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途徑、內容和方法

原文地址: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途徑、內容和方法作者:太極牛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途徑、內容和方法牛俊傑「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細節決定成敗」,「要從整體上出色,就必須使每一個細節做到盡善盡美」。這是當代太極拳馬虹大師在《功夫.源於細節的積累》一文開篇引用的三句名言。陳照奎宗師當年教拳也經常講:「要學好這套拳,必須從難、從嚴、過細地下功夫。」傳統陳氏太極拳一路83勢共有365個動作,近900動,如金剛搗碓一勢六個動作就有20動。所以要想練好這套拳確有一定的難度,一定要在細節上下功夫, 細節不明,拳架必空。前輩曾把修鍊太極拳比做人與水的相互關係, 做了三層比喻;初學階段:「如在水中至項深。」站立不穩,呼吸不暢,舉步維艱。中級階段:「如浮水中身懸空。」逐步學會游水到從容自由玩水。高級階段:「身輕如在水上行。」這是一種比喻,是至高至深的功夫,一般人是達不到的,但打出太極拳的勁道氣勢和神韻,還是可望可及的。正如古拳論所講:「拳打萬遍,神理自現。」根據本人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二十年來的體悟,修鍊好太極拳的基本途徑可用以下六個字來概括:形、理、法、勁、氣、神。形:即拳架外形;理:即拳理,陰陽哲理;法:即拳法,拳術招式的技擊用法;勁:即勁道,如拳架中的勁別、勁源、勁路、勁點、勁力結構等;氣:即氣機,行拳走架時體內氣息運行機制;神:即神明,是指行拳時的節奏、氣勢、神韻以及推手技擊中發自本能的靈敏感應。為了幫助大家提高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拳藝水平,我計劃把形、理、法、勁、氣、神作為六個專題,進行講解,供大家修鍊參考。第一講:形:循規蹈矩練外形太極拳,是一種形神兼備,內外兼練,文武雙修的高級修鍊功夫,它形之於外的功夫主要是拳架、器械、推手等,稱之謂鍊形。它的內功,主要是煉精、鍊氣、煉意,調動人體潛在的、特別是大腦的功能,稱之謂煉神。在練形方面,首先要細摳拳譜守規矩,拳論講:「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規矩二字貫穿修鍊過程的始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傳統陳氏太極拳的規矩既有與其它太極拳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有其特有的規定要求,如有的太極拳要求眼隨手運、含胸拔背、倒換重心轉身時要抬起腳尖等等,而我們這套拳就不要求有這樣的動作,所以熟悉和掌握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周身規矩,是修鍊好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入門課和必修課。關於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周身規矩,馬虹老師在《陳氏太極拳拳理闡微》一書中有專門論述,講的比較詳細,我們這裡講主要是擇其要點做一簡述。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講:一、手形、手法:1、手形:主要有掌、拳、勾三種,掌形要求四指併攏舒展,虎口撐圓,拇指與小指相吸相合,似瓦楞狀,不要五股鋼叉,不要虎口夾死,不要挑大拇指。拳形要求握拳時拇指扣住食指中指,拳心中空,外實內虛有彈性。單鞭定勢的虛握拳,也要形成外形飽滿,內氣鼓盪之狀。勾手要做到拇指貼住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捏攏成勾狀,腕背掤圓,絕不可成90度死彎。2、手法:掌有掤、捋、按、推、撩、劈、拍、穿、切、挒、采、卷、抓、拿、刁等。拳有沖、撇、撩、鑽、栽等。3、手的順逆纏絲:小指領勁為順纏,拇指領勁為逆纏,兩手有雙順雙逆,左順右逆,左逆右順之分。4、手動的重要性:手的動作關係到腕、肘、肩、胸、腰、胯、膝、踝、腳全身九節勁的節節貫穿,特別是丹田的轉動和內氣的鼓盪以及內氣循經通絡的氣機運行,它有牽動丹田和全身的作用。兩隻手要經常注意守中線,如在掤和捋的時候,總有一隻手要守中,即眼前中線,胸前中線,腹前中線,兩膝中線,這叫護中。手與肩之間的關節是肘,肘不可架,時時要有下墜或曰下垂之意,有兩肘不離肋,兩肘不貼肋之說,以時刻注意保護兩脅兩肋這個抗擊打最薄弱環節。肘法有合肘、掤肘、挑肘、采肘、沖肘、里合肘、迎門肘、拗鸞肘、順鸞肘、穿心肘等,肘法在拳術中是很重要的,肘在技擊中是重武器之一,不可輕易用之。二、步形、步法:1、步形:主要是平行步為多,不要丁字步和八字腳,即不丁不八。細分有站樁步,弓蹬步,馬步,虛步、仆步、歇步、跟步、蓋步、頓步、插步,獨立步等。2、步法:也叫腳法,有開、扣、掃、勾、踢、蹬、擺、絆等。開腳、扣腳要以腳根為軸,腳掌要貼地有磨擦力,不要掀腳。掃、勾腳尖要里合,後掃要腳根領勁,腳尖也要里合。踢是腳面用勁,蹬是腳掌腳根發力。3、腳和腿的順逆纏絲:小趾領勁為順纏如外擺腳,拇趾領勁為逆纏如單鞭的出步(鏟步),兩腿有雙順雙逆如倒卷肱的下盤,左順右逆,左逆右順,如野馬分鬃。4、腳的動作的重要性:古拳論講:「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腳要落地生根,不可外掀,不可亂動,諺語云:「擰鑽子拔根,傳授不真」。腳如船之舵,它決定著行拳的方位、方向和周身的力量源泉,所以打拳要先培根,根節不牢,滿身皆空。腳和胯之間的關節是膝,膝不能前跪,跪膝必然撅臀、瓦腰、挺胸,跪膝還容易對膝造成傷害,橫氣填胸,中氣不能貫通。膝法主要用在插、套對方下盤時,里扣、外彈、下壓、上頂等。膝法在拳術中也是很重要的,膝在技擊中和肘一樣是重武器之一,不可輕易用之。三、身形、身法:1、身形:總的要求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不左右歪斜,前俯後仰。安舒就是要虛領頂勁,會陰穴上提,兩肩要松沉略向前裹,胸略含,有利於氣沉丹田,不可挺胸,一挺胸則橫氣填胸。即便在胸開背合時,也要氣往下沉,不能氣往上涌,要虛胸實腹。兩胯要松沉,整個軀幹部分不是支在兩腿上,而是放在兩腿上,上體象坦克車上的炮台一樣,轉動靈活。這樣上有頂勁上領,下有丹田內氣沉勁,脊柱對拉拔長,有利於氣貼脊背,中氣貫足脊中,通達四肢百骸,正如古拳論所講「腰似車軸氣如輪」。2、身法:其中有肩靠、胸靠、胯打、背折靠等法。3、身法的立體螺旋:就是靠丹田的帶動,左右的旋轉要螺旋式的上升和下沉,其方法多為臀部的左右翻沉。4、身法的重要性:拳論講:「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身體的軀幹部分既是人體的作戰指揮部,又是作戰的後勤裝備供給部,上節大腦是指揮機關,中節胸腔的肺臟和心臟是氣血的供給部,下節腹腔是氣力的變壓、傳導、樞紐站,所以,身法的中正安舒至關重要,只要指揮部不亂,前方作戰的四肢就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四、眼神、眼法:1、眼神:眼神要以對方在那為準,多以平視為主,兼顧左右,不可太遠,也不可太近,遠了神散,近了乜呆,更不可仰首看天,俯首看地看自身。2、眼法:要正氣、大氣不小氣,要鎮靜從容不萎靡,不慌神,發力時要主視擊點有威懾力但威而不怒,絕不要有賊氣、匪氣、邪氣、霸氣。3、眼法的重要性:眼神是心靈的窗戶,是太極拳修鍊心性的重要方法,煉太極拳要煉出大將之風,不要煉成糾糾武夫,所以,煉太極拳可以提高人的氣質、品位和應敵意識。五、方位、路線:1、方位:東、西、南、北、四正方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角,但有的拳勢不完全是隅角,四正一般是比較正的。太極拳為什麼強調方位呢,因為它是以五行八卦編排沿襲下來的。2、手腳的運行路線:包括從起點到落點,都要動作到位又不越位,也叫「無過無不及」。中間的運行路線均走弧形路線,不是上弧就是下弧,不是里弧就是外弧,非圓即弧。六、外三合和內三合:1、外三合即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手與腳肘與膝的相合不僅在定勢時做到,在運動過程中也要注意相合,如懶扎衣和單鞭等動作。肩與胯合怎麼合?我的理解是肩與胯要上下相合,在走肩靠時一定要胯帶肩,不要以肩帶胯,肩胯形成一體的整勁,不要只走肩,與胯脫節,形成聳肩無根的弊病。2、內三合我們主要講意、氣、力三者合而為一,即意到氣到力到,絕不是只用意不用力,只是不用拙力罷了。慢運柔化勁,快發剛彈勁,都要做到意、氣、力三者合而為一。陳長興宗師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講「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我們當細心體會之。在遵規蹈矩的過程中,要重點把握松、靜、正、圓、穩五個字。松:松就是要在練拳時做到筋骨要松,松的重點是兩肩兩胯,松的反面是緊是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放鬆,為什麼一學拳就松不了呢?原因有五:一是平時不進行鍛練,韌帶僵緊了,骨關節不靈活了。二是套路不熟,手忙腳亂,顧此失彼。三是下盤功力不支,靠上身找平衡,因此上體不能放鬆。四是技法不清,不知那領勁,全身平均用勁或亂用勁。五是不會丹田帶動和調整氣息,身體內外不能做到有機配合。弄清了不能松的原因,也就知道在那些方面去努力克服它了。如一要想拉松韌帶,練活關節,就必須每天在練拳前涮腰、轉胯、壓腿、靠腿、踢腿、蹬腿、內擺腿、外擺腿、踢二起腳、打旋風腳、練跌叉、練定步雲手等,不能只打兩趟拳了事,必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二要多打拳,要認真的打,一招一勢認真求,要循序漸進煞低架,以此培養下盤的功力。三要不斷加深對拳理拳法的學習和內功的修鍊,請「明」師指導(明白的明),須知「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靜:「朴能鎮浮,靜能御躁」「靜為躁君」,靜是克服浮躁的有效方法, 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靜,往往比修鍊別的太極拳的靜更難,因為陳氏太極拳要求快慢相間,運勁發力,松活彈抖,躥蹦跳躍,所以在處理動與靜的問題上,往往注意了動就忽略了靜。如何做到靜?一是先靜後動。摒除雜念,一心想拳不二用,從預備勢開始就要入靜,平心靜氣,以意運氣,以氣運身,靜心想著陰陽開合,虛實變換,氣勁的貫穿,招式的用法,正如古拳論講:「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二是動中求靜。一慢二穩三動,也就是要在慢動中求靜,在沉穩中求靜,要做到「沿路纏綿,靜運無慌」,慌慌張張是入不了靜的。