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三)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三)

友悌。

【解釋】兄長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兄長。

【分析】兄弟之間血脈相連,一生中最親近的就這麼幾個,是人生最難得的緣份。在父母眼裡,兄弟原是一體,假使稍有不和,父母心裡就會難過。所以父母看到兄弟友愛,內心自然快樂。兄弟又稱為手足,彼此要互相照顧,哪有手足相互爭奪的呢?應時時體念是同一個父母所生,本來就是一體,至親骨肉是不能分開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當兄弟之間發生爭執時,自然就不忍心再爭吵下去;對於一些小財小利,自然也能夠看得比較輕。明朝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之處。

【故事一】漢朝的田真,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三人擬將父母遺留的財產分成三等份;就連堂前那棵紫荊樹也要分,而且預定明天就要動手。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一棵紫荊樹卻突然枯萎。田真看了感到非常震驚,就跟他的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就憔悴枯萎,難道我們人不如樹木嗎?』田真說著悲從中來,忍不住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而感悟,從此以後財產共有,再也不分家了,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讚他們一家是孝門。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成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就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接近於滅絕。

【故事二】五代的張士選從小父母就過世,長大後只剩叔父存在。叔父有七個兒子。有一天叔父對士選說:『我應當與你分家產了,就將其分為兩份。』士選說:『我不忍心他們七個人共分一份,可以分成八份。』叔父堅持不肯,士選也堅持禮讓,於是分成八份。當時士選十七歲,受到推薦進京參加考試,同會館有二十多人。有相士說:『今年科第考試能名列前茅的,就只有這位少年。』同輩都笑著斥責他。相士說:『文章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但這位少年滿臉有陰德之氣,一定是積善的結果。』開榜時果然只有張士選高中。

正己化人。

【解釋】端正自己,勸化別人。

【分析】所謂正,就是確實不可改變;所謂化,就是自然形成。這就是所謂其身行得正,不用命令,大家都願意奉行。端正自己有許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沒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獨能夠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會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夠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這個可受感化之處,以至誠心從小處去感動,自然稍微一撥就能轉化,稍微一挑就有顯著效果,沒有不順從的。若以我的正,來顯示別人的不正,縱然只是稍微責備,他人一定不願接受訓誨,所以會強爭是非曲直,這不就會斷絕他的善心嗎?這就是最近喜歡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執著頑固的作為,讓他人沒有改過的餘地,這是要深以為戒的。端正自己的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為或端正事物;其心既然端正了,萬物自然就會安定。學道的人應當先把心念調治好,才能抵擋外境的侵擾,絕不可因為貪戀外境,而傷害內心的清靜。這樣心能端正,自己的行為有所立足,萬物沒有不隨之轉化的。因為這顆心的根本壯實了,萬物的枝葉自然茂盛。所以要引導萬物的根本,就在於清心;想要端正別人,就必須先端正自己。

【故事】後漢的陳實,在鄉里中以處事公正成為榜樣;鄉里中若有人爭訟,經常會請他裁斷,他就以曲直作譬喻來讓人了解,使其離去後心無所怨,並說:『寧可受到刑罰處置,不要被陳君說不好。』曾有盜賊躲在屋樑上,陳實起來拿著蠟燭,呼叫子弟集合訓誡說:『人不可不自我勉勵,行為不善者未必本來就是惡人,只是習慣已養成,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就像屋樑上的小偷一樣。』盜賊聽後非常害怕,就從屋樑上跳下來請罪。陳實慢慢分析道理讓他明白,並贈送他絹布兩疋,要他自行改過。陳實的行為讓整縣受到化導,不再有竊盜發生。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憐憫孤獨者,周濟鰥寡者,尊敬衰老者,關懷年幼者。

