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傑:《易經的智慧》第一編導讀篇1
《易經》就像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書擷其精華,以通俗易懂的問答方式呈現於讀者眼前,不僅是一本易學入門級的讀物,同時也適合易學工作者和熱衷於易學研究的人士閱讀。 導 讀 之 二 《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關於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聖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後代,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關於《周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相傳伏羲始畫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記》司馬遷語),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周易》乃周文王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認為《周易》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商周之際的一批巫官、史官和卜官,參照世代相傳、不斷積累的占筮資料和社會生活經驗逐步整理加工而成的。現代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周易》帛書,就與現存的《周易》不盡相同,就是一個例證。不過,把《周易》定為商周之際成書,是沒有爭議的。 《周易》包括《易經》與《易傳》兩個部分。 《易經》由六十四卦組成,每卦里有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個部分。它不僅講占筮、預見吉凶成敗,而且涉及古代的歷史事件、戰爭情況、生產經驗、商業貿易、婚姻習俗、宗教祭祀、民間歌謠等廣泛內容,從而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蘊藏著古代占筮、宗教、神話、藝術、文學、科學、哲學、史學等諸方面的內涵,蘊藏著古代占筮、宗教、神話、藝術、文學、科學、哲學、史學等諸方面的資料。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它通過一種特殊的圖像符號系統和文學解釋系統表達獨特的樸素的辯證思維方法——陰陽互補方法。 《易傳》主要是對《易經》所蘊涵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進行新的闡發,以揭示六十四卦的內在根據與聯繫,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十篇。《易傳》將《易經》中的「- -」、「—」兩個符號代之以「陰」、「陽」一對範疇,將經驗的具體轉化為哲學的抽象,更明確地闡發了陰陽互補方法的內涵與實質。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周易》之神奇奧妙,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我們研究《周易》的態度,應該是「繼承」和「創新」。繼承《周易》豐富的文化遺產,必須把它與新的東西融合,賦予它原來所沒有的新東西。正如許多專家學者所共識的那樣,「創新」是對傳統的更新,而更新不僅用當代人的習慣用語解釋《周易》,更重要的是以現代科學思維,說明傳統哲學思想的特點,參照最新的西方思維模式,發掘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真知灼見,創建適應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的易學體系,為現代社會服務。 導 讀 之 三 人生智慧的寶藏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它以陽爻和陰爻為基本符號,組合成八卦以及六十四卦,通過這些卦象闡述了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法則。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內爾斯·玻爾,因其對物理學的傑出貢獻而被授予爵士徽章,在選擇徽章標誌時他選用了《易經》陰陽太極圖。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位(後來為計算機所採用),也得益於《易經》八卦的啟示。毫無疑問,《易經》對現代數學、物理學、生物學、醫學等現代學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瑞士心理學家尤爾古斯塔夫認為,《易經》「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歐洲哲學權威榮格說:「談到世界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傳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原子物理學有頗多相同的地方。」 