三是以靜馭動。在靜的前提下,先蓄後發,慢蓄快發,發勁要猝,要脆,是剎那間的事,多數時間是靜運柔化勁。如連續發勁,如生活中打蚊子的動作等,都是在靜的統馭下才能完成。四是以靜制動。推手也好,交手也好,迂到情況也好,首要是頭腦要冷靜,那怕是對方突然襲擊,你要冷靜就能動急則急應,心裡一慌亂就對付不了快。所以每臨大事必要有靜氣以待之。如馬虹老師在迂到車禍時,能在緊急關頭頭腦鎮靜,選擇在空間上避險就是一例。五是以靜修身,以靜養性,靜是修身養性,益壽延年的有效方法。正:身法要正,身法是指上自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人體的驅幹部分。這個部分上有大腦指揮機關(司令部),中有氣血供給機關(肺臟氣體交換和心臟血液循環),下有氣勁樞紐機關(丹田是氣勁鼓盪、變壓、蓄髮核心),所以只有在身法中正的條件下,才能正常發揮上體的三大功能。怎樣做到身法正呢?一要虛領頂勁,任何時候不要丟掉「頂頭懸」,古拳論講:「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說的是「頂頭懸」對全身的領導作用。拳諺云:「丟掉頂頭懸,白練三十年」,懸是輕輕上提之意,不是硬頂,架勢越低,越要頂勁上領,以確保指揮機關頭腦鎮靜,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二要沉肩涵胸,內氣下沉,確保上虛下實,氣沉丹田,丹田帶動四肢。三要圓襠松胯,尾閭前卷,命門後撐,會陰上提,確保「尾閭中正神貫頂」,「中氣貫足,精神百倍」,中氣也就是督脈中的內氣沿脊椎上貫百會,自然精神能提的起。四要「立如平準,活似車輪」,拳諺云:「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重心移動,要襠走下弧,只有「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確保前進後退,左轉右旋,圓轉靈活。就像釣魚的魚漂,任憑波浪起伏,始終立身中正。圓:就是架勢要圓,這個勢字不要只理解為拳架子,還有內在的氣勢問題,如梅蘭芳的舞台藝術造形就是圓,書法也是以圓渾為妙。太極拳原名曰長拳,意思說此拳打起來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因為只有圓才是無端的,才能循環往複,生生不息。怎樣才能做到架勢圓渾呢?一從肢體來說,要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寓。如梢節開要中節合,中節開要梢節合等。二從手腳動作的運行路線來說,要走弧形路線,非圓即弧,不要直來直去。三要處處講圓,如虎口撐圓,兩腋撐圓,胸涵背圓,襠圓臂圓。外三合對於拳架的勢圓也很重要,古拳論講:「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如果手、肘、肩動作路線離開了腳、膝、胯的方圓,就會出現凹凸,重心也會失去平衡。四要周身加大掤勁,內氣鼓盪,氣貫四梢,「筋骨要松,皮毛要攻」。只有形體的圓還不夠,還要有氣勢的飽滿,才能有圓渾的態勢。穩:穩就是行拳一要動作沉穩,二重心要穩定,三下盤要穩固。太極拳是武術,不同於舞蹈和體操,應處處給人以穩定平衡的感覺。如何做到穩?一要打拳先培根,要兩腳五趾抓地根基穩固,「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大樹只有根深固才能枝葉榮,才能經得起狂風暴雨的洗禮。如預備勢的站樁步,兩腳與兩肩同寬了沒有,這裡的內在要求是兩肩肩井穴要對準兩足的湧泉穴,當氣沉丹田時,內氣一直沉到湧泉入地。二要方位、角度、步形、步法準確,腳如船之舵,腳落地的方位角度,那個部位挨地都要嚴細,如斜行鏟步蹬腳是腳跟里側擦地、前蹚拗步是腳跟後側著地、旋風腳外擺腳是腳跟外側著地等。弓、馬步不要外八字腳,不要丁字步,要經常保持平行步。兩腳不要站在一條線上,要騎在一條線上。胯、膝、腳的結構要科學,重心虛實要搭配得當,要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互根。如弓蹬步,弓腿的小腿要基本垂直,膝不能超過腳尖,蹬勁的腿既要蹬,膝又要撐,不能跪膝,蹬腿一側的胯還要松沉,不要綳胯。三要倒換重心時襠走下弧,一定要走出這個弧來,不要走成坡,也不要平移和直接抗上去。重心倒不好不提腿。這時的內在要求仍是肩井對湧泉,否則你就做不好輕沉兼備。四要時時注意輕沉兼備,即有上升的部位必有下沉的部位。也叫有上就有下。我們的口令是:「收腹吸氣松胯提肛,提左膝沉右胯,提右膝沉左胯,肘膝相合」。上述講得有關形的內容與要求,實際也是講陳氏太極拳的周身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的拳架外形關係到內氣內勁的順暢運行,對技擊護身至關重要,對健身養生也至關重要。「專一持恆練為路,精進拳藝悟作梯。」練要一守規矩,二熟拳法,三找感覺。只有感覺到了才能功夫上身。有道是「厭常喜新不可趨道,樂簡畏繁不可明道。」悟要一學拳理,二悟勁道,三找規律。只有掌握了規律才能觸類旁通。有這樣一段話對悟字講的很透,「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於學,不學則無可思。學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道也」。最後贈大家八句俚語供修鍊參考:修練太極須認真,  遵規恆練功進身。虛領百會精神振,  沉肩墜肘氣易沉。圓襠松胯腰圓活,  兩足平行好培根。順逆纏絲舒經絡,  開合相寓掤周身。對稱和諧氣通順,  松活彈抖化淤陳。快慢相間身靈利,  熟用拳法眼有神。陰陽相濟求懂勁,  丹田內轉練「元真」。意領形隨身心健,  益壽延年不老春。第二講:理:觀圖悟理修太極古拳論《學拳須知》第五條規定:「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陳鑫公講:「學拳須明理,理明則功進」。所以, 懂得拳理是踏入太極拳大門的第一道門檻,否則很難登堂入室,體悟太極真諦。太極拳的創編有四大理論支柱,一是《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二是道家的養生術,三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四是傳統的兵學理論,如《孫子兵法》、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等。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是以中國群經之首——《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為太極拳的總的思維綱領而編著的,所以, 太極陰陽學說是修鍊陳氏太極拳的理論依據。我們的祖先以其聰明的智慧,把神妙複雜的易魂體系,用綜合併包的方式,用黑白兩色簡捷的線條,繪製了囊括天地萬物共有規律的太極圖,它既蘊涵著深刻的抽象邏輯思維,又具簡單易懂易記的形象思維,是我們學習領悟太極陰陽理論,探索陳氏太極拳奧秘的一把鑰匙。馬虹老師稱「太極圖是太極拳的秘訣」,所以我們今天講拳理就以觀圖悟理修太極為題,來共同探討太極哲理和太極拳的奧秘,我的講解只是把我對太極圖的粗淺理解提供給大家,以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共同探討太極奧秘的興趣,通過加深對拳理的理解,把我們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拳藝水平提高一步。太極圖,它是一個簡潔的圖案,它卻衍生出一個奧妙的拳種,今天人們用身體、用藝術、用靈魂詮釋著這個久遠的名詞——「太極」。公元十七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二進位制的發明者萊布尼茨說:「它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

太極圖「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囊括天地萬物共有規律的太極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至宏觀宇宙,小到微觀原子,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分則陰陽,合則太極,太極是一個陰與陽的合抱體。人體也是一個小太極,人體無處不陰陽,有道是不知陰陽,莫談太極。所以,在看圖之前,我們首先要把陰陽的基本概念搞清楚。在陰陽學說看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均包含著陰陽兩種屬性,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對照太極拳內含陰陽的特性,我們列了如下18種,並不全面,僅供大家參考:特 性空    間重心勁 道技法速度氣 息陽上左前背外開實輕剛出發打逆動快呼升清陰下右後胸內合虛沉柔入蓄化順靜慢吸降濁一、整體觀。就是要從整體上全面把握太極圖的基本內涵。練拳要周身一家,整體運作,胸如宇宙,思通千古。1、此圖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一是它是一個圓;二是內分陰陽;三是它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四是它陰陽對稱,和諧平衡;五是它陰長陽消,陽長陰消的消長變化;六是它以一條螺旋形的S線作為陰陽二魚的分界線。所以,我們觀看此圖首先要從整體上全面把握太極圖的基本內涵。聯繫太極拳的實際:一要拳架拳勢講求圓;二要懂得拳中的陰陽要素;三要做到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陰陽相濟;四要力求陰陽的對稱和諧與平衡;五要善於運用陰陽消長變化規律;六要動作走圓弧線和螺旋形的S線。掌握了這些要點就要做到周身一家,整體運作。即「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一動全身無有不動」,這一動是那?這一動必須是人體的中心,是下丹田,所以,打拳要以丹田帶動為核心。在這方面,我們觀察動物在撲食時,可以發現動物的自然本能就是這樣的,它比我們人做得好,因為我們人類直立行走後,丟掉了這種自然地的本能,修練太極拳就是要找回這種本能,拳論講:「返樸歸真」就是這個意思。2、此圖從宏觀看它大到無外,從微觀看它小到無內,這就是太極二字的含義,即它在空間上的無限性。宇宙萬物皆太極,天、地、人,人居其中, 人身是一小太極。所以,練太極拳的人既要有寬廣的胸懷,又要注重人體這個小太極細節的微妙變化。還要有天人合一的觀念,行拳時要與天地融為一體,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生活中要因天之序,順應自然規律,才能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二、立體觀。就是不要只平面的看,要立體的看,三維的看。打拳要身正勢圓,上虛下實,重心穩定,隨迂平衡。1、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所以,太極拳要求打起拳來,周身加大掤勁,象一個充滿氣的氣球,「無凹凸,無缺限」。2、既然是一個球體,不管如何滾動,它不會倒,因為它只有一個重心,時刻保持隨迂平衡。所以,我們打太極拳要虛胸實腹,氣沉丹田,要經常保持重心放到一條腿上,當然虛實可視情況以四六、三七、二八相分,但不能平均分配,這是確保虛實變換協調,動作圓轉靈活的需要,特別是倒換重心時,一定要襠走下弧,前進後退時要腳走里弧,這都是為了保證重心移動時自身重心穩定的需要。三、對稱觀。對稱著看,對稱是體現和諧、平衡與穩定的必要條件。行拳時要充分認識對稱勁對穩定平衡的重要作用。1、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是非常對稱的,要做這個圖,必須在圓內垂直線上分成四等份,然後上下做兩個圓,才能划出中間的S線,上下圓的中心即魚眼。了解了對稱就懂得了「陰陽兩點論」,任何時候都不能顧此失彼。要做到有上有下,有下有上,有左有右,有右有左,有前有後,有後有前,有內有外,有外有內等等。在打拳時處處要走對稱平衡勁,如掩手肱錘的前拳後肘,打前防後,如金雞獨立的上托下按,如六封四閉的左捋右靠等。

