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開悟?

如何開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11 18:22:41

查看( 43 ) / 評論( 0 ) / 評分( 0 / 0 )   1.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圓覺經中有經文:「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1)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2)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3)「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4)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2.唯有一真法界,山河大地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中有經文:「妙明真凈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楞嚴經第二卷中有經文:「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註:摘自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佛告文殊師利菩薩,和大會諸大眾:「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常住在自性寂靜,楞嚴大定中。對於這個能見的自性,和見性所緣的各種現象,以及心理思想所發生的色相,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如虛空中的花,都是虛幻不實的。現在要找見是物,見非物,這都是向外馳求,根本找不到的。」

  這個能見的自性,和所緣即所見的物象,原本都是菩提妙凈明體。既是一體,便沒有是和非,怎可以在這裡來找是見和非是見呢?根本是一真,根本是絕對,沒有對立,既然是一真,是絕對,就沒有是,沒有非啊!

  我再問你,就像你這個文殊,還有另外一個文殊嗎?有一個是文殊,還是沒有文殊?

  文殊具足大智慧,一問即悟,就答:「是的,就如世尊所說一樣,我就是一個真文殊。於我真文殊外,並無是文殊和非文殊。什麼緣故呢?若有一個是,便有一個不是,那麼就成二個文殊了。可是我今日,並不是無文殊,而是無是文殊和非文殊,所以在我文殊體中,實在是無是和非二個相的。」

  這裡大家應該明白,見性亦一樣,沒有是見和非見的。見性只是無上覺道這一真心,是沒有是和非可以建立的。

  佛說:這靈妙光明之見精,和一切竊塵,亦都是這樣的。

  楞嚴經愈說愈廣,其中道理真是奧妙無窮,不但見性是妙明真心,就是空塵,亦都是如來藏里的妙真如性。

  空塵:即指物象,物象雖多,空塵二個字是足以包括物象的。

  究竟見精和物象,本來是什麼東西呢?既然無是,又無非,那當然是一個既微妙又光明,無可再上的菩提覺道,又清凈、又圓滿的本源真心。這個真心,是人人本具之「一真心體」,但因一念無明,便從真起妄,轉妙明為無明,轉真覺而成不覺。因不覺便起妄念,就被色空諸物象所轉,就連聞性和見性都不明白了。

  這是一念錯,便念念皆錯,認真為妄,生出種種分別計執。中國古語說:「只因一著錯,輸了滿盤棋」。因走錯了一步棋,便輸了滿盤棋。

  本來是一個月,但因眼有病、捏目,便看見有二個月,遂生出分別心,分別誰是真月,誰是假月。文殊,你應當知道,但只有一月真,中間是沒有是月和非月的。

  若有是非,便有對待。但菩提覺道,一體真心,是沒有對待的。是絕諸對待的。

  是故你們今日,對於見精和空塵諸物象,雖經過種種發明,思忖研究,說是道非,都是妄想所現,縱然經過歷劫尋求,亦不能於其中間,找出是和非啊!

  這個真正見精,妙不可思議光明覺性,不明白時是可以使你有所指示,但又不能成立所指的道理。好像你先說見是物,後來又說見不是物,究竟是物不是物,根本是沒有是和不是的,所以你所指出來的,完全是錯誤,根本是不可以指的。

  若能明白,見精和空塵諸物象,本來是一體——一真法界,便無自他的分別,哪有是和非可指呢?

  所以大家都應該知道,迷、悟、真、妄,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則妄計心生,是非蜂起;一念悟,則妙覺湛然,是非全清。)

  此卷中還有經文:「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註: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

  阿難!你還未明白所有一切外邊浮塵境界,一切幻化相。幻是不實在,化是變化,忽有忽無。看上去如實有,其實都是虛幻的名相。當處出生,依幻而生,也隨處滅盡——亦依幻而滅盡,沒有實體可得。然而其性則真,都是從常住真心,妙覺明體所生。但由真起妄,由妄就生出見分和相分。像這樣的道理,乃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五陰: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五蘊。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十二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再加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根塵相對便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這種種色法心法,都是從因緣和合,虛妄而生;因緣不和合,就虛妄而消滅。

  心色諸法,唯心所現,所以佛告阿難:「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又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俱屬依他起性,依他似有,觀相實妄,於本無生滅中,妄見生滅。如果執實有,則成遍計所執性。如果能了知依他起性是虛幻的,遍計所執性亦是本來虛妄的,那麼當下即是圓成實性了。

  因迷惑的緣故,所以完全不能知道身心世界,如生滅去來之相,本來都是如來藏性,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如來藏:即眾生同具本覺之性體。此性隱沒而不顯現,只是含藏在眾生心中,所以稱作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即藏性之德相。本無去來,叫作常住。不屬迷悟,叫作妙明。本無生滅,叫作不動。無處不遍,叫作周圓。含這四種德相,就稱為妙真如性。

  在常住真心,妙明性體,即在如來藏性,真如性裡面,求去和來、生和死,那是不可得的。迷時便有去、來、生、死。覺悟了,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常住真心妙明性體,就能了生脫死,哪還有什麼去來生死可找呢?)

