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孩子獨立的真實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成人對孩子的教育與二、三十年前比較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尤其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方面,許多成人都做出了頗有成效的努力。我在幾年來的工作中,也對此方面有了一些思考,今天寫下來算作一次小結。

有不少家長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自理的品質,早早(甚至早到兩歲左右)就把孩子送進全托幼兒園;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對掌握某項技能尚未發展到足夠能力時,有的成人就強迫孩子「獨立」地完成該項技能,而對孩子的某些為自身發展需要所做的舉動卻又橫加干涉,或是忽視而不積極引導;有的成人對孩子沒有傾注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愛、關注、理解,孩子的安全感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就動輒以「培養獨立、自立、自理的品質」為理由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的成人過於注重言傳卻甚少或忽略身教,成天在孩子身邊說個不停······我以為,這些做法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自理品質不但無益,甚至有害。下面分別談談看法。

 

一、關於全托

 

對於全托,我一向不贊成,別說兩歲左右,即使到中學階段的孩子,我都認為盡量不選擇寄宿制。父母和家的氛圍,肯定是未成年孩子身心安全的港灣所在,不論孩子在家以外的地方受到任何喜怒哀樂之事,他回到家,有他最可信任的親人與他分享喜的愉悅,化解怒的怨氣,消除哀的悲傷,共慶樂的幸福。只有這樣,他才會在內心建立起穩固的安全意識,他才會以強大的心理能量去獨立面對社會,形成自立的人格氣質,才願意學習一切自理的生活能力。

說到把孩子送去全托培養自理能力,有的成人以為先讓孩子學習自理,以後他自然就會獨立自立了,我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漸認識到這種觀點和做法不一定正確。這裡摘抄一位小學老師的話:

「 全託過的孩子,雖然自理能力比較強(但是,其實一上小學,所謂的自理能力就大部分打回原形了,這是家訪中不少家長親口證實的),但是無一例外地害怕孤獨,這是好多全託過的學生,給我的回答。有的生性內向甚至脾氣急躁的孩子確實會在幼兒園時代就開始存在心理問題。

 三年前,出於興趣,我做了一個課題研究,在觀察和調查中,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小學,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大部分是全託過的孩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把事情憋在心裡,不會傾訴、不懂得發泄(其實負面情緒也是需要發泄的,哪怕是大喊、捶牆、丟紙團······)在幼兒園,確實沒那麼多的老師、阿姨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細膩的內心。3歲到7歲是建立安全感和親情的關鍵時候,再好的老師絕對勝不過一對好父母,這個時候,你獲得了孩子的心,將來的教育將會輕鬆百倍。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看了太多的個案,接觸了太多迥異的個體,我深深感受到:其實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很多是在學齡前就已種下了根源,進而在小學時代孩子經歷第二個反叛期——8歲時開始反抗,因為我們都知道,其實中年級,尤其是三年級,是最最最難教的。低年級時孩子不會爆發太多問題,因為翅膀不夠硬。中年級膽子大了,認識社會了,自然敢拌嘴、敢發脾氣、敢與家長老師對抗了,各種心理問題也在一瞬間爆發。

 當然,女孩會相對乖巧,懂得忍,懂得把事情放在心裡,這往往又會讓家長以為,自己的孩子更乖,很聽話,孰不知,聽話的背後,孩子真的沒有心理問題?

 每次新接班家訪時,我總會跟家長拉家常,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以更好了解孩子,每次問到關於全托的問題,不少家長總會憤憤地說道:沒辦法,老人家怎麼都不願帶,自己工作又忙,經常出差加班,沒法保證孩子的接送和撫育;甚至還有不少對現階段孩子存在問題進行思索時,往往會扯回不該讓孩子全托這個話題。

 因而,我真的建議,能不全托不要全托。再好的老師絕對勝不過一對好父母。我自己做老師,也是這樣告誡父母的。」

這位老師說出了問題實質:在孩子沒有建立好穩固的安全感和親情感之前,把孩子送去全托鍛煉「自理能力」,很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危險的心理問題隱患,這種心理問題恰恰是由於孩子沒有建立起獨立自立的精神內涵而造成的!更別提這位老師說的:「其實一上小學,所謂的自理能力就大部分打回原形了,這是家訪中不少家長親口證實的」。

 

            二、關於「獨立」完成某項技能

 

     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對掌握某項技能尚未發展到足夠能力時,有的成人就強迫孩子「獨立」地完成該項技能,這方面的例子常常見到。比如一歲左右的孩子在玩汽車玩具,一個小零件從車上掉下來,孩子需要成人幫助時,有的成人:「自己裝上去嘛,你自己的玩具,你自己修吧!」由此產生許多問題:1、零件從哪個部位掉下來,孩子清楚嗎?2、孩子明白如何安裝嗎?3、孩子雖然清楚該裝在哪個部位,也明白如何安裝,但由於手的精細動作發展還未到一定階段,或是手眼心的協調能力發展還未到一定階段,他裝得上嗎?於是,經過孩子幾番努力零件還沒裝上,又給孩子帶來新的問題:1、我「自己」能完成成人所說的「自己裝、自己修」這個任務嗎?2、以後再有此類事情發生我「自己」還願意嘗試嗎?3、成人每次都只是說嗎?可能會有:4、成人值得信任嗎?又或者,經過孩子幾番努力裝上了,但裝得不對,成人是怎樣評論的:1、「你裝得不對!」(打擊,以後不裝!)2、「你自己裝上了!太棒啦!」(A、怎麼裝都行?以後許多事都可以隨便敷衍!B、輕易獲得「棒」的讚揚,再有難度大的工作來到時或者敷衍完成,或者怕得不到「棒」而不「自己」完成)這一系列問題都將不利於培養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立意識。