2、太極圖用陰陽魚的首尾相咬,來表示對稱中的此長彼消和此消彼長,它表示兩種力量大小變化過程中的和諧與平衡(我這裡有幾個不和諧的圖形請大家參看),兩個人推手,雙方在技法上不丟不頂,粘連粘隨,隨曲就伸,就是你長我消,你消我長這種規律的有效應用。這裡我們還要注意陰陽虛實的兩重性,從重心來說魚頭是陽是實,魚尾是陰是虛,從發力點來說魚尾是陽是實,魚頭是陰是虛,避實擊虛,是避開魚尾發力點的實,去擊對方重心的虛。所以,我們在打拳時,要細心體悟引化動作(入勁)是怎樣由漸變轉化為發放(出勁)的,其勁別、勁點、勁源、勁路、勁力結構在身上是怎樣由虛變實由實變虛,虛與實怎樣在轉化中保持自身的對稱和諧與平衡穩定的。如六封四閉當右手逆纏右掤時(出勁),左腳蹬勁重心移右,當右手下塌向左下引化(入勁)至腹前時,重心逐漸左移,當右手從腹前繼續向左引化時要左腳蹬勁,重心右移,走右肩右胯的靠勁(出勁)。重心的變化靠臀部的先右後左再右的翻沉來完成。這些勁力結構的微妙變化當細心體悟,否則必被對方所制。再如「前蹚拗步」接「第二斜行」時的五次重心變化。四、相互觀。也就是互相交叉著看,在陰中找陽,在陽中找陰,看它在對方所起的作用。1、陰陽相互包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拳架中如合中有開,開中有合。在重心上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勁道中如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在技擊中即化中有打,打中有化等等。在思想上要樹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雙向思維方式,不要只想一個方面。為人處事不要只想到自己一方,要想到對方。推手、交手,要想到對方怎樣判斷對待你,你又怎樣判斷對待對方,這也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陰陽互為其根。即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就沒有陰,陰是陽的根,陽是陰的根,雙方互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沒有對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在拳架中就是沒有開就沒有合,沒有合就沒有開,開是合的根(條件),合是開的根(條件),同樣沒有虛就沒有實,沒有實就沒有虛,虛和實互為其根,如此以次類推而已。如拳架中重心的虛實問題,一般情況下,實不能全實,虛不能全虛,要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濟,互為其根,隨時保持互換的靈活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裡的奧妙就在於臀部的左右翻沉,我們當細心體悟。3、陰陽相互轉化。一是,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到極點則變成陽,陽到極點則變成陰,向這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如在拳架中如合與開、曲與伸、入與出、化與打、順與逆、靜與動、慢與快等。二是在特殊的情況下陽中之陰也可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甚至最終取代陽,同樣陰中之陽也可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甚至最終取代陰。在拳架中虛可以變實,實也可以變虛,變的過程有量的漸變,也有質的突變。在重心虛實的變化中,人體的中心線是個界限。當左手向右捋時,左手一超過人體中心線,左腿必須由虛變實,反之也是一樣。再如「引進落空合即出」,引進是量變,合即出是突變,就是講一旦把對方引到落空的地步就要合,一旦合住就發,輸贏立判。所以在推手較技中,成功與失敗,有對方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古拳論講:「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講的就是要先從自身找原因的道理。五、動態觀。也就是把太極圖這個球體動起來,旋轉起來看是個什麼情況。來認識動則螺旋的螺旋勁、纏絲勁、摺疊勁、下塌外碾勁,以及引化發放勁等等。1、豎看它的S線,「形似烏龍絞柱,上攀下蹬,輕沉兼備皆有力。」我們可以聯想「海底翻花」與「擊地錘接二起腳」「肘底錘接倒卷肱」等動作,體悟上下勁力同時發放是怎樣在螺旋中合和在螺旋中開的勁力結構。

2、橫看它的S線,「勢如波濤起伏,前涌後推,浪拍堤岸自折回。」我們可以聯想行拳時沿路纏綿不斷勁,每逢轉關必摺疊的韻味,往複摺疊如環無端的奧妙,就在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發先引,欲引先掤,欲打先化,欲化先打等等技巧之中。如「運手」的先掤後捋,「倒卷肱」的開合進退連綿起伏,「前招後招」的一波三折,「上步七星」的欲縱先橫,等勢。正如古拳論所講:「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3、俯看圓球旋轉,外圓狀如「飛輪撥水水四濺,圓心恰似渦流卷葉葉自沉。」如「白鶴亮翅」接「斜行」,如「庇身錘」,「閃通背」等勢的摔法,都是這種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在人體內有機統一,這也是比較難練的動作。4、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統一,還可分別在陰魚或陽魚自身中以及它們互動中受到啟發。以陰陽魚的個體為例,魚眼是中定勁,魚頭圓周既有離心力又有向心力,魚尾是離心力。如「旋風腳」「掃蹚腿」如何在旋轉中保持中定不偏不倚,再如「玉女穿梭」如何在空中轉體後落地要穩等。

陰陽魚的相抱互動用雙方的離心力和向心力推動了太極球的整體旋轉,其向心力取決於雙方力量的平衡。如不平衡就不能保持中定,如製做風扇葉和渦輪都要做動平衡試驗,不平衡就會產生震動和燥音。如雙人圓形推手和雙方較力,誰也推不倒誰時,是兩種力量的對稱平衡。總結上述理解,可以從太極圖中悟出明顯的九大特徵:1、 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特徵。2、 保持穩定一個重心的球體特徵。3、 和諧平衡穩定的對稱特徵。4、 陰陽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特徵。5、 陰陽互包、互根、互變特徵。6、 陰陽動則螺旋特徵。7、 往複摺疊無端特徵。8、 離心力和向心力相統一特徵。9、 陰陽氤氳特徵。「陰陽氤氳生萬物」 陰陽氤氳在古代是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淳。」意思是說陰陽二氣似霧瀰漫於天地之間,使天上地下相互發生作用而使萬物變化生長。所以,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打拳習武護身,還是打拳健身養生,都應講求陰陽兩個方面在交感相濟過程中保持和諧、平衡、穩定,這應是我們的主旋律。從上述九大特徵中我們可以悟到太極拳的五種規律,即:1、 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規律。(內為陰外為陽,內外要陰陽相濟,即丹田帶動外形,外形帶動丹田。)2、 陰陽對稱的和諧穩定平衡運動規律。(陰與陽既要對稱又要相互發生作用,不能陰陽決離,互不相干。)3、 陰陽互包、互根、互孕的陰陽相濟規律。4、 陰陽運動形式的往複摺疊規律。(陰陽在轉換關節,是通過陰陽兩種力量相互作用,實現螺旋纏繞的剛柔、順逆、無端的連綿過渡。)5、 陰陽變化的螺旋運動規律。(螺旋是陰陽相濟運動的表現形式,凡是力都是成對的,只有陰與陽兩種力量相互作用與反作用才能遞進式的運動起來,而運動的表現形式必然是波浪式的螺旋運動,在太極拳的運動中要做到節節貫穿才能螺旋纏繞。)陰陽相濟規律是核心,它貫穿在五大規律之中,所以,把握了陰陽相濟規律,就把握了太極拳運動的實質和關鍵。比如:內與外、上與下、左與右、前與後、開與合、輕與沉、剛與柔、出與入、化與打、逆與順、動與靜、快與慢等等。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既不能改變它,也不能創造它,只能掌握它運用它,如果我們修鍊太極拳,掌握運用這些規律,我們就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拳練拳自然進步就快,功夫長進也快。為了把握陰陽相濟這一重要規律,我建議大家讀一讀馬虹老師著的陰陽相濟論一文,他在這篇論文中詳細論述了陳氏太極拳的十大關係,對我們會有很大幫助。

