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與現代官職對照表
05-28
中國古代與現代官職對照表六部:由於過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職能往往等於現今多個部門職能的綜合。其長官尚書相當於部長,副長官侍郎相當於副部長;各司主管稱郎中,相當於司局長,副主管稱員外郎,相當於副司局級;至於主事權力、地位上比處長要高一些。 吏部:相當於組織部+人事部。 兵部:相當於國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驛傳)、軍委等部門。
推薦閱讀:
刑部、大理寺:相當於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司法部等部門。 禮部:相當於教育部、文化部、宣傳部等部門。 戶部:相當於財政部、民政部、商務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造幣)、稅務總局等各部門。 工部:相當於建設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水利部等部門。 殿閣大學士:從人數和地位上看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因為這些大學士一般都是軍機大臣或是兼任尚書、都統之類的職位,都是獨當一面的人物。一般來說,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共六名大學士,都是當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協辦大學士遞補,除非該人被革職或是死亡。協辦大學士就相當於政治局候補。
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等:就品級上來說現在似乎沒有那麼高的侍衛官;就職能來說,可以相當於中央警衛團。 都察院:相當於監察部。(轉載於小小馬哥的博客) 理藩院:相當於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對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羅斯、日本、朝鮮、越南等,主要還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當於中央黨校+中科院、社科院。 國子監:相當於清華、北大之類的學校的綜合體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職能。
順天府:相當於北京市。 步軍統領:相當於現在北京警備區兼公安廳的職能。 內務府:為皇室服務的機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之類的部門。 總督:軍事職能相當於解放初期的大區書記。 巡撫:相當於現今的省委書記、省長。
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的警備區司令員。 各省軍事:總體來說,清代的武官品級上較歷代有了較大的提高。 提督:為一省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總兵:相當於現今的軍分區司令員或軍長,其統轄的鎮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區。 副將:相當於副軍長。
參將:相當於師長。 游擊:相當於副師長或是旅長。 都司、守備:相當於團級。 千總:相當於營級。 把總:相當於正連級。
外委千總:相當於副連級。 外委把總:相當於正排級。 額外外委:相當於副排級。 清朝督撫同為地方大員,又稱封疆大吏。區別如下。
總督各轄區或領域(比如河道總督、東河總督、糧場總督等),兩廣、湖廣是轄區不同。
總督 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加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轄一至三省。清代總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銜。全國共設總督八人,清末加設東三省總督,另有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世稱「制台」、「制軍」。為正一品大員,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清代共設有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兩廣、雲貴、四川八大總督。其中直隸總督直接負責京師安全,地位比其他總督更重要;兩江總督掌江西、江蘇、安徽三省軍政大權;湖廣總督掌湖北、湖南兩省軍政大權;閩浙總督掌福建、浙江兩省軍政大權;兩廣總督掌廣東、廣西兩省軍政大權;雲貴總督掌雲南。貴州兩省軍政大權;陝甘總督掌陝西、甘肅兩省軍政大權;四川總督掌四川一省軍政大權。 巡撫 為從一品大員,主管一省的軍政大權,一般受總督節制。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銜。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員。本省關稅、漕政等也總歸巡撫掌管。若有用兵,則督理糧餉。每年鄉試,例由巡撫督試,武科則由巡撫主考。各省巡撫也如總督,都自有直屬軍營,名為「撫標」。巡撫又多兼提督銜,節制本省各鎮總兵。其職權稍次於總督,無總督之省,則更是獨當一面,所以巡撫與總督同是地方大員。此外,順便介紹一下:
清朝的官制,省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稱巡撫,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設巡撫一人,巡撫之上設總督,總督一般轄三省或兩省,也有隻轄一省的總督,如直隸總督、四川總督,該總督也就兼管巡撫事,一般不再另設巡撫。巡撫尊稱「撫台」。總督側重於管軍事,因此稱「制軍」,也叫「制台」,又有「帥」的稱號。巡撫不能稱「帥」。總督所駐之處是總督衙門,又稱「督院」,或簡稱院,或院上。巡撫所駐之地稱撫院,或撫衙。 巡撫和總督地位雖高,但剛開始只是一種臨時設置的差使,從名義上講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應算布政使,全稱為「布政使司布政使」,其職責相當於如今的省長兼管民政和財務,好象古時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稱「方伯」,他也好象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稱「藩台」。當巡撫和總督成為固定職務後,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為巡撫和總督的僚屬。 一省之中還有專管司法的提法使或稱按察使,全稱為「按察使司按察使」,「按察」相當於古之「陳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台的地位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稱「二司」。說某省的「三大憲」就是指的撫台、藩台和臬台。 總督、巡撫的僚屬還有專管教育的提學使,又叫學政;專管鹽政的鹽運使等等。他們雖與布政使、按察使同屬「各司」,但地位卻比藩台和臬台要低。司之下設「道」,如糧道、鹽茶道、兵備道、川東道等等。清朝的官員分九品,總督為一品,巡撫二品或從一品,司三品或從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處在承上啟下的一級上。道又稱「道台」,因相當於宋時的觀察使,所以也稱「觀察」。
綜上所述,清朝的省級官員只有三人:巡撫(總督)、布政使、按察使,這是可以稱為「三大憲」的重要官員。提學使和鹽運使等等,只能算「副省級」。一省之中有幸能夠進入省級和副省級的官員應在10名以內,最多不會超過15名。至於司以下設的道,只能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不能歸於省級之列。 清朝官職 清朝官職分九品,每品有正從兩級,從就是跟從,副的意思,比如從六品比正六品低一級。清朝官服,頂戴花翎,都根據這套官品級別來確定和辦認。 清朝沒有宰相或丞相的官稱,皇帝之下統管文武朝政的最高行政長官,叫做大學士,也足見滿清朝廷對於任政府總理一職的人選,有多麼高的學識要求,不是政治可*的親信就能提拔。後來清廷又設軍機大臣和總理大臣的官稱,都是跟大學士一樣的權職。這幾個總理級官員,加上先帝的老師們,是正一品官職,正一品頂戴花翎。當朝皇帝的老師,六部尚書(部長),各大行政區總督,武官里的將軍,都統,提督,則是從一品。 當朝皇太子的老師,各省總督,六部院侍郎(副部長),屬正二品。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是從二品。六部以下九寺(正司級)的寺卿,各省按察使,是正三品。各寺副職,各省鹽運使,是從三品。各省道員(廳級),屬正四品。省以下行政區為府,知府是從四品。各府的副職,直隸(京津地區)知州,是正五品。六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是從五品,州是府以下行政區。六部主事,各省通判,屬正六品。翰林院修撰,直隸州同(副職),是從六品。翰林院編修,外縣知縣,是正七品,所以有七品芝麻官的說法。進士及第,通常都從正七品開始授職,做翰林院編修之類。國子監博士等,是從七品。外縣副職,縣教諭等是正八品。再下從八品,正從九品,就不入流了。 滿清制度,各地縣官(縣長)並不是由上級地方官府任命的。所有縣官都必須是考中了進士,然後由中央朝廷任命而後外放的。新科進士,正七品授職,縣官跟翰林院編修一級。聽起來,好像翰林院編修比縣官大了許多,也許因為是在中央朝廷里任職吧,其實縣官的權勢比翰林院編修可大得多了。 大學士——清朝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自雍正八年起其品級定為正一品。這就使得大學士成為清朝最高的官員,猶如歷朝的丞相,品列文官之首。大學士的副職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乾隆四年始有,其品級為從一品。其下又有內閣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品級為從二品。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經典的反轉情節和故事?
※如果古代皇宮掏糞工是武林高手,是什麼武功,能有什麼吸睛的故事?
※古代劍客是如何感覺到殺氣,殺氣什麼鬼?
※凝霜寒雪楚江南!
※古代面相看夫妻歌訣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