  入楞伽經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中有經文: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

  「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七識由彼虛妄因生,不能如實分別諸法,觀於高下長短形相故,執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見色相故,能得苦樂故,能離解脫因故,因名相生隨煩惱貪故,依彼念因諸根滅盡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別不生苦樂受故。是故入少想定滅盡定,入三摩跋提四禪、實諦解脫,而修行者生解脫相,以不知轉滅虛妄相故。

  「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此七識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不如實知人無我故,以取同相別相法故,以見陰界入法等故。大慧,如來藏如實見五法、體相、法無我故不生,如實知諸地次第展轉和合故,餘外道不正見不能觀察。

  「大慧,菩薩住不動地,爾時得十種三昧門等為上首,得無量無邊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觀察不可思議諸佛法及自本願力故,遮護三昧門實際境界,遮已入自內身聖智證法真實境界,不同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觀境界。爾時過彼十種聖道,入於如來意生身智身,離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凈故

  「大慧,若如來藏、阿梨耶識名為無者,離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故有生有滅。以依阿梨耶識故,諸修行者入自內身聖行所證,現法樂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諸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外道等不能分別。何以故?以如來藏是清凈相,客塵煩惱垢染不凈。」

  3.狂性因緣若得滅除,不狂性自然而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人名),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認為自己的頭看不見自己的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凈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凈寶嚴妙覺王剎;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博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祗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凈」?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難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淫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看看虛雲老和尚、憨山大師開悟時的情景,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明了佛在《楞嚴經》中所說的我們的本如來藏、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虛雲老和尚開悟時的情景(摘於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

  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華。稱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連舊日四七。共打十二個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諸位護持常住。都請回山。將屆期。眾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後。又沿江行。遇水漲。欲渡。舟子索錢六枚。予不名一錢。舟人徑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墮水。浮沈一晝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漁者網得之。喚寶積寺僧認之。僧固赤山同住者。驚曰。「此德清師也。」畀至寺。救蘇。時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居數日。徑赴高旻。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曰。「無。」乃謁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後。即請代職。予不允。又不言墮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為慢眾。於是表堂。打香板。予順受不語。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為待。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餘日。眾病頓愈。旋采石磯住持德岸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大欣慰。乃舉予墮水事告眾。皆欽嘆。禪堂內職不令予輪值。得便修行。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牆)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夜間不用光即可了見一切--妙明真心顯用)。是時纔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 偈

     燙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憨山大師兩次見光明藏(摘於憨山老人自述年譜)

  萬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記錄年份)

  予(憨山大師自稱)年三十(歲),正月自河東同妙師上五台,過平陽,師(妙峰禪師)之故鄉也。師以少貧,值歲飢,父母死,葬無殮具。至是山陰與一二當道助之,予為卜高敞地為合葬,作墓誌。師俗姓續,居平陽東郭,蓋春秋續鞠居之後也。

  太守胡公號順庵,東萊人,聞予至寓城外,欲一見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郵符。予曰:道人行腳有草屨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後追之,至靈石乃見,同至會城,留語數日,差役送至台山。於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為卜居北台之龍門,最幽峻處也。以三月三日,於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以居之。時見萬山冰雪,儼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極樂國。

  未幾,妙峰往游夜台,予獨住此。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已。久之視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識之地。初以大風時作,萬竅怒號;冰消澗水,衝激奔騰如雷。靜中聞有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甚以為喧擾,因問妙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溪上有獨木橋,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

  予日食麥麩和野菜,以合米為飲湯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載尚有餘。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內外湛然,無複音聲色相為障礙,從前疑會,當下頓消。及視釜,已生塵矣。以獨一無侶,故不知久近耳。

  

  十四年丙戌

  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來,率多勞動,未得寧止,故多疲倦,至今禪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樂無喻。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即歸室中,取《楞嚴》印正,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則全經觀境,瞭然心目。隨命筆述《楞嚴懸鏡》一卷,燭才半枝,已就。時禪堂方開靜,即喚維那入室,為予讀之,自亦如聞夢語也。

  上段經文說出了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他們就是妙明真心已經啟用!