【分析】於鐵樵說:『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經歷程。憐憫、周濟、尊敬、關懷等舉動,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現。如果不是天下最兇狠的人,沒有人會把凌辱孤獨、逼迫鰥寡、欺負老弱幼小當成樂趣的。然而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過是說要哀憐孤單無依的人;孔夫子的志願,也不過是說讓老年人得到安心,讓幼小的人得到關懷。為什麼呢?因為善心是很容易生起的,但善事卻是難以做得盡。沒有能力的人,本來就要盡心儘力去做;有能力的人,就更應切實去做哀憐周濟的事,並親切地去完成尊敬關懷的工夫,不可以只是嘴裡說是有心,來搪塞責任。』

【故事】周朝的魯國有一位『義姑』,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她拋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手裡牽著的孩子。齊軍問她說:『你所拋棄的是誰呢?』婦人回答說:『那是我的孩子!』齊軍又問:『你現在手中所抱的是什麼人?』婦人說:『是我哥哥的孩子。』齊軍說:『你為何丟棄自己所生的,而抱著哥哥的孩子?』婦人回答說:『兒子對母親而言是私愛,但侄子對於姑媽來說是公義。若是違背公義而偏向私愛,因而斷絕了哥哥的孤兒,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齊軍說:『魯國郊外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國君呢?』於是撤軍而回。魯國國君聽到了這件事,就賞賜她禮物,並稱她為『義姑』。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昆蟲和草木,仍然不可以傷害。

【分析】一切大小蟲類都不能加以傷害,那麼其它較重且大的,就可以知道了。現代人任意傷害物命,實在不知道一切會動而含有靈性的生物,也都具有佛性。正在成長的不可以折損,儒家的訓誡非常明白,怎可說昆蟲只是微小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地傷害它們。《圓覺經》序文說:『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是同一體性。』《楞嚴經》說:『如來經常說,一切諸法所生成的型態,都是由心所變現的。一切的因果關係,世界的微塵現象,都是由心所造成的;甚至草葉的微細結構,追究根源,也都有體性。』太上垂示告誡的用意,是在開示人們對於一切有情識、無情識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使心中充滿生機。

【故事一】有一次佛陀說法時,有一隻蛤蟆很歡喜地跳出池子,至誠傾聽,偶然被聽法的人所拄的拐杖刺死了,死後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王;後來又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微妙義理,因為開悟之故,證得須陀洹果。蛤蟆是很微小的動物,後來也能證得很高的果位,由此可知,昆蟲之類的小動物能夠傷害嗎?

【故事二】杭州有一位婦人生性非常兇悍,每次看到螞蟻在廚房灶邊爬行,就會拿火來燒死它們,不知燒死了多少;又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塞住。她剛生下一個兒子,還在餵奶,有一次她因事外出,回家後看到床上一片大黑團,他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兒子已被一群螞蟻活活咬死。婦人傷心欲絕,不久就暴斃了。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應該憐憫他人因作惡所招得的凶禍,讚歎他人因行善所獲得的福報。

【分析】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開始作惡,只因一念之差,未必無法勸導禁止;縱然惡事已造,仍有一股清明善念,未必無法救助化解。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絕他們,他們雖想改過而不可得,這真是悲哀。』善是人人都喜歡得到的,但人往往妄自分別。在高位的人只想善事由自己來做,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由別人做,甚至捏造不實言詞來詆毀,暗中設計敗壞他人的美德;這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良心,對他人又有何損傷呢?殊不知,人有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勸勉、讚揚他,使他的成果能夠更圓滿,功德行持更充足,那麼別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這樣便是無窮盡的功德。

【故事】於令儀在晚上抓到了盜賊,原來竟是鄰居的孩子。令儀說:『你是因為貧窮所迫罷了!我現在給你一萬資金來謀生,不要再做壞事。』當小偷離去時,又把他叫回來說:『你家裡貧窮,在深夜背著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責問。』就留他到天亮後再讓他回去。這件事情他始終都沒有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相繼考中進士,大家都說,這是他憐憫、勸導、感化惡人所得的果報。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幫助他人的急難,救助他人的危困。