太極圖內涵極其豐富,奧妙無窮,我只是從太極拳的角度做了一些粗淺探討,可謂「管中窺豹」,只見一斑,供大家參考。通過「觀圖悟理修太極」這一講,大家會對「胸懷太極心常泰,腹秉陰陽拳自明。」這句詩的含意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願我們大家在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過程中,擁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保持一種泰然的心態,精研力踐悟太極,自強不息求真諦,身心康健,益壽延年。悟 太 極 玄 機讀《打開太極拳大門的一把鑰匙》一文有感(一)一把鑰匙    (三)分則陰陽太極好似一殿宇,  陰陽對稱有消長,奧妙堂皇有神秘。  陰陽對立轉化奇。欲開門上金寶鎖,  陰陽氤氳生萬物,須悟陰陽分合律。  陰陽相濟孕玄機。(二)合則太極    (四)動則螺旋陰陽好似兩扇門,  陰陽變化無停滯,開關分合不離棄。  動則螺旋是規律。太極本是陰陽體,  往複摺疊似波浪,開分是為窺玄機。  圓中求變生玄機。第三講:法:掌握「八法」鑽拳技法即拳法,也就是技擊用法。大家知道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如果它抽掉了技擊用法,就會演變成健身操或健身舞,所以我們多數人練習太極拳很多年仍打不出太極拳的韻味和勁道,一直停留在「空架子」或「花架子」的水平,其原因就在於此。有道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既然喜愛傳統陳氏太極拳,又想練好傳統陳氏太極拳,就一定要學習它的技擊含義,掌握每個拳勢的攻防技法。傳統陳氏太極拳的技法可以說千變萬化,奧妙無窮,但是它的基本技法主要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統稱太極八法,這也是我們學習掌握拳法的基本途徑。談到拳法,就必然涉及到勁道,所以說法中有勁,勁中有法,它們二者是緊密相連的。法不能沒有勁,勁是法的動力。勁也不能不用法,不用法勁也無所指向。法在外為用為陽,勁在內為體為陰,法與勁的關係,也是陰陽相濟的關係。所以我們在談及拳法的同時,必然還要談及勁道問題,什麼是勁道?勁道就是勁力的特徵和規律。下面我將太極八法的特點與要求分別做以講解,供大家參考。掤:掤是太極八法之首,也是太極八法之本。有言道:「搭手即掤,八法相生」。這就是說在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八種技法的時候,處處離不開掤勁,所以,我們在行拳走架和推手交手時,必須要做到掤勁不丟。拳論講:「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1、掤是向外向上之力,是借對方壓力或衝力順勢加以掤開,老一輩拳家把它比喻成「如水載舟,形似浪濤把船推上浪峰」,頗為形象。2、掤有定步掤和活步掤,如起勢接「金剛搗碓」的左前掤為定步掤。如「運手」和「前招後招」的跟步、撤步、進步掤等為活步掤。3、使用掤法要以腰脊為中軸左旋右轉,臀部左翻右沉右翻左沉,兩腳右實左虛右虛左實的變化以保持自身的中定。4、前掤時一定要頂勁上領,兩肩松沉,兩臂掤圓,前掤後撐,命門後撐。即肩不可聳,腰不可凹。5、左前掤時左手逆纏右手順纏,右前掤時右手逆纏左手順纏,突出掌根的力量。如雙手掤對方手臂,順纏的手可用拿法。單手掤時不論左手掤還是右手掤都是逆纏掌根用力。6、使用掤法可先按後掤和先掤後捋靈活運用,即按變掤,掤變捋。捋:捋法是向兩側上下的橫力,有左捋、右捋、左上捋、右上捋、左下捋、右下捋、左後捋、右後捋。如「單鞭」變「運手」的左上捋,「中盤」的右後下捋,「旋風腳」的先右上捋後左下捋等。1、做捋法時一手逆纏,一手順纏,逆纏的手也可抓也可拿對方的腕與手, 拳論講:「捋在掌中」。順纏的手也可用小臂尺骨,但肘一定要下垂里合,盡量垂直,以防對方乘虛而入。2、捋法要在身法中正的前提下,腰要走左右螺旋勁,同時雙手的捋勁要和身法(肩胯)走對稱勁,即左捋右靠,右捋左靠,不要一邊倒。3、下盤的配合問題,左捋時要左腳蹬勁右腳支撐,右捋時右腳蹬勁左腳支撐。還可做進步捋、退步捋和運用蹬、插、套等腿法。4、捋法可視對方情況隨時變擠法、靠法。拳論講:「搭手捋開擠掌使,敵欲還招勢難逞」。如「金剛搗碓」一勢。如果是向下向後捋可加采法,捋采並用。擠:擠走的自下而上而外的螺旋勁,以肘、小臂、腕背聯合運用較為全面,因為要走擠勁,又要轉腰走螺旋勁,傳導到上盤就是肘、小臂、腕背的節節貫穿。如「六封四閉」。1、走擠勁時外邊的腕臂和裡邊的腕臂要走合勁,兩臂形成一個整體,即外有掤勁,內有撐勁,這樣才能前擠後撐(命門後撐),不失中定勁。不要只知往外擠,失去守中,被對方引進落空。2、下盤的虛實配合問題,無論是弓蹬步,還是虛步,都要注意兩腳的虛實陰陽相濟,即向前蹬勁的腿既要蹬,膝又要撐,(膝撐起來了腰胯才能松活,圓轉如軸),胯又要沉(蹬勁一方的胯沉了才能不失中定)。而做為支撐點的腿又要有往蹬勁一惻用著勁,使下盤兩腿形成合力,這也是陰陽相濟。3、上盤兩臂形成合力,下盤兩腿兩腳形成合力,中盤腰胯松活圓轉如車輪,才能做到「六封四閉」,「八面支撐」。4、擠法如能抓拿住對方的手臂,隨時可以變捋法。如「六封四閉」的擠變捋,如「閃通背」的虛步擠變捋。按:按是下塌外碾之勁,拳論講:「按在腰攻」。如「六封四閉」「抱頭推山」等勢。1、雙手下塌外碾時,雙手要用力一致,要有先下後上的拔根之勁。2、要含胸塌腰送胯,走腰胯勁,不能只靠兩隻手的那點勁,按時切記不要丟掉「頂頭懸」,更不要身子前傾後仰撅臀。3、可配合步法走後跟步,後跟步既要跟,又要給力,和支撐重心的腿形成陰陽相濟的合力,才能奏效。4、按法也可變采法,即在按時突發下采之勁。采:采是向下或左下右下和向後下發力,發力要猝、要脆。1、采法首先要實,一要兩手抓拿要實, 抓拿不牢莫采。二要采對方的實,即對方的雙重之實。如采對方的虛則徒勞無功,故拳論講:「采要實」。2、使用采法必須注意做好自身的虛實搭配,左采必左腳虛右腳實,右采必須右腳虛左腳實。如「中盤」下捋也可用采法。3、要松胯塌腰轉身走螺旋下沉的離心力,也可採用撤步頓足配合發力。如「閃通背」。4、兩手的配合可向同一方向用力,也可用一逆一順的槓桿力。如「護心錘」。挒:是一種分挒勁,是用突然發力的方法,化開對方的力並乘虛進擊對方,故拳論中用了一個「驚」字,「挒要驚」。1、採用挒法時要以腰帶動兩臂,在螺旋中開,如「掩手肱錘」接「十字手」,化打結合,右上化左下進。2、採用挒法時要與胸部的左右開合相配合,如「野馬分鬃」。3、上盤採用挒法時要與下盤的扣膝相配合,如「野馬分鬃」。4、採用挒法時也可與彈跳震腳發力相配合,如「撇身錘」。肘:肘在拳法中是短「兵器」,也是重武器,有遠不發肘之說。肘的用法很多,如挑肘、采肘、壓肘、沖肘、里合肘、迎門肘、拗鸞肘、順鸞肘、穿心肘等。「肘要衝」,除了挑肘、采肘、壓肘、里合肘,其它肘法都要有衝勁,沖就是不能亂擺動,要有直線的衝擊力。具體肘法應注意如下幾點:1、要沉肩墜肘,用肘不可架肘,肘要低於肩,要時刻防備對方襲擊自己的抗擊打的薄弱環節,即兩脅兩肋。如「六封四閉」。2、要靠腰和脊柱的螺旋勁發肘勁,不要單用大臂肱骨那點勁,要腰摧肩,肩摧肘。3、有的肘法要以肩為軸,以腰帶手,手要里折腕以手摧肘,將勁傳導到肘尖。肩肘腕形成一個三角合力區,形成一種直線衝擊力。如「擊地錘」接「翻身二起腳」,如「左右蹬腳」, 二路里的連發三肘等。4、要與胸部的開合相配合, 胸部的開合不等於挺胸弓背。如「順鸞肘」「掩手肱錘」的前拳後肘等。5、要與步法的上步、撤步、左進、右去相配合,不可為了發肘探身傾斜,失去立身中正。如「上步七星」的迎門肘,「閃通背」的下采肘和二路里的連發三肘。靠:靠法是身法的巧妙運用,「靠要崩」,靠勁如山崩,全靠肩、背、胸。靠法應注意如下幾點:1、走肩靠不要聳肩,走背靠不要弓背,走胸靠不要挺胸,都要走腰胯帶動,肩、背、胸,要與腰胯形成合力,沒有合力沒根力,腰胯帶動力無窮。2、靠要走寸勁,走彈抖勁,不可送長勁,避免失去中定之勁。3、遠拳近肘貼身靠,所以不能近身不能用靠法,因此要利用調整步法接近對方,也可先引後靠。「拳無技不榮,技無功不用」。除上述八種基本技法外,在我們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套路中,手眼身法步都有很多很細膩的用法,不在拆拳懂勁上下功夫,很難練到身上。 如手法還有掌的推、撩、劈、拍、穿、切、抓、拿、刁、卷等。拳的沖、撇、撩、鑽、栽等。腳的開、扣、掃、勾、踢、蹬、擺、絆等。這些招法都需要我們在行拳走架時,把它的內含表達出來,才能知道每一動作是那領勁,那給勁,勁怎麼走,走的是什麼勁, 勁走到那。這些細節搞清楚了,才能打出勁道,打出神韻,才能解決「花架子」、「空架子」的弊病,這對護身技擊功力的增長和健身養生效果的提高都大有好處。最後我用以下四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講課:掤捋擠按人難侵,采挒肘靠驚斷魂。八法相生也相剋,久練健身又護身。第四講:勁:陰陽相濟求懂勁馬虹老師講:「拳法之妙,在於運勁。練拳不懂每個拳勢、每個動作的勁力內含及其變化,永遠是花架子、空架子。」談到勁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跳出一個誤區。一個概念就是對勁與力的認知,有的講:勁是勁,力是力,勁是有內功的力,力是沒有內功的力。其實我們認為勁和力只是在語法使用上的區別,從本質上是一回事,勁就是力,力也叫勁兒或勁。一個誤區就是打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我們說用意是對的,不用力就有些偏頗,它誤導了很多人至今仍在奉為經典,練拳多年沒有一點功力,更談不上護身應變。我認為這句話針對初學拳的人,周身放不松,處處都用蠻勁硬勁僵勁而言還可,但是作為一條普遍適用的準則就不對了,馬虹老師講:「意念本身也是一種力」,一些功夫上的拳家,心中一動即意到氣到力到,可以發人數丈,這種意念統帥全身整體力量的作用我們是不可忽視的,也是我們嚮往的至高境界。所以我們說太極拳是意氣力的綜合運動,只是不用蠻力拙力硬力僵力而已。一代宗師陳長興公講:「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宗師陳照奎也講:「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那裡有不用力的武術?」他還講:「力量佔七分,技巧佔三分。」所以,我們要想打好傳統陳氏太極拳就要懂勁。一、何謂懂勁?懂勁是太極拳的一個術語,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寫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陰陽在拳術中代表了開合、虛實、上下、左右、前後、剛柔、蓄髮、化打等諸多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相濟是個動態詞,是說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在運動過程中,要相互作用於對方,不能只一方作用於另一方,而另一方不作用與對方,只有雙方相互發生作用了,才叫相濟了。懂得陰陽相濟了,方為懂勁。比如重心的虛實,懂得重心的虛實相濟了,方為懂勁。我們還經常講打拳要打出勁道來,何謂勁道?勁道是指勁力的要素、規律和特徵。所以懂勁就是要懂得太極拳的勁道。要懂勁道,不僅要懂得自己的勁道,還要懂得對方的勁道,所以練拳架是練知己功夫,練推手是練知彼功夫,知己知彼才是上乘功夫。要弄懂太極拳的勁道,首先要把它的五大要素搞清楚,即勁別、勁源、勁點、勁路、勁力結構。1、勁別, 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勁別主要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八種勁別外,還有很多細膩的勁別,如手上的穿、劈、切、撩、插、蓋,小臂的滾、壓、搓,腳上的蹬、踢、鉤、掃、絆、踏,腿上的扣、撐、彈等勁力變化。所以要想打好每個拳勢,就要知道招式的技擊含義用的什麼勁,否則只能是比比劃劃,意空、氣浮、勁散。