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整骨複位之路

  有很多老師和臨床醫生以及醫學初學者都想一夜成名,或者說一夜成為出人頭地的大師,學習使人進步,這點是正確的,所以現在就出現了很多的學習班,所謂的幾天學會一個特長,鑄就一位大師,這種虛偽的成就最終會使自己在臨床中黔驢技窮,一敗塗地。

  我搞中西醫臨床14年,在農村幹了14年的鄉醫,最後在2011年開始了學習正骨之路,經過半年的跟師學習才算是步入了此門檻,窺視到了冰山一角,出師後經過了半年的臨床病例摸索,逐步的完善,找到了其中的精髓,摸索出一整套整骨複位的竅門和技巧,隨後根據自己的經驗在2012年初步寫了一本關於手法和理論的小冊子,由於當時臨床經驗所限,知識缺乏,寫的比較簡單,後幾年來接觸了一些同行的老師,反覆實踐推演,結合臨床實踐和網路查找資料,終於在今年完成了一套比較全面的正骨複位心法基礎知識,裡面的內容涉及到一些網路知識,其實還是很感謝網路的,很多的知識是可以學習的;取百家之長為己所用。

由於這本資料前面涉及到了一些網路上的解剖課件和內容,我們也可以上網隨時查找學習,在這裡就不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簡單的介紹一些前言理論:

  人體的支架由骨骼,韌帶,筋膜,肌肉,皮膚構成,每一個關節的運動都是相互關聯,人體的運動是以骨骼為支架,關節為樞紐,肌肉收縮舒展為動力來實現,他們的相互協調使人體保持平衡。

  人體是以脊柱為中心,四肢作支撐,肌肉為拉力,使人體能夠正常的直立行走。脊柱的結構和功能:正常椎體有33塊,C7,T12,L5,S5,S04;椎間盤23個,椎體之間的關節對應面是134個,脊神經31對其中頸椎8對,胸椎12對,腰椎5對,骶椎5對,尾椎1對,成年後骶椎融合一塊,尾椎融合一塊,它們關節之間沒有椎間盤,這樣就出現了26塊椎體23個椎間盤;脊柱側面看是一個S形,後面觀是一條直線,由於脊神經受大腦支配產生對軀體傳導和反射信息的原因,臨床中很多疾病都與脊柱有關係,脊柱有椎體和椎間盤和脊髓神經構成,椎體是承重和各種脊柱運動,椎間盤是緩衝和減輕脊柱運動時產生壓力的作用,脊髓神經是支配功能活動。  脊柱在臨床上分為四段:頸椎7節(內含8對頸神經,這是頸椎脊椎的一個特殊結構,在神經壓迫出現癥狀時存在頸椎1—8神經受壓癥狀,枕骨與寰椎有一對神經,如頸椎12主要是頭部癥狀,34主要是頸椎局部癥狀,5是頸肩部向下癥狀,6是肘關節部向下癥狀,7是腕關節手指撓側癥狀,8是手指尺側癥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椎5節,尾骨4節,但是在整骨理論中,脊柱可以看作五段,多出了一個脊柱段,這個在整體脊柱調理中起到關鍵的作用,這段椎體承上啟下,對於脊柱的直立穩定和柔韌性至關重要,對於膝關節屈伸活動的力量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把脊柱的胸椎段又可以分為胸椎10節,那麼脊柱段就包括了胸椎11,12,腰椎1,2;這4節椎體保持肌力和脊柱的平衡,曲度的平衡,在正骨治療中很關鍵;從側面觀察脊柱有四個彎曲,頸曲向前,胸曲向後,腰曲向前,骶曲向後;四個彎曲主要是對受力的緩衝減壓作用,相當於減震器,在受到突發的暴力下減少對其他器官的衝擊傷害。  兄弟姊妹椎的關係,C1對應T1,C2對應T2,依次向下類推到C7對應T7,T8對應L1,T9對應L2,相當於胸椎81對應腰椎1,這樣就形成一個兩側肌肉拉力的平衡,頸椎的治療從T7開始向上整體調理,兩側的肌肉形成一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胸椎腰椎疾病從腰椎5向上整體調理,形成一個兩側肌肉拉力相對穩定的等邊三角形,由於一個脊柱是有兩個等邊三角形所組成,兩側肌肉和韌帶的牽拉力影響著脊柱的平衡,這樣的治療效果才會穩定。正骨是一個局部和整體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治療中儘可能的去調整與本病相關的椎體和關節,以達到穩定的治療效果,這就是局部與整體的結合。學習整骨時要:眼要毒:看的清,看的准,體表標誌的對比,皮膚顏色,肌肉隆起凹陷僵硬的變化;手:要准,要柔;足:要穩。     俗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癥狀的出現和加重多數是由於長期的姿勢不良,造成椎體的慢性不正常病變,比如移位,旋轉,錯位,滑脫等,肌力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或者由於擠壓使得局部供血不足,營養失衡,肌肉萎縮等相關疾病,在外力的作用下誘發此病,出現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

