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鑒賞備考方略 (備課資料)

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但精神不能貧窮;我們可以不夠淵博,但思想不能淺薄。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讀詩。孔子教導弟子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論語?陽貨》)而且他還批評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孔子對《詩》的重視。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更是文學藝術的瑰寶。經常閱讀古詩不但可以讓我們認識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學們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輕鬆拿到那本該屬於你的8分(200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賦分已升至8分)。 

第一講 考綱點擊 

⒈《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總體要求: 

  ⑴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⑵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E。 

⒉《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具體闡釋: 

①理解詩歌中詞語的含義。 

詩歌中的詞語多是內涵豐富、文學性很強的詞語,正確理解這些詞語在詩歌中的含義,對於正確分析綜合併鑒賞詩歌,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對詩歌中詞語的含義不能正確理解,也就很難談得上對於整首詩作分析和鑒賞。 

  ②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詩歌都表達一定的思想,高考通過對概括詩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視考生的整體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 

詩歌是作者思想的產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觀不同,處境不同,審美情趣不同,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就不同。古代詩歌閱讀,就是要透過詩歌的語言外殼,發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詩歌是藝術地運用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高考通過對詩歌形象、語言和藝術技巧鑒賞的考查,可以評估出一個人的文學品位。 

  ⑤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對文學作品思想內容的評價屬於創造思維的範疇,不但需要調動考生閱讀的積極性,還要開動考生主觀思維的機器,因此,科學地評價一首詩的思想內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第二講 考情分析 

近年來高考詩歌命題有以下特點: 

⒈取材多樣化。唐詩宋詞雖然仍佔主要地位,但古詩、元曲、明清詩詞也有錄用。 

⒉題材豐富多彩。遍及田園、山水、詠懷、羈旅行役、邊塞、風物、詠史等多個側面。 

⒊考查方式多樣。除傳統的單詩鑒賞外,2007全國高考卷中,比較鑒賞的比重明顯加大,共有5套考查了比較鑒賞,其中浙江卷將三篇作品進行了比較鑒賞,一首唐詩,一首金詞,一首元曲。 

⒋主觀題型是命題的主流。除上海卷有1題採用客觀題外,其餘各卷均為主觀題。 

⒌考查綜合程度高。往往有將語言、形象、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多個因素放在一起綜合考查,單獨考查其中一個方面的很少。 

-⒍分值一般設定在6~8分,題量大多為1~2個。 

第三講 詩歌鑒賞五步程式 

第一步,先讀全詩分類別。 

古詩鑒賞是較難的知識,拿到題後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知題材,定主旨。 

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嘆觀止矣。但就其題材劃分,主要有這樣幾類: 

⒈借景抒情詩 

借景抒情詩(寫景抒情詩)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達作者對所寫景物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或借景體現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⒉詠史懷古詩 

懷古(含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遊覽古迹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憑弔古迹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迹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場所產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讚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⒊傷春傷別詩(閨怨詩) 

古代上流社會的女子常因寂悶孤獨而面臨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華將逝,更加思念離家宦遊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們就有了「女子傷春」之說(當然這個「春」可以不指季節,而指戀情)。 

傷春傷別詩往往借對春光消逝的記敘描寫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⒋羈旅行役詩 

出門在外的遊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或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由所見所聞所感觸發思鄉之愁,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這類許多詩人的詩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隱、柳永、秦觀、李清照為著。這類詩詞亦可稱之為思鄉懷人詩,其特點多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望月傷心,見花落淚,聽雨思親,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類詩中常將傷感、迷離、凄苦、寂寞、孤寂、惆悵、憂鬱的情懷及種種離愁別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很婉約、含蓄。 

⒌山水田園詩 

中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了一個重要詩派——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或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厭惡官場、遠離濁世,對寧靜平和的田園生活生活的嚮往;或描寫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對壯麗山河熱愛;或表現歸耕隱居之樂,多抒發質樸、清新、恬淡、閑適、物我兩忘的感情,表現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隱逸,有消極避世的思想。他們的藝術成就頗高,具有用語言藝術再現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詩風恬靜清朴,而少奔放雄渾。代表作家如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詩 

古人很喜歡詠物,僅《全唐詩》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緻描摹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感情。——這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劉熙載《藝概》 

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比喻、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感。 

⒎即事抒懷詩 

即事感懷,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而生髮,抒寫心中的感慨,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所謂「即事」詩,一般來說無嚴格的界定。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例如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籠統稱之為「即事感懷詩」。 

⒏邊塞征戰詩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之煥、王翰等。他們繼承漢魏樂府及六朝、初唐詩人鮑照、陳子昂等的傳統,多以詩歌描寫邊塞山川景物、風土人情;他們的詩或描寫塞外風光,或表現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軀赴國難的悲壯;或反映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或描寫望月思鄉的蒼涼和長年征戰的悲苦,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 

⒐談禪說理詩 

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於筆下,這類詩歌往往與詠物言志詩有共同的特點,分析時要注意把握。 

如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後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 

