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岳飛 宋 詩詞兩首 【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岳飛一生出入疆場,英勇抗擊侵掠,堅決反對國族壓迫,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歷代人們所敬仰,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121·1、《滿 江 紅》(110)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 踏破,賀蘭山缺。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詩文題解】滿江紅,詞牌名,雙調,93字,仄韻。 紹興四年(1134)秋,岳飛第一次北伐大獲全勝。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飛為清遠軍節度使。當旌節發到鄂州(今武昌)時,全軍將士歡欣鼓舞。一天,雨歇雲散,江山明麗,岳飛憑欄遠眺,感慨萬千,吟詠了這首詞。 【詩文注釋】(1)怒髮衝冠: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了帽子。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因持壁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2)瀟瀟:驟急的雨聲。《詩經·風雨》:「風雨瀟瀟,雞鳴膠膠。」瀟瀟,風雨之聲。歇,停止。
(3)仰天長嘯:昂頭對著天空大聲呼嘯。嘯:感情激發時撮口發出的聲音。 (4)三十功名:孔子說過「三十而立」,認為人到三十來歲就該建功立業。 岳飛寫這首詞的時候是三十二歲,因抗金戰功卓著而建節(拜節度使),可謂功成名就。 (5) 塵與土:把個人的功名視若塵 。 (6)八千里路雲和月:為收復失地抗擊金兵而南征北戰,披星戴月。 (7)等閑:隨便地,輕易地,等閑視之。這句是說,切不要輕易地讓青春虛度,待到滿頭白髮時, 再懊悔悲傷也是枉然。意同漢代古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8)靖康恥:指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京師汴梁和中原淪陷、徽欽二帝被擄的奇恥大辱。猶,還。 未,沒有。雪:洗刷掉。 (9)長車:兵車,戰車。 (10)賀蘭山:山名,在今寧夏西北部。這裡應是泛指金人佔據的地區。缺,缺口,這裡指山口。 (11)胡虜、匈奴:都是代指金之侵略者。「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兩句表現了岳飛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報仇雪恥的決心。
(12)從頭:重新,這裡作全部講。 (13)收拾:這裡作收復講。 (14)舊山河:原來的祖國疆土。這裡指被金人侵佔的國土。 (15)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指皇帝的宮殿。 121·2、《題青泥市寺壁》 (235 )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 【詩文注釋】(1)貫鬥牛:形容膽氣極盛,直衝雲霄。 (2)君仇: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掠到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的國讎,即岳飛《滿江紅》詞中所說的「靖康恥」。 (3)頑惡:亦即《題翠岩寺》中說的「金酋」。 (4)還車駕:指迎回徽、欽二帝。 (5)不問:不追求,不圖謀。 (6)登壇:升登壇場。古代帝王即位、祭祀、會盟、拜將,多設壇場,舉行隆重儀式。這裡指拜將封侯得高官。
(7)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官。漢制,列侯食邑,大者萬戶,小者五六百戶。這裡指獲厚祿。 【詩文賞析】這首詩直抒胸臆,表現了岳飛不問功名,精忠報國的高風亮節。 122、余光中 現代《鄉愁》 (295)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曾入金陵大學、廈門大學學習。1949年到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在軍中服役數年。1958年赴美國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詩文賞析】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髮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123、朱熹 宋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他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程頤、程顥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系統,稱為程朱理學。他從事教育時強調啟發式。他治學態度嚴謹,分析問題精密,對後代的學者影響很大。 123·1、《 春日》(37)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文注釋】(1)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東風:春風。 【詩文解釋】在風和日麗的日子,為了尋找優美的風景來到泗水河邊,眼前一望無際的春光煥然一新。隨便走走就可以領略到春風的面容,萬紫千紅都是春光點染的盛景。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游春詩。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123·2、《活水亭觀書有感》(188)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文注釋】(1)半畝:面積小,言其小也。 (2)鑒:鏡子。 (3)影:水中倒影 。 (4)徘徊:流動不絕貌。 (5)渠:水,指方塘。 (6)如許:這樣。 (5) 為:一作「謂」,答詞。