對孩子的某些為自身發展需要所做的舉動橫加干涉,或是忽視而不積極引導,也有許多例子可舉。比如吃飯問題,吃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第一本能需要,但在成人的干預下,許多孩子的吃飯已成為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包袱問題,成為別人要他履行的一項責任,一項能得到成人讚揚的任務,真是咄咄怪事!什麼原因?就是在孩子幾個月大,希望自己動手抓食物或餐具來完成自己的生存程序時,成人跳出來了:「吃得滿身都是!桌上地上都是!吃得這麼慢!飯都涼了!我來喂你吧!」比如塗鴉,孩子可能是要發展手的技能,也可能是為了研究紙和筆的關係,再或者想看看色彩的變化,剛畫出幾筆誰也看不明白的線條,成人跳出來了:「你畫的這是什麼呀?小鳥?小鳥不是這樣畫的,我教你吧!」比如嬰幼兒試探性地抓、打別人,可能是想發展交友技能,也可能是要鍛煉抓、打的技巧,成人跳出來了:「不許這樣!這麼小就學會打人啦?」更甚者還打幾下孩子:「不許打人,打你讓你記住,打人是壞孩子(孩子已經記住啦:打人是壞孩子,所以你是壞大人)!」孩子想知道某件東西掉在地上會有什麼變化,拿起不應該摔的東西摔下,大人更是氣急敗壞地跳出來:「這孩子太調皮!這東西怎麼能摔?打手!」······太多啦,這些例子不勝枚舉。這類干預帶來最嚴重的後果之一就是使孩子失去「我要吃、我要做、我要探索、我要學習」的寶貴慾望,久而久之,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以成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評價目標為準則,一切變成「逼我吃、逼我做、逼我探索、逼我學習」的行為負擔,孩子失去了自我,還怎麼談得上培養獨立自立的精神?然後在孩子真正需要成人幫助時卻又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學會自理」!怎不叫孩子困惑、為難:「究竟我該怎麼做,大人才滿意?」  

   

 三、關於安全感與獨立自立的關係

 

          有的家長說:「我都全職在家陪孩子啦,給他的關注該足夠多啦,他怎麼還是很膽小,很粘人,什麼都離不開大人幫忙,一點小事哭個沒完?」遇到這類家長,我只能說:「你給他的關注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說,你沒有為他建立起真正穩固的安全感,他的心理能量非常脆弱。」

            現在許多成人都知道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感,要多多關注孩子,及時洞察並幫助孩子之需。可是有的成人以為只要天天陪著孩子,孩子要啥就給啥,張口閉口「寶貝、乖乖」,就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了。我在這幾年的工作實踐中發現,在每天都能見到父母的前提下,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與父母陪伴的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而是與父母陪伴質量的優劣有很直接的關係。試想一下,如果一家大小天天在一起,但父母對孩子非打即罵,或是毫不理睬,這種陪伴何談建立安全感?反之,即使父母天天在身邊細緻入微地照顧孩子的一切生活瑣事,可是對孩子心裡所思所想不明白,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理解,孩子也同樣無法建立起穩固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需要成人首先為孩子建立起界限意識,這道界限用我的話說,就是在浩瀚宇宙(這難以設想安全度有多少的宇宙空間)中,為孩子砌成的一道安全圍牆。在這道牆以內,成人與孩子是知心朋友,親密玩伴,共同探索世間奧秘,共同分享快樂和痛苦,共同成長(絕不是孩子單方面的成長)。通過這道界限的建立,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成人學會怎樣教孩子學習保護自己;孩子學會了解與體驗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並對此負責,成人學會怎樣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學會自己做選擇而不是憤恨別人代替他選擇,成人學會讓孩子做選擇而不是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學會等待後滿足而不可能事事都即時滿足,成人學會有時對孩子延遲滿足會對孩子的將來大有益處;孩子學會聽懂別人說「不」,成人學會怎樣對孩子說「不」;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設的界限,成人學會尊重孩子設的界限。說到底,這道界限是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而讓孩子清晰明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生存底線。界限感建立好了,孩子在這道安全圍牆裡就清楚明白自己的安全範圍,就不會像獨自一人行走在茫茫沙海里那麼彷徨無助,自然不會膽小、依賴性強了,這樣的孩子深知那道生存底線在哪裡,只要不觸碰這條底線,「我」就是自由的、安全的、隨心所欲的、想像無邊的、有所創造的快樂孩子,這樣的孩子內心力量自然會是強大的、獨立的、自立的。

          總之,要培養孩子在人格、思想、心理意義上的獨立、自立、自理,而切不要在包辦了孩子的思想意識後還去苛求孩子要學會獨立、自立、自理。


推薦閱讀:

星座-神煞的真實含義
讀家 | 《無問西東》:真實的人生,就是要活得明明白白
何謂內觀?真實中怎麼樣塑造著一個修鍊過程的人
關於男人女人的50個真實寫照
張學良晚年真實的生活百態!

TAG:孩子 | 意義 | 獨立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