在正骨治療中,診斷要清,治療要准,對病情的了解要全面,對解剖知識必須要掌握。  人體力學的平衡:人體猶如一座鐵塔.雙下肢,骨盆→脊柱→肩膀上肢和頭部,肌肉,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對於維持人體軀體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體軀體平衡主要包括脊柱平衡、骨盆平衡、胸廓平衡和四肢平衡,肌肉相當於鐵塔的斜拉鎖鏈。1:脊柱平衡:脊柱的平衡包括矢狀面平衡(前後平衡)和冠狀面平衡(左右平衡)。人體矢狀面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椎前凸、胸椎後凸、腰椎前凸、骶骨後凸。每節椎體都有自己的固定和平衡肌肉。如:(頸椎的平衡:前中後斜角肌,頸長肌,肩胛提肌,迴旋肌,多裂肌,頸半棘肌,頸髂肋肌,等……。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很多,如:睡眠姿勢不良導致頸椎小關節紊亂,外傷,勞累及傳染性疾病等…….均可引起頸椎小關節紊亂。如若兩側的力是對等為零的,那麼發病的機率會減小,紊亂的關節在活動時也會自動複位。)這四個彎曲平衡於重力中心線,來保持身體的平衡。2:骨盆平衡:當人體直立時,骨盆向前傾斜,形成正常的傾斜度。當骨盆傾斜度發生改變時就會影響脊柱在矢狀面的重力傳遞線。傾斜度增大,重力前移,脊柱勢必前傾,如欲保持脊柱平衡,腰椎必須增加其前凸弓的角度;反之,傾斜度減少,易致脊柱腰段產生代償性後凸,表現為正常的腰曲(前凸)減小。骨盆旋移症是典型的骨盆失平衡引起的疾病。 3:胸廓的平衡最容易被臨床所忽視。傳統上普遍認為胸廓是一個骨性的胸腔,認為胸廓是不能改變的,而胸廓的畸形都是通過手術矯正的。事實上,胸廓的構成非常複雜,由12塊胸椎、12對肋骨和1塊胸骨圍成。連結形式更為複雜,後方由12對肋椎關節連結,前方在肋軟骨與胸骨間通過胸肋關節和肋弓連結。胸廓的形狀可因年齡、性別、健康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胸廓的失力平衡廣泛存在,直接影響呼吸運動,同時影響脊柱、骨盆及四肢的平衡。4:四肢和頭部的失力平衡也是最容易被臨床忽視的,四肢的肌力不等,包括畸形。任何平衡出現移位和病變都可以引起相對的器官發生變化。這是人體自動調節的先天功能。我們以脊柱為例:當一節椎體出現移位都可以引起相對的兄弟椎出現移位,這是人體自身調節的先天功能,出現移位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韌帶來固定,這樣才能夠使人體的平衡重心固定和相對的力抵消,使身體保持平穩。關節是由韌帶來固定的,而筋則可以調節韌帶強度和松解韌帶。筋附於骨,分布於全身骨膜之上。上肢影響頸椎的經筋,肱二頭肌和三角肌的縫隙處。固定腰椎的經筋位於同側的髂脛束下。人體力學的失力平衡,不光直接導致頸椎病、腰椎病、膝關節病等骨科疾病,同時人體的失力平衡還會刺激擠壓脊神經、內臟神經,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內臟疾病--脊柱相關疾病。

  脊柱疾病的診斷:

對於患者敘述的癥狀要從整體全面的角度去診斷,包括一些相關聯的內科疾病,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檢查,一般來說,腰椎病多數伴有頸椎病,這就是下樑不正上樑歪,肌力是一個相對的平衡力,但是頸椎病不一定腰椎有問題,總之無論用何種方法去診斷,把病診斷清是關鍵。一般的體檢包括:望,問,觸,聽,輔助檢查。一.望診:患者坐,立,行的姿勢,自然站立的體型,精神狀況,頭是否歪向一側,兩肩是否等高,胸有無前傾或後仰,兩胯有無半脫位,兩髂前上棘是否在一平面,兩腿是否等長,有無陰陽腳,四肢有無畸形,活動功能有無受限,疼痛。1. 全息望診:用全息學診斷法從患者鼻樑來初步定位診斷:病的時間久了就會產生象,這既是象隨病生;把鼻樑骨看做一個人爬在鼻樑上的一個整體縮影;病變的左右與趴在鼻樑骨上人體是同一側,如左側偏移或者錯位滑脫方向與面部的病象是相同的也是左側,從兩眉之間的中點印堂穴到兩內眥為頸椎段,從兩內眥到鼻翼上為胸段,向下到鼻尖為腰段,從鼻唇溝人中到兩口上角為骨盆段。把脊柱從後面看,相當於人爬在鼻樑上的影像。1)。頸椎段,觀察印堂處的豎紋線共有幾條,一般不超過三條,看豎紋線是否等長,間距是否等寬,中間的一條是否居中,每條紋線有無歪斜,一般來說,單條紋線的是病側,紋線長者是病側,歪斜者是病側,不居中的是病側,再者看鼻樑是否飽滿,有無凹陷,有無瘀斑,有無蒼白,蒼白表示椎體壓迫供血不足,有無歪斜等,如飽滿一般支持頸椎前滑,凹陷支持頸椎後滑,變平支持曲度變直,歪斜瘀斑支持錯位,兩嘴角不平支持寰樞椎錯位,鼻樑有外傷史者除外,但這種診斷只能作為定位前的輔助參考,不是絕對的,要綜合分析診斷。2)。胸椎,腰椎段,觀察有無偏移,是否居中,有無局部歪斜,凸凹等,以此對應脊柱的病變位置。3)。骨盆段,看鼻唇溝有無歪斜,是否居中,一般歪斜向右側多數是腰椎壓迫右腿,骨盆向右旋轉,右側骶髂關節錯位,則右腿出現不適癥狀,反之則病也隨之;人中溝的偏歪多與相應的下肢病變相吻合。4)。嘴角:兩嘴角的高低不在同一個平面與寰樞椎有關。2. 整體望診:患者伏卧於正骨床上,頭放於床孔上,全身放鬆,身體放平,醫者從頭側平視觀察患者,定背部的高點和低點,兩肩胛骨,兩臀部,胸椎為最高點,頸部,腰部為低點,然後觀察脊柱有無偏移,是否居中,有無SC型彎曲,椎體有無錯位,旋轉,滑脫,成角,有無壓痛,兩個高點是否在同側還是對側,有無其他部位出現高點或凹陷,兩側肋骨有無凸起或凹陷,有無壓痛,肋弓有無畸形,脊柱有無畸形,肌肉有無萎縮,腫脹,再者以背部胸椎高點為中心點向上與兩肩胛高點連線成等腰三角形,向下與兩臀部高點連線成等腰三角形,觀察兩個三角形的兩邊是否等長;兩髂後棘高點是否平行,是否等高,凹陷窩是否一致,兩腿是否等長,粗細是否一致,有無肌肉萎縮,關節處有無壓痛,結節,條索物,四肢有無震顫,活動有無異常,兩腳是否為陰陽腳,順腳等;望診以人體上的體表生理標誌為準,做兩側同一平面的對比,凸起與凹陷,如鎖骨窩,胸骨窩,胸骨角,肩胛骨窩,骶髂窩,肋骨窩,髂前上棘等;身體放鬆搖擺雙足看身體波紋有無阻礙。二.問診:仔細,認真,耐心的聽取病人的陳述,了解此病是否為原發病,還是繼發病,其病因,誘因,發病時間,加重時間,治療過程,及伴隨的其他疾病,是否有手術史,腫瘤,結核,骨折病史,與此病的家族史,平時的生活習慣,坐,站,行的姿勢,其他關節有無疼痛,有無放射疼痛等。三.觸診:摸骨和診脈一樣,首先要定位椎體錯位的四大方向,這個很重要,大方向必須要知道,不能搞錯了,這診斷對於治療方法很是關鍵;以椎體脊柱為中心線,偏離正中線的方向即: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加上椎體的旋轉,稱為「4+1」摸骨定位診斷法(此方法是根據脈診時的靈感觸發而成);要做上下3個椎體的對比和整體的對比。1。