【詩文解釋】半畝大的池塘好象打開的一面鏡子,陽光和雲影倒影在水中不停地晃動。問它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源頭是不停流動的泉水。 【詩文賞析】以理入詩,是宋詩的特點;而於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正是宋詩的成功之處。這首小詩借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124、朱自清 現代 《光 明 》 (291) 風雨沉沉的夜裡,前面一片荒郊。 走盡荒郊,便是人們底道。 呀!黑暗裡歧路萬千,叫我怎樣走好? 「上帝!快給我些光明吧,讓我好向前跑!」上帝慌著說, 「光明?我沒處給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极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詩文賞析】像許多「五四」時代的新詩一樣,在藝術上它也帶著新詩草創時期的特徵。他完全突破了古典格律詩的傳統模式,實踐了當時提出的詩體解放的主張,較胡適的《嘗試集》還帶著舊詩的痕迹,又前進了一步。朱自清完全拋棄了平仄、對仗以及傳統的韻調和意趣,純用白話乃至口語,只求節奏自然,意象更新。周作人的《小河》早於朱自清這首詩不到十個月,曾被稱為新詩最早的成功之作,卻幾乎全是散文。這首詩並不那樣散漫,它運用了韻腳,也適當地注意了節奏。它的內容有理性的思辨,卻通過假設的與「上帝」的答問方式,運用象徵和對比,把哲理熔鑄於形象之中,避免了抽象與晦澀之感,而顯得親切、活潑。 125、曾幾 宋 《三衢道中》 (68)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作者簡介】 曾幾(1084——1166),號茶山居士,贛州(今屬江西省)人。做過江西、浙江提刑,權禮部侍部郎等官,主張抗金。能詩,詩風清俊。 【詩文注釋】(1)三衢:山名,在今浙江省衢縣境內。 (2)梅子黃時:指初夏時節。 (3)泛:划船,乘船。 (4)卻:又。 (5)黃鸝:黃鶯。 【詩文解釋】此春暮出遊,初夏而返之詩也。當黃梅之時,不雨而連晴數日,泛小舟而回,溪水盡處,舍舟而行山路也。綠樹蔭濃,不減初來之路,更有黃鸝婉囀於深林,比來時更添幽趣也。
126、 曾鞏 宋 《詠柳》(228)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簡介】 曾鞏(1019~1083)中國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主張先道而後文。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較少的一個。他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其記敘文中偶有寫景之作,刻畫極工。如《道山亭記》述山川之險,精雕細刻。《墨池記》談古論今,不無卓見。 【詩文注釋】(1)倚:仗恃,依靠。 (2)狂:猖狂。(3)解把:解得,懂得。(4)飛花:柳絮。 【詩文解釋】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著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127、祖詠 唐 《終南望余雪》(54)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作者簡介】 祖詠(699-746)字和生,洛陽人,作品多寫隱逸生活,山水風光、自然景物為主。有《祖詠集》。 【詩文注釋】(1)終南:山的名字。 (2)陰嶺:山嶺的北面。 (3)林表:林梢。 (4)霽:雨後或者雪後轉晴。 【詩文解釋】遙望終南山北,景色秀美。山頂的積雪如同漂浮在雲間。雪後初晴,夕陽的餘輝映紅了林少。暮色中,長安城裡增添了幾分寒意。 【詩文解釋】這是一首描寫雪景的佳作。 128、張志和 唐 《漁歌 子》 (99)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簡介】 張志和,中國唐代詞人。初名龜齡,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生卒年不詳。16歲游太學,擢明經,向肅宗上書陳策,特見賞重,賜名志和,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遇赦還,以親喪不復仕,隱居江湖間,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 張志和能書善畫,長於音樂,嘗與陸羽為顏平原食客,善畫山水,揮筆立就。現存其《漁歌子》即《漁父》詞5首,描繪江南水鄉風光、漁父生活。詞的基調清新、質樸,並融和著隱者淡泊、澄清的高情遠意。張志和是詞人,又是畫家,所以他對淡泊逸致的抒發,是詞畫相兼的。 【詩文注釋】(1)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2)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3)鱖魚:俗稱「花魚」、「桂魚」。 (4)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詩文賞析】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129、張九齡 唐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採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託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129·1、《感遇》 (101)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文注釋】(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詩文賞析】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129·2、望月懷遠 (16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注釋】(1)竟夕:整夜。 (2)披衣:謂披上衣服走出戶外。(3)盈手:滿手,滿握。 【詩文解釋】海面上升起了明亮的月亮,遠在天邊的人此時此刻和我一起仰望。有情的人怨長夜漫漫,整夜都在互相思念。吹滅蠟燭,披上衣服,來到戶外欣賞皎潔的月色,久久佇立不覺露水打濕了衣服。月光雖然美好可愛,卻無法捧在手裡贈送給你,還不如回去睡覺,在夢中或許可以和親人相會。 【詩文賞析】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余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130、張繼 唐 古詩兩首 【作者簡介】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張繼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中進士。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據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記載,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多首。 【作者趣事】 張繼和《楓橋夜泊》的故事 一千兩百多年前,張繼進京趕考,和天下每位學子一樣,總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歲月能得到報償,總希望「一舉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夠享受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榮耀,衣錦還鄉。並能在瓊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風采,親見天子的龍顏。 放榜之日終至。帶著滿腔的期待,張繼上京城去尋找自己的名字。臉上的笑容漸漸抹去,嘴角上揚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來愈緊繃,眉頭愈鎖愈深,心愈揪愈緊……。一滴淚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過這個男子漢的臉頰。 乾坤朗朗,白雲悠悠,眾人喧嘩,張繼不解。他落榜了!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此時此刻,他覺得眾人都在看著沒有考上的他,心裡都在議論紛紛。羞慚沮喪的張繼,低著頭離開了京城。來到蘇州----人稱水鄉的美麗之都。 和船家議好了價,張繼踏上小舟。船行似風,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馮虛御風,止於蘇州楓橋之下。船行輕疾,而張繼的心卻凝重萬分,愁思濃得化不開。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萬物顯得孤寂,烏鴉嘶啞啼叫,使夜靜得更深沉。霜覆屋瓦,霜結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顆顆凄絕冷絕。落榜的張繼,早已是滿臉秋霜。唉!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離我而去。 岸上江楓如火,江上漁火二三。已是深夜時分了,漁人還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張繼,沒有工作,亦無法安眠。今夜,是一個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鐘聲自凝重的空氣中一聲聲地傳了過來。滑過水麵,撞進張繼的耳中。那鐘聲,在沉浸夢鄉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聲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張繼耳中,卻是一記一記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沉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這無眠的一夜,張繼將愁思化成千古絕唱,寫下了後世人盡皆知的「楓橋夜泊」。榜上無名的他,其名聲竟超過當時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就沒有這首好詩;如果張繼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會流傳當世,在這一千兩百多年之後的時代,早已湮沒無聞了。 