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真義】+【勸請念佛三要】
阿彌陀佛的真義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為梵語Amitabha的譯音,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凈土宗以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凡願往生極樂凈土者,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時佛即出現,引導其進入極樂國土。
在很古的時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時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極樂凈土,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發了四十八誓願,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願望,而成為阿彌陀佛,現在仍在西方凈土說經法,遇到大慈光的人,能夠避免一切痛苦。
阿彌陀佛因地在我們娑婆世界發願,阿彌陀佛因地在我們娑婆世界廣劫修行六度萬行,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緣深故也,並且特別與我們中華民族有緣。何以故,因為阿彌陀佛不僅從初發大願開始修行起,與我們緣深,而且阿彌陀佛成佛以後,經常來我們中國說法化度,以天台豐干,凈宗二祖善導大師,凈宗六祖永明大師為證。所以我們生在中國應感到驕傲欣喜,特別是得聞凈土法門,更是阿彌陀佛佛力加被!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凈土宗。隨著凈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
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凈土世界的教主,以無盡願力誓渡一切眾生,不舍悲願,以無量光明照獨行者,業障重罪皆可消減,凡持其名號者,生前獲佛護佑,消除一切災禍業苦;死後更可化生其極樂凈土,得享一切安樂。
阿彌陀佛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成佛,自無生日一說,該生日其實是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因為永明延壽大師被公認為是阿彌陀佛再來,因此以此作為阿彌陀佛的生日。
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經及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義,為其它諸佛所未見。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僅有阿彌陀之稱號,故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稱讚凈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凈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凈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凈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凈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彌陀及其極樂凈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凈土教義之深入人心。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
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喬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錠光如來以後的第五十三佛,錠光如來亦名燃燈佛)。喬屍迦王聽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捨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並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果。又對於沉淪苦海中的苦惱眾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才能滿足他的心愿。於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殊勝極樂的世界,來攝度眾生才可以,又遂復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易於修持而喜歡生到他的國土。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佛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於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讚佛,贊已,稟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壯嚴的凈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眾苦。
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志及他的高明,即細為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剎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之不思議神力,並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愿,諸佛國土即時悉現於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於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而舍其劣,則唯有西方凈土,最為殊勝,最為適意。又於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舍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於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壯嚴佛土,清凈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眾]。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於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壯嚴極樂,願願拔度眾生。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凈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生難為修持,雖則是殊勝的凈土,如何的壯麗,亦不能廣攝眾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能酬茲大願呢?於是就以壯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的歸宿處之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眾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所以法藏比丘即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歷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為王,或為豪富,或為比丘,或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比丘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為刪提嵐,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的法藏比丘為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為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國土清凈。
須知法藏比丘欲達成此超世絕大的宏願,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寶由無央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議之萬行功德,來壯嚴此絕勝的西方凈土,現時說來已是圓滿成就偉業,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們為何不儘早發願求生,而甘心長久的願作醉生夢死之輩,流浪在生死苦海中呢?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凈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