2、勁源,也就是力量的源泉,也叫施力點。力量源泉是大地,當蓄勁入勁時要腳的五趾和腳根要同時抓地,湧泉穴上弓,即有向上吸拔之力,稱為腳弓,把勁傳導到下丹田命門處入腎。當出勁或發勁時,下丹田命門把吸聚上來的勁力向四肢發散出去,即出腎,這時腳下湧泉穴放鬆下沉,腳掌腳跟向下蹬勁,靠作用於大地後產生的反作用力傳導到勁點或發力點。《黃帝內經》把腎視為「作強之官」,意思是大力士,只有從腎發出的力才叫力量,它作用於大地的力量大,大地反作用於人體的力量就大。所以古拳論講:「出腎入腎是真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腰勁,這是我們當細心體悟的秘訣。3、勁點,也叫出力點或發力點,如手上就有十二個力點,如大魚脊、小魚脊、掌根、掌心、掌背、掌外沿、虎口、指尖、腕背、拳面、拳眼、拳的虎口,再如肩、肘、胸、背、胯、膝、腳、小臂尺骨、小腿的腓骨等。懂得了勁點,我們在打拳時就不會無所目的的平均用力了,運勁發力有了明確的勁點,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就容易放鬆了。4、勁路,也就是勁力從勁源到勁點的傳導路線。為了懂得勁力的傳導路線,須明周身的九節勁。上盤三節,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盤三節,頭為梢節,胸為中節,腰為根節。下盤三節,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上中下三盤九節勁,節節勁相連,腰(丹田)為總樞紐,蓄髮靠貫穿。勁路有入勁蓄勁和出勁發勁之別。如蓄勁入勁其勁路是走足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入丹田命門脊背,這是下肢走陰經,上肢走陽經。出勁發勁則是從丹田命門脊背走的手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發散至四肢.這是下肢走陽經,上肢走陰經。人體勁路的陰陽經絡的相互作用就是這樣的巧妙。所以,當我們手走順纏引化勁時,是走手臂外側經絡,是手領肘,肘領肩,肩傳到脊背和腰,當逆纏出勁時是走手臂內側經絡,是從腰沿脊背到胸到肩,肩摧肘,肘摧手。提腿時是順纏,腳的小趾領勁到膝到胯到腰,走的是腿的外側經絡,當鏟步逆纏出腿時,是從腰到胯到膝到腳,走的是腿的內側經絡。通過了解勁路與經絡的走向,我們會更清楚的認識到「梢領中隨根節摧,丹田帶動是真髓」的重要性,體悟勁路是怎樣通過丹田即腰腎或命門進行交接轉換髮送到四肢。5、勁力結構,人體的勁力結構是一種動態的結構,既要運轉靈活便於做功,又要保持隨遇平衡,所以,必須講究科學合理。人體的各主要關節是我們要研究勁力結構的重點,如兩腳兩踝兩膝兩胯,脊柱和兩肩兩肘兩腕兩手,在運勁發力時它們是怎樣組合搭配及其變化的。這裡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我們細心體悟。一是重心的虛實,人體的重心的虛實在兩腳,打拳時總是有一虛一實,重心的主要支撐點(為實為陽)和次要支撐點(為虛為陰)。二是給勁的主要施力點(為實為陽)和次要施力點(為虛為陰)。三是主要發力點(為實為陽)和次要發力點(為虛為陰)。四是重心變化的調配點,即臀部的上翻(為虛為陰)下沉(為實為陽)。這個點是很重要的,重心的變幻莫測的奧妙就在於此。談到勁力結構,我們涉及到諸多虛實問題。在古拳論中有段《虛實訣》寫得頗有深義。他寫道:「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實虛在,實實虛虛攻不空。」太極拳技法的實質就是虛實二字,虛實的靈魂在於變化。上述八個關鍵點表明全身無處不虛實,無處不陰陽。練拳就要講究周身各關節陰陽虛實的科學搭配,推手就要講究你我雙方的陰陽虛實科學搭配。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明確指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陰陽虛實搭配的奧妙在於陰陽相濟。下面我們通過如下幾個典型拳勢,來說明陰陽相濟的無窮變化:一以「單鞭」「白鶴亮翅」「三換掌」等勢的虛步為例。二以「金剛搗碓」「擊地錘」的上與下,「閃通背」轉體上托為例。三以「庇身錘」的幾次重心的變換為例。四以「掩手肱錘」「抱頭推山」上下盤的斜向組合結構為例。五以「雙推掌」的上開下合,下開上合,「倒卷肱」的上下盤同開同合中的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和後撤前發為例。六以「斜行」和「閃通背」的轉體發放為例。從上述幾個典型拳勢的示範分析,我們可以悟出以下幾條規律:1、虛不能全虛,實不能全實,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與實要陰陽相濟。獨立步的虛實是五趾和腳根要實,湧泉穴要虛,也不能全實。2、升不能全升,沉不能全沉,要升中有沉,沉中有升,左側升右側沉,右側升左側沉,上盤沉下盤撐,下盤沉上盤領,膝腳升,襠部沉,升與沉要陰陽相濟。3、左不能全左,右不能全右,要左蹬右撐,右蹬左撐, 左發右塌,右發左塌,左與右要陰陽相濟。4、前不能全前,後不能全後,要前發後撐,後撤前發,後蹬前撐,前蹬後撐,前與後要陰陽相濟。5、開不能全開,合不全合,要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與合要陰陽相濟。6、上盤若是發離心力的勁,下盤要既給離心力的勁,又要給向心力的勁,上盤與下盤要陰陽相濟。如果上盤向上用力,重心可以在用力一側,如果向下用力重心絕不可在同一側,如在則為雙重。二、陳氏太極拳的勁力特徵。太極拳的勁道還包括它的勁力特徵,簡稱為太極勁。它和我們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用勁是不一樣的,它是以太極陰陽哲理為指導,在人體勁力上的科學組合和運用,尤其是傳統陳氏太極拳,有它極其獨特的勁力特徵。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1、剛柔相濟的彈性柔韌勁。2、節節貫穿的順逆纏絲勁。3、循環往複無端的摺疊勁。4、快慢相間的松活彈抖勁。5、以丹田為核心的整體勁。三、鍛煉上述太極勁的途徑與方法:1、從曲柔入手練剛柔相濟的彈性柔韌勁。剛直不能練柔,曲可以練柔,柔可以練剛,這叫曲中求柔,積柔成剛,柔中帶剛才有彈性。拳論講:「勁以曲蓄而有餘,」就是勁不要用完,有餘勁才能有彈性和柔韌性。2、從鬆柔入手練節節貫穿的順逆纏絲勁。只有鬆開韌帶,關節才有曠量,有了曠量才能在柔中節節貫穿,有了節節貫穿才能螺旋纏繞。3、從纏綿入手練循環往複無端的摺疊勁。往複摺疊的關鍵在轉關,即在轉變方向的關口要走纏綿勁,「運勁如抽絲」,才能無斷續。4、從慢入手練快慢相間的松活彈抖勁。慢練才能體悟蓄好勁,聚好氣,倒好重心,培好根基,然後再發勁的用勁規律,爆發鬆活彈抖勁是剎那間的事,發勁後要立即放鬆轉慢,這樣快慢對比鮮明,節奏感強。5、從沉入手練以丹田帶動為核心的整體勁。沉,一是重心下沉,二是內氣下沉,沉至人體的中心下丹田,才能有效的調動全身整體勁,實現周身一家, 內外合一,螺旋震蕩,松活彈抖的效果。「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這是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講的一段至理名言。要想懂勁就必須結合熟練招法,慢運柔化勁,快發剛彈勁,還可藉助工具和器械進行鍛煉,如擰太極尺,滾太極杠,揉太極球,抖太極桿,轉大缸,以及用健身器械等。     精研力踐太極功,循序漸進貴持恆。陰陽相濟求懂勁,日久自能達神明。願大家在快樂中修練,在修練中享受快樂。第五講:氣:鼓盪丹田運氣機談到氣我們往往有一種神秘的感覺,覺得它很玄妙,但又很實在。其玄妙是它深不可測,其實在是片刻不能離開它。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全是向內求的學問,比如:佛學為內明、道學稱內景內丹、醫學為內經、儒學為內業、武學則提倡內功。武術界有句諺語叫「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太極拳是內外兼練,性命雙修的拳種,所以它在加強肢體鍛練的同時更重視內功的修鍊。一、淺談氣的基本知識氣的基本概念。氣,在古代哲學中,指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的物質,是宇宙萬物和人類生命構成的本原。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在自然界是升降聚散,如:「天氣」是自然界的清陽之氣,陽氣清輕,升而化散為無形的太虛,形成了蒼茫的天宇;「地氣」是自然界的濁陰之氣,陰氣濁重,降而凝聚成為有形的物體,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大地。天地陰陽之氣的上升下降,彼此交感和化散凝聚而形成天地間的萬物,所以,氣又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繫的媒體和中介。天地人,人居其中,人類既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又是人體陰陽二氣的載體,所以,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氣對於人是至關重要的,象魚離不開水一樣。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上的中醫理論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氣在人體內的運動也叫氣機,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升降出入是氣在人體內的運動形式。人的生、長、壯、老、已,健康與疾病,皆本於氣。 「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氣的主要功能:1、氣具有推動與調控作用。如陽氣有激發、興奮、促進等作用。陰氣有減緩、抑制、寧靜等作用。2、氣具有溫煦與涼潤作用。如陽氣有促進產熱,消除寒冷,使人體溫暖的作用。陰氣有抑制產熱,消除熱量,使人體寒涼的作用。3、氣具有防禦作用。氣既能衛護肌表,防禦外邪入侵,同時也可以祛除侵入人體內的病邪。4、氣具有固攝作用。氣對於體內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有固護、統攝和控制作用,而防止這些物質無故流失,保證它們在體內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5、氣具有中介作用。人體內部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都是相對獨立的,但是在它們之間充滿著氣這一物質,成為它們相互聯繫的中介。人體內各種生命信息,都可以通過在體內升降出入運行的氣來感應和傳遞,從而構建了人體各個部位之間的以及與外界的密切聯繫。