130·1、《楓橋夜泊》(181)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文注釋】(1)楓橋:在蘇州閶門外。 (2)夜泊:夜裡船停泊在岸邊。 (3)江楓:江邊楓樹。 (4)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詩文解釋】秋夜江邊一輪殘月向西落下去了,烏鴉幾聲啼叫,秋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陪伴著憂愁難以入睡的行人。到了半夜,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客船上。 【詩文賞析】詩人旅途,夜泊楓橋,見秋日江南水鄉之夜幽靜魅力,使他領略到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寫成這首詩抒發旅途愁思。這首著名的寫景詩用烏啼、鐘聲的動態描寫與江楓、漁火、霜天的靜態描寫,調動起讀者的視聽感覺,使人如見其色、如聞其聲,動人遐想,極富神韻,千古絕唱。 130·2《秋思》(219)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文注釋】(1)重:重疊。意萬重,指心事重重。 (2)復恐:又怕。 (3)行人臨發:捎信的人將要出發。 (4)開封:打開已經封好的家書。 【詩文解釋】洛陽城裡颳起了秋風,想寫一封信給家裡,要說的話有千言萬語。擔心匆忙之間沒有說完的心裡話,捎信的人要走的時候,又打開信封再看看落下了什麼話。 【詩文賞析】詩人通過寫信又拆信的細節,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的複雜感情。 131、張旭 唐 《桃花溪》(223)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作者簡介】 張旭,唐朝詩人,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市)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以草書著名,性好酒,每醉後必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號張顛。確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的狂熱程度,如民間說的「入迷」。 【詩文注釋】(1)隱隱:隱約看不分明的樣子。(2)飛橋:橋高如凌空飛起。(3)野煙:山野間的煙藹。 (4)石磯:水邊突起的大石。 (5)西畔:西邊。(6)盡日:終日。 (7)洞:指桃源洞。 【詩文解釋】透過雲煙望去,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在桃花溪石磯的西邊詢問漁船上的人:這桃花整天隨著溪水飄來,那桃花洞在清清的桃花溪的什麼地方? 【詩文賞析】這首詩用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在描寫桃花溪美麗寧靜的景色的同時,流露出詩人對於「世外桃源」美好理想的嚮往之情。 132、張祜 唐 《題金陵渡》(257)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作者簡介】 張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宮詞得名。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吟詠的題材相當豐富(這裡面包括眾多寺廟的題作和有關各種樂器及鳥禽的詩詠等等)。代表作有《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箏》、《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和《宮詞二首》流傳頗廣。 【詩文注釋】(1)金陵渡:在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 (2)津:渡口。 【詩文解釋】金陵渡口有一座小小的山樓,漂泊的人在這裡住宿一夜,自然會有一絲鄉愁。夜間江潮退了,月亮西斜,遠處幾點星火閃爍的地方應該是瓜洲了。 【詩文賞析】這首詩由長江的夜色寫起,流露出詩人旅途中的孤獨寂寞的心情。 133、張炎 宋 《朝中措》(286)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作者簡介】張炎 (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先世鳳翔(今陝縣名),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他的詞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因他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緻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他的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像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清代許多詞人都尊崇張炎,把他和姜夔並稱。 【詩文解釋】清明時節是踏青的時節。儘管嘩嘩下著大雨,又何妨到河邊觀潮,郊外看花?但這華花的笑似乎變成冷嘲,嘲諷他竟然離鄉客游,他猛醒,自己真是「夢裡不知身是客」……清明時節是插柳的時節。家家門上插著楊柳以消災。從歌館樓台醉醺醺出來,他也順便折一枝。