  而虛雲老和尚在開悟時,妙明真心也啟用了。「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在夜間不用光線,就能隔著牆,看到別人小解;看到遠處的船在河裡航行等。

  憨山大師開悟時「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螞蟻)。」

  此品中還有經文:「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中有經文:「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註:摘自中華佛典寶庫《首楞嚴經》語譯:佛對阿難說及在會大眾說:你們應當知道,有漏世界的十二類眾生,本具的靈妙光明、覺性圓滿的真心自性,與十方諸佛,並沒有兩樣,是沒有差別的,但由於你的妄想而迷失了這個正覺光明的真理,成為過失,痴迷、貪愛之心發生,生力發明,遍體迷惑,於是就有了晦暗的空性。妄想迷惑變化不息,就有了世界萬物的生起,所以這十方微塵數的國土,都不是清凈無漏的聖境,而是依於頑固的迷惑妄想而安立。你應當知道,即使是這個無邊無際的虛空,生在你的自性真心之內,也好象是一片浮動的雲,點綴在太虛空一樣,更何況包藏在太虛空之中的十方世界呢?

  圓覺經中有經文:「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4.眾生處在如來的法身當中,應真心念佛,了脫生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有經文:

  「普賢告言: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為欲清凈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劫中,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施會,一切世間咸使聞知,凡有所求悉令滿足;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財物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佛智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城邑、聚落、國土、王位、妻子、眷屬、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如來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卧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悉皆奉施,於其法中出家學道,修行佛法,護持正教。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緣,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修功德力、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凈神通力、善知識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復得清凈無上色身,超諸世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現形,入一切剎,遍一切處,於諸世界廣現神通,令其見者靡不欣樂。善男子!汝且觀我如是色身;我此色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無量千億那由他劫難見難聞。

  「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種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我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若見若觸,若迎若送,若暫隨逐,乃至夢中見聞我者,皆亦如是。或有眾生,一日一夜憶念於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生,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見我放大光明,或見我震動佛剎,或生怖畏,或生歡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方便門,令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善男子!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凈剎者,必得生此清凈剎中;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凈身者,必得生我清凈身中。善男子!汝應觀我此清凈身。」

  爾時,善財童子觀普賢菩薩身,相好肢節,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諸佛出興於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又復見彼一切剎海,種種建立、種種形狀、種種莊嚴、種種大山周匝圍繞,種種色雲彌覆虛空,種種佛興演種種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又見普賢於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化身雲,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善財童子又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教化眾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有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5.法性即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中說:

  「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須、台,合為蓮花。離是之外,更無別花。眾生我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牆壁,草木和合,名之為舍。離是之外,更無別舍。如佉陀羅樹、波羅奢樹、尼拘陀樹、郁曇缽樹,和合為林。離是之外,更無別林。譬如車兵、象馬步兵,和合為軍。離是之外,更無別軍。譬如五色雜線和合,名之為綺。離是之外,更無別綺。如四姓和合,名為大眾。離是之外,更無別眾。眾生我者亦復如是。離五陰外,更無別我。善男子。如來常住,則名為我。如來法身,無邊無礙、不生不滅。得八自在,是名為我。眾生真實無如是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中佛說:

 「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凈。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凈,空無諸相。」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中有經文:

 「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一切如來無差別性,此是無礙方便之門,此能出生菩薩眾會,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進入薩婆若,此能開顯諸三昧門,此能無礙普入諸剎,此能調伏一切眾生,此能住於無眾生際,此能開示一切佛法,此於境界皆無所得。雖一切時演說開示,而恆遠離妄想分別;雖知諸法皆無所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雖知諸佛無有二相,而能顯示一切諸佛;雖知無色,而演說諸色;雖知無受,而演說諸受;雖知無想,而演說諸想;雖知無行,而演說諸行;雖知無識,而演說諸識,恆以F輪開示一切;雖知法無生(無自性,皆是因緣生、因緣滅),而常宣法音;雖知法無差別(其性無差別--無性),而說諸差別門;雖知諸法無有生滅(其性沒有生滅),而說一切生滅之相;雖知諸法無粗無細,而說諸法粗細之相;雖知諸法無上、中、下,而能宣說最上之法;雖知諸法不可言說(以法無性故,如來雖說一切法而無所說--《大般涅槃經》),而能演說清凈言辭;雖知諸法無內無外,而說一切內外諸法;雖知諸法不可了知,而說種種智慧觀察;雖知諸法無有真實,而說出離真實之道;雖知諸法畢竟無盡,而能演說盡諸有漏;雖知諸法無違無諍,然亦不無自他差別;雖知諸法畢竟無師(自己明心見性),而常尊敬一切師長;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雖知法無轉,而宣法音;雖知法無起,而示諸因緣;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後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在;雖知諸法無有作者,而說諸作業;雖知諸法無有因緣(性清凈、無有生),而說諸集因;雖知諸法無有等比,而說平等、不平等道;雖知諸法無有言說,而決定說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說法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說唯有一佛;雖知法無色,而現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說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說種種相;雖知諸法無有境界,而廣宣說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有差別,而說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出離,而說清凈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住,而說一切諸流轉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而恆廣說照明之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如來性品第四之二中有經文:「如來身界不可壞故。所以者何?以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如來現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經文:「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

  入楞伽經卷第七、恆河沙品第十三中有經文:「諸佛如來智慧之力亦復如是,度諸眾生,亦不盡滅,亦不增長。何以故?諸法無身故。大慧,一切有身皆是無常磨滅之法,非無身法;諸佛如來唯法身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文:「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中有經文:「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凈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

  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

  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凈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凈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凈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凈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有經文:

 「何故名真?悟法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經文:「佛身非是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唯除如來自在神力所應調伏;若有眾生因見佛身便種善根乃至成熟,為成熟故,乃令得見如來身耳。佛子!是為如來身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見。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所行無礙如虛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實際故,無生無滅故,等住三世故,永離一切分別故,住盡後際誓願故,嚴凈一切世界故,莊嚴一一佛身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虛空遍十方,若色非色有非有,三世眾生身國土,如是普在無邊際。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無不遍,不可得見不可取,為化眾生而現形。譬如虛空不可取,普使眾生造眾業,不念:『我今何所作,云何我作為誰作?』諸佛身業亦如是,普使群生修善法,如來未曾有分別:『我今於彼種種作。』譬如日出閻浮提,光明破闇悉無餘,山樹池蓮地眾物,種種品類皆蒙益。諸佛日出亦如是,生長人天眾善行,永除痴闇得智明,恆受尊榮一切樂。譬如日光出現時,先照山王次余山,後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別。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薩次緣覺,後照聲聞及眾生,而佛本來無動念。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令知時節受飲食,永離眾患身安隱。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聞名及以觸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譬如凈月在虛空,能蔽眾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現影,諸有觀瞻悉對前。如來凈月亦復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現天人凈心水,一切皆謂對其前。譬如梵王住自宮,普現三千諸梵處,一切人天鹹得見,實不分身向於彼。諸佛現身亦如是,一切十方無不遍,其身無數不可稱,亦不分身不分別。如有醫王善方術,若有見者病皆愈,命雖已盡葯塗身,令其作務悉如初。最勝醫王亦如是,具足方便一切智,以昔妙行現佛身,眾生見者煩惱滅。譬如海中有寶王,普出無量諸光明,眾生觸者同其色,若有見者眼清凈。最勝寶王亦如是,觸其光者悉同色,若有得見五眼開,破諸塵闇住佛地。譬如如意摩尼寶,隨有所求皆滿足,少福眾生不能見,非是寶王有分別。善逝寶王亦如是,悉滿所求諸欲樂,無信眾生不見佛,非是善逝心棄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中有經文:「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凈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凈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凈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凈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有經文:「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事。隨眾生心種種行,往昔諸業誓願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本來無動念。或有處處見佛坐,充滿十方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凈,無量劫中不見佛。或有信解離憍慢,發意即得見如來;或有諂誑不凈心,億劫尋求莫值遇。或一切處聞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悅;或有百千萬億劫,心不凈故不聞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中有經文:「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鄰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中,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凈,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髮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6.反聞聞自性,性法無上道

 (1).見明、見暗,見性不變

  楞嚴經第二卷中有經文:佛言:「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註:摘自中華佛典寶庫《楞嚴經》語譯:

  佛說:阿難!我再問你:世間上的人都說我能看見,那麼怎樣才叫看見? 怎樣才叫看不見呢?