《易經》是一個蘊藏無窮奇珍異寶的寶藏,它是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易道以太極八卦、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哲學、算術、醫學,並滲透到幾千年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歷代英才俊傑精於此道,或為聖賢,或為帝王、名將,或為名醫、高僧,或為大詩人、大思想家,推動著中國乃至全世界文明的進程。 人們在經歷磨難、兇險、復興、亨通等境界時.《易經》六十四卦的爻辭就如同人生各個階段的指標,總是能啟迪你的智慧,使你找到最佳的應對策略。例如,當你處於人生的低谷時,《易經》提醒你是啟用乾卦潛龍在淵的智慧的時候了;當你知識缺乏時,《易經》提醒你是啟用蒙卦教育啟蒙的智慧的時候了;當你過於揮霍自己的健康時,《易經》提醒你是啟用剝卦休養生息的智慧的時候了;當你過於憂得憂失的時候,《易經》提醒你是啟用大壯卦失得勿恤的智慧的時候了;當你家財萬貫的時候,《易經》提醒你是啟用施祿及下的智慧的時候了。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易經》總是放出萬道溫煦的智慧光芒照耀著你,使你的人生境界得以升華,向著盡善盡美之境進發。 導 讀 之 四 易學人物傳承表 圖表說明:1.本圖有助於讀者快速認識自遠古至清代的中國易學家及其易學思想。2.本表介紹了每個易學家的年代、流派、易學貢獻、代表作等相關信息。3.本圖中的紅框代表該易學家是易學影響深遠的代表人物。
導 讀 之 五 《易經》是一部奇妙無比的古書,看不懂的人說它是有字天書;略知一二的人對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愛不釋手,隨時擺在案頭,向它請益人生各種問題,增長處世的智慧。《易經》的「義理」告訴我們:宇宙萬物一直在變化之中,充滿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那麼人類應該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貴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價值,以行善為主軸,搭配求真與審美的目標,使人生趨於完美的境地。個人與群體不可區隔,所以《易經》是成已成人之學。 《易經》的「象數」可以用於占卦,只要秉持「不誠不佔、不義不佔、不疑不佔」三項原則,再循正確的方式進行,則占卦結果將使人相信「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並非虛語。《易經》即使沒有老師與保護者,也好像面臨父母在指導一樣。當然,人都希望趨吉避凶,但是《易經》也提醒我們「天道無吉凶」,因為吉凶在於人的慾望。《易經》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於培養德行、增強能力以及啟發智慧。把握這三點,人生的主動權操之於己,生命也將變得充實而更有意義。《易經》在古代經典中屬於哲學類,其故在此。哲學是對人生經驗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統的理解和最終的目標。也因此可以說:沒有哲學,人生形同盲目;脫離人生,哲學難免空疏。而《易經》正是一套圓滿的哲學體系,不學《易經》,將是無可彌補的知性缺憾。 導 讀 之 六 《易經》、《易傳》、「易學」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本書,因為古代的書是用竹簡做成的,所以它非常簡單扼要,材料很少,只是後代發揮得比較多。 《易經》為《十三經》之首,那時還沒有《十三經》的講法,而是講《五經》,也就是《詩》、《書》、《禮》、《樂》、《易》。《詩》(《詩經》)代表文學;《書》(《尚書》)代表歷史;《禮》(《禮經》)代表生活規範;《樂》(《樂經》)代表藝術、音樂修養;《易》(《易經》)代表哲學。 一說到哲學,讓人感覺「玄之又玄」,好像與生活脫了節。《易經》在古代被列為哲學範圍,它有何特色呢?哲學「愛好智慧」,智慧有一個特色——完整而根本。也就是說,你不能只看人的世界,還要看自然界和天。即天、地、人三方面都要兼顧;不能只看現在,還要看過去、未來。換句話說,在空間和時間(即宇宙)兩方面都要兼顧。《易經》作為哲學的代表,也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根源,其中包括三大部分:《易經》、《易傳》、「易學」。這也是學術界目前公認的分類方式。如果只念《易經》,最多二十頁。因為《易經》的「經」本身很少,只有六十四個卦象,加上卦辭、爻辭,二十頁就讀完了。但是這二十頁沒有人看得懂,不知道它在寫什麼,因為太扼要、太簡單了,所以就有了《易傳》。 《易傳》是由孔子與他的後代弟子們整理而成,可以說是靠整個學派的合作才完成的。所以,現在買任何一本《易經》,都是《易經》、《易傳》合在一起。一旦分開,就無從得知它在說什麼了。 經過儒家的解釋,《易傳》的內容很豐富,共有十個部分,叫做「十翼」。「翼」就是輔助,好像翅膀一樣,作為輔助讓你了解《易經》。「十翼」首先是《彖傳》和《象傳》,各分上下,總共四篇。《彖傳》是解釋卦辭的部分;《象傳》則是解釋卦義與爻辭,解釋卦義的叫做《大象傳》,解釋爻辭的叫做《小象傳》。通常以《小象傳》為主,《大象傳》只有一句話。其次是《繫辭傳》。《繫辭傳》是獨立又精彩的哲學論述,分上下的理由不一樣,並沒有任何客觀的根據,純粹是因為太長了,所以分上下兩部分。這樣一來就有「六翼」了,還剩下四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文言傳》是對某些文字作解釋,但是只對乾卦、坤卦作特別的說明,因為這兩卦太重要了;《說卦傳》是說明每一卦出現的原因、命名的理由,以及八卦所象徵之物,有如一本小字典;《序卦傳》是講六十四卦順序排列的理由;《雜卦傳》即沒有順序,將六十四卦混在一起講,很多人認為它的內容沒有什麼特別道理,應該不算什麼偉大的作品。 