一陣春風吹過,他猛醒,哪裡是自己的家?柳插何處?他真是處處無家處處家…… 134、張俞 宋 《蠶婦》(83)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作者簡介】張俞,北宋時人,字少愚,蓋州郫(今四川郫縣)人。仕途坎坷,因隱居四川青城山白雲溪,自號白雲先生。 【詩文注釋】(1)淚滿巾:淚水濕透了衣巾。(2)羅綺者:穿著綾羅綢緞的人。 【詩文解釋】昨天養蠶婦去了一趟城裡,回來時忍不住淚濕衣巾。城裡那些渾身上下都穿著綾羅綢緞的人,沒有一個是養蠶人! 【詩文賞析】這是一首抒寫感慨和不平的詩。詩人借用了蠶婦的憤然口氣訴說的。 前兩句寫了昨天養蠶婦去了一趟城裡,回來時忍不住淚濕了衣巾。第一句介紹了去向。第二句寫了回來後的事。從前兩句可以讓人聯想到後句,有為下文作鋪墊的作用。後兩句的意思是城裡那些渾身上下都穿著綾羅綢緞的人,沒有一個是養蠶人!從這兩句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中,真正的勞動者過著的是窮苦的生活,連自己親自做的羅綺都不能穿。而那些達官貴族卻穿著綾羅綢緞。這一點表明了在當時平民與達官貴族之間,生活物品的相差和欺壓的平民的現象。從此可以想像當時的作者是懷著不平的心情來寫這種詩的。說明了作者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 135、張耒 宋 《偶題》(251) 相逢記得畫橋頭,花似精神柳似柔。莫謂無情即無語,春風傳意水傳愁。 【作者簡介】張耒(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人。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僅傳六首,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餘》,趙萬里輯本。 【詩文注釋】偶題:偶然題詠(作詩),題是動詞,與無題作名詞者不同。 136、祝允明 明 《首夏山中行吟》(240)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作者簡介】明代史稱「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1460一?527),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他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由於與唐寅(字伯虎)遭際與共,惰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看他的遺墨,顯出他的傳統功力極深。其小楷學鍾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健;草書學懷素、黃庭堅,晚年的草書,更顯筆勢雄強、縱橫秀逸,為當世所重。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其無拘無束的氣度,表現在「狂草」中,雖倜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法家。 137、趙師秀 宋 《約客》(252)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作者簡介】趙師秀(1170~1219),字紫芝,一字靈秀,號天樂,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曾任上元縣主簿、筠州推官等職。詩學賈島、姚合,以清苦著稱,為「四靈」之冠,有《清苑齋詩集》。 【詩文注釋】(1)黃梅時節:春末夏初的一段時間。 (2)有約:有約好的客人。 (3)棋子:這裡指的是圍棋子。 (4)燈花:燈芯因為燃燒的太久,頂部結成花的形狀。 【詩文解釋】正是江南的梅雨季節,千家萬戶都籠罩在迷夢的雨霧中。長滿青草的池塘中,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也許正是被這場雨阻了道路,約好的朋友遲遲都沒有來。等的時間太久,燈芯上結成了燈花。詩人百無聊賴,拿起一粒圍棋子輕輕敲擊棋盤,清脆的聲音震得燈花落了下來。 【詩文賞析】雨聲、蛙聲、棋子聲,更襯托出夜晚的靜謐和心情的無聊。 138、趙孟頫 元 《趵突泉》(197) 洛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作者簡介】趙孟頫(1254-1322),元代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他博學多才,工古文詩詞,其詩情悲感人,風格流麗,為元初詩壇大家。又通音律、精鑒賞,書畫方面造詣尤深。繪畫上擅長人物、鞍馬、宗教佛像、山水、花鳥、蘭竹各科,取材廣泛,技巧全面。尤其能把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之中,創枯筆淡墨、淺絳設色,格調疏淡雋逸,著重表現出文人隱逸的生活情趣。其書法篆、籀、隸、真、行、草,冠絕一時,初學趙構,後上追魏晉諸家,於鍾繇、王羲之等用功尤深,晚年又傍及李邕、顏真卿、米芾諸家,兼融包蓄,發展變化,形成結體嚴整、筆法圓熟、氣勢渾健的獨特書風,人稱趙體。 【詩文解釋】(1)華不註:古代的山名,又名華山,在今天的濟南市。 (2)濯塵土:洗滌塵世俗念。 (3)清興孤:志向清高孤遠。 【詩文解釋】趵突泉為濼水發源之地,泉水之大天下無比,水面湧起的濤峰就像百玉壺一樣。這樣的泉水在噴涌,時間久了,恐怕山谷也要空虛,元氣泄盡。趵突泉的水流入大海,所以旱年也不用發愁東海乾枯。泉池升氣的雲霧濕潤蒸騰,籠罩著華山,波濤聲震蕩著大明湖。時常到泉上來洗滌塵世俗念,胸懷如水般潔凈,志向清高孤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