  阿難道:世間上的人,因為有太陽、月亮、燈光等,才看見種種現象,就叫做看見,假若沒有這三種光明,就不能看見。

  阿難!如果說沒有光明的時候,就叫做看不見,那麼光明去了,就應該也看不見黑暗,事實上,是可以看得見黑暗的,因為這隻能說是沒有光明,怎麼能稱之為看不見呢? 阿難!假若在黑暗中的時候,看不見光明,稱之為看不見,哪么在光明中的時候,看不見黑暗,也可以叫做看不見了!這樣人們面對光明或黑暗兩種情況的時候,都可以稱為看不見,其實只是光明與黑暗兩種現象互相變更交替,並不是你能見的自性在其中暫時消失。由此可知自性能見的功能,面對光明與黑暗時,都是可以看見的,你怎麼可以說是看不見呢?)

 (2).聞聲有、無,聞性不變

  楞嚴經第四卷中有經文:「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註:摘自中華佛典寶庫《楞嚴經》語譯:這時佛叫羅候羅打鐘一聲,佛問阿難說:你現在聽到了嗎?阿難與大眾都說:我聽到了。過了一會,鐘聲停止了,佛又問道:你現在聽到了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現在聽不到了。這時,羅候羅又打鐘一聲,佛又問道:你現在聽到了嗎?阿難與大眾又都答道:聽到了。佛問阿難:你怎樣叫聽到?怎樣叫聽不到的呢?阿難與大眾都對佛說:如果打鐘發聲,我們就聽得到,打過了很久,聲音消失了,聲音與響動都沒有了,就叫做聽不到。

  這時,佛又叫羅喉羅打鐘,問阿難說:你現在有聲音嗎?阿難與大眾都說:有聲。過了一會,聲音消失了,佛又問道:你現在有聲音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沒有聲。過了一會,羅喉羅又來打鐘,佛又問道:你現在有聲音嗎?阿難與大眾都答說:有聲。佛問阿難:你怎樣才叫它是有聲?怎樣才是無聲呢?阿難與大眾都對佛說:如果打鐘發聲,就叫做有聲。鍾打過了很久,聲音消失了,聲音與響動都沒有了,就叫做無聲。

  佛對阿難及大眾說:你們現在何以這樣胡言亂語,毫無標準?大眾與阿難,聽佛這樣說,就同時問佛:我們怎樣是胡亂說話,毫無標準呢?佛說:我問你們聽到嗎,你們就說聽到了,又問你們有聲嗎,你們就說有聲。你們對聲和聞都分不清楚,以聲當作聞,以聞當作聲,報答無定,這樣怎麼不是胡言亂語呢?

  阿難!聲音消失了,沒有了響動,你就說聽不到,如果實在聽不到,能聽聞的自性已經滅掉了,等於是枯木,那麼,鐘聲再打的時候,你又怎麼知道有聲音呢?知道有聲音還是沒有聲音,自然是聲音的有無,怎麼能說能聽聞聲響的自性,是有還是無呢?能聽聞的自性,如果確實絕對沒有了,知道絕對沒有的又是誰呢?

  所以阿難!聲音在聽聞之中,只是聲音自己有生有滅,並不是你聽聞的自性,有生有滅。如果因為聲音的生起與聲音的消滅,而使你那個能聽能聞的自性,成為有、成為無,那麼你就還在顛倒迷惑之中,迷惑地認為聲音就是你能聞的自性,難怪你執迷不悟,把真常的自性當作斷滅,最終你不應說:離開動與靜,閉塞與開通,就沒有了能聽聞的自性。

  譬如一個睡得很熟的人,熟睡在床枕上,家裡有一個人,就在這時用木杵舂米,這個人在夢中聽到舂米的聲音,分別為其他東西的響聲,或者以為是打鼓,或者以為是在撞鐘,他在做夢當中,就自己覺得奇怪,這個鐘鼓的聲音很像木石的聲響,正在此時,忽然醒了,很快就知道是杵音,自己告訴家中人說:我正在作夢時,迷惑地認為這個舂聲是鼓被敲響。

  阿難!這個人在夢中,哪裡會想到靜搖開閉通塞這些事,他的身體雖然在睡夢中,可是聽聞的自性並沒有昏沉。再迸一步來說,縱然是你的身體滅掉了,生命的光輝也遷化謝落了,但是聞性依然存在,怎麼會因為你而消失滅掉呢?

