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湘澄針灸實驗歌訣
05-28
蒲湘澄針灸實驗歌訣 著名老中醫蒲湘澄( 1900 - 1961 ) ,四川射洪人,自幼從其父蒲松榮學醫,擅內、外科,尤精針灸學。青壯年期,虛心好學,不辭跋涉之苦,負籍就學,中年學成,為人治病,多妙手回春。蒲老熱心教育事業,解放前在川北舉辦講習班、針灸班計30餘班,醫教工作之暇從事著述,以《中醫實驗談》20萬言於1939年在川北刊印,頗受醫界讚譽。學術方面有全面系統的理論基礎,針灸臨床經驗豐富,手法獨特,對中風等疑難重症療效甚佳,享有盛譽。 1954年以後曾任職錦官驛成都中醫進修學校針灸教學與門診, 1956年成都中醫學院成立擔任針灸教研組主任。蒲老忠於黨的事業,工作任勞任怨,作風正直、樸實,曾受到中央衛生部及省市表揚、獎勵。榮任四川省第一、二屆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委員,全國聾啞協會委員。撰著有《青囊句解》《經方意解》等。 蒲老所著《蒲湘澄針灸實驗歌訣》一文,於1963年在成都中醫學院刊印,該篇充分體現了蒲老的針灸學術特色,為繼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現將全文節選分段注釋於後,指導臨床。 1 行針知要 未行針灸先審穴,審穴原來有妙訣; 諸書理論說不同,法繁旨秘難推測; 我將審穴對君談,陽經有陷陰動脈; 本經有病本經求,按穴病除始確切; 即從此處施針灸,此法從來少人說; 針深針淺論肥瘦,病之瘥否為準則; 針下病痊不再深,未解稍深進勿急; 有筋有骨勿深求,,針到適宜停片刻; 行針之法重迎隨;縱橫交錯龜探穴; 慢提急按補之方,急提慢按瀉之訣; 呼吸補瀉用亦奇,輕灸四腕並關節; 主要辨證務須詳,虛實陰陽與寒熱; 陽熱實閉用針利,虛脫陰症灸最宜; 脈浮熱甚勿用灸,實以虛治病為逆; 傷寒火逆總十條,針瀉灸補有成例; 不能掌握這機理,相反無功反成拙; 幾句說了碌無奇,破除群經真秘訣。 上文談了審穴、取穴方法、針刺深淺、行針手法、迎隨補瀉、蒼龜探穴、提插補瀉的運用,重視辨證施治與針法和灸法的具體應用。 2 內科疾病 (1)中風病,口斜,大迎地倉及頰車,氣海內關足三里,痰盛豐隆效亦著,肩髃曲池風市穴,百會承漿酌量加,舌強難言治啞門,通里廉泉效不差。 注釋:中風病以突然發作,出現昏迷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語言謇澀等為主症。根據病情輕重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口歪斜可用大迎、地倉、頰車治療。中臟腑脫證則用氣海、足三里重灸,配合針四關回陽救逆,扶正固脫。痰多配以豐隆化痰,偏癱則用肩髃、曲池、風市、百會、承漿等治療,舌強失語用啞門、通里、廉泉效果好。 (2)頭疼痛,攢竹針,頭維太陽並太陰,風池風府百會穴,頭風列缺可回春。 注釋:頭為諸陽之會,處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外感風邪,侵犯清陽,故頭痛、頭昏。太陽主表,其經脈夾脊上頂,故循經取穴,疏風通絡。攢竹、頭維、太陽(左) 、太陰(右) ,疏風清熱明目。風池、風府、百會皆治風之要穴。頭風病為頭痛之重症,時發時休,發作劇烈,取四總穴列缺獨特。 (3)喘與咳,天突妙,肺俞關元膻中找,咳嗽風門曲澤針,虛甚湧泉灸必要。 注釋:喘咳為肺病,久則及於腎。