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賦
太極拳賦
大哉太極拳,融通六合,曼妙古今,舉世頌揚。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1太極之名,來自《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2太極拳,源自河南懷慶府溫縣陳家溝,武林高手,太極祖師陳王廷,靜思妙悟,取象於天,法式於地,融通道佛儒學說精髓,彙集抗倭名將戚繼光之戚家拳,少林寺之大小洪拳通臂拳,明代諸家拳法之長,結合導引吐納之術,運用陰陽經絡學說,精思博彙,苦心推演,創編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雙人推手,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而諸多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招每式,俱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特色獨具之太極拳械招式套路,陳氏家族世代相傳改進,遂成一代名拳,陳式太極拳3。
陳式太極拳自陳王廷創立迄今,海內外群星薈萃,代不乏人,俊彥豪傑,難以數計,英雄偉績,燦若星河,諸多軼事,恆河沙數,今擇其要者,簡略述之:
陳王廷苦心抑志,博採眾長,創立太極拳;陳恂如,陳申如,懲惡揚善,不畏強敵4 ;陳長興,推演太極,打破門規,收徒楊露禪,光大太極拳5;陳有本,不囿於祖傳,勇於創新6;陳清平,鼓舞創新,太極拳廣泛傳播,流派爭艷7;陳鑫,畢生心血,研磨太極拳理論,功勛卓著8;陳發科義薄雲天,勇斗歹徒,京華授徒,促使太極拳,名揚中華9;陳照丕,嘔心瀝血,普及推廣太極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0 。四百年,太極拳,陳家溝,披沙瀝金,發乎天地之大道,取象於天,融會貫通,綜合各家拳種之長,提煉道佛儒學說之妙,技擊養生並重,提高普及並舉,傳承有序,懲惡揚善,扶危濟困,眾賢哲,功德璨比日星,太極拳,聲名赫赫!
楊露禪,做學徒,偷學拳,得真傳,拜名師,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因時而化,改武術套路為健身動作,剛柔內含,輕沉兼有,創別具一格楊式太極拳,促進太極拳走向世界11;陳仲甡,藝高膽大,保境安民,功高德劭12;和兆遠,疾惡如仇,濟危救困,博採眾長,潛心拳藝,創立和式太極拳(亦稱趙堡太極拳),增添太極拳之門類,光大太極拳之宗旨,造福社會,功莫大焉13;武河清,聰慧好學,拳藝精湛,著書立說,創立武式太極拳,開闊太極拳發展新領域,居功至偉14;李景炎,刻苦奮進,精研拳法,勇於創新,創立太極拳忽雷架,光大太極拳之門庭,促進太極拳普及民間,名垂青史15;孫祿堂,揚國威,力挫外國武林高手,融少林拳形意拳太極拳之精髓於一體,創立孫式太極拳,桃李滿天下,太極拳走向世界,功不可沒16。滄桑巨變兮,天翻地覆;除暴安良兮,因時而化;幾度血雨風霜,幾度柳暗花明,太極拳,扶正祛邪,推陳出新,傳承百代,流派紛出,傳播世界,健康人類,光耀古今!
妙哉太極拳,輕靈圓活,自然高雅。華夏武術之珍寶!
古人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17人稟陰氣成形體,稟受陽氣生精神,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18人之形神關乎生死,形神統一,方得其妙,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神相乖,災禍不斷,疾病連連,早年夭亡。太極拳,參天地之妙,悟易經之大道,無極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虛虛實實,陰陽化合,黃老之術,丹道學說,縱橫其里;化生萬象,易經法理,五行八卦,暗含其中;太極拳用之於技擊則剛柔互用,以達克敵致勝之功,用之於養生則祛疾延年,以進金丹大道之效,格鬥技擊,強身健體,無不相宜,可謂盡得古人之真傳。
太極拳者,中華之國術,源於武術技擊,適於擒拿格鬥,宜於武術表演,合乎民眾健身;開合有序,剛柔平衡,柔中寓剛,如棉裹鐵,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虛虛實實,陰陽相濟,中正安舒,鬆柔慢勻,攻守進退,曼妙無比;音樂韻律,哲學內涵,美之造型,詩之意境,集乎一身,道術相通,大美天成;實為武術搏擊,強身健體,陶冶性情,修身養性之最佳運動方式,實乃中華武術之精粹,世界文明之瑰寶!
