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57}-[59]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57}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願力非常之大,決定一生補處成佛。雖生西方極樂,但並沒有忘掉十方世界眾生,哪方眾生機緣成熟了,即往教化。接受此法門心中歡喜、願意學習,能信能解,能發願念佛求生凈土,即是機緣成熟。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現在」即以往生凈土;「未來」即指我們這些將往生的眾生。你要歡喜信解發願,七寶池中蓮花即已生出。只要自己努力三五年,必定有不可思議的成就。「皆當究竟一生補處,」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話說,必定一生成佛;我們發心,那這一生必定去,也必定成佛;除非學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你的大慈大悲。

       惟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獅子吼,換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

       不著急成佛,趕緊度眾生,學地藏菩薩。由此可知,地藏菩薩也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否則他哪有這麼大的智慧、神力?

       「入生死界」到六道「為度群生,作獅子吼」,比喻說法無有畏懼、障礙。獅子是獸中之王。「換大甲胄」甲胄是古代鎧甲。今天打仗,戰車在第一線。「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即發度眾生的大願。地藏菩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怕苦不怕難,為救一切眾生,犧牲自己。他本早成佛道了。但他不成,自利利他,捨己為人。

       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菩薩到此地,一定要示現同類。在人間也要吃盡苦頭。修行人要吃人家不願吃的食物,做人家不願做的工作。「直至成佛,不受惡趣。」雖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行菩薩道,但不會墮落。如觀世音菩薩常到餓鬼道去。焦面鬼王是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的化身。他如不現同類身,即度不了同類眾生。地藏菩薩在地獄道現地獄身。「生生之處,常識宿命。」即生生不迷。天眼通、天耳通不失,知自己的示現。佛菩薩幫助有緣的眾生。有緣即通常講的善根福德。菩薩幫助時增上緣。善根福德是本因,是自己真正解脫、成佛只因。能信、能解是善根;能願能行是福德。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諸位能信能解。聽後歡喜,是善根;肯發願往生、肯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你們的福德;佛法、經本,是因緣。如今,三個條件都具足了,是無量劫來稀有的大事因緣,決定往生成佛。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說明阿彌陀佛本願,這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本願都如此。阿彌陀佛之願不可思議,希望眾生都生彼國,到已,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涅磐泥洹即是涅磐,如來果德。「作菩薩者,令悉作佛。」十方世界菩薩往生者,很快成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此話要認真想想。我們已得到佛法最殊勝無比的利益,一定要利益眾生,讓眾生分享。不能自私自利獨自享受。亦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帶一些人去,帶的越多越好。這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講一部經一部論不易,而勸人念佛容易。甚至和人講話,說一句阿彌陀佛,即是度脫他。一句佛號,一歷耳根,即把阿彌陀佛的名號的種子播在他的八識田中。他如歡喜,要不斷的幫助他,他不歡喜,見面還說一句阿彌陀佛。接電話,拿起話筒,說一句阿彌陀佛,即是度脫。心心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才是真念佛。他也要這樣轉相教授,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如果他想聽經,你不會講。你把錄音帶送一套給他,等於講經法會送到他家裡去了。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說明往生極樂,證涅磐成佛道的人無法計數,太多太多了,也許你會問,那麼多人,西方極樂世界能容納嗎?象地球,人滿為患,吃、住都越來越困難了。地球面積太小了,下面回答說: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告訴我們縱然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往生極樂,極了的人也未增多。「一法」即一真法界,一多無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可思議。佛比喻說:「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確實江河水一天一天不斷的流,海水不多;不少地方乾旱幾年不下雨,也不見海水少了。西方極樂世界即如大海。「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一切諸佛剎土。「長久」佛無量壽,眾生無量壽,國土無量壽,一切莊嚴無量壽。「廣大」,如大海,十方世界眾生往生其中,不增不減。「明好快樂」,光明、殊好、快樂,在一切諸佛國中最為殊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說明功德莊嚴的原因。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五劫修行,積功累德才有極樂無比殊勝莊嚴。這不是偶然的。諸位聽到現在,能了解;如今日才來聽,也許不知道。世自在王如來為他說法千億歲,示現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法藏比丘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有今天人們說的科學精神。廣度十方一切眾生往生其國,成佛菩薩。功德無比。

