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90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九O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90

 

請掀開經本,時分天偈頌的第六首,在長行裡面是「不思議慧天王,得善入一切業自性不思議方便解脫門」。他的讚頌,這首偈我們先念一遍:

 

【業性廣大無窮盡。智慧覺了善開示。一切方便不思議。如是慧天之所入。】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第一句就是講的『業性』。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事,造作的結果則稱之為業。業從哪裡來的?為什麽會造作?追究它的根源,根源是性。「業性廣大」,所以造作的自然就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清涼在註解裡面講廣大,「一念造一切」,這五個字很不好懂,而這五個字正是虛空法界一切現象的說明。佛家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境界不算大,為什麽?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尊佛的報土,也是我們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尊佛他教化的區域至少都是一個大千世界,還有一尊佛他教化區域有兩個大千世界、五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不等。為什麽諸佛的教區有這麽大的差別?因地當中發願不相同,有人發的願範圍窄小,有人發的願範圍廣大。成佛之後教化眾生,與他因地發的願決定是相應的,所以佛也離不開因果。而諸佛如來心愿最大的無過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化的區域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大千世界。經裡面講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是表法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西方,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極樂世界,所以它的範圍太大太大了!這都是因地作菩薩的時候所發的願心不同。我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心愿有多大?除了希望自己成佛作祖之外,發願要想幫助別人,實在講很有限,我們的心量實在講太小太小了。心量雖然小,業性不小;諸位想想,心量很小,畫的圈子很小,業性不小,你在這個圈子裡造作的業可就重了。心量要大的話,你造作的業也分散了,不至於這麽集中,集中太可怕了,我們集中,集中到最後變成一點就是阿鼻地獄。由此可知,願心不能不大,願心大,你造作那些罪業,因為範圍空間太大,看不見了;你要是把空間縮小,你的罪業很明顯,縮得更小那就愈顯著,你們想想是不是這麽個道理?

 

而事實真相是一念造一切,這一切是什麽?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從哪裡來的?一念。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指的是什麽?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際的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一念造的,一念覺,一真法界現前;一念迷,十法界現前,全是自己念頭變現的。《華嚴》講得好,「唯心所現」,這些現象是唯心所現的;所現的這些形相千變萬化,剎那不住,那是識起的作用。為什麽會有變化?什麽叫識?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識起的作用。真正覺悟的人,他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他住一真法界,他心只有現相,他不起變化。我們要問,不起變化是不是就常住?不是的,如果你要認為不起變化就常住,那你就錯了。還是屬於剎那生滅,不過他那個相續相不起變化,就好像真的常住一樣。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剎那生滅,前面一念跟後面一念不一樣,於是相就不相同;一真法界裡面前念跟後念是沒有差別,所以他的現相就看不出有生滅,看不出有變化。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才是事實真相,剎那生滅,生滅不住。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世間法不可得,十法界的法不可得,一真法界的法也不可得。所以諸佛菩薩,我們講法身大士,他們徹底放下了,心地清淨,所謂是一絲不掛。

 

反過來看看我們,凡夫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數不清!諸佛菩薩心地裡什麽都沒有,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自己的自性也跟諸佛如來一樣,本來無一物,為什麽現在牽腸掛肚搞這麽多?自己原本是個佛,就是因為這些拉拉雜雜的,把自己變成了凡夫。自己本來有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現在是怎麽樣?轉智慧為愚痴。諸位要曉得,痴跟智是一樁事情,所以大乘經裡面才常說智愚不二、迷悟不二、覺迷不二。覺悟了,愚痴就變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變成愚痴,愚痴也就是無明,一樁事情,就在覺迷。什麽是覺?心裡一絲不掛,覺了;什麽是迷?心裡牽掛的東西很多,迷了。迷有輕重,悟有大小,迷得重的人,心裡牽掛的東西多,他就迷得重,智慧就少;迷得輕的人,心裡牽掛的少,也就有一點智慧,就這麽回事情。諸位真的懂得,真的搞清楚了,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兩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兩分,就這麽回事情;不肯放下,永遠是迷惑顛倒,智慧透不出來。