  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追逐一切聲色,跟著意識心念的變遷而流轉不停,從來就不曾領悟到清凈靈妙、常住不變的自性,更不去依循常住自性,只追逐一切生滅的根塵,所以生生世世,雜染不斷,流轉不息!如果捨棄生滅的根塵,安守於真常不變的自性,自性真常的光明便會顯現在前,生理機能的六根,與相對的外境六塵,以及意識分別的心念,就會頓時消融落謝,但是純一無雜的想相,也是清凈自性的渣塵,對於澄湛自性的識知之情,還是清凈自性的污垢,如果這兩種也都遠離了,那你的法眼(對自性的正知正見)就會頓時瞭然清明,那有不成無上正知正覺的道理!)

  (3).反聞聞自性,性法無上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中有經文:「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註:觀世音菩薩對佛說:「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當時有佛出現於世,佛號叫做觀世音,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的誓願,觀世音佛就教授給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門』。然後我就開始進行這個法門的修行,在剛開始進行聽聞訓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我所聽聞的聲音,和能夠進行聽聞的聞性,這兩個『入』,這兩個處,在發揮作用,讓我能夠產生聽聞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地就沒有了『所』能夠聽聞的聲音的存在,也沒有了我身體的場所『入』,『所』和『入』都逐漸消亡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能夠聽到聲音的『動』,和聽不到聲音的『靜』,這兩種外相的執著。就這樣不斷地在聽聞中進行訓練,不斷地深入,接著就發現了原來我所認為的『能聽聞』和『所聽聞』這兩種執著,也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時候,我能夠聽到一切的音聲,但卻不會對任何音聲產生絲毫的執著。進而,就連我的『能夠知覺之性』,和『所能夠知覺到的種種』,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當這個空的證悟越來越趨於圓滿的時候,就連對於『空』、『所空』的執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全部都不能對我產生任何的干擾和障礙,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對我來說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謂的『寂滅』出現了。其實,究竟而言,就連『寂滅』,也僅僅只是個名詞概念而已。這個時候,突然之間,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圓滿光明,也獲得了兩種殊勝:一種殊勝,就是對上,我已經和十方一切諸佛的本來菩提妙覺之心和合一味,毫無二致,和十方一切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種殊勝,就是對下,我也已經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完全和合無別,和十方一切眾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嚴經的秘密》)

  此經卷中還有經文:「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凈;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凈妙,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法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4).聞而不著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中有經文:

 (1)「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所謂:象聲、馬聲、車聲、人聲、貝聲、鼓聲、簫笛等聲、歌聲、哭聲,而修習之。以修習故,能聞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異於聲聞緣覺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凈耳通。若依初禪凈妙四大。唯聞初禪,不聞二禪。乃至四禪亦復如是。雖可一時得聞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而不能聞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音聲。以是義故。菩薩所得異於聲聞、緣覺耳根。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雖聞音聲,而心初無聞聲之相。不作有相、常相、樂相、我相、凈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義故。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若佛所說,不作定相、不作果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先說。若人聞是大涅槃經一句一字。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於今云何復言無定、無果?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定相、即是果相。云何而言無定、無果?聞惡聲故,則生噁心。生噁心故,則至三途。若至三塗,則是定果。云何而言無定無果?

  爾時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作是問。若使諸佛說諸音聲有定果相者。則非諸佛、世尊之相。是魔王相、生死之相、遠涅槃相。何以故?一切諸佛凡所演說,無定果相。善男子。譬如刀中見人面像。豎則見長,橫則見闊。若有定相,云何而得:豎則見長,橫則見闊?以是義故。諸佛世尊凡所演說,無定果相。善男子。夫涅槃者實非聲果。若使涅槃是聲果者。當知涅槃非是常法。善男子。譬如世間從因生法。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因無常故,果亦無常。所以者何?因亦作果,果亦作因。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定相。若使涅槃從因生者。因無常故,果亦無常。而是涅槃不從因生。體非是果,是故為常。善男子。以是義故。涅槃之體無定、無果。善男子。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為定?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凈。是故為定。無生老壞是故為定。一闡提等犯四重禁、誹謗方等、作五逆罪。舍除本心,必定得故。是故為定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人聞我說大涅槃一字一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汝於是義,猶未了了。汝當諦聽,吾當為汝,更分別之。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以無相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如汝所言:聞惡聲故到三途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非以惡聲而至三途。當知是(這)果,乃是噁心。所以者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雖聞惡聲,心不生惡。是故當知,非因惡聲,生三途中。而諸眾生因煩惱結,噁心滋多,生三惡趣,非因惡聲。若聲有定相。諸有聞者。一切悉應生於噁心。或有生者、有不生者。是故當知聲無定相。以無定故,雖復因之,不生噁心。