       「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說明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恩德。他的布施即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幫助我們圓成佛道。如無此法門,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是釋迦牟尼佛的讚歎。阿彌陀佛在此世界恩德第一,其次才是諸佛菩薩。父母之恩一生一世。諸佛菩薩恩德生生世世。不依教奉行,怎對得起阿彌陀佛的恩德呢?要報恩,惟一方法,自己依教奉行,發願往生;其次把凈土法門介紹推薦給一切有緣、能接受的大眾。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58}

         菩薩修持第三十

       自第二十八章到三十二章都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妙德。本章說明菩薩妙行,與我們修行有很大關係。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

       「彼佛剎中一切菩薩」,如同前面,現在的、當生的菩薩都包括其中。只要具足願行,你即是「一切菩薩」的一分子。「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禪定:心定於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心不執著,即是圓滿禪定。不但放下世間名聞利養,一切佛法也放下了,這便是禪定圓滿。智慧:能選擇此法門,即是無上智慧,否則不會選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群生的第一法門。神通:神即神奇;通即通達,無有障礙;一切通達無有障礙。威德:只要天天念佛,自己相貌即轉化,和佛一樣,哪有不圓滿的道理,更況到西方極樂世界。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里把信分為六方面:一,信自,相信自己的信德與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二,信他,即信佛言經,相信佛經字字句句真實,不欺騙我們。我們依教奉行,一生決定得度。違背經典,必墮地獄。「地獄門前僧道多」,不如法修行必墮地獄。本經一再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清清楚楚。大家要照顧自己:各人造業各人受報,與別人不相干。時時要我迴光返照,照自己的修行。每天念三遍《無量壽經》,即是照三次鏡子。臉要洗,心裡骯髒也要洗乾淨。此法門從清凈心入。心凈即正知正見、覺而不迷。修這個法門,二六時中保持心地清凈。三,信事;四,信理;五,信因;六,信果,在本經講得圓具。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此講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我們今天也要做,雖然做不圓滿,但可以做到相當接近。「諸佛密藏」密:秘密;藏:含藏。密藏不是密宗之密。密中之密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不是密宗所能推測的。念這句最上密咒成最上圓滿佛。念其他咒消業而已。有的不但不能消,還增長業障。一切諸佛依這句佛號成就無上菩提;十方眾生依這句佛號往生不退成佛。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即是禪定、智慧、神通。「無復余習」,這是功夫。如還有習氣,要努力。習氣煩惱輕了,修學得力了,天天進步。

       下面開始與我們修行密切相關。

      「依佛所行」,總說。佛所修行的,皆在此經中。依此經理論、教誨而行,百分之百做到,必能上品上生;百分之就是做到,上品中生;下品下生,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做不到兩成,往生就沒有把握了。經上所說的,要變成我們的生活、思想、行為。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光念經是沒有用處的。有口無心,比咒人好一點,不造業。依教奉行才好。「七覺聖道」即指三十七道品,取最後「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從四念處修起。四念處是智慧、覺悟。「觀身不凈」,世人我執很重,是一切人的大病。所以一切人自私自利,與生俱來。能破我執,決定不會造罪業。看破我即證小乘須陀洹果,位不退。「觀受是苦」,知在娑婆世界一切享受惟有苦,縱然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有行苦。知此才願舍三界。「觀心無常」,念頭不定,夢中還做夢。心日夜不停,修行要在心地上下功夫。黃念祖老居士說:「同場道友,貴精不貴多。」道場重質不重形。形是香火之類,質,是否真正修行,有無道風道學。如凈土道場,學五經一論;一句阿彌陀佛,常年不斷,精進不懈,即是道風,學是解,道是行,行解並重,行解相應,是真正道場。有三個五個人就不得了,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場在大,人再多,說不好聽,是三惡道的道場,將來成畜生,餓鬼,妖魔鬼怪。修行重一心不亂,不重禪定,境界,不重感應、神通。