⒑贈友送別詩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詩詞中國詩壇上,贈友送別詩是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內容豐富,可謂「說盡故人離別情」。這類詩歌主要抒寫離別之情,借對送別情景的描寫,表達達依依不捨的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願;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人們「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人們抒寫了大量的這類詩詞,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餘味深長,令人擊節嘆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無盡的友情熔鑄在詩情畫意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深摯的情誼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的質樸與豪爽寄托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晶瑩透明的冰壺裝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閑適隱逸詩 

一些詩人看慣了官場的勾心鬥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退居田野鄉間,與鄉人為伍,與明月作伴,抒寫清閑安逸生活,吟詠情性。反映這些生活的詩歌,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這類詩所表現的思想內容與山水田園詩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時可結合起來。 

⒓悼亡遊仙詩 

詩人多有神奇的想像力,在心愛的人離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壯志得不到實現之際,他們往往藉助於睡夢、遊仙等形式,或與心上人相會,或在仙境中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以上對詩歌內容的粗略分類,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鑒賞詩歌時,快速了解其內容,以便把握詩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類詩,其思想內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係;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係,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係,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如:韋應易的《賦得暮雨送李胄》題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顯這首詩表現了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的心情。又如: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從題目「湖上」、「晴」、「雨「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應該是借景抒情詩。這樣,我們接下來的鑒賞就有了方向性。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單看這首詩的內容好像是寫一個新媳婦準備第一次見公婆時精心打扮的心理狀態的,只有看了題目——《近試上張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慶餘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張水部,表現自己在試前內心不安的心情的。 

根據詩詞題材,深入體味並整合詩句大意與情調,取捨主次,即可得出詩詞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達詩詞主旨的詞語有: 

v 心曠神怡 熱情洋溢 豪情滿懷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v 歡快 欣喜 喜悅 舒暢 

v 自由 恬淡 閑適 愜意 

v 仰慕 追慕 留戀 

v 同情  孤獨 寂寞 思念  鬱悶 空虛 煩悶 抑鬱 

v 感傷 辛酸  悲痛 悲憤  憂憤   激憤   悲壯 壯志難酬 

v 憂國憂民 消極避世 

v 諷刺 指斥 控訴 

第二步,後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詩歌的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所在。古代詩歌往往是先寫景而後抒情,而這個「情」常常就是詩歌的中心所在。例如: 

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遊人」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宋王朝本在北方,遷都於此亦是「遊人」。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第三步,前半部分尋意象。 

意象是詩歌藝術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基本單位。「意」即主觀情感,「象」即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詩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詩歌藝術構思的形象元件,詩歌的意義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內蘊所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關於意象和詩的關係,詩人鄭敏有過十分精當的比喻,她說:「詩如果是用預製板建成的建築物,意象就是一塊塊的預製板。」她又說:意象「象一個集成線路的組件……它對詩的作用好象一個集成線路的組件對電子儀器的作用。」(鄭敏《英美詩歌研究》)這話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詩歌的基本成分這一事實,一首詩也就是一個有機組合的意象系統。可以這樣說,意象既是構建詩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區別詩與非詩的基本特徵。沒有了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換言之也就不能稱之為詩了。從某種意識上講,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於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 

一詩歌常用意象的象徵意義: 

1、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堅強生命力 

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花草類: 

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徵美人或青春容貌     蘭: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希望荒涼 偏僻 傷春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今盛昔衰)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 堅強不屈不撓逆境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裡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 

3、動物類 

猿猴:哀傷凄厲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鵠::理想 追求 

魚:自由 愜意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 奔騰 追求 漂泊 

烏鴉(寒鴉):小人俗客庸夫  哀傷 

沙鷗:飄零 傷感 

鳥:象徵自由 

蒓[chún]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後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莊周夢蝶:語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遊《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音信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4、風霜雨雪水雲類: 

海:遼闊 力量 深邃 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湧:人生的兇險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活力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殘酷 熱情政治鬥爭掃蕩惡勢力的力量 蕩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 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遊子飄泊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歡愉 光明 

金風:秋風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5、器物類 

玉:高潔 地重遊 脫俗 

珍珠:美麗 無瑕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西樓小樓:閨怨之情;絲竹:音樂;汗青:史冊;鬚眉:男子;巾幗:婦女;桑梓:故鄉;軒轅:祖國;三尺:法律;寸管:筆;青鳥:信使 

吳鉤: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杆,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崑山玉:比喻傑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鼉(tuó,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後來就以「崑山玉」比喻優秀人才。 

船:蘭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檣擼(借代大船、戰船)。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 

6、顏色類 

白:純潔無暇喪事                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綠:希望活力和平                藍:高雅 憂鬱 

黃:溫暖平和                     紫:高貴 神秘 

黑:黑暗 絕望 莊重神秘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推薦閱讀:

關於母親的古詩詞有哪些?
古詩詞《山行》賞析_作者:杜牧
七絕十首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古詩?
《北鯨集》-2018新年詩詞選

TAG:古詩 | 備考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