氣與經絡、血液的相互關係。經是全身氣血運行的主幹道,「脈之直者為經」,經脈較粗大,深而不見,以縱行為主。絡有聯絡網路之意,「支而橫者為絡」,絡脈較細小,多浮於體表,縱橫交錯,網路全身。血的運行需要動力,因為血屬陰,主靜。這種動力主要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氣屬陽,主動。血是氣的載體,氣是血的動力。所以,「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中醫學將人體內之氣歸納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四種。元氣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但元氣有先天後天之分, 先天元氣是受父母之精氣與生俱來的,不能再生,要靠後天元氣補充先天元氣,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不斷消耗元氣不斷補充元氣的過程。那麼後天元氣從那來呢?是靠宗氣不斷地予以補充。宗氣是水谷精微之氣和大自然清氣相結合,積聚於胸中(稱上氣海或膻中),輸布全身。宗氣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走息道,推動呼吸。凡是呼吸、語言、發聲皆與宗氣有關;二是貫注於心脈之中,促進心臟推動血液運行。凡血液運行、心博的力量及節奏皆與宗氣有關;三是宗氣沿三焦向下運行於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宗氣還可由氣海向下注於氣街(足陽明經脈的腹股溝部位),再下行於足。所以,我們講氣沉丹田,主要是沉的宗氣。營氣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是富有營養作用的氣與津液調合,注於脈中,化為血液,濡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衛氣是慓悍滑利之氣,不能入脈,故行於脈外,循於皮膚之中,有溫分肉(溫潤肌肉)、肥腠里(滋潤肌膚)、司開合(毛竅的呼吸即體呼吸,毛竅也叫氣門)、御外邪(不讓風寒邪氣入侵)的作用。它們的協同作用,保證了血脈的暢通,維持了人體周身內外表裡各部的功能作用。如果我們能做到養蓄宗氣,培補元氣,通暢營氣,鍛煉衛氣,就可以達到氣壯身強之目的。二、太極拳與人體的氣機。太極拳集技擊、養生、哲理於一身,從實踐到理論,從觀念到方法,都十分關注於氣,注重練氣、養氣、運氣、用氣。在古拳論中強調氣以中氣貫之,也稱太和元氣,養之謂浩然之氣。古拳論中,有關經絡、穴位、氣血、勁道論述最多的當屬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陳鑫在《學拳須知》第四條寫道:「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也不靈動,一著自為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所以,我們在行拳走架時,拳架外形和動作的規矩是氣機運行通暢的基本保證,其中身法最為重要。據《黃帝內經》記載人體有365個經穴,其中有不少穴位是以門和戶命名的,中國的傳統說法是雙扇為門即大門,單扇門為戶即小門。以「門」命名的穴位都是指人體氣機出入的大樞紐,它們主陰陽溝通的問題,戶即氣機出入的通道。所以,在我們身體的軀幹部份,有幾個部位對體內氣機的通暢至關重要。1、虛領頂勁問題。虛領頂勁也叫虛領百會,百會穴又是人的顛頂,位於人體最高處,又為手足三陽經與「陽脈之海」———督脈的交會處,所以此穴為人體陽氣盛極之處,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神作用。古拳論講:「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中氣貫足,精神百倍」。所以,虛領頂勁,既能提起精神,頭腦鎮靜,又能全身放鬆,內氣下沉,滿身輕利,是全身氣機的總綱。太極拳講求中氣,何謂中氣?陳鑫講:「中氣貫脊中」,「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為中氣」。他還說:「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中氣貫脊中也就是督脈之氣,這裡我們應把握三點:一是行拳走架要頭正項豎,立身中正,虛領百會,確保中氣斂入脊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二是運氣用氣,運勁發力不可偏軟,也不可偏硬,要剛柔得中;三是修身養性要有一股正氣,養浩然之氣。2、沉肩墜肘問題,肩部的松沉與墜肘關係密切,不墜肘肩關節松不開也沉不下,這裡有「雲門」和「氣戶」兩個穴位,雲門是肺經的第二個穴,它是氣化飛升之門,主管通行經氣。氣戶是胃經氣血與外界交換的門戶,氣戶穴打開,氣機就開始通暢,合上氣機便被收納。肩部還有一個穴位也很重要,即「缺盆穴」,當我們呼吸時,就會引起缺盆穴上下蠕動。還有兩腋兩脅的「期門」和「章門」穴。所以打拳時我們的兩肩不可聳肩較勁,要自然放鬆。聳肩必然橫氣填胸、兩腋兩脅憋氣,氣機不暢,對身體不好。3、含胸問題。我們陳氏太極拳講胸開背合,胸含背開。為什麼不叫胸合背開呢?胸前兩乳中間有個「膻中穴」,它是心包經上的一個重要解郁大穴,當人們悲憤時會捶胸,把鬱悶之氣拍打出來。當高興時會用手捂住心口,不讓心氣過於外泄。這都是人的自我保護功能,我們打拳時胸要微含,既不要挺胸,又不要癟,對於虛胸實腹,氣沉丹田,鍊氣養氣是很重要的。4、身法問題、立身中正不倚是對拳架最基本的要求。在這裡我們要說說三焦,我們通常所說的人體「六腑」,包括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和三焦,其中,一腑是三焦,三焦簡單說就是整個人體的體腔,是裝載全部臟腑的一個容器。它能夠使各個臟腑間相互協作,起到統籌的作用。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黃帝內經》講,三焦是調動運化人體元氣的器官,負責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氣血和能量。中醫講究人體經絡,經絡通暢氣血也就順著脈象流動,所以,三焦就能夠把人體這個奇妙的大環境梳理通暢,讓氣血循環,尤其是精氣能夠回到腎里藏起來。上焦的膻中穴、中焦的中脘穴、下焦的陰交穴都是調節機能的重要穴位。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就在於此。5、松胯問題。「先輩留下健身方,圓襠松胯最為良」。初學拳者往往胯松不開,容易綳胯挺胯。須知胯根這裡也叫腹股溝,這裡有個「氣沖」穴和「沖門」穴。「氣沖」穴位於大腿根里側,此穴下有一根跳動的動脈,即腹股溝動脈處。此穴暢通對促進腿部血液循環、溫暖手足有益。「沖門」穴,意指脾經下部諸穴傳來的經氣由本穴上沖腹部。中醫稱腹股溝為「氣街」, 《靈樞·衛氣》記載: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靈樞·動輸》又指出:「四街者,氣之徑路也。」說明了頭、胸、腹、脛部有經脈之氣聚集循行的通路。膝上曰股,膝下曰脛,脛部氣街暢通,對小腿在用力時保持筆直,大腿放平打低架子有作用。腹股溝這裡還有一條橫向的帶脈,它約束著縱行的諸經脈,起到協調和柔順的作用,帶脈與腎臟神經系統有關,故帶脈強健可以固精、強腎、壯陽。由於帶脈總束腰以下諸脈,下焦是奇經彙集之所在,「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所以,圓襠松胯對於溝通中盤和下盤的氣血至關重要。6、命門後撐問題。兩腎中間為命門,是真氣出入的門戶。初學拳者,由於腿部功力不支,往往凹腰撅臀,撅臀必然要挺胸跪膝,造成橫氣填胸和膝關節受損。古拳論講:「命意源頭在腰隙」,「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出腎入腎是真訣」。腰勁的實質是腎的功能,講命門實質還是講腎。要做到命門後撐,一要雙手開時要有前掤勁,有前掤才有命門後撐。雙手相合時要有外向里合,里向外撐的合勁,命門才能後撐。二要尾閭前卷上勾提會陰,也叫提肛。百會穴和會陰穴是人體的一條中軸線,打拳就要保持這根中軸線的中正不偏,提肛的真正位置並不是前後陰的中線,而是從前後陰往上走,在臍下三寸的地方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關元穴,關元穴的前上方是氣海,氣海是元氣的來源,提會陰、提肛就是提關元穴,關元就是關住元氣,不讓元氣外泄的穴道。有一種健身術叫「提肛術」,每天提上一百次,對積精累氣大有好處。實際上我們每天練拳時,凡是吸氣時都要收腹提肛,凡是有提腿提膝的動作都要收腹松胯吸氣提肛,一趟拳下來提多少次,誰也數不清,就看你是否認真做了沒有。

在這裡我們再說說尾閭,「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這是道教的說法,泥丸也叫泥丸宮,佛家稱頂門梵穴,醫學稱百會穴,是指人剛出生頭蓋骨最薄最柔軟的地方。尾閭是練功的根本,尾閭所在的部位恰是人體上下的中心點,松腰松胯跟尾閭有密切聯繫,腰胯不松,命門也不好往後撐,命門後撐尾閭猶如古鐘中間的鐘錘自然下垂。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體,看它體積雖小,卻氣機尚存。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裡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髓相連,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裡面的液體受到振動,通過共振作用傳到腦子裡,振動了腦脊液和馬尾神經。馬尾神經非常敏感,所以尾閭要中正,運勁時尾閭中正往下垂,發力時,尾閭就像槍的板機,一撮穀道,尾閭向前一兜,就像扣動了槍的板機,力量從脊背迅速傳導到力點。7、在行拳走架的動作中引動氣機。在開合中練。古拳論講:「開合虛實,即為拳徑」。虛實問題我們在談勁時已經專題講過了,這裡不再贅述。關於開合問題有外形的開合,有內氣的開合,簡稱為外開合和內開合,內開合是指腹部內氣的膨脹與收縮,膨脹為開,收縮為合。我們這裡主要講外開合和內開合的相互關係。外形的開合和內氣的開合有四種規律可循,即:形開氣合;形合氣開;形合氣合;形開氣開。形開氣合,形合氣開,如單鞭、白鶴亮翅等勢。形合氣合,形開氣開,如金剛搗碓第六動作,倒卷肱等勢。當然外形的動作都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或是上開下合,下開上合,要看那個開合為主的問題。所以,在行拳走架中,通過外形的開合和內氣開合的有機配合,把丹田的內氣鼓盪起來,傳遍全身內外表裡。在升沉中練。凡是有上升的部位,就有下沉的部位,有升沉就要收腹松胯吸氣提肛。如提右膝沉左胯或提左膝沉右胯的動作,都要收腹松胯吸氣提肛,引動氣機的有機配合。在轉關中練。