此他發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要知道他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比擬的,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讚譽的阿彌陀佛。眾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而且壽命無有窮盡,還可以知道各處其它眾生的心念和命運,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阿彌陀佛的願力,使得任何希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只要「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足,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修持三福、具足眾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還要更高。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嘆阿彌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彌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加以護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現前、將來,必定能夠成佛,這是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大願之一。所以,念阿彌陀佛修持佛法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無量壽經》)。今生能夠接觸到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劫來積累善根、福德、因緣的結果。十方諸佛與大菩薩都發願要幫助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眾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後,得佛智慧,還可以任意到各個佛國,幫助、救度無邊眾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阿彌陀經》)」
國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後將繼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門即是在中國佛教流傳悠遠的凈土宗。古代禪凈雙修的永明延壽大師,曾經說過:「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一句佛號既簡單,
一句佛號又圓頓,
一句佛號能醒悟,
一句佛號不再貪。
一句佛號心放下,
一句佛號能舍下,
一句佛號不迷失,
一句佛號心轉變。
一句佛號惡遠離,
一句佛號心向善,
一句佛號慈悲起,
一句佛號樂助人。
一句佛號酒不飲,
一句佛號色不沾,
一句佛號架不打,
一句佛號人不罵。
一句佛號笑口開,
一句佛號家和睦,
一句佛號孝在先,
一句佛號兒女孝。
一句佛號夫妻好,
一句佛號婆媳和,
一句佛號家平安,
一句佛號全家歡。
一句佛號命運轉,
一句佛號福德積,
一句佛號事業順。
一句佛號生意旺,
一句佛號能消災,
一句佛號能免難,
一句佛號解憂愁。
一句佛號不哭泣,
一句佛號心不煩,
一句佛號不孤單,
一句佛號不寂寞。
一句佛號佛陪伴,
一句佛號心不亂,
一句佛號能忍讓,
一句佛號煩惱忘。
一句佛號快樂多,
一句佛號喜事多,
一句佛號親人多,
一句佛號朋友多。
一句佛號真心多,
一句佛號愛心多,
一句佛號善良多,
一句佛號諒解多。
一句佛號化冤怨,
一句佛號無病痛,
一句佛號身體安,
一句佛號鬼神敬。
一句佛號去極樂,
一句佛號笑開顏,
一句佛號蓮花座,
一句佛號能成佛。
南無我們人人本有真正大慈悲父阿彌陀佛!
===========================================================
勸請念佛三要
作者:性願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此娑婆世界的眾生苦不堪言,如《法華經》云: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地藏經》云: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為警人命無常,普勸眾等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云:「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凈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凈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豫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佛法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凈業生西方,則長劫輪迴,莫之能出。以茲自愍愍他,自傷傷他,大聲疾呼,俾近而家人,遠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懸隔也。」明蓮池大師《普勸念佛往生凈土》云: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況且無常迅猛,此地絕不可久留,輪迴路險,惟有信願念佛,一句彌陀做大舟,方可求生極樂,永返蓮鄉。 如尚未信佛者,望速歸依三寶,若已信他教者,亦速擇善固執,同生正信,同發切願,同持佛名,同求往生,現世即蒙福佑,轉危為安。縱定業難轉,亦可仗佛接引,同生極樂,同出苦海。舍此三要,更無別法可資依怙也。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而阿彌陀佛以持名念佛,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六方諸佛共勸: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勸: 「汝等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歷代祖師無不叮嚀勸信。雲棲八祖云: 「往生凈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夢東十二祖云: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昔王仲回問楊無為: 「如何念佛得無間斷?」楊曰: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王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持名一門,信尤為要,故普勸念佛,首要深信: (一)信娑婆極苦:應深生厭離,豈容貪戀久住? (二)信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一息不來,便屬後世,古德云: 「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豈容一刻虛度? (三)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道,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豈不速求出離? (四)信凈土實有:如地球上實有無量國土,虛空中實有無量星球,不能以我之未到未見而不信。佛眼見無盡世界,如在目前,戒人妄語,決不以妄語誑人也。 (五)信西方極樂:《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其國皆七寶莊嚴,無三惡道,清凈自然,無諸雜穢,故名凈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景序長春,無復寒暑,遠離眾苦,長享諸樂,故又名極樂世界。豈不欣願求生? (六)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悲願力:攝取十方一切念佛眾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如人乘機飛行,須臾千里,依他力故! (七)信自心念力:不可思議,如心念要去,身即隨去,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若身壞時,惟存一念心性,一念到處無不到,故一念在凈土,即生凈土無疑也!