司馬遷認為「十翼」是孔子所著,後人則認為是孔子的學生的集體心得,再傳至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一代傳一代,至少傳了十代)。司馬遷家學淵源,懂得《易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是因為懂得變化的道理,他才能寫就《史記》。整個《易經》的思想基本上是時間的進展過程中,觀察人們應該如何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安排自己的行為,目的是要「趨吉避凶」。人活在世界上當然希望過得快樂,誰都不喜歡痛苦、煩惱、災難。因此,吉凶就關係到一個人活得開不開心、想要的東西能不能得到,或者不想失去的東西會不會失去。 總的來說,我們只要了解「十翼」只是十種對於《易經》內容所作的說明,屬於《易傳》的部分即可。「易學」從漢代以後一路發展,學者們各自研究,門派多得不得了,隨便一念,大概也有一百多部易學著作。介紹《易經》要以「經」和「傳」為主,把《易經》與人生的道理說清楚。有些人喜歡成語,而很多成語其實就是從《易經》裡面來的。總之,我們首先要了解,《易經》是最古老的書,是中國古代經典的第一部,其中包括「經」、「傳」、「學」,而我們的重點在「經」和「傳」。「學」這一部分非常複雜,很少有人搞得清楚,天下沒有一個人敢說他了解全部的《易經》。就是學某一小部分,也得花上幾年的時間,能夠入門就很不錯了。而這也是本書的目的希望通過介紹,能夠使人了解《易經》與人生的相關性。現代人為什麼還要學習這麼古老的智慧?它到底有沒有啟發性呢?這就是本書的重點。人生的智慧在《易經》裡面可以說是集大成,得到了一種完整的解釋,就看你以後要怎麼延伸及應用了。有人問,《易經》的大原理是什麼?一句話:「觀天道以立人道」 。「天道」代表宇宙大自然的規則,「人道」則是人的世界應該如何生存的道理。你無法關起門來生過人的生活,因為你隨時與自然界處在互動的關係中。你住在山邊,就有適合山的特性的生活,住在海邊則又是另外一套了。你不能說我是一個人,到任何地方都一樣。如果無法適應自然條件,春夏秋冬都不能分辨,怎麼生存?因此,人的生活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而我們講到《易經》的開始,就要從這裡入手。 《易經》是符號象徵 如何觀察天道以安排人之道呢?《易經》的特色又是什麼? 《易》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使用符號象徵。平常大家見面時都會先交換名片或請教大名,人從小開始就有名字,名字本身不變,但人卻天天都在變。試想,從小時生下來所叫的名字是不變的,但是你哪一天沒有在變呢?從小學一路到現在,畢業幾十年了,名字是一樣的,這說明了什麼?《易經》的智慧就表現在使用符號象徵上。西方有個學派,就強調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說到人的特性說到人的特性,跟動物相比有什麼不同?以前西方學者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但是有理性的動物,為什麼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事呢?人類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非理性的事件。換一種說法:「人是唯一會笑的動物。」說實在的,人會笑,有時候是笑裡藏刀,有時候卻是表面笑、心裡哭。況且,你又怎麼知道動物不會笑呢?因此,比較可取的說法是:人是唯一使用符號的動物。 什麼叫符號?符號不同於記號。舉例來說,過馬路時看到紅燈就停下來,這就叫做記號。又例如,你如果發現自己國家的國旗被人拿來燒了,便會感到憤怒。像中東很多國家會以燒美國國旗來抗議美國,美國人就會很生氣。他們為什麼生氣呢?只不過在燒一塊布而已。但那不是普通的布,一旦畫上某些符號以後,布就成了國家的象徵了,這就叫做符號。記號是一對一的,符號卻有無限的引申空間,跟個人的生命意義有關。有些人對國旗沒什麼感覺,有些人感情深厚,每個人不同,這就叫做象徵,也就是符號。《易經》就是一套象徵系統,基本的象徵是什麼?變化。「易」就是變化,變化就有主動力和受動力。主動力稱為「陽爻」,符號是一條橫線中間不斷(-)。「爻」是效法的意思,「陽爻」這條線,就是效仿宇宙的主動力。但是,只有主動力不夠,還需要有受動力,否則主動力一下子就沒了,好像流入泥沙之中了。因此,需要由受動力把它接過來發展,也就是所謂的「陰爻」,符號為一條橫線中間斷裂(- -)。「陽爻」代表主動力,「陰爻」代表受動力,靠這兩種力的配合,構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所以,《易經》是使用符號象徵最早的一本書。對整個人類歷史來說,這都是非常偉大的發明。現在我們已經很習慣使用符號了,像2008年的奧運徽標,就是一個符號象徵,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由北京主辦的奧運會。又例如,現今很多重大活動或很多地方,只要是由人在主導,都喜歡弄個LOGO來作為代表。這就是《易經》開始用「陰」、「陽」來代表宇宙萬物變化的出發點。陰爻、陽爻兩條線構成基本的「三爻」,就是八卦;六十四卦是「六爻」,再翻一倍,八八六十四,這是簡單的數字計算,我們就點到為止,將是「六爻」,再翻一倍,八八六十四,這是簡單的數字計算,我們就點到為止,將來會作詳細的說明。什麼叫做「易」?什麼叫做「易」呢?「易」有三個意思。第一是「變化」,是最基本的意思。第二是「不變」,為什麼又不變呢?因為規則不變。變化有變化的規則,規則是不能變的。第三是「易簡」,容易和簡單。為什麼說「易簡」,而不說「簡易」呢?說「簡易」好像很容易,事實上不見得。在《易經》里講的是「易簡」,「易」代表時間,「簡」代表空間;「易簡」代表時間和空間。