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樣認識傳統的孝道

徐景安先生,在《中國選舉與治理》有兩個專欄,一個是《徐景安論改革》,一個是《行善從我做起》。前一個主要討論國家大政,後一個主要討論身邊瑣事。我想,徐先生的構思很好,在高瞻遠矚的同時,也能避免掉「燈下黑」窘境的發生,非常符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

  徐先生的文章寫得很好,文筆流暢、邏輯嚴謹,這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文章都能表達他自己的獨立思維。徐先生的觀點,我雖然不一定都同意,但任何人表達自己的獨立思維我都尊重。以徐先生的年紀和履歷,能獨立表達自己的深刻思維,而不是希望和別人保持高度一致。這在中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非常令我敬佩的。

  不過,最近讀了徐先生所寫的《我主張跪拜父母——三論行善從我做起》後,有點意外。覺得徐先生似乎對此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只憑習慣的慣性就輕率地下了結論:「孝道是中國文明對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貢獻。」

  其實,對所謂的「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我一直是心存疑慮的。我雖然比大多數同齡人更多地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但我基本上是反對傳統文化的。有位網友在看了我寫的《廢話論語》後,問我:「什麼時候讓小孩讀《四書》最好?」 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不看最好。」

  為什麼這樣回答呢?很簡單,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鍋大雜燴,裡面的成分很複雜,良莠不齊,好壞難分。而小孩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區分它們。一鍋吃下,必定中毒。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主張玄學。被我們稱為「子」的那幾位聖人,所說的話都很難懂,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搞懂聖人遺訓中的微言大義,就必須要有許多的先賢碩儒,來為之作注。代先聖立言,是中國古代文人最喜歡做的工作了。徐先生一定不會懷疑,為經典作注的文字,恐怕要萬倍於經典本身的文字吧?

  有趣的是,這些海量註解本身也是玄學,很多也是自相矛盾的。於是,就又產生了大批小賢名儒,再為我們解讀那些先賢碩儒的海量註解。經過這樣的反覆註解後,經典隨著歷史發生了奇妙的流變,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玄妙的中國文化,正如老子所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小孩怎麼可能讀懂二千多年前的古文經典?小孩又怎麼有時間去看完那些碩儒們寫下的海量註解呢?有學者提倡「讀經」,我就覺得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因此,我的答案也必然是:「不讀最好」。

  具體來談談孝道,這當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了。正如徐先生文中所提到的:「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傳統的文化。不過,我記得後面似乎還有幾句才全哦?「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論行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 論行不論心,論心世間無完人。」

  我們不難看出,即使古代人,也認為行孝看心,而不是看行。因此徐先生所主張的「跪拜說」就沒有什麼傳統的理論根據了。如果我們再仔細看古人評價孝和淫的這副對聯,也不難發現,古的人思維深度,比我們現在學者的解讀深得多。起碼,他們注意到了思維和行動是有區別的,也注意到了什麼事情該用思維評價,什麼事情該用行動評價。其實,如何正確區別思想、言論、行為間的差異,即使在今天的中國,都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呢。我想,徐先生對此,也應該有切身感受吧。

  「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也是中國傳統的格言。今天再看這句格言,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幾千年來,專制社會的皇帝,都要大力提倡孝道了。因為皇帝認為:孝就是忠的基礎。而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皇帝和文化都會鼓勵孝子盡忠而不盡孝。這時,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不知不覺中,「百善孝為先」就悄悄地演變成「百善忠為先」了。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大影響的學派有:儒、道、法、釋。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出,孝的命題主要出現在儒家學派。其它三家,都不怎麼提這個話題。道家的老子到是提到了點,例如:「六親不和有孝慈。」不過,這大概應該看成是與儒家相反的意見吧?而中國專制社會長期以來的主導思想,卻偏偏選擇了有孝的儒家?這難道真是奇妙地巧合?

  儒家是怎麼看孝的呢?為正本清源,我們還是從儒家的祖師爺,孔子的論語看起:「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如果只看這一句話,我們就搞不懂孔子說的是什麼意思。「無違」,在今天大致就是不違背的意思,但到底要不違背什麼呢?不違背自己的本意,還是不違背雙親的意志?

