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離幸福很近【15】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無量無邊眾生我願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怎麼做法供養?

   對上師三寶生起感恩之心,同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以菩提心攝持為眾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一、依止上師 發菩提心

 

作為習慣輪迴的遊子,面對廣大如虛空,涵蓋世出世間一切知識的佛法,想尋找正確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識。有了上師的善知識,在十字路口才不會迷失方向。

作為修行人,發心即正確定位人生目標,非常重要。修行目標有上等、中等、下等、最下等四種,相應就有四種修行:上等的修行、中等的修行、下等的修行、最下等的修行。

最下等的修行:即行持學佛、學法、皈依、念佛、拜佛、燒香、朝寺等善法的目的,全部為了今生,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順利、生活平安等。因為根本沒有希求任何一種解脫的果位的心。在三士道當中,這是一般的下士。

   下等的修行:即深信因果不虛的道理,害怕後世墮入三惡道中,感受無量的痛苦,希求善趣的安樂,故而「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精進修行。在三士道當中,這是殊勝的下士。

   中等的修行:即認為包括三惡趣和三善趣在內的六道輪迴,就像火宅、羅剎洲、劍葉林等一樣,是特別可怕、恐怖的地方,幫想從中獲得解脫,而希求聲聞、緣覺的果位或想獨自一人前往極樂世界,獲得身心的自在、洒脫。懷有這種修行目標的人,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人。

  上等的修行:即認為自我的解脫不合理,應讓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都獲得解脫,因為他們都當過自己的父母,現在沉溺在水深火熱的苦海中,若沒有救度他們,從人格、良心、品德等方面講,都說不過去,故而發起捨棄自我、救度眾生的無上菩提心——願他們暫時離開六道輪迴的痛苦,究竟獲得佛菩薩的果位。以此目標而努力修行,就是所謂的上士道。上士道包括大乘顯宗和密宗,因為都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前提。

 

二、護持正念 排除障難

   

   如果將修行目標鎖定在上士道,就應該經常反觀自己學佛、修行的目的,到底是為了自我解脫還是為了眾生解脫?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只是在理論上懂了或嘴上會說,而心裡為眾生修行、解脫的念頭並不真實。 若因此而退怯,再也不學了,那還要在無數劫中輪迴裡面感受無比的痛苦。這並非智者的選擇,而是愚者的行為。雖然暫時修行不好,甚至連簡單的修行法都修不上去,也是正常的,因為修行不可能馬上得以明顯的效果。否則,以前很多高僧大德都不需要長期修行了。他們都需要長期精進苦行,更何況無始以來造了許許多多惡業的我們?所以修行的,一定要發起勇猛的心。之後一點一滴的修行,一剎那間的發心,也會成為真正菩提資糧的因。

現在大數多人都能理解無偽菩提心很重要,它是尋找大乘的唯一指南針。因此在依靠高僧大德和善知識的教言、竅訣,知道了這個方向之後,就應繼續不斷地走下去,之後就會獲得對治煩惱的明顯效果。

在學佛過程中,一定要對聞思修有信心,對例如《入菩薩行論》這樣的精典要不止一遍而應三遍四遍深入學習,要象對待珍寶一樣挖掘其中的內涵,並將法義融入自心,對治煩惱、遣除障礙的能力自然為增長。

在修學菩提心等大乘佛法過程中,會遇到來自家庭、社會、自身等許多困難、違緣,此時我們應經常觀想:前輩高僧大德不惜生命代價,才獲得佛法的精華,我們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一點一滴的障礙也不算什麼。因此,不應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馬上倒下,而應更加堅定誓言。

 

三、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峽尊者為榜樣

藏佛法分前弘、後弘兩個時期。前弘時期的開創者是蓮花生大士,後弘時期的開創者是阿底峽尊者。前後弘時期以「朗達瑪滅佛」為界。

朗達瑪被殺後,前藏、後藏、阿里、安多、康區全部分散,沒有統一的國王。後來,在拉薩一帶的阿里地方,有一位叫智慧光的國王,為了佛法再次弘揚,想盡一切辦法,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藏王智慧光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弘揚佛法,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也減少了20年壽命。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以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為藍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大圓滿前行》等修心法要,才在藏地各教派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修學過程中,一定要學習智慧光國王和阿底峽尊者的發心,始終要想到利他。千萬不要沒頭沒腦、人云亦云地底毀大乘佛法,否則果報極其可怕。《入大乘論》中云:「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

 

四、再再憶念菩提心的功德

1、  速超惡趣 成佛做祖

若想永遠離開三惡趣,一定要像前輩高僧大德一樣,發珍貴的菩提心。《大集經》中云:「若欲永斷三惡道,應當發起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的公案說明:欲速獲得菩提者,必須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者:捨棄自利、精進利他,或斷除我執、利益他眾,或捨棄自我、饒益他眾,或捨棄自我、勤修利他。

菩提心很重要,但修起來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障礙,所以需要經常聞思有關利他心的論典,如《入行論》、《修心七要》、《學集論》等。

2、  最勝供養 最高修行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以世間財富來供養諸佛菩薩,心裡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圓滿。《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有欲供養,無量寂靜尊,當發菩提心,福過供養佛。」意謂:想供養無量無邊寂靜尊——諸佛菩薩者,一定要發無上的菩提心,其功德遠遠超過財物供養。所以,大家都應做這樣的法供養。

所謂法供養,不一定非要背誦論典,講經說法。有些人說:我實在太笨了,現在沒有法供養的能力,因為我沒辦法,參加筆考、背考、研討。但發菩提心應該可以,這並不需要很高的智慧。

菩提心——轉移痛苦的方法。如果有了讓眾生獲得安樂的利他菩提心,即使身邊的人對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輕視、埋怨、傷害,你也會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親近的人。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也會過得很快樂。有人不想擁有高的境界,只想擁有快樂、洒脫,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菩提心重一點,身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轉為道用。眾生很可憐,在貪、嗔、痴驅使下,毫無自由地造了無邊無際的惡業,而我們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對他為什麼不能原諒、諒解呢?這樣一想,心裡的疙瘩自然而然就會解開。否則,把自己束縛在特別狹窄的自我的箱子里,始終會處於痛苦當中。

菩提心功德無邊。《華嚴經》雲:「眾生心行可數知,國土微塵亦復然,虛空邊際乍可量,發心功德無能測。」

3、  弘揚佛法 利益眾生

現在很多人在心裡發願:願相續當中生起無偽的菩提心,所作所為經常做一些對眾生有利的事情。這對弘揚佛法和佛教長住世間,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要注意:在弘揚大乘佛法的同時,也不能讓佛教被社會同化,在信心、修行、儀軌等方面都應原汁願味地保持。當然,也應主動讓佛教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讓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根發芽,讓更多現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眾生接受,空性等佛教甚深道理,自然而然就會獲得。

弘揚佛法要善巧方便:對待知識分子,就應跟他們辯論,雖然有時會失敗,但為了佛法失敗多少次也不要緊,慢慢他們就會了解佛法。對老年人,要再三以凈土法門、觀音法門等度化他們。對孩童,要讓他相續中生起正知正見,因為他們是未來的接班人,哪怕給他們講一些佛教的故事,他們長大之後也不會排斥佛法。

人生短暫,佛法難聞,我們要將聞思修行、弘法利生,融入我們的骨髓,像行住坐卧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思考題:

1、大小乘以何而有區分?應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

   2、關於這方面的修行,你今後有何打算?


推薦閱讀:

你最幸福的時刻是怎麼樣的?
夕陽還是那樣的美好
幸福是一種文化
幸福秘訣
今天是一個所有人都是勢利眼的時代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