一個動作運動到末端,要改變方向時,要先塌掌根,再由順變逆或由逆變順。不要忽略這樣的小動作,奧妙在於掌根一塌輸通了手三陰,鎖住了手三陽,當掤腕背時鎖住了手三陰打通了手三陽經,這一塌一掤,一松一緊,就象自來水的閥門一樣,一開一關,促進了氣血的通暢運行,我們當細心體悟。在纏繞中練。古拳論講:「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法門也就是訣竅,如手的運行,當逆纏大魚際領勁時走的是手太陰肺經為首的手三陰經,當順纏小魚際領勁時走的是手太陽小腸經為首的手三陽經。手與腳的末梢是十二正經的陰陽交接轉換之處,通過纏繞使內氣在心神意念的引領下,由中而發,出與丹田,不偏不倚,節節貫穿,充於肌膚,達於末梢,入於骨髓,出於骨縫,歸於丹田,即為中氣。所以,太極拳的動作決無直來直去,渾身無處不纏絲,在纏繞中鍛練中氣。在剛柔中練。柔不可能純柔,剛不可純剛,一個動作之中就有柔有剛,起點柔落點剛,運行中柔轉關時剛,入勁柔出勁剛,蓄勁柔發勁剛,吸氣時柔呼氣時剛。這裡講的剛與柔都是相對而言,所謂剛者,非努氣努勁強為,而是內持靜重,精神內斂藏而不露。所謂柔者,非軟非散非輕浮,而是外顯和順而氣充於內,剛與柔不是始終一種勁,體內的氣機就是在這種剛柔變化中引動和運行,無斷續,無僵滯,忽隱忽現,剛柔得中,氣自中和。三、拿住丹田練內功。古拳論有這樣一句諺語:「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這句諺語點明了兩個問題,即一個丹田問題,一個呼吸問題。我們陳氏太極拳的內功主要功法,就是丹田內轉功法和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呼吸法。逆腹式呼吸即收腹吸氣,突腹呼氣。當吸氣時,胸脅向外向上開,橫隔膜下降,這時胸腔擴大,腹腔相對縮小,小腹受壓。當呼氣時,兩脅向內向下合,橫隔膜上升,胸腔縮小,腹腔相對擴大。胸腔和腹腔內這種機械式的張縮運動,把內在的真氣鼓盪的流動起來。吸氣時,足三陰經的真氣隨著吸氣運動而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經與心氣相交,手三陽經真氣也同時上行佈於頭面,與足三陽經銜接。呼氣時,胸腔真氣受到壓力,沿任脈下行入小腹(丹田),手三陰經真氣同時由胸趨向手指,與手三陽經相接,足三陽經真氣,由頭走足,與足三陰經相接。這樣構成了以丹田為樞紐的經氣大循環,即大周天。同時,吸氣時,丹田內氣氣貼命門沿督脈上行至百會,「氣貼脊背神貫頂」,呼氣時內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腹內松靜氣騰然」,即小周天。修鍊陳氏太極拳,我們起碼應該練會小小周天的循環。馬虹老師講:「小小周天,即內氣從臍下至會陰,再上命門,從命門再到臍下,三點之間形成一個小圈的『丹田內轉』,一呼一吸,丹田運轉一周即謂之『小小周天』。」「對一般人,即便大小周天尚未打通,也可以做到丹田內轉一個小小周天,帶動拳式動作一個開合。這樣使內呼吸與動作開合協調一致,內外相隨,做到周身一家,內外一家」。學會和習慣了逆腹式呼吸和小小周天的丹田內轉,就可以在行拳走架中,結合外形開合和內氣開合的相互配合而進行鍊氣和養氣了。鍊氣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養氣,一是用氣,要會養會用。先說養氣,它包括養氣、蓄氣、沉氣。靜心行氣為養,養之有餘為蓄,蓄之有法為沉,沉之其位在丹田。所以行拳時一定要注意養氣蓄氣沉氣,做到平心靜氣,蓄之有餘,用之不竭,自然「中氣貫足,精神百倍」。古拳論講:「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氣和勁是分不開的,意到氣到力到,意氣力三者是合一的,氣與勁都要蓄之有餘,任何時候都不要用完,即便發力也不要用到力盡氣竭。關於用氣包括運氣、用氣、守中氣。運氣要慢、深、長、細、勻,呼吸自然,「行氣如九曲珠」節節貫穿不間斷無微不到,氣貫四肢末梢和肌膚毛竅,全身有膨脹感。用氣要注重呼氣,呼氣時內氣下沉丹田,腹部膨脹,橫膈肌上升,促使胸腔把氣呼透。特別是發力呼氣時要長呼短吸,速接速換,勁斷氣不斷,氣斷神意接之,《少林秘籍》講:「長呼短吸為不傳之秘訣。」如二路里的拗鸞肘、順鸞肘、穿心肘、窩裡炮四勢,四呼四吸,要注重呼氣,吸氣自然快捷,好似一氣呵成。再如連珠炮的一吸三呼,也是一氣呵成。關於守中氣問題,陳鑫在拳論中有段話可對我們會有所啟發,他說:中氣「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處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之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所以守中氣也可以說是把握好氣的平衡問題。關於養氣和用氣的關係,我的體會是:吸蓄為養,呼發為用。慢吸為養,快吸為用。慢呼為養,快呼為用。氣沉丹田為養,氣貫四梢為用。養為了用,用必須養,氣在養和用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即為鍊氣。養在內,屬陰,用在外,屬陽,《黃帝內經》的一段話最能表達它二者的關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裡突出了一個慢字,慢蓄、慢吸、慢呼、慢沉,為什麼慢為養呢?因為慢了可以煉意、煉神,按照拳理、拳法的要求,引導氣血作定向的有氧供能運動,所以陳氏太極拳一路以慢煉、鬆柔、蓄氣為主,一趟拳打下來,汗流浹背而不氣喘,反而精神倍增,利於健身養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味的求快和發勁,就必須調用人體的無氧供能功能,不利於養氣。總之,用的是心意,運的是內氣,借的是外氣,靠的是丹田這部發動機,不在胸腔,不在兩脅,不在兩肩,在丹田。注意這個借字,諸葛亮是借東風火燒戰船,我們是借外氣培補元氣和鍛煉內氣。運勁或發勁時自丹田發動,中氣分上下傳送四肢百骸,乃一氣貫通,千萬不要橫氣上沖填胸,就是這個道理。 換氣時要借轉關巧接,如掩手肱錘發勁後的掤腕背時,內氣下沉的一吸一呼,丹田內引,收腹吸氣四梢相聚,仍歸丹田。我曾深有體會的寫到:當你慢運柔化勁時,你會進入一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節節貫穿,氣機順遂,身心舒暢,天人合一的無礙之妙境。當你快發剛彈勁時,你會享受到在發勁的剎那間,周身一體,螺旋震蕩,松活彈抖,淋漓酣暢的舒爽之感。讓我們凝神聚氣,體會氣血在體內的涌動。氣是道生萬物的一個中間環節,是心靈與肉體密不可分的紐帶。對於每一個生命來說,氣是活力,氣是重要而又特殊的一種能量信息。參悟大道如氣。清 字 歌讀《清能早達》有感水清魚翔淺,    風清鳥凌空。智清人增慧,    理清悟圓通。拳清如游水,    氣清勢如虹。法清勁有的,    勁清達神明。註:法指拳法, 的即「有的放矢」之「的」。第六講:神:積精累氣練神明修鍊太極拳的高級標準是形神兼備,以拳煉神,以拳傳神,形神合一,須知沒有神的拳架子是呆架子、死架子,有了神,拳架子才能活起來,打起拳來有情、有景、有氣勢、有神韻,俗稱「太極味道」。一、關於形與神的概念。中醫學認為:從生命活動的大體上看,人體可分為「形」和「神」兩個部分。精、氣、血、津、液均是人體內的基本精微物質,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歸屬為「形」。而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體現,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概稱為「神」。形與神二者之間相輔相成,而不可分割。無形則神無所依附,無神則形無以活;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所以,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中醫的理論學說,它要求形神兼備,形神合一,性命雙修,其關於形與神的深刻涵義就在於此,這與我們平素所理解的形和神的涵義有著質的區別。所以,練拳架外形包括著煉精鍊氣等物質層面的東西,這是形的應有之意,並且是其主要的內涵。關於神我們也不能把煉神僅僅理解為神態神韻那麼簡單,它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全部內容,這也是我們這一節課所要探討的內容。二、精氣神的生成、代謝、功能及其相互關係。我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人體生命來自於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氣,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即是神。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而不可離。《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於氣,氣生於精,精化氣,氣化神。」所以,在太極拳的內功要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須從煉精始。1、精的生成。人體之精有先天之精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父母遺傳的生命物質是與生俱來的精,是不能再生的。後天之精來源於水谷之精微,又稱「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後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故稱後天之精。人體之精,是以先天之精為本,並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而生成。先天、後天之精相互促進,相互輔助,人體之精才能充盛。精盛才能內氣充足,內氣充足才能精神旺盛。2、精的貯藏。人體之精分藏於臟腑,但主要藏於腎中。後天之精來源於水谷,由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質,經脾氣的傳輸作用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各個臟腑組織,化為臟腑之精,在供給各臟腑生理活動需要的同時,又將其剩餘部分輸送於腎中,以充養腎臟的先天之精。3、人體之精的功能。人體之精的功能有五:一是繁衍生命;二是濡養全身臟腑組織官竅,以保障各種生理機能的正常發揮;三是精可以化血,是血液生成的來源之一;四是精可以化氣,先天之精可以化為先天之氣即元氣,水谷之精可以化生為谷氣,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綜合成為一身之氣; 五是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質基礎。