  好在論語接著又寫了:「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我很欣慰這段話里有:「樊遲曰:『何謂也?』」看來還不只是我笨,無法明白孔子的微言大義。就是與孔子同時代、七十二賢人之一的樊遲,也不能搞懂孔子的微言大義。這還不至於立即就讓我懷疑到自己的IQ了。

  不過,我到有點開始懷疑起後世如朱熹這類註解者的IQ了,難道他們的IQ就高到如此驚人的程度,連孔子弟子當時都搞不清楚的問題,他們這些隔了N代的弟子就一定能搞懂?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的進一步解釋,回答了樊遲的「何謂也?」 看來樊遲是搞懂了。不過,問題可是孟懿子提出的哦,孟懿子可沒有聽到孔子師徒後面的對話,他能搞懂孝的本義嗎?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沒有搞懂,因為我還不知道什麼是「禮」?

  論語中還有「孟武伯問孝」,「子游問孝」,「子夏問孝」等章節,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也同樣不好理解。我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找論語及其海量註解來看。

  我們回頭來理解一下「禮」是什麼東西。一般認為,中國的法家和儒家的主要區別在於:儒家講禮治,法家講法制。而我看來,這一點並不是他們的主要區別。儒家所謂的「禮」其實也是一些規則,只是屬於不成文的規則,在今天我們稱其為習慣法。而法家大致是主張成文法的,這與今天的中國一樣,屬於大陸法系。

  孔子的「無違」,就是無違禮的意思。而禮就是一些不成文的規則。顯然,在專制社會裡,這些規則的制定權和解釋權都屬於皇帝及其御用文人。因此,我們就又找到了一個皇帝要推行孝道的理由。

  我們都知道,儒教的國教地位大致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確立的。之前的漢朝皇帝都推崇道家,我很奇怪,怎麼到劉徹這裡就轉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呢?一天,我看見了論語的這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段古文不難理解,就是有子認為:孝子幾乎不會犯上,而不犯上的人,就絕不喜歡作亂。有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據說,長相都很象孔子。孔子死後,弟子們都推有子到講台上,代替孔子,繼續上課。

  我現在很懷疑,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漢武帝劉徹也正好和我一樣看到了論語中有子的這段話,於是乎,也就欣然同意了董仲舒的意見。

  現在,我又開始懷疑孔子答孟懿子問孝的「無違」,其本義就是不違上的意思了。只是後來樊遲又問「何謂也」時,孔子覺得直接解釋成「無違上」,太直白了。所以就用「無違禮」來轉了個小彎。顯然,論語中有子也給出了孝就是「無違上」的間接解釋,這也印證了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

  在《論語》學而第十一章,孔子論訴孝時的內容,也間接為我的懷疑提供了支持。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在父親死後三年,都還按老人家的意思辦,就可以稱為孝了。這樣的邏輯,到底是因為不違禮,還是因為不違上呢?或者說:「上」就是「禮」?

  儒家的學說,經過宋朝的朱熹整理修正後,就完全成了垃圾。朱熹不清楚人慾的調和就是天理,喊出了十分荒謬的口號:「存天理,滅人慾。」哈哈!如果已經滅了人慾,還有個屁的天理啊?

  宋以後的明清,反而把朱熹的全部歪理邪說都當成了全國唯一的教科書。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向虛偽、邪惡、反人性墮落的歷史原因。人民的需求都是要消滅的人慾,而皇帝的需求就是要保護的天理了。今天,一眾學者文人口裡的傳統,至少有99.99%來源於朱熹的歪理邪說。這種反人性的學說,在中國受到尊崇和流行,也正是中國近現代無法引入現代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深層次的文化原因。

  同中國文化的其它元素一樣,孝也在宋以後,向壞的方向加速流變。在元朝,有個叫郭居敬的人,編輯整理出了《二十四孝》,希望為國人盡孝,提供了24個光輝榜樣。我讀《二十四孝》時,常有毛骨悚然的感覺。現摘錄一個在此,供大家接受先進性「孝」教育用: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這就是盡孝的著名故事《郭巨埋兒》了。「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就是埋兒最有力的理論支持了,你認同這個先進的「埋兒」理論嗎?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結果,也敢象郭巨那樣勇敢地埋兒了。且如果我還小,則我也敢讓父親象郭巨那樣把我埋了,畢竟,我也希望能得到黃金釜啊!但是,如果地下挖不出黃金斧,你覺得郭巨是否還該埋兒呢?如果是,你願意做郭巨,還是做郭巨的兒子呢?