【分析】玄天上帝說:『他人患難顛沛時,若能善用一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助祖先,下能庇蔭兒孫。』又說:『推倒與扶持,一樣都是用手;陷害和讚歎,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句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故事】有一個段廿八,囤積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遇到荒年的時候就想要提高價錢。官府派人向他借糧賑災,他也答應了,但隔天早上看到饑民聚集門前等候,他卻後悔而不肯發放;正當眾人不停喧嘩之時,他就和家人關門,拒絕外人進入。忽然天上風雨大作,把他的米糧吹散在大路上,各種色澤的米都聚集在一起,饑民爭相取走,段廿八則是被雷電擊斃。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看見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

【分析】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為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去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為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變成妨害他人。然而妒忌成功、樂見失敗,這與他人之事又有何關係呢?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心術,而種下惡因傷害自己而已。

【故事】薛瑗在東周燕國當宰相時,不能平心待人,卻妒忌他人之所得,歡喜別人有失;不願推薦賢能,並且還心生嫉妒,使他人不得上進。結果他有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裡,其餘的都變成殘廢。薛瑗向孔子的學生子皋說明此事,子皋就教導他《中誡經》;薛瑗非常後悔,發誓力行經中的教誨,最後僅保住一個兒子。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解釋】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分析】別人有了缺點,就像是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嘴巴卻不能講。然而嘴巴本來就不可以說人家得短處,而耳朵也不願意聽聞,那就更好了。大概說來,誰沒有缺點,如果張揚就不免傳播開來,會降低他人聲望,更會使他操守墮落,這種罪過應該歸誰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就絕對不會去做的。自己若有長處,應該像擅於經營的商人,能夠深藏不露最好;如果露了出來,那就會有危險。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長處,重要的在於須韜光養晦、涵養德性、日新又新,然後才能成就德行。

【故事】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四個人,都因為工於文章而享有盛名,人們都希望他們將來都很顯貴。當時裴行儉看見以後說:『讀書人想要有遠大的成就,首先要看他的器度和才識,而後才是文學或藝能。王勃等人文章雖好,卻是浮躁淺薄,沒有深厚的涵養,這哪是享有爵祿的才器。楊炯的個性稍微沉靜,如果能夠善終就算是幸運了。』後來果然如他所說。

遏惡揚善。

【解釋】阻止惡行,讚揚善行。

【分析】大凡人們所作的惡事,並不是天性如此,只是習慣已染得很深,混亂錯雜而無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誤為,當推論行為之形成時,已造成彌天罪業;追究其開始,只因一念之差。然而在寂靜的夜晚,靜心體會,每個人都具有天理良知,當開始走錯路,惡念開始萌生時,應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來阻止他。只要是人,誰沒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誰不想改惡向善?即使不幸已經造了大惡,我如果能夠至誠地予以感化、遏制,他的善心未必不會生出來,即時洗除千千萬萬的罪業。

【故事】虞舜在雷澤湖邊,看見捕魚的人互爭深潭魚群多之處;而年老體弱的人都在急流淺灘處捕魚。他心裡很難過,也去參加捕魚。每當看到爭奪的人,就掩蓋他們的過失不談;看見較為謙讓的人,便會到處宣揚並且效法。過了一年,大家都把深潭魚多的地方相互禮讓。舜稱讚人家的善行,只是以能讓人歡欣鼓舞的心意而已,所以他的善量是無窮的。

推多取少。

【解釋】把多的推讓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

【分析】兄弟之間的情義是屬於天倫,錢財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推讓。《佛遺教經》說:『多欲的人,因為多求利益,痛苦煩惱也多;少欲的人,無所貪求和慾望,就沒有這種憂患。人若想脫離痛苦煩惱,應當靜觀知足;而知足的方法,就是能得到富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雖然是躺卧在地上,也非常安樂;不知足的人,縱然是處於天堂,也不會稱心。』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夠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對外境都不會受其侵犯擾亂,而常常能夠知足。