 

世間人哪個人沒有貪心?哪個人沒有瞋恚?為什麽你有貪?為什麽你有瞋恚?你愚痴,愚痴就是無明,沒有智慧,它在作祟。你放下貪瞋,無明就薄了,智慧慢慢就開了,必須智慧真正的開了。我們見思煩惱放下,智慧開了,小智慧,為什麽?一念造一切還見不到。再把塵沙煩惱也放下,智慧更高,有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一念造一切?還沒有,還得要破幾品無明、證幾分法身。法身大士有沒有見到一念造一切?還沒有。法身大士在《華嚴經》上講有四十一位,什麽時候才真正發現一念造一切?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八地菩薩。無明四十一品,八地菩薩破了多少品無明?三十八品。十住破了十品,十行破了二十品,十迴向破了三十品,從初地到八地又破了八品,破了三十八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破了三十八,差不了多少,這個時候見到一念造一切。見到一念造一切就見到阿賴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活動的狀況你看到了,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八地叫不動地,真的不動,心如止水,不動,所以極其微細的境界統統現前,這才發現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把它的根源找到了。我們今天是凡夫,距離八地菩薩遠之遠矣。我們今天聽佛所說,能夠信佛所說,這是我們的善根福德。沒有善根的人聽佛說這句話,他不能接受;不但是不能相信,「佛這個話是妄語、是邪見,絕對不是事實」,沒有善根。有善根的人聽了佛這句話不會反對,但是也信不過;不會反對,是佛說的,總得要尊敬佛,佛不妄語,但是這個話真有問題,那是有善根,沒有福德。具足善根福德的人聽了這個話相信,一點都不懷疑,但是不是自己的境界,佛的境界,佛見到了,我們沒有見到。

 

今天在這個世間,也不只是現前,自古以來多少聰明人在那裡探討宇宙,我們今天講科學家,從前講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現在講太空物理學家,探討宇宙怎麽來的,生命的起源怎麽來的,寫了很多書。現在藉高科技,他們也有不少的作品來探測宇宙,一般人看了都很歡喜,增長他的知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他們現在所探討的就跟那棵大樹一樣,只是一個樹枝、樹梢,根本沒發現。所以據他們所探測的、所了解的,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現在科學家已經肯定,肯定什麽?沒有絕對的真理,你現在發現到的是定律、是真理,過幾年後來一個科學家再發現,把你推翻了,現在科學家肯定。唯獨佛法不能被推翻,佛法講到根,根是什麽?一念造一切。現在科學家沒有發現,說這個話只有佛法,大乘經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今天早晨出去散步,看到許多人在那裡鍛練身體,打太極拳,在練功的,我看了之後我也笑笑。那身體能好嗎?能不生病嗎?能真正得到健康長壽嗎?不盡然也。這是什麽?外表功夫,現在一般人迷信外表。我們看佛門一些老和尚,一直到老,甚至於活到,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才走,你們問問虛雲老和尚有沒有每天打太極拳?有沒有練功?沒有。他的身體為什麽那麽健康、為什麽那麽長壽?人家有內功,不是在外頭形式上。內功是離一切煩惱,他心地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人家從內功上,那是真功夫。外功解決不了問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什麽時候該生病,到時候一定會生病,這個外功治不了的。內功行,為什麽?內功能轉業,外功不能轉業,內功是戒定慧。

 