       「修行五眼」佛才是具足五眼。《金剛經》上說:「五眼圓明」、「照真達俗」,佛以真俗二諦而說法。真,一切諸法實相;俗,現象、作用。即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肉眼簡擇」,即選擇,選擇此法門不可思議,和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知者、永明都選擇此法門。阿難尊者也選擇此法門。「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覺:覺悟;了:明了。「法性」,即第一義諦,《華嚴經》說的一真法界,也稱不思議解脫境界。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自此說利他,諸位同修,弘揚佛法,一定要通達世間法,否則決定有障礙。如此,你所在之處,一定受廣大群眾的歡迎。講經說法契機契理,大家樂聽,又不違背佛所講理論、原則。「所言誠諦,深入義味。」深入義味不容易,要有相當功力。「所言誠諦」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真誠,利益眾生,捨己為人,沒有絲毫虛假。《金剛經》說:「如語者,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言語讓人聽了回味無窮。「度諸有情,演說正法。」以上是菩薩度眾生講經說法的原則。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無相無為」等四句簡言離一切相。《金剛經》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著兩邊,中道不存。中道不存,心才真正清凈覺悟。有分別、有執著,心就不清凈。我們起心動念即轉為阿彌陀佛,即不著相。因為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心是本覺。念佛是始覺合本覺,是究竟覺。這是念佛法門殊勝無比的功德。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願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具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比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如在此世間,受用吃飯穿衣住房,生活必需品都要,但心無貪著。有是為了別人。雖然自己成就了,能隨時走,但不走,要多帶一些人去,這才要緊。能走就走的人很多,因沒有聽到此經。如果沒有緣,講了沒人聽,那可以走。

       「遍游佛剎,無愛無厭。」有的佛剎非常莊嚴,但不受著,有的穢土,造惡業眾生很多,不討厭,始終保持清凈、平等心。「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真實平等,一味對待一切眾生,真住菩薩道。「亦無彼我違願之想」,在此世間過去無量劫來,於眾生結恩怨太多了,故有報恩抱怨之念。現已覺悟,知一切法如夢幻。化解恩怨之心,恢復清凈平等。從今以後,雖利益一切眾生,不作利益想。如作利益想,即是執著,有損害。學佛菩薩,作而無作,不做而做。幫助一切眾生應三輪體空,忘能幫助之我,我幫助之對象。幫助之後,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要生感情。感情是六道輪迴生死根本。感情和理智為迷悟之不同,實為一體。覺悟為慈悲,迷惑為愛情。佛菩薩真愛真情;凡夫沒有愛也沒有情。一會愛,一會恨,是虛情假意。自己更不能相信。惟佛菩薩,真心永遠不變,愛護一切眾生。你愛他、害他、甚至殺他,他永遠愛護你。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說明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即是妄想、執著。舍離一切執著,即成無上佛道,性德現前。「以無礙慧,解法如如。」是《金剛經》的境界。如如理,如如事,如如智,如如相,即《華嚴經》十如是,智者大師贊為「百界如如」。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佛菩薩有無礙慧,解法如如,故於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知、明了、通達。於世間一切法不樂語,不貪不攀,把正意落在正論上,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生身煩惱,二餘具盡。」余:習氣。習氣煩惱斷乾淨。「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華嚴經》是一乘。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究竟一乘。「至於比岸」,成究竟圓滿佛。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即《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達到般若究竟。「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自覺覺他由自語。即黃念祖老居士講的,修行重在悟,一心不亂;不在感應、神通。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59}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及自利利他之妙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自此以比喻形容菩薩妙德。第一形容菩薩智慧,「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智慧如大海,無邊無涯。「菩提高廣」菩提即覺悟,「喻若須彌」覺悟高廣,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迷失,如須彌山一樣。須彌山是此世界最高的山,義為妙高山。此句重要,凡夫乃至二乘權教菩薩,警覺性都不夠高。比較而言,警覺性最高的無過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一生成佛要很高的警覺性,知道輪迴苦,九法界不究竟。前面我特別講《華嚴經》是一乘了義。此法門真正相信不容易。我們想想,我們之中,有幾個夠佛的資格呢?有成佛資格才能相信此法門。相信此法門即可一生成佛。所以「菩提高廣」,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九界菩薩,乃至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要跟普賢菩薩求生凈土。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雪山指喜馬拉雅山。佛當年出生在現在的尼泊爾,離雪山很近。雪是乾淨的,一塵不染。這都是菩薩本體德性可尊可貴處。以下說德行、生活。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靜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凈蓮花,離染污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株。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菩薩六度里有兩條非常重要。中國讀《金剛經》的人非常多。原因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讀《金剛經》而開悟。禪宗對中國佛教有很深的影響。《金剛經》特別提出「布施、忍辱二度。」布施能修德,忍辱能成德。能布施不能忍辱,隨修隨失。有忍辱,所修功德才能累積。佛法從總綱說,即戒定慧三學。定為中心,慧於定中自得。戒幫助定,是手段。佛法無量法門,都修定。念佛法門一心不亂即是首楞嚴大定,如來國地之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忍辱後面才有禪定,不能忍則不能得定。如人罵你幾句,煩惱幾天;人家讚歎你,,你便歡喜,那不能得定。風吹草動,受不了外界誘惑,得不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往生有問題。往生最低限度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相似定,不是真定,未斷煩惱,但能伏煩惱。如石頭壓草,雖未除根,但不能往上長,即是功夫成片;除了草根即是一心不亂,永遠不生煩惱。做到石頭壓草,即能帶業往生同居士。