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的總體表現,它的產生離不開精這一基本物質。只有積精,才能全神,精盈氣充則神明,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反之,精虧則神疲,精亡則神散,生命休也。·4、精氣神之間的關係。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精可化氣,氣能生精,精與氣之間相互化生;精氣生神,精氣養神,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又統馭氣,人體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及精氣血等物質的新陳代謝,都必須受神的調控和主宰。神安則精固氣暢,神盪則精失氣衰。三、陳氏太極拳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的內功,是以道家養生的導引吐納功法為依據創編的。關於道家養生術,馬虹老師曾做過一段精細描述,他說:「道家養生術的精華,在於以丹田運化為修鍊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宗旨,以運動鍛煉性分秘腺為重點,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柛的過程以達到精氣神三寶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為目的。所以,道教徒做功,不論做導引吐納功法或靜坐修鍊功法,其重點多放在修鍊下丹田,又稱正丹田,指會陰穴之上,命門穴前下,小腹之內的性腺系統。因為人的性腺系統功能的提高,會使人出現一系列的生理變化,特別是經過『煉精化氣,鍊氣化柛』的重要過程,實現『還精補腦』的功能,從而增強生命活力」。所以,陳氏太極拳的內功就是「拿住丹田煉內功」。陳氏太極拳的內功,主要是逆腹式呼吸法和丹田內轉功法,逆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內轉功法的動力,用凝聚于丹田的內氣為動力,通過丹田鼓盪推動丹田內轉。丹田內轉則是丹田螺旋鼓盪運動的形式,其特點是與外形動作做反向對稱運動,是拳勢動作在運勁或發力時產生離心力(陽)和向心力(陰),實現陰陽相濟的動態平衡。如:「懶扎衣」、「庇身錘」、「掩手肱錘」、「奪二肱」等勢。由於拳勢的丹田帶動,會陰穴的一提一沉,一緊一松,鍛煉了性分秘腺,加之丹田內呼吸的出腎入腎,斂入脊髓,上貫百會,起到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三寶相聚,還精補腦的效果。所以,久練陳氏太極拳的一些拳友,練完拳後都有身心舒暢,精神煥發之感。四、煉神要以煉意為核心。馬虹老師把陳氏太極拳的內功修鍊歸納為三層功夫,即煉精、鍊氣、煉意(神)。三步功夫中又以煉意(神)為核心。因為用意必有神,用神必有意,沒有意的神是茫然的,沒有神的意是無奈的,神和意相統一才能打出太極拳的內涵。所以,歷來太極拳家都強調打拳必須用意,例如:「勢勢存心揆用意」, 「意氣君來骨肉臣」,「先在心,後在身」,「氣未到而意已吞」等等。在煉意方面,我的體會是要隨著自己拳藝的提高,要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要把握三個環節,深入五個層次:煉意的三個環節即:一松二靜三集中:一松就是身心要放鬆,不要緊張較勁,這是煉意的前提;二靜就是心靜,要摒除一切雜念不走神;三集中就是集中精力只想拳勢的動作和內涵,以一念代萬念。煉意的五個層次是:1、遵規守矩,熟練招勢,煉意鍊形,意領形隨。行拳時要使手、眼、身法、步運行的起點、落點、路線、方位、重心等方面都要合乎拳勢的規定要求。這個階段從思想上主要想規矩,所以學拳初始階段,要認真聽、看、記,對教練講的對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動作要求要心領神會,盡量用形體把內在含義表達出來。如穿掌、切掌、劈掌、握拳;如提膝、出腳、鏟步;如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圓襠松胯;如眼看何方;如外三合等。要練熟套路,練松筋骨,上提精神,下壯腰腿,上下相隨,周身一家。2、精通拳理,懂得陰陽,煉意明理,熟用規律。太極拳是文化拳、哲理拳,拳論云:「學拳須明理,理明則功進」。明理就是要懂得在拳術中何謂陰,何謂陽,以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相濟規律,如:逢左必右,逢右必左,逢上必下,逢下必上,逢前必後,逢後必前的對稱和諧規律;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寓規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互根互孕規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開先合,欲合先開的往複摺疊規律等。運用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導引動作,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3、精研拳法,規範拳架,煉意用法,明招懂勁。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每個招勢都有其攻防技擊含義,所以要弄清每個招勢的技擊含義以及它的勁別、勁源、勁點、勁路、勁力結構。因為法中有勁,勁中有法,法勁合一,是拳架的靈魂,其中陰陽相濟是懂勁的關鍵。在動作上,出手投足要招法清晰,氣勁順隨,重心穩定,八面支撐。這個階段一定要練練推手,多和拳友交流切磋,特別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的拳友或明師交流切磋,學會聽勁、問勁、借勁、用勁,真正把功夫練到身上,解決空架子、花架子問題。4、腹式呼吸,丹田鼓盪,煉意行氣,氣勁合一。鍛煉由內而外的丹田勁,非順即逆的纏絲勁,剛柔相濟的韌性勁,螺旋震蕩的彈性勁,節節貫穿的蛹動勁,必須運用逆腹式呼吸法和丹田內轉功法才能做到意氣力三者協調統一,即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氣按意走, 勁隨氣行,氣勁合一,以煉成太極之勁道。這個階段的重點是練丹田,在行拳走架中,大小動作都要想著丹田這個「發動機」、「樞紐站」、「變壓器」。內不動,外不動。腰不轉,勁不發。把臀部的翻沉和內氣的鼓盪練到身上。由於練出以丹田帶動的內功,不論是慢運柔化勁,還是快發剛彈勁,只要意一想,氣和勁就會到,所以,你的神不散,形不歪,氣不亂,勁必整。5、把握節奏,快慢相間,煉意化神,階及神明。太極拳要表現出行雲流水,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鮮明節奏性,這是韻律,要培養內在的浩然之氣,這是氣勢,韻律加氣勢才有神韻。太極功夫有下乘、中乘、上乘之分。下乘功夫是見招用招,磕磕碰碰;中乘功夫是「隨曲就伸」,「化打結合」;上乘功夫是「因敵變化」,「感而應之」。煉意的更高要求是進入「階及神明」的上乘功夫階段。何謂「階及神明」?「階及」二字是對一步一個台階循序漸進的描述。「神明」是指拳技水平已臻於高度成熟的境界,它反映了在推手、交手的實戰中運用技法,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得心應手,反應靈敏,隨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超技藝。《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意思是,繼承它會得到好處,有所成就就是人性使然,即人之本性。《繫辭上》還提出「陰陽不測之謂神。」其意思是說:能預知陰陽不測的未來,就是神明了。所以追求「神明」的途徑是悟「道」,道是什麼?道是規律,是法則。宇宙的一切都是陰陽變化的,陰陽變化又是有規律和遵守一定法則的,太極拳中的陰陽變化也是如此。所以在長期的修鍊中要悟「道」,也就是要認識規律,掌握規律,熟練地運用規律,才能達到神明的上乘功夫。太極功夫不可能一促而蹴,過去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過去習武者一天要練幾十遍拳,我們現在只是早晨練上幾遍拳,恐怕十年也不及人家一年的功夫,所以,持之以恆,是我們修鍊的唯一途徑,當然我們是以鍵身為主,但是堅持數年必有所獲,「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所以,「神明」是我們熱衷於這套拳藝的最終嚮往與追求。陳鑫公在《拳論》中說:打拳「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緻。問何以打出好景緻?始則遵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裡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桺軃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 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往神馳,真好景緻!拳景緻此,可以觀矣。「太極拳,既表現出一種力的柔韌含蓄之美,又迸發著無堅不摧的生機活力。它傳遞著中華古老文明的血脈,承載著華夏先哲的智慧結晶。它的追隨者現已超越國界,全世界已有數億人習練太極,它將成為人類普及最廣的一項大運動。拳友們:通過上述講解,可以看出練意的過程,就是練腦練神的過程,它可以使我們健腦、益智、增慧。所謂益智增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它擴展了我們的精神境界和胸懷,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陶冶著我們的情操,強健著我們的體魄,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更豐富,更愉快。願大家與拳相伴,愉悅終生。練拳心得習太極之哲理,  探陰陽之奧秘。行開合之拳架,  悟虛實之變易。循螺旋之軌跡,  運丹田之內氣。研化打之拳法,  煉剛柔之勁力。修性命之學問,  達體用之目的。
推薦閱讀:

有什麼熬夜刷題工作保持精神的方法?
胰島素泵基礎率設置和精細調整方法?看這一篇就夠了
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幾的計算方法
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的區別
元宵佳節轉好運的幾個方法

TAG:傳統 | 方法 | 太極拳 | 修鍊 | 太極 | 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