佛法裡有沒有運動?有;什麽運動?散步經行,很慢很慢。我們念佛堂繞佛,他不是激烈的,他是很緩慢,心境一如,這是真正的練功。世間人不知道,真正覺悟、徹底覺悟的人明瞭,為什麽?他知道根源,他的生活、他的舉止與根源相應,這是最健康的。好像樹木一樣,它雖然是在一片葉子裡,它那個葉跟根連到的,生命力就強;如果這個葉它的生命力達不到根,只到樹枝、樹梢,這片葉子沒有多久就黃了、就掉了,就凋零。你們諸位想想看這個道理,我們短短的這一生,這個身體就像樹上一片葉一樣,我們這片葉能不能跟根相連起來?根是自性、是法性,佛家講「稱性」,我們的生活能不能稱性?我們的工作能不能稱性?如果我們的生活、工作都能稱性,這個身體自然健康、自然長壽。性是什麽?性是寂靜,清淨寂滅,一個妄想都沒有,就稱性;還有妄想就不稱性,再有分別、有執著,那愈來愈遠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就好比這片樹葉它能夠達到的只是樹梢,它的生命力當然不長,很容易凋零。如果他能夠放下一切執著,好比這片葉的生命力能夠達到樹枝,它生命力就比較長;如果能夠將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不分別了,它的生命力可以達到本,本是主幹,達到主幹;如果連妄想統統沒有了,它的生命力達到根。我用這個比喻,諸位比較容易理解。我們如果要想自己真正達到健康長壽,像佛菩薩一樣自在隨緣,他們生命力是跟根本連起來的。這個比喻淺顯好懂,希望大家從這個比喻裡頭去體會,然後你再觀察佛、菩薩、聲聞、緣覺跟這些修行人,就像一棵樹一樣,樹葉它吸取養分,它能從什麽地方吸取。如果是從根本上,從根上吸取,這是佛,這是法身大士;從幹上吸取,這是權教菩薩;從枝上吸取,那是聲聞、緣覺;從樹梢裡面吸取,是六道凡夫。我看到這些練外功,植物園樹木多,我這一看,他們是這個辦法。所以我們到那裡去散步好,經行,在那邊念佛,一步一聲佛號,轉一個大圈一個小時,念一個小時佛,也度不少眾生。我們要把所學的東西,一定要運用在生活上,現在的話講落實到生活上。一念造一切,千真萬確的事實。

 

後面『無窮盡』三個字,意味就深長,「無窮盡」,清涼註解講「未得對治,無能止故,有多門故」,他這三句話裡,範圍深廣無盡。「未得對治」,我們不覺悟,沒有方法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方法對治。實在講,許多學佛的同修根本就不想對治,你說你想對治,那是嘴皮上的說法,你從來沒有真正發心要對治。如果真正發心要對治,對治就有效果;沒有真正發心,口裡說對治,決定對治不了。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天天還在增長,沒有看到減輕,什麽原因?沒有真發心。為什麽真心發不起來?你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你對治的心發不起來;了解的心要是透徹,對治的心就發出來了。要怎樣才能了解?一方面要聽經、要聞法,一方面要在生活裡面起觀照;也就是說,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理論,講的事實真相,講的這些因緣果報,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看得出來,這叫落實,你所學的東西落實了。眼看得出來,耳聽得出來,我六根確確實實能夠接觸得到佛所說的事實真相,你的功夫才叫得力。什麽時候你看到一念造一切,那就恭喜你,你是八地菩薩;你要不是八地菩薩,你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

 

而事實真相就在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最淺顯的,你要能夠覺察到因果報應,大乘經上講的引業、滿業,時時刻刻在我們現前。引業是引導你到這一道來投生,我們大家都得人身,這個業相同,引業相同;每個人相貌不一樣,身體健康狀況不相同,生活不一樣,那是屬於滿業。滿業這裡面講善惡,善因得福報、得善果;過去造作惡因,我們的果報就不好,都在眼前。吃飯的時候,最好是自己去拿菜,你拿一盤菜,拿的這一盤,知道自己的食量,一定要吃完,不能有剩餘,不能糟蹋。為什麽?我們懂得滿業的因果,我們隨便糟蹋食物,你看今天世界上非洲有很多人在飢餓的邊緣,得不到東西吃,他造的是什麽因?前世糟蹋飲食,我們一看就在眼前,好清楚!我們自己決定不敢糟蹋飲食,決定不敢浪費飲食,要惜福。因緣果報,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是,這一點你能看清楚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還要別人勸你嗎?還要別人講給你聽嗎?不需要了,你自己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我們學到東西要會用,就用在日常生活上。