  老實講,我看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有問題。也就不此一一列舉了,建議各位也找來看一看。另外,魯迅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是討論《二十四孝圖》的,恕我無知,記不得名字了。應該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也建議各位找來看看。

  《二十四孝》在民間的流傳,遠比《論語》和《孝經》廣泛,對民間文化的影響也比那兩本經典深遠。不過,這只是專制文人作惡的典型案例而已。

  民間是怎麼解讀《二十四孝》的呢?很簡單,就是聽話、順從。今天,香港、廣東的粵語里,都還有句成語,叫「二十四孝老公」,其意思就是一個非常聽老婆話、順從老婆、以老婆為中心的老公。這雖然是對《二十四孝》的惡搞,但卻很好地詮釋了御用文人編撰這本書的本意。我想,徐先生在深圳,對這句白話成語也應該不陌生吧?

  古代的孝就說到這裡了。那麼,我們今天該怎麼看孝呢?

  所謂孝,無非就是親子之間的行為規範。先說經濟上的,現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里,有很好的界定,就是雙親需要養育未成年兒女,要監護他們健康成長,要送他們進行義務教育。這是最基本的法定義務,我想,這個規定是合理的。因為未成年子女沒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也沒有任何積累,需要靠父母養活。

  另外,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也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父母的選擇。當然,也可能是父母狂歡時疏忽了,一不小心懷上了小孩,而被迫要生下來。但不管是自己的選擇和疏忽,作為成年人都要為此負責任。

  至於,成年後你要不要再給予兒女經濟支持,那是你們之間的問題了。我想,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不好強求一律,也只好各人念自己的那本難念的經了。

  子女贍養老人,也是中國的法定義務。這一條,在歐美國家幾乎沒有。我記得當時立法時,就有學者出來解釋這一條的立法依據,正如徐先生的解釋一樣: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對於中國學者的講話,我歷來都用陰暗心理去理解,就如魯迅一樣,「我一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猜度中國人」。

  很遺憾,我一直無法養成用光明心理,去猜度中國學者的習慣。我對這個法律條文的理解很簡單,就是政府不願意承擔提供社會養老保障的責任。不幸的是,我的陰暗心理在猜度中國問題時就總能對,而用陽光心理猜度中國問題時卻總被騙。

  因此,徐先生說:今天中國「官方不倡導」孝道是不對的。今天的中國,官方仍然有提倡孝道的各種現實需要,為國盡忠,為國減負等等。何況,今天中國的社會環境,和幾千來中國提倡孝道的社會環境相比,並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因此,官方對孝道的提倡也自然不會有什麼本質的改變。其共同的特點是,孝道都是個人獨自盡的,而不是社會共同盡的。顯然,這樣的孝,還都只能停留在口頭上了。

  其實,我並不認為子女就該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前面已經講了,所謂生恩是假的,因為那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或者疏忽啊,子女不必要欠我這個生恩。而所謂養恩,也同樣如此,因為子女並無法選擇要我養,這是我自己找來養的啊。何況,我在養他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巨大的樂趣,已經足以回饋我被迫養育他們時,所付出的那點辛勞了。我希望,我和子女的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只不過我們是親密接觸、緊密聯繫的兩個正常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罷了。而養老的事情,則應該由我自己搞定,至少,在今天的中國還只能這樣。

  我不希望我的子女成人後,覺得欠我什麼。我經常告訴她,我對她做的一切都是法定義務和我的自主選擇。如果她以後想幫我,也應該是她的自主選擇,她不必理會那條虛偽的法律。

  「老吾老,及人之老。」這是中國古代就提出的養老原則了,但用什麼手段才能確保其實現呢?請徐先生考慮一下,難道你的孩子養了你就能實現了嗎?你應該知道,中國至少有幾億人是無法獨立自主地供養其雙親的。他們該怎麼辦?難道寒門就真的無孝子?

  因此,喊盡孝的口號不難,而找到盡孝的圓滿解決辦法卻不易。非常高興,許多文明國家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通過交稅,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了「老吾老,及人之老」的現實問題。

  不過,這與中國曆來提倡的,狹隘的、自己的盡孝明顯不同,這是一個廣義的、社會的盡孝。卻正好實現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訴求:「老吾老,及人之老」。這又有什麼好批評的呢?