「乾卦」代表時間、創造力,「坤卦」代表空間、承受、發展。綜合以上三點,「易」就包括了三個意思:「變易」、「不易」、「易簡」。有些外國人喜歡研究《易經》,他們雖然是靠翻譯來讀這部經典,但也得到不少啟發,尤其是在心理學方面。我記得在美國念書時曾遇到一位教授,他看到很多人研究中國的《易經》,於是問我:「聽說這本書是你們中國人古代智慧的代表,但是它到底在講什麼呢?」在當時,外國人認為《易經》的「易」就是「I」,「經」就是「CHING」,這是一種外語的拼音法。於是這位教授把《易經》念成「愛情」,他說中國有一本書叫做《愛情》,我想了半天,我們怎麼會有部經典叫做《愛情》呢?後來才知道他講的是《易經》。他翻開《易經》一看,發現很多圖案,根本看不懂,但覺得很有趣,好像有一種對稱的規則,八八六十四卦,完全沒有重複。這也說明了中國人民很早就使用符號表達宇宙變化的道理。觀察天道安排人之道《易經》最重要的是「立人道」。「人道」有什麼特色?「人之道」的特色跟萬物不一樣,因為萬物是有規則的,有規則的叫做自然規律;有規則的、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例如,我手上拿著一隻手錶,我的手放開,表自然掉下去,也可以說「手錶必然掉下去」。所以黑格爾說:「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人的生命不一樣,一方面,身體屬於大自然,餓了一定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但是人的特色在於有「自由」,「自由」兩個字一出現,天下的問題就出現了,天下就麻煩了。因為人有自由,所以有選擇的可能。選擇需要先認知,認知恐怕會有錯誤。認知的錯誤、選擇的錯誤,加上各種偏差的考慮,包括慾望在內,到最後使得天下大亂。所以古人發現,自然界的規律在人的世界不一定適用。有些人寧可餓死,也不去搶錢、搶麵包,因為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是一種選擇。但也有些人說:「我才不那麼笨呢,好歹也要吃飽了再說。」於是他拚命用非法的手段或其他方式讓自己吃飽。有人餓死了,有人吃飽了,但是從後代看來,都一樣是死了,人沒有不死的。所以,你就要問:你要用什麼方式讓自己活下去?這個方式需不需要考慮到正當性呢?還是說活著就好?一般的生物活著就好,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有的生物雖然會放棄生命,但那是為了繁殖。一般的生物只為兩件事:「活著」和「繁殖」。人類不一樣,可以為了某種理由、理想而犧牲、奮鬥,在所不惜。若要安排「人之道」,就要明白自然界有它的規則。而人的世界,身體方面屬於大自然,另外還有特別屬於人的部分。從西方的觀點來說,前者是「實在的情況」,後者是「應該的情況」。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自由可以選擇,但選擇的標準何在?人又為什麼要行善避惡?況且行善很困難,為惡很容易。人一旦順著本能及慾望發展,想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最後的結果就是為惡。若要行善,必須時常提醒自己,儒家稱之為「慎獨」。就好比一個人在房間,卻有五個人看著你一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大學》所引曾子之語),這種壓力很大。為什麼要這麼辛苦?辛苦的壓力是從外界來的嗎?不然。如果講外界的壓力,那不叫儒家,那只是別人在約束你。真正的儒家強調由內而發,由自己約束自己,因為「人性向善」,自己由真誠引發自我要求。所以,儒家思想對於《易經》這個理想的發揮,是最自然、最正常的。講外界的壓力,那不叫儒家,那只是別人在約束你。真正的儒家強調由內而發,由自己約束自己,因為「人性向善」,自己由真誠引發自我要求。所以,儒家思想對於《易經》這個理想的發揮,是最自然、最正常的。道家也學《易經》,例如「柔弱勝剛強」。很多時候你可以發現,從正面不見得能達到效果,從反面等待一段時間,說不定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道家比較偏向這一方面。所以,我們談到「觀察天道安排人之道」時,也和「義理」相關。《易經》如何解惑?古人如何解決疑惑?例如,古代的天子要如何決定該不該遷都呢?遷都關係到國家命脈,一般人也都不願意遷居。好不容易買的房子,一旦遷居,房價躍了怎麼辦?古人也一樣,也喜歡安居樂業。在《尚書·洪範》談到,古代天子有困惑時,需要參考五個方面的信息:第一,自己思考怎麼做;第二,與專門負責的大臣商量;第三,跟老百姓商量。我們很難想像古時候也有民意調查,天子也要詢問老百姓的意見,派人到市場上跑一跑,收集一些資料。以上這三方面都跟人有關,也就是:天子自己想清楚,請大臣一起來開會,然後再詢問老百姓的意見如何。第四,是殺龜占卜。古代的烏龜真倒霉,只要殼長到五尺以上的,都很危險。用龜殼占卜時,譬如要不要打仗,就殺一隻龜,在龜殼上刻「戰」和「不戰」的相關資料,然後放在火上烤,哪一邊先裂開,就按照哪邊說的做,因為那代表上天告訴你要不要打仗。事實上,這是一個解決有關士氣問題的方法。國君本來就可以下令打仗,下面的人誰敢違抗呢?但是光靠一個人下命令,底下人沒有信心是不行的。底下人甚至會認為國君是對方國君感情不好,要去報仇,才將他們當犧牲品。因此,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人心浮動,就要占卜,用龜殼來占。但是用龜殼占不理想,因為可以事先在殼上做手腳。知道國君喜歡打仗的,就在一邊用力刻深一點,火一烤先裂開,就按裂開的一邊去做。把它當做上天的意志,以便強加於人。第五,就是使用《易經》。用《易經》占卦又叫占筮,「筮」是古代的一種蓍草,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種草了,只能從古人的描寫中得知。