 

我們今天所謂善人,迷得少的人、覺悟比較多一點的人。什麽叫惡人?迷得重一點的人,覺悟少一點的人。迷悟不二!所以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但是在外表上,外表上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為什麽?外表上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禍害就來了。這叫做什麽?佛法不壞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的分別執著,佛菩薩怎麽受持?恆順眾生,順著眾生的執著,佛菩薩也執著;隨順一切眾生的分別,佛菩薩也分別。佛菩薩的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他自己有沒有?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自己心永遠是清淨。處事待人接物,應付社會大眾,那是大慈悲心,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的境界他達不到。他有煩惱、他有妄想、他有執著,他有貪、欲愛,那我們隨順他,隨順他決定是有界限的,希望在隨順裡面幫助他化解,幫助他放下,這叫大慈大悲;而絕不是隨順他、幫助他增長,那就錯了。他有貪心,好,滿足他,讓他貪心更增長,這叫什麽菩薩?這簡直是魔王。所以佛恆順眾生,這裡頭還是有善巧方便,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苦,幫助眾生放下,這才叫善巧方便,才叫真實智慧,自己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完全幫助別人做對治的功夫。

佛用什麽幫助我們對治?佛用六波羅蜜,用布施對治我們的慳貪,用持戒對治我們的惡業,用忍辱對治我們的瞋恚,用精進對治我們的懈怠,用禪定對治我們散亂,用般若對治我們愚痴,對治!我們煩惱習氣雖然很多,歸納起來不出這六大類,所以佛用六個方法來對治,叫六波羅蜜。你能夠通達明瞭,把這六種對治法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具足六波羅蜜,這叫行菩薩道。譬如我們剛才講吃飯,吃飯是六波羅蜜,是行菩薩道。吃飯不分別飯菜的好惡,斷貪心;只取自己應該接受的分量,沒有貪心,今天菜不錯,多吃一點。我今天早晨散步,還有一個人也在那裡散步,告訴另外一個朋友:昨天晚上吃得太飽,今天不走路不行。太飽,這明顯他吃飯是貪瞋痴,我們吃飯是六波羅蜜,怎麽會一樣?他們吃飯是過六道凡夫的日子,我們吃飯是過佛菩薩的日子。諸位在這個地方轉不過來,你學佛就難了。所以在飲食裡決定沒有貪心,生活愈簡單愈好。但是客人來的時候也要做得很漂亮,待客,那不是貪心,那是誠敬,那是主人敬客,不是貪心;主人也沒有貪心,客人也沒有貪心,客人作客守禮。這是吃飯裡面你們懂得了,這就叫布施波羅蜜,放下貪愛。我們吃飯的時候守規矩,就是持戒波羅蜜;餐具洗得很乾淨,擺得很整齊,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東西放得很零亂、很隨便,那就是惡業。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嚥,容易消化,忍辱波羅蜜,不是狼吞虎嚥。吃飯有吃飯的規矩,要做出來給別人看,自行化他。所以在一餐飯裡頭,喝一杯茶裡面,都是具足六波羅蜜,你們怎麽會曉得?真正學佛的人一看明白了,他在行菩薩道,他是修菩薩行。外行人看不出來,內行人看得出來。

 