善哉太極拳,強身健體,巧治疾病,人類之福祉!
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
太極拳,講求精氣神,重視意念心態,形與神俱,抱元守一,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與道家之守一純素,道法自然,;佛家之禪定空靈,萬象皈依,一脈相通,亦即太極拳養心修性功能之來源。太極拳,神清氣凈,動靜結合,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功法獨特,取象於天,靜松穩勻緩合連,為其功法要旨,習練之際,需平心靜氣,頭腦冷靜,心寧膽定,全神貫注,以意運身,動中求靜;關節松沉,含胸拔背,沉肩屈肘,松腰落胯,輕靈沉著;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虛實分明,氣沉丹田,步似貓行;動作均勻,勁若抽絲,柔和圓活,呼吸自然,深長細勻;速度緩慢,慢中求功,從容不迫,毫不費力,狀如鷹翔;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兩膊相系,周身協調,內外一氣;拳式連貫,綿綿不斷,節節貫串,不滯不頓,一氣呵成。故而太極拳,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尤對神經衰弱,心臟疾病,高血壓病,肺結核病,氣管炎病,潰瘍疾病等多種慢性病,預防治療,作用明顯。
太極拳者,發乎天地自然,彙集武術精要,融通道家養生學說,佛家意念理論,儒家濟世思想,大可外御強敵,保家衛國,懲惡揚善,興家立業,弘揚華夏優秀文化;小可增進體質,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實乃世界人民之福祉,中華武林醫林之奇葩也!
美哉太極拳,優雅別緻,情趣盎然,儀態萬千!
太極拳者,門類甚多,招式各有奇妙,流派各有所長,然萬變不離其宗: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愈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20太極拳神妙無比,姿態優雅:右攬雀尾,白鶴亮翅 ,玉女穿梭,野馬分鬃,獨立打虎,雙峰貫耳,金雞獨立,退步穿掌,虛步壓掌,獨立托掌,歇步擒打,上步七星,彎弓射虎21。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內固精神,外示安逸。22形神兼備,或若王右軍之行書,春光明媚,惠風和揚,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或如公孫大娘之劍舞,豪情高漲,激情四溢,空谷狂飆,風聲嚯嚯;或鐵馬秋風,剛烈勇猛;或琴瑟齊鳴,高山流水;巍巍然如顏真卿之法書,大氣富貴,法相莊嚴;渺渺然若司馬相如之賦,凌雲步虛,思接天外;悠悠然類乎游韁野馬,心不漫遊,不計所處;謹謹然頗似刻象雕工,精慮妙謀,至慎至微;或華峰嵩岳,雄健峻拔;或鳥步蟲痕,散漫隨意。含宇宙之威靈,本天地之神力;如飛白出神入化,似行草因勢而變;花紅柳綠各歡宴浮橋,環肥燕瘦而自成情趣;續前賢,承傳統,雅集唱和,風流倜儻;尚自然,趣逍遙,儒道禪宗,心境升華;靜中動,柔克剛,詩情禪意,美不勝收!
太極拳,文化底蘊深厚,哲學意味深長,形神兼具,招式活潑,簡潔明快,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陰陽交互,動靜相倚,虛實結合,周詳活潑,妙趣自然,大美天成!太極拳,誕生於懷慶府溫縣陳家溝,由武術宗師陳王廷,苦心抑志,博採眾長而創立,傳承有序,續之由楊露禪大師,發揚光大,風行大江南北,形成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武當太極拳等諸多流派,風行世界各地,並緊跟時代潮流,因時而化,演化至武術實戰及強身健體並重,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緊密結合,風雅俊秀,妙趣橫生,美輪美奐,影響深遠,舉世樂享!
