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剩女」問題及其社會影響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處天下事,只消得安詳二字, 兵貴神速, 也須從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於定之中耳。 ——曾國藩
2007年教育部發布了《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其中包括了171個漢語新詞,「剩女」一詞赫然在列。沈暉認為,「剩女」是指現代都市女性、並且絕大部分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簡稱「三高」),長相也無可挑剔,因擇偶要求較高導致在婚姻上找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女青年。這一指稱表明:「剩女」現象並非婚姻市場供需不平衡,而是自身選擇的結果。「剩女」現象的出現,其本質原因究竟是什麼?「剩女」比例的上升會給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本文試對此進行分析。
一、「剩女」問題的提出多數學者認為「剩女」已成為全球性社會問題,但也有人持否定態度。陳友華教授在《剩女:一個建構失實的偽命題》一文中通過對「剩女、過剩女性數量和過剩女性比例」三個關鍵詞的論證,認為「剩女」是一個建構不真實的命題,完全是眼球經濟與消費社會合力作祟的結果。中國是否存在「剩女」現象,大齡未婚女性的現狀如何?事實上,目前中國確實存在一批高學歷、工作體面且收入相對豐裕、超出「黃金婚齡」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有學者對1960年到1990年東亞、東南亞一些國家(包括中國)30-49歲女性未婚比例的變化趨勢做了調查,結果顯示:「過去的二十年中,儘管西方國家的婚姻普遍性也出現了迅速下降的趨勢,但是,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尤其是在這些國家的大城市,婦女不結婚的現象日益增多,甚至比西方國家還要嚴重。」研究認為婚姻所要求的經濟可行性條件上升、對婚姻的期望上升、可選擇的結婚對象短缺、婚姻的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等是造成「大齡」未婚比例上升和女性終生單身比例上升的主要因素。學者又對1997年至2005年30-34歲未婚女性進行了綜合調查,結果發現30歲的未婚女性比例從1.2%激增到3.4%,且主要集中在城鎮(佔30-44歲全部未婚女性的72.1%)。2004年天津社科院調查了近50萬名未婚成年人,發現女性佔了六成以上,其中才貌雙全的佔70%。2005年學者調查發現,北京30-50歲的單身女性已達到30萬,上海達到43萬。上海熱線關於「剩女」的調查顯示,認同獨身觀念的女大學生佔82.79%,在20世紀70年代的高學歷女性群體中此比例達到89.94%,而來自全國婦聯的《2009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城市有41.2%的女性擔心自己找不到配偶。可見,「剩女」現象已經演變成社會焦點問題。這個群體業已引起我國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首先是吸引了媒體的「眼球」。2006年5月26日,中國經濟網以頭條新聞報道了「剩男剩女時代來臨」。2007年反映「剩男剩女」的情感影視劇、話劇陸續問世,2008年末一批「情剩」題材的賀歲片集中上映,將「剩男剩女」推向高潮。如《桃花運》《愛情呼叫轉移2:愛情左右》《女人不壞》《非誠勿擾》和《游龍戲鳳》等。發展至2012年,家庭情感倫理劇佔據了一半以上的電視電影「熒屏」,如《大女當嫁》《大男當婚》《過把癮》《中國式離婚》《金婚》《幸福來敲門》等。
學界、教育界對「剩女」現象的研究逐漸豐富。儘管學者談到首先需要定義「剩女」概念的內核與邊界,這是需要斟酌的迫切課題,不僅關係到理論的適用程度,更關係到操作層面的測量與建模,但是概念的提出無外乎經驗層面和抽象推理,遵循著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思維路徑。「剩女」群體畢竟不是一般的女性,而是女性中的特殊群體。
