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旗的旗主都有那些

八旗的旗主都有那些

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種不同顏色的旗,簡稱「八旗制度」。多爾袞時期,他權力最大時掌握了二旗,分別是正白旗和鑲白旗。詳細資料如下:八旗旗主 八旗戰袍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大致是這樣的 

  正黃(45牛錄)和鑲黃(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白旗(25牛錄): 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諸英之子杜度 

  正紅旗(25牛錄):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岳托 

  正藍旗(21牛錄):莽古爾泰 

  鑲藍旗(33牛錄):阿敏 

  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的大部分各授於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但他有個明確的指示就是: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將來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史學家認為這等於是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與他們相比,但反之,這也使得努爾哈赤其他的兒子們團結起來抗衡三兄弟. 

  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但還來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他剛一煙氣,幾個大兒子們聯合起來逼殉了三兄弟的生母大福晉,皇太極繼位後乘機奪取了鑲白旗,以自己的長子豪格作旗主.但多爾袞保住了所領的15牛錄歸附於阿濟格的正黃旗下.滿族以黃色為尊,皇太極就將原來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改旗號為鑲白旗和正白旗,而他所領的兩白旗就成了兩黃旗.這樣一來,阿濟格領鑲白旗,多鐸領正白旗,加上努爾哈赤遺留的親軍,成為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一旗.而皇太極的兩黃旗這時實力最小. 

  皇太極這時之所以不殺三兄弟,是因為他們雖然年幼但兵力最強,因為年幼沒有太大威脅反而容易掌握籠絡,並用來抵制另外三大貝勒.阿濟格在三人中軍功高脾氣最直和莽撞而不易控制,於是皇太極在第二年以他擅自為幼弟說親為名,廢了阿濟格的旗主,改由多爾袞領鑲白旗. 

  以後皇太極採用策略先後廢了阿敏和莽古爾泰,以聽話的濟爾哈朗代替阿敏掌鑲藍旗,莽古爾太暴斃後其同母弟德格勒領正藍旗,德格勒又離奇暴斃,皇太極發動了莽德姐弟三人謀反案,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正黃旗混編後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藍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豪格壯力,豪格的鑲黃旗成了正藍旗,改動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在崇德二年找岔子把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混編,以多爾袞為正白旗旗主,多鐸為鑲白旗旗主,不過兩白旗由於歷史的淵源一直比較團結,實力是八旗的第二和第三. 

  皇太極死時,他和豪格加起來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第一大勢力,多爾袞三兄弟則有98個牛錄,排行第二,老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岳托死,由代善領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則有96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力量.從這裡大家就可以看到為什麼多爾袞不願意為了皇位硬拼,豪格兵力佔優,而且一向勇捍,多爾袞三兄弟雖然人數少些但作戰力較強(努爾哈赤的嫡系部隊,皇太極換來換去也沒有換走太多),但是濟爾哈朗倒向豪格,代善雖然態度不明朗,也傾向於豪格多些. 

  但是豪格其實沒有得到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全力支持,兩黃旗有部分大臣親多爾袞,並且又有些擔心豪格繼位後把藍旗換成正黃旗.還有一點,就是後宮並不支持豪格,豪格非後宮五妃所出,而孝端後的意見兩黃旗也要買帳.選舉關鍵時刻老滑頭代善和膽小鬼濟爾哈朗始終態度不明,豪格原指望兩人推舉他,等來等去等不到,負氣離開,給多爾袞抓住時機. 

  以後多爾袞打擊豪格勢力,吞併了正藍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編成新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鑲白旗在多鐸死後改為正藍旗由多鐸長子多尼領旗.多爾袞死後,其養子多爾博領兩白旗.順治親政,清算多爾袞,奪其嗣令多爾博歸宗,這樣正白旗就歸了順治,和兩黃旗一起抬為上三旗.鑲白旗則還給了豪格的長子. 

  這樣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這時的正黃旗早已不是努爾哈赤的親軍了.