太極拳者,中華民族之國粹,世界文明之瑰寶。援為國術,風靡世界;引為宗師,趨之若鶩。除暴安良,保家衛國,強身健體,豐功標日月,防病治病,益壽延年,魅力遍環瀛。大德鑄就炎黃氣度,九州八荒永流傳;神功昭世代風流,中華武魂垂萬古!
注釋:
1、詳見王宗岳《太極拳論》。
2、詳見《易傳 .繫辭上》。
3、陳王廷(約1600~1680年)又名奏庭,陳家溝陳氏第九世,系享譽武林、風靡世界的太極拳創始人。《溫縣誌稿》載:「陳王廷,字奏庭。縣東陳家溝之拳術,在明時已著名。至清初,王廷為縣學武生,於拳術更加研究,尤多所得。近今所謂太極拳,即由其發揚光大,歷代相傳,成為獨得之秘。咸豐三年,殲滅破縣城敵之陳仲甡、陳季甡弟兄,即為其後人。」時有「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曰陳溝也」之說。
4、陳恂如、陳申如 陳氏十一世,生卒年月不詳,恂如、申如是一對孿生兄弟,在其父陳所樂(陳王廷侄)傳授下,深得太極拳的精義要旨,人稱「大天神、二天神」。兄弟二人是陳氏太極拳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陳家溝東4公里的北平皋村有個大財主叫王遴,他們家有5間樓房,登樓可望數十里,遠近聞名,王家的金銀財寶都藏於此樓中。康熙年間,一夥土匪闖入北平皋村,王自知不敵,一面把土匪請進家中款待,一面秘使人赴陳家溝請陳所樂解救。當時,陳所樂外出未歸,15歲的恂如、申如弟兄,不諳世故,慨然應允。二兄弟每人腰別一根白蠟桿趁著夜色潛入王家,正見一幫惡徒在那裡酗酒,二人飛身入室,揮動白蠟桿,直刺橫掃,左崩右披,然後打滅燈光,隱入暗處。眾強盜措手不及,慌忙應戰,黑暗中分不清敵我,持刀亂砍,自相殘殺。不多時屋中歸於沉寂,掌燈看時,但見屍體遍地,偶有倖存者也動彈不得。後來,王家為感恂如、申如二人大德,特將此事編為戲劇——《雙英破敵》,在陳家溝連唱三晝夜。其後,該戲不脛而走,一直唱至解放前夕。
5、陳長興(1771~1853年) 字雲亭,陳氏十四世,「陳氏三傑」之一陳秉旺之子,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系中國陳式太極拳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式人物。自幼隨父習武,太極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後以保鏢為業,常走鏢山東,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他在繼承發展太極拳術的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實踐所得,發展了陳氏太極拳理論,其流傳下來的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這些結合實踐的理論著作,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理論,將太極拳從實踐到理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陳長興的另一卓越貢獻,便是敢於打破門規戒律,收外姓人楊露禪為徒,使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並且衍變出新的諸多流派。
6、陳有本(1780~1858年),字道生,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式太極拳小架創編人,太極拳一代宗師,與陳長興同為太極拳發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他精研太極拳功法拳理。十年功夫,不但對先輩太極拳理論內涵更加了解,而且在技擊上提高了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習武過程中,不囿於祖傳,勇於創新。在陳式太極拳原有套路基礎上,逐漸摒棄了某些高難度動作和發勁動作,創編出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拳套路——陳式太極拳小架。架式與同輩份陳長興所編太極拳老架(大架)一樣寬大和舒展,但變大圈為小圈。其新編太極拳分一、二路;一路74式,二路48式。小架由於其理法精深、體系完整和演練方法嚴格有序,被稱譽為「文房架」、「功夫架」,陳家的「看家拳」。
7、陳清平(1795~1868年),陳氏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師承陳有本,練拳多有心得,年輕時已為太極拳界名手。成為太極拳發揚光大、流派爭艷之一代宗師。在師教基礎上,突出圓環特點,層層運圈環扣,形成了小巧緊湊,逐步加圈,由簡到繁,逐漸提高拳藝技巧的練習套路。拳式定型後,雖然與師傳太極拳同屬太極拳小架,但與師傳已迥然不同。陳清平廣收學徒,鼓舞創新,使陳式太極拳得以廣泛傳播,呈流派爭艷之勢。一是出現武式太極拳。二是出現吳式太極拳。三是出現孫式太極拳。四是出現和式太極拳。五是出現太極拳忽雷架。