  世尊。聲若無定。云何菩薩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善男子。聲無定相。昔所不聞,令諸菩薩而今得聞。以是義故。我作是說: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2)善男子。云何昔所不見而今得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先取明相。所謂:日月星宿、<火*定>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以修習故,得異眼根。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為異?二乘所得清凈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若依初禪,不見上地。乃至自眼,猶不能見。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見他方恆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不言:是眼微妙凈相,唯見因緣、非因緣相。云何因緣?色是眼緣:若使是色非因緣者,一切凡夫不應生於見色之相。以是義故,色名因緣。非因緣者:菩薩摩訶薩雖復見之,不生色相。是故非緣。以是義故。菩薩所得清凈天眼,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以是異故,一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以是異故能見微塵,聲聞緣覺所不能見。以是異故,雖見自眼,初無見相,見無常相。見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凈充滿。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以是義故。昔所不見而今得見。若見眾生所有色相。則知其人大小乘根。一觸衣故,亦知是人善惡諸根,差別之相。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一見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此知故,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複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薩摩訶薩雖知凡夫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數相。不作眾生、及以物相。修第一義畢竟空相。何以故?一切菩薩常善修習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云何為知?知無有我、無有我所。知諸眾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闡提等舍離本心。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皆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菩薩能知。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複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念過去世,一切眾生所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怨憎。於一念中得殊異智。異於聲聞、緣覺智慧。云何為異?聲聞、緣覺所有智慧。念過去世所有眾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種姓至怨憎相。菩薩不爾。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終不生於種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複次善男子。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得他心智。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云何為異?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菩薩不爾。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複次善男子。復有異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心中。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禪法要解》中有經文:「若行者欲求天耳。亦以第四禪為本。修四如意分。如上所說。調柔其心。屬念大眾音聲。取種種聲相。所聞之聲常當想念。若心餘緣攝之令還。常當一心修念。即於耳中。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凈之色。是名修習天耳。以是天耳。聞十方無量國土音聲。所謂天聲人聲龍聲。阿修羅聲。乾闥婆聲。栴陀羅聲。摩睺勒聲。及畜生餓鬼之聲。地獄苦痛粗細大小音聲等。皆悉聽聞。菩薩定心轉深。乃聞十方諸佛音聲。從佛聞法而不取相。以法為真法為最上。而依深義不依於語。云何深義。所謂知諸法空無相無作。不生邪見。於義亦不得義。不可得中亦無得相,是依深義不依語言。複次行者依了義經。不依非了義經。了義經者。若能依義。一切諸經皆是了義。義畢竟空不可說相故。是以諸經皆是了義。若不依義。是人於諸經皆不了義。所以者何。以無深智。隨逐音聲故。是音聲實相亦入深義。俱不可說。是名分別了義經不非了義經。複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識。何以故。行者知是識相。從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無色無對不可見。無知無識虛誑如幻。如是知識相。識即為智。是故依智而不依識。行者雖復生識。若識若智而不生著。知識如相。識即為智相。以是智相為眾生說。複次行者依法不依人。何以故。若佛法中實有人者。無有清凈得解脫者。而一切法無我無人。但隨俗故說有人有我。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所謂法者諸法之性。法性者無生性。是無生性者畢竟空。是畢竟空者不可說者是。何以故。以語說法。法中無語,語中無法。語則是無語相。一切語言非語言相。以是故經說。無示無說是名佛法。行者以天耳聞諸佛法。若人若法不生著見。若分別二相非為佛法。若無二相則是佛法。行者依止天耳力故。聞甚深之法。以教化眾生。是名天耳神通。若行者欲得他心智。先自觀心。取心生相、住相、滅相。亦知心垢相、凈相、定相、亂相等。復觀心所緣垢凈、近遠、多少等。自取內外心相已。然緣觀眾生色。取欲相心。嗔相心。慢相心。慳相心。嫉相心。憂相心。畏相心。語言音聲種種所作相心等。作是念。佛如我心。生時住時滅時。彼亦如是。自知心所緣。他亦如是。我心有如是色相語言所作相。他亦如是。常修學心相。如是習已得他心通。是時但緣他心心數法。如明眼者觀凈水中魚。有大小好醜悉皆見之雖有水覆。以水凈故不以為礙。行者如是。知他心通力故。眾生雖身覆心而能見之。既得心通。或時在大眾說法。先知其心。知是眾生以何深心行何法。何因緣有何相喜何事。知自心清凈故。知眾生心亦可清凈。如凈鏡中隨所有色若長若短方圓粗細等如本相現不增不減。所以者何。鏡清凈故。鏡雖不分別而顯其相。行者亦如是。自心清凈故。諸法無一定相。常清凈故。眾生心心數法皆悉知之。若眾中多淫慾者。即知其心。為說離淫慾法。恚痴亦如是。何以故。心實相無染無嗔無痴。若眾中求聲聞乘者。亦知其心而為說法。雖為說法。知法性亦無有小。求辟支佛道者。亦知其心而為說法。雖為說法。知法性亦無有中。若求大乘者。亦知其心而為說法。雖為說法。知法性亦無有大。行者如是。等隨眾生心而為說法。亦不分別心相。雖分別三乘說法。而不壞法性。不壞法性故悉知一切眾生心所行。雖自用心知他心。於彼此心無逆無順。亦知一切眾生心、心相續如水流。如知心性。法性亦如是。以他心智知眾生心而為說法。則不害也。是名知他心智神通。

