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05-28
菩薩了悟自心,本無生滅,慈心垂視六道眾生,枉受沉淪,無有出期,於是廣發同體大悲,盡未來際行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以此四種方便法門攝受眾生,使一切眾生歡喜接受教化,進而信樂佛法,舍妄歸真,入佛智海。故知,菩薩外行四攝法,內以無盡的大慈悲心,運用善巧方便度化眾生,方能利樂有情,同成佛道。《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即指度化人的方便善巧。簡而言之,「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一)四攝法的意義與內容 四攝法是權巧度眾的方便法門,皆以巧慧為根本。但因眾生的根基與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別,分類如下:● 布施攝:四攝法的第一條為布施攝,布施攝又作布施攝事等。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佛說梵網經》卷上云:「若佛弟子,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教導一切眾生。」因而布施可分為以下幾種:
1、財施:
財施就是物質的布施,用以解決他人在生活上的種種困難,令其無饑寒之苦。布施財物的真正意義:第一是破除內心的慳貪,第二是培養自身的慈悲利世之心。釋尊在《優婆塞戒經》云:「樂施之人可獲五種利益:一、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入大眾時不生畏怖,四、得好名稱,五、莊嚴菩提。」 2、法施: 法施,是以佛陀覺悟的真理勸人斷惡修善,離苦得樂,得到功德利益。即指為他人宣說一切世出世間法,令眾生具足正確的知見,能去除內心的煩惱與痛苦,開啟智慧本覺,依正確的法門來修身攝心,得到世間的安樂與出世間的解脫。法施的功德,遠遠超過財施,因為財施的作用和範圍是有限的,而法施的利益是無限的。《無量壽經》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唯獨法布施能夠幫助眾生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福德。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種布施才是最圓滿、最殊勝的。 3、無畏施: 三界如火宅,有情多畏怖。《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極怖中,隨力濟拔,此則為無畏施。」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怖害怕之時,無畏施能夠幫助他人消除內心的恐懼與驚慌。如我們有能力,看到有人生病,治病有困難,我們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布施醫藥、布施錢財,幫助他治病以脫離病苦;如看到他人遇到了災禍,急需要幫助,我們應當盡自己的一份力幫助他渡過難關;看到人有憂愁,軟言相勸,使他心開意解;看到人有過錯,好言相勸,說明道理,使其懸崖勒馬,浪子回頭等等。 ● 愛語攝:隨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願與我接近,以便於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可以分為柔軟語和法語,對於一般世人,根據不同的情況,善於運用世間的語言,使其心平氣和,使其遠離憤懣。 《華嚴經》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能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古德說:「今生人見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因而諸佛子所說法應順眾生根性,要和顏悅色,善言慰喻,說誠實語、正直語,調解語、柔和語,使眾生喜愛,快樂,如此方法說一切種種真實語言,這樣便可調和一切眾生心性,使眾生生起歡喜心,使他對三寶起恭敬之心,方能修學佛法、依教奉行。 愛語可以包括三種: (一)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災難,受到恐怖,絕不可幸災樂禍,須要用慈愛和悅的顏色和話語去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雖然沒有多大的力量幫忙他,但這溫柔的言語,同情的態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發生好的感情。(二)慶悅語,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就是壞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們都應該讚歎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壞的人,也會因此走上好的途徑。
(三)勝益語,是使聽了你的話,可以輾轉增勝增益。如得少為足的人,你可以勉勵他,使他再進一步地求勝。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學小乘的開導他再學大乘。這些話,都屬於勝而益善的。有時不但以柔語勸勉,亦可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勵精圖治,只要態度誠懇,都可以攝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導。 ● 利行攝:菩薩以身口意三業之善行,利益眾生,使其歡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攝。故凡利益眾生之事,無不儘力而為,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冤親平等的大慈悲心,積極修利他之行,得到眾生之尊敬與信賴,使其信樂佛法。 