  我必須要提醒徐先生,中國傳統文化的鮮花總是和大量地毒草並存。因此,在中國談繼承傳統應該要特別地小心才是。其實,只要仔細思考一下,徐先生就完全有能力應對傳統文化的糖衣炮彈。以徐先生的功力,完全可以把糖衣吃下,再把炮彈打回。不要因為幾十年的習慣就迷失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而讓這顆特殊的糖衣炮彈打中了。

  我知道,我的年齡沒有徐先生大,但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且送過終的中年人了。所以,我覺得有資格和徐先生一起討論這個話題。我理解,徐先生希望親子之間能建立起深厚感情的良好願望,但這並不必要和中國傳統的孝道聯繫起來才能實現,更不必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了。

  我們只需承認有普遍正常的人性,親子間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就能保持密切地相互接觸。這樣,深厚的親子之情,自然就能建立起來了。 

 

 

我主張跪拜父母---- 三論行善從我做起

徐景安(2006-09-03 18:32:42)▼ 分類: 行善  

小時候過年,要祭奠祖先,由父親帶領我們一一跪拜。後來長大了,總認為,這是封建禮教,50多年來再沒有跪拜過。最近看韓劇,子女結婚後回雙方父母家,都要跪拜。我覺得有道理。能與他(她)結婚,是對方父母養育了他(她),因此要感恩。跪拜是感恩的表示。

我父母已去世。過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裡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潔一下,就走了。這次去,我覺得應該跪拜。我就跪下去了。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養育我的細節,我淚流滿面,深感沒有來得及報答養育之恩。這與過去站在那裡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與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們老家的風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準備走。我說,還是要行跪拜禮。我與夫人都一起跪了,當我的頭叩到地時,我的心似乎與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給我講,小時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愛呵護,我不覺得流下了眼淚。

兩次實踐,使我懂得禮的重要。內心的感受要通過一定的禮節---肢體動作來表達,而肢體動作表示的禮節會加深內心的感受。由此,我認為,對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禮來表現。我建議:當自己生日時,應該跪拜父母,感恩父母生了你。當一年結束時,應該跪拜父母,感謝父母一年的辛勞,並預祝父母來年健康。當結婚時,應該跪拜雙方父母,感激他們把子(女)賜給你。

如果你是年輕人,可以試著這麼做。如果你有了孩子,應該帶頭這麼做,為孩子做榜樣。

我認為,中國的孝道需要大力倡導。為了挽救中國人的道德,為了喚起人之愛,為了天下的善,有必要提倡孝道。「百善孝為先」,一個愛父母的人,才會愛別人。生我養我育我的父母都不愛,還會愛別人嗎?孝是博愛的起點。

今天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孝,已大打折扣、或被遺忘。現在,我們對孩子、對年輕人還進行孝的教育嗎?一個獨生子女,唯恐愛不夠,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盡量滿足。我們所做的是孝順子女,而不要求孝順父母。這樣長大的孩子,除了愛自己以外,還會愛別人嗎?

嬌慣孩子,是害孩子啊!我的朋友,自己省吃儉用,「扣」是有名的。可對兒子的要求百依百順,什麼都是名牌。現在,這個孩子吃喝玩樂都學會了,就是不愛學習,更不懂得做人,幾乎成了一個廢人。這個朋友悔之晚矣。可是,大多數家長都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以孩子太小、已改不了等種種理由,放棄自己的責任。這是對孩子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

星期天,一對夫婦帶來3歲多的小女孩來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塊,就要吃。當時,我們正在談小孩教育問題,她母親談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對小孩說,「小朋友,你拿了糖,應該先給爸爸媽媽吃,然後再自己吃。這樣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兩塊,給了爸媽,又拿了兩塊,跑來給我們「伯伯、阿姨吃!」我們高興的大笑,這孩子真受教,懂得舉一反三。「子不教,父之過」,小孩的錯,就在大人不教。

現在家長重視孩子的分數、技能的教育。為了成績好,為了學才藝,請家教、搞補習、送海外,很捨得化錢。但是很少重視對孩子做人的教育。其實,怎麼做人、怎麼處事,直接關係孩子一輩子的幸福。如果孩子有德行,懂得孝,知道疼愛父母,一定學習也會刻苦用功。而沒有德行,沒有孝心,學習不會好,好了也會傲慢無禮,頂你、氣你。

要孩子孝你,你得孝父母,做出榜樣。冰箱藏的好吃的,拿出來先給老人吃,還是留給孩子吃?很多家長會選擇後者。這樣帶出的孩子,長大會孝敬你嗎?

孝,要從自己做起。

推薦閱讀:

認識辛日主與配偶之傾向(轉)
台釣線組的搭配與認識
對從格的深層次認識
這些藏飾如果不認識,千萬別亂戴!
對正印格的認識及民間子平正印歌訣的解讀

TAG:傳統 | 認識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