【故事】慈溪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甲受聘在一個學館教書,酬金九兩;乙受聘到另一個學館,酬金六兩。甲高興地說:『我們明年都沒有後顧之憂了。』乙卻說:『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兩已經足夠了;小弟有父母需要奉養,六兩還是不夠。』甲說:『那就這樣好了!』於是就把自己分配到的學館讓給乙,自己則到乙館。當甲到達學館後,在床下撿到一本破舊的書,裡面抄有外科的藥方,學生說那是以前的老師所留下來的。冬天回家時,看到幾位穿著講究的僕人倉皇叩問:『這裡有沒有外科醫生?』詢問之下,僕人說:『我們主人從福建調到山東任布政使,忽然背上長瘡,痛苦得幾乎快要死了,已經有三天了!』甲想到前陣子得到的藥方,正好可以治療這個病症,因此就隨著僕人前往,照著藥方用艾草熏灸,果然痊癒。布政使非常高興,以一百金酬謝他。兩人談到因為讓館給乙而得到藥方之事,布政使大加讚歎褒揚。剛巧慈溪縣令是他同科中試者的侄子,就為他大力保薦,因而進入縣學當生員。

受辱不怨。

【解釋】受到侮辱也不怨恨。

【分析】侮辱到來時,應當捫心自問,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應該接受侮辱;如果錯在別人,侮辱本就不應該有,侮辱到自己,也等於沒有受到侮辱,不但不應當怨恨,實在沒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恥小忿,有這種氣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者所能了解的。

【故事】江陰有一個夏姓富翁,當他正與客人下棋之時,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跑過來說:『我只是欠你利錢二兩銀子,為何你每天都命令家人來逼我。』夏翁還來不及回答,這個人就破口大罵,並推翻桌子,攪毀棋局。夏翁笑著說:『你想免除利錢嗎?』就拿起筆寫了免付利錢的字據給他,那人急忙道謝離去。客人非常讚歎他的盛德。夏翁說:『忍為眾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在荊棘中,只能慢慢地走,緩緩地解除荊棘,那些荊棘又有什麼值得發怒的;又像是虛舟撞我、飄瓦打我,我若能不動心,那這個怨氣便能解開。況且這個人面貌兇狠、言語激烈,必定是有備而來,恐怕會把他激成意外事故,所以寬免他。』到了晚上有人來報,說這個人死在廁所。細問原因,方知這個人因被債務逼得沒有辦法,才事先服毒前來,想要藉機詐財;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免,不忍心詐害,所以急著回家找糞青解毒,但藥性突然發作,已經來不及解毒了。夏翁聽後對天拜謝,人人對夏翁都感到敬服。夏翁若非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關鍵時刻怎能把持得住。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其次的守富要訣,也是在於學會吃虧而已。

受寵若驚。

【解釋】得到過分的寵愛待遇,感到意外,而不知所措。

【分析】受到尊榮寵愛,雖然是分內所應該得到的,但也應該守分知足,有不能負荷,像驚喜又像懼怕的意思。因為福中有禍伏藏,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傾斜,月亮到了盈滿就開始缺損,這是不變的道理。對於君長的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地努力報效,自己心中怎能安寧,那豈不是更可驚懼!

【故事】宋朝的盧多遜,在剛剛出任參政時,衣服和享用就漸漸地奢侈。他的父親面露不悅地說:『我們的家世都是秉持著儒家樸素的操守,你今天一旦富貴,就變得如此,還不知將來會變到什麼地步呢!』盧多遜並沒有聽從父親的交代,最後因事敗亡。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後,不再追溯後悔。

【分析】施人恩惠要求回報,這是貪心還未忘掉;贈送了又後悔,這是吝嗇心還沒有化除。貪吝是君子所不為。《金剛經》說:『修學菩薩行的人,在修法上應以無貪的心去行布施。』又說:『若菩薩不著相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由此可知,人若能以財物救濟別人,而做到了內不見能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只要能保持一心清凈,那麼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的福報,一文錢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如果稍微有希求回報的心,縱然是施捨了萬鎰的黃金,也無法得到圓滿的福報。至於追悔這兩個字,更是人生的大關鍵處,所做的惡事若能追悔,那麼將來的惡念會漸漸停止;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那麼將來的善念就無從生起。

