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鐵志:從台灣民主看民主

張鐵志:從台灣民主看民主

思郁 未分類 瀏覽次數 (154) 2013-07-27

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民主和民主的未來。無論是從觀念的根源,理論的譜系,還是從制度的建設,實踐中的構想,我們都在不斷地談論民主的建設,乃至於忽略了一個基本的條件:我們並不生活在民主制度的場域之內。這話也許有些反諷,但是如果民主的議論只停留在觀念戰勝觀念的階段,無法在實踐中得以檢驗觀念的力量如何引導公民社會的建構,這樣的討論總會有幾分的玄虛和無端的妄想。

我們需要一種借鑒,一種並不遙遠地參照,讓我們民主建構的幻想成就一種現實。而張鐵志《時代正在改變:民主、市場與想像的權力》一書正好提供了這種讓我們的幻想變成現實的觀念力量。台灣在民主化轉型之前的政治體制與大陸有著一脈相承之處。儘管前些年大陸與台灣水火不容,視若仇敵,但血緣與根源的聯繫是任何政治意識形態無法割斷的,再加上多年官方與民間的努力,這種隔閡已經逐漸消散,溝通成為了最大的共識。台灣從威權政治體制到民主化的轉型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討論民主問題的最佳公共場域。來自台灣的評論家張鐵志的寫作,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梳理,也給大陸的寫作者和討論者提供了一個好的借鑒與參照。

當然,張鐵志的寫作還有一個優勢,他的理論滋養是源於西方的民主化語境。他在本書的自序中說,大學認真閱讀過去幾十年被禁絕於台灣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和新左理論,也讀自由主義,「我開始探究資本主義、現代國家和代議制民主制度在幾世紀前的興起與轉型,也開始研究戰後東亞政治的經濟發展」。雖然沒有答案,但是隨著視野的拓展與思考的深入,問題意識,思考場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換句話說,從純屬西方語境中的理論思考寫作抽離出來,把這種理論帶入到台灣的生活的現代化場域當中,從台灣的民主化轉型中總結經驗與動力,思考困境是如何發生的,這就是本書第一輯大部分文章的主題。

我說張鐵志的寫作的理論優勢與大陸的寫作者的來源是同一的,我們都是從西方思想家的觀念譜系中尋找理論憑藉,再加上大陸與台灣的歷史有更多的親緣性,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似乎給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借鑒和理論參考,甚至一種可以幻想得到的現實。當然,這種現實並不意味著民主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當福山提出歷史的終結時就顯得過於樂觀了。自由民主制度是我們生活的唯一選擇嗎?民主化「第三波」的衰退,民主世界陷入了某種形式的焦慮和倒退。1989年之後柏林牆倒塌之後的那個普遍的假設:幾乎所有極權或半極權體制的國家都會過渡到民主制的樂觀態度,現在已經淪為了一種空談與妄想。從威權體制到民主制的轉型,台灣的政治秩序的變化雖然符合這種假設,但是在新世紀後,這種民主化會不會衰退?我們該如何深入觀察和分析到這種細微的變化?或者說,我們能為解除民主化過程中的弊病做些什麼?這才是張鐵志這些文章背後蘊含的真正力量:「我們不是質疑民主的基本價值,而是對民主有更高的期待。台灣或美國民主的弊病,當然不是因為它們有政治競爭、三權分立——這些當然是好東西,我們在乎的是如何透過制度改革來確保公民的自由與平等」。

張鐵志通過他的文章給大陸讀者進行了一次常識性的普及,對四九年後的台灣政治發展態勢進行了大體的概括與分析。雖然都是零碎的文章,但是卻蘊含著內在的脈絡:他看重的是觀念的力量,自然會從知識分子的啟蒙精神的思路開始講述,另外他把筆墨的重心放在了台灣從威權政治體制到民主制的轉型過程的鬥爭與爭取上來。第一篇《台灣民主地圖》的第一句話就概括了全書的寫作:「這個島嶼在二十世紀的歷史,就是一頁民主的鬥爭史」。

我們隔海觀台灣,總有或多或少的隔膜,比如我們習慣性人物台灣的民主化過程離不開蔣經國的偉大改革,大陸出版的幾部關於蔣家的傳記也都對蔣經國這種自我革變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進行了褒揚。但是在《蔣經國是台灣民主的推手?》中,結合了當時海內外環境和時局的變化,張鐵志分析說:「政治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統治者永遠會保持政治權力。面對社會要求的改革的呼聲。他會考慮鎮壓成本與容忍成本何者較為巨大。」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灣正處在這樣的一種重大壓力之下,威權體制出現了裂縫,黨外的民主運動逐漸成形,以組織化的方式參與選舉,創辦雜誌,再加上美國對台灣政局的施壓,它在國際上逐漸喪失了自我統治的合法性,台灣本體化的政治訴求,民間公民意識的覺醒等等,這一切都逼迫著當政者作出選擇。所以他總結說:「台灣的民主化並非來自蔣經國的良善,說他是由上而下地『開啟』或『帶領』台灣民主化,都是不準確的」。

但是民主化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民主並不是一個既成事實,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如果妄想實現了民主就想實現大同,這樣的民主遲早會倒退到人類的荒野之中。民主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失敗意味著一種實踐倫理:如果民主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不能給民眾帶來合理和高效的服務,不能解決腐敗與貧困,不能使我們變得強大和自信,這樣的民主可能會被遺棄。張鐵志的在《時代在改變》中的文章代表了現時代知識分子面對現實與國家思考的努力方向,也代表了一個正在形成中的公民社會中個體對周圍環境的警醒與自覺,從那些基本的問題中一步步重構思想的力量,讓觀念在現實中迸發智慧,在民眾的頭腦中灑下思想的種子,在地面上生根發芽。因為一種開放的公民意識,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對民主的未來至關重要。

思郁

2013-7-18書

時代正在改變:民主、市場與想像的權力,張鐵志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價:36.00元


推薦閱讀:

台灣有哪些創新小鎮?
你吃的「澳洲保健品」很有可能是台灣人造的。。。代購是不會告訴你的
藍營新共主?侯友宜還有漫漫長路
蔡英文學弟牛煦庭:台灣現在這樣怎麼留住人才?
台名嘴稱台灣被逼成國際孤兒,只能「台獨」,你怎麼看?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