8、陳鑫(1849~1929年),字品三,陳氏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仲甡第三子。清歲貢生,太極拳理論之集大成者,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太極拳理論家,對太極拳的傳承發展貢獻卓越,亦為太極拳一代宗師。陳鑫用畢生心血,研磨太極拳理論,在中國太極拳發展史上樹起了又一座豐碑。主要著述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即《陳氏太極拳圖說》簡明本)一卷、《三三六拳譜》等。這些理論著作,開創了陳氏重視拳術文字記載和理論研究之先河。其中,尤以《陳氏太極拳圖說》對後世影響巨大。
9、陳發科(1887~1957年),字福生,陳長興曾孫。師承其父陳延熙。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者,陳式太極拳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對傳播、推廣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太極拳一代宗師。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50年代逝世,在北京授拳20餘年,使陳式太極拳走出陳溝,始為京城所識。他拳藝高超,為人忠厚,淡名利,講信義,深受京都武術界人士推崇,被尊為「太極一人」。
10、陳照丕(1893.4.8~1972.12.30),字績甫,陳氏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傳人。曾任全國國術國考評判委員、全國武術協會委員,被授予「全國太極拳名家」稱號。一生經歷清朝晚期、民國戰亂和建國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歷盡坎坷曲折,極具傳奇色彩。是近現代太極拳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太極拳理論十三篇》(又名《陳式太極拳須知》)《太極拳入門》、《陳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引蒙》等。他為太極拳的普及、推廣、發展、中興,傾盡了滿腔熱情,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學習他的精神,他的海內外傳人和陳家溝村民特地為他修建了陵園。由原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張含英親自篆額的陳照丕德行紀念碑豎在陵園入口處,兩旁豎立著中外太極拳界人士和其弟子立的紀念性石碑數十座。整個陵園蒼松翠柏掩映,已成為太極拳故里的一處重要景點。
11、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清代直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人。如今在陳家溝,與太極拳相關的最重要的遺迹也是「楊露禪學拳處」。「楊露禪學拳處」是一座坐西朝東的長方形院落,院中唯一的廳堂里擺放著兩組雕塑,右邊一組是楊露禪拜陳長興為師,左邊一組則是陳耕耘、楊露禪師兄弟二人在練習太極推手。廳堂四周的牆壁上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了楊露禪一生的概況。當年,楊露禪是陳家藥鋪里的一個夥計。因聰明能幹,誠實忠厚,陳德瑚便將其送到老家陳家溝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收徒授藝,學堂就設在陳德瑚家的南院。楊露禪到陳家溝後,受當地民風的影響,也很想練太極拳,但他知道「陳式太極拳不傳外姓」的門規,於是便在陳長興教拳時留心觀看,而後自己再到無人處偷練。幾年後被陳長興發現,聽他練拳發出的聲響和走架的身形,陳長興知道他已經入了門。按當時武林的規矩,偷學別人武功是犯大忌諱的,輕者廢去武功,重者性命難保。但陳長興為人豁達,沒有狹隘偏見。當時他問清原委後,對楊露禪的好學精神還予以讚賞。平時又見他踏實肯干,誠實聰明,便和陳德瑚商量決定,正式收楊露禪為徒,准其在業餘時間學習太極拳。此後,楊露禪在陳長興門下練功、學習18年,終於領悟了太極的要旨、精髓。藝成之後的楊露禪先在家鄉河北永年縣授徒,後來被人推薦到京城王府中教拳,因武功高強,號稱「楊無敵」。楊露禪所教弟子多是王公大臣、貝勒貴族,考慮到這些人身體素質和保健的需要,他將陳式太極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進行整理改動,使姿勢變得簡單,動作柔和易練,形成了一種新拳勢,稱作「太極小架子」。