  若行者欲知宿命。先自覺知今所經事向所經事。轉至昨夜昨日前日。如是一月。從今歲乃至孩童。譬如行道。到所至處思惟憶念所經游處。如是習已。善修定力故。憶念生時處胎時。知某處死此胎生。知是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萬無量億世。以宿命智。自知己身及他恆河沙劫所經由事。悉皆念知。以宿命事教化眾生。作如是言。我某處如是姓字如是生如是壽命所經苦樂。亦說彼所經之事。行者以宿命力故。知是眾生先世罪福因緣。所謂種聲聞因緣辟支佛因緣佛因緣。隨其因緣而為說法。複次行者宿命智力故。自知從諸佛種善根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當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者亦知過去諸法滅時無所去。知未來世諸法生時無所從來。雖知過去世無始。不生無始見。雖觀未來世眾生滅入涅槃。亦不生邊見。行者念宿命時。增益諸善根。及滅無量世罪因緣。何以故。知一切法無新相無故相。得如是智慧已觀一切有為法及所經生死苦樂。如夢中所見。以是故於生死中心不生厭。於一切眾生而起悲心。知一切法皆是作相。作是念。如我千萬億無量劫往來生死。皆為虛妄非實。一切眾生來往生死皆亦如是。若無四大四陰者。是則為實。四大四陰亦畢竟不生。複次行者以宿命智憶念。曾為轉輪聖王。所受之樂無常磨滅。釋提桓因樂亦無常磨滅。有諸國土清凈莊嚴。及諸菩薩諸佛上妙之色。轉於fa lun皆悉無常。何況餘事。念如是已心厭遠離。行者依宿命智入無常空。觀一切諸法皆空無常。而眾生顛倒故著。為是眾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漸漸得成大悲。得大悲已。十方諸佛念是菩薩讚歎其德。是名宿命神通。

  若行者欲求天眼者。初取明光相。所謂燈火明珠日月星宿等。取是明相已。若晝日則閉目。夜則無在念上明相如眼所見。常修習明念。繫心在明不令他念。若去攝還心得一處。是時色界四大所造清凈之色在此眼中。是眼名天。以天四大造故。名為天眼。又諸賢聖清凈眼故。名為天眼。行者得是天眼已。諸山樹木鐵圍須彌及諸國土。都無障蔽。以無礙眼。能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及莊嚴國土。爾時行者能知一切佛為一佛。又見一佛為一切佛。以法性不壞故。如見佛相。自見身相亦如是。自身相凈故。一切法相亦如是。如見佛清凈弟子亦爾。無有二相。及十方無量國土眾生。若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除無色者。生死好醜皆悉見之。皆知十方六道眾生業因緣及果報。是眾生以善業因緣故生天人中。是眾生以不善業因緣故生三惡道中。行者於天眼中得智慧力故。雖見眾生不生眾生想。一切法無眾生想故。雖見業及果報相續。亦入一切法無業無果報中。雖天眼見一切色。以智慧力故亦不取色相。是色悉皆空故。複次若障若不障近遠上下無不悉見。行者見色界諸天清凈微形者。而彼不見。乃至大天亦復不見。如是等種種神通義。如摩訶衍神通義中廣說。」

  印光大師有開示:「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著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凈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凈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推薦閱讀:

一年內修成阿羅漢的孫倫禪師(緬甸 上座部)
佛的智慧教導,令夜叉鬼也開悟
開示丨夢參長老:如何聽經聞法 更容易開悟?
為什麼念佛念到地獄去?(100個人看100個人開悟)

TAG: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