天突降逆止咳,肺俞、膻中宣肺利氣,關元納氣歸腎,以治咳嗽上氣之喘證;外感咳嗽風門、曲澤疏解表邪,瀉熱止咳;虛證灸腎經井穴湧泉。 (4)間使穴,治胃痛,內關中脘三里求,腹痛尺澤三陰交,繞臍承漿效最靈。 注釋:間使、內關、中脘開胸腹結氣,治胃脘疼痛,配足三里調整腸胃;尺澤、三陰交、承漿以調和諸陰經,緩急止痛。 (5)水腫病,三里求,水分脾腎俞復溜;絕骨湧泉氣海穴,三陰交,治同疇。 注釋:水腫病責之肺脾腎三臟,胃為腎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以胃之足三里開關門;水分、脾腎俞健脾行水;絕骨(懸鐘) 、湧泉、氣海、三陰交以溫灸溫腎化氣,而治水腫屬陽虛者。 (6)消渴症,厲兌好,心煩大陵井穴找,口中無津刺中沖,加入關衝心熱掃。 注釋:消渴胃熱津枯,取胃經井穴清胃,瀉大陵心火除煩,配中沖、關沖生津止渴,兼清心熱。 (7)內庭能治吐不止,魚際內關效無比,心煩欲嘔治中魁,或加中脘足三里。 注釋:嘔吐為胃氣上逆,傷食傷飲以吐為快,胃虛嘔吐或心煩嘔吐,除胃經穴外,要穴中魁(手中指二節尖)益胃降逆,豁痰止嘔。 (8)癲癇症,針風府,期門神門身柱伍,夜發照海晝申脈,鳩尾四關普施穴。 注釋:癲癇痰飲作,風木眩動竄肝,取風府祛風鎮靜,肝之募穴期門以平肝風。神門、身柱寧心安神。照海、申脈主陰陽交合,鳩尾、四關豁痰開竅。 (9)手足厥逆大都療,合谷湧泉三陰交,重灸關元和氣海,氣壯陽回厥自消。 注釋:手足厥逆、肢冷、脈微細,是太陰、少陰、厥陰病證,陽氣衰微,取上述諸穴,以溫經回陽救逆。 (10)癃閉中極與照海,重灸關元氣海良。 注釋:取任脈與足少陰腎經之穴以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經氣。 (11)水瀉症,天樞妙,痢疾大腸俞必要;尺澤中脘三焦俞,灸到肝俞功更好。 注釋:主以俞、募配穴治之。 (12)失眠症,有多般,風市一針可安眠,風府大陵同隱白,心俞肝俞陽陵泉。 注釋:失眠有心腎不交、膽火為患,故以風市、陽陵疏風寧膽;心俞、肝俞調治心肝,風府鎮靜,大陵、隱白調治心脾。 (13)虛汗症,治頗難,大椎合谷後溪間。 注釋:以扶陽抑陰之法辨陰陽。 (14)手顫抖,治外關,中泉魚際效亦專。 注釋:神經性震顫需經長期針灸治療,中泉為奇穴(經外奇穴,位於手背腕橫紋上陽池穴與陽溪穴連線的中點) 。 (15)大杼穴,暑身熱,膝頭難伸功更烈。 注釋:暑傷元氣,陰津虧耗,所以大杼益氣堅陰並可治療膝關節活動障礙。 3外科病症 (1)治脫肛,針長強,不愈四底治亦良,重灸百會輕神闕,加入二白效非常。 注釋:脫肛是因中氣下陷,氣虛攝納無權所致。長強、四底(會陰四周)為局部取穴,重灸百會與神闕昇陽舉陷,益元固本;二白為奇穴,間使後一寸兩筋間,一穴在大筋外。 (2)痔與瘺針長強,承山命門好主張。 注釋:局部取穴為主,配承山、命門止痛。 (3)腰尻痛,治崑崙,委中承山與命門。腰俞腰眼並精竅,隨手捻來用亦靈。 注釋:精竅(石門的別名) ,局部取穴配奇穴,同治腰尾椎疼痛。 (4)伏兔能治腿膝痛,龍眼環跳要分明,梁丘風市和陽輔,足部痠脹解溪留。 注釋:循經取穴,以胃經與膽經穴為主,配奇穴,以通經絡、刺關節、止疼痛。 (5)因過走,腿膝痛,飛揚絕骨施妙用,長途跋涉足邊風,京骨金門功並重。 注釋:久行傷筋,久立傷腎,絕骨又名懸鐘,治腿膝疼痛,能活血通絡,強筋。足外側疼痛局部取穴。 (6)足部腫,治行間,流走竄痛申脈參。 注釋:取肝經滎穴,膀胱經之八脈交會穴。 (7)犢鼻能治足肉核,膝難屈伸委中專。 注釋:犢鼻(奇穴) ,肉核即膝腫,並膝難伸配委中,相當今之類風濕、痛風性關節炎。 (8)疝瘕帶,與腹痛,帶脈太沖灸要重,大敦承漿亦可療,逆產至陰必須用。 注釋:指疝證、瘕證及帶證出現腹痛的治療。 (9)足轉筋,治委中,飛揚承山也有功,用手提足中二趾,結散筋緩痛亦松。 注釋:局部取穴。 (10)肩肘不舉治肩髃,中渚曲池功亦確。 注釋:循經取穴。 (11)若問遺精治關元,然谷心俞中封配。 注釋:遺精系腎失封藏,心火不寧,水火不相濟。取關元、然谷、中封以調肝腎而固腎密精,心俞以寧心安神。 (12)膈俞公孫與腎俞,腸風便血效便捷。 注釋:肝脾腎三臟同治。 (13)身瘙癢,取曲池,勞宮蠡溝天井宜;大陵曲澤兩穴間,三處同灸效亦奇。 注釋:針灸配合治療諸如風疹、濕疹。 4 五官科病症 (1)治火眼,針大陵,太陽陽白及睛明,攢竹耳尖與鼻準,痛止淚收腫亦平;時行火眼用桃葉,按目灸之效亦能。 注釋: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干生眵為風熱上攻,腸腑熱甚,俗稱火眼病,即今之急性結膜炎,時行火眼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行的特點。採用針刺與熱熨:大陵手厥陰心包經輸穴,針大陵清心包之火;配太陽、陽白、睛明疏風清熱明目;攢竹、耳尖、鼻準頭有止痛止淚作用。時行火眼以桃樹葉隔葉灸可活血消腫,促進眼區血液循環,消除炎症。 (2)內障眼,治太沖,肝俞三里湧泉同,翳明耳後完骨取,承泣睛明與天容,或刺內迎灸上星,近視目窗效亦宏。 注釋:五風內障為肝腎虧損,氣血不足,血不養肝,腎之精氣不能上注於目,故視力減退或生障翳花陷。太沖為足厥陰經之輸穴,配肝俞、三里、湧泉養血,滋補肝腎因而達到明目消翳之作用;配內迎香、上星開竅;取目窗療近視。 (3)耳聾病,治翳風,聽會外關與聽宮,風池俠溪耳門穴,交錯醫療有奇效。 注釋:少陽之脈過耳前後,故耳鳴耳聾取少陽經之穴,疏通少陽經氣,開竅聰耳。翳風穴為主,風池、天沖、耳門為本經近取之諸穴。 (4)齒疼痛,治牙關,巨髎合谷二、三間,牙槽潰爛大鐘妙,大迎刺後亦能安。 注釋:手足陽明環唇口,上牙為大腸經,下牙為胃經,取本經穴位,以清胃火瀉腸實熱,瀉熱止痛。牙槽潰爛、齒齦膿腫、牙周炎,為風火太盛或熱瘀成膿,取輸穴大鐘瀉熱,大迎止痛。 (5)治鼻衄,尋囟會,無效尺澤合谷配。 注釋:上星、囟會治鼻衄; 配尺澤、合谷以清血熱。 (6)失音通里針啞門,聽會翳風效亦能。 注釋:取通竅、疏風之穴。 (7)扁桃炎,合谷穴,上星迎香治鼻塞。 注釋:喉痹取合谷用瀉法,上星、迎香主治鼻塞。 5 婦科病症 (1)隱白少商治倒經,重灸湧泉功亦倍。 注釋:取手足太陰井穴,重灸足少陰井穴以治經行鼻衄,育陰清熱,止鼻衄,調月經。 (2)經不調,灸隱白,子宮內庭與中極,命門血海三陰交,量體強弱針灸別。 注釋:月經不調指經量或多或少,經期差前錯後,治療取隱白為主,經亂加子宮穴,灸內庭、中極;經量不正常配血海、三陰交,或針或灸根據辨證。 (3)因病回乳乳不通,天池胸鄉任選擇。 注釋:局部取穴。 (4)血胞塊,灸章門,照海中極用亦能,崩漏關元三陰交,甚者須當找石門。 注釋:指癥瘕症灸章門,另兩穴用針刺;崩漏灸關元三陰交,重症灸石門。 6 針灸注意事項及處置方法 治暈針,百會穴,三里人中合谷穴,會募俞治病多,遂處尤宜細審核。 出針刺過程中暈針的處理,以益氣回陽救逆的百會、人中(水溝) 、足三里或針或灸處理;並指出八會穴、五臟募穴、十五絡穴、五輸穴、背俞穴功能特殊,治療疾病應用廣,宜深入探討。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