。(王乃中《冬夜雜興》)
無心隔斷紅塵跡,聽慣夜來風雨程。淡薄流光忽一線,始知歲月復新生。(李倩《百葉簾》)
北社培養詩人已形成有條理的流程,故每年都有新的詩人出現。富嘉吟、黃琪、青子文和張曉偉是最近尤其值得一提的作者,茲各錄其詩一首:
斜日不知斂,照人纖汗盈。下簾陰陋室,移榻嫌春晴。幽草緣階綠,閑花落夢輕。歸鴉噪遲暮,驚起月初明。(富嘉吟《春日午後小憩而作》)
攪攪誰家雪,輕游斷柢魂。孤征天地客,漫委八荒門。絡繹何須住,飄搖不必言。倏忽人絮遠,豫豫入晴昏。(黃琪《逢柳絮即感》)
二三素心友,言談方樂只。燦燦千株樹,羽蓋來彈指。視之粲然笑,深眷風物綺。秋空廓然高,葉間篩光矢。此際造幽玄,萬象不可已。(張曉偉《木葉》)
傳聞天水接,不見河源客。柳色淺於冰,傷心一千尺。離離燒後霜,錯莫煙中碧。來往若乖期,還將陳跡惜。(青子文《代李義山海上謠》)
設色體物,深得六朝、晚唐風神。
重擬古與重性情是北社創作的兩大特色。擬古使性情有章可循,不致流於濫情;性情則為擬古注入了靈魂,使擬古不僅限於形式而更著重於功能。擬古使北社詩人平日所學得以施展,性情則使北社詩詞記錄下了與典籍相伴的鮮活青春。北社詩人迷戀形式,不避艷情。形式與艷情雖然受到主流詩學的否定,但在中國詩學史上並不難找到相關的資源。六朝與晚唐即為北社創作的文學資源。在思想方面,北社詩人往往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但在實際創作時,更熱衷於有關仙道、佛理的思考,而不以儒家理想為己任。
校園詩詞的創作情況千差萬別,難於一概而論。從北社的創作來看,校園詩詞的特點包括:嚴守格律,在校內接受詩詞訓練,注意文言語法,文體意識明確;造語華麗,或端莊厚重、酷不入情,或搖曳多姿、寫情刻盡;興象唯美,用詞極為謹慎,樂於從六朝、晚唐尋找詩料,以句法古雅為尚,很少以白話和現代都市意象入詩,拒絕不符合傳統審美的意象;超脫現實,感受敏銳,注重個人經驗的傳達。
校園詩人的創作重在爭取老師和同學的認同,其影響範圍主要在校園內,且以本校為主。校園詩人年紀尚輕,對作品結集興趣不大,與網路詩友的互動也比較少,故其研究資料相對不易收集。在三個創作群體中,校園詩人的創作是最易被忽略的。又因為校園詩人與網路詩人交往頻繁,人們也往往對二者不加區分。事實上,校園詩人的追求與網路詩人仍是有差異的。
當代詩詞創作呈現日益普及的勢頭,出生年代越晚,同齡人中創作舊體詩詞的比例相對越高。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部分80後、90後中,詩詞創作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有人戲言:「這年頭連首格律詩都不會寫,是會受歧視的。」這也造成年輕詩人水平參差不齊、風格各異。一些年輕的詩人未必有很強的文體意識,但也喜歡偶爾寫一兩首小詩,記錄自己的青春情思,使用的文體以絕句和小令為主。這些創作談不上文學史意識,但也是以「麗」為追求的,又鑒於這些詩人年紀較輕,往往還在讀書,因此也不妨將他們歸為校園詩人。
艷麗詩風在中國詩學史上永遠不可能成為主流,但艷體詩歌偏偏又是「史不絕書」的,不時為中國詩史添上一抹柔媚的色彩。《詩經》不廢「風」詩,而采婦人女子之言;吟詠美人香草的楚辭孕育了漢賦,歌頌兒女私情的漢樂府孕育了古詩;宮體詩引出了唐詩,曲子詞引出了宋詞;溫李詩風更是上括中古詩學成就,下啟宋詩紀元;乾嘉以來,性靈之詩,閨秀之詞,則直接與今天的詩詞創作相接。艷麗詩風總是預示著文學的新生。陰柔的詩體往往「無成有終」,雖不出產顯赫的巨匠,卻一直保存著詩學傳統,不時為上得檯面的詩學輸送力量。
四、 結語
時至今日,詩詞創作已再度形成三體並峙的局面。由此可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當代詩詞已相當繁盛。只有創作者眾多,才可能分化為不同的詩體。只有創作水平提高,詩人才會產生大相徑庭的藝術追求。當代詩詞不再是苟延殘喘的「餘孽」,而已經成為了有價值的文學,可以與以往的中國文學進行比較。
其次,當代詩詞已產生了分化。分化的出現,表明詩學系統已足夠龐大。分化使得當代詩詞作為一個系統的功能更為完備,中國人的主要情感需求都可以用舊體詩詞來滿足。
其三,當代詩人之間的審美差異是由系統分化造成的,而不代表詩學水平的高下。三種詩體的並存是歷史上的常見現象,不同詩派之間的追求不可能統一,不應強求。
其四,舊體詩詞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當代詩詞尚可產生分化,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詩運轉關之時,而非詩體滅亡之時。魏晉時期,走向滅亡的四言詩淪為高層貴族的羔雁之具,是無力產生三體並峙局面的。可見當代詩詞尚不能類比於魏晉四言詩。走向消亡的,更有可能是「詩庄詞媚」的唐代文體系統,而詩與詞似乎正在整合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新的文體,在中國文人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意在描述當代詩詞創作群體的大致框架,以期為研究者查找資料提供一點線索。本文所舉詩例僅做說明詩體流派之用,不代表對文學價值的判斷。限於篇幅和眼界,本文對於具體詩人及其成就的列舉,難免掛一漏萬,敬請前輩詩友諒解。
(原載《華南師大學報》2015年第一期)
推薦閱讀:
※關於當代婚姻和愛情,有著兩種很有趣的比喻:
※【當代詩家/筆尖舞姿】欲斷相思淚更流
※當代女性應該具備怎樣的貞操觀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