況佛與菩薩又接引往生乎? (八)信我心具佛: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凈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九)信因必有果:確切不虛,以我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因不虛棄,果無浪得,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十)信生皆不退:此土修行,障道緣多,難進易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位行念三,皆得不退。以境勝緣強,退心不起,一生成佛,如操左券也。 二要切願 信心既深,其願須切,凈土雖遙,有願即生。故佛說阿彌陀經時,再三勸以: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華嚴經云: 「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峰九祖云: 「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夢東十二祖云: 「修習凈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頃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而修凈業,則易純熟。極樂凈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凈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願,要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是故凈土門中,以願為最要,須平時常存想此願,早晚課後懇切發願,凡有願者,終必能滿。故普勸念佛,次要切願: 一、願厭離娑婆,生死之苦,及欲愛不凈,男女等身,猶如死囚,欲出牢獄絕無一念繫戀之心。 二、願欣求凈土,菩提之樂,及清凈無染,法性生身,猶如遠客,思歸故鄉,豈有一毫因循之念。 三、願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神遊凈土,見佛妙相,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四、願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五、願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 六、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樓閣幢旖,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七、願乘金剛台,隨從佛後,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八、願承事諸佛,親蒙授記,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九、願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十、願禮佛發願,正助雙修,種種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三要力行 志願既切,其行須力,功行愈深,生品愈高,靈峰九祖云: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真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故普勸念佛,更要力行: 甲正行 阿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要解云: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一心亦有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憨山大師云: 「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是為常行。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佛號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聲佛號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一聲佛號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夢中作得主,則於病二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覺明妙行菩薩云:「修凈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靈岩十三祖云:「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所示專修雜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西方,以不純一,故難得益。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故普勸念佛,心貴專勤精進,力行不懈: (一)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 自換一番境界。業報差別經云: 「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凈土。」若長用高聲,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默念: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著跡;或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即繫心一緣,無聲默念。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惟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產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三)攝心念: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攝耳諦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 (四)靜坐念: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左股,令兩足掌仰於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於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顎,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隨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隨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凈土。 (五)睡眠念:若睡眠時,宜右側卧,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名吉祥卧。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床頭如有時鐘,藉以助念更妙。縱令昏昧,繫念而寢,覺即續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 (六)臨終念: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所系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隨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輪迴六道!危哉危哉!佛說: 「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不得貪生怕死。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財產。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凈業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凈土。於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求往生,切勿疑慮,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墮惡道,如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殺阿羅漢。四、殺父。五、殺母。)十惡: (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慾、嗔恨、邪見。)[臨終地獄相現,如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系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幸致。