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記》評論(十八)七十列傳(六)

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乃吞葯自殺。居士曰:即使事情真如蒙恬所說,不忍心背叛秦王朝。難道他不可以囚禁使者,當成此事沒有發生。然後派自己的使者去咸陽上書,言語之間對嬴胡亥加以威脅?以他的兵力,嬴胡亥應該有所忌憚,所以雙方相安無事應該不是問題。又怎麼會在自己的土地上,因為一封書信以及命令不能上達而自殺?這事情的疑點實在太大。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太史公曰:……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居士曰:時勢固然能造英雄,但英雄卻不是僅僅靠時勢造就的,也需要自我造就。魏豹和彭越被時勢推到了一個南面稱王的位置上,但他們自身卻沒有大志,只想在亂世中能夠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魏豹才反覆於劉邦、項羽之間,彭越才會相信呂雉的話企圖為自己辯誣。卻不知道政治問題第一是立場問題,第二是利益問題。魏豹立場不定,所以死在周苛手裡。彭越沒有分析清楚利益,反而認為自己所立下的功勞和與劉邦間的戰友情誼足以令自己贖罪,最終遭致被剁成肉醬的結局。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上曰:「何謂上計?」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陛下安枕而卧,漢無事矣。」居士曰:之所以上計和中計都需要攻打楚國,是因為楚國有兩股政治勢力可以利用。第一是原楚王韓信的勢力,韓信和英布都是漢朝的功臣,兔死狗烹,英布打悲情牌可以獲得韓信故將及同情韓信人的支持。二是項羽的勢力,英布最初是項羽的部將,有政治基礎。如果出面對項羽舊部進行整合,可以獲得一些可觀的軍事資源。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居士曰:背水一戰的背景是人心不服,韓信不得已而用之。置於死地的目的是逼將士走上絕路而只能服從指揮。如果將士原本服從韓信,韓信還把他們逼上絕路,對主將的懷疑和對戰局失去信心,反而會讓事情適得其反。(韓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居士曰:韓信聽了李左車的話而派使者為張耳求王,其實質並不是為張耳請求,而是希望劉邦能批准自己擔任趙王。不知道劉邦是真的一時糊塗(劉邦有時的做法並不精明,他至少有兩件糊塗事,第一次是封閉函谷關想自稱關中王,第二次是則想封六國君主的後代為王),還是裝成沒看懂,竟然真的答應了封張耳為王。答應封張耳為王的好處是不滿足韓信的慾望,以免他日後膨脹乃至今後挑戰劉邦的權威。但劣處卻是讓韓信對劉邦不滿,將來甚至會對劉邦公開索要王爵。後來劉邦在滎陽被圍,韓信藉機請求劉邦封自己為代理齊王,其緣由在此。另一個劣處是趙王雖然是劉邦所封,卻是韓信所請,如果沒有韓信這封奏章,張耳不會成為趙王,這也讓張耳對韓信感恩備至——張耳是劉邦的親家,他之所以輔佐韓信,目的在於監視,但韓信的這封奏章的兌現,會減輕張耳對韓信的監督。最合適的解決辦法是讓韓信當趙王,張耳當相國。一來韓信沒有反對的理由,因為韓信請求的是讓張耳當王,現在把張耳降職位副官,張耳已經吃虧。二來,揭穿韓信的政治謀略,讓張耳感謝劉邦本身,並且因為這種謀略而對韓信更加防範。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居士曰:韓信之所以羞於與樊噲為伍,是因為樊噲只是將才而不是帥才。樊噲在出征之時往往身先士卒、作戰勇猛,但他只宜臨陣對戰,卻不能指揮全局。曾經斬擊敵軍猛將,卻沒有滅國之功。從下文韓信對劉邦的讚許中也可以看出,韓信所尊重的是統馭性的人才,而非戰場的猛將。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漢十年,信令王黃等說誤陳豨。十一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距漢。居士曰:韓王信一度想藉助匈奴的勢力進攻漢朝,自己取劉邦而代之。但是匈奴逐水草而居,根本無意於漢朝的領土,所以才會連白登之圍那麼好的機會都放棄。自然,他們更不會愚蠢到用自己的軍隊幫助韓王信奪權。所以韓王信必須外尋找能夠支援自己的力量。韓王信找到陳豨作為援手有三個因素,第一是韓王信在匈奴,陳豨在代國,二人相聚較近,這是便利性。二是陳豨雖然只是趙國國相,但其長期在代國養兵,其軍事勢力可觀,不亞於一路諸侯,這是有利性。三是劉邦對功臣的猜忌和陷害使漢朝功臣人人自危,劉邦的舊友盧綰最後都不免因此歸降匈奴,何況與劉邦並無親故並且受到劉邦的懷疑的陳豨?這是可行性。有此三點韓王信會拉攏陳豨,也因為劉邦對功臣的猜忌太深,所以陳豨答允韓王信。如果這時陳豨再去長安將事情密報給淮陰侯韓信,則未免會使事情泄露,弄巧成拙,何況淮陰侯韓信已經是籠中之鳥,根本不會對戰局起到過大的作用。之所以淮陰侯韓信被牽連其中,很可能只是呂雉利用同名的巧合,把韓王信的罪名安到淮陰侯韓信身上——總之都是一句話,「韓信勾結陳豨」。渾水摸魚為淮陰侯韓信定了罪,等到事情真相浮出水面的時候,淮陰侯韓信已經被文字遊戲滅族,當局更不可能為他翻案了。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破豨別將胡人王黃軍於代南,因擊韓信軍於參合。軍所將卒斬韓信,破豨胡騎橫谷,斬將軍趙既,虜代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太僕解福等十人。居士曰:這裡說的再明顯不過,韓王信不但遊說陳豨反叛,而且部將王黃也歸陳豨統馭,雙方兵合一處,針對漢朝聯合作戰。太尉勃不得入北軍,於是乃使人劫酈商,令其子況紿呂祿,呂祿信之,故與出遊,而太尉勃乃得入據北軍,遂誅諸呂。是歲商卒,謚為景侯。子寄代侯。天下稱酈況賣交也。居士曰:沒人說酈寄是大義滅親,也沒有人說他是受到脅迫值得原諒。這是因為他是以友誼的名義除奸,表面上為呂祿謀劃和憧憬,實際上是利用他的信任將呂祿一步一步送上斷頭台——在這裡我們並不是採用和衛鞅雙重的標準評價酈寄,只是衛鞅在將魏卬騙出來以後,凶相畢露,猶不失為真小人;而酈寄卻看似處處為呂祿著想,使後者至死為他感恩戴德,分明偽君子的行徑。在友誼里,偽君子永遠比真小人來的可怕。
推薦閱讀:

史記|芮成鋼傳
《史記》 — 高祖本紀第八
(星平合參)命理案例之:那年的終身大詳批 – 楊易德算命史記
張慶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太史公曰」發微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TAG:史記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