精進波羅蜜,不但是你在飲食裡攝取養分,你的健康天天有進步,你的生活品質也天天有進步,歡喜快樂,法喜充滿,精進波羅蜜。飲食上的調節也是屬於精進,飲食決定是自己身體所需要的,以這個為標準。而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有變化,隨著年齡變化,隨著節氣變化,春夏秋冬身體就不一樣,寒暑感應也不相同,冬天要吃涼的,夏天要吃熱的,這誰懂?這是屬於般若波羅蜜,智慧。身體裡面跟身體外面的自然環境一定要相應就健康;冬天冷,我們身體冷,就健康。所以在北方,冬天為什麽吃大白菜、吃蘿蔔?涼性。夏天吃的東西熱性,夏天生長的植物也是熱性,冬天生長的植物是涼性。你冬天吃熱天的,熱天吃冬天的,人怎麽不生病?冬天吃火鍋,夏天吃冰,非死不可。我舉這個例子,你們細細去揣摩,點點滴滴都是菩薩道。一修一切修,跟此地講一念造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華嚴》給我們真實智慧,讓我們懂得怎麽去過日子,怎麽去生活。吃飯如是,喝一杯茶也如是,穿衣服、脫衣服,沒有一樣不如是。佛菩薩的生活美滿、生活自在,是真實的,世間人是有名無實,真善美慧沒有一個字是真的;過佛菩薩的生活,這四個字都落實,他怎麽不自在?所以懂得對治法就能止惡,一切與性德不相應的結束了,都能夠止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下面「多門」,方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八萬四千,就看你會不會。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往往就用在一樁事情,所以一即一切。

 

『智慧覺了善開示』,「智慧覺了」是自受用,也就是我剛才講,你過佛菩薩的生活,智慧覺了才行。關鍵在「智慧」這兩個字,無論是自行化他,沒有智慧都做不到;不但要有智慧,要有高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真實智慧是從自性裡頭來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悟性。佛法重視悟,過去儒家教學也重視悟。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在學校念書,已經是普通的小學、中學,那個時候老師對學生的觀察重視悟性;不像現在,現在當老師的好當,從前當老師不好當。我們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以普通考試來說,大概我們遇到考試,無論哪一個學科,考試題目最多不會超過五個題,多半是四個題,少的時候兩個題。老師出題目來問,讓我們自己來作答,答的時候不一定照書本上答,你自己讀的書,你所領悟的來答,看學生的悟性,你到底懂得多少,不是記。現在一定要記,答的時候一定要照教科書上一字不錯,這個答覆是機械化的,這個東西學了之後只學些常識,沒有智慧。所以遇到急難的事情不知道怎麽辦法好,沒有能力應變,沒有能力通權達變。古老,我們在《學記》裡面都念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孔老夫子講得多好。你記得多,你向別人請教,就是你的常識非常豐富,你沒有資格做人的老師。記問之學不行,為什麽?全是別人的。必須是你自己領悟到的,那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真正得受用,你也能夠幫助別人。可是要怎樣才能夠開悟?我們現在知道,堵塞悟門的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悟門堵塞了,你要想開悟,必須把堵塞的東西拿掉。所以在佛法裡面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見思煩惱放下你就得正覺,你智慧開了,但是沒有圓滿;你再把塵沙煩惱也放下,你就是正等正覺;再進一步,把無明也統統放下,你就恢復到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諸位一定要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裡頭統統具足的,不是外來的,只是我們自性上面有三重障礙,把我們無上正等正覺障礙了,透不出來,不起作用,就這麽回事情。

 