       用大地比喻忍辱。大地能忍。你灑香水他接受;你拉大便,他也接受。他不會說不接受。能忍辱應象大地,一切是非善惡都能忍辱,一律平等,若無其事。這樣才能得定開慧。

       「清靜如水,洗諸塵垢。」心地清凈,煩惱習氣就沒有了,煩惱如塵垢。洗凈塵垢即是洗去煩惱。「熾盛如火」般若智慧如大火,「燒煩惱薪」以薪喻煩惱。一把智慧火,能盡煩惱薪。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菩提煩惱是一不是二。悟時煩惱即菩提,迷時菩提即煩惱。名不同而體無異。不同在迷悟。煩惱多不要緊,只要覺悟了,煩惱即轉為菩提。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因為不著相,故無障礙,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則於一切法無障礙。《華嚴經》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以上為自受用德行。下面為利他妙德。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雷震比喻說法遠聞,震動人心,警覺一切眾生無始劫來,在六道中,迷惑顛倒;令破迷開悟。知輪迴可怖,三界是苦,發心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真實覺悟。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雨:落。甘露:不死之葯,比喻佛所說法是甘露之法,確實能令眾生了生死出輪迴。「曠若虛空,大慈等故。」菩薩心量大,「心如虛空,量周沙界。」能容恆河沙數世界。我們現在兩人相處還經常吵架。這是心量小,應學佛菩薩之大心量。「如凈蓮花,離染污故。」以蓮花比喻清凈心,蓮花開於水上,代表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蓮花根著泥土,泥表六道;其上之水清凈,喻四聖;蓮花不著染凈,真清凈,超越十法界,為一真法界。「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尼拘樹長於印度,樹高大無節,蔭涼很大,為許多人帶來蔭涼,喻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如金剛株。破邪執故。」金剛喻智慧。金剛為一切物中最堅固,能破一切物而不破。護法神,手執金剛。比喻金剛智慧能破邪執。邪執有等級。如善惡言,作惡不如修善。佛法中執於小乘不樂大乘,即為邪執;不知實教而修全教,也為邪執;修學大乘,不知修學凈土,也還是邪執。因此惟此法門一生成就。層層比較,修凈土才非邪執。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說明志願堅定,一切魔不能動搖,選擇此法門,一生決定成就。他們在極樂如此;到十方見佛聞法,教化眾生,亦復如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修凈土法門而成就。他得理一心不亂後才出去參學。他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參學,門門通達。但他如鐵圍山,如如不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明了別人的法門而學。我們今天聽說這個法門好,去學;明天聽說那個法門好,又學;把一生寶貴的時間浪費掉了。開悟之後再去參學。修凈土,得理一心不亂才能參學,否則沒有資格。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度化眾生首先要具備這個態度。如自己不相信,說話模稜兩可。自己一絲毫疑惑沒有,說出的話句句斬釘截鐵。理論要肯定,沒有游移。「論法無厭」覺他,象普賢菩薩,教化眾生不疲不倦。「求法不倦」上求佛法以自利。「戒若琉璃,內外明潔。」比喻戒體清凈明潔,內外一如,身、語、意、行皆清凈。清凈在心。心清凈了,一切清凈;心不凈,則沒有不污染的。心不凈即為貪、瞋、痴、慢污染,為財色名食睡而染。斷盡煩惱才清凈。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凈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常為諸佛所供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以清凈身、語、意講經說法,人家聽了才心悅誠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形容說法利益一切眾生。「擊法鼓」喻說法。鼓同雷震,震動人心而遠聞。「建法幢」建立佛法道場。「曜慧日。破痴暗。」講經說法,共同修習,發明智慧,破迷照暗。

