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多爾袞被朝廷追封誠敬義皇帝之謎

一直以來,似乎大家都對孝庄是否真的下嫁給了多爾袞有著各種推測和懷疑,但是實際上史書中早就有所記載,不然怎麼會出現清朝這麼一種看似鬧劇的傳聞。正如《清朝野史大觀》中,就是這樣記載的:多爾袞以順治的名義向天下頒布詔書,皇叔攝政王現在是單身,他的身份、地位和相貌皆為國中第一人,太厚非常願意放棄自己的地位嫁給他。

由此可見,其實似乎很大程度上來說,太后下嫁多爾袞是孝庄與多爾袞你情我願的結果。而且有不少史學家也表示明顯支持,因為這種做法也是符合滿族風俗的。想當年,滿族人在入關前還依然保留著兄死則娶其嫂的遺俗,而且博爾濟吉特氏在皇太極駕崩後,一心想要為自己的親生兒子福臨謀求皇位,所以藉助多爾袞的合力來擴大政治勢力,似乎就成了其必由之路。

如何聯合多爾袞?擺著孝庄面前的難題在於如何使得多爾袞放棄皇位的爭奪,因為自從皇太極駕崩以來。皇位的爭奪就變得空前激烈,其中長子豪格、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第九子福臨是最有實力的三個競爭者,但是豪格和多爾袞都分別拿到了八旗中的多數支持,但是福臨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則希望能依靠李親王的威望來左右大局,除此之外還希望通過其他辦法來促使大家推舉福臨上位。於是乎,如果能下嫁多爾袞,同時用新的婚姻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是符合情理的。而且最後多爾袞確實改變了爭奪王位的初衷,一致力薦福臨上位,而福臨繼位之後,多爾袞也成為了攝政王,並由他來把持朝政,對於多爾袞來說權利只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是體面。

至於下嫁時的規模怎麼樣,有沒有向天下昭告,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一些頗具歷史價值的史書確切地記載了這件事。清朝蔣良騏在《東華錄》中記載道,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又來到皇宮內院,假如太后沒有嫁給他,假如他沒有以皇父的身份對待順治皇帝,那麼他經常出入內院,恐怕是皇室宗親都所不能答應的,而且多爾袞死後,朝廷還破格追封他為誠敬義皇帝。

而且朝鮮《李朝實錄》對此事也有記載,書中書,順治六年二月,清朝廷曾派使臣到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見國書中將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便問道:貴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的稱法,這是什麼意思呢?使臣回答,去掉叔字,是朝中可喜可賀的事情,他和皇帝成為了一家人。《清聖祖實錄》記載說,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雖然孝庄文皇后得了重病,即將死去時,孝庄皇后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在那裡已經很長時間了,不可因為我而去打擾太宗皇帝的安息。我迷戀你父皇、皇父和你,不忍遠去,所以在附近選一塊地安葬了就行了,這樣,我也沒什麼可以遺憾的了。清朝講究帝後合葬,顯然,孝庄皇后是覺得下嫁皇叔多爾袞,愧對太宗,於是就借口說不願葬得太遠,單獨就近安葬。孝庄皇后的要求不合情理,但作為孫子的康熙是親耳聽到孝庄皇后的遺言,當然得遵守,於是他把孝庄的靈柩停放在了東陵,到了雍正繼承皇位的時候,才將靈柩葬入東陵地宮。

不過很多學者對此事的真實性也持有明確的懷疑態度,最為明確反對的要屬明清史大師孟森,並且孟森在《太后下嫁考實》中力辯此事全無,而且認為張煌言詩,不能作為太后下嫁的確鑿證據。其詩詩遠道而傳聞,故國之口語,詩非信使,不足為憑。而且蔣氏《東華錄》所記的皇父,其實是清君主對某個臣下的尊稱,或是清世祖封多爾袞為皇叔父後以其定頂功勛,並無晉爵,於是以皇父為封。所以皇父對於皇帝來說還是臣下。而滿族舊俗有直呼尊者為父的例子,多爾袞前封皇叔父攝政王,滿文直譯就是「汗(君)的叔父父王」,因此這並不表明多爾袞就是福臨的皇父。綜上所述,下嫁是否確有其事,目前仍然難以做出定論,只待新的考究與發現,才能解開個中之謎
推薦閱讀:

多爾袞之謎
此女才是吳三桂決定投降多爾袞的關鍵,而不是名妓陳圓圓
多爾袞斷然拒絕屠城而毅然決定遷都
孝庄太后與多爾袞的孽緣

TAG:皇帝 | 多爾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