這種草叫做「神物」,是「天生神物」,很靈驗盼一種東西。這是《易經》裡面所提到的占卦方法。古代有「太卜之官」,專門負責占卜。你說是迷信嗎?我認為不是。當你已經思考過了,把人的智慧都用盡了,但是人的思考再怎麼樣都會百密一疏,都會有盲點,都會有執著。經過鼓動、宣傳、介紹,大家就想「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壞」的一方面,最後誰負責呢?所以就要靠「卜」與「筮」,即靠「占卜」、「占筮」。這五種方法合起來之後,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不太可能五種完全一致。但不可能又要遷都、又要打仗,所以還要看你問的是國內的事,還是國際的事;是自己內政的事,還是外交的事。必須視情況而定,將所有結果列出來之後,就要看哪幾個支持,其比例如何。這是古時候的方法,代表《易經》本來在古代就是用來「占筮」的。占筮的基本原理是鑒往知來,讓你避開盲點與執著。《易經》最重要的是「觀天道以立人道」,這是講「義理」方面——人類應該如何生存。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當然希望趨吉避凶,希望所有的吉祥都能降臨到自己身上,所有的兇惡、兇險、災難都不要來。但是沒有那麼簡單的事,因為一切在變化之中。當你認為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兇險;當你最近—切都不順,說不定很快就會轉變,接下來就是幸福了。這是《易經》的觀念,後來老子所說的一句話,就很符合這個道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難旁邊就靠著幸福,幸福底下就藏著災難。因此,當你正處於幸福之中,就要小心,居安思危;當你正在受苦受難,不要悲傷,旁邊就靠著幸福;你終於撐過去了,雨過天晴,幸福由此開始。這就是受到《易經》的啟發,說明宇宙萬物都是在變化之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在人類文明寶庫中異彩紛呈。其中,也蘊含著一些令人驚奇的神秘文化。而在這些神秘文化之中,八卦文化無疑是其中最為吸引人的部分。在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當中,來的圖案,其豐富的內涵令人驚奇不已,很多人同時相信,由圖中簡單符號所表達出來的文明信息,是孕育泱泱中華文明的基石。八卦文化中的哲理和思想成為《周易》這部堪稱人類文明史上曠世寶典誕生的土壤,而八卦文化在《周易》中也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郭沫若曾說道:「《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為它自己是一些神秘的磚塊——八卦——所砌成。同時,又加以後人三聖四聖的幾尊偶像的塑。於是,這座殿堂一直到20世紀的現代都還發著神秘的幽光……」在華夏大地這塊豐饒叉特殊的文化土壤巾誕生的八卦文化.不僅滋養著中華兒女,更在海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青睞。在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以及歐洲、美洲的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信奉、研究甚至痴迷八卦文化的人,這從一個側面充分說明了八卦文化的魅力。八卦文化是神奇和神秘的,但遺憾的是,在傳承過程中,一些人將封建迷信思想摻雜在八卦文化之中,由此讓很多人對八卦文化產生了誤解。八卦文化不僅局限在方士、道人、術師、算命先生的使用範圍內,它還體現在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為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係、醫學養生、文藝美學等各個領域.甚至對現代科學中的計算機、生物遺傳、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都產生過影響。為了能讓人們從博大精深的八卦文化中尋找到中華文明的根,為了將八卦文化從封建迷信中剝離開,傳遞出八卦文化的真實信息。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八卦文化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總結,編寫成此書。我們希望,讀者通過這本書,從有益的角度去認識這一特殊的文化。八卦文化不僅帶給人們神秘之感,更吸引著人們關注和好奇的目光。 導 讀 之 七 《周易》文化系統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約五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百家學說的思想寶庫。而與西方的兩千多年的《聖經》文化系統比較,東方的《周易》文化系統,顯然要悠久而綿厚得多。可以說,源遠流長豐厚華美的中華文化。其最初源頭正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周易》。 中國的諸子百家之中,儒家以皓首窮經著稱。但卻將《周易》奉為群經之首;道家以《道藏》為榮,但《道藏》的開篇卻是對各種版本《周易》的註解和詮釋。陰陽象談起世間萬物的變化口若懸河,但這些變化的基礎即來自《周易》六十四卦的無窮演變。可以說,《周易》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干崇高的地位。然而,幾千年來,其中的玄妙之處無一人道盡。 《周易》所蘊含思想和哲理也許還需要等待我們的專家們進一步研究和挖掘。