【故事】從前有位官吏曾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人漸漸富裕,而官吏卻變窮。官吏偶然經過他家,全家人都出來拜謝,並且恭敬地留他吃喝。官吏酒酣之際大聲地說:『你若不是靠我的幫助,那麼妻子婢僕,以及眼前看得到的東西,哪一樣會是你的呢?現在你富有而我卻變窮,這是什麼道理呢?』說完就睡在他家。這個人暗自盤算著說:『他希望我回報的心太過分了,我們縱然想要報答,恐怕也是不能滿他的意;若不報答,災禍必定降臨身上,不如把他殺了。』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所謂善人。

【解釋】這裡所說的善人。

【分析】談到善人對善事的實踐,開始於對是非要分辨得清楚,不會有所錯誤,智慧和勇氣都能盡到,最後到達『人我兩忘』的境界,就能使仁慈與忠恕並行。況且善人在立定心志的用意方面,無論對待自己或他人,內心常存著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對於各種品行、操守都能有良好的存心,對外的待人處事也能夠適合時機、兼顧情理,沒有一樣不儘力注意的。這些就算是堯、舜、周公、孔子再來投生,也不會有不同的看法。要如何稱為善人呢?因為天心是喜歡行善而厭惡作惡的,人心本來是有善而無惡,但因每每疏忽於習氣和毛病,以致喪失原來的善心,所以應當善則精進、惡則改悔,這樣就可以稱為善人了。

【故事】明朝江西的鄒子尹非常崇信三寶,辛勤地從事各種善事,舉凡救濟別人的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赴湯蹈火,或在寒冬盛暑,也不會推辭,因此大家都稱讚他是大善人。當他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冥吏,將他的善惡簿冊拿給他看。他打開簿冊,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一生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下,就是記在『利』下。鄒子尹這時才慚愧而服氣。他醒來後告訴他人說:『請替我遍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真誠切實,把心地掃除乾淨。』過了五天就死了。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解釋】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眾邪都遠離他,善神也會保衛他。

【分析一】『人皆敬之』,善心是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只要稍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縱然是愚夫愚婦,如果聽到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會稱揚;任憑你是如何地窮凶極惡,見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這是因為良心一受到啟發,自然就不能停止。大家都尊敬這個人,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處,沒有一個人不是這樣。

【故事】宋朝的司馬光,當他到皇宮去赴任時,在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歡欣慶幸。隨便走到哪裡,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說:『請您不要再回去洛陽,就留下來輔助皇上,使百姓都能過好日子。』劉大諫在朝廷為官時,天下百姓無不歌頌他的忠心。富文忠公(富弼)騎驢經過天津橋時,市民都過來看他,整個城市為之一空。邵康節先生出外遊玩時,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歡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

【分析二】『天道佑之』,天道是無偏無私的,但常會與善人相隨,不必說而能夠巧妙回應,不必召請而會自然到來。只要能夠以誠心去感應,不管在哪裡,都會得到上天保佑。然而只要自己能夠盡到人事,誠心不間斷,終究能夠感動上天。

【故事】宋朝的劉安世,上奏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又談論到章惇是個小人,不能任用。等到章把持政事時,劉公即被放逐到很遠的地方,翻山過海,遷移流離,沒有定所。很多人都說劉公一定會死,但他竟然無事,年紀到了八十歲不曾生過一天病。當劉公被貶之時,有一個人為了迎合章,就請求去殺害劉公,等到他到達劉公所住的地方,正準備動手時,忽然像被東西擊中而吐血暴斃。

【分析三】『福祿隨之』,躬行聖賢之道的君子,言語善、行為善,平和之氣感應所致,自然有吉祥瑞應。《詩經》說:『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就是佳祥會隨著善心而來的理論。