現代文明的進步何以帶來兩性婚姻價值觀的衝突?在丹尼爾·貝爾看來,「剩女」困境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有關聯,物質財富的增長使女性的獨立性增強,但政治承諾的自由平等並沒有「降生」到操作層面,外加傳統婚配觀與西方價值觀對適齡女性的拉扯,三方面綜合作用才產生了「剩女」群體。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其一,「剩女」在經濟領域取得相對獨立地位的同時,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建構婚配關係。「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其二,政治保證女性平等走進社會,無法為「剩女」的婚配博弈提供具體援助。恰如恩格斯所述:「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佔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其三,「剩女」現象是傳統婚配文化與現代文明衝突的產物。一方面,傳統婚配文化主導下「責備受害者現象」促使「剩女」這一群體日趨擴大;另一方面,女性在參與現代工業文明過程中的錯誤歸因會造成「剩女」處境雪上加霜。拉葛雷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憂心忡忡地指出,許多年輕人把愛放在首位,並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他們,不在乎與所愛的人結婚與否。他們追求的是個人的愉悅,在戀愛關係當中尋找肉體和心理上的滿足。他們希望將自己的性慾獨立出來,從不否認生活中性與慾望的重要性……他們通常會把愛與性混淆。浪漫的感覺可以瞬間閃現,同時也快速消失。承諾和義務幾乎無法在親密的關係中得到檢驗。性自由的觀念促使大量婚前性行為的發生,從而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
我國傳統倫理追求家庭和諧,突出家庭中男性女性責任、義務和忠誠等價值觀念。新時代「剩女」的父母親在傳統中繼承這一倫理觀念,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成為社會的「剩品」,所以不惜一切代價、想盡一切辦法為女兒們相親,而「剩女」們卻並不顧忌這些,她們為了滿足慾望而極力推崇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在這個意義上她們已與傳統的婚姻倫理觀背道而馳,父母的操心和努力很難有好的結果。如果適齡女性不婚比例上升,必將增加父母的心理負擔,這將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和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傳統社會文化的代際傳遞和延續。
(二)「剩女」比例上升給生育健康服務系統提出了高要求權利、自由成為現代社會追求的核心詞,可權利被很多年輕人置換為「慾望」、自由被置換為「選擇」,慾望合理化,個人道德負擔消減使消費主義風靡,並進而控制青年男女思想觀念。現代社會的物質生產以挖掘和滿足個人慾望為目的,創造了豐富的產品,這些產品獲得了體制的「通行證」,在各個領域「大行其道」。於是避孕、節育和感官享受的工具和藥物生產火爆起來,以生殖為目的的性生活讓位給生理滿足,這種慾望被放大並走出婚姻的「高牆」,走向了社會深處。西方國家「大齡」單身女性、未婚同居、永久單身和同性戀早已獲得寬泛的體認,但是在中國,傳統婚姻觀與現代性正在撕扯著新時代青年男女,部分青年受現代性嚴重影響,也給社會帶來了婚前性行為、未婚同居、人工流產、棄嬰、性傳播疾病(STDs)和艾滋病(AIDS)的傳播等問題。所以,社區需要針對成年未婚女性,進行有組織的生育健康服務,如性知識的教育、優生優育健康理念的培養、傳染性性疾病預防的講座等,這無形之中加大了社區的壓力;如果「大齡」未婚女性的比例持續上升,還會導致社會生育率下降。(三)「剩女」比例上升會加劇貧困地區男性「婚姻擠壓」瓦萊麗·赫德森和安德烈亞·博爾在《剩男: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意義》一書中預測:到2020年中國「剩男」有3000萬-4000萬(占年輕成年男性人口的12%-15%),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預測結果。這意味著有數千萬「剩男」找不到老婆,這種現象會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剩男」主要集中在低文化且各方面條件不好的窮鄉僻壤,這一方面是由於貧困地區適婚女性流動到相對富裕地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農村性別比例長期失衡造成的。但是,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剩女」婚姻觀比較講究,要同質匹配、要平等交換資源,還要梯度擇偶。2009年一項調查表明,有四成的女性對婚姻要求較高,不會「下嫁」委屈自己。結果想娶的娶不了,想嫁的嫁不出去,如果「剩女」比例持續升高,將進一步加劇貧困地區性別比例失衡,同時也加劇了「剩女」滯婚現象。
來源: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推薦閱讀:
※七殺生印對八字命局的影響
※十神在年干、月干、日支、時干對日元的影響
※命局是固定的產品,流年和大運是外在的影響
※風水中「兩門相對為何必有一門退」門對門到底會對家人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