然而《周易》的智慧卻影響著從古至今中國人的思想,甚至對於西方也有著巨大的影響。二進位是現代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位數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則是「借一當二」。二進位,l 8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就曾經認為自己的二進位發明是受中國古代《周易》八卦的影響。萊布尼茨從他的傳教士朋友鮑威特寄給他的拉丁文譯本《易經》中,讀到了八卦的組成結構.驚奇地發現其基本素數(0)和(1),即《易經》的陰爻「- -」和陽爻「一」,其位制就是二進位,並認為這是世界上數學進位中最先進的。 20世紀被稱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的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其運算模式正是二進位。它不但證明了萊布尼茨的原理是正確的,同時也證明了《易經》數理學是很了不起的。 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奠基人波爾在1937年訪問中國時,就曾對中國古代的陰陽互補理論驚奇不已,在他受封爵士時,還把太極圖作為其徽章圖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這樣評價:「《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事業。」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榮格也說:「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周易》的影響很大。《周易》內容博大精深,包含了相當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周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它僅僅是一部講占卜的書嗎?不是,它是一部講宇宙萬物與人類社會的變易法則的書。《周易》的「易」字,主要是變化的意思。《周易》最有名的哲學命題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把陰陽這一對範疇作為它的哲學體系的中心範疇,天地與人包含一陰一陽的矛盾雙方,「陰陽接而變化起」,「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過程中,整個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無窮地變化著,沒有一刻停止。《周易》還指出:宇宙萬物的無窮變化的根源,不是來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靈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其嗣有的一陰一陽的矛盾性。這就是事物變化的內在動因。《周易》對世界萬物的變化,從來持積極肯定態度,指出:「芒地之大德日生」,「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認為,整個宇宙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這種生生不息的宇宙觀相適應,《周易》勸誡人們樹立「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指導人們的政治實踐活動。它認為人在自然、社會的變化面前,不是無所作為的,恰恰相反,應當發揮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周易》的哲學思想,受到歷代哲學家的重視,它在中國哲學史。有著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都從《周易》中汲取思想營養,鍛煉自己的思維方法。《周易》是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占筮書。神秘的形式中卻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智慧。初萌芽於上古至殷商。成形於周代。內容包括重疊八卦而成的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爻的順序由下而上,依次稱為初,一、二、四、五,上),爻分陰(以「六」來表示)陽(以「九」來表示)。共三百八十四爻,此外還有解釋卦與爻的卦辭與爻辭。《周易》產生後。大約從春秋戰國至漢代。出現了一些解釋、闡發易理及卦辭。爻辭的專題論文。重要的有七種十篇。故稱《易傳》。又稱「十翼」。相應的改稱原本的《周易》為《易經》了,後人又將《易經》與《易傳》台稱為《周易》。「十翼」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繫辭》上下篇及《文言》、《說卦》、《序卦》與《雜卦》。其中《彖》與《象》中的大傳解說卦辭,《象》中小傳解說爻辭,《文言》專門解說《乾》、《坤》兩卦的卦辭、爻辭。《周易》都是用陰陽的對立統一,對天、地、人進行說明,並推知過去,預見未來,在不同條件下闡述事物的絕對性,並肯定事物的相對性,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老子曾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棍之所伏」的說法。得到古今中外廣大學者的推崇。但《周易》卻比他高明得多。