【故事】明朝安徽鳳陽的鄭照,每天都致力於行善利人,有一天晚上夢見到了天府,看到天神為他設了一個位子,說:『你本來是貧寒的命,因為行善,所以命令福祿二神跟隨著你,以後你會坐到這個位子。』鄭照覺悟,善念更加堅定,聲名更加響亮,所到之處財富不缺,福祿緊隨。子孫富貴繁衍,榮膺官祿,終生如此。後來果然屍解成仙,證得凈欲真人的果位。

【分析四】『眾邪遠之』,邪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正直所在之處,邪惡自然不能容身。譬如太陽一出來,冰雪自然融化。李吉甫說:『神明喜歡正直,若能守住正直,神明就會保佑;妖魔無法勝過美德,如果失去美德,妖魔就會興盛,這是自然的道理。』能夠充塞天地之間的東西就是正氣,正氣如果不缺乏,就能暢行世間,妖怪自然不敢來擾亂。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特別注重養氣之學。養氣主要在於治心,如果能力行清凈光明,存心真誠,安然心定,妖怪就無所遁形;如果人心曖昧,那就不必問妖怪從何而來,自己的心已經是妖怪聚集之處了,怎麼能夠使妖怪一見就降伏呢?

【故事】明朝的景清,要去參加會試,當他途經淳化縣時,所借宿人家的主人,女兒被妖怪纏身。景清借宿在他家時,當晚妖怪竟然沒有來;但當景清離開之後,妖怪卻又來了。主人女兒問妖怪為何沒有來,妖怪說:『是為了迴避景秀才。』女兒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立刻追回景清;景清就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叫他貼在門上,妖患從此就沒有了。景清為人忠實剛烈,到今天還為人所景仰。

【分析五】『神靈衛之』,神與人都是同一個道理,一般人所尊敬的人,神明也會保護他,這就是所謂的:『道德修養很高的人,鬼神都會欽服。』

【故事】宋朝的韓琦,有一次從成德調任中山,當經過沙河時,在前引路的人忽然回報,前面的河水將暴漲。韓琦急忙命令準備船隻渡河。果然河水波濤洶湧,波浪像山一樣高,船隻快要淹沒,隨行的人都大為驚恐。這時忽然有一條神龍,在河的上流截擋大水,河水立刻平定下來,直到韓琦一行人安全渡河離去,河水仍然漲得和先前一樣。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釋】所作的事必定會成功,神仙的境界可以有達成的希望。

【分析】世間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惟有以真實心來行善,那麼人事既然契合天心,天意哪會違反善人的願望,自然會暗中幫助,善事沒有行不通的,也沒有做不成的。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專門以求證仙道來說明。孟子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說:『只要能夠善用這個心,當下就可以證悟成佛。』三教的聖人,為何所說的道理好像都符合這個要件呢?神仙可以希冀,佛道也可以修成,堯舜也是可以做到,何況是世間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有什麼求不到的呢?這就要看求的人怎樣做罷了。

【故事】宋朝的李端願請問達觀禪師:『天堂和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禪師回答說:『諸佛在無中說有的道理,就像眼中生了翳病的人,在空中看到虛妄的花一樣;太尉在有之中尋求無的東西,就像在水中撈月一樣。可笑的是,這就像眼前見到牢獄,卻不知要逃避;聽到心外天堂,就想要求生到那裡。實在不知道欣喜與恐怖,都是從我們的心地生起的,造成了善境惡境的區別。太尉只要了悟自心,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解釋】想要求證天仙的人,應當積集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求證地仙的人,應當積集三百件善事。

【分析】這一節是總結上文,講行善是成仙的方法。立,就是積的意思。說一千、說三百,是在確定行善的數目和期限,一經確定,必定可以達成,不會萌生退轉的意思。天仙和地仙的差別,就在於所做善事的多少。《楞嚴經》說仙有十種:『第一地行仙,第二飛行仙,第三遊行仙,第四空行仙,第五天行仙,第六通行仙,第七道行仙,第八照行仙,第九精行仙,第十絕行仙。』又說:『這些都不是依照正確的覺悟方法,而另外尋求偏路修行,心裡生起妄想,只存著想要保有這個有形的身體,而在山林中人們難以到達的地方閒遊。雖然可以得到千萬年壽命,但是並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必須進修佛法,徹悟正覺,方可永脫生死輪迴。仙人呂洞賓,聽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豁然開悟,後來遇到黃龍禪師,才能替他印證。