當趁身強健,勇猛精進,早備凈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乙助行 觀經云: 「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幽溪大師云:助行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迴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迴向心而助修之,無非凈土行也。更有一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凈土法門而開導之,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凈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境緣,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王龍舒云:「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緣迴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故普勸念佛,還要隨緣廣修眾善,以為助行,皆應迴向西方,成就念佛功德。如順水行船,更加帆櫓,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但不可別求人天福報,致失往生大利。 (一)孝養父母:念佛為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有親在堂,如佛在世,當服勞奉養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顯之,並早勸念佛,求佛接引。並願往生聞法後,度盡歷劫父母,同生極樂,以報親恩。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育我之形骸,師長長養我之慧命,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同於異類。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永沈苦海,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當歸依僧,依僧為師,不再歸依異教外道徒眾。常以飲食、衣服、卧具、湯藥、四事供養,竭力奉事,依教奉行,並勸念佛,以報師恩。 (三)敦倫盡分:對於家庭社會,當盡誼盡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主仁仆忠,朋友互助,並普勸念佛,以敦倫常。宗族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若在朝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蒙,或扶助孤弱,或急濟貧,或止惡勸善,或解怨釋結,無不恪盡己分。並普勸念佛,以報眾恩。 (四)戒惡行善: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貪慾、嗔恨、邪見、為意三業。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為十善,為純白業,必生天堂。若犯而不持為十惡,為純黑業,必墮地獄。僅持前四戒,加不飲酒為五戒,亦常不失人身。若不能持五戒,必先戒殺,及戒惡口,亦為雜業,不墮地獄畜生。念佛者不在此限。全持十戒,而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上品生。僅持五戒,而又隨力行一切善事,亦不失中晶生。只持殺戒,而又常存念佛行善之心,當不失下品生矣! (五)供養三寶:文殊菩薩告五會四祖云: 「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二門最為徑要」。應各儘可能,掃靜室一間,供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一尊,阿彌陀經一卷,每日燒清香一爐,換凈水一碗,夜燃明燈一盞。視佛經像及諸菩薩,皆同真佛,早晚朝參,出入問訊,翹勤五體,必誠必敬。一飲一食,必先供養,舉目動口,無不是佛。或獻花懸旆,建塔修寺,印經造像,齋僧布施,種種三寶上崇奉,當儘力之所能,以報佛恩。 (六)懺悔業障:普賢菩薩尚有懺悔之願,何況我等凡夫,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過去所作黑業,殺盜淫妄等,無量無邊。現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煩惱業,舉手下足業,起心動口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願悉消滅。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每日早晚課禮拜或迴向時,若能如是真實懺悔,即業障消除,身心清凈,凈業易成,往生可必。 (七)吃素持齋:在家念佛,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為十齋,月小儘先一日持之。又正、五、九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雖未斷葷,宜食三凈肉,切戒家中殺生。並為所食肉之眾生,念佛迴向,資薦往生,以釋怨而減罪。齋者: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慾、不食五辛。三凈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加自死、鳥殘、為五凈肉。此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免為往生障緣也。 (八)滅情斷愛:情不減不出輪迴,愛不斷不生凈土,蓋以情愛重濁,故下降耳。情有喜怒、好惡、嗜欲等,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痴之心,是謂滅情。悟此理,則心地常凈,如在凈土矣。愛有夫妻、兒孫、功名、財產、文藝、寶玩等,有一愛存於懷,臨終為此愛所牽,依舊輪迴,是愛為生死根株,須知緣盡則散,各不相識,歷劫六親,而今安在?功名財物,死不帶去,王賊水火,轉眼皆空,一切如夢,何愛之有?要在愛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九)普勸修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成就眾生作佛,為法施之大者,因我有生死,我求了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了脫。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普勸修持,惟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 「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熹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非徒於人類普勸念佛,凡一切禽獸蟲魚之類,見之,皆為念佛聲,發願盡度,普結凈緣。如是善念純熟,必上品生。 (十)錄音助念:凡人臨命終時,眾若畢集,非三昧久證,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每以世情破壞正念,功敗垂成,追悔莫及。若當此時,得人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輪流換班念佛,以助凈念,使耳聞佛名,心緣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切戒搬動哭泣,致生嗔恨或情愛,貽誤往生大事,一髮千鈞,要緊之極。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實為自利,不徒利人而已。但念佛工夫深淺不同,難皆預知時至,若病重時長,請人助念,難於持久,直待臨終時方請助念,又恐耽誤。且屋小或住醫院,不便助念,或住鄉村,念佛人少,家屬助念,亦或少或無,因緣難遇。惟有用錄音機(或念佛機)助念(幫助提起正念)較為方便,可日夜續放,不使間斷,既持久,又省力。如遇重病,即於床前常作助念往生之演習,以免臨時手忙腳亂也。往生時,須俟氣斷八小時後,始能搬動.哭泣,沐浴大殮,四十八小時或七日後,始能火葬或土葬。普勸多提倡,普遍推行,實為保護及成就行人往生之方便中最方便。如輾轉流通,俾普天之下,咸知其益,各皆依行,則所有亡人,皆能神超凈域,永斷生死,不僅吾一人之生死可了,漸至所有眾生之生死,皆可由此而了,其福德誠不可思議也。 (註:本文部分內容根據毛凌雲、行芊居士著述輯要整理)推薦閱讀:
※千佛萬佛,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組圖】轉載
※凈界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阿彌陀佛法王和顯教、密教的關係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義滴(一)——作者:釋明安
TAG: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