《周易》認為,任何事精都肯與之相對立的事物。同一事物也有對立的兩方面,這是絕對的。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同一事物的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如:第一卦先肯定為「大吉大利」卦,然後告訴人們,要像潛龍一樣,苦心修鍊,等待時機,時機一旦成熟,便干大事,這是吉利的。相反,就有兇險。上九的爻辭告訴我們,龍飛起高度達到自己的極限,會有災禍之困,但這並不是沒有迴旋的餘地,緊接著用九的爻辭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把自己看成一群龍中的一條,並且在這群龍中,不知誰是首,即讓各方英傑各盡其能,把「一枝獨秀」換成「百花齊放」。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人有從弱小的幼兒——健壯的青年——衰弱的老年——痛苦地死亡——回歸自然的過程,植物也有從幼芽——開花——結果——死亡——回歸自然的過程,就是對稱之為恆星的太陽來說,也是遵循這一規律。所以,我們以應用的觀點看問題。屯卦告訴我們,當事物處於萌芽狀態時,是不堪一擊的,並有各種現象表明創業的道路是曲折的,創業的歷程是艱辛的,但我們不能被困難嚇倒,因為沒有永遠的低谷,珠穆朗瑪峰也是從海的底部一點點地上升起來的。泰卦告訴我們,當事業處於頂峰時期,要時時以「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提醒自己:凡事量力而行。否卦鼓勵處在危機四伏中的人們要消除不利的因素,銳意進取,大膽改革,創建合理的新秩序。事物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用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凶吉並提的濟卦暗示我們,成功是件值得慶祝的事,但成功中往往潛伏著危機,所以應在安定中的因素,防微杜漸,才能確保事物順利發展。《周易》所蘊涵的道理非常豐富。其中有一些道理非常深刻,非常有實用價值。它是怎樣把這深刻的道理闡述清楚的呢?它是通過平易質樸的卦辭、爻辭敘寫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或對同一現象下完全矛盾的判語,讓讀者感覺不通,然後因不通而苦苦思索,從而找出它所具備的條件與使常理成立的條件的不同之處,推導出常人難以想到的哲理。這也許是《周易》的高明之處:先給讀者一個懸念,讓讀者苦苦在智慧門口徘徊,最後靈感一閃,觸到了隱藏在不通之處的玄機的開關,那洪荒四射的智慧便呈現在讀者面前,如「群龍無首,吉」。按照一般的常理,群龍無首是兇險的。讀者讀到這,不禁疑團四起:如一個單位沒有領導,還是吉的?左想想不通,右想也想不通,是不是自己有哪一個條件沒考慮到,是不是誤解了它在此處的含義?往上一看,上爻是:「亢龍有悔」。此時,不禁又生出疑問:難道一個人的事業已發展到頂峰,就一定要走下坡路嗎?就沒有避免的方法嗎?此時,民主決策智慧的光芒突然在眼前一閃:哦,原來「群龍無首」是防止「亢龍有悔」的辦法。它在此處的真實含義是:在事業達到頂峰時,作為一個領導不居功自傲,在決策上,讓大家暢所欲言,提出好的行動方案。像這樣一個人盡其才的單位又怎麼會走向衰敗呢?前面已提及《周易》非常有實用價值,為什麼這麼說呢?《周易》每一卦、每一爻都蘊涵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所處的具體環境,並根據具體環境寫卦辭、爻辭,暗示人們在實踐中該怎麼具體運用它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導 讀 之 八 學 易 難 否 對於《經易》,很多人都存在著一個相同的疑問:「《易經》好學嗎?為什麼買了那麼多書還是看不懂?」我的回答首先是,好學也不好學,學習要找方法,方法不對。那麼就會看不懂、學不會。第二,存在認識上的錯誤。第三,在知識結構與解讀上有問題。面對古人的書籍,可能是由於知識結構與文體形式的不同,不能讀懂古文。而現在有關《易經》的書籍也是很多,大多數是對古籍的抄襲,或者將簡單的易學複雜化,實際這就是不懂。易學的本質是自然之道,是古人通過一套符號化的陰陽文字來表達對人與萬物的理解與認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現象的變化都是由陰陽二氣消長進退而發生,那麼現象就是陰陽二氣的演變現象,卦象就是陰陽二氣的外相與表演舞台,而文字是對事物有限認知的總結,能否真正表現陰陽,這要取決於當時對卦象以及自然事物的認知程度。所以,不可不信書,不可全信書。 第一,學習方法。易學的發生首先是象數學,是人類通過現象的啟迪,去研究現象背後的真理與規律。從現象到陰陽、兩儀、四象、八卦、二十四節氣,不是玄妙之學,而是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過程與表達方式。而陰陽就是從現象出發去認知事物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沒有對錯,只是一種認知的結果,是一種認識上的感覺條件。是否真正有陰陽並不重要,因為陰陽只是一種現象的認知,一種認知的表現,它不能超越於道法之外。而其本身也在道法之中。很多時候,不理解陰陽,一定要把陰陽當做一種具象的東西,就是錯誤。陰陽就像正負電。也像是化學分子式中的正負電子,只是一種認知的現象。伏羲氏通過立桿觀影,觀察太陽陰影的進退變化,把陰陽作為一種認知條件,那麼就是說。易學的產生是對自然認知的結果。它的產生不是占卦,而是通過簡單的陰陽爻作為文字結構,也是作為陰陽現象的一種文字。不論是從太極,還是從兩儀、四相、八卦,直到六十四卦都是一種陰陽結構文字,一種陰陽理象,一種認知學的進步。