所以佛有沒有幫助人開智慧?沒有,佛哪有能力幫人開智慧?智慧是你自己開的,障礙是你自己放下的,佛沒有能力把你的障礙去掉,沒有能力。佛只能夠把他自己修行證果的經驗方法說給我們聽,提供我們做參考,拔除茅塞要自己,什麽人都幫不上忙。所以只要你把執著放下,什麽都不要執著,為什麽?假的,沒有一樣不是假的。告訴你世法是假的,佛法也不是真的,都是剎那生滅,你執著它干什麽?自己都不應該執著,要執著別人的不就更糟糕、更麻煩?要放得乾乾淨淨。世出世間一切法天天要學,絕不執著;天天學習,絕不分別,智慧才能現前,智慧現前就「覺了」,覺了是自受用。覺是覺悟,了是明暸,明暸宇宙人生的真相,明暸之後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一切眾生不覺悟、不明暸,沒有智慧,他過凡夫的生活,凡夫是六道輪迴的生活,苦不堪言!覺了的人,至少是過四聖法界的生活,聲聞、緣覺、菩薩,過四聖法界的生活;徹底明暸,妄想也放下了,那是過一真法界的生活,《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我們要問,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過《華嚴經》上法身大士的生活?我跟大家的答覆是肯定的,決定能,問題是你肯不肯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打妄想,你就過華嚴生活,就是佛華嚴,現前就是!我們兩個人在一桌上吃飯,我過佛華嚴,你搞六道輪迴。世出世間沒有界限,一念覺迷,一念覺,出世間;一念迷,世間。世出世間沒有界限,佛華嚴跟六道眾生也沒有界限。「善開示」是化他,幫助別人悟入。善是善巧,這個人有善巧方便,能夠幫助不明白的人漸漸明白,幫助迷人漸漸也覺悟了;示是指示,這裡面最好的指示是做出榜樣給他看。

 

『一切方便不思議』,這一句,清涼大師的解釋只有四個字,「入門多種」,這四個字夠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是指多數,無量無邊的方法;「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麽?這個方法在此時此處對某個人非常適合,這叫便。便,用佛經裡面講法是契機,契機是便,契理是方,契機契理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理不思議,機也不思議,智慧不思議,方法也不思議,我們說了四個不思議,諸位有沒有聽出味道出來?不落在心意識裡頭就是不思議;換句話說,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叫不思議。你自己修學,你教化別人,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那就是可思可議。但是這個話要聽清楚,形相上、事相上是有分別、是有執著,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心地上決定沒有痕迹,然後你那個分別執著是種巧妙的運用,才叫善巧方便。如果這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方便就不能加上善巧。所以佛菩薩講善巧方便,我們凡夫只有方便,沒有善巧。凡夫講的善巧,跟佛菩薩講的善巧不是一個意思,他們是真善真巧;我們的善巧,那就是古人形容瞎貓碰到死老鼠,撞上了,不是真的有這個本事,是偶爾碰上了,哪裡有這種智慧?哪有這個能力?佛菩薩真有善巧,為什麽?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

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之中,決定不受外境的影響是禪;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是定,這是自性本定,《愣嚴經》上講「首愣嚴大定」。首愣嚴大定也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頭來的,不是修得的,跟般若智慧一樣。我們今天的定被擾亂,這個擾亂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把自己的大定擾亂了,把自己的智慧閉塞了。第三句如果就事相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切方便不思議」。諸佛如來為法界眾生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都可以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一切方便不思議」,從事相上來講。天王這首偈,可見得義理無限的精深,我們如果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一生受用不盡。

 

『如是慧天之所入』,「如是」這兩個字是指法之詞,是指上面所說的「業性」,「廣大」是業相,「無窮盡」是業用,這是體相用,性是體,這句話說的是六道眾生。佛以「智慧覺了」,這是佛、這是菩薩,菩薩的自受用,「善開示」是菩薩的他受用;自受用與他受用合起來,「一切方便不思議」。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事業,如來家業。佛菩薩的事業是什麽?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佛菩薩的事業,如來家業是教學。不思議慧天王,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的,成就無上道,我們應當學習、應當效法。今天時間還有五分鐘,我想就講到此地,這是一個段落。


推薦閱讀:

濟群法師文集總匯
凈空法師:念佛的真實利益(第一集)
學誠法師:布施得財富,戒行得尊貴
凈空法師:李炳南老居士的「你要信佛!」
娑婆佛子應修的彌勒淨土法門 成一法師_大慈彌勒文化

TAG:文化 | 新加坡 | 佛教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