《普賢行願品》說:「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 同事攝:修菩薩行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在契機契緣之情況下,攝受利益一切眾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集異門是論第九說:「同事者,謂於斷生命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斷生命:若於不與取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不與取;若於欲邪行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邪行:若於虛誑語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虛誑語;若於欲酒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諸酒。諸如是等說名同事。」真正的同事攝應該是設身處地為被攝者著想,即同處一個角度對眾生實施教化,令其斷惡,行善,引導大眾入佛法。《觀世音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隨類化身,同止同作,同學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攝法,都是菩薩利益眾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作佛事。」即是此意。 (二)如何行持四攝法 通過對四攝法的內容與目的分析,我們可以感覺到,菩薩修行的法門雖然廣開八萬四千之繁多,但各個法門皆融六度於四攝之中,那麼應如何持好四攝呢? ● 如何行布施攝 1、布施不住六塵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金剛經》於文字義理上一再強調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為主題。因此在第四分佛陀提出布施的觀點:「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六塵,才能根除人我分別,打破有無界線,才是修行者真正的皈依處。因而修菩薩行者布施應該做到四點: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如果我們能做到不住六塵布施,妄心即伏,菩提即生。
2、布施應講 「三輪體空」 無住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及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回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布施去除一切雜念妄想其功德自然也如虛空般不可限量。正如《金剛經》所載:「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心中存相就會增長我法二執,對於施者、受者和施物這三件事都不存於心,無有執著。一般的布施者總心存一些想法,發心不會很純正,而將來的果報也是有限的。須達多長者為佛最傑出的在家弟子之一,他為人樂善好施,但凡貧窮孤苦之人,無不受其恩惠,他的布施與慈悲對貧困者如雪中送炭,給世人帶來了溫暖,因而被尊稱為給孤獨。北傳《增一阿含經》中他被釋尊喻為布施第一。 ● 如何行愛語攝 愛語中的愛是指關懷、慈悲、友好之意。愛語必定是以德行為基礎的。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是說言語是一個人內在美德的外現。語言要言之有禮,言之有情。因而愛語應做到以下幾點。 1、以情動人 世間事逃不過一個情字,勸人為善更是如此。情真方能動人,無論再鐵石心腸的人也難免不為情所動。語言不美,情不動人,別人很難接受,更不會被勸化。因而愛語一定會包含善意,以情動人。 2、把握好時機 要顧及具體的環境和勸說對方的具體情況。不說則己,一開口就要切中關鍵。如若不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而及之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金剛經》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佛以廣大心量,以種種愛語,讚歎,包容大眾。因而佛是愛語的實踐者,據經典記載,佛陀每見人來則曰善男子,善女人,對眾生軟言慰喻,予以鼓勵。● 如何行利行攝
前面的愛語是對眾生的言教,而利行則可以理解為身教。利行的重點就是菩薩行者要有甘於奉獻的精神,做有益於他人、社會的事情。在利行的過程中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此時正需要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利行攝只有在此種金剛無畏的精神指引下方可發揮巨大的作用,行願無窮。《大智度論》記載,佛陀為度一位視力不佳的老比丘,可以親身為他撿一根針,可見佛視眾生平等,為了利益眾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 「勿以善小而不為」,利行也需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少成多。 ● 如何行同事攝 現今社會紛繁複雜,社會人員良莠不齊,同事朋友的關係往往很不容易把握。很多人都期盼伯牙與鍾子期的情誼,朋友會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和鼓勵的力量。如何才能獲得善友?佛陀教授有七種方法:難予能予: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揭彼過: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只有這樣,才能處好同事朋友間的關係,行好同事攝。
修行好象戰爭一樣,必須常存正念,念念阿彌陀佛,念念三寶,這個要領一定要抓住,當你越精進的時候,魔障越多,所以自己要很小心。不小心造了業,要趕緊懺悔,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希望在家人至少一個月有六天受持八關齋式,保持正念,修六念法,而且做利他的功德。
推薦閱讀:
※菁的同事問投資
※聯歡會上想表演脫口秀什麼話題、素材、內容比較好?
※如何處理在朋友公司上班的關係?
※同事自測病,搖得(屯)之(臨)卦,請斷吉凶及應期。
TAG: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