後來「太極小架子」經楊露禪的子孫修改,定型為「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剛柔內含,輕沉兼有,甫一問世,便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練習者日多,太極拳的普及發展從楊露禪開始。所以當時武術詩人楊季子有詩曰:「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12、陳仲甡(1809~1871年),陳氏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以戰功晉五品官職,堅辭不受,請歸故里奉母,後改封為「武節將軍驍騎尉」。母親生病,兄弟二人親侍湯藥年余。母去世後,陳仲甡一意授徒,弟子千人。逝世後,鄉鄰俱哀,感其恩德,合議尊其為「英義公」。
13、武河清(1812~1880年),字禹襄,號廉泉,清代直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人。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覽群書,文采沛然,因楊露禪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先後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武見之很感興趣,後赴溫縣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太極拳,精妙始得。武終生研究太極拳,老而病卧床榻,還向人講論拳術,娓娓不倦。傳世論文有《十三勢行工心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身法八要》、《十三勢說略》等,被後世尊為武式太極拳創編人。
14、和兆元(1810~1890年),溫縣趙堡鎮趙堡街人,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式太極拳創編人。酷愛武術,19歲隨陳清平學習陳式小架太極拳,盡得真諦。清朝末年,因衛護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李棠階(溫縣趙堡鎮人)有功,備受皇帝賞識,欽封「武信郎」。在京居住期間,廣交各路武林高手,博採諸家之長,潛心學習拳藝理論,漸有所長,被其師陳清平誇為「聞一知十,拳藝獨得驪珠之妙。」1865年李棠階去世後,和兆元回歸故里,閉門謝客,潛心研究拳術,著書立說。最終研編出了一套新的太極拳套路。後稱之為和式太極拳(亦稱趙堡太極拳)。
15、李景炎,家境貧寒,受村中練拳習武之風影響,常和村裡年齡相仿的同伴,跟在大人後邊比划拳式。陳有本見其生得聰明可造,便讓另一族弟收李景炎為徒。李練拳用心,日有所進,繼而又拜陳清平為師,出師後,以保鏢、授徒為業,江湖同道均以「鐵胳膊李盾」呼之。晚年,精研拳法,博採諸家之長,又參照清版《靈台儀象志》等書,對師傳拳架從動作、身法、步法和練習方法及推手技巧諸方面進行再創造,創立了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拳新套路——太極拳忽雷(打雷之方言)架」,亦稱「圪顫架」。忽雷架一套78式,由淺入深地分為一聯、二圈、三身轉等十層練法,內外兼修,以柔促剛。後經其子李火焰和弟子楊書文、張國棟等廣為傳播,國內及美國均有傳人。
16、孫祿堂(1860~1933年),字福全,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在近代中國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又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再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及各地。其弟子著名者如:靳雲亭、李潤如、陳微明、沙國政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亦均能傳承父業。孫劍雲曾任孫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孫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有《太極拳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著述傳世。
17、詳見[宋]周敦頤《太極圖說》。
18、詳見[宋]周敦頤《太極圖說》。
19、詳見《黃帝內經》。
20、詳見王宗岳《太極拳論》。
21、均為太極拳招式名。
22、詳見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