皇太極死後 八旗的旗主都有那些

正黃: 愛新覺羅-多爾袞

鑲黃: 愛新覺羅-多爾袞

正白: 愛新覺羅-多鐸

正藍: 愛新覺羅-豪格

鑲白: 愛新覺羅-阿濟格

正紅: 愛新覺羅-代善

鑲藍: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鑲紅: 愛新覺羅-碩托

攝政王多爾袞去世,清世祖開始親政。他為了加強掌控,對八旗的排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正紅、鑲

白、鑲紅、正藍、鑲藍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再未有任何改動。到了雍正年間,清世宗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他以儒家「天無二日」之論發布諭旨,將下五旗

旗員與旗主的臣屬關係徹底廢除,僅保留各屬下包衣的直接控制權。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也由皇帝直轄。清世宗還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

八旗旗主(多爾袞死後)

鑲黃旗旗主:皇帝順治帝

正黃旗旗主:皇帝順治帝

正白旗旗主:皇帝順治帝

正紅旗旗主:巽親王(貝勒)滿達海、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

鑲白旗旗主:顯愨親王富綬

鑲紅旗旗主:平比郡王羅科鐸、承澤裕親王碩塞

正藍旗旗主:信郡王(豫宣和親王)多尼、貝勒(追封睿親王)多爾博

鑲藍旗旗主:鄭獻親王濟爾哈朗

 

鐵帽子王(1650年時)

六位和碩親王

和碩禮親王:巽親王(貝勒)滿達海

和碩睿親王:貝勒(追封睿親王)多爾博(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剝奪封號。乾隆時多爾袞的後人得到世襲罔替親王的許可)

和碩豫親王:信郡王(豫宣和親王)多尼(多尼改為信親王、信郡王。乾隆時改回豫親王,得到世襲罔替親王的許可)

和碩肅親王:顯愨親王富綬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庄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順治八年(1651年),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被其弟順治帝封為承澤親王)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兩位多羅郡王

多羅克勤郡王:平比郡王羅科鐸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皇太極繼位後將兩白旗換為兩黃旗

清朝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的,初建時設四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努爾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設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合稱八旗。其中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均鑲紅邊,鑲紅旗鑲白邊。

 

 

清朝旗人不全是女真人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狩獵時所實行的牛錄組織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三百戶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每固山即為一旗。

女真人都編入滿洲八旗,但是,旗人卻不一定是女真人。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努爾哈赤把被征服的蒙古人編成五個牛錄,隸屬於滿洲八旗;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把五個蒙古牛錄擴編成兩個蒙古旗;天聰九年(1635年),又把兩個蒙古旗擴編成八個蒙古旗。至此,從滿洲八旗中徹底分化發展出了蒙古八旗,旗人中有了蒙古人。

隨著八旗士兵佔據遼瀋地區,大批漢人歸降,努爾哈赤將這些降服的漢人編成十六個牛錄,隸屬滿洲八旗;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為平衡八旗旗主的軍事勢力,以漢人精於火器為名,撥出漢人另置一軍,名「烏真超哈」(滿語,「烏真」即漢語「重」之意,「超哈」即漢語「兵」或「軍」之意);崇德二年(1637年),將這支漢軍分為兩旗;崇德七年(1642年),又將兩旗擴編為八旗,即為漢軍八旗,旗人中出現了漢人。至此,清朝三軍正式組建完成,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建制、旗幟等均沿用滿洲八旗。

皇太極創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朝八旗制度的整體。之後,無論是蒙古八旗的成員,還是漢軍八旗的成員均為旗人,亦稱為蒙古旗人、漢軍旗人。不僅如此,在八旗中還有早期歸附的錫伯族人等都稱為旗人。因此,旗人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不能說旗人就是女真人。

八旗排序體現旗主地位

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旗主及排序情況是:一是正黃旗、二是鑲黃旗,旗主均為努爾哈赤;三是正紅旗、四是鑲紅旗,旗主均為大貝勒代善 (努爾哈赤第二子);五是鑲藍旗,旗主為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第二子);六是正藍旗,旗主為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七是正白旗,旗主為四貝勒皇太極 (努爾哈赤第八子);八是鑲白旗,旗主為四大貝勒之侄杜度(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長子)。這是遵循著尊卑長幼之序,按照旗主的身份地位排序的。

在皇太極當政時期,八旗的排序幾經改動。天聰六年(1632年)後八旗的旗主和排序是:一是正黃旗,旗主為皇太極;二是鑲黃旗,旗主為豪格(皇太極長子);三是正紅旗,旗主為代善;四是正白旗,旗主為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五是鑲紅旗,旗主為岳托(代善長子);六是鑲白旗,旗主為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七是鑲藍旗,旗主為阿敏;八是正藍旗,旗主為莽古爾泰。這一排序並未遵循宗法的長幼有序,而是改為按「旗分」排序,將兩藍旗置後,這與皇太極繼位後打擊兩藍旗的目的統一。

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對八旗排序又進行了一次變更,此次變更後八旗的排序再未更改一直沿用到清末。八旗的最終排位定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兩黃旗與兩白旗曾換旗