這個過程體現了古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從一分為二到一分為三,也就奠定了東方文化的變通思維。也就是說,從現象去解讀要比讀文字去理解卦象要真實,因為這更能接近事物本質。而一般的書籍,不去用卦象解讀文字,而是進入文字的手面解釋,繞來繞去難解其意,所以就造成了看了很多書著不懂。 第二,認識上的錯誤。很多人直接把《易經》當做占卜算卦之書,只想看看書就學會算卦,算算自己疇命運,看看自己以後貧富貴賤。實際上,《易經》是從道德出發去談論人進退窮達之道,告訴人不論貧富貴賤。都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六十四卦就是以時空為交替。在陰陽進退的演變下去模仿人類社會的綜合現象,告訴人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成功。喜而不過。泣而不悲,面對著千奇萬變的大千世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易傳》中說:「範圍天地之化麗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易經》就是綜合了天下事物的終極學問。不論是社會人事、婚姻家庭,還是道德、軍事、養生、兵法等,都包容其中,真正做到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論從陰陽開始,還是到演變為六十四卦,陰陽始終貫穿全局。陰陽不但是現象,還是時空標誌,空間的變化則決定時間韻認知概念。時間是一個恆定係數,而空間則是決定陰陽性質與現象變化的本體。不同的空間即使在同一時間,它們的現象也不會相同。所以,《易經》通過六十四卦演繹認知規律,將萬物之象綜合其中。通過卦象的推導去了解事物未來的運動現象與軌跡。當然,六十四卦的哲學含義更是深刻,它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認知事物本質,高瞻遠矚,決斷未來。 第三,知識結構與解讀上的問題。易卦以及卦辭、爻辭,都是古人觀察天地與實際生活對應總結而來。而今天的人,不知四時八節,不知道一切的事物都是在一個無形而又有像的陰陽物質下生死存亡。不去從伏羲創卦的思維模式。不去從自然時空中仰天俯地體驗道法,而是望文生義,不知道文字只是認知後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而語言又受思維和對文字的理解等影響,因此,對於同一個現象不同的人表達會出現不同,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從《易經》版本的結構看,卦辭、爻辭要早於彖辭、象辭,這可能是受文字發展的限制。卦辭與爻辭的辭彙簡單、不華麗優美。而彖辭與象辭是在春秋以後出現,語言結構豐富,並加大了辭彙量。語言描述要比卦辭優美。可是中國文化的建立是以「天人合一」為指導,處處體觀天人相處的和睦性。所以,只要是抓住卦象的主題,不要過分去強調卦辭與爻辭的理解,因為卦象是本體,語言只是一種有限的描述。在象辭的大量詮釋中發現.象辭的理解詮釋,根本就不能與彖辭相比,彖辭對於卦象與卦辭的理解算是中肯,並達到了一定的意境。而象辭在很多的詮釋中,並沒有搞清楚爻辭的真正意義,就出現一些模稜兩可,甚至於不知所以的言辭。從語言風格,到語言結構與辭彙應用來看,卦辭、爻辭、彖辭、象辭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經過很多代人的不斷實踐改進歸納而成,所以在學習研究中若是強調文字的詮釋,可能是隔靴搔癢,難達痛處。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很多種流派來詮釋《易經》,比如利用「乘承比應」的關係,難道古人創易有那麼複雜嗎?若是最早的《易經》是這樣的,就違背了聖人創易的最基本思想——簡易,若是真的那麼麻煩,恐怕《易經》早就失傳了。很多的學者。研究了很多年,寫出書來讓人看不懂,那就說明自己不懂,因為《易經》闡述的是天地人之道,一切都是從客觀的生產、生活出發,只有將易卦、易象,以及卦辭、爻辭的微義返回到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易經》。只要是人,具有了生活的認知,那麼就一定可以讀懂《易經》。 從出版的書籍來看,很多的學者陷入了文字的詮釋中,豈不知一個真正卦象的意義。大家相互抄襲,相互轉載,搞得雲山霧罩。讓看到書的人真的就不知道他們要說什麼。所以,很多人買了書打開一看就搖頭,一來二去,就對《易經》難免有了負面的認知。《易經》既然表現的是天地人之道,那麼人就應該讀懂讀明白,用於生產、生活並指導實踐,才能發揮經典的真正時義。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以卦象為綱領,指導卦辭、爻辭,才能做到綱舉目張,觸類旁通。經典的時義也就起到了作用,經典的傳承也就做到了「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本書希望給你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應用易道,不再把易學當做神秘之學。一切都是生活,都是自然的生命寫照。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一切都不是莫測高深,一切都是那麼顯而易見,自然之道的語言我們未必能聽懂,可是它們的現象我們卻可以認知。萬物之象就在眼前,疑情起則萬法生,疑情滅則萬法無。
推薦閱讀:
※編導必考的戲曲常識你知道的有多少?
※編導2018:影視熱點第三期
※藝考編導專業考試內容詳解
※藝考培訓水太深、小心坑!如何選擇培訓班?!
※編導2018:影視熱點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