摸診:也稱為摸骨,也是正骨醫生的基本功,摸清每個椎體的間隙大小,關節有無異常,有無壓痛,移位,旋轉,錯位,滑脫,周邊肌肉組織有無結節,條索反應物,壓痛,各關節有無反常活動,在摸骨中一定要做到心靜氣平,手心合一,猶如盲人摸骨,對於有問題的椎體和關節以及相關聯的椎體做到心中有數,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方法:醫者用食指,中指的指腹(中指要微屈),兩指腹要在同一水平線上,輕柔的觸摸脊柱兩旁的橫突及肌肉,手指的溫度要暖,過涼易造成病人的不適感,緊張感,影響椎體的位置改變;力度要輕,動作要柔,摸病人猶如摸自己的親人,這樣才能使病人處於放鬆狀態,對於骨的觸摸要滲透到骨面,不能產生壓力,猶如摸自己的骨骼一樣,這樣才能使骨和手融合一體,形成手骨合一。順序:從頸椎開始至尾椎,兩指腹由上而下輕輕觸摸,力度要小,方向:平行直線下滑;速度:動作要慢,每一個椎體都要觸摸到;標記:要知道人體正常脊柱的形態,只要感覺到不同於正常狀態則為異常為病變椎體,包括椎體的偏移,上下滑脫,旋轉,錯位,並且摸骨後要牢記在心,以便在正骨時方知從何著手治療;技巧:熟能生巧,巧從心生,這樣才能手心骨合一;在脊柱段(T11T12L1L2)進行輕微的按壓試驗骨質的韌度;注意:定位要准,可以反覆觸摸,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所以診斷很關鍵。2:叩壓診:主要是對脊柱的叩診,以手握空心掌輕叩脊柱,從上向下叩,力度輕巧均勻,依次叩擊,以手來感知骨的硬度,以耳聽叩擊骨的聲音,以便了解有無空洞,骨質疏鬆的程度。輕輕按壓椎體,來感受骨的彈性和硬度。四.聽診:活動脊柱關節和四肢關節,聽有無異常的骨性關節病的關節摩擦聲,半月板損傷後的關節彈響聲,腱鞘炎手指的彈跳聲,肌腱周圍炎的捻發摩擦聲等,以便定位病變的位置。五.輔助檢查:檢查各關節的正常活動指數,是否達到正常的活動功能,有無反關節運動,一些檢查關節常用的臨床檢查方法,如直腿抬高試驗,屈膝屈髖試驗,4字試驗,屈背彎腰試驗,單腿站立試驗,屈頸仰頸試驗,兩手平伸震顫試驗,肌腱刺激反射試驗,X光片,核磁共振等相關檢查。也可以用三步診斷法一:神經臨床定位診斷1:有麻木疼痛的肢體,按周圍神經分布做出發病脊椎範圍的初步診斷。2:有內臟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經節段判斷。3:有脊柱局部癥狀的按局部肌肉,韌帶阻著關係作判斷。4:無前面1-3表現的,從功臟供血不足,脊髓損傷作出判斷。二.觸診(檢查)定位診斷1:頸椎橫突。關節突觸診法。胸,腰椎,棘突觸診法(重點練習)骨盆觸診法。2:椎旁壓痛點觸診。棘上(項)韌帶觸診3:椎旁相關軟組織(相關肌肉)勞損點觸診。4:觸診點不滿意者,按骨科神經科臨床診檢。第一步發出脊椎發病初步診斷。第二步與第一步判斷檢查脊椎,證明判斷。第三步,共一,二多吻合者,即刻做出後定位診斷。三.X光線查片定向診斷:1:接解除骨科腫瘤類風濕骨關節炎。2:分析椎小關節增生,移位,滑脫,脊椎橫突及突出,關節錯位,半脫位,做CT或核磁共振檢查。3:分析椎間盤變性,骨質增生部位與受壓分析。4:關節病症: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檢查。按脊椎病的三步定位診斷法確診為脊柱相關疾病。1:交感神經(動靜脈、周圍神經、脊髓受壓迫後的癥狀)定位診斷。2:觸診脊椎錯位,椎旁有壓痛,軟組織有勞損。3x線照片排除禁忌症,符合脊椎病者。以上的內容是我編寫正骨複位心法基礎書本內容的一部分,刪除了一些網路中下載的圖片,擔心佔用很大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努力把民間正骨技術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面部「整骨」整形有科學依據嗎?人的面部骨骼何時定型?定型後還能被改變嗎?
金手指 【@我】這裡有你的問題嗎?
四大邪術PK整骨小顏術

TAG:整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