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三公制度
寫之前先道歉一下:因為手殘,經常被拼音輸入法欺騙,出現了很多錯別字,實在是對不起。以後在發之前,一定認真核對。
漢朝的官吏制度,三公為最大,易中天在《品三國》的時候,更是多次提及各位風雲人物的背景,比如:四世三公等。三公這個名詞還經常出現。將簡單的介紹一下。
初期
剛開始時,漢朝沿襲了秦朝的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大的文官,輔佐皇帝管理全天下的政務;太尉是最高的軍事長官,相當於三軍總司令;御史大夫,管監察,輔佐丞相監管一切政務的實施,相當於副丞相。
變化:
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利,加強皇權。三公做了調整,引入了大司馬大將軍。將三公更改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相當於以前的太尉,大司徒相當於以前的丞相,大司空相當於以前的御史大夫。只是主要權利掌握在大司馬手裡,也就是大將軍的手裡。畢竟槍杆子里出政權。霍光、王莽都做過這個位子,都是權傾天下。
東漢初:
東漢初年,沿襲了西漢,三公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劉秀在建武27年,劉秀再次弱化三公的權利,加強了尚書的權利(這時候的尚書,可不是明清時候的尚書,此時的尚書只是負責內廷事務,官階很低),劉秀是直接管理具體事務。劉秀省掉了大司馬,又恢復了太尉。這時候的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稱前面沒了大字。權利沒那麼大了。
東漢末:
漢獻帝初年,搞了一個大司馬,但是太尉還在。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大司馬在三公之上。太尉也沒有以前的軍權那麼大了,主要集中在了大司馬手裡。
漢獻帝建安13年,漢獻帝省去了三公,設立了丞相。大家都知道啦,曹操來了。
變通:
漢朝的皇帝們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三公不能滿足需求了。三公只有三個人,無法滿足安排的需要。另外,三公的權利太大,皇帝不安心,大臣們到了三公,也就再也沒有上升的空間了,沒進步的空間,也就不愛幹活,不愛上進了。更主要的是不能滿足一些權臣們的要求。
因此,在三公之上,安排了更大的太師,太傅等。而且這些位置往往是虛職,既滿足了名譽需要,也有分權的需要,也滿足了位置不夠分的問題。
劉秀的哥哥雖然頂了個大司徒的帽子,但是上面還有更大的上公王匡等人。
順便提一句九卿,畢竟三公九卿一起提及嗎,九卿大概相當於三公的助手。類似於清朝經常看到的尚書和侍郎的關係。
好了,三公到此結束。
推薦閱讀:
※一個外國人問為什麼中國看不到殘疾人?
※我國什麼地方的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或者限制生育的其他政策?
※明清八股作為一項制度,衰敗的根源在何處?
※太醫來了 EP122:「醫保見底」徹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