【故事】漢朝的鐘離權,想要把煉丹的方法傳授給呂洞賓,他說點鐵成金可以用來救濟世人。呂洞賓問他:『最後還會再變回鐵嗎?』鍾離說:『五百年後仍然會變回原來的鐵質。』呂洞賓說:『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這麼做。』鍾離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就憑你這一句話,三千件功德已經圓滿了。』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道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詳細說明作惡召禍的事。這兩句話是總括作惡部分的提綱,和前面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相反。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社會上的規矩禮法就是堤防,堤防如果不堅固,必定會崩潰,水就到處奔流;人的性情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就必定會混亂而沒有紀律。所以要去除情慾,息滅妄心,禁止邪惡,不可以有一點點姑息,而忘記了規矩。』

【故事】索靖虛非常地好學,並沒有答應州郡的邀請,太守陰澹曾親自拜訪他,與他談了一整天而忘了回家。太守回去之後感嘆地說:『世人所認為的富裕,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而是眼睛喜歡看五彩美色,耳朵沉溺於美好音聲。索先生放棄眾人所喜歡的,而喜歡眾人所放棄的義理;雖然身居塵俗之中,但心念卻安住在義理上,哪會因為外境而動搖他的心念。』索先生對於義理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能夠守住它依循它,這是出於自然的表現。

以惡為能。

【解釋】以行惡為能事。

【分析】這句是專就人事上說的。人性本來是良善的,你卻以作惡為能事,這是失去性善的本體了。『以惡為能』這四個字,是千萬世以來大大小小的惡人造惡的根本,所以才列在諸惡之首。人縱然極為愚笨,也不會甘心成為惡人,但也沒有人不想成為能人,只因錯認這個『能』字,所以愈做就愈偏差。剛開始時說:『能幹的人有用,不能幹的人沒有用;能幹的人別人會害怕而不敢欺負,不能幹的人到處受人欺負。』等到久了之後,自己也知道所做的壞事,於是堂而皇之地以惡人自居,而且不再避諱了,並且還會以美名來自我文飾。

【故事】唐朝的魚思咺,為人非常機巧、聰明,武則天想製造一種小匣子,讓人揭發陰私。工匠中沒有人能夠製造出來,但魚思咺卻造得很符合武后的旨意。後來有人在小匣子中投書密告,說魚思曾在揚州為徐敬業造過刀輪,用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殺傷許多朝廷官兵,於是他就被判處死罪。

忍作殘害。

【解釋】忍心去作殘害生物的事情。

【分析】這一句話是專就物命上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卻忍心做出殘害眾生的事。殘害物命是最大的惡事,而動機若更出自於殘忍心,那麼任意所至,就沒有一點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去除殘忍而存留慈心,要成就聖賢佛仙的事功就在此處。貪生怕死、愛戀親人故舊、對於痛苦有所知覺,這些現象,動物和人類是一樣的。只是人類具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而已。現代人要辦一餐食物,不止是殺一條物命,例如鳩鴿鶉雀之類,要殺十多條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蚌蛤蝦蜆之類,要做出一道羹就須殺百條生命。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有時從遠地得到珍禽異獸,有的要先準備等候烹煮,有的以活蟹放入酒糟腌漬,有的養魚製造美味,有的燃炭燒烤,有的刺血生吞,有的剖腹取幼胎來吃,有的剝皮剖殼。利用各種方法來造作殘害眾生的事,使其飽受煎熬。如果吃得飽就洋洋得意;若稍微慢一點,就怒罵廚子。我們只要深深體念,痛切思量,這實在是令人害怕、悲傷的事。