       學佛人處事接物應「淳凈溫和」內淳凈,外溫和。「寂定明察」為三學起用。寂定:於外境,心清凈而寂定。禪定之定是行住坐卧皆在定中,無時不在定中,經論說:我「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明察」是智慧,心如鏡,於世間一切明了通達。定慧等持。此慧不單指現在,也知過去、未來。處一切事恰如其分。

       「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大導師即圓教之佛。我們以本經教化一切眾生,與佛無二致。圓教佛也用此經教化一切眾生。「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說明教化引導一切眾生的成績。「愛著」是六道輪迴的根本。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百法明門論》把煩惱歸納為二十六大類。其中六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最後歸納為貪愛。貪愛是一切煩惱根本。如舍愛著,則斷一切煩惱。「永離三垢」三垢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出離輪迴,即如菩薩。「遊戲神通」得大自在。「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因:生生世世所修善根福德;緣:外面的幫助。如此的建立道場,我來講經,有這麼好的經書。因緣相聚即出生往生成佛之善根。「摧伏一切魔軍」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自己沒有深厚的因緣力,必為外力所動,為外境所惑。軍:喻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我們此法門,講《無量壽經》。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以明燈喻菩薩施放光明照耀世間,為最勝福田,可接受眾生供養。佛門是最勝福田。可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不辯邪正而供養,那就錯了。種子在肥沃的泥土裡才能生長。現在佛門裡很多已變成了沙石,種下去糟蹋了種子。你們弘揚佛法,可以接受供養。佛法是師道,不分出家在家。在家居士升座講經,出家人也要三繞禮拜。輕視居士講經即心不清凈而執著,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禮敬諸佛要平等誠敬。一切眾生是佛,凡夫只我一人。如自己德能不夠,「取諸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此是真。那麼接受供養後輾轉布施。如印光大師德高望重,供養無量。他沒有把供養用來享受,錢都用到弘化社,印經布施。學佛一生,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在快樂。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赫奕:盛大之貌。依教奉行才能如此。一半自修,一半三寶加持。

       「常為諸佛所供稱讚」諸佛讚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究竟圓滿六度萬行。「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為菩薩無比殊勝之處,時時保持身心潔凈,一塵不染,六祖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行遍道場」遍十方世界佛剎道場。「遠二乘境」,永遠不落二乘自了之境。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悉皆:都是,一往生即如此。我們往生也這樣,無論上品上生,還是下品下生。「若廣說者」如詳細說,「百千萬劫,不能窮盡。」極樂之好,佛說不盡。我們怎能想像呢?只有趕緊去,去了就明了。不信佛的人,是最沒有福報的人。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現前佛教有難,沒人出來辨別,唯有宏琳法師出來辨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八一一卷——第一八二0卷
凈空法師:我們要培養自己有觀察善惡、是非、邪正的能力
凈空法師:夢到過世的親人要念地藏經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六集)凈空法師講解

TAG:平等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