按照滿族慣例,年長的兒子成年後分家單過,父親和小兒子在一起生活,去世後也把餘下家產都分給小兒子。因此,努爾哈赤早年便把八旗中的六旗分給年長的子侄,自己僅領兩黃旗。在最後一次分家產的時候,努爾哈赤把兩黃旗的60牛錄,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各15牛錄,自己留15牛錄,阿濟格和多爾袞一旗,自己和多鐸一旗。努爾哈赤死後,多爾袞曾向皇太極要求把父汗留下的15牛錄由三兄弟均分,被皇太極拒絕,均給了最小的兒子多鐸。這樣,阿濟格和多爾袞領正黃旗,因阿濟格年長便成了旗主,多鐸獨領鑲黃旗。

努爾哈赤去世前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皇太極繼位後就趁機奪取了鑲白旗,加上原領的正白旗,皇太極便成為了兩白旗旗主。滿族以黃色為尊,皇太極繼位就需要進行一次權力的再分配,把原領的兩白旗換為兩黃旗,來符合自己作為大汗的身份,並將自己所領之旗排到最前,以提高自己在諸旗主尤其是幾大貝勒旗主中的地位。這樣,皇太極就在代善父子的支持下把兩黃旗與兩白旗旗幟互換。把自己所領的正白旗換給多鐸,鑲白旗換給阿濟格,後因阿濟格獲罪旗主改為多爾袞。

這次改旗的順利實現一是因為僅是旗色的改變,原旗下屬人不變;二是因為皇太極為眾旗主推舉之汗,其所領旗色應該是最尊貴的黃色。同時,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阿濟格三兄弟較小排位應該靠後,也不應佔有最尊貴的黃色。

皇太極先後打壓三貝勒

皇太極繼位後,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駐守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由於明軍反擊,阿敏慘敗棄城而逃,逃跑前他將城中漢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殺,財產洗掠一空。皇太極利用此事,以「自視如君」、「心懷不軌」等罪名囚禁了阿敏,將鑲藍旗交與其弟濟爾哈朗統領。

阿敏獲罪後,皇太極又把目標轉向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天聰五年(1631年),圍困大凌河時,莽古爾泰因兵丁損失嚴重與皇太極發生衝突,並在「御前露刃」。戰後眾貝勒公開議處莽古爾泰「御前露刃」的罪名,削其大貝勒名號。第二年底,莽古爾泰暴斃,皇太極將正藍旗交給其弟德格類。天聰九年(1635年),德格類又離奇暴斃。在其死後不久,莽古爾泰胞妹莽古濟一名屬下告發莽古爾泰生前謀逆,從而爆發了吞併正藍旗事件。吞併了正藍旗後,皇太極把正藍旗與正黃旗混編後,重新組成新的正黃旗、正藍旗,並把正藍旗交與長子豪格統領。

皇太極改元稱帝後,為了限制諸貝勒權力,嚴格限制護衛數,規定每旗可選護衛20人,代善違背定製,多選了20個護衛。此事被揭發後,皇太極大肆發揮,於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召集諸貝勒大臣,當眾指斥代善「陽為恭謹,陰懷異心」。皇太極通過這一系列的行動,沉重打擊了代善,使其勢力受到嚴重削弱,威望也大大下降,皇太極打壓兩紅旗的目的也最終實現。

順治將八旗劃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皇太極離世後,清世祖福臨繼位,但實際掌握國家最高統治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

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將豪格下獄,將正藍旗轉給多鐸。這時,加上多爾袞兄弟原領的兩白旗,多爾袞兄弟實領三旗,對皇權構成了巨大壓力。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逝,順治親政後,倚恃堂叔濟爾哈朗對多爾袞一系展開反擊。順治八年(1651年),阿濟格因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多爾袞也因政敵翻案,被追論悖逆之罪下詔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並把原隸屬多爾袞的正白旗(多爾袞原領鑲白旗,後與多鐸換旗成為正白旗旗主)劃歸皇帝。從此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歸「天子自將」成為上三旗,地位高貴,人員眾多,構成八旗的核心;其他五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所領成為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除守衛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駐防戍衛。

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治,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體現了以皇權為代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諸王旗權的削弱乃至消失,也使得以旗色配旗主的長幼之序、以旗主的長幼之序決定所領旗之排位成為歷史,下五旗之間的排序也不再具有政治意義。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還衍生了清朝一項特殊的制度——抬旗。所謂抬旗就是由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抬入滿洲八旗,或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但僅僅是本支子孫方准一同抬旗,其胞兄弟仍隸原旗。

 

 
推薦閱讀:

為什麼隆科多不姓佟?
八旗軍隊發展簡述
八旗
方便懶人好答案總結(二):皇室會滿語嗎?

TAG:八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