【故事一】許真君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遇到一隻小鹿,就把它射殺了。旁邊有一隻麋鹿,過去用舌舔小鹿,過了一段時間,小鹿並沒有活起來;於是悲傷得跳躍而亡。許真君就剖開麋鹿,看到它的腸子寸寸斷裂,於是丟下弓箭感嘆地說:『真是悲慘呀!天性的親情至愛,連動物也都到了這種地步。』於是出家學道,濟人利物,終於證得仙果。

【故事二】唐朝的張易之製作了一個鐵籠,把鵝鴨放進裡面,從中燃起炭火來燒烤;旁邊用一個飲器,裡面放進五味汁。鵝鴨繞著火行走,口渴時就喝五味汁,汁喝完了又加火,最後它們的毛都脫落,而肉也爛了,他就取下這些肉來吃。後來他被宰相張柬之誅殺。

陰賊良善。

【解釋】陰謀賊害善良的人。

【分析】陰賊就是陰謀賊害,例如暗箭傷人,這是最難防備的。而且人是我所害的,而我卻不用擔負害人的惡名,這種人比山妖水怪還要可怕。這種方法施於一般人尚且不可以,如果是加在善良的人身上,那就更是不行。因為善良的人是眾望之所歸,在一個國家裡,全國都會敬重;在一鄉之中,全鄉都會敬重,怎可陰謀賊害他呢?

【故事】唐朝的李林甫為人陰險,讓人難以捉摸,時常賊害善良,所做的惡事不勝枚舉。當他快要敗亡之時,看見一個鬼類,長得牙齒像鋸子,手爪像鐵鉤,全身都是毛,眼睛像閃電,用手擊打他。過了沒有多久,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死了之後,朝廷下令除去他的爵位,打斷棺木,斬殺屍體,將他的子孫流放到嶺南地區。到了宋朝淳熙初年,漢州的一位女子被雷電擊斃,身上有硃筆寫著:『李林甫為臣不忠,陰賊善良,三世為娼,七世為牛,報訖永墮水族。』

暗侮君親。

【解釋】暗中欺騙君王或父母。

【分析】暗是人所看不到的地方,侮是欺騙。這句是專為喜好聲名及故意違反常情,以表示自己高超的人說的。君王和父母的恩德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君王的俸祿,卻怠忽職守、貪圖利益、徇私茍且,或是奸詐阿諛、任意欺瞞,這種存心不能夠讓君王知道的,就是暗中欺瞞君王。如果奉養不夠誠懇,立身處世品行不佳,或者掩飾對父母的違逆,這種存心不能夠讓父母親知道的,就是暗中欺瞞父母。不忠不孝的人,是有害教化,背離正道,死後會到酆都冥府去受刑,這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事。

【故事一】明朝的宣宗皇帝,喜好作詞賦詩,經常命群臣跟著唱和。某位學士自以為才學很高,每次奉旨作好了詩,就說:『這麼好的詩,皇帝不但作不出來,怎麼能夠看得懂!』不久,因為詩中的字冒犯了先帝的名諱,語句涉及譏諷,犯下不敬的罪名,而被革除了官職。

【故事二】有兄弟兩人,每五天為一輪,奉養母親。哥哥家境較窮,弟弟較為富足。哥哥奉養母親,連稀飯都難以供應。有一次輪到他奉養,卻缺少了兩天的食物,他就告訴母親先到弟弟家吃,以後他會補足。母親就前往弟弟家,說明哥哥的意思,但是弟弟卻叫妻子把飯藏起來,堅決拒絕給母親吃,母親就流著眼淚回去。這時忽然雷電大作,把這對不孝的夫妻都打死。


推薦閱讀:

阿獃|史上最失敗的殺手
《Mr 蚊?》NO.10
北京工體西路夜店群像紀實:「夜店沒外國人,根本就沒有顧客來。」
推理懸疑故事:《我小說里的角色想殺我》

TAG:故事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